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14 法海點滴

編按:

一九五三年,對佛光山大眾而言,是一個特別的年分;因為這一年的大師,從台北應信眾之邀,到了當年還是偏鄉的宜蘭,首度步上弘法之路。大師在宜蘭雷音寺,為當地信眾成立了「宜蘭念佛會」,同時度化老、中、青,乃至幼兒,為各種年齡層的人都舉辦了適合的教育課程與布教活動,為當地信眾種下了菩提道種。

這個「法海點滴」專欄,大師以「宜蘭」為筆名,自一九五四年四月十日開始,刊登於所主編的《人生雜誌》,直至一九五五年五月十日止,一年又一個月,共刊登了三十八篇佛典中的故事。這些故事既用來講經說法,當作信眾的良好教材,同時也成了《人生雜誌》中,普受歡迎的篇章。

這些篇章文字質樸,但意涵深邃,容易對初受佛法的信眾,開啟信仰的大門,在不同的年代,使用不同階段的教材,等於是大師當年在台灣第一站駐寺弘法的足跡,可以說這三十八篇的「點滴」,滴滴都是甘露,彌足珍貴,特別摘錄以饗讀者大眾。                                                         二○二二年八月

《菩提樹雜誌》第13期,創刊一週年紀念特輯。

 

一、四歲的老翁

波斯匿王出巡時,途中遇著一位白髮的老翁,他問老翁道:

「你今年幾歲?」

「四歲!」老翁回答。

「四歲?」波斯匿王驚奇起來。

「是,一點不錯,我今年四歲。我現在反悔以前所做的事情,四年前,我才皈依了佛法,行了四年的佛事,覺得這四年人生最有意義,所以慚愧,自己想自己只是四歲了。」

「你說得很對!」王聽了以後很感動的說。

陷在貪瞋痴無明煩惱的漩渦中,活到一百歲,究竟何益?不若做個四歲的老翁,及早回頭!

二、布施功德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托缽乞化時,有一家婦人高興地把飯盛滿在缽中,叩頭奉上,釋尊接受以後說:

「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 ,種萬生億,請精進修學佛道。」釋尊說完時正想離開,那婦人的丈夫聽了很懷疑,笑向釋尊道:

「哪裡能這樣說,布施了僅僅一缽飯,怎麼能得如許大的福報?」

「居士不要懷疑,你看過尼拘陀樹否?一樹茂盛到四五里路,每年落下數萬斛的果實,那不是一粒果核的收穫嗎?」

佛陀用這簡單的比喻教示了這對夫妻,他們立時開智證得須陀洹果了。

慳貪、慳貪,等於浪費一顆種子,不願種植就無法收成,人們為什麼還不樂意布施呢?

三、善言的鸚鵡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天竺國,不但人民是很幸福得救,就是鳥獸也接受釋尊的佛法得救的也不少。

佛陀的弟子,須達長者,是努力精進求道的人,不但長者一人如此,他的家庭全部都充滿了法喜,過著美滿家庭的生活。長者的家裡有兩隻鸚鵡,這鸚鵡非常聰明,能學習人的話,每天早晨起來都說:「早啊!」

長者請釋尊及其弟子前來供養時,這鸚鵡也默默地與家人一處聽法,聽完牠說:「謝謝你!」

阿難尊者看著這鸚鵡,心想,奇怪,釋尊對人說法,這對鸚鵡在旁邊聽了,竟懂得說:「謝謝你!」

「這鸚鵡來生必定生在幸福的人家。」阿難尊者說完就走了。

後來,這兩隻鸚鵡死去了。

曇摩,修曇摩,二高僧自己說是這兩隻鸚鵡的轉世。

鸚鵡尚知聽聞佛法,人兒怎麼不如鳥乎?

四、求法的精神

印度當初有一名叫善順的人,想去聽釋尊說法,路經險谷山道,被婆羅門綑綁起來,要加以危害,並說:「想求釋迦佛法的人,都是這樣的遭遇。」婆羅門用玻璃引太陽的光線來灼燒他。他受了這苦刑,一點也不灰心,也不懼怕,但受了數小時的刑,他已快要被反光折磨而死,但是心中念念想到要求取佛法之事,因心切意誠,竟掙斷了在身上的繩索,說道:「來吧!求正法的我,是不怕你們的危害,你們再多的人,我也不怕。」

善順終於到了給孤獨園,聽釋尊說法得道了。

沒有忍苦受難的勇敢精神,就算求得佛法,又怎麼懂得珍惜呢?

一九五四年四月十日刊於《人生》第六卷第四期

五、佛陀的法水

王舍城有一婆羅門子的父親早亡,他有一天對母親說:

「母親!父親在世時,每天都用怎麼樣的方法來修行呢?」

「你的父親每天到恆河中沐浴三次,這就是他修行的功課。」母親回答。

「這是什麼道理呢?」

「因為恆河的水是很清淨的,用那水潔淨身體,一定能得到與仙人一樣的神通。」

「媽媽,這是真的嗎?」孩子聽了,心中非常的奇怪。

「假若這是真的,那麼每天很多的水牛及水鴨在恆河中洗身,怎麼沒有聽說有哪一隻牛和哪一隻鴨得到神通呢?而且那水中還有很多的龜魚,又怎麼沒有通通得道呢?」

「孩子,你說什麼呀?」母親從未對父親的修行有過任何的疑問,因為這是整個傳統社會都共同認定的事。

「媽媽!身體上的汙垢,果然用恆河的水是能清潔的。但心靈的染汙,是要用佛陀的法水才能清淨的啊!」

這婆羅門子,終於對修行有了正確的認知,明白唯有內心懂得自我淨化,才是真正的修行。

六、智慧神通各有第一

有一個地方有二畫師,這二人平常很友好,都說對方比自己畫得好,但是實力並沒有什麼差別。有一天國王對兩個人說:「你們兩個人哪一個人畫得好,看你們所畫的作品就明白了,你們在此壁上作畫看看!」

因此,甲畫師在牆壁上用心作畫,經過半年,畫好了一幅畫。

乙畫師其時只在磨光壁面而已。

又經過半年,國王帶著大臣來看甲的畫,讚歎說:「非常好!」

再看乙的繪畫,更加稱讚,王就說:「這個也是很好,比甲畫的還要好些!」

那時乙畫師忙說:「國王!我的畫是從甲的畫反射過來的,我只是想個法子讓甲的畫倒映在此壁上,所以,我只作了磨亮此壁的工夫罷了!」

國王聽罷,更加欣慰,說道:「呀,這樣的話,那就不相上下了!」

此二畫師,是《佛陀本生譚》所說,甲畫師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乙畫師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一九五四年五月十日刊於《人生》第六卷第五期

