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230 一個觀念,四個方法
時間:一九九○年九月
地點:高雄樹德家商
世間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觀念可以改變一切。有的人做事容易成功,因為他有很好的觀念;有的人做什麼事都不順利,因為沒有很好的觀念。觀念的重要由此可知。
一、一個觀念積極的人生觀
有一位老員外,非常喜歡牡丹花,庭內庭外種滿了牡丹,並且常常以花饋贈親友。有一天,老員外採了幾朵牡丹花,送給一位老翁,老翁開心的將花插在花瓶裡。
隔天,前來欣賞的鄰居對老翁說:「你的牡丹花,每一朵都缺了幾片花瓣,這不是『富貴不全』嗎?」
老翁心裡覺得不妥,於是把牡丹花全部還給老員外。老員外驚訝的問:「為什麼?」老翁一五一十的告訴老員外,關於富貴不全的事情。
老員外聽了忍不住笑說:「牡丹花缺了幾片花瓣,這不是『富貴無邊』嗎?」老翁聽了點點頭,頗有同感,選了更多的牡丹花後,開心的走了。
常常有人問:天堂地獄是什麼樣子?依我了解,天堂地獄並非在天上地下,天堂地獄也是在人間。天堂的人要穿衣吃飯,地獄的人也要穿衣吃飯,天堂和地獄的不同點,其關鍵在於「觀念」的差異。
相傳在地獄,吃飯用的筷子有三尺長,三尺長的筷子挾菜,無法把菜送到自己的嘴裡,從左邊挾,還沒送到自己的嘴裡,就給左邊的人吃了;從右邊挾,又被右邊的人吃了,地獄的眾生非常生氣,責怪兩旁的人吃了他的菜,天天吵架、怨恨。
天堂的人,吃飯所用的筷子也是三尺長,與地獄不同的是,天堂裡的人夾到菜,不往自己的嘴巴裡送,他會夾給右邊的人吃或夾給左邊的人吃,別人也不斷的夾菜給他吃。天堂的人就在你挾給我,我送給你的當下,天天滿足、快樂。
天堂與地獄的差別在哪裡?只不過是觀念的不同。肯為別人著想,日子就會很好過;自私自利,日子就會過的很艱難。
能服務社會,帶給大眾歡喜是很有福報的。佛光山初創時,立了四個工作信條:一、給人信心;二、給人歡喜;三、給人希望;四、給人方便。目的就是要為大家服務,廣結善緣。布施結緣有如播種,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助人者,人恆助之」,我為人人,人人也必定會為我。在這個世界上,只要觀念一改,天地為之改變,世界會變得更寬廣。青年要成功立業,最要緊的就是要有積極的人生觀。
二、四個方法
除了觀念能改變人生的境遇,另外還有四個方法,能輔助我們的觀念,增進人生的幸福:第一、改心;第二、換性;第三、轉身;第四、回頭。
(一) 要改心
衣服太鬆、太緊,要改一改,穿起來才合身;身體長瘤,要開刀切除,切除以後,身體就會恢復健康;心靈受到汙染,要淨化,才能將貪欲的雜染,改成喜捨的心;壞脾氣、瞋恨心改成仁慈和氣;悲觀消極的態度,改成積極樂觀的性格;把鬧情緒、怨天尤人的煩惱,換成正常隨緣的人生。人的心好比工廠,好的工廠,出產好的產品;壞的工廠則是黑煙四起,汙水橫流,所以我們要改變工廠的品質,清除內心的汙染。
現代的年輕人,心中或多或少存著不平不滿的意念,因而生活不得安寧、不樂觀、不自在,這都是因為內心的貧窮。
假如能改個念頭,想到父母十月懷胎,含辛茹苦,把我們生養到這個世間,教養我們,從來不希望我們回饋,我們怎可嫌棄父母、家庭呢?學校裡,師長不計辛勞教導,諄諄教誨,從來未曾希望從我們身上獲得什麼,我們怎能嫌老師不好、不對呢?乃至整個國家社會,士農工商貢獻給我們生活所需:早上起床看報紙,是多少新聞記者熬夜不睡覺趕出來的;上班上學,公車司機載送,給我們方便的交通;打開電視,演藝人員精湛演出,讓我們歡樂……凡此衣食住行育樂,都是仰賴社會各階層的奉獻提供,我們卻嫌這個世間這裡不好、那裡不對,從不檢討自己為社會做些什麼。所以,要改心,將怨恨、不滿的心,改成慈悲喜捨、犧牲奉獻的心。
(二) 要換性
改心以後要換性,常常聽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不盡然,只要有勇氣,下定決心,就能將一些不好的習性換掉。
