字級大小:

A-

A

A+

p128 《佛教與人生》序

本書作者潘宗光教授是世界知名科學家,不但桃李滿門,而且著作等身。近幾年,潘教授經常參加佛學研讀班、參訪教界大德,並數度到台灣佛光山禪修,參加短期出家修道會、在家五戒菩薩戒會,潛心佛法,解行並重。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潘教授平常用心生活,時有心得體悟,可貴的是他深具菩薩心腸,常做不請之友,樂於與人分享。他堅持佛教應在眾生中推廣弘傳,所以不僅善說、樂說,更積極地將講說內容結集成書。

在《佛教與人生》這本書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潘教授以科學家的精神,對佛法加以客觀的分析、實證研究,並且歸納演繹,印證佛教的教義。尢智表先生在《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中說:「科學愈昌明,佛教的教義愈發揚光大。……這是因為佛法的理論,都能透過科學的考驗,故凡對於科學造詣愈深者,愈能解釋佛經中素不能解的文義,從而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視為迷言者,都有健而強的理論基礎。」誠斯言也。

佛教的教理本身蘊含許多有關精神與物質世界的深邃思想與概念,可以提供科學研究發展的構思與方向;潘教授在著作中列舉了不少科學上的例證,解釋佛教的重要思想,說明了科學愈發達,則愈能印證佛法的合理性與真實性。如《阿含經》中記載:「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透過科學儀器,便可證實此言非虛。而愛因斯坦說明宇宙是三度空間、一度時間的四度時空連續區的相對論說法,與佛教對時空的體認,所謂「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的無客觀存在的理論是相同的,無怪乎梁啟超先生會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是理性的宗教,佛法是智慧的學問。

放眼學術界,不少科學家、哲學家都熱衷於研究佛學,究其因素,正如王恩洋先生所說:「佛法是最哲學的宗教,又是最科學的哲學。它是理論與行為一致的,它是悲願與智慧合一的,它是無我無神的,它是普度一切眾生的。」

科學家王小徐(王季同)先生在《唯識研究序》中也提到,創立辯證法的哲學家黑格爾與馬克斯,雖是辯證法的先祖,但他們的辯證法仍不夠徹底,反之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卻是徹底的辯證法。

熊十力先生精通佛學、儒學和西洋哲學,所著的《佛家名相通釋》,不但可視為佛教法相唯識學的小辭典,亦因融有中印哲學而稱譽世界;另外還有章太炎先生的《告佛子書》、牟宗三先生的《佛性與般若》、唐君毅先生的《中國佛學中之判教問題》、台大李嗣涔教授的《難以置信》等,這些有關佛學研究的著名作品,在在說明科學家和學者對探討佛學思想的熱誠。

在《佛教與人生》一書中,潘教授除了以科學、哲學的角度印證佛教的思想外,更在字裡行間提醒讀者要決心遠離痛苦煩惱的根源──妄想執著。讀者若能從潘教授「理事無礙」的「般若妙用」中體會佛法的人間化、生活化,一定能具正知正見,進而生活美滿,家庭幸福。

潘宗光教授學佛的精進度與其治學精神是旗鼓相當的。我喜見他以弘揚佛法為己任,廣結善緣,遍撒菩提種子,如此精進不懈,他朝必然可使人間得見淨土,佛國現前。

二○○一年五月序於南華大學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