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93 原典、註釋

原典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1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2,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3,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4。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5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6,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7,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8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註釋

*1離相者,離一切幻相也。世間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這個幻相是虛而不實,所以執著取捨,處處為幻相所惑。若能識破幻相非相,則外塵不入,真性便能呈現,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者也。

*2慧眼:為五眼之一。即是聲聞、緣覺二乘人所具,是能照見真空無相之理的智慧。小乘人的慧眼,只得我空,猶有法執存在,對真理仍是「霧裡看花」隔了一層,終未究竟。

*3實相:實者,非虛妄之義。「實相」指無有本體,又名法性、真如、實性、實際等等。實相是無相的,假名之曰實相。要知道,應「以言遣言」,千萬不可執著有個實存的東西,叫做「實相」。

*4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功者,功行之謂也。行布施等善德,有福利眾生之功行,故謂之功德。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得聞是經」是聞所成慧;「信心清淨」是思所成慧;「即生實相」是修所成慧。依聞思修三慧,即可入三摩地,也就是佛陀的境界,所以是成就世間第一希有功德。

*5信解:意指信後得解,亦指修行之階位,為七聖之一。鈍根者見此經能信之,利根者讀此經能解之,合謂之信解。又言信者能破邪見,解者能破無明。

*6第一波羅蜜:波羅蜜,意為「到達彼岸」。到彼岸的方法,總括而言,其有六種,即為「六度」。其中「般若波羅蜜」最為重要,故稱「第一波羅蜜」;其他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度,都要以般若為前導,否則即如盲行。

*7忍辱波羅蜜: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過程中,不免遇順逆二境,必須皆能納受,才不致礙道。忍,約可分為三種:

a.生忍:對於人事方面的毀譽,皆能安然順受,不生瞋恚之心;對於自然環境方面的逆境,如飢飽、冷熱等非人力所造者,能處之泰然。

b.法忍:對於心理上所產生的貪、瞋、痴成見,我能自制,能夠自我疏通,自我調整;面對外界各種違逆於心的想法,也能忍耐、放下。簡言之,就是『明白因緣法,而能通達人情事理。」

c.無生法忍:菩薩行諸度時,因深知諸法無我、空無自性的實相,能安住於真理,而其心不動搖。是「忍而不忍」的境界。

*8歌利王:意譯作鬥諍王、惡生王、惡世王、惡世無道王。佛陀於過去世為忍辱仙人時,此王惡逆無道,一日,率宮人出遊,遇忍辱仙人於樹下坐禪,侍女見之便捨歌利王,而至忍辱仙人處聽法,王見之生惡心,遂割截仙人之肢體。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