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4 佛光人第十二講

過去有兄弟二人同時往生,閻羅王判他們來世投胎做人,並且允許他們可以先選擇要過什麼樣的人生。哥哥表示想要過給予的人生,結果一生富貴利達,樂善好施;弟弟表示想要過接受的人生,結果一生貧窮潦倒,以乞討維生。

這雖然是一個寓言故事,但也是在啟示我們:懂得給予的人才是最富有。因此佛教裡的四攝、六度均以布施為首,可惜的是,許多人都以為在家信眾才要布施,殊不知以上求下化為己任的出家僧眾,更應以喜捨布施為重要的修持法門。

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捨身首腦髓、國城妻子,奉獻給眾生,這種願行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千古以來的高僧大德為著求法、弘法、護法,不惜身命,前仆後繼,這種毅力是多麼的令人欽佩!由於他們的喜捨奉獻,不但促進佛教的發展,也成就了自己的道業。凡我佛光人具有承先啟後的使命,尤應發揚古聖先賢慷慨布施,不吝給予的精神。因此在第十二講裡,希望大家都能做到:

一、佛光人要給人信心

信心是力量的泉源,信心是人生的基礎。凡事只要信其可行,縱使排山倒海之難,也能迎刃而解。凡事只要信其能成,縱使鼎鑊加身之苦,也能甘之如飴。在佛教裡,信心更是成佛作祖,開悟見性不可或缺的條件。所以《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滅除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心地觀經》云:「入佛法海,信為根本。」自己擁有信心固然十分重要,能夠布施信心,助人一臂之力,更是功德無量。

馬勝比丘的威儀莊嚴,使原本信奉外道的舍利弗對佛陀產生無比的信心,後來更成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助佛弘化;目犍連的諄諄教誨,使原本萬念俱灰的蓮華色女對人生產生堅定的信心,後來出家為尼,不久證得阿羅漢果;道安大師的善於教徒,使原本崇奉儒道的習鑿齒對僧團產生不移的信心,後來成為佛教的大護法;雲谷禪師的指點迷津,使原本抱持宿命觀點的袁了凡對佛法產生牢固的信心,後來精進學佛,改造命運。可見想要給人信心,自己必先具備慈悲耐煩、戒行俱全的美德。

披搭袈裟所為何事?弘法利生不是徒喊口號,而是在佛陀與信眾之間扮演好橋梁的角色。出家人唯有將佛法遠播,讓一切有情生起清淨的信心,發掘自我般若本性,才算是克盡己責。所以凡我佛光人應勤於至各地布教說法,以真理妙諦開展信徒的信心;應積極組織念佛會、禪修會,讓信徒體會修道的信心;應定期舉行獻燈、浴佛等大型法會,讓廣大群眾共同參與,培養他們對佛教的信心;應適時舉辦梵音樂舞、佛教文物展覽會,將佛教與藝術結合,以激發社會大眾對佛法的信心。

佛門既沒有豐厚的物質送給信眾,也不以濃烈的感情和信眾來往,但信心門裡有無限的寶藏,凡我佛光人應該以佛法真理給人信心,以修持體證給人信心,以感動事蹟給人信心,以真誠厚道給人信心。

二、佛光人要給人歡喜

人生最寶貴者,不是金錢物質,不是功名利祿,而是歡喜。人生若無歡喜,即使富甲一方,權傾朝野,還是沒有意義。所以真正的歡喜,不是外在的擁有,而是心靈的提升。像顏回每日一簞食、一瓢飲,卻不改其樂;摩訶迦葉雖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卻其樂無比;跋提王子出家後雖只有三衣一缽,但法喜無窮,有勝於皇宮裡的錦衣玉食,所以他經常大聲歡呼:「快樂啊!快樂啊!」柴陵郁禪師開悟時,失聲而笑,因為他終於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佛光山開山近四十年來,遠紹教主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上承歷代祖師拔苦與樂的悲願,向以「給人歡喜」的信條戮力於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我們在世界各地遍設別分院,並非為了自己居住,而是要讓大家都能愉悅地體驗佛教的生活;我們在海內海外成立佛光會,也不是為了揚名萬世,而是要讓佛子都能歡喜地聯繫彼此的友誼。我們將殿堂布置得美輪美奐,將庭院打掃得整齊清潔,並非為了自己舒適,而是要令大家同感欣喜;我們安置莊嚴慈和的佛像,編印語體化的藏經,也不是為了給自己欣賞,而是要使大家都能歡喜閱讀;我們以親切的態度接引來者,以讚美的語言鼓勵信徒,並非為了自己的未來,而是想讓大家安樂自在;我們以佛法妙諦化導眾生,以衣物藥品濟貧救苦也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希望大家身心喜悅。總之,我們禮敬一切眾生,必須以眾生的歡喜為我們的歡喜。

歡喜不但有感染力,而且是一種互動的情緒。回想數十年來,我將歡喜給予大家,大家喜笑顏開,欣悅的鼓掌也成為我最大的歡喜。一九九四年,天下文化出版社將我的日記摘錄出書,名為「歡喜人間」;後來,講義雜誌社又將發生在我周遭的故事連續刊載,名為「人間歡喜」,凡此均獲得莫大的回響,可見歡喜是人間至寶,給人歡喜是為人處事最根本的德行。