七、信仰就是力量

釋尊想要教化一個對佛法尚未啟信的村莊,有一次在河邊說法。

說法時,剛好有個人從河中步行過來聽法。這個人過來時,水未過膝。

大家都驚異的問:「他有什麼祕術?」

「並無什麼妙術,我是住在河那邊的一個愚直的人,聽說佛陀在此地說法,我歡喜要來拜見佛陀,走到江邊,沒看見一隻舟筏。沒奈何,就問岸邊上的人,沒有舟筏,要如何過河?他說水是很淺的,所以我就相信他的話,步行涉水而來。但現在聽你們說水是很深的,自己想想也覺得不可思議了。」這位信心深厚的人,對釋尊及大眾說明了這個不可思議。

「善哉!善哉!誠心誠意的信心,可能渡過生死的深淵。數里的江河,又有什麼稀奇呢?」釋尊簡要的點化了大家。

聽聞了佛陀懇切的說法,又見證了信仰帶來的力量,因此,村人都悅服地做個正信的佛弟子了。

信仰,就是力量。

八、反省你自己

舍衛國有一隻梟向東方飛去了。

「你是要飛到哪裡去呢?」中途有一隻白鳩問他。

「呀!白鳩!我告訴你,因為這地方的人都嫌我的聲音不好,所以我想要飛到別的地方去了。」梟憤慨的說。

「梟!無論你飛到什麼地方,那地方的人也一定都會嫌你的聲音。你應該改變你的聲音,讓聲音變得和悅。不改你的聲音,換什麼地方都是一樣啊!」白鳩以忠告的口吻說。

人,大都只有想到外在的環境不適應自己,不懂得反省自己的適應能力或自身的缺失。如果不改善、提升自己,就像這隻梟一樣,處處都要碰到困境了。

一九五四年六月十日刊於《人生》第六卷第六期

九、學佛就是除習氣

印度的某個地方,有兩個漁夫,到市場賣魚回家的時候,途中遇了大雨,他們二人就跑到路邊的店鋪避雨。

雨水不停的落著,天暗下來了,這店鋪是個花店,那老闆憐憫他們,招待他二人進室內去休息過夜。

這二個人遵照老闆的好意,就在店鋪內的一角躺下,想要睡了。但室內有強烈的花香,不斷地送進他們的鼻孔,這兩人無論如何不能入睡。他們想了一想,其中一人拿出漁籠來放在身邊,聞到那魚的熟悉腥味,反而很安心地沉沉睡去了。

習性多麼厲害!我們信仰佛教,要斷除各種的惡習氣,並懂得修習佛陀的正覺之道。

十、三惡神

兇惡的惡神共有三個,是從久遠以來就住在這人間界了。這就是惡名昭彰的:貪欲惡神、瞋恚惡神、愚痴惡神。這三瘟神就像同盟的好友,約定了如何來惱亂這世間上的人。

那貪欲惡神若來戲弄人間,人的欲望會像個無底洞,喉嚨不渴,卻想著瓊漿美味;肚子不餓,卻總是貪圖豪華美食;還有數不清的「想要」、「想要」、「想要」。

瞋恚惡神若來訪問,人與人間就會為了小事,爭執、鬥毆,更有甚者還傷人性命。

愚痴惡神若來看你,你就會是非不分、一意偏執,甚至迷失了人生光明的方向,好像精神上的盲人一樣。

有一天,這三惡神一起來惱亂人間,愚痴惡神奪走了人們是非善惡的分辨能力,將邪匪奉為主帥,反而把聖賢貶為惡徒;人們不想勞動,只知坐吃山空、遊玩度日,直至墜入苦惱的深淵。

貪欲惡神,讓人只知不斷地向外追逐,物欲與食欲、各種身心上的需求,永遠不知滿足,因此迷失了本心。

最後瞋恚惡神出來,一語不合就爭鬥起來!乃至最美好的家庭,也因一念的瞋心,成為破碎的傷心地。這樣一來,人間的世界,好像戰場一樣,悲苦,哀嘆,失意,真是悲慘之極!

三惡神見到如此現象,捧腹大笑,那笑聲漸漸狂妄起來的時候:

「有什麼可笑?惱亂人間的惡魔,速速離去!」一聲叱喝,三惡神見了,立即驚怕逃走了!

嚇退三惡神的是什麼人呢?就是偉大的聖者||佛陀。

佛陀出現以後,人間就會減少苦惱。只要人人相信佛陀的教導,每個人自心都有無價的寶藏,將愛心、慧心、慈心,以及自我覺悟之心開發出來,人人都能住在淨土佛國。

十一、佛道不是一天學成的

三摩怛吒國的國王,有一次叫一個名醫來,指著他那五歲的公主說:

「請你使用一服神藥,給我的公主吃下,讓他能夠馬上成長!」

「大王!如您所願,但現在我沒有帶藥來,現在要出外去採藥,在我採藥期間,請您不能與公主見面!」

受了王命的名醫,就急急的出國去採藥了。

這樣經過了十二年,他終於帶了靈藥回國,給公主飲下以後,帶來王前說:

「大王,遵王命出國採藥,今天帶藥回國,給公主飲下了,您看,公主忽然變成了美少女!」

「呀!好極了!你真的是名醫啊!」大王非常的歡喜,獎賞他很多的禮物。

旁邊的人見了,都笑大王的愚痴。不見公主十二年,經過這十二年歲月的成長,當年的幼兒,不就漸漸長大成為少女了嗎?

做每一件事的成功,不是一時就能做成的,必定是經過了相當的時日,和各種的努力。愚痴的人,不念人家多年的勤苦與努力,他想一跳就跳到目的地,就好像大王希望公主一天就能成長,那是一樣的愚痴了。

十二、正心以後才有正言

釋尊的弟子當中,有名叫羅雲的,常常歡喜吹牛說謊,所以他的話就沒有人相信。那時,釋尊想要糾正羅雲偏差的行為,就叫他去無人到的深山,去作靜默的修行。

在靜靜的山林中,羅雲每天聽到是松風鳥語、澗水輕流的聲音,內心自然清淨下來,對謊話吹牛也就改了。

有一天釋尊去看羅雲,羅雲見到釋尊,非常歡喜尊敬,馬上拿食器盛水給釋尊洗腳,釋尊受用後,微笑說道:

「謝謝你,羅雲!我問你,剛才洗足的水,能不能槎口呢?」

「不能,釋尊!洗過腳的水已經汙穢了,怎麼好槎口呢?假若釋尊要槎口,我另外再奉上吧!」

是,要清潔口腔,必須要換上淨水才能清潔,與食器並無關係。

羅雲!你要先把心養正,正心以後,口中所發出的都是不虛偽而真誠的正言。日常言談或說法,要由真心發出來才行。你須要將心養正,等於是換了清水,你的口腔就能得到清潔了。」

羅雲聽釋尊教導,了解釋尊的心意,從今往後都不再吹牛說謊了。

一九五四年七月十日刊於《人生》第六卷第七期

十三、看病是第一福田

佛陀在祗園精舍時,有一比丘患了病,因為臥病太久,不能自行清掃房間,所以非常汙穢。最初有病時,還有很多人來探病照應,久之就沒有人來過問了。釋尊知道以後,有一天到比丘的房間來探病,問道:

「現在病情怎麼樣?有人來招呼你嗎?」

「報告釋尊,開始是有很多的人來關心的,後來我病得久了,也就沒有人來看望了。」那比丘流著淚說。

釋尊聽後,慈悲地伸手撫著那比丘的身軀,忽然間,那比丘的病立即痊癒了,真是不可思議的佛力!

