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73 講話

前分佛陀以身命施與受持四句偈等相校量,令大眾開啟般若功德無限的知見;此分則敘述須菩提尊者深解義趣,得四相寂滅,起忍辱大乘行。

一、深解義趣,第一希有。

二、不驚不怖,入般若海。

三、行大忍辱,離我法執。

四、除滅四相,發菩提心。

此分從須菩提尊者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掀開序幕。尊者涕淚悲泣為何來?深解之義趣又指何事?禪門中有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吾人未徹見本來面目,昏蒙不明,誠足可悲!但為何已破無明殼子,返路歸家時,仍舊涕淚悲泣呢?

一、深解義趣,第一希有

前文中,須菩提乍聞「離相度生」、「無住行施」、「非相見佛」等教義,未免茫然,所以於第六分中曾請問佛陀:「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本文開頭則指出,須菩提已深解義趣,故「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者,即文字般若;深解即觀照般若,義趣指實相般若。良以由文字起觀照,由觀照而契實相也。尊者之涕淚悲泣,是為悲欣交集的心情,喜己身之桶底脫落,大事已明;悲眾生之沉淪生死,枉受飄零。

《普賢行願品》謂: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無畏藥,離五恐怖。何等為五?所謂:火不能燒,毒不能中,刀不能傷,水不能漂,煙不能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藥,貪火不燒,瞋毒不中,惑刀不傷,有流不漂,諸覺觀煙不能熏害。」

須菩提尊者已得菩提心藥,離五怖畏,不再漂流三界,此時,如水清魚自現,碧潭空映月。

有一個老人,鬚髮斑白,齒牙脫落,有人問他:「老先生!您今年高壽?」

「四歲。」老先生正經的回答。

「老先生!您愛說笑了!您看起來至少也有七十高齡,怎麼說自己只有四歲呢?」

「年輕人!這你就不懂了,我的年齡雖然已經八十歲,但是過去的生命是自私無知,只知道追逐聲色的享受,真正有意義的歲數只有四歲,那是我皈依佛教以後的生命,我開始明白要廣結善緣,求福修慧,為永久生命播種美好的因緣。在我了解生命的真諦之後,才算真正出生。因此,我只有四歲。」

須菩提深解義趣,讚歎一句:「希有!世尊!」這句「希有」,和第二分的「希有」,有沒有不同呢?

第二分的「希有」,是讚歎佛陀以日用尋常生活,展現本地風光,默示當下即般若全體大用。而此分之「希有」,是以文字般若引發觀照,令契真如實相。前之「希有」,如乍見華屋外觀之規模莊嚴;今之「希有」,乃登門入室見種種珍寶。

得聞是經者,成就聞慧也;信心清淨者,成就思慧也;即生實相,成就修慧也。由成就聞、思、修三慧入般若義趣,此功德最上第一希有,能信解受持者,即遠離四相,為人流中第一希有。

經文中:「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此三句蘊含深意:

「是實相者」,即文字般若。為對治凡夫外道,妄執虛妄諸相,以文字音聲引導,令除我執,以見我空之實相。

「即是非相」,為觀照般若。對治出世間之聲聞、緣覺者,執空相,以非相遣法執,以顯法空之實相。

「是名實相」,即實相般若。對治權乘菩薩,執非法相者,以是名除非法執,顯俱空之實相。

信解受持《金剛經》即如佛在、法在、僧在,三寶具足,只是吾人心志怯弱,戀繫諸相,鉤牽愛欲等境,如車輪不停輪轉,無有休息。四歲的老人有著迷悟不同的生命情境,吾人若能一念淨信,轉迷成悟,即坐擁般若珍寶,為無事貴人。

二、不驚不怖,入般若海

何謂不驚、不怖、不畏?《金剛經註解》曰:

得大乘聞慧解,一往聞經,身無懼相,故名不驚。

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

得大乘修慧解,順教修行,終不有謗,故名不畏。

傅大士頌曰:

如能發心者,應當了二邊;

涅槃無有相,菩提離所緣。

無乘及乘者,人法兩俱捐;

