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14 佛教青年的生涯規劃

時間:一九九七年        

地點:佛光山「國際佛教青年會議」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行事要有規劃,才有依循的方向及目標。至聖先師孔子,一生兢兢業業,用心教育,他規劃自己「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樹立了儒家聖人的風範。印度的修道者,一生也有四個時期的規劃:

第一、梵行期:八歲拜師求學,以十二年學吠陀,習祭儀。

第二、家住期:二十歲,返家結婚生子,祭拜祖靈,經營俗務。

第三、林棲期:兒子成年後,家產讓子,自己棲居樹林修苦行,專心思惟,過宗教的生活。

第四、遁世期:退休的時候,斷絕世俗執著,被粗衣,持水瓶,遊行遍歷。

傳統叢林中,也有每個學習的階段性。例如:「五年學戒,方得聽教參禪」,意思是在律儀上受過嚴格訓練,淨化自己的身心,養成高尚的氣質,合度的行止,然後才可以去研究教理或參究話頭;又如「十年之內莫遊方」,指的是一個出家人的成長,起碼要有十年時間的薰陶,才能有堅定的道心、成長的道業,因此這段期間,應該沉潛養成,努力充實自己,不宜外出攀緣。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已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百花齊放。一個二十歲的青年,學校畢業一直到退休之齡,只要認識自己的性向才能,不斷自我充實,無論是經商、體育、打球、甚至下棋、舞蹈,一樣可以發揮所長,散發生命的熱力,發展出一片天空來。

身為佛教青年到底要如何作生涯規劃呢?可以從六個方面來講:

一、從年齡增長來規劃人生

(一)成長學習期

這個階段,除了知識的學習以外,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和禮貌。有禮貌,才能有所成就;沒有禮貌,走到哪裡都沒有人緣。有良好的習慣,清潔、整齊、威儀、勤奮,縱使智慧不足,學問差了點,還是會受人歡迎。

二十五歲以前,要將課堂上教授的知識、做事的技術,以及做人的基本道德觀念等所學完成,甚至藉由苦行,增加自己的精神毅力;或者到寺院叢林過團體生活,接受切磋磨鍊。因為父母、師長、朋友對我們的幫助是有限的,唯有自立自強,才能提升自己,幼稚、不懂事只會白白浪費青春。

這個時期,年輕人的價值判斷,時常會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例如小孩子在幼稚園的階段,常常會說:「這是我媽媽說的、爸爸說的。」上了小學,得到老師的教導,他會說:「這是老師說的。」到了中學階段,以朋友為重,就改口說:「我朋友說的。」等到上大學,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我女朋友說的、我男朋友說的。」

無論大小事情,都是別人說的人生,並沒有真正找到自己。因此,二十五歲以前,應該找到自己所認為、所以為、可以安身立命的根據。信仰不是老公公、老婆婆才需要,不論是信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信仰是青年找尋目標、找尋安身立命之處的助緣。

(二)實習服務期

到了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的階段,要學習與大家合群合作、共生共處,把群我的關係處理好,事業的基礎實習完成,把理念付諸於實行。

有一個徒眾與我相遇,我問他幾歲?他很不好意思的說:「我今年四十歲了。」

「有什麼特長嗎?」「沒有。」

「你會講經嗎?」「不會。」

「你會念經嗎?」「念得不好啊!」

「你會做什麼事嗎?」「沒有專才。」

師徒之間難得一見,總要講幾句鼓勵安慰的話,但是聽到他的回答,感到很失望,終於忍不住對他說:「你都四十歲了,怎麼還沒有學到一點有用的東西呢?」我覺得人生在三十五歲以前,應該學習創業的基礎。

在這個時期,你的學業已完成,應該開始服務大眾,將自己所學奉獻出來,回饋社會。甚至擴大自己奉獻的範圍,或做義工,或為義工服務等。世界上最偉大的義工就是釋迦牟尼佛,他一生做眾生的義工,從來沒有要求薪水;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度諸眾生,也是做義工;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眾生解除苦難,是地獄眾生的義工。出家人也是眾生的義工,他終其一生,都是做服務奉獻的工作。做義工比做志工好,志工是有志去做,做好做不好,不一定。義工必定是心甘情願投入事情,因為有情有義、慈悲、奉獻、服務,更為超越昇華。

