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64 檀講師應具備的條件
隨著佛教發展的國際化,僅憑少數的出家僧眾在世界弘法已不敷所需,而在家信眾中不乏學養豐富之士,所以佛光會成立「檀講師」制度,鼓勵在家居士與出家僧眾一起擔負弘揚佛法的神聖使命。現在讓我來說明檀講師應具備的條件有哪些?
一、正知正見
檀講師除了對三寶必須虔誠敬信之外,對佛法尤其要有正知正見的認識。一個人如果缺乏正知正見,就好像一艘沒有掌舵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中,不但不知何去何從,而且有覆舟滅頂之虞。佛教的八正道將正見放在第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一切的佛法都是偏執。何謂正知正見?懂得明因識果是正知正見,了解業報緣起是正知正見,分辨善惡是非是正知正見,明白佛道永恆是正知正見。檀講師能擁有正確的觀念,堅定的信仰,才能帶領大家航向光明美滿的人生,到達解脫安樂的彼岸。
二、信戒定慧
信,是我們對佛教要有正確的信心,也就是必須具備四不壞信︰對教主佛陀,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念;對佛陀的教法,我們要信受奉行;對教團,要信守不渝;對佛光會,要肯定忠誠;尤其在學佛修行的道路上,不論遇到任何困難挫折,我們都不能改變信心道念。《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記得過去佛光山製作了一個電視節目叫《信心門》,頗受社會大眾好評,主要就是因為它的內容能鼓舞大眾對生命的信心與勇氣。因此只要有信心,無論遇到任何異說紛紜,任何邪見顛倒,我們都能勇於克服,無堅不摧。
戒,有五戒、六法戒、八關齋戒、十善戒、菩薩戒等,所有戒律都能規範我們的身心。經典中常以譬喻來說明「戒」的重要性,例如︰戒如良師,能指導我們清淨三業;戒如良軌,能指引正路;戒如城池,能保護我們的法身慧命;戒如水囊,能解除熱惱,讓我們獲得清涼;戒如明燈,能照破無明,找回般若自性……所以,戒是我們做人的基礎,是一切善法的初基,是法身慧命之所依。因此,我們要嚴守戒律。
除了經典中的戒條以外,像佛光人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以及佛光會的宗旨、理念、精神、目標、方向等等,都能引導我們提升人格,增進品德,大家也應該將其奉若戒律,確實遵循。所以,檀講師對於佛光會的章程、辦法必須多加研讀,以便宣導發揚。
定,不一定指參禪打坐、冥想入定或誦經念佛、三昧現前,其實,攝心保持正念,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心思舉止,也是一種定的功用。能夠守定,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力量,使我們在面對各種境界時,都能以靜制動,掌握勝算,因為有了定力之後,自然智慧澄明,燭照萬法。
慧,意指洞悉真理,明白道理。與世智辯聰不同,所以直譯為「般若」。佛教與一般宗教之所以不同,也在於佛教除了慈憫萬物、信仰堅定之外,還特別重視追求智慧,以期斷除煩惱,究竟解脫。大乘菩薩道以般若智慧為上首,經云︰「般若為智慧之母。」三世諸佛皆因證得無漏智慧而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慧」在佛教裡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世親菩薩說︰「有信無智,增長愚痴。」檀講師負有弘揚佛法的重責大任,必須加倍勤習佛法,增長智慧,才能引導眾生照破無明痴暗,邁向菩提大道。
三、因緣果報
在這世間,任何事物都有賴因緣成就,沒有因緣,就沒有結果。好比種子撒在田裡,沒有水分、陽光、空氣、肥料,如何能開花結果?佛教之所以和其他宗教不同,是因為其他宗教都將一切歸之於神所創造,而佛教卻主張一切都是因緣所成,非一人一事所為。所以,佛光會一再強調廣結善緣的重要性。
因緣果報是絲毫不爽的,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也沒有不造而受的惡報,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因果報應不僅十分公平,也給人生莫大的希望,如果要社會安和樂利,必須人人都有因果觀念,因為具有因果觀念,自己就是警察、法官,因果就是自己的法律準則。
經云︰「己未作,教他作,無有是處。」身為檀講師更要以身作則,明因識果,廣結善緣,才能讓大家心悅誠服,同入佛道。
四、團體觀念
俗謂︰「團結就是力量。」佛光會是一個和樂清淨的教團,我們的理念是集體創作,並不標榜個人成就。佛教傳到中國二千多年來,只有在隋唐時代鼎盛非凡,主要原因是由於佛教多不發心入世,只想一個人獨善其身,做自了漢,在各行其事的情況下,弘法的力量逐漸分散,即使少數有心人士想要力圖挽救,終因力量薄弱而告失敗,所以我認為佛光會想要做利世度眾的大事業,必得大家團結起來,集中力量。
所謂「獨木不成林」,沙石、水泥等混和起來,才能將房子建好,也唯其如此,沙石、水泥才有存在的意義,所以沒有團體,處處孤掌難鳴,沒有團體,不但難以成就大事,連自我都無法實現。檀講師弘法利生,更必須要有團體觀念,因為唯有透過大我的各種資源,小我的理想才得以發揮;唯有在大我之中克盡厥職,才能充分展現自己的天賦。
五、慈悲和淨
