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84 佛教對行為的看法

時間: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行為,常決定人一生的成敗。世間上的人,有的榮華富貴,有的貧苦潦倒,這是為什麼呢?有的人把它歸之於命運,其實這不完全是命運的關係,一個人的貧賤顯達,是依行為而決定的,行為有因果的關係,種什麼因,就收什麼果。有的人幸福快樂,有的人煩惱痛苦,有的人縱情聲色,有的人怨天尤人;為善為惡,全在一念之間,一念迷就會造大孽因,一念覺也能登菩提岸。

有位醫生,受邀到英國倫敦參加醫學會議,他買好了機票,航空公司也為他排好了機位,結果登機的時間到了,他卻沒有去搭飛機,在機場等著送行的朋友覺得奇怪,打電話也找不到人。為什麼呢?原來他在赴機場的路上遇到車禍,有位少女受傷流血,情況危急,他善心一動,立刻下車施救,又親自把少女送到醫院治療,因此趕不上搭機時間,只好重新安排。等他抵達倫敦的時候,醫學會議已經進行了一半。開完會回到台灣,他兒子卻帶著那位少女在機場接他,跟他說:

「爸爸,謝謝您挽救了我們的婚姻。」

原來那個少女是他兒子追求多年的女朋友,由於女方的媽媽是被庸醫醫死的,所以他的父親恨透了醫生,一直不同意他們交往。這次女兒出了車禍,在生死一瞬間,卻又被醫生救活,僥倖沒有成為殘廢。而這個醫生恩人,偏偏又是女兒男友的父親,這一來,他就不好意思再反對下去,終於成全了這對小兒女的婚姻。那位醫生知道前因後果以後,不覺嘆息道:

「我當時只想到要把那個受傷的少女救活,沒想到反而救了自己的媳婦,真是老天有眼!」

這個「老天有眼」,就是行為的因果循環。少女的母親被庸醫治死是因,引起少女父親對醫生的恨,反對少女嫁給醫生就是果;而這位醫生一念慈悲,救了少女是因,感化了女方家長,使這對小兒女婚姻圓滿是果。如同天上烏雲聚積必然降雨,地下稻禾缺水必然乾枯一樣,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自我的行為不檢討,反而怨天尤人,這是不知佛法,是不應該的。

印度有一種制度,把人民依照尊卑不同的身分劃分成四個階級,最尊貴的一級就是婆羅門,婆羅門都是世襲的。有人問他們憑什麼能這樣?他們說:

「我們生來就是婆羅門。」

佛陀提倡平等,認為每個人的尊卑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成的,本身的行為才能決定是在清涼世界享受安樂,還是在娑婆汙泥中受苦。如同一個人如果犯了惡罪,就得入監獄受刑罰,想不去都不行;如果做了好事,就會受人尊重、敬愛,想推辭都推不掉。業力就是這種「不願生,強迫的生;不願死,強迫的死」的力量。不但人到世間來受生是由於個人的行為業力的牽引,到了業緣終了要死的時候,不想死也由不得人。這種行為的業力維繫了三世生命,在無限的時空裡生生循環不停,就像我們的影子一樣:你向前走,影子跟你前進;你後退,影子也向後轉。這種如影隨形的行為因果,在佛教裡就叫做「業」。

現在把行為業力影響我們一生的關係,作個解說:

一、行為成業的原因

我們常說「我的業障深重啦」、「我作孽了」、「我造了業」,這就是行為的造作。像花葉受到雨水的滋潤就生長,遇到火燄就枯萎一樣,行為可以發業,行為可以潤生。業報有善有惡,維繫了我們累劫的生命,儘管肉體和軀殼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個業報卻在過去、現在、未來恆常不斷的迴轉,永不間斷。

行為成業的原因有很多種,前因後果交纏在一起,常常不容易看出一個究竟。有的人見到初生的嬰兒就歡喜,見到垂死的老人就哀傷,這是不懂得業的關係。其實出生是邁向死亡的第一步,而死亡卻是新生的開始。往生,如同房子壞了,要換一個新屋;衣服舊了,要換一件新衣;身體老朽了,當然要換一個新的健康身體。人是死不了的,死的只是這個身軀,他的「業」才是生命真正的根,老死之後,棄去這個爛軀殼,隨業去轉世投胎,又搬到另一個身體裡面,就好像枝頭的花葉雖然枯萎凋謝,但是根莖依然存在,雨露一霑,它又繁花綠葉,燦爛地開放起來。

