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10 一以貫之

在《論語》裡,孔子告訴子貢,他的博學多聞是「一以貫之」而來的。天下各種事物的道理,其實都是相互貫通的,所謂「一理通,萬理徹」,明白了一種事物的道理,貫通於各類事物之中,自能明白天下萬物之理。所以程頤說:「物不必為事物,自一身之中,至萬物之理。」這就是「一以貫之」。舉四點事例說明:

第一、一切小人必有諂曲:歐陽修說:「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小人生性貪圖名聞利養,對人說話拐彎抹角、虛情假意、巧言令色。他們見到有錢有勢的人,就會向前攀緣,說些諉曲不正之語,這就是小人的行為。古云「小人以身循欲」,小人是以自身的利益與人來往,其甜言口蜜,腹必暗藏傷人之劍,所以對於小人要謹慎與之來往。

第二、一切江河必有迂迴:世間上的江、湖、溪、河,不可能是一路直到底,它由上流流經峽谷腹地,受到石林的阻礙時,自會向外分支流去;若遇群山交錯,也會因此而迂迴流動。因此,我們常形容河流的蜿蜒如「斗折蛇行」。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世間上沒有一個人是能夠無風無浪、平步青雲的走完一生;但是若能像江河一樣,即使遇到了阻力,依然奮力尋求渠道,勇於前進,還怕沒有到達目的地的一天嗎?

第三、一切叢林必有互依:常言道:「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重重的樹木,互相包容、依賴,才能成為叢林。世間上,無論什麼事,成功的背後必是眾因緣的相互依存與成就。就如先人的開山、帝王的建朝,甚至企業的開發、家園的成立,乃至一頓飯菜、生活周遭的衣食住行,無一不是眾人團結合作、勤勞不懈的成果。

第四、一切自在必受安樂:快樂的來源,不在於物質的享受,不在於別人語言的讚美,也不在於自身擁有多少財富。生活的快樂,來自於「自在」。觀世音菩薩又稱為「觀自在」,看人、觀事,都能自在;觀境、看心,都很自在。自在才不會有焦慮悔恨之心,自在才不會有害怕失去的恐懼,自在才能無所貪求,自在才能灑脫知足;生活所以不得安樂,就是因為不能自在,所以大家要求安樂,必須先求得一個自在的心。

「一以貫之」的道理,能夠將之應用於生活之中,必然能將世間之理融會貫通,而能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

「一以貫之」有四點:

第一、一切小人必有諂曲。

第二、一切江河必有迂迴。

第三、一切叢林必有互依。

第四、一切自在必受安樂。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