(三)弘法布教期

到了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之間,可以弘法布教。人生猶如一塊田地,如是因,召感如是果,在菩提園裡栽種菩提種,當然收成的就是菩提果。想要將來有收成,就必須趕緊播下種子。因此,所謂「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這個階段你可以廣結善緣,利樂眾生,發揮所長。

(四)佛法圓融期

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之間,不妨規劃為教、學、做並重的人生,一面自學自做,一面將經驗傳授與人,所謂自利利他,在教、學、做同時進行的狀況,佛法的實踐與運用,也會逐漸圓熟。

(五)經驗傳承期

五十五歲至六十五歲的人生,應當著書立說,以傳承經驗;或專職教學,把一生的智慧經驗傳承給後代。

一直以來,中國人講究「密笈」、「密傳」,甚至民間技藝也有所謂「傳媳不傳女」的說法,因此許多一生努力的技術、技藝,寶貴的方法與經驗,都因為這種陋習而失傳了,這是非常可惜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著名首相邱吉爾先生講了一句話:「一個偉大的人物,並不是自我成功立業而已,而是將來要有一個繼承人。」這是一句很重要的話。我深信,唯有讓年輕人及早出頭,未來才有源源不絕的活力與希望;唯有及時「世代交替」才能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尤其佛教強調傳燈,以一燈燃百燈,百燈燃千燈,燈燈無盡,法燈才得以傳承下去。

所以,在我五十八歲的時候,毅然把領導創建十八年的佛光山,傳給第二代徒眾心平和尚。我覺得,人要交棒,要有傳承。因為人生就像是一場接力賽跑,要與人競賽,必須要交棒,才能到達目的地。

(六)雲遊度生期

六十五歲至七十五歲的人生,可以雲遊度生,隨心所欲;或一面教學,一面遊山玩水。此時功成名就,不必為旅費掛念,也不用掛心無人招呼,可以隨喜隨緣傳授經驗、閱歷,將本土化的人生,擴展到國際化的人生,將經驗閱歷國際化,擴展寬廣的未來人生。

二、從生命四期來規劃人生

(一)少年時期,要有禮讚生命的感恩

對一個少年而言,父母生養我們,師長教育我們,國家保護我們,社會成就我們,乃至衣食住行、日用所需,都是很多人辛苦幫助才能維持,因此要有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心存感恩的人,會孝養父母,會幫助朋友,會回饋社會國家。

此外少年時期,要培養尊重生命的態度。我常看到有一些兒童玩弄小魚、小蝦、知了、蜘蛛、青蛙等動物,到最後,小小的生命都被弄死了。如此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可貴,怎麼能保證將來不會打人、殺人,甚至認為殺死人如同踏死螞蟻一樣的輕鬆呢?

現代科學證實,儘管只是一隻小老鼠、小雞,你每天讚美牠,牠必定生長得很好;甚至花草樹木,每天為它澆水、讚美它,它也會生長得非常茂盛。假如咒罵它醜陋、難看,花草樹木也會慢慢枯萎死亡。只要你有愛心,它的磁場力量,都能與萬物感應道交的。

佛教講「十法界」,人是十法界的中心樞紐,往上升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向下墮則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牲等六道輪迴。而人生究竟要上升或下墮呢?這一生的樞紐就是在少年時期,你未來究竟是成功立業,還是社會的害群之馬?重要就在少年時期養成好的習慣。

(二)青年時期,要有自覺信心的價值

所謂「聞善言要著意」。如果大家聽到一句話有所覺悟,就能得到受用。反之,我說我的,仍然是我的,對你沒有幫助。

人生究竟要覺悟什麼呢?「自我信心的價值」。相信自己擁有無窮無盡的能力,如果是一個貧窮人家的子弟,要發心不讓家庭永遠貧窮,若是一個家世很好的子弟,要發願維護家庭的傳統,繼續發揚光大。

各位青年能參加國際佛光會青年分會,這真是千生難遇、萬劫難逢的機緣。如果你能把握這種肯定自我信仰的價值,未來一生受用無窮。

(三)壯年時期,要有活水源頭的精進

朱熹先生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壯年時期,要發願自己做源頭活水。活水在哪裡?在我們的心裡,我的心中要不斷的有活水流出,發願服務大眾,擴大生命內涵,那麼,發展出來的生命,都是清淨的、美好的。

