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6 二、修持之法

如何過修持的生活

1.樸素︰樸素的生活可以培養修道者無欲、無求、無貪、無執的性格。

2.簡單︰衣食住行愈簡單愈好,「衣單二斤半,頭陀十八物」的生活方式最為可取。

3.忍耐︰耐力不夠者,不像個修道人,在團體中成大器者,都是從忍耐而來。

4.安靜︰不管吃飯、課誦、打坐、出坡,都要將生活安住在無聲的世界中,享受一分寧靜。

5.自省︰懂得自省就不會要求別人,內省的功夫對個人進德修業有很大功用。

6.發心︰發心用功、服務、吃飯、做事、禮佛……「心」是道之根,「我有心」是學佛唯一的本錢。

7.隨緣︰凡事不比較、不計較,隨緣隨眾,自然能隨緣度日。

8.苦行︰典座、行堂、香燈、飯頭、菜頭……任何行單,都可以激勵我們精進。

9.閱藏︰每天與經典同在,看經閱藏,增加智慧。

10.規律︰生活起居一切作息,皆依鐘板號令而行。

身心安住在哪裡

1.安住在慈悲喜捨上。 2.安住在發心立願上。

3.安住在般若智慧上。 4.安住在禪定戒法上。

5.安住在淨念禮拜上。 6.安住在淡泊謙卑上。

7.安住在放下自在上。 8.安住在學習滿足上。

在道業上要做到

1.從忍辱中去除無明。 2.從作務中培養福報。

3.從修福中增長智慧。 4.從感恩中獲得快樂。

如何自悟修行

1.要自我觀照,反求諸己。

2.要自我更新,不斷淨化。

3.要自我實踐,不假外求。

4.要自我離相,不計勝負。

如何修持

1.不要輕視別人。 2.不要爭相領導。

3.不要推卸責任。 4.不要猜忌多疑。

5.不要情緒衝動。 6.不要缺乏信心。

如何發揮潛能

1.肯定生命價值。 2.誠實評估自己。

3.涵養清明心境。 4.勇於面對現實。

如何自我培養

1.從忍耐中增加力量。

2.從明理中隨順因緣。

3.從發心中莊嚴自己。

4.從溝通中融洽和諧。

5.從滿足中感恩說好。

6.從參與中奉獻身心。

7.從和合中集體創作。

8.從認同中自我享有。

9.從謙和中友愛尊重。

10.從學習中進取奮發。

11.從威儀中端莊禮敬。

12.從信仰中發掘自我。

如何培養氣節

1.在貧窮中要有人格志氣。

2.在危難中要有信心勇氣。

3.在富貴中要有善心義氣。

4.在修持中要有正心道氣。

如何說好話

1.為受窘的人說一句解圍的話。

2.為沮喪的人說一句鼓勵的話。

3.為疑惑的人說一句點醒的話。

4.為無助的人說一句支持的話。

修身的準則

1.修身要能有高雅的氣質。

2.修身要能有莊重的風度。

3.修身要能有親和的舉止。

4.修身要能有中道的觀念。

我們應發什麼心

1.發慈悲心,人我無間。

2.發信願心,常隨佛學。

3.發菩提心,上弘下化。

4.發無我心,擴大完成。

養德之道

1.學習吃虧能養德。 2.人我互調能慈悲。

3.當然如此能自在。 4.享有就好能常樂。

求道四心

1.能捨一切所有而不望報。

2.能失生命財產而不捨法。

3.能信甚深因果而不疑惑。

4.能持清淨戒法而不毀犯。

什麼是道心

1.直心無諂是道心。

2.正心無邪是道心。

3.真心無偽是道心。

4.慈心無暴是道心。

學道的準則

1.不得貪求神通。

2.不能用心邪道。

3.不必希求妙果。

4.不可自生疑慮。

5.不起恐怖妄想。

6.肯定自心是佛。

弘法者的條件

1.光風霽月的修養。

2.海闊天空的心胸。

3.端莊美妙的行誼。

4.玉振金聲的言詞。

修道之心

1.濃淡,要有不拘的中道心。

2.順逆,要有不憂的雅量心。

3.哀樂,要有不入的平常心。

4.有無,要有不計的平等心。

修道之樂

1.以自我革新為樂。

2.以誦經念佛為樂。

3.以禪坐經行為樂。

4.以布施結緣為樂。

5.以奉獻服務為樂。

6.以感恩知足為樂。

7.以隨緣方便為樂。

8.以宣揚正法為樂。

新八正道

1.發心是正道。 2.思惟是正道。

3.安住是正道。 4.滿足是正道。

5.接受是正道。 6.合作是正道。

7.懺悔是正道。 8.感恩是正道。

淨化六根

1.目不睹非禮之色。

2.耳不聽非禮之言。

3.口不道非禮之事。

4.手不取非禮之財。

5.足不踐非禮之地。

6.心不想非禮之事。

安身立命的根本(十種用心)