欲達真如理,應當識本源。

凡夫妄計五蘊為我,引生煩惱,造種種業。佛陀為破除此一妄執,故說五蘊無我之理,謂我僅為五蘊之假和合,並沒有常、一、主宰性。二乘人聞之而入無我,證得人空(我空),但雖入人空,卻未達法空之理時,猶認定五蘊之法為實有,佛為破除此一妄執,故說般若深慧,令彼等徹見五蘊自性皆空。由於尚不知法空,因此,聞「法無有」故驚,聞「空無有」故怖,於二無有理中,思量不能相應故畏。須是離二邊,人法俱捐,才能不驚、不怖、不畏,真正信解受持此經。

吾人學佛,以信為首,如《華嚴經》所說:

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

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又說:

信能捨離諸染著,信解微妙甚深法,

信能轉勝成眾善,究竟必至如來處。

有一位雲水僧,行腳至某一個村落,看見遠遠的山上有著金色的光芒,以為有什麼得道的高僧,便循著光走到一間茅屋。只見到一位老太太喃喃念誦,「唵嘛呢叭彌牛」,每念一句咒語,就有一顆豆子自動跳過去。雲水僧驚歎不已,只因為老太太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念一斗的「唵嘛呢叭彌牛」,連無情的豆子都感應到老太太的真心,即使咒語的念法錯誤,但深心才是道場,不在言語思議。

真正的咒語,是謂總持一心,意念清淨。發出毫光的茅屋,就像我們圓淨滿足的本性,無諸煩惱蓋、無明障。《佛說無上依經》提道:

「一切如來,昔在因地,知眾生界自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污濁。諸佛如來,作是思惟:客塵煩惱,不入眾生清淨界中。此煩惱垢,為外障覆,虛妄思惟之所構起,我等能為一切眾生,說深妙法,除煩惱障,不應生下劣心。以大量故,於諸眾生生尊重心、起大師敬、起般若、起闍那、起大悲,依此五法,菩薩得入阿鞞跋致位。」

如來為吾等說深妙法,即客塵煩惱不入清淨法性,只是吾人信不得,因此歸家無門。在因地修行中,信佛有無量功德,信經法能發善根,信比丘僧能廣植福田,信有今世、信有來生,更要信得自性清淨,常生智慧功德。

三、行大忍辱,離我法執

成就第一波羅蜜,從忍辱中來。修持般若者,若無忍辱作為資具,起無我觀照,不得契入實相。諸佛菩薩度生離相,無住行施,如果沒有現前歷緣對境,又怎能成熟莊嚴的功德法身。

圓悟克勤禪師說:「大凡為善知識,應當慈悲柔和,善順接物,以平等無諍自處。彼以惡求及以惡聲名色加我,非理相干,訕謗毀辱,但退步自照。於己無嫌,一切勿與較量,亦不動念瞋恨,只與直下坐斷。如初不聞不見,久久魔孽自銷爾!」

佛陀以己身為例,往昔被歌利王節節割截身體時,因心無我等四相,不生瞋恨,是故成就第一波羅蜜。

據僧肇大師言,歌利王之名,有其另一層含義:「歌者,即是惡之別名。利者,刀也,非謂世間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無明煩惱之身。」

不論是割截色身或煩惱之身,都必須憑藉般若慧力,蕩除四相,心不動搖,不起瞋恨,才能入般若功德性海,護念天下蒼生,令熱惱頓息,普得清涼。

吾人珍愛身體,百般呵護照料、裝飾打扮,如果能破除我、我所有的妄想,當逢人毀辱時,甚至行骨肉之身施時,自然能如飲甘露,不起愁惱。

有一天,一個婆羅門來勢洶洶,衝進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因為他的親友跟隨佛陀出家,使他怒不可抑,惡口瞋罵佛陀以妖術誑惑世人。

佛陀默默聽完婆羅門的惡言羞辱後,面容沉靜的開口道:「你如果帶著禮物去拜訪朋友,但是朋友堅持不收下你帶來的禮物,那時候你要如何呢?」

「要是朋友堅持不收下禮物的話,我只好再帶回家。」

佛陀說道:「今天你在我面前說的那些話,我不接受,那些瞋怨惡口的語言,就再歸你所有。」

佛陀明白,以諍止諍,只有增加仇冤,無法止息眾生諍論的妄心,唯忍為大力,能調御剛強眾生。

《羅云忍辱經》:「忍之為明,踰於日月。龍象之力,可謂盛猛;比之於忍,萬萬不如一。七寶之燿,凡夫所貴,然其招憂,以致災患;忍之為寶,終始獲安。

布施十方,雖有大福,福不如忍。懷忍行慈,世世無怨,中心恬然,終無毒害。世無所怙,唯忍可恃。忍為安宅,災怪不生;忍為神鎧,眾兵不加;忍為大舟,可以渡難;忍為良藥,能濟眾命;忍者之志,何願不獲? & &吾今得佛,諸天所宗,獨步三界,忍力所致。」