「釋尊,感謝您!我的病好了。給人遺棄的我,釋尊為什麼對我這樣的慈悲?」那比丘問。

「我久遠以前,也曾蒙受你的恩德。往昔有一位惡王,為集財寶不擇手段。那時國王的部下有一名叫伍百的將軍,他很慈悲,那時一個僧侶觸犯了國王,伍百將軍不惜身命地為他保奏,那僧侶於是得以幸免災禍的臨身。

那位伍百將軍,就是現在的你;當時的僧侶,就是現在的我。」

釋尊說著前世的因緣,好像是不勝感慨似的。

「原來有這樣的善緣哪!」傾耳聆聽的比丘,非常法喜,他病了很久,幸得大慈悲的佛陀,解除他身心的重病,重獲心靈的光明,身體也健康了起來。

佛陀說:「八福田中,看病為第一福田。」

我們對病人應該如何細心地看護,也就明白了。

十四、當思來處不易

釋尊在世時,有一弟子,他受施的僧服,穿了兩三天就汙穢破爛;吃飯的時候,碗中的米飯還未吃完就倒掉,他就這樣不愛惜物品。

有一天,釋尊叫他脫去僧服,到城內托缽乞化。

他走到了城內過去曾經供養他的人家,那天見了,卻一點東西都不肯供養。

「今天受了什麼供養?」回來時,釋尊這樣問他。

「釋尊,今天一點東西都沒有得到,請慈悲還給我的袈裟。」

「你寄存的袈裟,我也想要還給你,但我已忘記放在什麼地方了。這棉花給你,你自己去做衣服好了。」釋尊給他一束棉花。那弟子看了棉花,心想,這個東西怎樣能做衣服呢?他向釋尊挖苦似的說道:

「釋尊,我不是魔術師,怎麼會用這棉花製作袈裟呢?」

「布,是由棉花做成的,這並不是魔術師才能做得到,需要經過一定的程序、方法,誰都能做成的。但做成布料要經過很多的勞力辛苦,經過採棉、紡線、織布、剪裁,然後才能縫製成一件袈裟。你需要的僧服,就是這樣做成的。」

釋尊回答那弟子。

「噢!這樣麻煩哪?」那弟子驚奇起來。

「是啊!要製作一件衣服,要經過很多的勞力,你一定要愛惜。不單這個,我看你吃飯也是一樣,要知道,每一粒米都是農民在烈日下,每日的辛苦耕耘,所收穫的成果。任何一粒米,要煮成飯,須經過植苗、除草、施肥、灌溉等,長期的努力。我們現在這樣安穩的過日子,是受到眾多的人們共同地幫助。我們不要忘了這些恩義,要用感謝的心來愛惜用物。」

釋尊不是財政專家,他什麼財寶都不要。但他對於這個世間一草一木,是沒有不愛惜的,真可以說是最偉大的經濟學者!

十五、罪福追人如影

當釋尊在靈鷲山說法時。有一天,大商人弗迦沙,朝晨要買東西而入羅越城,到了城門,給一隻牛觸死了。

牛主看見,怕留此惡牛以後更有害於人,即刻以很賤的價賣給人家了。

那位買牛的人牽牛回家,經過河邊,想給牛飲水,那牛忽然凶暴之性又發,用角把新牛主又觸死了。那新牛主的家人大怒起來,馬上殺死那頭暴惡的牛,然後將牛擔去市場出賣。

有一農夫,廉價的買了那頭牛的牛頭,用繩繫著牛角,擔負回家中。在回家中途,把那牛頭掛在樹枝上,他即坐在樹下休息。忽然那繩索一斷,牛頭落在農夫的頭頂,農夫因而被當場扎死了。

一頭牛,一天接連地害死了三個人,這消息傳到頻沙王的耳中。王很詫異,他想此中必有緣故,即時與群臣攜帶香花來到靈鷲山禮佛請示。

佛即說道:

往昔有三個商人,往鄰國販賣貨物,宿在一孤獨老者家裡,他們約定交付租金。但那三個商人,不付租金,趁老者出外時,乘機逃走了。老人回來看見,非常憤怒,一路追趕,向其索款。三個人以他年老可欺,用惡聲斥罵他,老人無可奈何,心內懊惱說道:

「今生雖然不能奈何你們,來生無論得人身或因夙業失卻人身,決定殺害你們來洩我的恨!」佛說了這因果以後,繼續說:

「兇牛是老者,欺侮孤獨老者的三個商人,就是同日被殺死的三人了!」

十六、清淨自心第一

舍衛國有一位名叫尼提的清道婦,每日朝晨就在城內各通衢要道掃地,清除汙穢的水溝或馬路。他無暇顧及自己的身裝,所以是一身汙穢的模樣,城裡的人遇到他就避開,不敢與他接近,他們忘了這位清道婦,替大眾服務的功勞,反而嘲笑他是臭女,有的看到他,不是掩鼻就是吐痰。

釋尊憫憐著這清道婦,召尼提來耆闍崛山親自對他說法。城內的人聽到釋尊對臭女說法的消息,都跑到耆闍崛山來看。那時正值尼提在山前的河邊石頭上洗衣,那時尼提的容姿在石頭間好像放出了一種不思議的光,那城內的人經過河邊,他們以為不知是那一家美女洗衣,他們到山頂對釋尊說道:

「偉大的佛陀常說清淨的話,為什麼今天與城內人們最討厭的臭女交談呢?釋尊!你不感覺有損身分嗎?」那些人很傲慢的問。

「你們來這裡時,途中有沒有看見一個女人在河邊洗衣?」釋尊問。

「看到的,那女人好像有亳光一樣!」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

「那女人就是你們口中說的臭女尼提了,那人是替你們城內的大眾清潔的女人。他給你們清潔,你們卻嫌他汙穢?你們雖然家中有很多的寶物,但你們卻沒有所見女人身上的毫光。」

來勸止釋尊的人,反而給釋尊教導了,釋尊說:

「清潔不只是身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心裡清淨才行。尼提每日為你們掃穢除垢,心上早就清淨了;你們嫌他汙穢,所以你們心中尚未清淨。徒有外表,又有什麼尊貴呢?」

一九五四年八月十日刊於《人生》第六卷第八期

十七、身體也不是我的

釋尊想要度化須達多長者,有一天,他到須達多長者的門口乞化。

長者的家人趕快通知他,長者一聽,當即拿布匹出來布施,釋尊受納後,走到隔壁空曠處,將草蓆敷在地上,布匹放在身邊就睡著了。長者的家人看見以後,就把這樣的情形報告長者,長者也覺得這位出家沙門,有點大意了,就立即出來叫醒釋尊說:

「我給你的東西,你放在草蓆上就睡著了,難道你不怕人家拿走嗎?」

「噢!這個嘛,須達長者!我睡著的時候,我的東西,不但不是我的,就是我自己的身軀都沒有意識,又怎麼能執著是我的呢?」

然後釋尊對長老說了佛理後,長者感覺人生的不實,而更加發心布施了。

十八、回頭是岸

阿育王在少年的時候,因為他的面貌太醜,恐怕將來不能登上王位,所以暗殺了兄弟。不只如此,舉凡看見美貌的大臣、宮女就妒忌,都用違抗王命的罪名燒死而快之。當阿育王看見他們被焚燒的悽慘苦叫,卻反而引為快樂。

那時的人民,都埋怨在心,不敢出聲,大家都稱他「惡阿育」。

某一天,來了一位比丘,想勸諫阿育王的亂行。

守門官稟進後,阿育王說道:

「什麼,要勸我?我不要見他,馬上燒死他!」那比丘還沒達到目的,而就遭遇不幸,隨即給幾位武士投入薪木堆中。正在燃燒時,阿育王想要看看那比丘的慘死之相,立即駕臨刑場。但是在烈火中的比丘,依然站立,並在熊熊的火光中微笑了,給他一微笑,那熾烈的火頓時消滅。

這時,茫然失神、內心驚懼的阿育王,口中喃喃著說:

「佛陀的法力是無邊的,你可看看他的弟子!」

阿育王從此改心懺悔,做了佛教的大護法。後來更興建了八萬四千座佛塔,一生盡力弘揚佛法,這也可說是回頭是岸了。

十九、佛陀的智慧如海

我們凡夫沒有大智慧,常常懷疑佛陀的全知全能,有一次,有一比丘旅行沙漠時,遇到了兩個商人,那商人問說:

「沙門!我們失了一匹駱駝。」

「那駱駝是不是左眼失明、左足跛著、前齒斷缺?」那比丘問商人。

「對了!就是那頭駱駝。」商人滿懷希望的回答。

「那麼,我沒有看見那駱駝。」比丘卻平靜的說出相反的結論。

那商人聽比丘說後,懷疑的問:

「你能詳細的知道那駱駝,為什麼又說沒有看見呢?一定是你盜去的!」

那二個商人不由分說地帶比丘到法庭,請法官判他的罪。

法官聽那個商人的描述後,問比丘道:

「你為什麼知道駱駝的左眼失明呢?」

比丘答:「我看見馬路右邊的草有咀嚼的痕跡,所以推想是左眼失明了。」

法官又問:「為什麼知道左足是跛的呢?」

比丘答:「看那路上的足跡,右足深,左足淺,所以推想是跛了。」

法官再問:「為何知道沒有前齒呢?」

「駱駝所吃的草,中央都留有殘餘的一小撮,推想是中央缺了牙齒!」

那比丘這樣一說,法官讚歎比丘的智慧超凡,而兩個商人茫然無言。

那比丘繼續說道:「兩位商人不要掛念,那駱駝不是給人盜去的。我看見駱駝的足跡旁邊,並沒有人的足跡。」

那法官聽了以後說道:

「盜駱駝的不是這位智慧的比丘,你們不要用淺智識懷疑人家。」

像佛陀深如大海的智慧,我們以凡夫之眼,又怎能測知呢!

一九五四年九月十日刊於《人生》第六卷第九期

二十、生死是必然的現象

有一位老太太,因為獨生子的兒子病死了,他常常在墓前哀泣,不能自制,老是自語似的說:

「我已老了,孩子!你為什麼捨我而去呢?我現在怎麼能活下去呢?」他拚命的悲泣,不飲不食已四五天。

一日,佛陀聽到此事,率領很多的弟子來到尸陸村,問道:

「你一個人為什麼老在墓地哭泣呢?」佛陀用慈悲口吻問。

「釋尊!我只有一個孩子,他已捨我死去了,我愛子心切,和我兒子不能一時一刻地分離。」老太太回答。

「他已死亡,有什麼辦法呢?你現在希望你的孩子再活過來嗎?」

「啊!我在這兒哭著,就是想把我的兒子哭回來,您有什麼辦法嗎?」

老太太急切地問。

「你現在去向人家索取吉祥火吧,拿吉祥火來就有辦法。但你取火時要注意,先問問人家,有沒有死過人,假使家裡有死過人的就無效,你要到沒有死過人的家裡去求取。」老太太歡喜地遵從佛陀之命去求吉祥火。

他走到人家門前,都先問:「你家有沒有死過人呢?」

他這樣問了數百家,大家都說:

「從先祖以來,世世代代都死了很多人了。」

因此,最終那老太太不能求得吉祥火,失望地歸來佛前。

那時候,佛陀對老太太說道:

「你不要悲哀,這世界上,一切人類對生老病死是不能免除的,沒有人不死的!兒子死了正是無常的說明。你何不把哭泣的時間,用來努力生活、勤勉修行?」

老太太聽了佛陀的慈悲開示,了悟無常,好像從夢中醒來一樣。

佛陀繼續說了無常苦空的種種法要,那老太太當時得了初果須陀洹道,同時跟隨至墓地的佛陀數千弟子,也因為這件事,開發了菩提心。

二一、什麼是究竟的快樂?