尤其壯年是人生的顛峰,不可因志得意滿而安於現狀,不容片刻的猶豫、停頓,否則就是落伍了;也不須因失志落寞而裹足不前,只要有活水源頭的精進,就能繼續再創人生的另一個高峰。

(四)老年時期,要有平靜歡喜的生涯

人生要能動,也要能靜。到了老年的時候,人生「從絢爛歸於平淡」,這時要靜下來,有「大智若愚」的體會,能隨遇而安、隨心自在,隨緣歡喜,這樣的生活妙趣無窮。

老年可以蒔花植草、品茗下棋,過一種修心養性的悠閒生活,甚至信仰宗教,過一種淡泊無欲的修行生活。能平靜的安度老年,面對生死能無憂無懼,這就是人生莫大的福報。

三、從理論觀念來規劃人生

從理論觀念上,怎樣規劃人生呢?

(一)二十歲以前要建立「當然如是」的觀念

富家子弟仗著父母擁有的錢財,要什麼有什麼,凡事稱心如意。家庭貧寒的子弟,生活艱難,或許做過報童、小販、跑堂、服務員,賺取微薄的利潤。縱使生活艱難困乏,但不必怨嘆,這一切都在成就我們的精神毅力,要有「想當然爾」的觀念。人生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

「想當然爾」這一句話,對我一生受益很多,我十二歲出家,在寺院叢林裡受著專制、打罵、難堪、挫折的教育。雖然經常被人踩在腳下,受到不被當人看的待遇,但是從小父母就給我一個「當然如是」的觀念,老師打我罵我,是應該的;給我委屈冤枉,也是當然的,因為我在接受教育。不論遭遇到什麼困難挫折,我都是逆來順受,所以一生的心情都很平靜,乃至後來在弘法過程中,碰到傷害、毀謗,我也告訴自己:這是娑婆世間,社會實相,當然如是,必然如此。年輕的我,培養自己不憤世嫉俗、不怨天尤人的性格,這些打罵,反而激勵我,讓我更加精進,更加健全。

(二)四十歲以前,要建立「心甘情願」的觀念

四十歲是事業有成的人生,因此孝養年老的父母,要心甘情願;妻子賢慧與否,既已成家,就要心甘情願;工作上辛苦勞累,也要心甘情願,為社會盡一分心力;養兒育女,種種辛勞,也要心甘情願;甚至交朋友,即使給朋友騙了,也要心甘情願。只要我有力量,就不會倒下去。

像我做和尚,總想,父母沒叫我出家,也沒有人逼我做和尚,是我自己心甘情願為眾生服務的,因此,就不感到苦、感到難,或認為不好、受委屈。「心甘情願」,這股力量是強大無比的。

(三)五十歲以後,要建立「一切靠我」的觀念

人生,靠朋友、靠家庭,都是靠不住的。有擔當的人,總是想家庭的幸福要靠我,社會的和樂要靠我,國家的富強要靠我,佛教的弘揚要靠我,眾生的解脫要靠我。擁有這樣的觀念,人生不管遇到什麼逆境都不會灰心。

一切靠我,要先從本身的健全做起,要有這樣的願力、承擔,才能創造出光明的前途,為人生開出豐美的花果。尤其身為佛弟子的我們,應當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念來護持正法,在浩瀚的宇宙中,發揮正知正覺的力量,為個人及大眾無限的生命留下善美深遠的價值。

(四)六十歲的人生,要建立「廣結善緣」的觀念

俗話經常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人和人相遇時也會說:「我們有緣。」世間上最寶貴的就是廣結善緣,因為人與人之間,都是靠著緣分在維持關係。

人到了六十歲,更要有廣結善緣的觀念。如何廣結善緣呢?你可以用經濟結緣,譬如布施一點金錢幫助人;用語言結緣,對人說一句好話,讚美別人;用功德結緣,就是做善事,譬如修橋、鋪路,熱心社會公益等;用教育結緣,我傳授你技術,告訴你怎樣做好人,如何做好事,就是教育結緣;用服務結緣,幫你寫字,幫你服務,在自己只是舉手之勞,卻和對方結了緣。