行為造作成業的原因,有時候是由口說而來,不要以為說了就消失,說出來的話會成為「業」,會有報應,要負責任的。現在的青少年脾氣很大,有時候走路不小心,對他多瞄了一眼,他就戳你一刀,這麼一瞄,就成了行為的責任,成了業。不但口說的會成為業,手做的、心想的、所見的、所關心的人與事,乃至一切學習與執愛,都可以成為業。

以下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行為的業:

1.行為如鏡子:你對著鏡子哈哈一笑,鏡子裡的人也跟著眉開眼笑;你哭,他也在鏡子裡陪你流淚。行為業力像鏡子一樣,忠實反映自己的一切造作。

2.行為如種子:一樹果子有酸甜苦辣,正如人有貧富貴賤,我們的行為就像種子落地而開花結果一樣,所有的健康疾病、富裕貧寒、快樂(痛苦)的遭遇,都不一樣,都是行為造成的業。

3.行為如習慣:行為是有慣性的,怎麼樣的習慣影響行為,就會承受什麼樣的業力。譬如同樣是參觀動物園,各人因習慣不同,而有不同的想法:商人看動物的時候,會盤算這麼多動物,一天要餵多少食料,從採購到運輸,養一隻動物要花費多少成本?如果是警察,他會習慣性的想:這鐵柵門安全不安全?這動物會不會傷害人呢?如果是牙醫師,他會注意這個動物尖銳的牙齒,不知不覺的跟人齒做比較。如果是一個服裝設計師,他心裡會想:這個獸皮,如果做一套皮衣,一定很暖……種種習慣影響人的行為,就會產生種種差別歧異的業。

一旦行為成為業力,就像罪福響應,如影隨形,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即使是微小的業都可以轉為廣大,如同滴水雖微,可以穿石一樣。你供養他人一朵花,雖然只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這一朵小小的花不但使人心生歡喜,澄淨他人的身、口、意三業,它的香味與清淨更被你散布十方,讓大家都能同霑法喜,這個功德就不止於一朵小花了,你的機遇都會隨著這個功德而擴展開來。

打人一個耳光,給他一拳,本來不是殺人重罪,但是如果以打人為樂,後果就嚴重了。又如家裡宴客,要你宰雞殺魚,你心懷悲憫,覺得眾生性命微脆,幾乎不忍下手屠宰,這時,假若有個客人不但嘲笑你,還抓著你的手強迫你屠殺,挑起你的殺心,壞了你的慈悲,這個陷人於不仁不義的罪過就太大了,所謂「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裡冬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就是說善業暗長,惡業潛報的意思。

有位證得天眼通的人,看到一個惡鬼,凶狠的鞭撻路邊的死屍,一邊打一邊咒罵。這個有天眼通的人覺得奇怪,就上前問道:「喂,人都死了,你還鞭打他做什麼?」那個惡鬼氣憤的回答:「他就是我呀,生時造作了罪業,害我死後淪落地獄受苦,我不打他打誰?」

這個天眼通的人又看到另一個地方,也有一個死屍橫躺路邊,一位天人正在為死人散花,狀極虔敬,天眼通的人走上前問:「人都死了,為什麼把花灑在他的屍體上?」那位天人一面散花一面說:「這個屍體是我的肉身,因為生前多種福田,多布施功德,種下我今天上升忉利天享福的果報,我實在是很感謝他,所以才來散花致敬啊!」

這種善惡隨身至死不滅的情形,就是行為成業的一個借鏡。

佛陀住世時,勝鬘夫人曾向佛陀提出幾個問題,請求佛陀慈悲開示,勝鬘夫人問:

「佛陀,為什麼美女無錢?」

佛陀答道:「外表美麗,內心卻貪婪醜惡,錢如花果,不長在惡地。」

勝鬘夫人又問:「為什麼有錢的人醜陋?」

佛陀回答:「醜陋者心地高貴,能忍辱精進,財富的路自然由他馳騁。」

勝鬘夫人再問:「為什麼有醜陋無錢的人?」

佛陀答:「若人驕慢懶惰一如其面,錢從何來?」

「為什麼有人美麗而有錢?」

佛陀微笑說:「菩提樹的種子若撒在沃土與桃源裡,自然開出一樹的綠蔭,果報因緣正同此理。」

這些問題用古德的〈十來偈〉說明,就更容易了解: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

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行為是因,業報是果,就像風吹過湖面,使湖水泛起漣漪一樣,什麼樣的行為產生什麼樣的業力。當業力如輕煙升起,散入空中,必然改變原有的環境結構,潛伏成為下一次大氣變化的因素,就像燒廢電纜會產生巨毒戴奧辛一樣;看不見,並不等於它不存在。

二、行為善惡的種類

業有善業有惡業,有不定業有無記業(不是善,不是惡),有從身、口、意所造的三業(身所作的殺、盜、淫,口所作的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心所起的貪、瞋、邪見),有從無始以來無明所染的三業(欲求無饜的貪業,迷亂怒忿的瞋業,妄想顛倒的痴業)。有的業稱作白業,也就是十善業,無愧於本心自性,無愧於屋漏,青天不昧,暗室不欺,當然是好的行為;有的業是黑業,也就是十惡業,指種種陰險偽詐,不好的行為。

有引業和滿業,引業就是總報業,是三世累劫以來的強大業力,在生死輪迴中起伏,牽引我們在五趣六道中輪迴。滿業就是別報業,我們生而為人,可是經歷與遭遇各各不同,所謂富貴貧賤、窮途融通、賢與不肖均有歧異,甚至於瘖啞盲聾、風流嬌媚,亦隨人而異,三途眾生,無一能免。

有定業和不定業,我們的身體如果被針刺刀割,會皮破血流;被拳打腳踢,會淤血青腫;至於內臟暗損、心理失調的,表面上若無其事,可是病菌暗中滋長,侵蝕感染,不知哪一天會忽然發作,逃不掉致命的惡果,這種情況就是定業和不定業。所謂定業,是造了業,報時俱定,不但決定了怎麼報,連報應來臨的時間也已經定了,山移水轉都無法改變,俗話說「閻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這叫做定業。所謂不定業,是造了業有報應,可是報時俱不定,因為時候和因緣未到,不管你做了多少善事惡事,報應來臨的方式和時間還不一定,暫時顯不出來,所謂「積善以遺子孫,其福必昌;積惡以貽家人,其禍必危」,這叫做不定業。

至於共業和不共業,就是際遇感受相同與不相同的業,像發生空難,飛機上的乘客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不同身分,卻一起罹難,是共業。而有的乘客,本來是要搭乘這一班次的,但因有事,就提前或延後改搭其他班次的飛機,免於一死,這就是不共業。

共業有「共中共」的業和「共中不共」的業,比方說:山河日月、風霜雨露,我們人人同霑共沐,有一樣的感受,是共中共的業;田地房舍、金銀珠寶,我們人人多寡不同,有大小的歧異,你擁有的多,我擁有的少,都不相同。好像一車的人遇車禍,有的人大難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這是共中不共的業。

不共業也分為兩種:不共中的共業和不共中的不共業。比方說:我們有牙痛和胃病,牙齒與胃本來和身體的其他部位沒有什麼關係,可是牙痛胃痛造成頭痛,頭痛造成神經痛,痛苦的感覺瀰漫全身,成了連鎖反應。又比如你幸福不幸福、快樂不快樂,本來與我沒有關係,可是由於彼此有血緣關係,不免憂戚與共、禍福同享,你哭泣我就悲傷,你興奮我也高興,彼此有共業的關係,就是不共中的共業。至於不共中的不共業,好像在馬路上來往的行人,彼此陌生,不認識對方,他的歡喜與你無關,他的痛苦你不關心,即使看到路上花車遊行或喪家出殯,看到別人一團喜氣或哀傷,卻很難感同身受,缺乏共鳴,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業。

善惡業報裡的類別很多,一般人往往不明白業報的關係,常常誤認沒有因果,毀謗善惡業報。有一個信徒曾對他的師父說:

「師父,我現在不拜觀世音菩薩了。」

師父問他:「咦,你拜觀世音菩薩拜了十幾年,怎麼不信了?」

他說:「我花了不少錢做善事,祈求觀世音菩薩替我消災增福,可是別人並沒有因為我花錢行善就歌頌我,我兒子也沒有做大官,觀世音菩薩沒有保佑我出名升官,我還拜他做什麼?」

