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280 佛陀的教育法
時間:一九八四年七月三日
地點:台北社教館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種種無上法音,千餘年來傳衍不絕。佛陀說法方便自在,他的教育法門很多,教育方法尤其深妙,有時候,以種種神通種種變化說法;有時候,六根互用,揚眉瞬目、舉手投足,說法傳心。一花一葉,在別人只是植物草本,在佛陀卻是清淨圓明的化身;山風海雨,在世人也不過天象氣候,在佛陀卻是究竟菩提的境界。對佛陀來說,世間萬象無一不是悟道法門;佛陀的教育法是說不盡、言無涯的。
佛陀眾多的教育方法中,常應不同根機而說法。比方,對婦女說婦女法,對兒童說兒童法,對欲望重的人說喜捨法,對脾氣性情不好的人說慈悲法。
佛陀所證悟的法有兩種:一種是自受用,自己享受真理的法樂;一種是他受用,是讓他人也霑沐佛法的喜樂,能夠心靈曠達,精神昇華,使人生更加圓滿。這也是佛陀的教育法之一。以下列舉四種教育法:
一、佛陀如何說老人法
年老,是人生旅途上的一段歷程,佛教對於老人的問題很重視。佛陀教導我們如何尊敬老人,以及應該給予他們什麼樣的待遇。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一次,他帶著僧團到另一個道場布教,有些年輕的比丘修持不夠,一個個拿著臥具搶睡覺的位置,這個搶,那個挑,最後能睡的地方都被年輕人占滿了,年高德劭的舍利弗反而沒有地方過夜,只好在屋外一棵樹下打坐。
佛陀知道以後,便集合僧團大眾,向大家開示:
「過去久遠劫前,鷓鴣、猿猴、大象三個朋友,彼此相爭不讓,結果反而誰也得不到什麼。後來,他們覺悟到『佛法在恭敬中求』,決定推選一位年齡智慧最高的長者,尊敬他的判斷,依他的教誡修行。這一來,紛爭的亂局為之改觀:鷓鴣不能吃的食物,猿猴可以吃;猿猴用不著的東西,可以給大象用。三個朋友互通有無,相扶相讓,彼此反而更富足了。
所以我的教法中,沒有高下階級的分別,但也不能罔視長幼的禮教。大家對法臘高的長老一定要恭敬奉事,誠懇的禮拜、迎禮、合掌,因為他們在學佛道路上,跋涉過千萬的水火風霜,可以給你們經驗傳授,是教法的象徵,所以要供養長老最好的床座、最好的水、最好的飲食。」
長者、長老,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說:「我今謂長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業,分別於正行。設有年幼少,諸根無漏缺,正謂名長老,分別正法行。」意思是,長者不必以年耆,也就是不完全以年高認定長者,而是以戒德為準。換句話說,一個出家人的道德、戒臘很高,就算是長者、長老。
長老應該具備什麼道德呢?《法華經文句》卷五有所謂「長老十德」:
1.姓貴:出身德行清淨恭謹的貴族,而且又是佛教家庭,世代虔奉佛法,真正依教行持的佛弟子。
2.位高:身居高位,心性柔和忍辱,能慈心愛護體恤下屬,而不以權位欺凌人。
3.大富:具備世間、出世間種種功德法財,能以歡喜心布施,濟拔眾生身心遠離困乏怖畏。
4.威猛:心能降伏種種惡念,身行威儀莊嚴,受人敬重。
5.智深:除威儀能攝眾,智慧的善巧方便外,更能度化千差萬別、剛強頑冥的眾生,引導出離迷妄深陷的境界。
6.年耆:平易親切,言行足堪為年輕後輩的模範者。
7.行淨:身、語、意三業都清清淨淨。
8.禮備:舉手投足都合乎世間、出世間的儀禮,胸懷曠達,能容人容物。
9.上歎:一切行為殊勝,讓上位的人讚歎。
10.下歸:一個長老要能以德服人,讓下位的人也能心悅誠服。
具備了「長老十德」,才有資格接受長老應有的供養。
長老、長者,應受什麼供養?據《法華經‧法師品》記載,有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十種供養,或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十供養。對於老人、父母、師長、三寶,則應該以清淨身、口、意三業來供養,表示崇高的敬意。
