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85 讀書之道

人在世間上,一定要讀書。從一個人的談吐、氣質、智慧、知識、品德,可以知道這個人所受的教育,雖然知識和人格不一定成正比,然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改變人的氣質,提升人的修養。所以說到教育,就必須要讀書,關於「讀書之道」,有四點說明:

第一、不時的展閱則眼熟:好書,開卷有益。時常的展閱,溫故知新,對於書裡的道理,自然熟悉。正如蘇東坡所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三國董遇也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好書值得一讀再讀。每次重讀,隨著年齡、生活經驗的增長,另有一種新的體認。

第二、不時的諦聽則耳熟:聽到一曲耳熟能詳的歌,很快地引起共鳴。同樣地,一句話,你會諦聽,可能改變觀念;佛法一句偈,你會諦聽,可能打開啟悟之門;禪門祖師一句話頭,你能聽入內心,就能契入真理。《華嚴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因此,無論修學佛法,讀書做學問,皆貴在多聞薰習。

第三、不時的讀誦則口熟:好書,不只是要看,有時更要讀誦,甚至能琅琅上口。好比學習語言,要勤於講說,遇見外國人,才能脫口而出。過去中國的私塾教育,講究背誦,背書必須讀誦,讀得滾瓜爛熟,才能在必要的時候,信手拈來,出口成章,講出深刻雋永的道理。

第四、不時的思索則心熟:讀書除了「眼到」展閱,「手到」書寫,「耳到」諦聽,「口到」念誦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思索。思索以後融匯於心,才能將書中的道理,轉化為自己的財寶,成為自己的學問。譬如乳牛吃了牧草,也要反芻,才能消融轉化,成為養分。因此,儒家有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佛法亦云「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這都是指出「思」的重要。

讀書之道,別無他法,唯有多看、多聽、多讀、多思考,才能將書本上的知識、道理,內化成自己的涵養及智慧。讀書做學問,也不在聰明智慧,而在專心與努力。因此,如何善於讀書?提供這四點意見:

第一、不時的展閱則眼熟。

第二、不時的諦聽則耳熟。

第三、不時的讀誦則口熟。

第四、不時的思索則心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