佛陀要吾人深深護念,離相修忍,心不住著,可謂知瞋根難伏。一念瞋意,燒盡功德好林;心涉人我諸相,萬千資糧大水漂流。

很久以前,森林裡住著兩隻雁,雁和池塘裡的烏龜是好朋友。有一年夏季,久旱未雨,池水乾涸,烏龜心裡著急,實在無法支撐下去。

兩隻雁很同情烏龜的處境,想幫忙牠遷移到有水的住處,雁想到一個辦法,用一根樹枝,叫烏龜銜在口中,兩隻雁各執一端,並囑付烏龜,在未達到目的地時,千萬不能開口講話,以免從空中摔落。

於是雁帶著烏龜向高空飛行著,正當經過一個村莊的上空時,恰好被一群孩童瞧見了,他們驚訝的指著天空,大聲喊叫:「烏龜被大雁銜去了,大家快來看呀!」烏龜聽到下面孩童的喊叫,心裡十分生氣,認為自己受到羞辱,不禁怒火中燒,就開口怒罵道:「你們懂什麼?我才不是被雁銜去的!」剎那間,開口爭辯的烏龜,從高空跌落,粉身碎骨而亡。

四、除滅四相,發菩提心

依般若,菩薩修一切行,心離佛相、眾生相,不住色而行布施。菩薩能行無相事業,方契諸法性空之理,般若如明目人,洞察世間萬物萬象。《轉女身經》說:

爾時,尊者舍利弗復問無垢光女言:「汝從淨住世界無垢稱王佛所,受此女身,來此間也?」

無垢光女答言:「尊者舍利弗!彼佛世界,無有女人。」

舍利弗言:「汝今何故,以此女形,來生此間?」

女即答言:「我今不以男形、女形,亦不以色、受、想、行、識來生此間。所以者何?尊者舍利弗!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從一佛國,至一佛國,為有男女、陰界諸入,差別相不?」

舍利弗言:「不也!所以者何?如來所化,無有差別。」

女言:「尊者舍利弗!如如來所化,無有差別,一切諸法,皆悉如化。若知諸法,悉同化相,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不見差別。」

我們以有相心,生六根病,背離正道,於塵境不知如幻無實,慧眼未開,著男女形相等,即使與佛迎面相見,仍是渾然不識。

有位信徒非常虔誠,有次遇到水災,他只好爬到屋頂上避難。水漸漸漲高,終於淹到腳下,他急忙的祈求道:「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啊!」

不久,他發現一個原住民同胞,駕了一艘獨木舟要救他,他卻說:「我不要你來救我,我要觀世音菩薩來救我。」

水勢繼續上漲,已高及腰部,他很著急的再次祈求道:「慈悲的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啊!」

然後又來了一艘快艇,要載他到安全地方,他又說:「我一生最討厭科技文明,無論什麼機械東西,我都不喜歡,我只要觀世音菩薩來救我。」

水已漲到胸部,他害怕的大喊著:「觀世音菩薩!快快來救我啊!」

之後,來了一個美國人駕直升機要救他,他還是搖手說道:「你是外國人,我不要你,我要觀世音菩薩救我。」

結果,他幾乎被水淹死,好在遇到一位佛光禪師,把他救起。

他向禪師抗議道:「像我如此虔誠的信仰,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卻不來救我?」

佛光禪師解釋說:「你真是冤枉了觀世音菩薩!當你大聲呼救時,菩薩變化了獨木舟、快艇、直升機前來救你,菩薩一次又一次地搭救你,你不但不感謝,還挑三揀四,不斷拒絕,看起來你與佛菩薩無緣,我不該救你,還是讓你到閻羅王那邊報到好了。」

心識一旦落入執求的妄相,就如盲人摸象,無法察覺實相的全體。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依《金剛經註解》:

「真語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實語者,一切法空,本無所有也。如語者,一切萬法,本來不動也。不誑語者,聞如是法,皆得解脫也。不異語者,一切萬法,本自空寂,將何為異也。」

佛的五種語,蘊含甚深妙義:

真語、如語者:乃真諦即空之理。

實語者:乃中道實相之理。

不誑語、不異語者:乃順依俗諦之理。

佛陀所說法,無虛無實,皆是契合性理,真實不誑不異。雖開六度萬行法門,門門皆為應化眾生的迷執,使之登一乘之道,回頭轉腦,入無門之門,無法之教。

傅大士頌曰:

證空便為實,執我乃成虛;

非空亦非有,誰有復誰無?