佛陀住世時,有五個國王,因為是銂國,互相很有親交。

五個王之中,最大而且最有品行人格的是普安王。有一天,五王開會時,普安王對四王問道:

「在你們人生之中,認為什麼最快樂呢?」

「當我在百花浪漫的花園中遊樂,覺得最快樂。」第一位王回答。

「當我戴著王冠、跨騎銀鞍的白馬;或是住著金殿玉樓,從文武百官與全國人民高呼萬歲聲裡,覺得最快樂。」第二位大王回答。

「當我得了花顏柳腰、窈窕聰慧的美人,與聰明伶俐的兒子共聚最快樂。」第三位大王回答。

「當我與父母共長命,妻子眷屬共一堂,身衣綾羅錦繡的美服,口吃山珍海味的美食,最感歡樂。」第四位大王回答。

輪到普安王自己說時,他就開口道:

「你們說的都不錯,這些都很快樂,但這些快樂都不是長久的。我呢?我是以不生、不苦、不惱、不憂、不懼,所謂永久的安寧來做快樂。」

那四王聽到普安王如此說,奇怪的齊聲問道:

「你為什麼有這樣的快樂呢?從那裡可以得到?請你教示我們!」

「好吧!我告訴各位,現在,在祇園精舍對大眾說法的佛陀,就是教示這樣的法門。」

五王即時來到了祇園精舍,共同禮拜佛陀,仰其教示。

佛陀慈悲的對五王說法道:

「五位大王!世人是暗愚,沒有正智,所以徒然愛著目前暫時的快樂,不知這其中隱藏著許多的災禍。想要求得永久的安樂,以及安樂中沒有災禍,那必須要修學正道。」佛陀教示了很多修學正道的方法。

五位大王聽聞後,了悟到娑婆世界是五濁充滿,事事都是無常變化的。希望永遠的解脫與永久的快樂,只有學佛,一心來求生淨土。因此五王都積極施德政,感化國內人民,讓人民從此都奉行佛法,人人都安樂和順。

二二、不遠離眾生

佛陀在舍衛城時,有一長者受了外道的迷惑,不信因果,有一天他經過祇園邊,佛陀知道此人還有善根,想要憐憫度化此人,於是分身出外,坐在樹下,放大光明,遍照祇園。那時祇園內樹木忽然變成金色,長者看見如此光明,詑異的問旁邊的人說:

「這是什麼光明?我從來沒有看過,你們知道嗎?」人人都說沒有看過,不知道。長者想了一會說:

「這是日光吧?」

「不!日光有熱氣,但這光不寒不暖很調和,絕對不是日光。」有人回答。

「這是火光吧?」長者再說。

「不!火光受風力必然動搖不定,此光明不動不搖,絕對不是火光。」旁人答後,長者無語!過了一會,他忽然又問:

「究竟是什麼光呢?」

人群當中,其中有一人說道:

「這大慨是沙門瞿曇的大德光明吧?」

「你們不要亂說,我不歡喜聽到這些話。」長者氣惱地想要回家去了。

那時,佛陀忽然現了神通,讓三面的路都閉塞起來,留一條路給他到祇園。此時長者非常慌張,以為怎麼忽然迷路了。旁邊的人安慰著說:

「那邊有路可通!」長者不得已,迴轉馬車,來到釋尊的面前。

當他看見迎面的佛陀,一時藏身無計,急忙用扇蔽面,但佛的威神力使長者的內外明澈,沒法隱藏。在他一舉目間,竟與佛陀四目相對。那時長者看見佛陀莊嚴的慈容,再想想佛陀如此的威神力,不知不覺下車稽首作禮。

佛陀此時端嚴地為長者開口說法,那長者好像在黑暗中得了明燈,從此獲救,走上正覺之途。佛陀慈悲偉大,對不願接近他者,尚施佛恩,何況有緣之人?

一九五四年十月十日刊於《人生》第六卷第十期

二三、色不迷人人自迷

舍衛國內,有一位婬女,為了顯示自己的魅力,他常常引誘青年男子。

那時,有一位長者,名叫閭達,他家境富裕,生有三個兒子。此兄弟三人,日日遊蕩生活,常常也來到婬舍取樂。經過一個月,花去黃金一庫。那長者看見庫內己空,大為驚駭!了解以後,才知道三個兒子被婬女所誘惑了,因此進宮對國王訴苦,國王大驚道:「你的家裡這樣的富貴,為色性迷惑,尚且能盡,何況一般人呢?」

長者哀求道:

「所以懇請大王,速誅此婬女吧!」

王嘆口氣說道:

「我現在已受了佛教的五戒,連蟲蟻都不願傷害,又怎麼會去殺人呢?」

「大王!那怎麼辦呢?」長者很憂悶、著急。

國王忽然想了一計,對長者說:

「現在救世主佛陀在各地傳播福音,你到佛陀說法處,求佛陀開示吧!」

國王與長者同往佛所。

佛陀聽了國王與長者的憂惱以後,令諸婬女皆集合,佛陀命千二百五十比丘各隨定意,現出大神通,大迦葉、舍利弗等各作變化現身。

婬女們看見這莊嚴模樣,皆發心受了三皈五戒,長者子也不再迷戀女色了。

二四、因果絲毫不爽

佛陀與弟子們到達毗舍離城的?V河邊,正遇到許多的漁人共同撈了一條大魚,那魚身上有驢、馬、駱駝、虎、狼、狗等,總共有百個頭。漁人們驚慌,想立即再放生回去。那時佛陀到了,對怪魚問道:

「你是迦毗?_?」

「是,我是迦毗犁。」那魚答道。

阿難看了這樣怪魚,問佛陀說:

「釋尊!這魚為什麼有百個頭呢?」

佛陀告訴阿難,往昔有一位波羅門,生了一兒,名叫迦毗?C他很聰明,有一天他的母親問他:「你學識已很高明,還有人勝過你嗎?」

迦毗?^答說:「只有沙門可勝。」

他的母親就說:「既然有人勝過你,你為什麼不去學習呢?」

迦毗?A去跟沙門學習,不久通達三藏義理。從此以後,迦毗?@聰明,起了我慢貢高之心,他每次與比丘談論時,他理若短拙,就罵比丘說:「汝們愚痴,無所識別,等於畜生,知曉什麼?如百獸頭無異。」

「那迦毗?N由造出惡口業的因緣,今生為魚而生百頭,就是為此了。」

諸漁人聽佛陀說其前因,大家深懼因果。又諸漁人善根成熟,立即請求皈依佛陀,求取聖道。

二五 、人天路上作福為先

須達長者發心在舍衛城建立精舍,以供養佛陀。佛陀派舍利弗前去,協助策劃、督導工程。

有一天,挖掘祇園土地時,舍利弗欣然的微笑了。須達長者看見以後問道:

「尊者!你平時如佛陀一般,不隨意微笑,此時為什麼微笑呢?」

舍利弗答道:

「長者!你今在此地建立精舍,你的宮殿在六欲天中已經顯現了,此是你未來的福報。」說完,長者即借舍利弗的神通眼力,觀見六欲天中的清淨宮殿。

他又向舍利弗問道:「六欲天中什麼地方最好呢?」

舍利弗答道:

「六欲天中,唯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恆有一生補處,菩薩來生其中,因此法嗣不絕,此當最勝了。」

