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20 佛光人第九講

五十年來,台灣的佛教由衰微到振興,可以說這都是佛教界同心協力締造的佳績,但我們不能以此自滿,必須再接再勵,不但應從歷史的綜觀,剖析佛教盛衰的原由,以為殷鑑,更要從時代的宏觀,探究佛教未來的道路,作為良策。因此,在「怎樣做個佛光人」第九講裡,我提出下列四點期許,與大家共勉。

一、佛光人身語行為要有社會性

許多人出家以後,一開口說話,就離不開「了生脫死」、「斷除煩惱」、「萬緣放下」、「入山清修」,所做的事情也不外乎念佛修行、參禪打坐,甚至整日眼觀鼻、鼻觀心,無所事事,不但行為與社會大眾乖異,思想也和整個時代脫節,以致外人病我佛教消極、厭世、自私、隱遁。

其實「僧伽」意即「和合眾」,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由於掌權握勢的政治人物及活躍社會的士大夫們短視近利,他們無視佛教淨化人心的功能,畏懼僧人的博學多聞及聚眾力量,以一切手段,或恩威並濟,或助長輿論,將僧尼驅入山林,不問世事,久而久之,出家人本身也安於隱居道場,不熱衷參與大眾事務。因此儘管自己與別人同為社稷一分子,同盡國民之義務,卻被視為異類,無法得到應有的重視,遑論弘法利生、發揚聖教。

披覽佛典,釋迦牟尼佛的托缽乞食,四處行化;觀世音菩薩的遊諸國土,度脫眾生,無非說明佛教深入社會的重要性。翻閱教史,廬山慧遠如果不結社念佛,道安大師如果不聚眾講學,佛法如何能在亂世中繼絕存亡?慈藏如果不為王宮貴胄講經,元曉如果不入民家酒肆宣道,新羅王國就不能法益均霑,普受佛恩。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群我關係日盛,社會性格更是每一個出家人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凡我佛光人不但要到國家會堂開示法要,也應該至鄉村陋巷領眾薰修;不但要舉辦慈善事業,濟貧救苦,也應該大興文化教育,遍灑菩提種子;不但要接引青年男女,為聖教注入新血,也應該化導幼齡兒童,使佛法燈燈相傳;不但要廣納十方,光大宗門,也應該拓展道場,國際弘法。唯有內修外弘,行解並重,我們才能遍學法門,圓滿佛道。

二、佛光人弘法利生要有使命感

俗謂「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句話用來形容僧團可說是入木三分。而「逢齋頸似鶴,遇事頭如鱉」的戲稱,更說明現代僧伽對弘法家務、利生事業缺乏應有的使命感,因此只有任人訕笑輕侮,又怎敢誇言自己是釋門弟子?

鳩摩羅什為來震旦傳教,不惜含垢忍辱;曇無竭為往西行求法,更是倍嘗艱辛,然而今人面對聖典,或輕心慢意,讀而不行;或藉搏名利,苟且偷生,清夜自問,寧不泣血椎心?神會力闡頓悟之理,為六祖惠能定位,南宗法系自此日益隆盛;法照創五會念佛,來往宮廷寺院之間,致力弘揚淨土,念佛法門因而深入人心。但是後人卻以修禪念佛為名,獨善自了,致使宗門轉弱,法要盡失,念及於此,豈能無愧無悔?

凡我佛光人以八宗兼弘為己任,以承先啟後自我期許,焉能任令佛法飄零,後繼無人?因此我們應該時時生起殷重心,稟持使命感,以教為命,以眾為我,切實做到不忘初心,健全自我能力;堅守崗位,光大常住宗風;建設事業,發揚佛教精神;奉獻心力,利樂一切眾生。

三、佛光人五欲六塵要有自制力

走入社會,擁抱群眾,弘揚佛法,廣利有情,這是佛光人責無旁貸的使命,然而身處在五光十色的紅塵裡,名利能煽動我們,感情能迷惑心志,威勢能迫人就範,苦難能左右意念,我們怎能不謹慎戒懼?