所謂身供養,就是不時地讓老人家感覺到你的舉止行動,舉凡站的位置、坐的動作等等,都是很尊重他。口供養,是時時讚美對方的慈悲和道德。意供養,是心存敬意,「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尊敬老人家,我們的兒孫輩們耳濡目染,將來也自然會尊敬我們。佛經裡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尊崇老人的意義:
佛陀時代,波羅奈國的國王下了一道慘無人性的命令:
「家中不准養有老人,不從者,滿門抄斬。」
波羅奈王認為:老人是多餘的,既不能做事又浪費米糧,如果省下一個老人的米糧,來養活一個幼兒,不是更有意義?在這樣荒謬的「經濟政策」下,波羅奈國觸目皆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再也看不到一個老人。
有一位孝順的年輕人,不忍心把老父親流放山林,便瞞著親友鄰居,暗中把父親藏在地窖中,讓年老的父親日日閱讀佛經,聊慰餘年。
鄰國看不慣波羅奈國這種慘無人道的作風,下了一封挑戰書,要波羅奈國國王回答兩個問題,如果三天內答不出,就興兵征伐。這兩個問題是:
1.世間上什麼生命最長久?
2.世間上什麼東西最寶貴?
波羅奈國國王極為煩惱,大街小巷四處張貼告示,只要有人能回答這兩個問題,可獲賞黃金萬兩。一天、兩天過去了,國中幾十萬人竟無一人能回答,就在國王焦頭爛額的時候,突然有一位年輕人撕下告示,表示能解答,國王立刻召見。年輕人胸有成竹,儀態從容地說出答案:
1.智慧命最長。
2.信為第一財。
在場的百官大臣立刻鼓掌稱妙。國王非常高興,即刻吩咐左右重賞黃金萬兩,年輕人卻立刻拒絕,叩頭跪說:
「我沒有資格接受這些黃金,因為想出這個答案的人並不是我。」
國王納悶地問:
「不是你,是誰想出來的?」
「我的父親。」
「你父親為什麼不親自來見我呢?」
「求國王恕罪,我因不忍年邁的父親被放逐山野,自作主張地把他藏在家中地窖,雖能逃得性命,卻不能前來晉見,當面向國王獻策呀!」
這個年輕的孝子,激動地說完之後,國王恍然大悟,很後悔地說:
「我錯了!過去,我只知道嫌棄老人年邁體衰,卻忽略了老人的經驗智慧,弄到幾乎亡國的悲劇。真是愚昧啊!」
老人,最寶貴的特長就是他們的人生經驗,這種經驗即是處世的智慧。
有人讚歎西方國家是兒童的天堂,因為它的物質生活富裕,毋憂匱乏;又說是青年的戰場,因為年輕人可以為生活競爭奮鬥。但是,它也被批評是老年人的墳場,因為西方社會比較缺乏孝道觀念,兒女成年後就不再和父母同住,年老後,便將父母送到養老院養老。大家如果了解佛法,那麼,我們不但可以把國家社會建設成兒童的天堂,也能成為老人的安養國。
二、佛陀如何說兒童法
在佛經裡,我們常常看到佛陀苦口婆心地開導大家不要輕視後學,對後輩要尊重。佛陀說:不要以為小孩子很小,就可以任意欺瞞,世間上有四樣很小的東西是不可以輕視的:
1.小小火苗不可以輕忽:因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釀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慘禍。
2.幼小的龍不可以輕視:因為小龍會成長為大龍,翻江倒海、興風作浪。
3.年少王子不可以輕視:因為他將來長大就是國王,統領天下造福萬民由他,一言喪邦,遺禍百姓也由他。
4.年小沙彌不可以輕視:因為他虔心學道學法,假以時日,必定會脫胎換骨,成為人天師範的法王。
無論沙彌也好,小王子也罷,佛陀開示我們:幼苗不可以輕視,等於我們重視兒童教育,強調「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佛陀是怎樣的愛護兒童、教育兒童呢?