一個人寧可沒有智慧,沒有能力,但是不能沒有慈悲,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但因悲憫眾生,迴入娑婆,尋聲救苦;文殊菩薩過去是龍種上尊王佛,為七佛之師,諸佛之母,但他志在行菩薩道,利樂眾生。菩薩的種種懿行在在都是實踐「悲不住寂滅」的最佳榜樣,可見發菩提心,廣度有情者,都是以「慈悲」為本的。檀講師有了這個根本,才能發無我心,勇猛精進,說法無畏。
和,是處世最佳良方。世間上有所謂「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在佛教的團體裡所講求的「六和僧團」,除了注重和合無諍之外,更強調清淨無染。經云︰「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唯有清淨三業,才能維繫人我之間的良好關係,才能在菩提道上彼此提攜,互相砥礪。檀講師是所有佛光會員的表率,更應該謹守和淨原則,在道業、學業、事業上有所成就。
六、功德清望
《勝鬘寶窟》云︰「惡盡曰功,善滿稱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一個人既然惡已滅盡,善又圓滿,必定悲智雙運,說法圓融,德高望重,人所稱服。所以想做檀講師,必定要有功德清望。
如何能得到功德清望呢?護持三寶,不遺餘力;與人相處,尊重包容;日日行善,去偽存真;喜捨服務,為眾謀福等,都能使我們積功進德,眾望所歸。
七、權巧方便
佛陀為解決眾生的苦惱,敷設八萬四千法門,並依眾生根機,將佛法分為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各別施教,其目的乃是為了觀機逗教,不捨一人。其後祖師大德們又依佛陀的教義,著書立說,弘法不輟,也是為了要攝化不同根器的眾生。因此,今日佛光會的檀講師,對於古聖先賢至高至善的真理,也必須運用權巧智慧,以契理契機的方式,弘法度眾。《楞嚴經》中說︰「方便有多門,歸源無二路。」佛經裡有時談空說有,有時論相說性,其實有無本是一體,性相亦非二物。此外,佛陀的四攝六度、五戒十善等法門,也是弘法利生的權巧方便,如何運用千差萬別的各種法門,使一切有情同歸真理之門,這是我們佛光會檀講師應努力進取的目標﹗
八、口才敏捷
《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可見舌燦蓮華、說法三昧的能力,透過語言文字的傳達,才能吸引人注意,進而度化有情。今日的社會也力倡講演、說話的藝術,以求達到人我之間的良好溝通。因此具有旁徵博引、觸類旁通的辯才,不僅能顯示檀講師豐富的佛學造詣,更能隨時隨地弘法布教。所以,要成為檀講師,必須博覽群經,思惟法義,依教奉行,以充實自己的佛學素養。此外,檀講師若能懂得多種語言,並且富有幽默感,就更能善說無礙,廣受歡迎。總之,想要作一個口才敏捷的檀講師,必須要廣為學習,勤自訓練。
九、態度莊重
儀態的高雅代表一個人的品格與內涵,佛教尤重儀態的莊重,所謂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是佛陀在因地累劫修行時身心端正所累積的果報。有一首偈語最足以說明佛門對威儀的要求︰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愧佛門作禪僧。
姑且不論我們應如何講經度眾,具足威儀本身就是一種無言的說法,像舍利弗就是因為震懾於佛陀的弟子馬勝比丘的莊嚴行儀,而帶領眾弟子投皈佛陀座下。語云︰「身教重於言教。」儒家也說:「君子不重則不威。」檀講師想要布施法財,必須先培養端莊的態度、穩重的行儀。
一○、音調誠懇
待人接物,必須付出自己一片真摯的心意,對方才會喜於納受;講經說法也必須音調誠懇,才能引起大眾的共鳴。除此之外,默默行注目禮,也是重視對方的親切表現,而講話的速度保持不急不促、不徐不緩,聲調有高低起伏,委婉曲折,內容鋪排嚴密,高潮迭起等等,都能讓聽眾感同身受,法喜充滿。
一一、五戒俱全
戒律是佛陀為了調伏弟子身心所制訂的種種規矩,其基本精神在於不侵犯他人,其中,「五戒」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標準,因為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不吸食迷智的毒品、酒精等,所以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進而不會侵犯他人。監獄裡的犯人都是犯了五戒才被判罪坐監。因此持守戒律能免除身心的恐怖憂惱,進而得到自由、平安、喜樂、尊嚴。
凡是佛光會的檀講師必定要做到五戒俱全,否則人道有虧,又如何能指引他人邁向快樂的人生?
一二、家庭美滿
擁有美滿家庭的人,必定身心健全,生活幸福,因此一個美滿的家庭就是人間淨土的雛形。
佛光會以創建人間淨土為最終目的,身為本會的檀講師弘揚人間淨土法門,其首要條件當然就是自己要先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齊家之道無他,除了以佛法來照顧家庭成員,讓他們得到愛護溫暖之外,最好邀請全家人前來參加佛光會的活動,研習佛光會的課程,讓父母兄弟、夫妻子女都能在同一個佛教信仰之下,成為菩提眷屬。
檀講師應具備十二個條件︰正知正見、信戒定慧、因緣果報、團體觀念、慈悲和淨、功德清望、權巧方便、口才敏捷、態度莊重、音調誠懇、五戒俱全、家庭美滿。
檀講師制度的建立有助於提升信眾信仰的層次,在佛教史上是革命性的創舉,對未來佛教的發展相信會有很大的助益。我期許大家能把握難遭難遇的機會,努力當個檀講師,本著佛教慈悲、智慧的特質,發心立願,誓為佛法的弘傳而奉獻心力,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創佛教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