甚至,也可以用身體結緣,和對方合掌、微笑、點頭,甚至勞動、工作,有時候撥出一、二小時,聽聽別人紓解心裡的煩憂,給他一些安慰、鼓勵,這是用時間結緣;以物品救濟貧苦人家,這就是物資結緣。最重要的是用歡喜結緣,因為世界上沒有比歡喜更寶貴的東西,有時我們用再多的金錢、物資送給別人,別人未必很歡喜。不如用歡喜心與人結緣,不但不須要付出辛苦,而且有很大的收穫。你能滿眾生所求,這就是廣結善緣。

(五)七十歲以後,要建立「皆大歡喜」的觀念

佛陀曾說,「苦」是世間的真相,俗話也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是這樣,人與人之間,更要同舟共濟,真心相待,尤其為人處事,承上啟下最圓滿的境界,莫過於「皆大歡喜」。因此,彼此更應本著「皆大歡喜」的誠意,多方溝通,費心協調,照顧每個心靈,達到真正的和平幸福。

尤其到了七十歲,是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階段,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能處理圓融,讓大家皆大歡喜。

四、從性格志向來規劃人生

規劃人生可以從性格、志向上著手,為自己的人生找出一條路。譬如:

1.研究性格:天生具有研究性格的人,可從事科學、醫療、天文、生物、宗教、哲學等研究。

2.實際性格:重視現實生活的人,可從事勞工、機械、農業等實際生產工作。

3.藝術性格:喜好創作文學、詩詞、小說、繪畫、舞蹈、音樂的人,可立志做一位詩人、畫家、音樂家、導演等等。

4.社會性格:喜歡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大多具有合群團隊的性格。這種人喜歡做義工,犧牲奉獻,精進不懈,可以多多參與國際佛光會活動,過集體創作的生活,發揮團結合作的力量。

5.開創性格:有創建、有見解的人,可以從事政治,為大眾謀福利,或從事產品推銷、開發,將好產品介紹給消費大眾。

6.傳統性格:具有傳統保守、規矩篤實性格的人,他講究義氣,不會出賣主人,可以從事祕書工作。

7.宗教性格:具有慈悲胸懷、熱心公益、樂天知命、安分守己性格的人,可做一個慈善家、修道者。所謂「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宗教生活,能讓你過隨遇而安、隨喜而作、隨心自在的布教生活。

大家要立志,五年內,考取國際佛光會的檀講師、檀教師、檀導師。未來的佛教,必定需要許多有為的菩薩行者出來弘揚;未來的佛教,歷經一番革新,必定是從山林到社會、從寺廟到家庭、從僧眾到信眾的時代,各位青年朋友們要立志,一面傳教,一面學習,擴大生命的意義。

五、從美學意境來規劃人生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真善美的人生,那麼應當如何規劃呢?

(一)文學的人生

三十歲之前,不妨把自己規劃成一個文學的人生。因為詩詞歌賦的意境,可以陶冶性情;文學中有情有義的境界,可以豐富思考內容;文學裡唯美的世界、變幻的人生,可以美化人生,擴大生命,進入真善美的境界。乃至文學裡的浪漫意味、理想主義、想像的境界,都是屬於年輕人所擁有。所以,三十歲以前喜愛文學是很好的現象,應該要有規劃的去了解、閱讀和研究。

一天不讀一本書,就會失去人生的價值,用比較俗氣的話說,就是「蝕本」。尤其現在是一個講求快速的時代,學習怎能不加速進步?好比看報紙,幾十張,哪裡能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讀?如果能養成閱報的習慣,即使十分鐘,也能掌握天下大事、內容大要。除了看書要快,做事也要快。我對於二、三個人做同樣一件事情,還做不好的情況,實在感到憂心,人生歲月有限,哪裡有時間拖拉呢?所以,做事要能運用智慧、靈巧、般若。

我一生沒有上過正規的學校,只有在兵荒馬亂中,讀過不到一年的私塾,甚至一個十二歲的小孩上佛學院,每天跟在大學生後面玩,那許多大人根本就不理睬我,甚至還打罵我、欺負我。

直到十七、八歲,南京鄉村師範學校遷到重慶,圖書館裡的書帶不走,棲霞律學院把它接收過來,我才有機會被老師派去做圖書館管理員,也才得以埋首書堆,閱讀文學作品。這段時期,從中國小說到外國小說,從古代小說到近代小說,幾乎無所不看,無所不讀,而且讀得很快。求學要有一種渴望,一般人以為只有飲食才能填飽肚子,其實知識也能當飽,讀書讀到禪悅法喜,也是一種飽。