以中外佛教法難為例,外人嫉我勃興,懼我力強固然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還在於佛教內部弊病叢生,淳源漸失。例如:各個宗派之間,由義理之辯到名位之爭,已超乎法執之外。教內無法團結,給予有心人士可乘之機,再加上隨著佛教的發展,信施日盛,賊住僧尼濫廁佛門,或行誼輕慢,奢侈浪費;或崇尚空談,坐享其成;或昧於俗情,耽於逸樂;或羅致利養,不知修行。由是敵教者鼓動其間,唆弄上位,因之召來禍端,出家人下焉者曲意諂媚,迫害佛教,令人痛心!中焉者外緣不具,內學不足,駭於惡勢,只有捨戒還俗一途。上焉者入山避害,默守僧戒,甘於清苦,以待來時,乃至如智實法師寧受杖責,抗章不屈;法琳法師捨身上奏,溯源駁祖;法沖法師不顧己命,納僧施糧;靈裕法師晝讀俗書,夜談佛理……佛教就在這些有心人士的努力護持之下,避免根絕的命運,他們的高風亮節也就流傳千古,與聖教並輝。至於道悅禪師迎刃就死,不引賊路;道楷大師榮及而辭,受罰不欺;印簡法師雖遇兵難,不離常住;從諫禪師當面拒子,闔門不出……他們置生死榮辱於度外,棄功利俗情如敝屣的懿行高節,如今仍被世人謳歌傳頌,懷念不已。

先人已遠去,典型在夙昔。今後社會的複雜更甚於過去,面對五欲六塵,凡我佛光人應該要有自我肯定的力量,不但肯定自己的能力,也要肯定自己所選擇的道路;不但肯定佛法的殊勝,也要肯定常住的方針,如此則能臨難不苟全,生死不易節。凡我佛光人也應該具有自我尊重的力量,不但說話誠懇,做事負責,乃至在日常生活時,也必須端心正意,不犯威儀,如此則侮辱不臨己身,俯仰不愧天地。凡我佛光人更應該要有自我自在的力量,將一切人、地、事、物視為修行的道場,凡事內省自觀,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則八風於我何有哉?凡我佛光人還應該具有自我安樂的力量,以佛法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為僧之道〉所說:「無錢無緣隨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如果我們能擴大一己之心胸,視佛教之興衰為己命,自然能安住身心,不為物役;如果我們能昇華個人的感情,視眾生之安危為己任,自然能忘卻煩惱,不以己悲。

四、佛光人做人處事要有公德心

唐朝國一禪師曾言:「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出家,為開悟見性,實現完美人格;出家,乃紹隆佛種,荷擔如來家業;出家,在弘法利生,作人天師範,眾生導師。然而時至今日,僧團裡的出家人在做人處事方面,卻連俗人都不如,真是令人汗顏!

就拿大乘菩薩道基本的六度精神而言,信徒們節約所用,布施錢財、心力,貢獻佛教,反觀一些僧眾慳貪吝嗇,一毛不拔,一力不出;社會人士守法重禮,知恥尚義,一些僧眾卻在伽藍內恣意毀戒,無慚無愧;紅塵中人不乏動心忍性,修身有成之士,一些僧眾反而瞋火盈懷,狀似修羅;世俗人為家計生活尚且勤勉工作,奮發向上,一些僧眾反而沉溺安逸,怠於辦道;在家人藉練功學仙,啟發少許禪定力量,一些僧眾不但不樂修禪,反而遇事衝動,沒有定力;信眾懂得利用閒暇,聽經聞法,一些僧眾反而懶於思考,不重慧解,自然也無法將佛法妙諦傳授他人。所以近年來雖然出家人數增多,但素質低落,令人堪憂,長此以往,不唯僧倫敗壞,甚且累及佛門清譽,危害大眾信仰,其影響可謂至深且鉅!論其肇因,不外公德心之缺乏有以致之。

回顧佛世時,由於僧眾均能嚴守「六和」精義,在行為、語言、思想、見解、經濟、法規等六方面和合統一,所以佛教在五天竺迅速發展,及至傳入中國,僧團又有「身心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之說,因為僧眾愛護常住,尊師重道,故能倍受時人敬仰,宋朝大儒程頤在參訪禪林以後,就曾經讚歎「三代禮樂,盡在僧家」。惜乎明末清初以後,徒子法孫制度盛行,僧尼執持道場,苟且營私,成為變相家庭,不唯寺院弊竇叢生,教界也有如一片散沙,佛教因而日趨衰微,僧伽的地位也大受影響。公德心之重要性可見一斑。

凡我佛光人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為目標,應先從發揮公德心做起:對於佛教,我們要獻心獻力,不但設法革故鼎新,更應力求發揚光大;對於常住,我們要榮辱相依,不但愛護公用物品,更應擁戴常住政策;對於同道,我們要甘苦與共,不但心懷成人之美,還應身行代眾之勞;對於眾生,我們要人我一如,不但報答十方信施,更應度脫一切苦難。

佛光人常自詡有佛法作為舟航,有制度以為保障,但這些都是不夠的,因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在「怎樣做個佛光人」第九講裡,我希望大家切實做到下列四點:

第一、佛光人身語行為要有社會性。

第二、佛光人弘法利生要有使命感。

第三、佛光人五欲六塵要有自制力。

第四、佛光人做人處事要有公德心。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