迦旃延尊者是佛陀的弟子,在遙遠的地方傳教。有一天,他派了一位年紀很小的徒弟前去探望佛陀。佛陀見到迦旃延的徒弟,立刻吩咐大家:「你們在我的臥室再添一張床位,讓迦旃延的小徒弟就睡在我的住處。」
佛陀這樣的作為,實在了不起,一方面是對遠方傳教的迦旃延表示安慰,另一方面是教育僧團的後學,以及同齡的大眾:雖然是個小孩子,大家也不可以怠慢輕忽,要好好愛護他。當時僧團裡小小年紀的沙彌們很多,像均頭沙彌、羅睺羅沙彌等。他們因為年紀小,跟著年長的比丘們出去托缽乞食,常常受到冷落。社會一般人對於年老的比丘都肯給予豐富的供養,可是對這些年輕的沙彌們,有時會開玩笑,在他們的缽裡,不是放小石子,就是放沙,而不用飯菜供養。佛陀知道以後,召集大比丘們開示:
「你們不注意這群年幼的沙彌,你們所受的飲食就是不淨食。」
又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遊化時,看到一個小孩正把青蛙的一條後腿倒抓起來,讓牠懸在半空中搖擺旋轉,佛陀上前勸說:
「小朋友,你認為這樣很有趣嗎?假如我也把你的腿倒吊起來,你會覺得很快樂、很好玩嗎?」
兒童從小要有慈心,養成愛護動物的習慣,長大了才不會殘暴而不自知,才能成為世間無爭無瞋的菩提種。
羅睺羅的故事─
羅睺羅是佛教的第一個沙彌,出家時只有九歲,因此對於佛陀所說的法,還不能完全領受。不過他性情溫和,品性端正,唯一的缺點是喜歡說妄語作弄人,譬如佛陀明明不在,當有國王大臣信者來拜訪的時候,羅睺羅就隨手一指,告訴訪客說佛陀在那裡,等客人撲了空折返時,羅睺羅就很開心。
佛陀知道羅睺羅惡作劇的事情後,特地來到羅睺羅住的地方,吩咐羅睺羅端來一盆洗腳水。羅睺羅看到佛陀嚴肅的樣子,不敢講什麼話,默默地端了一盆水給佛陀洗腳。洗過腳後,佛陀指著水對羅睺羅說道:「羅睺羅,這盆裡的水可以喝嗎?」
「佛陀!洗過腳的水很髒,不能喝的。」
「你就和這盆水一樣,水本來是很清淨的,好比你本來是王孫,遠離世間虛假的榮華,出家做沙門。可是你不精進於道,不清淨身心,不守口慎言,三毒的垢穢填滿你的胸中,好比清淨的水裡有著垢穢一樣。」
羅睺羅低頭不敢仰望佛陀,默不作聲,佛陀招呼他把水倒掉。等羅睺羅倒水回來,佛陀問道:「你拿這個盆盛飯來吃可以嗎?」
「不可以的,佛陀!洗手足的盆是不淨的,這上面有垢穢,不能裝東西吃。」
「你和這個盆一樣,雖然做了清淨的沙門,不修戒定慧,不淨身口意,大道之糧怎能裝入你的心中呢?」
佛陀說後,用腳把盆輕輕的一踢,盆就滾轉了起來,羅睺羅很怕的樣子,佛陀問道:「你怕盆子壞了嗎?」
「佛陀!不是,盆是很粗的用物,壞了也不要緊。」
「羅睺羅!你不可惜這個盆,正等於大家也不要愛護你一樣。你出家做沙門,不重威儀,戲弄妄言,這個行為的結果,是誰也不會愛護你,不珍惜你,到命終的時候也不能覺悟,迷上加迷。」
羅睺羅聽了佛陀的教誡後,一改往日調皮的習氣,嚴持戒律,精進修道,每日勤於密行,終於成為十大弟子中的密行第一。
佛陀教育兒童的方法有下面幾種:
1.教他跟大家結緣:吃飯的時候,要「當思來處不易」,一粥一飯都是許多人辛勤奉獻的成就,所以人家跟你結緣,你也要跟人家結緣。從小讓孩子養成跟人結緣的習慣,身語意念都種下善根,兒童在這種教化下長大,將來就不會貪心、慳吝,不會以暴力相向。
2.教他要有感恩心:生活中,時時給他機會教育。告訴他這件衣服是爸爸給你的,你要感謝爸爸;哥哥姊姊送你的,你要謝謝哥哥姊姊。時時言感謝,事事存感恩,將來才會敬重人。