所謂文學的人生,並非只是看報紙,世事變化無常,昨日的報紙內容已是過眼雲煙,明日黃花。文學作品的價值,在於它能使人盪氣迴腸、點滴心頭,增加我們對世間的諸多體會。我個人讀書很容易受啟發、受感動,例如,看《水滸傳》,就想到梁山去做好漢;讀《岳傳》,生逢抗戰時期的我,也興起「精忠報國」,去做游擊隊員,保衛國家的念頭。我從小就有救國救民,犧牲奉獻,捨我其誰的願心。

我也曾經遇到挫折,經常被人罵沒出息,加上我不善於唱誦,在當時的佛教界,就更不為人重視了。不過我也常想,有沒有出息現在就能知道嗎?二十年以後再看看吧!我之所以不為一句話打倒,就在於我有一點文學的意境,把自己的人生規劃出一條文學的路,自我期許,自我陶醉,自我要求。

(二)哲學的人生

文學是人生美麗的外表,而哲學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內容。三十歲至五十歲的階段,要把文學的書籍放下,拾起哲學的書籍,規劃一個哲學的人生。因為此時人生的經驗閱歷增加了,感到深入哲理書籍很重要。

我在這個階段看《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俱舍論》等艱深複雜的論點,甚至學習講說、思惟。人生有了文學的了解,再來通達哲學,也就不為難,對人生的體驗,也就會更加深刻了。

從文學到哲學,使我體會到一沙一石裡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心一念裡有無邊的法界;從「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裡,融會文學與哲學的意境與價值;在一句「阿彌陀佛」聖號裡安定身心,在蒲團禪坐中,深刻體會「宇宙人生就在當下」。我尋到蘊含在生命深層的真如佛性,感到自己的力量在增加,世間的榮華富貴、窮通得失,有如過眼雲煙,我已不在意了。

怎樣過一個哲學的人生,一般人不容易體會,不過有一個方法,凡事常常提起「為什麼」的疑惑。例如有人問:「為什麼要吃飯?」「吃飯會飽。」這容易回答。但是再問:「吃飯為什麼可以飽啊?」就不容易回答了。人生許多的問題,若能多追問幾個「為什麼」,哲學的意境就會出現。

禪宗的參禪,就是要人提起疑情,提起疑惑的心。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父母未生我之前,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念佛的是誰?」「我是誰?」「我是什麼?」……一直參究下去,人生難以了解的問題就會慢慢的浮現到面前,或許有時會感到很模糊,但是沒有關係,因為哲學是屬於思惟的。佛教提倡「以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現代年輕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思想,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所讀所學都是世間的知識、技術,幾十年下來不曾養成思想的習慣。

(三)宗教的人生

五十歲以後要過一個宗教的人生。人生到此,縱使兒女成群、財富豐足,卻也慢慢的感到這些都不是自己的,世間也不屬於我一個人的,反而覺得念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就是我的;參禪一支香,這一支香的功德是我的;結一分緣,這一個緣分就是我的。此時宗教會帶給我無形的安慰、空無的解脫。

想要過宗教的人生不能沒有基礎。譬如一些人到年老才要出家,叢林有一句話:「骨頭啃不動了,才想要來吃豆腐啊!」人生八十歲了,才想要學吹號嗎?已經吹不動了。所以青年時期是很寶貴的,什麼事業都要在年輕的時候把握因緣,打好基礎。

六、從發心立願來規劃人生

怎樣規劃人生?首先自問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認為上等的教育是教我們做人,中等的教育是教我們做事,下等的教育則是把書讀好。把書讀好,不一定會做事,也不一定會做人,因此,怎樣做人很重要。究竟人生何去何從?如何規劃自己?舉一些淺顯的譬喻供大家參考。

(一)要做一個皮箱

出外旅行,手中拎著手提箱,當需要用的時候提起它,不需要的時候就放下它。應該提起時你不提起,就好比人生不奮發、不努力、不勤勞、不能負重,沒有使命感,前途就有限;得放下時,而你卻執著,怕他人搶、他人偷,天天帶著皮包吃飯、睡覺、參觀、上課,這不是很累贅和麻煩嗎?所以凡事當得提起要提起,當得放下要放下。

