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四類【講演集】 /
- 113-122講演集(共10冊) /
- 122講演集10 人間與實踐 /
- 【佛光會的人】 /
- p092 佛光會員的胸懷
p092 佛光會員的胸懷
孔子云︰「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聖賢有聖賢的胸懷,凡愚有凡愚的胸懷。胸懷有多大,就能成就多少事業。一個人如果胸懷一家,就能作一家之主;胸懷一里,就能作一里之長;胸懷一國,就能作一國之君;胸懷法界,就能自在放曠,作法界之王。那麼,佛光會員應該具有什麼樣的胸懷呢?下面我以六點來說明我對諸位的期望︰
一、人在山林,心懷社會
許多人一旦學佛,便急著離開塵世,幽居山林。其實我們不一定要在有形有相的山林裡居住才算出世學佛,所謂「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我們將自己安住在無我無相的山林之中,對感情不執不捨,對欲望不貪不拒,對世間不厭不求,對生死不怕不離,從而出離五欲六塵,超越人我對待,才是所謂的出世修行。
學佛者不但必須擁有出世的思想,更應該具備社會的性格。《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又說︰「佛法在眾生中求。」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為走入社會,接近大眾,清晨托缽乞化,餘時往來於皇宮平民之間,將菩提種子散播人間,以清淨法喜利樂有情,及至八十高齡,仍不憚辛勞,四處奔波弘法,這就是兼具出世思想與社會性格的最佳表現。希望佛光會員皆能以佛為師,具備人在山林,心懷社會的胸襟。
二、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佛陀說法,雖然以現在此世的人生為主,但一講到時間,總是含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講到空間,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一講到眾生,也是十方無邊眾生。而佛教經典中,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極樂聖眾「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凡此無不說明佛教是一個極具世界宏觀的宗教。翻開中外教史,攝摩騰、竺法蘭為譯經弘法,遠從印度來到中國;日本最澄、韓國義湘為學習大乘佛法,跋山涉水來到中原;美國奧葛特上校為復興錫蘭佛教,千里迢迢遠赴斯土;英國阿諾德教授為重建佛教聖地──菩提迦耶,四處奔走申訴;拉脫維亞的旦尼生主教為弘揚佛法,深入冰天雪地的北極圈;俄國的徹爾巴斯基博士為研習法義,數度前往印度、蒙古等地參學。由於古聖先賢具有開闊的心胸,不囿於狹隘的地域觀念,來往國際之間弘揚教義,互相學習,彼此觀摩,合作無間,不但使佛教聖諦因此傳播世界各地,十方眾生也得以均霑法益。我們佛光會員也應深思效法,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三、身居道場,普利大眾
到寺院道場禮佛聽經固然很好,但法會、講座只是我們的源頭活水,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將法喜禪悅帶給家庭成員,將圓融義理運用在辦公室,將學佛利益告訴親朋好友,將佛教真諦傳遞給有緣之人,那麼家庭、教室、農村、商店、工地、軍營,乃至十字街頭、蓬舍陋巷也都可以成為我們的道場。
《法華經》云︰「所在國土,若有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在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何以故?當知是處即是道場。」《維摩詰經》也說︰「直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布施是道場,三明是道場,於一念間知一切法是道場。」佛光會員若能胸懷普利大眾的悲願,懂得觀機逗教的方便,則無論身在何方,都能以法水淨化人心,不管位在何處,都是我們的菩提道場。
四、天堂雖好,人間為要
天人的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壽命長久,輕安自在一向為人們所欽羨,但很多人不知道天堂雖好,也有不及人間之處,例如︰人類能勇猛,勇猛能使我們精進修行,趨向佛道;人類能憶念,憶念能使我們記取痛苦的教訓,珍惜甘甜之不易;人類能梵行,梵行能使我們知道返觀自照,淨化三業。而天人卻因耽於逸樂,慧性常昏,不樂進修,所以福報享盡,身壞命終的時候,往往墮入惡道。
人間雖有憂悲痛苦,但這些磨難挫折卻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緣,因此佛陀以「盲龜浮木」來形容人身之可貴。有兩首偈語說得好︰「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飢來吃飯睡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但願佛光會員們都能珍惜難得的人身,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辦道,化人間為天堂,轉穢土為淨域。
- 113講演集1 學佛與求法
- p038 【推薦序】星雲之道:大師一生的貢獻
- p046 編者的話
- p050 【自序】 人間佛教正法久住
- p054 皈依三寶的意義
- p084 偉大的佛陀
- p110 佛陀的樣子
- p138 求法的態度
- p164 學法四依止
- p178 如何進入佛法
- p194 從何處下手學法
- p210 我們求法應有的認識
- p230 一個觀念,四個方法
- p248 孰先孰後
- p266 學佛前後
- p280 佛陀的教育法
- p304 叢林的教育法
- p332 特殊的教育法
- 114講演集2 佛教與生活
- p004 佛教與生活(一)
- p030 佛教與生活(二)
- p052 佛教與生活(三)
- p084 生活與信仰
- p118 生活與道德
- p150 生活與修持
- p192 生活與般若
- p206 身心安住的家園
- p230 人生十問
- p256 如何美化人生
- p270 如何歡度老年生活
- p288 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