1.用心在工作上,那是成功的根本。

2.用心在思考上,那是力量的根本。

3.用心在讀書上,那是智慧的根本。

4.用心在修持上,那是道業的根本。

5.用心在結緣上,那是度眾的根本。

6.用心在弘法上,那是家務的根本。

7.用心在利生上,那是事業的根本。

8.用心在慈悲上,那是做人的根本。

9.用心在參訪上,那是擴大的根本。

10.用心在無我上,那是成佛的根本。

如何調整自己

1.不可光看到自己,沒有看到世界。

2.不可光看到自己,沒有看到佛教。

3.不可光看到自己,沒有看到常住。

4.我們要先看到世界後,才看到自己。

5.我們要先看到佛教後,才看到自己。

6.我們要先看到常住後,才看到自己。

如何讓自己信心不退

1.要多看有病的人。 2.要多看苦難的人。

3.要多看貧窮的人。 4.要多看低賤的人。

如何培養菩提心

1.降伏愛欲。 2.不求速成。

3.不慕虛榮。 4.清貧淡泊。

5.沒有難事。 6.永不回頭。

如何立志

1.立定志向,自我改變。

2.深入佛法,堅定信仰。

3.發揮自我生命,為大眾服務。

4.聞善言要著意,多聽善法,要聽懂好話,要聽到重點。

5.常懷慚愧感恩心。

如何成長

1.自我健全:心中有佛、讓人接受、與人為善、正見慈悲、為人正派、奮起飛揚。

2.各種學習:各種規劃、弘講布教、法務懺儀、典座行單等等。

3.就職心態:敬業樂群、處眾之道、安住發心、要識大體。

安住身心

1.提起放下。 2.突破關卡。

3.把孝擴大。 4.百忍無忍。

5.思想一致。 6.融入大眾。

四不的修持

1.《華嚴經》之「不忘初心」。

2.《維摩詰經》之「不請之友」。

3.《八大人覺經》之「不念舊惡」。

4.《大乘起信論》之「不變隨緣」。

菩薩行者

1.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業。

2.樹立奉獻服務的形象。

3.依佛法就能安住身心。

宗教徒的心胸

1.對社會大眾要視如親人。

2.對作惡壞人要視如病子。

3.對異教門徒要視如朋友。

4.對含靈動物要視如自己。

勇於創新

1.感情的創新:只對人好,不要求人對我好。

2.經濟的創新:金錢只用七分,以為未來著想。

3.生活的創新:飲食七分飽,平時多跑跑。

4.觀念的創新: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

佛子之道

1.要有信仰。 2.要有發心。

3.要隨緣處眾。 4.要有技能。

5.要會運用。

修行之鑰

1.處眾時,要有敏銳的觸覺。

2.勞動中,要有植福的觀念。

3.布施時,要有無相的慧解。

4.心靈內,要有道德的基礎。

真修行者

1.在受苦時處之泰然。

2.在委屈時忍耐放下。

3.在忙碌時氣定神閒。

4.在受辱時心懷慈悲。

共修共學

1.有個人,更要有大眾。

2.有分工,更要有團結。

3.有人情,更要有公德。

4.有內修,更要有外緣。

修戒定慧

1.對過去的境界不要追憶,就是修定。

2.對未來的境界不要幻想,就是持戒。

3.對現在的境界不要貪著,就是修慧。

日常修行

1.以念佛來制心一處。

2.以數息來順暢呼吸。

3.以感恩來惜福愛物。

4.以懺悔來反省言行。

眼明心細

1.眼要明,明不失誤。

2.口要謹,謹不惹禍。

3.心要細,細不妄為。

4.氣要平,平不執拗。

應對之道

1.人出巧詞,以誠相接。

2.人出厲詞,以婉相答。

3.人出謔詞,以默相待。

4.人出責詞,以禮相告。

日常五心

1.反省的心會無過。

2.謙虛的心會無驕。

3.感恩的心會無愧。

4.服務的心會無懈。

5.正直的心會無邪。

修行之人

1.能為眾生說因果。

2.能為眾生解困厄。

3.能與眾生共患難。

4.能與眾生共安樂。

身口意的修持

1.面上無瞋是供養。

2.口中讚歎出妙香。

3.心裡慈悲無價寶。

4.佛光普照福壽康。

修行之道

1.見人善行多讚美。

2.見人困惑指迷津。

3.聞人稱譽更奮勉。

4.聞人謗語要警惕。

修行四法

1.往好處想。 2.給人接受。

3.享有就好。 4.做己貴人。

四個十年的修持

1.忍耐十年。 2.苦行十年。

3.安住十年。 4.接受十年。

四種要求

1.在行為上要求規律。

2.在信仰上要求正見。

3.在工作上要求勤奮。

4.在生活上要求簡便。

四第一法

1.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2.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3.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4.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修行妙法