(二)要做一面鏡子

鏡子不只是照我們的面孔、丰姿、儀表,更要照我們的心,是看到我有慈悲心、信仰心、般若心、道德心、責任心、忠心、孝心、愛心呢?還是看到自己面孔的醜陋,心中貪、瞋、愚痴、嫉妒、懷疑等骯髒的垃圾?身體骯髒,要用清水洗,內心骯髒,就要用知識、智慧、佛法洗淨。社會講究環保,不但要美化環境、美化面容、美化語言,還要美化我們的心,經常反觀自省。

除了玻璃做成的鏡子,世間一切萬象,師長朋友,乃至自己的思想也都是一面鏡子,人要常常要在鏡子前面考察自己。

(三)要做一隻彩筆

好比藝術家用彩色的筆,將大地山河美麗的一面呈現出來,人生也要用一枝彩筆,畫下我們的歷史,畫下立功、立德、立言,畫下對人間的貢獻,畫下多彩多姿的事業,所以我們要立志為人間留下一些色彩。

(四)要做一本筆記簿

《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先生有一本筆記本,叫做「功過簿」,他每天在筆記本上記下自己言行思想的功勞或過失。我們也要能有一本筆記本,每天記下自己在世間的是非對錯,做一個檢討、記錄和反省。

(五)要做一支蠟燭

這個世間是眾緣成就的,彼此都是我成就你,你成就我。因此一個人絕不可以自私自利,要經常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否則如何在這世間生存呢?把自己規劃成一支蠟燭,如同蠟燭一般「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人生哲學。

(六)要做一個時鐘

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生經歷有生老病死;甚至在無限的時空裡,生命有來來去去。時鐘從一走到十二,又會再回頭,人的生命力也要像時鐘一樣,不停的走,不停的動,如果不走、不動了,那就成為廢物了。所以人生要勤勞奮發,進取勇為,要生生不息的向上努力,自我創造。做人不必要求他人欣賞,但自己要動起來,自立自強、自我奮發、自我健全、自我播種,才能有所收成。生命必須不斷的昇華,才有意義。

人生應該如何規劃?立志發願:

做一杯清水,給人清涼解渴,給大地萬物滋潤生長;

做一棵樹木,給人遮蔭庇護;

做一座橋梁,給人方便,讓人通過;

做一條大路,讓眾生可以行走,到達目的地;

做一顆棋子,給人指揮分配,縱使是車、馬、炮、小兵、小卒也能立大功;

做一個蒲團,使眾生安住身心,體悟宇宙三千大千世界;

做一尊佛祖,只要擁有一顆佛心,承擔自己是佛,就不會跟人計較、嫉妒,許多惡習就能消除。因為「我是佛」,就不會去偷、去搶、抽菸、喝酒、遊樂、賭博。承認自己的佛心,就能重新改造自己。有佛心,眼睛看到的世界都是佛的世界,聽到的都是佛的音聲,說的話都是佛的語言,手腳做的都是佛的事情。

除此之外,還要自我期許,發願規劃我們的人生,成為智慧靈巧的人生、幽默風趣的人生、服務奉獻的人生、忍耐寬容的人生、融和歡喜的人生、逍遙自在的人生、慈悲喜捨的人生、信解行證的人生、自他圓滿的人生、從人到佛的人生。

如何規劃人生?剛才說到孔子的人生規劃,也可以給我們一個遵循參考。十五立志於學,到了三十而立,人生健全了,四十歲就能不受環境的誘惑了。青年朋友也要學習不為金錢、愛情的誘惑所動搖,不為外在的威勢而恐懼,甚至不為別人的一句話而起心動念,傷心哭泣或得意忘形;到了五十知天命,你年歲增長了,慢慢就能懂得人間的因果、因緣及群我的關係;六十耳順時,儘管他人對我們說些是是非非,善惡好壞,心中自有方寸,不會受外在環境影響;到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時的人生是最自由灑脫的。

有一次,我在美國洛杉磯,恰巧碰上寒流,徒眾對我非常關心,拿了一頂帽子要我戴。我已經七十幾歲,可以從心所欲不踰矩,理應可以戴帽子了,但是我仍然把帽子放下來不戴,徒眾們怪我為什麼不戴帽子,我說:「如果我一戴帽子,徒眾也會跟著我戴帽子。」