3.教他對人有禮貌:佛經上常說「佛法在哪裡求?在恭敬中求。」要時時教導孩子跟人點頭,跟人說好話,有禮貌,結善緣。
4.教他心中有信仰:這點很重要,讓兒童知道三寶的偉大,知道宗教的慈悲,從小親近三寶,長大後自然將心裡的信仰化為生活中的謙沖虛懷,促進社會的祥和。
如今有些家長雖然也鼓勵兒童信仰,有時候卻不得其法。例如,媽媽帶孩子到寺院,一見到法師,便扯著孩子衣領叫他:「來,來,拜師父!」小孩子不習慣,不肯拜,媽媽硬壓住他的腦袋:「拜呀,拜呀,拜下去!」小孩子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拜下去。這樣一來,他可能從此對宗教心生反感,造成日後抗拒的因緣。
佛陀的教育法,是從來不壓迫、不勉強人,總是隨順人的根性,給予種種方便的教化。
三、佛陀如何說夫妻法
佛陀對四眾弟子的要求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必須獨身;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可以有正當的夫妻關係。這種倫理關係及家庭組織,在佛教裡是被承認的。人生一世,男婚女嫁是一般人心中美麗的期望和追求;有些人結婚以後,會懊悔婚姻不如當初想像的快樂美滿。但是,也有不少恩愛祥和的家庭,上慈下孝,尤其是佛化的家庭中,夫婦懂得相敬相愛,美滿快樂的更多。
怎樣才能有美滿的家庭呢?為年輕男女主持佛化婚禮時,我總是鼓勵他們做一對和諧的佳偶。怎樣做一個好丈夫?對於新郎,我用四句話相贈:
1.吃飯要回家:社會上推行「爸爸回家吃晚飯」,每天都回家吃飯的丈夫,家庭才會美滿幸福。
2.身邊少帶錢:為人丈夫,出門在外少帶錢,比較不會做壞事,家運也會興隆。
3.出門成雙對:公事應酬,私人交際,夫婦雙雙對對去赴宴,能增加彼此的和諧美滿。
4.出門有去處:你到哪裡去,要讓太太知道你的去處,以便有事隨時可以電話聯絡,不致誤生鴻溝芥蒂。
對於新娘,我也以佛陀的教法贈勉:
1.溫言慰辛勞:因為丈夫在外上班很辛苦,要以溫柔的言語安慰他的辛勞。很多悲劇家庭中,男人固然有錯,太太也有過失。比方說:丈夫回到家,太太不講好話,怒氣沖沖的怨懟:「死鬼!鬼混到哪裡去了,現在才回來!」或是:「你看看你,真沒用!人家王董事長、張經理一個月賺不少錢,哪裡像你,窮兮兮的,賺不到什麼錢,還敢娶老婆!」說這種傷害男人自尊的話,當然使他無法愛家,愛太太。
2.飲食有妙味:女人想控制男人的心,應該先掌握他的口味。妻子常常烹調美食給丈夫吃,他在外面的飲食不合口味,不能習慣,自然會想起:「我太太煮的菜多好吃啊!」任憑外面的朋友怎樣勸誘也留不住,他總要回來吃太太燒的菜。所以家裡有妙味是很重要。
3.家庭像樂園:家裡要布置得很整齊、很清潔,有藝術的氣氛,讓先生回到家,一杯茶,一份報紙,悠閒自在,真像在天堂一樣。相反地,一個家庭如果亂糟糟,丈夫回到家,就像進到豬窩、狗窩一樣,心煩意亂之餘,他當然不願意回家。
4.凡事要報告:一個好妻子不應有太多祕密,一切家事既然做了,就該讓先生知道,坦誠相與,讓他信任你,體諒你。
此外,佛陀在《善生經》、《優婆塞戒經》等許多經典中,對於在家夫婦如何相處,也有微妙善法的教導。丈夫應該怎樣對待太太呢?必須注意五件事:
1.要幫忙家務:回家要幫忙太太煮飯、洗碗……不要像老太爺似地朝沙發一坐,對太太的忙碌視若無睹,常常幫個忙,愛語幾句,氣氛會很好。艾森豪還是美國總統的時候,每次從白宮回家,都會幫太太燒兩樣菜,是一對令人羨慕的婚姻佳偶。
2.要禮物慰贈:佛陀告訴為人丈夫者,要常常買一些東西或精緻的紀念品、衣料……送給太太,表示自己的體貼關懷。
3.關心妻子的親友:有的太太很可憐,家裡的親人來了,他不敢招呼,怕丈夫責怪,於是偷偷摸摸東拿一點、西塞一件,然後趕快送他們離去,像這樣防賊似的,太太如何全心對待丈夫呢?所以,凡是太太的親朋好友來訪,丈夫要幫忙熱心招呼款待,這樣太太會覺得你對他好,肝腦塗地都肯為你犧牲。
4.要讓太太家居自在:就是讓太太衣食充足、用度無缺,讓他在家裡好自由、好自在,生活得很愉快,他才能安心做好家庭主婦。
5.與太太一起戶外活動:星期假日陪太太到郊外欣賞風景,舒展身心,讓他心胸開闊,精神愉快,他才不會跟你發脾氣、鬧情緒。
佛陀的教法裡,丈夫對待妻子有五事,同樣地,妻子對待丈夫也有五事要注意:
1.要體貼敬愛:要體貼丈夫,沒有錢要體貼,沒有升官更要安慰他,丈夫最需要的是太太敬愛他、尊重他。
2.要家務整潔:多付出一點辛勞,將家整理乾淨,給丈夫清爽的生活空間。
3.要誠實毋欺:夫妻之間沒有任何隔閡,才能融洽一如。
4.要溫柔親切:「天下之至柔者,莫善於水」,也就是至柔克至剛。一個溫柔體貼的太太,在丈夫的心目中,當然比蠻橫霸氣的太太有份量。
5.要讚歎恭維:太太在家裡,除了弄好吃的食物給先生,體貼侍候先生之外,最好是能凡事讚美,讓先生感受到天地雖大,只有太太最懂他、容他,這樣他也會更愛你。
《玉耶女經》中,佛陀提到一個女人必須具備五種美德:
1.做一位母婦:用母親疼惜兒女的心去愛先生,事事體貼他。
2.做一位妹婦:用妹妹恭敬哥哥那樣的態度,來恭敬先生,相禮相讓。
3.做一位臣婦:以臣子對待國王的敬慎心情對待丈夫,不與他爭高爭低。
4.做一位婢婦:如侍女婢女尊敬主人一樣來服侍先生,維護他的尊嚴。
5.做一位夫婦:彼此相親相愛,患難與共,禍福相倚。
經典記載:有一隻共命鳥,一個頭善,一個頭惡。惡的頭睡覺了,善的頭看到好吃的食物,就自個兒獨享;等到惡的頭一覺醒來,覺得肚子飽飽的,很不高興,怨聲抗議:「你剛才趁我睡覺時吃了什麼東西?為什麼不等我醒來再吃?」
兩個頭為此吵起架來。過了幾天,惡的頭逮到一個機會,趁善的頭睡著了,心想:「哼!我今天總算可以報復,我要把毒草吃下去讓你難過。」
一會兒,善的頭醒過來,覺得肚子疼痛難忍,不覺哀哀呻吟,惡的頭見狀,幸災樂禍的說:「你今天知道受苦了吧!」
話剛說完,惡的頭立覺劇毒攻心,忍不住跟著善的頭掙扎哀號,不久,兩個頭都中毒而死。
佛經裡,常把夫妻比喻是「共命鳥」。這種鳥,一個身體兩個頭,由於兩個頭共處一身,必須彼此協調,相親相愛。共命鳥有合得來,也有合不來的。合得來的共命鳥,能相安無事;不合的共命鳥共處一個身體,你爭我奪,麻煩就大了。夫妻就像共命鳥,要相愛相親,像兩匹馬同拉一部車一樣,步調齊一不亂,才能維持久遠。
夫妻,就像共命鳥,應該相親相愛、相互扶助,不要互相勾心鬥角,彼此心中痛苦。愛,才能贏得愛;恨,只能增加恨,佛教的因果關係就是如此。《六祖壇經》說:「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想得升天善果,就要培植善因;夫妻要恩愛美滿,也必須相惜相讓,行善培福。
