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5 講話

前分說明正報無住,即證得佛果者,不住於佛果之相。此分延伸無住之義,再以吾人依報之器界為例,闡明微塵世界雖多,非有實體,不過是因緣聚合的幻有假相,佛陀已了知器界為因緣生滅之法,因此於三千大千世界攝化眾生,不取相住著,隨緣自在。

一、微塵世界,虛妄建立。

二、一合相者,不可言說。

在第十三分中說:「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塵世界的積集,不論鉅細大小,都離不開因緣和合、生滅來去的假相。此分再以微塵世界的當體全空,申明返妄歸真,不執著於器界的妄想攀緣心。妄心止息,才能像須菩提尊者住寂靜處,得無諍、離欲三昧。

一、微塵世界,虛妄建立

前分明如來法身,無去來相,又恐行者錯認,有來去者是化身,無來去者是法身,不知三身不曾隔絕,非一非異。眾生有來去相,佛則無來去,以三身無來去,顯平等之義。佛陀以三種世間:一、器世間,二、有情世間,三、真覺世間,三番會釋,依報無住,如幻如化,是虛妄所建立的假相。

經文中說:「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是指能修「析色歸空觀」者。如此莫大之界,碎而為塵,即使二乘天眼,也難以盡悉。極微之塵,數量難計,但微塵非實有其體。此微塵眾,緣生相生,緣滅相滅,只是假合的幻相罷了!藉器世間微塵眾之聚散,以明非一非多、無去無來之事。

所謂「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前以碎三千大千世界為微塵的「析色歸空觀」,今再用「體色明空觀」,說明微塵非色非空之義。「佛說微塵眾」者,不過是順世俗諦而論,有個微塵眾假合之相;設以真諦而言,則一塵不立,諸法性空,生滅聚散,無有自體,是為「即非微塵眾」;設依中道第一義諦而論,則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塵與非塵,原為一體,同是真如,假名不礙,故云「是名微塵眾」。

《金剛經註解》說:

「人人身中,有微細善惡雜念,猶如大千世界微塵之多。此念無非影、響,虛妄建立,故云非微塵眾。亦因轉卻無明煩惱之心,變作慈悲無礙之智,方入空寂智解,得大安樂,是名微塵眾。」

從析解因緣和合的器界色法,觀其虛妄不實,猶人之妄念如微塵眾,幻化如影如響,無有來去處,明白器世間幻相的假諦;用一切法無自性的空觀,得五蘊皆空的真諦;再更進一步,入中道第一義諦,了徹非色非空,體用無礙。

《止觀大意》中,談到觀不思議境:

「境為所觀,觀為能觀。所觀者何?謂陰、界、入,不出色、心,色從心造,全體是心。」

故經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此之能造具足諸法,若漏無漏,非漏非無漏等,若因若果,非因非果等。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眾生理具,諸佛已成,成之與理莫不性等。謂:

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塵中一切塵,

一一心中一切塵,一一塵中一切心,

一一塵中一切剎,一切剎塵亦復然。

諸法諸塵諸剎身,其體宛然無自性。

無性本來隨物變,所以相入事恆分。

故我身心剎塵遍,諸佛眾生亦復然。

一一身土體恆同,何妨心佛眾生異?

異故分於染淨緣,緣體本空空不空。

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

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

如是觀時,名觀心性。隨緣不變故為性,不變隨緣故為心。故《涅槃經》云:

「能觀心性,名為上定。上定者,名第一義;第一義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毗盧遮那。」此遮那,性具三佛性;遮那遍故,三佛亦遍。故知三佛唯一剎那。三佛遍故,剎那則遍。如是觀者,名觀煩惱,名觀法身。此觀法身,是觀三身,是觀剎那,是觀海藏,是觀真如,是觀實相,是觀眾生,是觀己身,是觀虛空,是觀中道。故此妙境為諸法本,故此妙觀是諸行源。如是方離偏小邪外,所以居在十法之首。上根一觀,橫豎該攝,便識無相,眾相宛然;即破無明,登於初住,若內外凡。故喻云:其事高廣,乃至道場。中根未曉,更修下法(指更修以下「起慈悲心」及「善巧安心」等等法門)。