「我願生此天中。」須達長者說完,其餘宮殿皆消失,只有第四天湛然光耀。這時,舍利弗忽然看見地面上一隻小螞蟻,即刻容顏頓時變暗,像是非常的悲惻,須達看見詑異的問道:

「尊者!你為什麼這樣憂戚呢?」

舍利弗指著地面一隻小螞蟻,喟然地答道:

「我看這隻螞蟻,過去七佛時,即為螞蟻,直至今日,已經過了九十一劫,這樣長劫都不能解脫。因此,我想到生死悠遠,唯作福修慧為要。所以我為芸芸眾生憂愁了。」

須達長者聽到舍利弗的話之後,非常驚愕,更加感到修福修慧的要緊。

二六、迦旃延巧度貧婦

迦旃延尊者到城中宣化佛法的途中,遇到了一位年老的婦人,他手持一只水瓶,坐在河岸上啼哭。那時,尊者看見後,怕他投水自盡,因此走近問道:

「老婆婆!你有什麼苦楚,要在這兒啼哭呢?」

老婦人用悲恨的口吻反問道:

「我的因難是無法解決的,你問我有什用呢?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一生都在受苦呀!」

「世間上窮人多得很,並不是僅你一個人貧窮。同時,窮人也不一定是苦,富人也不一定是樂,為人只要知足平安的生活最要緊,窮有什麼值得悲傷呢?」

「你不知道呀!我是在一個富人家裡做傭人,我那黑心的主人,愛財如命,常常打我、罵我,但我沒有更好的去處,所以,如果太窮,要受這樣的痛苦,怎麼能不痛哭我的苦命呢?」老婆婆說後又要哭起來了。

「老婆婆!」迦旃延尊者說道:

「你不用悲傷,我告訴你解脫貧苦的法子。這一個法子很簡單,你是為貧窮而痛苦,那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哪!」

「把貧窮『賣』給別人?」老婦人奇怪得叫起來,他問尊者道:

「貧窮可以賣給別人,世間就沒有窮人,但哪裡有人來買呢?」

「你賣給我好了。」尊者說。

「貧窮可以賣出去,也有你這位尊者願意買,不過,不懂出賣的方法?」

「賣貧窮的方法,就是要布施,」尊者開示道:

「你要知道,人生貧富各有原由,貧人所以貧,是前生與這一生當中,都沒有布施和修福;富人所以富,是前生或這一生當中,樂善好施和努力修福。所以布施修福即是賣貧、買富的最好方法。」

婦人聽後,智慧開朗,趕緊奉上一缽清水給尊者使用,頓時身心都感受到從來沒有過的喜悅,從此也明白了致富之道,就在一個隨心、隨處的隨喜布施。

一九五五年一月十日刊於《人生》第七卷第一期

二七、利人就是利己

  釋尊住世時,王舍城內,有一位家財豪富的長者,有一天他的夫人懷孕,忽然由夫人的口中,發出很微妙的清香;那香氣遠聞到四十里路之外,終於香滿全國。全國人民均不知香氣來自何處?大家互相奇異、議論紛紜。

此時,阿闍世王也派出部將,到處尋找香氣的來源。等他們查出來以後,才明白是長者的夫人懷孕以後,由他的口中所散發出來的。

大王十分歡喜,召長者說:「若是生男嬰,當持與我!」

夫人十月滿期生育順利,並看不出是男嬰、還是女嬰,但像女嬰一樣,有金縷衣自然裹著小小身軀。夫人想要解去那衣,忽然新衣就再生,那玉一般的體格是不露現的,大家心中都充滿著疑團。

此時,阿闍世王派大臣到佛陀處,請問佛陀。

佛陀說道:「往昔有一貧婦,出行遇雨,有比丘是辟支弗,泥滑倒地,受傷流血。此婦見之,急忙扶起比丘,清洗其血,撕裂己衣用來包紮。此賢婦人,生在偏僻地方,雖然未曾聞法,但知佛法利人之舉,所以就此功德,其大無邊,通天徹地。以此因緣,他再生人世,生母口出妙香,女嬰亦應有如此瑞應。」

佛陀說法後,人人都明白了:助人原來即是自助之理。

二八、定力並非睡眠

有一次釋尊到「打穀床」之地時,忽然天氣轉變,狂風暴雨、電光雷鳴,好像天地就要顛覆的樣子。這時候有兩個人與牡牛四隻,全都觸電而死,全村的人人都異常恐懼。有村民數人,在風雨過後,共同來到釋尊居處問道:

「佛陀!剛才那恐怖的暴風雷鳴,您一定也受怕了吧?」

「什麼?有這恐怖之事,我不知道啊!」佛陀回答他們。

「佛陀!您沒有聽到那狂風暴雨,如天地覆滅一樣可怕的聲音嗎?」

「沒有聽到。」佛陀安詳地說。

「佛陀!您是不是在睡眠中呢?」眾人疑惑地問。

「不,我不在睡眠中!」佛陀答。

「佛陀!您的意識是不是明明白白的呢?」

「是的!我的意識清楚明白。」

「佛陀!真奇怪,您在意識明白的狀態下,而且是醒著的時候,也不知道那狂暴的風雨雷鳴?您真的絲毫都沒有感覺嗎?」眾人還是心中存著許多疑團。

「你們細聽,我對你們說:在精神上能在此世界超脫的人們,不論什麼環境,還是天災地變,甚至面臨生死,這些都是不足為懼的,所以也不會感覺到驚慌。」

聽佛陀說法的人們,進一層對偉大的佛陀生起信仰與尊敬之心,對佛陀偉大的定力,都五體投地的崇拜了。

二九、如何息滅欲念?

阿難尊者與婆耆奢比丘入城托缽時,在街道上看見一美麗女人阿娜多姿的身影,那婆耆奢的心就散亂得不能制止,對阿難尊者說道:

「尊者,我現在被欲念入侵在心裡,燃燒得太利害了,請尊者憐憫教示消滅欲火的方法吧!」

「噢!婆耆奢,顛倒的思想燃燒在心中?請您趕快放下貪欲的心,看看萬有是無常的,是苦的,是無我的,那就不會給它燃燒,也就能消滅貪欲的火焰。修定,觀不淨的相,用正念來對抗吧!」

婆耆奢聽了阿難所說的話,好像清涼的水投入心中,澆滅了火焰一樣,再看那女人的微笑誘惑,婆耆奢的心已不為所動了。他用不淨觀,終於脫此危機。

他邊走邊想道:

「欲望!對人而言,那是想有就有,想無就無的,完全決定在自心,但自心要有大定力才行。」

歸來時,佛陀對他們說:

「色好像沫,受好像浮泡,想好像幻影,行好像芭蕉葉,識好像幻。」

婆耆奢聽佛陀開示後就開悟了。

佛陀再說道:

「看清一切,是空寂無實的,那美麗和汙穢,那堅強和懦弱,都是沒有實在的形相。」

「此身無牢固、易碎,你能這樣作不淨觀,對定力會有幫助的。」

慈悲的佛陀,又再次這樣叮嚀著婆耆奢。

三十、福慧要雙修

舍衛國有一隻烏鴉,牠的前世本是修道者,雖然有修智慧,但未修福,而且犯了殺戒,所以今世墮在烏鴉之身。

那年適逢舍衛國旱災,河川都乾涸了,那烏鴉口渴的很難受,牠到處飛行,想找尋水源潤喉。

終於在樹下看到一個罈子,內中有水,但因罈子太深,啜飲不到。牠就想了一個辦法,把樹下的石頭叼起,放進水壺,一個、二個、三個,石頭落進水壺後,水就漸漸的浮起來,那烏鴉歡喜地滋潤了牠那乾渴已久的喉嚨。

修行作事,固需智慧,但光有智慧無有福德,死後仍難免墮入在傍生道受苦。

一九五五年二月十日刊於《人生》第七卷第二期

三一、佛陀的平等大悲

羅閥城的人民,聽說佛陀如何、如何偉大,許多人提議,每人拿出一點錢來供佛及齋僧。那時有一名叫雞頭的人,很貧窮,無法參加,給眾人輕視。他回家對妻子說道:

「我們貧窮,無法參加集體供佛,世間上大部分的人都輕貧重富。」

那妻子聽後,就到弗??密多羅長者處,借了一吊錢,第二天雞頭專程去參加了,但被「名額已滿」為辭,而遭拒絕。他回家自嘆與佛無緣,其妻說:

「我們現在一起到佛陀面前,表示懇切至誠的心願吧。」夫婦兩人即往佛所,對佛說明他們的心,真誠有餘而能力不足。

「你可以請佛及僧,你回去自有人幫助你。」佛陀用慈悲的口吻說。

?'頭非常歡喜,回家準備,這時天帝釋知道了這件事,便差遣了毗沙門天王到?'頭的家中幫忙做菜,又使毗濕波伽摩天子,變化一座高廣莊嚴的講堂。

佛陀又對?'頭說道:

「你可以請王同日到你家中吃飯,你講是我的意思。」

?'頭領命,又去請來了國王。那日王與群臣,佛與阿羅漢千餘名僧眾,一同來到?'頭家裡受供。佛陀對?'頭及王說法,王與大臣皆大歡喜,?'頭由此因緣得了無量福報。此時社會群眾,看到?'頭如此鋪張隆重地請佛,各人深感慚愧,以後也就不敢再看輕如?'頭一般的窮人了。

佛陀的慈悲是廣大無邊的,是平等沒有差別的。

三二、佛陀也耕種

有一天,佛陀帶領很多的弟子出外去托缽。經過田邊,有一群農民休息吃飯,佛陀來到農民的面前,默然的拿出缽來。那時,其中有一個農夫,以嘲笑的口吻說道:

「你不要天天這樣不做事,帶還著很多的弟子們,到處乞食、說教,你為什麼不自己耕田、自己播種?再以自己收穫的稻米來炊飯呢?你看我們不會說什麼道理,但我們自己這樣播種、除草,自己要吃的米糧自己種植。」

聽完農夫的話後,佛陀安詳地答道:

「我也耕田、也播種、也自種自己的糧。」

農夫聽了佛陀的話,詑異的問:

「你哪裡有犁?哪裡有牛?又耕哪裡的田呢?」

佛陀說:「我持了忍辱的牛,與精進的鋤,把智慧的種子播種在社會上一切眾生的心田裡了。」

農民雖未能完全聽懂佛陀的話,但看佛與弟子們的威儀涵養,又以智慧之言解決困難,便相信了佛陀一定有著崇高的德行,以及化導眾生的能力。

三三、慳貪的果報之一

波羅奈國有一位長者,名叫越難,他非常富有,但他卻很慳貪,常對守門的人囑咐:

「假使有人來求乞,不准他進來。」

從此以後,許多的乞者到其門前,都被守門的人饗以閉門羹。

長者有一個兒子,名叫旃檀,他和父親一樣的慳貪,後來越難命終,便投胎在鄰村一個很貧苦的盲婦家中。越難出生以後,也是兩眼失明,母子兩口的生活,很是難過。

那盲兒長到七歲的時候,其母叫他到外面求乞,以維持生活。

盲兒有一天到他自己前世的兒子家門,那守門人看見了盲兒,特別的厭憎,舉手就打,那盲兒被打得頭破血流,非常的悲痛。此時忽然不知哪裡傳來聲音對盲兒說:「盲兒,你這樣的惡報,是你前世的慳財所感受的,這報應還是很輕,大苦還在後面哩。」

說完,那盲兒頓識前世的因緣,因此更加的悲傷啼泣。

那時佛陀很可憐他,與阿難等來到盲兒的面前,將少許的飯給他吃。盲兒一聞佛音,兩眼忽然自然打開,竟是健全了。

佛問他說:

「盲兒!你已明白了你前世的因緣嗎?」

「慈悲的佛陀,我完全明白了。」

「你知道你前世是越難長者嗎?」佛再問。

「知道!我很慚愧懺悔前世的各種惡行邪見。」

佛又問道:

「你今天的果報,是由你前世慳財不捨,而且常常惡心驅除乞者所致。以這樣的因緣,你現在才感受這樣的惡果,你知道嗎?」

「現在已經完全明白了!」盲兒回答。

佛憐憫著盲兒,說出各種因果的道理。那盲兒由此懺悔前非,改過自新,方才出離惡運的輪迴,終於也能離苦得樂。

三四、慳貪的果報之二

佛陀有一天到鸚鵡摩納都提子的家裡,剛剛都提子外出不在家,那時裡面走出了一隻白狗,牠看見佛陀,瘋狂的吠著。佛陀於是對白狗說道:

「狗兒!你因為慳吝錢財,所以墮在這樣的狗身,現在你明白你的前因嗎?」

那白狗一聽佛陀這樣說,更加狂吠。佛陀未再說什麼,便回去了。

都提子回家一看,那白狗像是很憂愁的樣子,他對眾人問:

「是什麼人弄我的狗?」

「是佛陀!他對小狗說了好些話。」家人這麼回答。

都提子非常憤恨,即刻跑到佛陀處預備質問。

佛陀看見憤慨的都提子,便對他說:

「都提子!你家裡的白狗,是你前世的父親,你應當為他懺悔,而且應該替他消宿業。」

都提子聽了這些話,更加憤慨。

佛陀看著都提子,又對他說道:

「都提子!你如果不相信我說的話,你回家問那白狗,白狗能示知你,讓你知道過去你父親埋藏黃金的地方。」

都提子心中懷疑,回家問白狗道:

「狗兒!你前世假如是我的父親,你應該示知於我,你前世藏金的地方。」

那白狗點點頭,便用口指著一處地下。都提子把地掘開,果然泥土中埋藏了很多的金銀珠寶。

那時候,都提子悲喜交集,來到佛陀座前,求佛陀說明父親以什麼罪業而墮在狗身?佛陀將其父親前世慳吝錢財的事實告訴他。

此時都提子聽了,非常地悲傷。

佛陀又和他開示了因果的法要,都提子即將其父親所有的藏金,用來作功德布施,為其父親贖罪造福。因為種福的功德,此都提子不但度化了他的父親,而且也為自己種下了無量的功德福報。

一九五五年四月十日刊於《人生》第七卷第四期

三五、一切眾生都怕苦

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祗園精舍時,有一天出外的途中,見到許多兒童在水邊戲弄魚蝦。

佛陀問那些兒童說道:

「孩子!你們怕不怕痛苦呢?痛苦對於你們好不好?」

「啊!佛陀!我們很恐怖痛苦,苦對我們是不好的。」那些兒童回答。

佛陀聽了那些兒童的話後說道:

「你們恐怖苦,要知道,一切有生命的動物,都和你們一樣的恐怖苦。你們不可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眾生的痛苦上!」

那些兒童聽了佛陀的教導後,都很乖巧的把魚蝦放回水中,而且彼此約定,從此不去玩弄生靈了。

三六、孝養看病也是修行

佛陀在祗園精舍時,召集比丘說法道:

「汝等比丘,遠離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親族。如果從此不再相顧。甚至各各相棄,這些並非正道。因為這樣將給外道和異學的徒眾批評說:『佛陀的弟子,一樣毫釐的慈心都沒有,看人的形命如同石木,也沒有負起贍養的責任。』你們如果有這樣的思想,以後務必要改正。

如今出家作弟子,待師長要像孝敬父母,為師者看弟子要像對待自己的兒子,到死也不捨棄。師長與弟子要上慈下孝,互施恩惠,物質要平分。對於父母親族,更要常常為彼說法,勸其修福修慧。如遇患病的人,要常看護,好的食物留給有病之人,粗澀之食自己留用。看病時,要看病者的病,感同身受的護念。我的弟子們,對這些都應當視為修行的功課。」

三七、人要愛護自己

佛陀在祇園精舍的時候,波斯匿王在宮中,問王妃末利夫人道:

「夫人!你有沒有比愛你自己還要更愛的別人呢?」

「大王!妾沒有比愛自己更愛的其他人,大王怎麼樣?」

「我也是一樣,沒有比愛我自己更愛的其他人。」

王與末利夫人一同來到佛所,把自己的話告訴佛陀。

那時,佛陀教示說:

「你們賢夫婦修學佛道,所講的話都是真實不虛,世間找遍都很難找到比愛自己更愛的其他人,夫婦也不例外。這不但是自己,每個人也都是一樣。

不過,若人真是愛自己的話,即不能害人,不能做對不起自己良心或無益的事,一定要從對每一個別人的愛護,才能達到對自己真正的愛護。有心的人,在二六時中,常要反省自己,尋求解脫之道。不然,算不上是真正愛護自己的人。」

三八、要尊敬法臘年齡

佛陀將要遊行到舍衛城時,被譏為六群比丘的弟子們,先在佛陀和大眾到達衹園精舍之前,已經占有坐臥處,還對人說:

「這是我們師父的,這是我們的地方!」

後來尊者舍利弗在佛陀後面趕到精舍時,見坐臥處都給占滿,尊者沒有坐臥處,他即坐在樹下。

佛陀次晨起身,聽到尊者舍利弗咳嗽的聲音。

佛陀問道: 「誰在那邊?」

「佛陀!是我,舍利弗。」

「你為什麼露宿坐在樹下?」

舍利弗就告訴佛陀,房子都給大眾住滿了,自己才到樹下禪坐。

佛陀就此因緣,對比丘眾說法道:

「比丘們!什麼人才能受上等的床坐,上等的水,上等的飲食呢?」

有一比丘說:

「佛陀!應由剎帝利族出家的,才堪受上等的床座,上等的水,上等的飲食。」又一比丘說:

「佛陀!應由婆羅門族出家,乃至持律者,說法者,都可以。」

佛陀莊嚴地對比丘眾說法:

「往昔雪山中住有鷓鴣、猿、象三友,他們並不相互尊敬,後來覺察反省後,認為三友當中,年齡最長的要恭敬他,要依他的教誡。因此,他們後來就互相尊敬,因此,身壞命終時定生善處。因為崇敬法的年老者,在現世能得稱譽,後世能生善趣。所以,比丘們!你們要互相敬愛、相信、相互扶持。我們教法中沒有階級的分別,但是,比丘們!你們對具有法臘年齡的長老,要奉事禮敬,迎請,合掌,許受第一的床座,第一的水,第一的飲食。」

比丘大眾,聞佛所說,信受奉行。

三九、對病者說法

有一次須達長者病得很重,對一個使者說:

「你到祇園精舍的佛陀處,替我頂禮佛足,問佛陀的聖體安否?然後再到舍利弗處,頂禮問訊說:長者須達,疾病危險,欲來拜訪尊者,但不能起身,願尊者慈憫,前來敝舍。」

那使者受了傳達使命,來見佛陀,佛陀對使者宣示說:

「孤獨的保護者,長者須達,能安穩快樂。」

使者聽佛陀說後,又來到尊者舍利弗處,恭請尊者。舍利弗默然受請。

到長者家時,長者看見尊者來,想要起身,尊者止住說:

「長者!不需要起身,這裡有餘床,我自己另外坐!」

舍利弗坐下來問道:

「長者!你身體好些嗎?能吃些什麼飲食呢?」

長者回答說:「口很苦!飲食都不能進口,疾苦也日漸增加。」

尊者用慈悲的口吻,對長者說道:

「長者!你不要恐怖,假使有人沒有信仰,會生在惡處;但長者已有信仰,一定會滅苦生在樂處。長者!你不要恐怖,人不多聞生在惡處;但長者愛好多聞,一定滅苦生在樂處。長者!你不要恐怖,人慳貪生在惡處;但長者沒有慳貪心而施恩惠於眾生,定能生在樂處。長者!你不要恐怖,長者有善慧、正見、正解、正智,一定滅苦生在樂處。」

聽了舍利弗的話,長者的病霍然痊癒。

長者對佛陀的教法,以及舍利弗尊者的善說法要,更是佩服尊敬。

一九五五年五月十日刊於《人生》第七卷第五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