四、佛陀如何說朋友法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佛經裡有這樣的例子,佛陀帶著阿難尊者一行人,經過賣魚的魚市,魚的腥味薰得大家全身腥臭難聞。佛陀開示弟子:「我們和壞的朋友在一起,壞的習氣就像魚腥一樣,會沾汙我們的身心。」又有一次,佛陀領著阿難尊者及幾位弟子經過一處花店,大家身上都沾滿花香。佛陀又應機開示:「阿難,你們和好的朋友交往,好的習氣就像這花香一樣,會清淨我們的身心。」
佛陀曾告示弟子,朋友的品格有四種:
1.有友如華:有些人交朋友,在你擁有功名利祿得意的時候,他捧你如貴人,把你當花一樣,插在頭上,帶在身邊,四處招搖炫耀;一旦你失意落魄時,猶如花萎謝了,他就把你棄置一旁,渾然不曾相識。這種朋友不宜深交。
2.有友如秤:秤,如果重,它就垂下;如果輕,它就翹起。有一種朋友也是這樣:你有功名富貴,他就向你求功、諂媚,跟你低頭讒言,阿諛奉承,無所不用其極;等到你不如往昔威風,他就趾高氣昂,不可一世,態度大變。這種朋友實在要不得。
3.有友如山:好像金山一樣,鳥棲息在金山上也會映得全身發光;有的朋友就像一座寶山,跟他在一起,大德高義,日沾月沐,會讓我們受益良多。
4.有友如地:有的朋友能替我們擔當一切,猶如大地普載萬物,可以豐富我們的生命內涵。
對於如山如地的朋友,要多交往;對於如花如秤的朋友要默然避開。佛陀也告訴我們:朋友之間應以四攝法相處。什麼是四攝法呢?就是布施、愛語、同事、利行。互相施助,或財物上幫助,或精神上扶持;彼此相處,常說鼓勵、讚歎的柔軟話語;凡事設身處地多為對方著想,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感受,不致隔靴搔癢,觸不著問題的癥結;既是朋友,應該彼此不存私心,相處時能祥和無爭,互相信賴。
朋友之間如果有隔閡誤解,如何消除距離,才能促進良好的關係?我以佛陀的開示,仿無際大師,開了一帖「朋友十劑」的藥:
1.好心一片:以正直、關愛、提攜的心和朋友交往。
2.愛語三句:朋友見面,至少要有幾句好話,例如:「你現在看起來好年輕哦!」「你好有福報哦!」「你真好命呀!」
3.忍耐一時: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正是這個意思。
4.慈悲全用:能以慈悲心對待朋友,如菩薩的慈愍眾生,則無事不能忍,無事不能容。
5.布施五錢:對於錢財,要有「分一半也無妨」的氣慨。
6.信用始終:比方「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已經承諾的事,要盡力履行,切莫虎頭蛇尾。
7.感謝萬分:受朋友施助,無論身行、口說、意念,都應該至誠的謝忱。
8.體諒一點:體諒可以潤滑彼此間的磨擦,消弭不愉快的裂痕。
9.恭敬十成:恭敬可以昇華友誼的境界,美化兩者的交情。
10.方便不拘多少:為人處事,雖然要有原則,有時候不妨略作變通,開方便法門對待。
對於朋友的相處,這十個方法到處都能行得通。另外,朋友怎樣相處?依照佛陀指示,我再擬四句話,即:
1.你大我小。
2.你對我錯。
3.你好我壞。
4.你有我無。
佛陀這許多教育的方法,看起來很平淡,但是都很實用。因為佛陀的說法是累劫千生的覺悟,並不是華麗空泛的理論,如果能依教奉行,就能契入佛陀本懷,證悟諸聖賢人的解脫法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