這個信徒不是為了脫生死而拜觀音,不是為普度眾生,慈航接引而拜觀音,卻是為升官、發財、出名而拜觀音。

還有一個信徒買了兩個蠟做的假蘋果和一串香蕉,一年到頭供奉在佛祖前,每天向佛祖要求:「佛祖呀,保佑我的兒子做大老闆,我的女兒嫁給富翁,我的頭家升官發財,我的珠寶一直增加,我的身體永遠永遠健康……」給佛祖吃幾根假香蕉幾個假蘋果,就要討回這麼龐大的福報。

要知道經濟上有經濟上的因果,道德上有道德上的因果,健康上有健康上的因果,是分毫不爽,不能錯亂的,行為上是善是惡,業報上就是黑是白。

正信的佛教徒要提升信仰的內涵與品質,堅定行為業報如影隨形的正念,努力實踐古靈神贊禪師「心境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的境界,了知諸相皆空,無壞亦無成,從行為上痛下功夫,融佛法於生活中,攝禪理於心念間,才能在生死流轉的業報苦海中超脫,覓見人生的光明。

三、行為對時空的影響

一個人行為的好壞,在悠遠無限的時空中,善惡業力永不失壞。花的種子現在種下去,就會成長;現在不種,把它乾藏起來,十年、二十後再下種,它一樣會綻放開花。行為的影響好像種子,有的立刻有報應,有的卻在時間中潛存滋長,蟄伏著等待因緣俱足才來相報。

行為在空間中也一樣具有長遠的影響力。根據醫學研究,我們人的身體平均每七年一變。一個三歲的嬰兒,長成八十歲的老人,中間大約經過十次變化,可是你不能說這個八十歲的老翁和從前三歲的小孩子沒有關係。不管外型怎麼改變,他的血型和遺傳基因是永遠不變的。行為業力如同血型和基因,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遷,它永遠存在。

所以行為業報不受時空的影響,有的是現世報,稱為現報業;有的來生才報應,稱為生報業;有的要到多生多世之後才會顯現,稱為後報業。至於如何去受報,簡單說明如下:

1.隨重而報:行為業力依重業先受報,以大善大惡作標準。好比現世的惡人一旦失勢,立刻引起四面八方的撻伐,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無所遁逃;大善人若忽然毀家,三山五嶽受過恩惠的人也會群起襄助報恩。

2.隨習而報:這是隨習慣而受報應。《觀無量壽經》認為念佛十念即可往生,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天天念、年年念、隨時隨地續續念呢?因為念成習慣,念到心心念念相續,滴水不漏的地步,才能在臨終時提起正念蒙佛接引往生。如果沒有念成習慣,一旦災難降臨,一慌張就直呼:「救命哦!救命哦!」如此心念紊亂,是提不起正念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所以平日養成念佛的習慣很重要,如此持續不中斷,才能在最後的一剎那,堅定不驚怖,成就法身慧命,往生善道,這就是隨習慣的生報業。

3.隨念而報:隨憶念受報者,是生前沒有造作大善大惡的業,也不曾造作習慣性的善惡業,臨命終時,忽然憶念善行,就引發善業而感生人天果報;如果忽然憶念惡行,就會引發惡業而墮入三惡道。所以,臨命終時,最好能為亡者念佛說法,讓亡者一心願生淨土、憶念善行,引發善業來感果。

四、行為決定的結果

佛教裡有種種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量,但是再怎樣大的神通,也敵不過業力;行為決定的結果是不可轉移不可消滅的。

由行為決定的因果就是報應,我們不能仗著自己年輕、有錢、有權勢,就肆意逞強,獨斷妄行,要謹慎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等積孽成禍、惡貫滿盈時再來後悔,那就來不及了。因為,天下沒有不壞的身、不改的境;青山可以不老,綠水可以常流,一旦受到汙染破壞,生態失去平衡,再好的青山綠水也會在一夜之間變色,山崩塌,水枯涸,千年形軀盡毀。像淡水河的汙染、愛河的腐臭、東北角海岸的破壞、花蓮海水變汙濁等,都是要賠上百千萬倍巨大代價而不易救治的。

