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99 講話

在第十三分,佛陀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和受持四句偈來校量功德,進入第十五分,為了更彰顯受持經偈的功德,佛陀以若有人歷經百千萬億劫從不間斷,每日三次以如恆河沙數的身命布施,如此無量無邊的身命布施,尚不及對此經教生起清淨信心的福德廣大,更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本經,則其福報功德更是無能與之相提並論!

佛陀反覆以七寶、身命等布施和受持四句偈相互校量,主要在建立大眾對般若功德的信心,如是住信心清淨,如是降伏我等四相,才能荷擔如來囑付的弘法家業。

一、億劫捨命,不如淨信。

二、微妙般若,貫通權實。

三、樂二乘法,不入究竟。

四、般若佛母,天人禮敬。

日日三分,過無量劫,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此布施之功德,福力雖多,仍墮三界有為的業報,不如聞此經典,一念信順,解般若無住之妙義!此分再次肯定,般若離相無住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

一、億劫捨命,不如淨信

「信心不逆」者,所謂不逆,即能隨順此「無住」之義的文字般若,不生毀謗。「受持、讀誦」者,自利也;「為人解說」,利他也。因此,若有人能信順般若之理,不謗不譏,其福超越於恆沙身施,更何況若能自利利他,其人之福德,更是難以計量。

《金剛經註解》:「信順於理,故云不逆。……行解相應謂之受,勇猛精進謂之持;心不散亂謂之讀,見性不逆謂之誦。」

億劫恆沙捨命布施,不如懇切深信自性具百種功德,如摩尼寶珠,久沒諸欲淤泥,若能拭淨客塵,炯然耀目。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菩薩摩訶薩,信心清淨,無有怯弱;於佛法僧,心得淳淨;守護六情,無所願求;無信眾生,於佛法僧,令生信樂;已生信樂,心不放逸;發菩提心,不著心相;信知六界,與法界等。」

菩薩行人,能信心不逆,自然調和柔順,心無怯弱、無願求,入三寶海,得如意智寶。

有個婆羅門常用食品獻祭家神。一天,他有事出門時,吩咐兒子說:「今天要辦供養,讓神享用。」

這孩子遵從父命,將食物供奉在神龕前,可是祭壇上的神像卻默然不動,祂既不吃東西,也不說話。孩子等了很久,神像依然如此。

這孩子堅信神會從祂的寶座下來,坐在地上吃他的東西。他一再的向神祈求說:「神啊!您快來吃東西。已經很晚了,您再不吃的話,爸爸回來以後會責怪我呀!」可是神像依然絲毫不動。

孩子便嚎啕大哭起來說:「神啊!我爸爸要我請您吃東西,您為什麼不下來?您為什麼不吃我給您準備的東西?」

這孩子盼望的哭了好一陣子,神終於從祭壇下來,坐在食物前吃了起來。

孩子的堅信不疑,感動神祇下座,享用供養。這一則故事,實是信心清淨所顯發的力量。經典中,菩薩能行大施,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種種難行能行,是源於堅信般若無上法,真實不虛,比幻質匪堅的色身,更具永恆的價值。吾人修行若以淨信為田地,以布施為播種,戒法為耕耘,忍辱為養分,精進為日照,再以禪定甘露滋潤,自然能結般若道果。

二、微妙般若,貫通權實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金剛經註解》:「明此法門,所有功德,過心境界,故不可以心思也;過言境界,故不可以口議也。稱,不可以秤其輕重;量,不可以量度大小。若人於此經,了悟人法二空,深明實相,則功德廣大,即同佛心,無有邊際,不可稱量也。」

般若無量之功德,貫通權實,有無俱除,等同佛心,稱量、思議皆不能及。

《首楞嚴三昧經》說道:「如是一切凡夫,憶想分別,顛倒取相,是故有縛;動念戲論,是故有縛;見聞覺知,是故有縛。此中實無縛者、解者。所以者何?諸法無縛,本解脫故;諸法無解,本無縛故。常解脫相,無有愚痴。凡夫心不清淨,憶想分別,顛倒取相,而有種種大小、貴賤、好惡、親疏等妄想煩惱。」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有一天向智常禪師請教:「禪師!佛經上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小小的芥子如何容納一座須彌山呢?如此不合情理,這不是在誑騙世人嗎?」

智常禪師聞言大笑,問道:「剌史!有人稱譽你『讀破萬卷書』,真有此事嗎?」

「沒錯!」李渤對自己飽讀詩書得意不已。

「那麼請問刺史,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驕傲的指著自己的頭腦說:「嗯!都在這裡了!」

