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6 學佛前後

時間:一九七七年七月   

地點: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

有人說,學佛應「學玄奘之西行,效善財之南詢」,意思是,我們學佛求道,要效法唐代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及善財童子向南參學的精神。玄奘大師是中國歷史上揚名世界的留學僧,他橫過流沙、越過高山,不畏艱苦至印度求法的雄心壯志,令人敬佩。善財童子到南方參訪大善知識的典故,依《華嚴經》記載,善財童子為求真理到處遊學,共參訪五十三處,其求法問道的精神,是全世界青年學子的學習楷模。

禪宗的祖師有一句話描述參禪前後的心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沒有參禪的時候,世界是世界,人我是人我;學道以後,世界不是世界,人我不是人我;直到真正有所得後,世界仍然是世界,人我仍然是人我。學佛前後的境界即是如此。

以下簡單說明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學佛,獲得佛法以後,又應該有什麼樣的體認。

一、學佛應該具備的態度與心情

(一) 因求真理登淨域 為學佛法入寶山

《華嚴經》裡有兩句話「因求真理登淨域,為學佛法入寶山」,說明學佛求法的主要意義。真正學佛或到寺院參訪,普遍都具備莊嚴虔誠的心理,是帶著為求佛法、求真理的心情而來,而非遊山玩水,或到寺院吃吃素齋,更不是像一般信徒到廟裡拜拜,祈求平安而已。

一般人在學校裡,追求知識,研究學問,大體都是向心外追求現象界的事物,追求外在的客觀知識。相反的,學佛不是向心外追求,而是向心內探討心靈本性上的真理。雖然有良師益友可以作為入道的助緣,但是,想獲得心靈平安寂靜,則在於自己,不能假手他人。「道」,絕不是向他人求得的。

禪宗石頭希遷禪師,十二歲即跟隨六祖惠能大師出家修道,惠能大師圓寂後,石頭禪師奉了指示到大師兄青原行思禪師處求法,當石頭希遷見到行思禪師的時候,行思禪師問他:

「你從哪裡來?」

「我從曹溪來。」(意思是,我從師父那裡來。)

「你得什麼來?」

「未到曹溪也未失。」(這是說,沒有到曹溪的時候,我的佛性真如也沒有失去,我本來已有,還要得到什麼呢?)

「既然沒有失去,你何必到曹溪去呢?」

石頭希遷禪師被這麼一問,立即又答道:

「假如不到曹溪,我怎能知道沒有失去呢?」

每個人本來具備有佛性與清淨真心,不一定學佛才能得到,但是,如果不學佛,就不知道自己有無盡的寶藏。所以,參學應該抱著「因求真理登淨域,為學佛法入寶山」的精神,才是正確的態度。

(二) 真金須是洪爐煉 白玉還他妙手磨

學佛要具有禪宗所說「大死一番」的氣魄,把我們的執著、迷妄與自私的人生完全斬除,呈現新的人生境界。

有句話說:「真金須是洪爐煉,白玉還他妙手磨。」真金,要經過大冶洪爐才能冶煉出來;上好的白玉,也要巧匠妙手雕琢才能成器。人人都具有黃金之質、白玉之材,但是,有優良的本質,如果不加琢磨、冶煉,也不會成功。

怎樣磨鍊呢?社會上提倡的方法是教育、愛護與鼓勵;但佛門的教育,不一定如一般人想像,有時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著手。譬如禪宗提倡「棒喝教育」,有理給你三十棒,無理也給你三十棒;你說話打你,你不說也要打你;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這樣的棒、打、喝、罵,並非禪師都是如此地兇狠霸道,沒有慈悲心。事實上,在佛教的教育裡,有時候,看起來很無情、很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往往會有很好的效果,用無情來度有情,用無理來度有理,看起來是無情、無理,其實是大慈悲、大智慧。因為你的「理」裡有執著,為了把你的執著去除,就得先用無理來對治。