所謂不思議境,謂「陰、界、入,不出色、心」而言,就「色從心造,全體是心」,亦即一念剎那心,含攝空、假、中三諦,為不思議妙境,如是觀者,名觀煩惱,名觀法身。

寶通禪師初參石頭希遷禪師時,石頭禪師問道:「哪個是你的心?」

寶通回答道:「見語言者是!」

石頭禪師不以為然的說道:「有見有言即是妄心,真心是離卻見聞音聲!」

寶通感到慚愧,日夜精勤參究:什麼才是自己的真心?

十天以後,寶通又再回來請示道:「上次我答得不對,今天,我知道什麼是我的心了!」

石頭禪師問道:「什麼是你的心?」

寶通回答道:「揚眉瞬目。」

石頭禪師不滿意的再問道:「除卻揚眉瞬目,請將你的真心拿來!」意即真心非語默動靜之形相。

寶通冷汗直冒,答道:「如果揚眉瞬目處不是真心,那麼我無心可取!」

石頭禪師喝斥道:「你這撥無因果的野狐禪,萬物的呈現,源於心識的運作,若言無心,盡同謗法。見聞覺知,雖是妄心,但若不用心,不從假悟空,於空之中悟出色法一如、體相無礙的第一義諦,又如何悟入生、佛平等,煩惱即菩提,上妙不思議境呢?」

寶通禪師終於言下大悟。

微塵起於世界,輪迴由於一念妄想識心,善惡念頭都在我們的一心。如何轉煩惱火焰為清涼紅蓮,於眼見和合的器世間的幻相,領悟到身內所依存的種種名相、地位、權勢、財利、感情等建構的世界,危脆不實。如果以空觀析解,這些東西和器世間的微塵眾一樣,不過是因緣和合、暫時生起的幻相罷了!

以前有個國王,他非常疼愛女兒,從早到晚都讓他跟隨在自己身邊。

有一天下了一場雨,淌著水的地面,浮著水泡,公主看見水泡,心裡非常歡喜,就對國王說:「我要用水泡,做成頭上戴的花環。」

國王告訴女兒:「這水泡不能用手抓住,怎麼能拿來做花環呢?」

公主對國王說:「如果沒有水泡做成的花環,我就絕食自殺。」

國王聽了女兒的話,趕快召集能工巧匠,對他們說:「你們手藝精巧,沒有做不到的事。你們趕快拿水泡來,給公主做花環,要是做不成,就殺了你們!」

工匠們個個惶恐又無奈地回稟國王:「我們無法拿水泡做花環。」

就在國王要處死這些工匠的時候,走出來一個老工匠,上前稟告國王道:「我能用水泡給公主做花環。」

那個老匠人對公主說:「我不懂水泡的好壞,請公主取來自己歡喜的水泡,我替你做花環。」

公主就去取水泡,但手一碰觸,水泡就破滅了。一天下來,一個水泡都撈不到,公主若有所悟,就對國王說:「水泡是不實在的,無法長久存在,還是給我個紫金花環吧,不會像水泡乍現乍滅。」

要水泡花環的公主,只看到水面漾著雲色彩光的影像,不知水泡是因緣集成的幻相,認假為真。就像凡夫執我、我所,由微塵妄念,虛構貪瞋痴的身心世界,心緒如野馬馳逐,一念差池,枉費蹉跎圓彰佛土、頓證三身的大好因緣。唐朝溈山靈祐禪師言:

幻身夢宅,空中物色,前際無窮,後際寧剋?

出此沒彼,升沉疲極,未免三輪,何時休息?

貪戀世間,陰緣成質,從生至老,一無所得,

根本無明,因茲被惑。

光陰可惜,剎那不測,今生空過,來世窒塞。

從迷至迷,皆因六賊,六道往還,三界匍匐。

早訪明師,親近高德,決擇身心,去其荊棘。

世自浮虛,眾緣豈逼?