1.不記恨、不怨尤,這是尊重的美德。

2.懷慈心、懷悲願,這是安樂的源頭。

3.能受苦、能耐勞,這是成功的基礎。

4.多發心、多思惟,這是生命的昇華。

一分修行

1.多一分理性,少一分衝動。

2.多一分公義,少一分特權。

3.多一分服務,少一分自私。

4.多一分慈悲,少一分瞋恚。

十個三修

1.修三修︰修禪(打坐)、修淨(念佛)、修密(持咒)三種修持方法。

2.修三業︰修身、修口、修意三業的清淨。

3.修三人︰修你、修我、修他之間群我關係的融和。

4.修三時︰修過去、修現在、修未來時空的福德因緣。

5.修三代︰修上一代、修這一代、修下一代的平安順利。

6.修三學︰修戒、修定、修慧三學的增進。

7.修三慧︰修聞、修思、修修中的實踐體驗。

8.修三處︰修家庭、修國家、修世界每個角落的安和樂利。

9.修三滿︰修福德、修智慧、修願力的圓滿。

10.修三藏︰修經、修律、修論的真理相應。

修學三個字

1.學道要學三個字:經律論。 2.修行要修三個字:戒定慧。

3.除過要除三個字:貪瞋痴。 4.用心要用三個字:聞思修。

在修道上

1.學佛要一心,不要有二心。

2.做事要理和、事和外,更要有第三—人和。

3.人生具福祿壽三多外,不要有第四—氣多。

4.世上已有四苦,不要再有第五苦—比較苦。

5.守持五戒外,要受持第六戒—戒懶。

6.修學六度萬行以外,別忘記第七度—自度。

7.人有喜、怒、哀、樂、愛、欲、惡的七情以外,不要有第八—假情。

8.在八識田中好自播種,但不要有第九—錯誤的認識。

9.人身已有九孔,不要讓更多的毛孔再漏洩功德。

給的修行

1.給人信心,關懷他人多讚歎。 2.給人歡喜,面帶微笑常問好。

3.給人希望,言談舉止要溫和。 4.給人方便,有事相助不推託。

六根修行

1.眼的修行:要修慈眼,要修慧眼,要修法眼,要修佛眼。

2.耳的修行:要善聽,要諦聽,要兼聽,要全聽。

3.鼻的修行:是生命的泉源,如香臭的探子,做善惡的辨別,懂人生的風味。

4.舌的修行:要能說愛語,要能說慰言,要能說善事,要能說佛法。

5.身的修行:要威儀端莊,要禮拜謙恭,要氣質善良,要勤勞服務。

6.心的修行:要會思惟,要具靈巧,要肯接受,要能包容。

六度修行

1.布施可以種一收十。 2.持戒可以三業清淨。

3.忍辱可以自他得益。 4.精進可以無事不成。

5.禪定可以身心安住。 6.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修學六度

1.學習布施,是改造自己慳貪的性格。

2.嚴持戒法,是改造自己惡性的行為。

3.修養忍耐,是改造自己瞋恚的惡習。

4.發心精進,是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

5.修學禪定,是改造自己散亂的思想。

6.開發智慧,是改造自己愚痴的認知。

十法修行

1.見到他人慳貪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施捨的生活。

2.見到他人五根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持戒的生活。

3.見到他人世俗的過失,自己要歡喜出世的生活。

4.見到他人疑慮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正信的生活。

5.見到他人懈怠的過失,自己要歡喜發心的生活。

6.見到他人瞋恚的過失,自己要歡喜忍辱的生活。

