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70 四種飲食

人要吃才能生存,所謂「民以食為天」,「吃」在中國不但是一門藝術,內容也很廣泛。有時不一定是指用嘴吃,例如:知識分子以「讀書」為食,商人以「獲利」為食,藝術家以「唯美」為食,修道人以「法喜禪悅」為食,佛門也有所謂「四食」,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為我們攝取各種不同的養分。飲食有哪些種類呢?以下四點:

第一、好人以禮樂為食:「禮」是行為道德的規範,「樂」能調和性情,舒緩身心,因此《禮記‧文王世子》中有云:「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而溫文。」性格良善之人,他汲取禮樂內涵,做事規度,待人禮貌,從內心自然流露正派、誠信、溫和,讓人覺得舒服、親切。所以說,好人以禮樂為食。

第二、小人以貪取為食:弘一大師曾說:「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小人遇事,好取便宜,只著眼於個人欲望貪婪,不顧慮是否傷害他人,或造成不良影響。他以貪多為食,大飽私囊,明白說來,只是個「貪名圖利世間人」。

第三、聖賢以仁義為食:所謂「廉者不受嗟來食,志士不飲盜之泉」,一個賢能的人,他凡事講求仁義禮信,不貪不義,也不卑躬屈膝,行儀典範,受人尊崇。例如,古來孔子的「飯疏食,飲泉水,曲肱而枕,樂在其中」,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乃至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精神,他們以仁義為食,立足於天地之間,至今猶令人欣羨與讚佩。

第四、道人以禪悅為食:在佛門裡,每日齋堂中都要唱誦〈供養咒〉,其中有一段:「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即是提醒過堂用齋的修道人,不過度貪求外在飲食的鮮香味美,時時將自己安住在禪悅法喜與自在寧靜之中,以法為食,可以當飽。

飲食是維持生命的動力,人要靠吃來得到營養,產生力量。因此應該要從吃裡體會生活的道理,吃出人生的正知來,不單純滿足肉體的需要,而重視精神的養分,如此才能雙向健全發展。四點意見貢獻給各位參考。

第一、好人以禮樂為食。

第二、小人以貪取為食。

第三、聖賢以仁義為食。

第四、道人以禪悅為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