研窮法理,以悟為則,心境俱捐,莫記莫憶。

六根怡然,行住寂默,一心不生,萬法俱息。

二、一合相者,不可言說

從微塵集成世界,再由世界聚合形成三千大千世界,不論塵、界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無有實體可得。什麼是「一合相」呢?即事物的顯現其實是因緣組合出來的相狀。世界既可以碎為微塵,微塵也可以合而為世界,由此而觀,則塵、界俱無自性,當體即空,哪裡是個不離不散、恆常不變的實性呢?

微塵世界,實無自性,但執迷的眾生以為實有,佛陀藉此令眾生返妄歸真,從認識身外虛妄的微塵世界,識取心地真實無染的大千世界。依《心印疏》言:

「大千世界者,乃真如心也;即非世界者,即真如本體,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也;是名世界,例真如遍在一切處,有隨緣之用也。」

我們的心妄想憒鬧,不能解了善惡、淨穢、明闇、迷悟、聖凡、生佛同為一心。於人我起好醜、喜厭,於境緣生憂喜、苦樂,不能安定曠然,樂習精修,而無所著,廣濟危厄。般若智慧不從他求,從自心中來,如何淨其身口意,處眾亂中,心定如山?

《演道俗業經》云:

「佛告長者:『智慧有四事:一曰解於身空,四大合成,散壞本無主名。二曰其生三界,皆心所為,心如幻化,倚立眾形。三曰了知五陰,本無處所,隨其所著,因有斯情。四曰曉十二緣,本無根原,因對而對現。是為四。』

佛於是頌曰:

悉解其身空,四大而合成,散滅無處所,從心而得生。

五陰本無根,所著以為名,十二緣無端,了此至大安。

佛告長者:『智慧復有六事:一曰解色如聚沫;二曰了痛痒如水泡;三曰思想如野馬;四曰曉生死如芭蕉;五曰察識如幻;六曰心神如影、響。計本悉空,皆無處所。』

佛於是頌曰:

解色如聚沫,痛痒如水泡,思想猶野馬,生死若芭蕉,

了識假譬幻,三界無一好,分別悉空無,爾乃至大道。」

有一隻狗跑到水井邊,牠瞪大眼睛,翹高尾巴,汪汪地吠著,低下頭時,牠看見井裡也有一隻狗,和牠一樣,瞪大眼睛,翹高尾巴,汪汪地吠著。牠不禁大怒,對著井裡的狗狂吠。井裡的狗也怒氣沖沖,對著牠狂吠。這隻狗愈想愈生氣,便向井裡的狗撲去。這隻狗無知地要和自己地影子爭鬥,以致喪失寶貴的身命。

故事中的狗,對著自己的影子狂吠,最後愚痴地撲向水井,葬送自己的生命。對著幻影投井的狗,固然痴傻,但反觀凡夫心,不也是日夜於六根塵影,苦苦爭鬥不休;於七情六欲的幻相,身陷餓鬼的飢渴,心住地獄的猛火。要怎麼管理我們這顆心,戰勝自己的妄想執著?我提出「心的管理八正道」,給大家做參考。

(一)貪心,用無心來管理。

(二)瞋心,用慈心來管理。

(三)痴心,用智心來管理。

(四)慢心,用虛心來管理。

(五)疑心,用信心來管理。

(六)迷心,用淨心來管理。

(七)亂心,用定心來管理。

(八)妄心,用空心來管理。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所謂的「一合相」,是非無非有,是究竟「不可說」的。但凡夫執著器界世間為實有,執著四大和合的色身、執著三心遷滅不息的妄心為我,所以生生世世住於六塵妄境,徒自生死沉淪。佛陀假藉世間、微塵的關係,令眾生不住著依報假合的「一合相」,能從如幻不實的性空,透澈「即非一合相」;再進入深層的實教大乘,了知一合相乃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契入中道第一義諦。

