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12 致力教育事業的宏觀人--張其昀先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用以形容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投注「教育事業」的宏觀和發心再適當不過,堪稱是杏壇上的一棵長青樹!

張創辦人其昀先生一生與「教育」有著深厚因緣:少時就讀培養師資的搖籃──「南京高等師範學堂」,後又為中等學校編輯地理教科書,相繼於母校、浙江、哈佛等大學授課;擔任教育部長時,又有感中、小學師資培訓為教育之基礎,而設置教師研習營、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為提高國人讀書、研究風氣而創立中央圖書館;為推展社會文化、藝術風氣而設立藝術專科學校,同時也積極協助各大學在台復校,增設各大學及研究所等等。對國家社會各種人才的培養,有著極大的貢獻。

張創辦人在開辦中國文化大學之初,便聲明這是一所為發揚中國文化及中國學術為主旨,兼具開展中國文藝復興使命的完整大學。為此,許多科系的開辦,如:蠶絲、陶磁、印刷、造紙等,都是國內首創者,張其昀先生的高瞻遠矚由此可見。

尤其,民國六十七年(一九七八)設立國內第一個「印度研究所」,他說:「大學是一個由思想創造歷史的策源地,當一個問題尚未成為熱門的時候,大學已在遠矚將來,率先進行研究。等到國家有實際需要的時候,研究工作已經相當成熟,人才也有相當準備,這也是成立本所的主要宗旨。」又說:「學術是一座五重塔,再上層依次是人文、藝術和哲學,最上一層是宗教,居學術界頂點。」

誠哉斯言!自古以來,無論在地理、文化上,中印之間即有密切的關係。尤其佛教自印度東傳中國後,已深深的和中國人的生活、文化、民俗風情融和在一起,例如,唐朝僧人守溫製作「見溪群疑」等字母,成為國語注音符號的起源;中國字之反切和音韻,萌芽於六朝時「華嚴字母」的翻譯,切音學發展於是完成。佛教經典的翻譯使得中國詞語的大量增加而成為日常用語,如五體投地、大千世界等;而白話文體的創造、文學小說、乃至建築、音樂、雕塑、戲劇等,都和佛教有著深厚的因緣。此外,佛教的因緣果報、業力、緣起等道理,更成為中國人的生命哲學。張創辦人看到中印之間的關係密切若斯,卻未見國內有一專門研究單位,乃發心設立「印度研究所」,為近代的中印文化的交流,打開一扇門窗。

張創辦人也曾將華岡比成一座「叢林」,這也是其來有自的。在佛門,稱僧人聚集修行的寺院道場為「叢林」,是取其眾人在此修道,相互學習,如叢林中之樹木,隨其根性生長茁壯。這和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不由令人讚歎張創辦人的睿智和遠見。

而今,雖因諸多因緣,印度研究所已不再繼續招生。然而,現前國內各大學宗教系所的陸續開辦,研究佛教,乃至各宗教等學科已蔚為風氣,並且為學術界所重視,這與張其昀先生當年撒下的因緣種子,可說不無關係。

適逢張創辦人的百年誕辰,我們緬懷他一生為教育所投注的努力,也樂見今日的豐碩成果,他的發心和宏觀,更是為我們永遠稱歎和效法。

懷念杏壇上的長青樹──張其昀先生。

二○○○年元月於佛光山法堂

收錄於《張其昀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