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4 佛光人第十八講

佛光人有許多是青少年即入道,很早就離開父母、家庭的教育,也離開師長、學校的教育;可是教育是終生的,所以必須緊緊的記住:佛光人的教育是終身的自我教育。

所謂「自我教育」,是不要要求別人,而是要求自己;要向自己學習,不一定向外攀緣。茲以四點意見,提供給佛光人參考:

一、佛光人要自我觀照,反求諸己

每個人都有眼睛,卻都是用來看別人;看得到別人,看不到自己,所以凡事只知要求別人,不知要求自己。

因此,佛光人要學習「自我教育」,就是要自我充實,不要只想依賴別人,平時常自問、自覺、自發、自悟,一定要靠自我的觀照,才能找到自己。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這是佛光人首先要有的修養。例如「自我認錯」,凡事覺得別人都對,錯的是自己;「自我改革」,對於革除自己的陋習,要毫不留情;「自我更新」,要懂得與人為善、從善如流。如儒家所說:「君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就是最好的自我教育。

佛教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不是要求別人不可以貪瞋痴,而是要自己不貪、不瞋、不痴;佛教講布施、持戒、忍辱,不是叫別人布施、持戒、忍辱,而是自己要布施、持戒、忍辱。所有佛法都是先有「自受用」,有了自受用才能以身教、言教去利益他人,發揮弘化利生的「他受用」。

我們佛光人要想出人頭地,不可以流於只認識別人,而不認識自己。看到別人有,不必嫉妒,也不必自怨自艾,這必然是自我有不足的地方,應該反觀自己,我缺少了什麼?別人受人擁戴,到處作大佛事,也不必怪人情不周,覺得光明沒有照耀到你。須自我觀照,自我反省,問問自己的條件,是否差了什麼?即使自己的能力、學問,超過對方,也要反省自己的福德因緣,能和人一比嗎?所以,人比人,氣死人;只有像觀自在菩薩,能夠反觀自己,了然自己,才能獲得自在。

人的缺點,大都是苛求別人,寬待自己;對自己的錯誤都能諒解,也不去改善自己的缺陷,增加自我的能力,所以不容易進步。假如反求諸己,自問自己的學問進步了沒有?自己的能力增加了沒有?自己的發心擴大了沒有?自己的道德昇華了沒有?凡事反求諸己,自然能得到別人的肯定。

我們生存在大眾團體中,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自己的條件不夠,縱使藉助他人的提拔,總是高處不勝寒,還是不能安於位。反求諸己,就是要求自我的建設、自我的增加、自我的成就,所謂「實至名歸」,才能應付各種境界,而安住身心。

叢林裡有謂「滿瓶不動半瓶搖」,自我的火候不夠,光在人我的境界上比較、計較,只有苦了自己,於事無補。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佛陀說:「時時觀照自心。」從古到今,沒有一個成功立業的人,只要求別人而不自我觀照,反求諸己。我們佛光人大都生活在團體裡,如果每天都是吹毛求疵,苛求別人,不肯反求諸己,自己的道業如何能成就呢?所以佛光人要想出人頭地,要在大眾中受人肯定,必須時時檢點自己,把自己做好,把今天做好,把事情做好;只有自我健全,才不會為人所詬病。

二、佛光人要自我實踐,不假外求

世間法都是向外追求,求名求利、求升官、求權勢;但外境是無常的,縱然達到所求,也只是過眼雲煙,很快就會過去。即使是幼年登基做皇帝的康熙、乾隆,也不過數十年的光陰,江山易人,一切都不是自己的。世間上的人追求財富,有了財富,親情朋友反而疏離;有了權位,知心之交又有幾人?追求愛情,煩惱也同時增加。

佛教不是否定世間,不是不重視人間的擁有;佛教告訴我們:世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不要被世間的假相所蒙蔽。尤其我們學道,是為了追尋自我的真如自性,找尋自我真實的生命,如果只在心外求法,不能看透如夢幻泡影的世間,沒有實踐佛法的要道,到了大限來時,就只有空自嘆息了。

所謂「自我實踐」,在禪修的生活裡,我純熟了沒有?慈悲的美德,我具備了多少?智慧的靈巧,我體會了嗎?自在解脫的生活,我擁有了沒有?五欲六塵的貪念,我都能放下嗎?貪瞋愚痴的邪見,我都能根絕嗎?懶惰懈怠的過失,我都能改進嗎?煩惱妄想的烏雲,我都能撥開嗎?