例如,我從小在叢林裡長大,念經的時候,老師過來打了我一個耳光。

「怎麼打我?」

「你念這麼大聲做什麼?」

好吧,念小聲一點。老師聽到了,又給一個耳光。

「老師,這又為什麼?」

「怎麼聽不到你的聲音?」

老師打你,並不是有聲音沒有聲音,他就是要打你。打你的意思,在聲音以外。

有時候,眼睛向外瞟了一下,老師又賞來一個耳光,還要罵你:

「你看什麼?哪一樣東西是你的?」

想一想,確實沒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不看就是了。於是,訓練自己「眼觀鼻,鼻觀心」,甚至走路的時候都不向外看。老師發現了,又一個耳光打來,並且罵道:

「睜開眼睛,照顧腳下。」

對於這種無理、無情的教育,到最後習慣了,只要老師一走到身邊,就站起身來說:

「老師,你要打就打,我再也不問為什麼了。」

像這樣的訓練,使一個人在無理之前都能服從,那麼在真理之前,又怎能不低頭呢?

在無情無理的叢林裡,你說:「我頭痛、肚子痛要請假休息一下。」這是不准的。老師會嚴厲的喝斥:

「沒有出息,一點小小毛病就不能忍耐!」

「振作起來,學佛的人生死都不怕了,還怕頭痛?」

從表面看起來,老師是毫不顧念我們的痛苦與生死,事實上,他是大慈悲,是在琢磨我們、啟迪我們。

所以,到佛門求法,就得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才行。

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劍聖」宮本武藏,就是被澤庵和尚訓練出來的。他原本是一位冥頑不化的遊民,警察也無法對治。當時,澤庵和尚把他吊在樹上,大熱天被太陽晒,下雨時讓雨淋。宮本武藏在樹上大罵:「壞和尚!惡和尚!」儘管罵得再大聲,澤庵和尚還是安閒自在,後來還把他關起來。宮本武藏暴跳如雷,捶打牆壁,時間久了,沒有力氣打,也沒有氣力罵,兇殘暴戾之性也就沒有了,成為一個脫胎換骨的人,這就是澤庵和尚成功的教育。

佛光山的「大佛法語」有四句話:

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

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

這四句話指的是「石灰」。石灰經過錘打、挖掘,從礦裡開採出來,在窯裡又經過高溫、強烈的火焰焚燒,如同粉身碎骨般的冶煉,終於留得清白在人間,為人們所用。這種經過千錘百鍊,然後可以派上用場的教育,是值得記取的。

(三) 發心求證無師道 以啟無上甘露門

我們求法學道,是發心而來、有心而來,我們來求的是什麼道?「無師道」。「無師道」是我們本自具足的,不是技術、工藝,不是文學、數理,甚至不是知識的辯論,更不是思想的戲論,是必須自己求證和體驗的「道」。佛教有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要靠自己取證,取證後才能開啟甘露法門。

我們在學校裡求知識,為的是將來有一份職業。畢業後,為了衣食、名利、富貴勞碌奔波,這樣的生命意義是有限的。而學佛的受用,不在衣、食、榮華富貴,是讓我們能安心立命,了生脫死,認識自己本來面目,向自己的本心下功夫。

學佛的人常常手裡拿著念珠念佛,有的佛菩薩也拿著念珠,有人懷疑地問:

「佛菩薩拿念珠念誰呢?」

「念自己。」

「佛菩薩為什麼要念自己?」

「求人不如求己。」

佛教不是叫人頂禮膜拜偶像而已,主要的是藉佛菩薩的慈容,把一個人原本具足的佛性開顯出來。

(四) 成就甚深平等忍 增長如空大慧心

社會上常有人提倡人權平等、種族平等、男女平等。至於佛教所講的平等,和世人強調的平等不盡相同。佛教主張十法界的眾生都是平等,佛教從修行引發正義的平等,有更深的含意、更廣大的內容。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甚深的平等忍,以回向布施給一切法界眾生。

