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53 講話

第十一、十二分已校量財施(外財施)與法施的功德,此分則校量內身施(內財施)與法施的功德。在前分中,佛陀已表明,受持般若者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最尊最貴,凡是經典所在之處,如佛塔廟的殊勝希有,應受一切世間天、人等眾恭敬供養,足見受持般若者為第一尊貴,般若經典傳布處,即是佛陀千萬億分身。

第十三分顯明如法受持般若的第一義諦,佛陀以假、空、中三句,涵蓋大藏之精要,雖立三名,究竟一心。本分中之三句,包括: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關於如法受持第一義諦分,我以四點來說明。

一、三世諸佛,同證般若。

二、世界微塵,因緣和合。

三、三十二相,不住諸相。

四、受持演說,勝身命施。

須菩提尊者已理解般若的無上尊貴,為廣為流通,令後世眾生也能蒙受般若法益,因此請問佛陀,此經應立何名?如何奉持?此分緣由須菩提自受用般若的功德,而發起利他的悲心,冀使法寶流通於後末世。

一、三世諸佛,同證般若

經文中,佛陀告訴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依《心印疏》所釋:

「此中立名之義,謂此經離相無住之用,取喻金剛。以之觸有,則有壞;觸空,則空銷;觸著中道,則百雜碎。正是諸法盡掃,纖埃不留,名為金剛。」

佛陀立名,取金剛為喻,乃以金剛之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且非萬物所能破壞,譬言此經之真義,乃盡掃諸相,半點不留。奉持本經者,若能體悟離相無住之義,即胸中不玷染半塵。

《大乘入楞伽經》說:

「大慧!菩薩摩訶薩,依諸聖教,無有分別,獨處閑靜,觀察自覺。不由他悟,離分別見,上上昇進,入如來地。如是修行,名自證聖智行相。」

佛陀取金剛最堅最利之喻,亦在申明吾人本有金剛般若寶,能壞八萬四千煩惱,而不被諸魔軍所摧伏。此金剛般若之性德,現前人人具足,生、佛平等,無二無別。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此三句,雖然立有三名,唯是一心融攝,舉一即三,言三即一。吾人若能領會三句,即解本經之眼目,與三世諸佛朝夕形影相隨,同眠共起。

雖說金剛般若之寶,人人有份,但也須依緣仗境,福慧雙修。佛陀證悟般若性德,皆從累劫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修能修,百種積福求慧而來。佛陀示教在人間,佛的法身雖寂然無為,然有為的色身也在向我們演說「諸行無常」的真理。

憍薩彌羅國的波斯匿王,曾經向佛陀請教:「佛陀!您的功德巍巍,成就三十二相好莊嚴,這是天上人間所沒有的,但是為什麼您在傳播真理的生涯中,卻免不了有災難和迫害呢?」

佛陀回答道:「大王!諸佛如來的永恆之身是法身,但為度眾生,才應現這些災害,那些傷足、背痛、患病、毀謗、瞋罵等等,乃至涅槃後,舍利分塔供養,都是方便善巧的設教,令一切眾生知業報不失,能生起怖畏的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不起貪戀如夢、幻、泡、影的有為色身,發起大心,探求無量壽命的法身。」

佛陀用一期生命的有為色身,向吾人呈現世間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理,要人人向般若性中求,同證三世諸佛,那個不被水火劫風毀壞,亙古永存的慧命法身。三世諸佛同證般若,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者,皆能解「空無」的妙用,以繫心為念,六根為用,眼不見恩怨榮辱,耳不聞稱譏毀譽,鼻不嗅愛憎親仇,舌不嚐憂悲苦樂,身不住生老病死,意不在寒暑揀擇,六根門頭不生幻影重重,即入般若圓通妙用。

有一天,梁武帝禮請傅大士講解《金剛經》。大士陞座後,戒尺拍案一聲,就下座了。梁武帝愣在一旁,不知所以。

寶誌和尚問他:「陛下!聽得懂嗎?」

武帝回答:「我如墮五里霧中,不知方向。」

寶誌和尚說:「《金剛經》本無言說,大士剛剛已為陛下道盡《金剛經》的玄奧了。」

二、世界微塵,因緣和合

佛陀舉微塵和合而成的三千大千世界為例,微塵所集成的世界是假因緣而現,本無自性;而微塵,雖是我人眼根所能取最微細之色量,但它也是假法。佛陀用小至微塵,大至世界,一切皆虛幻不實,來破凡夫二乘妄想分別的我、法二執。三千大千世界乃眾生之依報,蕩除對依報之妄執,佛果圓淨之依報,方能皎然映現。

《金剛經註解》說道:

「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一切眾生,豈外此而別有世界耶?悟者處此,迷者亦處此。悟者之心,清淨心也,以此心處此世界,即清淨世界;迷者之心,塵垢心也,以此心處此世界,即微塵世界。」

傅大士頌曰:

積塵成世界,析界作微塵;

界喻人天界,塵為有漏因。

塵因因不實,界果果非真;

