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90 「吳修齊居士令椿萱逝世三十週年贈經」序

我們常聽到說:枝葉茂盛的草木,一定有扎實的根本;流水不斷的江河,一定有澄清的泉源;事業顯赫的成功者,一定有其深厚的家學淵源。根本鞏固了,自然有綠葉繁花的美景;源頭濬滌乾淨了,自然能夠源遠流長;知道種植福德,敦厚傳家的人,一定會庇蔭於下一代。因此,古聖前賢重視立本,本立而後才能道生。

孟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是因為有重視教育,三遷其屋的孟母;岳飛之所以精忠報國,是因為有教子嚴厲曉以忠義的岳母。父母的懿行身教,感化之深遠廣大,小則使兒孫個人成就完美的人格,大則嘉惠於人群,造福社會國家。因此,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譬如當今的實業鉅子吳修齊居士,白手起家,享譽於工商界,對於台灣的社會民生,如衣食住行的企業,提供很大的貢獻。其業績之斐然,固然由於吳修齊居士本人踏實幹練、克苦耐勞。而其寬厚誠懇,樂善好施,實為所以成功之要訣,此乃吳居士受其父母薰陶有以致之者。

吳修齊居士的父親吳克讀老先生,稟質仁和,奉親至孝,以十二歲的垂髫幼齡,就能夠不畏強權,勇赴刑場,和日本官府極力斡旋,拯救蒙冤的父親吳泉公免於一死。吳老先生篤信佛教,雖然家道清寒,僅以維生,但是,仍然熱心公益,常行布施。吳老先生治家非常謹嚴,生活自持更是節儉,食不求美,一生但求安分守己,無逾方規。吳老先生因為長年為病魔所纏,但卻能於病苦中發為精進,自已研究醫理,並且持之以診治鄉民的疾病,此種仁心悲願,實是菩薩生病為眾生起的寫照。吳老先生或感無常隨至,自覺命如遊絲,為了體恤幼小,竟然以自身生命投保郵政終身簡易險,為其後代籌謀家計,深具身為慈父的家庭責任感,並且課以佛儒的聖賢之教。

吳母陳勤太夫人,賢良淑慧,孝順翁姑,持羹奉湯,曾不稍怠;相夫教子,治家操勞,毫無怨尤;敦親睦鄰,謙和恭讓,有口皆碑。吳母陳勤太夫人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處世接物,依奉佛理不違;重視子女教育,雖然家境拮据,仍然讓子女得以接受庠序之教,使知禮義。吳氏伉儷奉佛如法,溫良恭儉,其後代深受其薰陶,故如吳修齊居士者,耳濡目染,長大之後,遂能發為大志,恩澤被於社會群倫。

吾人之所以擁有生命,乃得之於父母。天下最高莫過於須彌山,而父母之恩,甚於須彌;宇宙最深莫過於大海,而父母之恩,超乎大海。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父母之恩,昊天罔極,春暉寸草,難以報答;因此,自來儒釋兩家,對孝道推崇備至,而釋門尤為透澈。

儒家為明孝道,孔子乃為曾子設說《孝經》,謂為人子之孝道,生能養之,死能祀之,慎終追遠,庶幾可乎?並將孝道分為能養、不辱、尊親等三大層次,以光宗耀祖為孝之至極。儒家的孝道,善則善矣,只是不夠究竟,僅止於現世安樂,而仍然不能使父母得聞正法,超乎三塗輪迴之苦,並且孝順的對象止於現世父母,不如佛家之普及七世父母之廣大。在三藏十二部裡,佛陀為弟子宣說孝道的經典甚夥,譬如《盂蘭盆經》、《父母恩重經》、《父母恩重難報經》、《孝子經》、《善生經》、《梵網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佛陀本身還上生忉利天,親自為母親說法。佛教實是一非常重視孝道的宗教。

吳修齊居士稟受吳氏賢伉儷勤儉不懈、仁慈樂施的德行,並且接受父母信佛篤實的感化,遂能發奮興業,父母在世時,即已擁有三家布行,衣食孝養,使無遺缺。吳氏賢伉儷攜手同登淨土後,吳居士於痛失椿萱之下,節哀順變,更為努力發展業務,不論在紡織、食品、交通、建築、教育等企業方面,都有可觀的業績,造福台灣的衣食民生事業,使更多的父老受到恩澤。此即佛教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母,我當報之的教化使然。

吳母陳勤太夫人在世時,每日清晨必往寺廟禮佛誦經,後以大戰不寧,囑吳居士代行其事,吳居士於父母生前,恭順不逆父母所為,每日不論陰晴,都依照父母正令,前往參拜,從不間歇。父母往生之後,不敢斷父母正業,仍然禮佛不輟,數十年如一日,更於平日布施寺廟,回向父母。尤其於其父母逝世三十週年紀念日,撥獻新台幣壹仟伍佰萬元,創設「紀念雙親慈善獎學基金會」,獎學報親。並且另外斥資付印《金剛經講義》參仟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句解易知》陸仟本、《佛說觀無量壽經》陸仟本、《龍舒淨土文》陸仟本、《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陸仟本、《了凡四訓白話解釋》陸仟本等經典,分贈社會人士,廣為流傳。

觀其印經意義,則《金剛經》乃說「空理」之經典,亦即在以佛法的廣大無邊,而彰顯其父母恩德之昊天罔極。而《觀無量壽經》乃韋提希夫人誠心發願求離娑婆,佛陀躬為宣說十六觀想、九品往生淨業;其《龍舒淨土文》則為行善念佛而往生淨土之例證,以此二經結緣有情,回向父母往生西方,其福德可預知矣!至於《普陀傳奇》,則為家喻戶曉之觀音大士示現教化人間感應事蹟,以此書而饗讀者,即在喻嚴父慈母之仁德,有如觀音大士之普被十方。最後更以〈了凡戒子文〉四篇──《了凡四訓白話解釋》,與有緣人共勵為人處世之道。以上種種施捨,乃以佛法報答劬勞,功德實無可限量!

值吳氏賢伉儷逝世三十週年,其子吳修齊居士印經報親的因緣,吳居士囑予為之作序,特撰斯文,以敘吳氏一家父慈子孝,仁愛傳家,草木同受其澤,並略申其義,以明父慈子孝之道,為吳氏家族祝福耳。

一九七九年於佛光山慧明堂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