- 115講演集3 佛教與青年
- p004 給世界佛教青年的建言
- p010 佛教青年的展望
- p038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一)
- p054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二)
- p074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三)
- p096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四)
- p118 青年僧伽的十無思想
- p164 青年僧伽的十有思想
- p230 青年之病
- p250 行為平坦的道路
- p276 現代青年應有的人生觀
- p294 青年的力,菩薩的心
- p314 佛教青年的生涯規劃
- p346 參加佛學夏令營的意義
- 116講演集4 佛法與義理
- p004 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 p032 佛教對神通的看法
- p060 佛教對知見的看法
- p084 佛教對行為的看法
- p108 佛教對因緣的看法
- p134 佛教對因果的看法
- p158 佛教對空有的看法
- p184 佛教奇理譚
- p212 佛教的真諦
- p244 佛教的特質是什麼
- 274 佛教的數學
- p296 十數佛法
- p330 佛法之外
- 117講演集5 人生與社會
- p004 佛教的財富觀
- p030 佛教的福壽觀
- p058 佛教的道德觀
- p086 佛教的政治觀
- p118 佛教的忠孝觀
- p142 佛教的女性觀
- p166 佛教的時空觀
- p192 佛教的未來觀
- p216 佛教對社會病態的療法
- p238 佛教對心理病態的療法
- p266 佛教對民俗病態的療法
- p292 心病還須心藥醫
- p308 佛教的懺悔主義
- 118講演集6 有情與心識
- p004 工作與身心的和諧
- p036 佛教對心識的看法
- p066 從心的動態到心的靜態
- p098 佛教婦女的故事
- p194 說夢的神奇
- p222 談心的祕密
- p258 談你說我
- p286 談情說愛
- p310 談迷說悟
- p336 為什麼
- 119講演集7 緣起與還滅
- p004 從金剛經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
- p028 論鬼的形象
- p054 死亡之後的生命
- p078 證悟之後的生活
- p108 涅槃之後的境界
- p140 佛教對輪迴的看法
- p168 從人的過去、現在到未來
- p192 從佛教的觀點看未來的世界
- p214 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還滅
- p236 從現實的世界到理想的世界
- p256 從入世的生活到出世的生活
- p278 從天堂到地獄
- p302 從人道到佛道
- p322 生命昇華的世界
- 120講演集8 禪學與淨土
- p004 從六祖壇經說到禪宗教學的特質
- p032 談禪
- p066 禪與文人
- p090 禪師與禪詩
- p128 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 p140 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 p164 禪者雲遊與參訪
- p186 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 p216 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 p242 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 p264 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
- p288 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一)
- p306 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二)
- p328 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三)
- 121講演集9 宗教與體驗
- p004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
- p084 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
- p112 佛陀的宗教體驗
- p144 阿羅漢的宗教體驗
- p180 菩薩的宗教體驗
- p202 我的宗教體驗
- p246 奇人的修證
- p278 佛教奇事譚
- p312 如何做一個出家人
- 122講演集10 人間與實踐
- 【佛光會的精神】
- p006 佛光會的宗旨
- p014 佛光會的目標
- p022 佛光會的性格
- p030 佛光會的性質
- p038 佛光會員的信條
- p050 佛光會員的使命
- p058 佛光會員的展望
- p068 佛光會員四句偈的意義
- p078 發揚佛光會員四句偈
- 【佛光會的人】
- p084 佛光會員應有的精神
- p092 佛光會員的胸懷
- p100 佛光會員的任務
- p108 佛光會員應有四種性格
- p116 佛光會員的四好
- p124 佛光會員要有六心
- p134 怎樣做個佛光會員
- p146 佛光會員需要做什麼
- p152 佛光會員應該注意什麼
- p164 檀講師應具備的條件
- 【佛光會的事】
- p178 佛光會的方向
- p186 怎樣發展佛光會
- p192 舉辦活動的意義
- p198 佛光會員應如何做功德
- p206 《佛光世紀》發行的功能
- 【佛光會的傳承】
- p212 參加佛光會的利益
- p220 如何增加會員
- p228 接引會員參加的辦法
- p236 佛光會員的進展
- p242 佛光會員應如何廣結善緣
- p250 佛光會員應如何教育子女
- 【佛教的希望】
- p260 今日佛教的希望
- p280 佛教現代化
- p318 發揚佛教——為和平而團結
- p330 現代佛教的建設
- p342 佛教寺院經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