人也一樣,人對自己的行為因果常常短視而茫昧,甚至業報臨頭猶冥頑不知悔改。如同中峰明本禪師說的:「蕩盡從前垃圾堆,依然滿地是塵埃。」

對於行為決定的業力,有幾個原則可以解開業力的迷惑:

1.自力創造,不由神力:天無雲不雨,木無火不燃,行為業力終久必報,神通亦敵不過業力。像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他有天眼通,能知道眾鬼的罪業報應因緣。有一天,他忽然想起死去的母親,於是運用神通力,見到亡母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針縫似的細小,皮骨連結在一起。

目犍連見了大驚,傷痛至極,立刻用缽盛了飯菜,藉神通力往饗老母,但是他的母親取飯尚未入口,飯食在手中即化為火炭,不能進食,目犍連悲號哀泣,不能自己。他能知道眾鬼的因緣業報,卻不知道母親究竟是什麼罪業因緣如此受苦,於是哀傷的請示佛陀:「佛陀,弟子今日以神通見到我的母親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取食成火,不能哺飯,不知是何因緣牽累?請佛陀慈悲開導。」

佛陀回答:「目犍連,你的母親在生之時,謗佛毀僧,不信因果正法,又貪瞋邪惡,所以該當受此苦報。」

目犍連聽了,宛如焦雷轟頂,一方面為母親受苦而心痛神傷,一方面也凜畏於罪根深結,竟連神通力都無法拔除。後來還是佛陀教導他舉行盂蘭盆之法,供佛及齋僧,才使他的母親脫離餓鬼之苦。這就是自力創造勝過他力,業力勝過神通力的一個例子。

2.機會均等,絕無特殊:凡事不論好壞,多半由自作自受,既不是神為我們安排的,也不是天意偏私坦護,業力之前,大家都是機會均等,沒有特殊例外,好壞與否,只看自己是否能應機把握、隨緣得度。

從前有位富翁,養了幾個好吃懶做的兒子,富翁臨死之前特別把兒子們叫到床前,跟他們說:「我在屋後的田地裡埋了幾甕銀子,等我死了以後,你們可以去挖出來用,日子就可以過得好,不愁衣食了。」

這富翁一嚥氣,那幾個兒子立刻拿鋤頭、鎬鏟來到屋後的田地,急急尋找銀甕。他們每天從早上挖到晚上,日復一日,把幾十頃的田地都挖透了,卻沒有人挖到銀子,他們不死心,又從頭到尾挖了幾遍,仍然一無所有。他們一個個垂頭喪氣的,恨聲不絕,看看播種季節已到,只得勉強把糧籽埋下,既灰心又失望。

想不到,這年四鄉八鎮都鬧欠收,唯獨這富翁家的田裡禾糧長得又高又大,收成特別好,使幾個兒子發了財。他們一研議,原來是田地翻了幾次,土質又肥沃,利於秧苗生長,才有纍纍的米糧滿倉,這時候他們才知道老富翁並沒有騙他們,才解悟土地的本身即是金銀,要努力耕耘才能發掘出來。從此以後,兄弟幾個年年翻土耕種不遺餘力,家道也因之更加富裕了。

這種「汗滴禾下土,始有盤中飧」的行為影響,就是業報,就是因果。

3.前途光明,希望無窮:業,有約束性,如天才的資賦並非人人能有,視父母的遺傳因子而定,受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等一代又一代的影響而增減,這是先天的業。

業,也有可變性,一個人的禍福休戚,不是定命的,不是完全註定而一成不變的,一切得失成敗,還要看這個人日夜呼吸之間的行善或為惡,命運的軌跡寫在他的行為因果上,善得善報,惡得惡報,這是後天的業。總括起來說,「罪業本空由心造」,我們只要能「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人生前途必然光明無限,希望無窮。如同蛹破繭而成蝶,花開苞而綻香一樣,棄去昨日之惡,始能成就今日之善,所以〈懺悔偈〉說: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4.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如果我現在坐在牢獄裡,沒有關係,等我的業、我的罪刑期滿了,我就自由了;如果我處處碰壁、頭頭絕望,沒有關係,等我的業消除了,自然否極泰來,一切又有希望了。這個行為業力的第四個要點就是善惡因果,必定有報的。