智常禪師道:「我看你的腦袋也只有一粒椰子大,怎能裝下萬卷的詩書呢?莫非刺史也在欺瞞世人的耳目?」

真如法性,事理無礙,權實貫通,本是巧妙互融,平等無二,只是世人被見聞覺知遮蔽實相。般若的巧慧,能高樹法幢,現神通大用,令我們日常的語默動靜間,表露無遺。如巧匠成規矩,巧婦穩家業,巧心福慧全,巧慧諸事圓。

從信心清淨不逆到般若巧慧妙用,吾人在學佛道上,有時進,有時退,種種境緣的考驗,能否如佛所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首要在於信心的建立。不希求,無所願,不昧於塵勞的幻境,妄念即能摧伏;心淨,萬法如實呈現,即能斬斷妄根,當體光淨披露。

有一天,一位名叫傷歌邏的婆羅門,到舍衛國的祇園精舍拜訪佛陀。

「佛陀!我心中有一個疑惑,有時候,我感到心神安定,對於經論能信解受持;有時候,卻覺得昏昧躁動,連坐下來念一卷經,都做不到,這是為什麼呢?」

「傷歌邏!假使有一盆水被染上紅色或青色,就不能照見原本臉孔的顏色。同樣的情形,一個人如果給貪欲薰染,心地不淨,就看不到任何事情的真相。

假如那盆水被大火燒沸,能映現臉孔的原貌嗎?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被瞋怒燒沸,又怎能洞察如實的情境?

那盆水如果浮著青苔雜草,可以映照形貌嗎?同理,人心被愚昧或疑惑所蒙蔽,怎能看出實況呢?

傷歌邏!假如那盆水澄清而不混濁,靜止而不沸騰,明亮而不夾雜莠草,就能如鏡湖,返照天光雲影的萬象。同樣的,人的心不隨貪欲煩惱,不隨瞋怒動搖,不為愚痴障礙,起心動念,都能清楚覺觀,即能明白諸法的本質,不被五蘊鉤牽、焚燒、覆蓋,不再憶想分別,截斷過去、現在、未來等瀑流,如佛寂靜安然。」

吾人若能心眼明潔,即入甚深般若法海,得金剛寶劍,斬去大小分隔、生佛分際、空有二邊、權實設限等,不再逐妄想瀑流,便不必枉受輪迴之憂悲惱苦。

三、樂二乘法,不入究竟

佛陀為大乘菩薩、修習佛乘者,演說甚深微妙的般若大法。「樂小法者」因為尚有法執,所以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般若深義,只有發大乘心及發最上乘心者,心田純淨,方能流注般若的法水,也才能受持、讀誦(自利),廣為人說(利他)。

佛心平等,說法亦然,為什麼佛陀只為發大乘心、最上乘心的菩薩說呢?小法,小乘法也,《金剛經註解》說道:「鈍根樂小法,言其志意下劣,不發大乘心者也,是人墮於邪見,不知所謂大乘、最上乘法,盡在此經。」

因為樂著小法之輩,四相未空,法執未除,深樂小果,耽著虛妄,深戀不捨,自是無法聽受此人法二空、離相無住之妙義,又如何能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大寶積經》說:

「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安住不實、虛偽、顛倒,於無常中妄起常想,於諸苦中妄起樂想,於無我中妄起我想,於不淨中妄起淨想,……愚痴顛倒,耽嗜愛欲,於母姊妹尚生凌逼,況復於彼餘眾生?菩薩摩訶薩觀是事已,……復作如是念:咄哉!苦哉!……如是眾生深為大失,極可憐愍,種種過患,極可訶責。……於彼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宣說妙法,令其永斷諸欲煩惱。」

若深解《金剛經》旨趣,就能發起大悲心,為眾生演說微妙般若,令其不住四相,遠離幻質不堅的顛倒夢想,永斷生死輪迴之苦。

有一個喜歡登山的人,常享受著山水風光。有一次在攀爬險峻的懸崖時,差一點掉到深谷裡去,還好抓住崖壁上的枯枝,總算保住了性命。正當懸盪在半空中,上下不得,進退維谷,生命危在旦夕,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慈祥的看著他。

此人如逢救星般,趕緊哀求:「佛陀!請您慈悲,救救我吧!」

佛陀平靜的說道:「我可以救你,但是你得聽信我的話,將手放開,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

他一聽,心想:「我如果雙手一放,勢必掉落萬丈深坑,粉身碎骨而亡,哪裡還保得住性命?」因此他更加抓緊枯枝不放。佛陀說,你這麼不肯放下,我怎麼救你呢?

茫茫生死大海中,凡夫如果不放下對五蘊諸相的攀著,讓妄想分別一同粉碎滅盡,怎能得度獲救?又如何令法身慧命透脫活現呢?立足於遷流無常的人世中,樂著小法如焦芽敗種,是生發不出般若的道果的!