對病應施藥,無病藥還袪;

須依二空理,穎脫入無餘。

有一天,一個信徒來向一休禪師訴苦:「師父!我活不下去了,我要自殺!」

「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尋短見呢?」

「師父啊!我自經商失敗後,如今債台高築,被債主們逼得無路可走,只有一死百了。」

一休禪師道:「難道除了死以外,沒有別的方法可想?」

信徒痛苦的說:「沒有!我除了有個年幼的女兒之外,已經身無分文,山窮水盡了!」

一休禪師靈光一閃,說道:「哦!我有辦法了,你可以把女兒嫁人,找個乘龍快婿,幫你還債呀!」

信徒搖搖頭的道:「唉!師父,我的女兒只有八歲,怎能嫁人呢?」

一休禪師道:「那你就把女兒嫁給我吧!我做你的女婿,幫你還債。」

信徒大驚失色道:「這……這簡直是開玩笑!你是我最尊敬的師父,怎能做我的女婿?」

一休禪師胸有成竹地揮揮手說:「好啦!好啦!不要再說了,你趕快回去宣布這件事,迎親那天,我就到你家裡做女婿,快去!快去!」

這位商人弟子十分虔信一休禪師的智慧,回家後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禪師要到家裡來做他的女婿!這個消息一傳出去,立刻轟動全城。到了迎親那一天,好奇看熱鬧的人,擠得水洩不通。

一休禪師抵達後,吩咐在門前擺一張桌子,上面放置文房四寶,禪師當眾揮毫,大家看禪師的字寫得好,爭相欣賞,爭相購買,反而忘了今天來做什麼的。結果,買書法的錢,積了幾籮筐。

禪師轉身問信徒說:「這些錢夠還債了嗎?」

信徒歡喜得連連叩首:「夠了!夠了!師父你真是神通廣大,一下子就變出這麼多錢!」

一休禪師長袖一擺說:「好啦!問題解決了,我女婿也不用做了,還是做你的師父吧!各位再見!」

一休禪師因為不執取身相,依巧妙智慧,救人一命。學佛者,摒除諸相,心如清珠澄亮,才能以此光明,度盡冥闇無依的眾生,同入百千萬億淨剎佛國。

此分佛以五百世做忍辱仙人為例,警醒諸位行者,深解第一般若義旨,心離相無住,並不是槁木死灰,故弄玄虛,而是於現前違逆之境,遭遇眾生無理戕害身心時,能情智分明,隨順眾生,不起瞋恨之心。

《金剛經》是一部治心的寶典,也是成佛修行的地圖。日本有位禪僧,開悟詩道:「心冷如水,眼中似火。」我們學佛人,要有智水止靜世間妄相,但不能抱玄守無,成焦芽敗種,還要以悲火之熱力,照亮人間。

《金剛經》處處要吾人除去眼翳,離相無住,但不是撥無因果聖凡,而是要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般若智,生其心是大悲行,欲開張無限性德妙用,須空有兼資,悲智雙運,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

欲深解金剛義趣者,要先發第一希有之心,所謂:

學道容易入道難,入道容易守道難,

守道容易悟道難,悟道容易行道難。

吾人讀誦經典,往往只受持半部經,如《金剛經》談空,言離我等四相,言不住諸相,於是就陷溺於空的泥坑,不能自拔。不知諸佛之法,都是圓融會通、平等無二,不偏執空有二邊,不分隔大小局限。

欲成人流中第一希有者,繁茂菩提妙果,要懷有「心冷如水,眼中似火」的襟懷,以智水澄靜妄想分別,以悲火成熟無量有情。

【習題】

1.須菩提尊者為什麼會涕淚悲泣?

2.何謂不驚、不怖、不畏?

3.修忍辱波羅蜜和般若有什麼關係?

4.何謂佛的「五種語」?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