7.見到他人妄語的過失,自己要歡喜忠信的生活。

8.見到他人是非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正派的生活。

9.見到他人罪苦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慈悲的生活。

10.見到他人執著的過失,自己要歡喜無我的生活。

十種修煉

1.說真實話。 2.反省改過。

3.自我超越。 4.積極參與。

5.樂群和眾。

6.改善心智的模式。

7.養成閱讀的習慣。

8.認知挫折的美妙。

9.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10.學習互動互勉。

十種改進

1.本位主義要改進。

2.歸罪他人要改進。

3.缺乏思惟(思想)要改進。

4.關注單一事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改進。

5.藐視危機要改進。

6.沒有目標要改進。

7.理由太多要改進。

8.不敢請示要改進。

9.掩過飾非要改進。

10.揣摩上意要改進。

十方便門

1.十載寒窗︰放下一切,專宗研究,至少立下十年計畫。

2.斗室禪坐︰山邊樹下,或是斗室,不語不言只管打坐。

3.佛聲度眾︰每日八時,殿堂經室,朗誦佛號普度有緣。

4.篷笠行腳︰代表本山,家庭普照,只可祝願不受供養。

5.頭陀苦行︰典座司水,看管林園,不與他人爭強鬥勝。

6.司鐘行者︰地藏殿前,每一分鐘,晨昏共鳴四百八十。

7.施診慈幼︰偏遠地區,施診教化,對於老幼施以愛心。

8.閉關靜修︰定一期限,三年一載,專書攻讀以期有成。

9.殿堂服務︰整理環境,上香換水,代表常住服務信徒。

10.說法演教︰學校軍營、監獄社團,慈悲熱忱每日說法。

修行六戰略

1.以正見持戒為盔甲。

2.以智慧方便為刀劍。

3.以精進勇猛為力量。

4.以慈忍大願為戰術。

5.以戒定慧學為統帥。

6.以八種正道為大軍。

如何提升自覺

1.要有警覺心。

2.要有懺悔心。

3.要有慈悲心。

4.要以正念克服妄念。

5.要能超越對待。

6.實踐「五和」的生活。

如何鞏固信心

1.從慈悲事業中增長信心。

2.從服務奉獻中增長信心。

3.從聽聞佛法中增長信心。

4.從實踐修行中增長信心。

5.從發心願力中增長信心。

6.從難得糊塗中增長信心。

7.從絕對不疑中增長信心。

8.從磨鍊身心中增長信心。

十修歌

一修人我不計較。 二修彼此不比較。

三修處事有禮貌。 四修見人要微笑。

五修吃虧不要緊。 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內莫煩惱。 八修口中都說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 十修大家成佛道。

如何修持正法

1.精進聽聞正法。 2.精進護持正法。

3.精進演說正法。 4.精進修行正法。

四不壞信

1.對佛陀的信仰不改變。

2.對於佛法、經典不懷疑。

3.對僧寶、僧團要恭敬。

4.對自己所受的戒法不可毀犯。

建立好的觀念

1.為信徒添油香。

2.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3.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4.待人好。