果因知是幻,逍遙自在人。

諸微塵為眾生妄想分別;非微塵即是一念悟來,轉為妙用,前念後念湛然清明;不住清淨,是名微塵。若無妄念即佛世界,一生妄執即落眾生界。前念清淨,即非世界,後念不住清淨,是名世界。

佛陀以眾生依報所止處,言微塵世界原無自性,乃因緣生法,但以不廢假名,故設立微塵世界之名。此三句含有假諦、空諦、真諦之義:

假諦:諸微塵世界也。塵界無實性,四大假和所成。

空諦:非微塵世界也。掃去塵界假有之我、法二執,即淨除心垢。

真諦:是名微塵世界也。知塵界之虛妄,但不滯於清淨之有,如諸佛不住空有,起無量神通大用。

以前,有一個國王,偶然聽到彈琴的音樂,十分陶醉,就詢問侍臣:「這是什麼聲音?實在是可愛曼妙呀!你去把這琴聲取來給我。」

大臣立即把琴帶來,告訴國王道:「剛剛可愛美妙的音樂,是這把琴所發出來的。」

國王告訴大臣:「我不是要這把琴,我要的是能令人心馳神往的美妙音聲。」

大臣回答:「這把琴,是種種所成,謂有柄、有槽、有絃、有皮等,還須有善巧的樂人彈奏,如此眾多因緣乃成音聲。大王!美妙的樂音是因緣的假合,先前的聲音,瞬間盡滅,已成過去,未成就的聲音,尚待因緣的會合,我無法為大王取得幻聚的聲音。」

微塵、世界者,就像虛幻的琴聲,令世人耽湎沉溺,不知諸行無常,一切諸法假合不實的真理。眾生依著五欲塵勞而住,而諸佛的住處在哪裡呢?

以虛空為座,以法界為床,

以菩提為門,以空慧為室。

佛陀當年於金剛座上悟道,曾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觀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眾生皆有如來本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妄念分別積為微塵,煩惱結習合成世界,不知無常,不知無我,不知出離,不知因緣果報,迷失於五蘊幻象,讓我們如盲若聾,覷見不到微塵、世界的實相。

三、三十二相,不住諸相

第五分中說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經文旨在揭示「諸相非如來身相」,如今此分再度肯定,眾生不應住著如來的三十二應化身,以為此即如來寂滅之相。前文以微塵、世界之喻,除淨眾生依報之妄想;今以如來三十二相,掃蕩眾生正報之執,凡此,無非苦口婆心要眾生離卻一切有為法,而如法奉持無為的金剛般若。

諸佛非形非色,故說是非相,為度有情,變化應現,所以名之為三十二相。應身之相,乃福德成就;法身之相,屬智慧莊嚴。

《坐禪三昧經》說:

「汝於摩訶衍中不能了,但著言聲。摩訶衍中諸法實相,實相不可破,無有作者;若可破可作,此非摩訶衍。如月初生,一日二日,其生時甚微細,有明眼人能見,指示不見者。此不見人,但視其指,而迷於月。明者語言:『痴人!何以但視我指?指為月緣,指非彼月。』汝亦如是!言音非實相,但假言表實理。汝更著言聲,闇於實相。」

佛陀以大至世界,細至微塵,法說非說,諸相非相,乃至般若非般若,都借假言表實相,向吾人彰顯般若不住諸相,離相之妙用。《金剛經》每一分都在打開我們迷闇的心眼,不再寄居蝸牛角上,走出「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大小含融的無垠法界。

有一天,波斯匿王來到佛陀座前,疑惑的問道:「我聽說佛陀自稱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真的嗎?」

佛陀含笑道:「大王!我確實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波斯匿王還是不相信地再問道:「為什麼現世有很多年邁的沙門、婆羅門等,他們都出家修行很久了,可是他們並未成道。佛陀出家修行不久,年紀尚輕,卻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

佛陀回答:「大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於正見緣起法,同證三世諸佛法印,而不在年高,不在修行時間的長短;在於勤息三毒,自淨其意。世間有四事,雖小而不可輕:一者、剎帝利王子,年紀小不可輕,日後將紹繼王位,號令天下。二者、龍子,身形小不可輕,能呼風喚雨,吐放毒焰。三者、星星之火,焰雖弱小不可輕,遇緣則成大火,燎燼山野林園。四者、年少比丘,清淨護念,日後能成法王子,作眾生的福田,故不可輕。」

佛陀時代,波斯匿王執著年高德韶之相,而疑惑佛陀是否成道證果。如同現今學佛者,求灌頂放光,求靈感神通,佛法豈是一般野狐技倆?佛法是徹頭徹尾的洗心革面,是圓證三身的大道。我們分隔了微塵與世界,眾生與佛聖,覺悟與痴迷,淨剎與穢土等妄相,不知六根是淨土門頭,不知一念清淨即如如佛!一念三千不遠,永恆剎那近在眼前。

剎那的善心,是永恆的福報;

剎那的淨心,是永恆的功德;

剎那的覺心,是永恆的覺悟;