念飛禽有網捕之苦,念家禽有湯鍋之苦;

念貧困有餓凍之苦,念有情有生死之苦。

菩薩念念有情之苦,因眾生病而病,如乳母照料小兒,隨時乳哺,終年眷顧。也許我們還不具足菩薩深廣的大悲種,但是生活中,隨緣觸目所及,能先思惟眾生之苦痛,能感人之所感,痛人之所痛,來日定當成熟菩薩摩訶薩的大悲種。

四、般若佛母,天人禮敬

般若為三世諸佛母,為長養功德善根的根本。在第十二分已表明般若法寶流通之處,應受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眾,恭敬供養如佛塔廟。今再顯明申述法音流布的殊勝功德,令受持般若無住之行者,發起大乘心,為他人解說。

《金剛經註解》云:

「在在處處若有此經者,一切眾生六根運用,種種施為,常在法性三昧之中。若悟此理,即在在處處有此經也。

一切世間者,謂有為之心也。天、人、阿修羅者,天者逸樂心,人者善惡心,阿修羅者瞋恨心,但存此心,不得解脫。所應供養者,若無天、人、阿修羅心,是名供養。即為是塔者,解脫之性,巍巍高顯,故云是塔也。以諸華香而散其處者,當於解脫性中,開敷知見,薰植萬行,即法界性自然顯現。」

此番註解,返本歸源,由外在有為、有相的恭敬供養,回向崇高巍巍的解脫法性,令我們反觀自心,照見般若之性。

古靈禪師,是在百丈懷海禪師那裡開悟的。悟道後,有感於剃度恩師的引導,決定回到還未見道的師父身旁。

有一次,年老的師父洗澡,古靈禪師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師父的背說:「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聖!」

師父聽了便回頭一看,禪師趕緊把握機緣又說:「佛雖不聖,還會放光哩!」

但是師父仍然心眼未啟,只覺得徒弟的言行異於常人。

又有一次,師父在窗下讀經,有一隻蒼蠅因為被紙窗擋住了去路,怎麼飛也飛不出去,把窗戶撞得哄嚨直響,於是又觸動古靈禪師的禪機,說道:「世界如許廣闊,你卻不肯出去,只鑽他驢年故紙!」

師父看到這個參學回來的弟子,言語怪異,行徑奇特,於是問他說的是什麼道理?古靈禪師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訴了師父,師父感動之餘,於是請他上台說法,禪師陞座,便說道:「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欲信解受持《金剛經》者,要從心地下功夫,不然「百年鑽故紙,痴迷空投窗」,何年何月得以見性出頭?般若花處處開,惜哉!吾人迷失本心,不聞花香鳥啼!只因樂著小法,受我身見,不知世間如許廣闊!若能去除天界的福樂安逸之貪著,人界善惡好壞之揀擇,修羅道上的爭強好鬥,滅絕三界的住著,即現巍巍的自性塔廟,自此,真佛放光,終年香火不絕。

有一位名叫優波先那的比丘,有一次在山洞中禪坐時,忽然大聲呼喊在對面岩窟禪坐的舍利弗尊者,當舍利弗來到他的面前時,他說道:「尊者!我剛才禪坐的時候,好像有什麼東西掉到我身上,一看竟是條毒蛇,我被牠咬了一口,我馬上就會死去,趁毒氣在我身上還沒有發作時,請您慈悲為我召集鄰近的大眾,我要向他們告別!」

舍利弗聽後,看看優波先那,很疑惑的說道:「這是真的嗎?我看你的臉色一點也沒有改變。如果毒蛇咬了的話,臉色一定會變的。」

優波先那態度仍很安詳的說道:「舍利弗尊者!人是四大五蘊所集成的,沒有主宰,本就無常,因緣聚散,空無自性,我是體悟到這個道理的,毒蛇可以咬傷我的色身,牠怎能咬到真理的空性呢?」

舍利弗尊者聽後,讚歎優波先那:「你說得很對!你已是解脫的聖者,肉體雖有痛苦,你用你的慧解來面對。人們如果要修道調心,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面對肉體的死亡,要有拔去毒針,重病得癒,無恐懼無愁惱的歡喜。死亡的只是色身,永恆的法身是不生不死的。你在臨死前,能諸根和悅,臉色不變,這是以智慧觀看世相,出離火宅的一刻,實在是無限的美好!」

毒蛇可以傷害我們的色身,但金剛不壞的法身並不會為世間種種毒焰刀杖所壞。我們只害怕有形的毒蛇,因為牠會毀壞我們的肉體,卻不知五欲六塵更甚毒蛇,會吞蝕我們的善根功德,進而葬送我們的法身慧命。

【習題】

1.為什麼億劫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不如一念淨信的功德?

2.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本經,為什麼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3.佛心平等,為什麼此經只為發大乘者、發最上乘者說?

4.生活中如何培養大乘菩薩的悲心?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