5.常講OK、YES,不要說NO。

6.以眾為我。

7.要爭氣不要生氣。

如何有道

1.有感恩心則有道。

2.有惜福心則有道。

3.有忍耐心則有道。

4.有反省心則有道。

5.有謙虛心則有道。

6.有長遠心則有道。

7.有無妄心則有道。

8.有無悔心則有道。

9.有無惱心則有道。

10.有無倒心則有道。

11.有供養心則有道。

12.有恭敬心則有道。

13.有護眾心則有道。

14.有求道心則有道。

15.有法喜心則有道。

16.有深信心則有道。

17.有無畏心則有道。

18.有忠誠心則有道。

19.有廣大心則有道。

20.有慚愧心則有道。

21.有懺悔心則有道。

22.有慈悲心則有道。

23.有平常心則有道。

24.有平等心則有道。

25.有清淨心則有道。

26.有菩提心則有道。

27.有圓滿心則有道。

28.有包容心則有道。

29.有體諒心則有道。

30.有知足心則有道。

感應的修行

1.從守時中,培養一生不誤時的習慣。

2.從守信中,調劑周遭祥和的人際關係。

3.從結緣中,獲得良好的友誼幫助。

4.從感恩中,得以不灰心懊惱。

5.從感動中,產生生活中的力量。

6.從信仰中,得到真理不屈的信念。

修行感應

1.從結緣中獲得感應。

2.從守時中獲得感應。

3.從守信中獲得感應。

4.從感恩中獲得感應。

5.從感動中獲得感應。

6.從布施中獲得感應。

7.從忍耐中獲得感應。

8.從信仰中獲得感應。

修行目標

1.健康可以使工作成為一種樂趣。 

2.耐力可以實踐心中理想的藍圖。

3.仁慈可以包容周遭一切的缺失。 

4.希望可以去除未知事物的恐懼。

5.懺悔可以洗滌身口意念的罪過。 

6.思想可以躍出種種世俗的牢籠。

7.能耐可以擺脫悶悶不樂的不快。 

8.自信可以決定理想人生的因素。

如何修持

1.戒不可不持,戒不持則人天路絕。 

2.行不可不修,行不修則功德不圓。

3.經不可不讀,經不讀則理路不明。 

4.禪不可不參,禪不參則心地不透。

5.道不可不悟,道不悟則觸目成滯。

十二種生活真義

1.生活困難時,要面對它。

2.生活安靜時,要接受它。

3.生活辛苦時,要體驗它。

4.生活憂傷時,要克服它。

5.生活艱難時,要履行它。

6.生活滿足時,要享受它。

7.生活迷濛時,要揭開它。

8.生活活躍時,要把握它。

9.生活美好時,要歌頌它。

10.生活挫折時,要奮起它。

11.生活清閒時,要計畫它。

12.生活思考時,要完成它。

安住的人生

1.住於戒律而具多聞。

2.住於禪定而發智慧。

3.住於能力而起大用。

4.住於寂靜而常觀察。

打開牢獄四鑰匙

1.道德的鑰匙,可以開啟苦牢之門,到達快樂的天堂。

2.慈悲的鑰匙,可以開啟瞋牢之門,到達無爭的領域。

3.智慧的鑰匙,可以開啟闇牢之門,到達光明的淨土。

4.信仰的鑰匙,可以開啟心牢之門,到達完美的淨土。

參禪的目標

1.改心(將妄心改為真心)。

2.換性(將無所不能的本性發揮出來)。

3.回頭(能回頭的人,才能擁有全部的世界)。

4.轉身(要給自己留個迴旋的餘地)。

禪的修行

1.要自己承擔。 2.要隨緣放曠。

3.要明白自己。 4.要珍惜生活。

處事禪心

1.橫逆來時,要能不怨不尤。

2.病苦來時,要能不驚不怖。

3.譏謗來時,要能不辯不苦。

4.榮寵來時,要能不驕不慢。

禪者風範

1.自食其力維持生活。‭

2.不宣說自我的成就。

3.修福修慧感恩知足。‭

4.重視師承樹立家風。

自我超度

1.超度貪欲得喜捨。

2.超度瞋怒得慈悲。

3.超度痴闇得光明。

4.超度冤親得平等。

5.超度悲憂得安樂。

6.超度妄念得正覺。

去汙除垢

1.不念好是性格上的汙垢。

2.不勤勉是持家上的汙垢。

3.不盥洗是身體上的汙垢。

4.不思考是心智上的汙垢。

去除無明

1.以喜捨對治貪欲的洪流。

2.以諒解息滅瞋恨的火種。

3.以智慧照破愚痴的暗夜。

4.以謙虛剷除我慢的高山。

5.以信心撤離疑慮的屏障。

瞋恚六患

1.因瞋恚而失善法。

2.因瞋恚而墮惡道。

3.因瞋恚而造惡口。

4.因瞋恨而喪法樂。

5.因瞋恨而竊善心。

6.因瞋恨而遭禍患。

四種修行

1.勿以己之長,而顯人之短。

2.勿因己之拙,而忘人之能。

3.勿毀眾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

4.勿廢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愆。