剎那的無心,是永恆的寂滅。

我們的心,是一個巧畫師,造種種心行,得種種果報。吾人行持應盡識境緣妄相,以自心為本師。

有一位年輕的太太生了重病,自知不久要離開人世,他對丈夫的愛十分執著,臨死前仍不斷囑付道:「我對你那麼好,又那麼愛你,我死了以後,你可不能再去找別的女人,不然我做鬼都不會放過你。」

經過了一年,他的丈夫認識另一個女人,雖然對他的遺願有所顧忌,但還是不由自主,談論婚嫁。自從他訂婚那天起,死去的太太每晚都來找他,罵他薄情寡義,不守信諾。因此他十分苦惱,太太的鬼魂彷彿如影相隨,以致每晚都難以安眠,他只好向村旁的禪師求助。

禪師了解情況後,說道:「你的前妻是個精靈鬼,無所不知,下次他再來找你的時候,你先稱讚他的聰明,然後要他回答你一個問題,就是要他猜出你手裡黃豆的數目,如果他回答得出來,你就答應他解除婚約。」

當天夜裡,女鬼再次出現,他依照禪師所教,手裡抓一把黃豆,要鬼魂回答。很奇怪的,這個精靈鬼瞬間消失無蹤,從今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女鬼不過是我們妄念所成,就像禪門中所言:「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由心迷惑故,慧日不明,不知心造三界,生佛一如。

四、受持演說,勝身命施

佛陀再三的以福、慧二者為校量,明離相之用,以顯受持經教之功。舉凡第八分的「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第十一分「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此等無以計量的財施功德,皆不如受持四句經教的功德。

第十三分,校量更進一層,即使「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仍無法與受持四句偈,乃至為他人說的功德,相提並論。七寶散盡,身命放捨,內外財施,皆不如法施可令人返本歸源的功德來得大。如何具足法施功德呢?

《寶雨經》說:「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法施?所謂攝受正法,受持、讀誦,無所希求,不為利養恭敬故,不為名聞勝他故,唯為一切苦惱有情令罪銷滅,演說妙法,無所希望,如為王、王子及旃陀羅子,演說妙法,心尚無二,況為一切大眾說法心不平等!雖復行施,而不恃此,心生我慢。善男子!是名菩薩成就法施。」

法施的功德是無漏無量的,七寶有相,身命有限,而法施如日月照破黑暗,如瓔珞莊嚴自心,如甘霖解除久旱,如巨筏引渡彼岸。

有一個婆羅門女叫婆四吒,他的六個兒子相繼死亡,因此思子成狂,每天披頭散髮,衣裳汙穢,神志恍惚,四處遊走。有一天婆四吒漫遊到彌絺羅國的菴羅園,此時佛陀正在說法。婆四吒見到面如秋月,端嚴澄靜的佛陀,被其威德感召,投地向佛陀泣訴道:「佛陀!我的孩子都離我而去,骨肉分離的錐心之痛,我只能日夜哭泣,不知如何是好?」

佛陀慈悲的說道:「婆四吒!這世間會合當離,恩愛無常,累劫以來,我們不斷地輪迴生死,不斷地恩愛糾纏,為了生離死別流下的眼淚,已超過五湖四海深;所喪失的兒女親眷,堆積的白骨勝過須彌山高,長久以來,我們走在生死黑暗的道路,不知出離解脫。婆四吒!知是苦應離,知是集應斷,知是滅應證,知是道應修。當思惟四聖諦,止息情念妄想的分別!」

婆四吒女聞此聖諦,心開意解,終於不再痴迷情識,流浪生死。

法偈聖諦的功德,如手杖,給人扶助;如甘露,令人不死,實是勝過七寶、身命的布施。

《大寶積經》說:

「在家菩薩,若在村落、城邑、郡縣、人眾中住,隨所住處,為眾說法。不信眾生,勸導令信;不孝眾生,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識長幼,不順教誨,無所畏避,勸令孝順;若少聞者,勸令多聞;慳者,勸施;毀戒,勸戒;瞋者,勸忍;懈怠,勸進;亂念,勸定;無慧,勸慧;貧者,給財;病者,施藥;無護,作護;無歸,作歸;無依,作依。彼人應隨如是諸處,念行是法,不令一人墮於惡道。」

如第七分所說:「無有定法」,為人演說金剛妙法,談有論空,諸多演繹如五乘共法、十八不共法等等,應契眾生根器。

幽州盤山寶積禪師,有一天路過市場,偶然聽到一段對話,心有感悟。

顧客向屠夫道:「幫我挑選一塊上好精肉!」

屠夫放下刀,反問道:「喂!我這裡賣的,有哪一塊不是上好的精肉呢?」

佛陀從第一分的穿衣吃飯開始,分分無不是般若的精髓所在,只是吾人忘失本心,迷於根塵識,不識自家朗淨明耀之寶:

如山泉清,如銀雪淨,

如圓月光,如空山靜。

【習題】

1.佛陀借用「金剛」為喻,有何含意?

2.「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意旨為何?

3.為什麼三十二相不是佛的真身?

4.一句法語的功德,為什麼勝過七寶、身命無量布施的功德呢?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