在諸佛菩薩當中,普賢菩薩以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來成就菩提;彌勒菩薩以善巧方便、快樂之道來培植福慧。此外,還有歡喜光佛、歡喜藏佛、歡喜德佛、歡喜自在佛、歡喜快樂佛、歡喜莊嚴佛、歡喜無畏佛、歡喜威德佛、歡喜王菩薩、歡喜念菩薩、歡喜意菩薩……都是以歡喜來證悟佛道,足證歡喜是最重要的修持法門之一。希望每一個佛光人都能立志做一個歡喜菩薩,讓佛光山所有的道場都成為歡喜道場,讓我們的信徒都成為歡喜信徒,大家都把禪悅法喜帶給家庭成員,帶到辦公場所,將我們的社會建設為一個歡喜社會,將我們的人間,建設成「歡喜人間」。

三、佛光人要給人希望

人,生活在希望當中。只要有一線希望,哪怕是赴湯蹈火,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希望的可貴,所以我們要時時給人希望。

如何立身行事,才能做到「給人希望」呢?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兼善天下」,盡己所能,滿人所願,就是在「給人希望」。

信徒為何信仰佛教?因為他們希望擁有淨化的人生。

信徒為何來寺禮佛?因為他們希望在佛陀的加被下,福慧雙全。

信徒為何護持佛教?因為他們希望聖教興隆,正法永存。

信徒為何研習佛法?因為他們希望證悟真理,規劃美好的未來。

信徒為何親近出家人?因為他們希望能得到鼓勵指點,增加福慧安樂。

信徒的希望就是社會大眾的希望,我們弘法利生即是要針對大眾的希望來示教利喜。所以,佛光人應該將生活化的佛法傳播給社會大眾,因為落實生活就是實踐希望;佛光人應該將藝術化的佛教呈現出來,因為藝術與佛教結合才能美化希望;佛光人應該鼓勵大家皈依三寶,因為皈依三寶就是皈依自己的希望;佛光人應該勸勉大眾奉行五戒,因為奉行五戒就能圓滿人生的希望。

總之,希望不是虛幻的妄想,而是自我的期許;希望不是沙漠的豔陽,而是願力的促成。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在「給人希望」之中,莊嚴了佛國淨土;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彌勒菩薩的十種大願,在「給人希望」之中,成就了無上菩提。所以,常常「給人希望」的人,永不退墮,時時「給人希望」的人,意志堅固,盼我佛光人都能為眾生長燃希望的火炬,為佛教散播希望的種子。

四、佛光人要給人方便

遭受阻礙打擊是最令人苦惱的事情之一。像過去台灣一些公務人員以磨人為樂,尋常百姓到戶政、稅務機關辦事,往往要跑好幾趟才能達到目的。此外,還有些人以損人為樂,例如大家想辦公益事業,就因為少數一、兩個土地持有人不肯合作,而功敗垂成。明明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偏偏因為一些人蓄意破壞而終止進行。凡此不但於事無益,甚且形成社會進步的絆腳石,誠為可惜!所以佛光人應該將心比心,處處給人方便。

古人有謂:「憐蛾不點燈,愛鼠常留飯。」這種將愛心普及一切有情的善行,就是「給人方便」。歷代佛教的高僧大德,如道運開鑿運河、明遠植樹防洪、曇融架設橋梁、明度助人渡河,這種種便利大眾交通的義舉,也是在「給人方便」。

「給人方便」看似利他,實則利己。像隋唐佛教之所以興盛蓬勃,寺院發展佛教事業,利濟蒼生,可說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例如:佛寺附設的碾坊、倉庫,促進民生的發展;宿坊、車坊,便利商旅的往來;義學、譯經,提升社會的文教;僧祇戶、寺庫,穩定國家的金融;病坊、當鋪,照顧貧者的需要⋯⋯凡此「給人方便」的設施,都是公益措施的推行。變文、俗講、偈語等弘法方式的創新,佛圖澄、唐玄奘、劉秉忠等高僧大德輔政,對於國富民安也都具有莫大的貢獻。

以落實大乘菩薩道為目標的佛光山,自開建以來,一切的設施無非都是以「給人方便」為原則,例如:為了方便看護失怙的孤兒,設立育幼院;為了方便照顧無依的老人,成立養老院;為了方便國際弘法,開辦英文佛學院、日文佛學院等;為了方便信徒休憩,植花種樹,遍設座椅;為了方便大眾使用,設置會議室、會客廳;為了方便佛子學習佛化生活,在別分院成立金剛禪坐會、婦女法座會;為了方便民眾因應實際需要,在各道場開設各種技藝班級。「給人方便」不但是慈悲的流露,更是智慧的運用;「給人方便」不但是道德的實踐,更是思想的開拓。凡我佛光人應謹守「給人方便」的信條,發展現代化的佛教,讓一切大眾都能普受法益。

怎樣做個佛光人?在第十二講裡,希望大家在工作時都能遵守下列四項原則:

一、佛光人給人信心。

二、佛光人給人歡喜。

三、佛光人給人希望。

四、佛光人給人方便。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