有的父母親為了撫兒育女,辛辛苦苦工作,忙忙碌碌賺錢,累得昏天黑地,結果積勞成疾,把偌大家產全部遺留給子女享用,自己反而連一點福都沒有享,就撒手塵寰,駕鶴西歸,這不是欠兒女的債,做牛做馬來報答嗎?有的父母半生貧困潦倒,不但不能給兒女幸福生活,反而要靠兒女賺錢供養,由富貴成功的兒女來孝順侍奉,這不是兒女來還父母的債務,來還這個因果嗎?所以善惡業力,在冥冥之中有無窮奧妙的關係。

過去有一對中年夫婦,很虔誠的每日到寺廟禮拜觀世音菩薩,請求菩薩垂憐他們膝下猶虛的缺憾。幾年過去,果然如願以償,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這對夫婦高興得不得了,為了感謝菩薩送子,決定為菩薩塑裝金身,而且每日上香供花獻果,非常的虔敬。一轉眼這個白白胖胖的小兒子長到兩歲了,天真可愛,人見人羨,忽然有一天,這小孩子竟然得了急病,一命嗚呼。這對夫婦傷心絕望,對著菩薩罵道:

「菩薩,我們夫婦為了感謝你賜子之恩,天天上香獻花,還為您重裝金身,你竟然不庇佑孩子,讓死神奪去了孩子的生命,我們明天一定要到廟裡找你算帳,把替你裝的金身敲掉打壞!」

晚上睡覺時,觀世音菩薩在這對夫婦夢中顯聖開示:

「你們的申訴我都知道,你們人過中年而無子女,本來是因果註定無可免,鑒於你們一片誠心,逆轉了晚年無子的苦境。可是你們現在生的這個白胖兒子,是你們前世結下的討債鬼,將來不但會把你們弄得傾家蕩產、錢財散盡,還會要你們夫婦的老命。我因憐惜你們夫婦恭敬護持寺院,虔信供養三寶,所以勸這個討債鬼早日離開你們,成全你們一世善業。你們要了解世間因緣微妙,業報潛消,在時空中是綿延不斷的啊!」

這對夫婦在睡夢中蒙觀世音菩薩一番點化,瞿然驚醒,從此不再自怨自艾,反而更加虔敬的奉持觀世音菩薩。

佛光山萬壽堂有一副對聯,寫著:

永念親恩今日有緣今日度,

本無地獄此心能造此心消。

就是說明罪業善業都是由心所造:心的行為好,雖然歷經千百劫難,仍然能得大自在;心的行為不好,即使原有深厚福澤,也會一時冰消。唐代詩人王維有一句詩「山河天眼裡,世界法身中」,很貼切的形容業力常在的情況。

唐代的仰山慧寂禪師九歲時,被父母送到廣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四歲,父母又忽然把他接回家,令他還俗結婚。慧寂禪師不願意重返紅塵,他的父親不得不說出送他入佛門的因緣:

「有位算命先生說你命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門,求菩薩的庇護,無法撫養長大。現在你已度過厄運,可以還俗了,我與你母親已為你安排好一門美滿姻緣,你又何必執意再回寺裡過清苦生活呢?」

慧寂禪師聽了,不覺萬分感慨,一方面不願意背棄僧門,一方面又覺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但是這種偽善偽信、自私自利的行為,一定會招致報應。於是他趁家人不注意時,用柴刀把自己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一刀斬斷下來,長跪不起的請求:

「孩兒不肖,身入佛門為正信弟子,此生誓願求取無上正等正覺,雙親大恩大德,孩兒當時時祈願回向,卻絕不能再還俗娶妻。今斷二指,以示決心,請雙親成全孩兒心願吧!」

他的父母見兒子意志堅決,難再更改,不得不勉強應允,黯然接受慧寂禪師重返僧門的意願。後來慧寂禪師成為溈山靈祐禪師門下有名的大弟子,成就了中國禪宗裡「溈仰宗」一派,人們稱他為「小釋迦」。

所以,行為業力和因果報應是相生相成,互為循環的。劫,不一定是劫,也許是乘願之始;福,未必終是福,或許會轉為禍之根苗。劫難福禍,盡由因果相乘,因果植於行為善惡,湛湛青天之中,確有不可欺瞞的業力存在。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