佛陀的一生說法,皆是向無生中而說也,四十九年轉法輪,無非為取相的凡夫貪著有、無,所以非三說三,非一說一。諸佛如來本懷,原無三乘、一乘法可得也。依《心印疏》:

「蓋此一合相,若在器世,則名寂光真境;若在情世,名曰真如自性;佛性本體,若在真覺世,則名清淨法身。」

三種世間,皆具此理,正明心、佛、眾生,情與無情,一切平等。

有一天,溈山靈祐禪師告訴他的弟子仰山禪師道:「有一個信徒,拿了三束白絹來,要我為他敲鐘祈福,祝禱世界和平安樂。」

仰山聽了老師的話後,故意問道:「既然信徒對佛法這麼誠心,老師您收了他的白絹,要用何物酬報他呢?」

靈祐禪師即刻以柱杖敲床三下,說道:「我將這個酬他!」

仰山不以為然地說道:「若是這個,用作什麼?」

靈祐禪師再敲三下,說道:「你嫌這個還不夠嗎?」

仰山解釋道:「我不是嫌『這個』,『這個』是大家都有的,我認為老師不應該用大家的東西酬謝他。」

靈祐禪師道:「你既然知道這是大家都有的,為什麼還要另覓他物呢?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什麼東西可以酬謝他呢?」

仰山仍然說道:「自己雖然已備,但無他人,何緣得識?你忘了當初達摩祖師東來中國,不也是將『這個』予人嗎?每一個禪者都是承受他信物的人啊!」

「這個」是吾人本來清淨的三身四智,雖然已備,不勞他人賜予,但要長驅直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門庭,不假借音聲文字為緣,又豈能迷途知返,乘船渡河?黃檗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應無所求。」撥去重重妄相執著,空假不礙,體相交融,剎時萬法是心光,萬德自周圓。

第二十九分講述正報無住,佛不住證果之相,第三十分再詳示依報無住,佛不住世界之相,遊行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心無所住。兩分的經文,旨在向行者明示,已證得無上菩提者,不住正報、依報之相,是謂真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佛的依、正果報,萬德莊嚴功德,非言說思議可及。吾人於因地修行,雖行小善,不可執著為實;雖逢小惡,不可執無業報。以般若無住心,語默動止、去來坐臥,廣集福慧道糧。在《大寶積經》中說道:

「爾時,王子即說偈言:

云何得端正,蓮花中化生?

云何知宿命?願佛為宣說!

爾時,如來了達諸行究竟彼岸,隨問而答,即說頌曰:

忍辱得端正,施蓮花化生。

法施知宿命,汝當如是解。

王子又問:

云何得正念,具足智慧生,

如法而修行,堅固不可壞?

世尊答曰:

不諂得正念,巧觀智慧生,

尊重所修行,護法心堅固。

王子又問:

云何成妙相,具足三十二,

八十隨形好,觀者樂無厭?

世尊答曰:

由施得諸相,行慈獲隨好,

等心於眾生,觀者無厭足。

王子又問:

由何等業行,得生諸佛前,

能請微妙義?唯願如來說!

世尊答曰:

於諸法施中,不曾為障礙,

因此故恆得,值遇諸如來。

王子又問:

云何離諸難,而生於善趣?

云何世世中,性常無放逸?

世尊答曰:

淨信離諸難,持戒生善趣。

由修習於空,所生無放逸。

王子又問:

云何獲神通,及證宿命智,

能永盡諸漏?願佛為開演!

世尊答曰:

施乘得神通,教授成宿命,

捨離於二邊,由是盡諸漏。」

佛陀演說依、正報無住,並非要吾人落入斷滅,而是要行者從器世間、有情世間中脫透而出,了知有個真覺世間,常寂光明。此真覺性,非佛獨得,若能了卻身心所依非實,契入不離不散的一合實相,即於剎塵一念,乃至大千世界,廣興善法,圓成三德。

【習題】

1.佛陀於三千大千世界教化,為什麼說此界為虛妄不實?

2.為什麼善惡念都在我們一心中?

3.為什麼說「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

4.何謂「心的管理八正道」?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