六不淨觀

1.欲為第一海。 2.痴為第一闇。

3.瞋為第一怨。 4.妒為第一火。

5.疑為第一障。 6.慢為第一高。

障道因緣

1.心門不開:不把心門打開,貴賓、客人、佛菩薩都不能進來。

2.心結不解:心裡千千結,自己扣著許多結解不開。

3.心裡擔子不放:心上的榮華富貴、財色名利、情愛、家人負擔放不下。

4.心妄不除:心裡的妄想、無明除不了。

5.心有不喜:心有掛礙、憂愁,沒有柔軟的歡喜心。

6.心暗不明:心的燈光沒有點起來。

7.心太狹小:不寬大,包容不了多少人、事。

8.心惡不善:起惡,沒有善念。

9.心邪不正:都是邪念,沒有正念。

10.心貪不捨:心一直想貪,貪表示貧窮,給的人生才是富貴,有捨才有得。

11.心迷不善:心裡有迷惑,不知道信仰,對於善道、好人、好事不相信。

12.心有不空:心裡面的「有」,障礙了我們更廣、更大的「空」。

治心六藥方

1.貪婪的毛病要用喜捨來對治。 2.瞋恚的毛病要用慈悲來對治。

3.愚痴的毛病要用智慧來對治。 4.我慢的毛病要用謙虛來對治。

5.疑慮的毛病要用正信來對治。 6.邪惡的毛病要用正道來對治。

治心四法

1.用喜捨心對治貪心。

2.用慈悲心對治瞋心。

3.用般若心對治愚癡。

4.用尊重包容心對治嫉妒。

心的管理

1.用捨心來管理貪心。‭

2.用慈心來管理瞋心。

3.用智心來管理痴心。

4.用虛心來管理慢心。

5.用信心來管理疑心。‭

6.用淨心來管理穢心。

7.用定心來管理亂心。

8.用真心來管理妄心。

治心之道

1.以靜心對動心。 2.以好心對壞心。

3.以信心對疑心。 4.以真心對妄心。

5.以大心對小心。 6.以無心對有心。

7.以恆心對變心。 8.以等心對偽心。

馭心法門

1.鬧時鍊心。 2.靜時養心。

3.閒時守心。 4.坐時驗心。

5.言時當心。 6.動時制心。

看心法門

1.常內觀以定心。 2.研經教以澄心。

3.去貪瞋以淨心。 4.明古訓以警心。

不動心

1.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

2.不要把仇恨帶到明天。

3.不要把憂鬱傳給別人。

4.不要把生氣留在心上。

如何提升自我

1.奮起飛揚,開創前途。

2.正知正解,深研佛法。

3.樂群融和,集體創作。

4.耐勞耐怨,完成自我。

如何修業

1.對自己要有信心。

2.對事業要有熱心。

3.對學問要有專心。

4.對修持要有悟心。

如何度過難關

1.要有忍耐的功夫。

2.要有承擔的勇氣。

3.要有吃苦的精神。

4.要有不挫的毅力。

如何懺悔

1.講說好話來懺悔。

2.捐款行善來懺悔。

3.修習苦行來懺悔。

4.成就別人來懺悔。

5.感恩報德來懺悔。

6.禮佛謝罪來懺悔。

問題處理

1.不要擴大問題。

2.不要低估問題。

3.不要複雜問題。

4.不要執著問題。

自立之道

1.自省而後會自覺。

2.自覺而後有自信。

3.自信而後可自強。

4.自強而後能自立。

自我進德

1.見人善行,多方讚歎。

2.見人舉過,多方自省。

3.聞人好語,多方奮勉。

4.聞人謗言,多方警惕。

律己行善

1.耿介嚴正用以律己。

2.忠厚義氣用以待人。

3.真誠勤勉用以任事。

4.慈悲發心用以行善。

高尚人品

1.勿因窮苦而變節。

2.勿因貧賤而易志。

3.勿因艱苦而放棄。

4.勿因困難而回頭。

敦厚為人

1.不責人之過。

2.不發人隱私。

3.不念人舊惡。

4.不計人得失。

做人的條件

1.骨宜剛。 2.氣宜柔。

3.志宜大。 4.量宜廣。

5.言宜謙。 6.心宜誠。

如何做人

1.要做與人為善的人。

2.要做和而不流的人。

3.要做見賢思齊的人。

4.要做樂於忘憂的人。

如何成為有用的人

1.要如松柏,耐得考驗。

2.要如根識,各司其用。

3.要如盲跛,與人互助。

4.要如聖賢,不輕後學。

如何說話

1.不傳說惡言,免生離間。

2.要指導愚人,使其向善。

3.遇瞋恨毀謗,勇於辯白。

4.說善言愛語,令趣正道。

九修口德

1.口誦佛名,如吐珠玉。

2.口宣教化,如放光明。

3.口談無義,如嚼木屑。

4.口好戲謔,如動刀劍。

5.口道穢語,如流蛆蟲。

6.口說善事,如噴清香。

7.口語誠實,如舒布帛。

8.口語欺詐,如入陷阱。

9.口出惡言,如聞臭味。‭ ‬

無道三十

1.個性阻礙前途。 2.執著障礙進步。

3.無知必難成事。 4.離群不易生存。

5.觀念決定成敗。 6.偏見讓人討厭。