在修道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自我的實踐,只是要求別人;別人擁有了,但別人的不是我的。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外境繽紛的假相,雖然炫麗耀眼,但那都不是我們的。所以佛法講究的是自我開悟、自我實踐。

有一分的修行,就有一分的功行;有十分的修行,就有十分的功力。凡事不必怪別人不好,只要自己對佛法有了真實的體驗、真實的實踐,如此,在自我的世界裡,柳綠花紅不是一時的,風光明媚的春天會永遠在自己的心裡。

三、佛光人要自我更新,不斷淨化

如果不是上等的根機,要進入頓超法門,當生成就,自是不易;但只要不斷的淨化,不斷的自我更新,「人一能之,我以十之」,也不必自慚道行不能成就。周利槃陀伽「拂塵掃垢」,也能有所成就;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也是一代宗師。

「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淨土、淨地、淨人、淨事、淨財、淨慧、淨德、淨居,儘管自己無才無力、無名無位,但我們千萬不能少了淨化的修行,因為不斷的淨化,才會有不斷的自我更新。

更換新居時,多麼令人高興,可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新居在哪裡呢?必須靠自己的辛勤耕耘。衣服不洗乾淨,穿在身上不舒服;我們的身心裡多少的汙穢、自私、嫉妒、執著、怪僻、無明、邪知,這許多垃圾、不淨的東西盤據,又怎麼能與佛道相應呢?

商湯〈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儒家學者尚且不斷的更新。梁啟超說:「今日之我不惜與昨日之我宣戰。」也是在不斷的自我更新。佛門晚課常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這不只是慨嘆生命時光的消失,也有要求我們積極更新未來的前途之意。

古人修行時,都訂有功過格,在不斷修行、不斷淨化的修行中,檢討自己每日的語言、思想,是功是過?發現自我有否更新、有否淨化?陶淵明在〈歸去來辭〉中有句名言「覺今是而昨非」;慈航法師遺囑說:「奉勸一切徒眾,時時反省為要;每日動念行為,檢點功過多少。」希望我們佛光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不斷的自我更新,不斷的自我淨化。

四、佛光人要自我離相,不計勝負

世間之相,有勝負之相,有你我之相,有善惡之相,有大小之相。相,讓我們計較;相,讓我們迷惑;相,讓我們執著。我們修行入道,若要超越凡情,最重要的,就是「自我離相」。

能自我離相,則儘管世間有多少的執著、多少的是非,都自然能遠離。只要我們穿透假相,還歸原來的面目,則世間所有的勝負、差別、爭執,也就自然會消弭。好像木柴,長短、大小,一把火都同歸於盡,哪裡還有長短、大小呢?又如一杯水、一盆水,投之於大海,融合在一起,哪裡還有什麼大盆、小杯之相呢?

所謂「水乳交融」,什麼是水相?什麼是乳相?我們佛光人必須講究同體共生、講究集體創作,等於一個泥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等於一碗菜,煮熟了以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棟房子,哪裡有沙石、磚塊、木頭之相,只是房子,眾緣所成,此中無你無他,只是一合相。《金剛經》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此中意義,實堪我們修行之人好好玩味。

所以,佛光人如何自我教育,如何自我成長?僅以四點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佛光人要自我觀照,反求諸己。

第二、佛光人要自我實踐,不假外求。

第三、佛光人要自我更新,不斷淨化。

第四、佛光人要自我離相,不計勝負。

註:以上《佛光人十八講》錄自二〇〇五年香海文化出版之《人間佛教叢書‧人間佛教系列1佛光與教團‧佛光篇》。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