有一位母親生了一個兒子,長大不學好,不肯好好用功求學、孝順父母,卻在外面浪蕩,為非作歹。這個母親憂心忡忡,勸告兒子要學好,但是兒子依然我行我素,壞事愈做愈多,到最後東窗事發,終於鎯鐺入獄。
母親為了這個不孝兒子悲傷不已,哭得眼睛都瞎了,雖然如此,仍然每天牽腸掛心。他想盡辦法,終於可以到牢獄裡探望兒子。
瞎眼的母親看不到兒子,對監獄裡的官員說:「請你發個慈悲,讓我兒子出來,讓我摸摸他的頭。」官員慈悲准許這位母親的請求,讓他的兒子出來。二十分鐘的談話時限一到,母親得離開了,這個頑劣的兒子突然心有所感,對監獄裡的官員說:「我母親眼睛瞎了,不方便走路,請讓我揹他到監獄的大門外坐計程車回去,好嗎?」
官員答應他的請求。這個不肖子揹著母親,在經過監獄漫長的走道時,母親突然對兒子說:「孩子,媽媽這一生最高興就是這個時刻了。想到你小時候,媽媽就是這樣揹你,真是想不到,今天你也能揹媽媽,如此我已心滿意足,死而無憾了。」聽了母親這番話,兒子頓時悔恨交加,抱住母親痛哭流涕,決心痛改前非。後來,果真在監獄裡改過向善,勤勞服務,出獄後又發憤讀書,終成為社會上能幹有為的青年。
(三) 要轉身
西洋哲諺說:「世界只有五尺高,人有六尺長。」意思是,以六尺之軀,在五尺高的世界裡生存,必須低頭,甚至要轉身,才能進去。戰國時代藺相如懂得轉身,所以能「相忍為國」;韓信能從「胯下之辱」轉身,所以有他日「築壇拜將」之功。
轉身是換個空間,與人相處,為自己,也為別人留一點餘地,以後彼此還要見面。說話,不要說絕;做事,不要做盡,讓大家都有轉寰的空間。
(四) 要回頭
每個人都有前面的世界與後面的世界,人們總是爭著往前面的世界走,爭得頭破血流。假如能回過頭來,後面還有半個世界,有時,後面的世界比前面的世界更風光明媚。像登山時,一般人總是一直往上爬,爬得愈高,愈有成就感。當登上最高峰時,卻已疲倦不堪,加上天色漸晚,於是又急著趕快下山,他們似乎忘記,其實,有時候不要爬那麼快,回頭看看,身後的世界一樣美麗。
改心、換性、轉身、回頭,做人才能圓融,人生才會美滿。
此外,圓滿人生也有四個方法:
(一) 有心外的知識,也要有心內的體驗
在學校裡讀書,主要學習世間上的各種知識,有了豐富的社會知識,可以謀求生活,成功立業。但是,只有心外的知識是不夠的,更要有心內的體驗,才是永恆的根本。
世間上有形的東西擁有再多都是有限的,只有心內的寶藏是無限的。以錢財來說,大家拼命的賺錢,整個社會好像除了金錢以外,就沒有其他的東西。然而有了錢財,人生就會得到快樂嗎?日子就會好過嗎?不盡然!因為就算有錢財,買得到胭脂花粉,買不到氣質;可以買亮麗的衣服,買不到人格道德;可以買許多的食物,買不到食慾;買得到書,買不到智慧聰明;買得到床鋪,買不到睡眠;有錢,可以交很多的酒肉朋友,交不到患難與共的法侶。所以,金錢不見得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再以感情為例,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心、愛護,但愛情帶來的煩惱也是很多。唯有內心清淨的宗教體驗,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我沒有錢,但很滿足;沒有人愛我,但我有慈悲,主動關心人,幫助人,感到很自在、很安慰,這就是我心中的寶藏。
佛門中的禪師,他們的眼睛不看,耳朵不聽,不穿好衣服,不吃好食物,並非他傻,而是內心中有禪悅法喜的體驗。禪師不一定要擁有外在的物質,三千大千世界都在他的心裡。
我不一定要擁有花園,但我可以享有、欣賞;公園很美麗,不是我的,但我可以去散步,享有公園的清淨空氣;我可以觀賞山水;我可以晒太陽……
希臘哲學家狄阿傑尼斯,有一天正坐在一個木桶裡享受日光浴,亞歷山大大帝前來探問,狄阿傑尼斯不因為對方是帝王而起身,反而講了一句名言:「請不要擋住我的陽光。」只要能發掘心中寶藏,自我享受,那就是世間上最富有的人。
趙州禪師與徒弟文遠禪師,二人談禪論道,信徒送來一塊餅。趙州禪師想:一塊餅,兩個人,要給誰吃呢?於是就跟徒弟說:「我們來打賭,誰贏就給誰吃。」
徒弟問:「如何賭法?」