7.無明敗事之因。 8.推諉增加自私。

9.少願難成事業。 10.消極促進凋謝。

11.感情磨滅公正。 12.邪行人不認同。

13.缺德人天同棄。 14.惡習做人吃虧。

15.說謊有虧信用。 16.多言禍從口出。

17.嗜食病從口入。 18.損人必是損己。

19.浪費為人不恥。 20.懶惰貧窮之源。

21.散漫難以合作。 22.驕傲為人輕視。

23.無慚必無人敬。 24.慳吝必無人緣。

25.居功為人不喜。 26.計較難成大事。

27.比較煩惱之由。 28.多疑信心之魔。

29.脾氣壞道之火。 30.不慈必然無道。

進退有道

1.快速而不馬虎。 2.謹慎而不保守。

3.謙虛而不卑賤。 4.禮讓而不畏縮。

忍退之德

1.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於負重。

2.退是一種涵養,退之為德,在於和眾。

忍耐之道

1.忍一句,禍根從此無生處。

2.饒一句,切莫與人爭強弱。

3.耐一時,火坑變成白蓮池。

4.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

耐煩的好處

1.耐煩的人,讀書才會深入。

2.耐煩的人,做事才能圓融。

3.耐煩的人,事業才會成功。

4.耐煩的人,修行才有成就。

失敗之因

1.責人而不責己。 2.排拒而不接受。

3.近視而不前瞻。 4.自私而不為公。

突破困境

1.閉緊嘴巴,少說多做。

2.咬緊牙根,奮鬥向前。

3.把緊心關,不失正念。

4.踏緊泥土,免墮虛無。

5.握緊拳頭,戰勝橫逆。

6.盯緊目標,圓滿完成。

有容乃大

1.不擇細流,才成江海。

2.不辭土壤,才成高山。

3.不恥下問,才成淵博。

4.不掩過失,才成善美。

觀心三不

1.不看:閉目不看外境,而反觀自心。

2.不聽:耳朵不聽壞話,每天聽三至五句好話,並記下來。

3.不說:不說壞話,往好話、好事想。

自覺四法

1.自我要求。 2.自我檢討。 

3.自我反省。 4.自我發覺問題。

吾日八省

1.省己說話不當。 2.省己行為不正。

3.省己存心不良。 4.省己思想不純。

5.省己待人不公。 6.省己事親不孝。

7.省己對上不敬。 8.省己憤世不平。

根本之道

1.知禮義是做人之本。

2.識大體是處世之本。

3.守法度是自由之本。

4.辨是非是明心之本。

觀人之道

1.利害時可觀其操守。

2.飢疲時可觀其精神。

3.喜怒時可觀其度量。

4.恐怖時可觀其心境。

中庸之道

1.做事不要太苦。

2.享欲不要太樂。

3.待人不要太苛。

4.用物不要太榮。

相成之道

1.人拙心要巧。 2.人圓心要方。

3.人弱心要強。 4.人愚心要明。

涵養之道

1.水深可以行船。 2.波靜可以清明。

3.淡泊可以寧靜。 4.琢磨可以成器。

培植之道

1.植樹要培其根。 2.植德要培其心。

3.植量要培其廣。 4.植福要培其勞。

養氣之道

1.少思慮,以養中氣。

2.減欲望,以養骨氣。

3.多經歷,以養膽氣。

4.順時令,以養元氣。

修養之道

1.謹言行以寡過。 2.節飲食以養身。

3.耐煩勞以盡職。 4.慎喜怒以平氣。

自持之方

1.寵利毋居人前。 2.德業毋落人後。

3.享受毋踰分外。 4.言行毋偏中道。

快樂之源

1.平時要自得其樂。

2.待人要為善最樂。

3.生活要知足常樂。

4.修行要涅槃自樂。

厚實之道

1.羽毛不豐,不可高飛。

2.法令不善,不可妄為。

3.道德不深,不可表態。

4.學能不具,不可任事。

謙虛之道

1.位高而心愈下。 2.祿厚而自彌約。

3.寵甚而思以懼。 4.道崇而自謙退。

如何才能幸福安樂

1.做己貴人。 2.享有就好。

3.不要執著。 4.給人接受。

覺悟之道

1.以無我觀,覺悟世間假相。

2.以無常觀,覺悟諸法實相。

3.以平等觀,覺悟理事無礙。

4.以般若觀,覺悟人我一如。

語言之道

1.言仁不言暴。 2.言義不言利。

3.言禮不言邪。 4.言信不言詐。

修忍之益

1.忍得好容色。 2.忍得具眷屬。

3.忍招諸勝報。 4.忍得壽命長。

修身之道

1.眼不看不淨之事。 2.耳不聽不善之音。

3.口不說傷人之語。 4.面不露不悅之容。

降伏四魔

1.見解不正︰見解不正如照相機的焦距沒有對好,影像會模糊不清,所以見解不正易毀法身慧命,要降伏之。

2.情緒不穩︰古怪、不合群,如何過和樂清淨的僧團生活?當然要降伏之。

3.懶惰懈怠︰懶惰乃諸惡之根,學道如果不勤勞、不發心,如何成就道業?