「增長如空大慧心」,世間上什麼最大?海洋最大?哪一座山最大?哪一個國家最大?哪一個星球最大?這些都不算最大,最大的是虛空。虛空何以為大?因為「空」。空是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緣起、是自性。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充滿法界,等如虛空,每一個人的心,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只可惜自己不知道,如同《法華經》說的「懷珠作丐」、「有寶為窮」。

近年來,世界各地都發生能源危機的問題,各種專長的科學家們上山、入海,設法探求能源寶藏。其實,真正的能源寶藏,不在山裡,也不在海裡,是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學佛求法為的是開採內心的能源,每一個人應把自己本具的寶藏好好的開採出來。

二、學佛後應有的體證

教育家說學習須訂定目標,佛法則講「剋期取證」,意即訂一個期限,立志達到目標。比如有人發願打一個佛七、禪七,有的打兩個七,甚至七七四十九天內剋期取證。學佛以後,應有怎樣的體驗呢?

(一) 常樂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捨中

學佛後,要能「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過去,有時侯我們好勇、好強、好鬥、無恆、無心、無志、任性、執著、自私,現在我們要發願把它改成為慈悲喜捨,肯回頭認錯,不與人爭強好勝,做事耐煩落實,立願以智慧堪忍對方的欺凌惱人,運用柔和忍辱的妙方,人生的境界就會更高。

平常我們把身心安住在什麼地方?沒有學佛以前,安住在書本求取功名上,其次安住在交朋友、談感情上,再等而下之,安住在吃喝玩樂上等。這許多安住都不究竟,也不長久,甚至往往會有危險,例如,富貴功名如浮雲,感情濃淡會變化,吃喝玩樂會樂極生悲,只有慈悲喜捨才是心靈最佳的安住地方。

(二) 平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我們的生活如何處理?生活上有了佛法,情況會大大不同。平常歡喜吃珍饈美味,有了佛法,粗茶淡飯不覺得遜色;過去穿衣服講時尚、趕時髦,有了佛法,粗布衣服也會感到無上莊嚴。

日常生活中,學佛與不學佛的境界,有很大的不同,就像平常一樣的窗前明月,突然之間,看到窗外的寒梅含苞待放,那夜晚的寧靜,優美的感受,就不一樣了。

(三) 竹密不妨流水過 山高豈礙白雲飛

山林裡,不管竹子如何緊密,還是擋不住潺潺而過的流水;再高的山,也不能障礙白雲飄動。這意思是說,世間法是不妨礙出世間的佛法。

有人誤以為研究佛法之後,世間一切都要放棄,其實,佛教並未要求每個人都出家,一樣許可男婚女嫁;吃葷、吃素也不會對學佛構成太大的問題;三藏十二部經典,甚至各家經論、宗派,不僅不會成為日常生活的束縛,更能幫助我們了解佛法,實踐受益。如同山不管怎麼高,白雲仍可以自在越過;竹筏如何緊密,法水一樣通暢流過;有了佛法,不會被任何知見的高山所阻擋;有了佛法,也不會被煩惱的竹筏綑縛。

(四) 一色一香無非道 或語或默終是禪

得到佛法的受用以後,所看到的青青楊柳,就是如來清淨的法身;聽到的潺潺流水,就是諸佛說法的聲音,乃至山河大地,一切都有無限的妙用禪機,所謂「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那時候的心境就與常人不一樣了,或動或靜,皆能自由的運用,本性開顯,用慧眼觀照一切,清淨光明的世界就會展現眼前。

學佛前,或許心性怯弱,經不起委屈、挫折;或許個性剛強,好勇、好鬥;或許凡事放不開,喜歡計較、比較……學佛之後,明白自己本來具有清淨無染的佛性,都是「佛法富貴人」,就能心生歡喜而自尊自重;明白自他平等、物我一如,以及緣起性空的諸法實相,就能心懷悲憫而無我自在。

學佛前、學佛後,一樣讀書、工作,一樣吃飯、睡覺,但是,有了佛法,有了寶藏,從今以後,就是「但能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