「我們兩個人,誰把自己比得最髒、最臭、最卑劣,誰就贏得這一塊餅。」
「師父您先說吧!」
趙州禪師說:「我是一隻驢子。」
徒弟緊接著說:「我是驢子的屁股。」
「我是屁股裡的大便。」
「我是大便裡的蛆。」
趙州禪師沒得比了,便問徒弟:
「你這個蛆在大便裡做什麼啊?」
徒弟回答:「我在大便裡乘涼啊!」
「我在大便裡乘涼啊!」這句話了不起。你看,現代人住在洋房裡,鋪地毯,坐沙發,吹冷氣,日子卻過得不耐煩、不滿足,滿懷的苦惱,哪像禪師在大便裡都能乘涼。
所以,要將世間的知識學問消化成為體驗,如此,縱使身處惡劣環境,也猶如天堂一樣快樂。讀書求知識,就像牛吃草,吃到肚子裡消化成牛奶;把知識灌輸到我們的思想裡,消化成好觀念,就可以成為自己的道德、精神。
(二) 有接受的人生,也要有感恩的美德
有句話:「即使黃金隨著潮水流下來,也要起早在潮水未退去之前將它撈起。」俗語又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有些人希望不勞而獲,但是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都是要經過辛苦才能獲得。如果自己不努力,只希望別人給予,這是乞討。
佛經有一則說喻:閻羅王審判兩個兄弟:
「你們兩個小鬼到人間去做人,一個天天接受他人的給予;另一個天天布施給人,誰願意天天接受他人的施與呢?」
哥哥搶著說:「我希望別人給我!」
弟弟說:「我希望有能力布施給人。」
於是,二人出生人間,哥哥做乞丐,天天向人乞討,接受別人的施與;弟弟做富翁,天天布施濟助貧困。
布施不限於財富,一個微笑,一句問好,一個點頭,幫人做一件事,為人服務,這些都比財富好;內心有財富,才會懂得感恩。
我十二歲出家,當初出家並不是要了脫生死,或者是為了要斷除煩惱,只是想到家鄉教育不發達,將來除了做農夫,做小買賣以外,能做什麼呢?我不知道將來怎麼辦才好?有一天,看到一位大和尚,心裡覺得做和尚很好,不過,那也只是一念而已,並沒有機會。
後來中日戰爭開始,一日在看軍隊演練,忽然從身後走過來一個法師問:「小朋友?你要不要做和尚?」我隨口回答:「要啊!」我以為沒事了,沒想到那人竟然找到我母親,問我母親肯不肯讓我出家做和尚,我母親當然不准,當時我的眼淚馬上流下來,我告訴母親:「不行啊!我已經答應人家,不能反悔的。」因為我已經動了念頭,一定要信守自己的承諾。
我出家後所受的教育,非常的嚴苛、不自由。記得受戒時,老師問我:「你來受戒,是自己要來的,還是師父要你來的?」
我很理所當然的回答:「是我自己要來的。」
老師拿了一把藤條,打啊打的,打了十幾下之後,說:「豈有此理,師父沒叫你來,你自己就來了。」
我心裡想,對啊!我怎麼沒有說是師父叫我來的。輪到下一個老師問話,還是同樣的問題:「你來受戒,是你自己要來的,還是師父叫你來的?」
已經有了一次經驗,所以這次就回答:「老師慈悲,是師父叫我來的。」
結果老師還打,打了以後說:「真是豈有此理,師父沒有叫你來受戒,你就不來受戒了嗎?」老師打得也對。
又再換另一個老師,仍是同樣的問題,前面已經被打過兩次,所以更有經驗,於是回答:「老師慈悲!是弟子發心要來,師父也叫我來。」自以為這次回答得很好。結果,老師仍然打,打了半天以後說:「你好滑頭。」
接著又換另一個老師,不等他開口,我就把頭伸過去說:「老師,您要打就打吧!」
當時心想,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我不要再說、再辯解了。
這是什麼呢?佛門常用的一句話:「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把你的執著,自以為是的念頭打死。所以禪門的教育常常是「以無理對有理,以無情對有情」。如果在無理的面前都能服從,豈會不服從於真理之前;在無情無義之下都能忍受,在歡樂、慈悲、仁愛之下豈有不感到歡喜的呢!現在回想起來,實在幸福,因為那種教育對我一生幫助很大。
有一年,大陸流行瘧疾,我也被感染,病得冷熱無常、死去活來。幾個月過去,自以為就要死了。當時烽火連天,戰火蔓延,在深山古剎的大寺院裡,死了人是很正常的,大不了抬到火葬場燒了。這個時候,有一個小男孩端了半碗鹹菜來,說是我師父要給我的。我捧著這半碗鹹菜,流著眼淚把它吃下去,不禁心中湧出一個念頭:
「偉大慈悲的師父,您怎麼知道我有病呢?您把這麼好吃的鹹菜送給我,真是感謝!我誓願要做一個好徒弟,誓願將來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來報答您對我的恩情。」當時那半碗鹹菜在我心中的價值,是師父的慈悲關愛;所以滴水之恩,我要湧泉以報。
我一生為人處世,時時都充滿感恩。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有能力,到處幫忙人家?遇到別人不懂得回饋時,怎麼不灰心?」我之所以不灰心,是因為這是我的發心、我的願力,是我自己心甘情願的;從接受的人生到感恩的人生,甘願的為社會大眾服務。接受的人生是貧窮,感恩的人生才富有。
(三) 有前面的世界,也要有後面的世界
所謂後面的世界,就是一種看破放下的世界。
有一個信徒到寺院裡向住持和尚請法,住持是一個年輕的比丘,兩個人在談話時,年輕的住持叫身旁年老的和尚倒茶給客人,老和尚趕快倒茶,端給客人喝;過了一會兒,年輕的和尚又叫老和尚準備水果,老和尚又趕快切水果。信徒不以為然,認為年輕的住持太過傲慢,不懂禮數,命令指揮老和尚做這做那。這時年輕的和尚又開口了:「我有要事必須外出,等會兒你帶客人去吃飯。」說完就走了。信徒禁不住納悶,開口問老和尚:
「那年輕的和尚是你什麼人啊?」
「他是我的徒弟啊!」
「既然如此,他為什麼對你呼來喚去的?對你如此不恭敬!」
「你可不要這麼說,我徒弟對我很好,他只叫我倒茶,沒有叫我燒茶,燒茶就比較辛苦了;他只叫我切水果,沒有叫我種水果,種水果更是辛苦。現在,他還叫我陪你吃飯,我不就可以休息吃好東西了嗎?」
人生要像這位老和尚一樣,懂得另一面人生,凡事不要自滿自大,要看得開、想得通。這個世間沒有誰大誰小,大家應該互相合作,了解一切都是眾緣所成,彼此有共識,便會尊重別人,日子也會很好過。
(四) 有自我的原則,也要有大眾的性格
所謂個人要有原則,就是對自己要不忘初心,像學生當初選擇什麼科系,就要好好的努力下去,不要忘記最初的志願。我出家幾十年來,我不曾忘記最初的一念,常常告訴自己:「要把和尚做好。」
當然,世間上充滿艱難困苦,但最初的一念永遠不會忘記,對最初的一念要負責任。不要身在此山望彼山高,到了彼山沒材燒。世間哪一行都好,就看自己付出多少的心力。
所以,對自己要不忘初心;對國家社會要做不請之友,不必有人請我們發心,自己要主動為國家社會犧牲奉獻;對朋友不念舊惡,待人處事能有不變隨緣的性格。有這些基本的原則,就能隨緣生活、隨遇而安、隨眾相處、隨喜而作了。
五根手指開小組會議,主題是:「誰是老大?」大姆指首先威風凜凜地說:「只要我豎起大姆指,就表示那是最大、最好的象徵,所以我是老大。」食指不服氣反駁說:「民以食為天,人類在品嘗美食時,一定要用我這根食指,所謂『食指大動』,因此我是飲食的代表。不吃飯,你們都不能存在,當然我最大。」中指也不可一世地說:「五指我居中,而且最長,你們應該聽命於我才對!」無名指優雅地說:「我雖然叫無名指,但是人類結婚時的鑽石戒指,都套在我身上,我全身是名貴的珠寶,你們怎麼能和我相提並論呢?」
四指各自炫耀自己的偉大及重要性,只有小指默然不語。四根指頭吵鬧了一陣,發現小指的沉默,好奇地問它:「你怎麼不說話呢?」小指說:「我最小、最後,我怎麼能和你們相比?」正當他們得意洋洋的時候,小指又說:「但是合掌禮拜佛祖聖賢時,我是最靠近佛祖,最靠近聖賢的。」
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沒有用的,無用就是大用。小指有小指的特性,平時功用最小,合掌起來,卻是離佛最近;五指分開來,各有功能,合起來才得以運用自如。在團體裡也是一樣,每一個人各有其特長,只有彼此尊重,才能和諧。
一個好觀念,八個處事的方法,若能運用得當,前途似錦,幸福快樂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