4.感情執著︰修道,要以道相交、以法會友,非以情來往。在行住坐臥中,培養出忍耐的性格,來肯定自我,並與人配合,養成修道者之風度。

自我期許

1.做一個箱子︰要提得起、放得下,「提得起、放得下」的人生,會增進自己的閱歷。

2.做一枝彩筆︰人生如畫,要用彩筆繪出自己燦爛的人生。

3.做一面鏡子︰照破自己的缺失,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

4.做一根蠟燭︰在工作中犧牲、服務、奉獻,如燭光照亮別人。

5.做一滴水︰給人解渴,滋潤世界一切眾生。

6.做一尊佛祖︰心中有佛,自然會擇善去惡。

懺悔七喻

1.懺悔像法水,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

2.懺悔像船筏,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

3.懺悔像藥草,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

4.懺悔像明燈,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

5.懺悔像城牆,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

6.懺悔像橋梁,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

7.懺悔像衣服,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

怎樣做一個人

第一種類型:

1.要做一個獨立人格的人。 2.要做一個參與群體的人。

3.要做一個社會服務的人。 4.要做一個包容地球的人。

第二種類型:

1.要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2.要做一個有悲心願力的人。

3.要做一個有智慧善巧的人。 4.要做一個中道有量的人。

第三種類型:

1.要做一個有歷史觀的人。 2.要做一個有文史哲的人。

3.要做一個有宗教性的人。 4.要做一個有生命力的人。

第四種類型:

1.要做一個感恩的人。 2.要做一個付出的人。

3.要做一個耐力的人。 4.要做一個圓滿的人。

◎發心立願是學佛的根本,發心立願可以堅定信心與毅力,可以增長菩提心、提升信仰,使我們的道德、人格臻於至善。我們每日要不斷發願,將發願當成是一種修行的功課。

◎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願力有多堅,力量就有多強。心發則佛道堪成,學佛一定要發心立願,發心立願才會有成就。

◎沒信心的人,每天睡前用二十分鐘拜佛十二拜,一拜二分鐘,拜出眼淚,並坦誠自己的陋習,必得佛菩薩的加持。

◎不念舊惡,才能化阻力為助力。不退道心,必能轉煩惱為菩提。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處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醜要包容得。

◎成功的人,凡事想辦法;沒有用的人,凡事講理由。

◎在齋堂過堂,只要你不嫌棄,不揀食,與大眾配合,無論多了、少了,都忍耐一點。一個過堂,就是六度萬行的修行。

◎給人一些因緣、讓人感動、歡喜,就是佛法,就是修行。修行在日常生活裏,一些小細節、小地方看似不重要,然而一粒小種子播到泥土裡,必定會開花結果,所以不要輕忽任何結緣的機會,但是也不能「心存望報」,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只要待人好,就會有好因緣。

◎我們對物質減少一分,人格就能升高一分;我們對世間的情念減少一分,道念就能增加一分。

◎人間佛教要在生活裡修行,每天讓自己的心量擴大一點,道德觀念完美一點,弘法利生的願心加強一點。

◎耐煩是一種藝術,有恆是一種希望,耐煩有恆讀書才會通曉,耐煩有恆修行才有成就,耐煩有恆做人才能通達,故立身成功之祕訣在於堅志而已。

◎一個人在物質生活上,如果能淡泊知足,才能不為物役;在心性上,對於功名、富貴、人情不要太熱衷,把身心安住於淡泊中,精神才會更昇華。

◎感動就是佛心,感動就是佛性,感動是不可少的修行。一個人每天要常常感動,對於別人所做,要能歡喜感動,自己所做,也要能令人感動。

◎歡喜快樂給人,是菩薩情懷;利益與人分享,是隨喜功德;別人有理,錯失在己,是謙讓美德。

◎誠信是人的第二生命,人無信則不立;說真話要有藝術,對團體不損傷,對好人要保護,能使事情成功;真、善、美就是說話的藝術。

◎忙是人生的意義,忙是我們的營養,忙是快樂,忙是要忘我的忙,沒有要求報答的忙,沒有報酬的忙,你能為人忙,你的快樂、人緣就不一樣了。

◎忙才是人生,忙才是營養,忙才有意義,忙才有成就,

◎在忙碌的時候,能有空閒的心情,在空閒的時候,要有忙碌的感受;能夠「心閒人不閒,人忙心不忙」,才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