多年前,我有了一部代步的汽車,有些人就批評說:「和尚還坐汽車啊!」我當然不好跟他說:「我從高雄到台北國父紀念館講經,差一點就趕不上,我不坐汽車,要怎麼辦呢?」

所以,對於許多問題、想法,都是要經過謹慎思考,才能建立正確的觀念。

這裡轉述一則民間流傳的笑話。閻羅王在閻羅殿上審判世間人的善惡,驚堂木一拍,眾鬼魂俯伏低頭。閻羅王說道:「小李!你過去世在人間做人,樂善好施,並未犯下什麼大過,還算忠厚,現在判你再次投胎到人間做人,壽命三十年。」小李非常感激閻羅王,禮謝後退到一旁。

閻羅王又把驚堂木大力一拍:「老王!你過去在人間急功好利、好吃懶做、不明究理,常常做出許多糊塗事,現在判你到人間做牛,壽命三十年。」

老王一聽,緊張的說:「閻羅王啊!做牛好辛苦啊!要拉車、犁田,做種種的苦工,到了年老的時候,人們還要剝我的皮、吃我的肉……三十年當牛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可否給我壽命十五年就好了?」

閻羅王回答:「這怎麼可以,剩下的十五年怎麼辦呢?」

在一旁等候到人間做人的小李跑向前要求道:「我做人三十年太短了一點,不如把他做牛的十五年壽命給我吧!」閻羅王答應了:「好吧!小李的壽命再加十五年,可以活到四十五歲。」

閻羅王驚堂木一拍又說:「錢二!你過去在人間欺善怕惡,常常仗勢欺人,現在給你到陽間做一條狗,壽命也是三十年。」

做狗的錢二趕快磕頭說:「閻羅王啊!做狗好辛苦!吃的是剩菜剩飯,住的是屋簷牆角,無法遮晒避寒,不論是烈日當空或是淒風苦雨,都要看守門戶,遇上主人不高興的時候,還要遭受拳打腳踢的命運,三十年的生命實在太長了,我只要十五年就好了。」

「那還有十五年怎麼辦呢?」

做人的小李又趕快跑出來說:「閻羅王!沒有關係,做狗的那十五年再給我好了。」閻羅王沒有辦法,只好答應。

驚堂木一拍,審判孫三:「孫三!你過去在人間用計謀欺騙人,現在讓你到人間去做猴子,壽命三十年。」

做猴子的孫三驚慌的說:「猴子在深山裡吃樹葉、水果,本來可以與世無爭,但是世間人經常不願放過我們,手持著獵槍、弓箭,隨時等候射殺,讓我們每天生活在擔心害怕裡,所以三十年對猴子來說實在太長了,我希望受報十五年就好了。」

這時候要去做人的小李又跑出來了:「那十五年再給我好嗎?」閻羅王又答應了。小李的壽命從做人的三十歲加上牛、狗、猴子給的各十五歲,一共可以活到七十五歲。

這個故事譬喻什麼呢?人生起初的三十年,小時候有父母疼惜,身強力壯,長大後談戀愛,旅行郊遊,是人生最感到有意義的時候,但是畢竟人生如夢一場,很快就會過去了。

三十歲到四十五歲之間,是牛給人的十五年,這期間娶妻生子,揹負家庭生活的重擔,如同牛一般必須辛勤的工作。

四十五歲到六十歲的人生如同狗的生命,年過半百的老爸老媽,在家裡煮好飯菜後,不僅要讓兒女先吃,而且兒女吃飽後,可能把碗筷一丟,就說:「媽媽!今天有朋友約我去看電影。」最後留下了老爸老媽吃剩菜剩飯。甚至兒女們三更半夜不回家,老爸老媽倚門而望,就像狗子看門守候一樣。

六十歲到七十五歲是猴子給人的十五年,這時期的人生就像猴子般,每天生活在恐懼裡,擔心無常的弓箭隨時會射過來。

講到人生,我們不甘願像牛、狗、猴子一樣過一生,希望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所以不能沒有規劃。從古至今多少的聖賢英雄,因為對自我的一生有規劃,才能為人間留下貢獻,留下榜樣,留下言教,留下歷史功績。

以上,人生的生涯規劃,提供給大家參考,過一個怎麼樣的人生,就有賴自己的發心和努力。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