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20 宗教與和平──於國際自由宗教聯盟世界大會演講

各位法師、各位貴賓、各位居士,大家好!

首先至誠歡迎大家蒞臨佛光山,參加「二〇〇六年國際自由宗教聯盟第三十二屆世界大會」,為了這次會議的召開,負責籌辦的相關人士,如國際自由宗教聯盟牛津祕書處祕書長安德魯・克拉克(Andrew Clark)、婦女會副會長關根安西子(Akiko Sekine),以及立正佼成會外務部次長神谷昌道(Masamichi Kamiya)、立正佼成會外務部業務職員本塚季代子(Kiyoko Kizuka)、立正佼成會駐牛津祕書廣田惠(Megumi Hirota)、金光教泉尾教會執行長三宅善信(Yoshinobu Miyake)、一燈園董事西田多戈止(Takeshi Nishida)、玉光神社副官司本山一博(Kazuhiro Motoyama)、椿大神社國際部豬熊俊吉(Yuji Inokuma)等人,從前年開始就數度到佛光山展開事前的籌備工作,先後總共召開了五次的籌備會議,由於他們的辛苦,因此成就了今天的盛會。

這次會議的主題「宗教與和平」,旨在透過宗教交流,落實世界和平,不但符合當代的思想潮流,同時也指出宗教對於世界和平的促進,有著責無旁貸的使命。現在正當舉世都在渴求和平之際,宗教之間應該如何相互合作,共促世界和平?今天就針對這個主題,提出個人的四點看法,請大家指教。

第一、宗教不要排他,尊重才能相互包容

自古以來,有人類便離開不了宗教。宗教的重要,在於能領導生命的大方向,能將生命之流的過去、現在、未來銜接,所以人人都應該有宗教信仰,有信仰生命才有規範與目標。

宗教信仰和道德的規範,都使社會的發展能夠依循秩序前進,尤其現在世界各國發生許多天災人禍,宗教在這方面更是發揮極大的作用。例如二〇〇一年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布希總統隨即召開宗教大會,期以宗教的力量來安定民心,希望透過宗教信仰,幫助大家發揮智慧和勇氣來面對困難。正當人心惶惶之際,我也在天主教神父陪同下,進入雙子星大樓廢墟,為罹難者祈福,並且祈求世界和平。

此即說明,宗教信仰是超越國界的,宗教具有安頓人心與促進世界和平的功用,因此世界上不管任何宗教,都有義務共同致力於促進地球上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尊重、種族與種族之間的和諧相處,以期讓許多不同的語言能溝通、文化能交流、男女能平等。尤其對於世界和平的促進,宗教應該身先表率,彼此相互尊重包容,把「有容乃大」的胸襟,從宗教之間推展開來,進而影響社會各個團體,這是宗教界的責任,也是對現代社會應該提供的貢獻。

為了達成此一目標,先決條件是宗教之間應該建立「同體共生」的關係,不要互相排斥。雖然宗教之間,各自的教主不同,彼此應該相互尊重,不可混淆;教義也各有所宗,應該各自發揮;但是教徒之間則可以彼此溝通往來。

我的意思是說,教主不能合,耶穌就是耶穌,佛祖就是佛祖;教義也不能合,文學就是文學,科學就是科學,醫學就是醫學,根本就不必合!但是教徒可以互相來往,彼此可以做朋友,你信伊斯蘭教、基督教,我信佛教、道教,我們可以在一起談話做朋友,彼此可以互相來往,互相尊重。

尊重是人際和諧的基本要素,人人都喜歡被人尊重,卻往往忽略了要去尊重別人。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人與人之間能夠尊重包容,才能群策群力,共成美事。就如五指互相尊重,才能團結成一個拳頭;一個拳頭才有力量,有力量才能謀求和平。所以宗教之間要「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彼此包容、彼此尊重,就如人體的五官,要相互共生,才能共存。

佛教一直是提倡尊重包容的宗教,也是世界上最沒有排他性的宗教,佛陀組織教團,「四姓出家,同一釋種」。在佛教裡,剎帝利的王子、首陀羅的賤民,佛陀同樣看待;拜火教的大迦葉、好玄論的迦旃延,佛陀都能攝受成為僧團裡的中堅分子。因為佛陀能容納異己,所以十大弟子各有專長,故而有千二百五十人都能得道的美談。佛教的信仰,念佛拜佛,都建立在尊重上;沒有尊重,彼此猜忌,彼此賤視,如何能和平相處?沒有尊重的和平,也無法持久,因此今日宗教界欲圖世界的永久和平,首先必須建立彼此尊重之心;如果宗教之間都能互相尊重,彼此團結,則世界和平當非難事。

第二、教派不要內鬥,對外才能發揮力量

從宗教的歷史來看,每個宗教都有不少的教派,有的以「人」為派,有的以「義」為派。教派太多,所產生的問題就和黨派太多一樣,容易造成民眾的分裂。例如,以耶穌教來說,曾經有一位樞機主教告訴我,耶穌教有五千多個教派。光是一個耶穌教就有五千多個教派,甚至「上帝」之名,也有「耶和華」、「主」、「神」、「阿拉」等各種不同的稱呼;因為「派」太多,大家各自為政,各行其事,如此怎麼能團結合作呢?

乃至於以佛教而言,也有各種宗派之分,例如大乘、小乘,南傳、北傳、藏傳,顯教、密教,空宗、有宗等。不同的是,佛教雖然宗派有別,生活背景也不一樣,但是大家所信仰的佛陀只有一個,基本的教義,如三法印、四聖諦,都是一樣。所以佛教徒在一個佛陀,以及共同的教義信仰下,雖然僧伽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三寶是一體共遵的。佛教的發揚,可大可小,可一可二可三。其他宗教在這一方面,雖然也力圖統一共遵,但仍顯得散漫。佛教順應眾生根機的不同,也有時候分,有時候合,很能合乎人間的需要。

其實,宗派太多導致力量分散,並不是最嚴重的問題,值得憂慮的是,一般人性都有「順我者生、逆我者亡」的弱點,宗教徒之間也往往因為不能包容他人不同的思想、言論、風格,所以難以團結,甚至互相內鬥。當一個團體內部本身都無法和諧,又如何對外發揮影響力呢?因此儘管所有宗教的教義都是為了導人向上、向善,但是如果教派之間不能和諧,教徒經常彼此內鬥,又如何能把和平的理念與精神傳達出去呢?

因此,如何聯合宗教界來促進世界和平,以具體發揮宗教的功能?首先要從宗教徒的相互和諧、彼此尊重做起,唯有人人以身作則,以身教來感召世人對和平的追求,才是最具說服力的傳教。尤其現在是個「地球村」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關係密切,更應該保持良好、和善的關係,如此大家才能歡喜融和的共生吉祥。

第三、彼此不要執著,無我才能共創和諧

一九九五年佛光山在澳洲的別院南天寺開光,我前往主持佛像開光法會,當天應邀出席的澳洲國會議員羅斯・卡麥隆(Ross Cameron)問我:「世界上的宗教領袖當中,哪一個最好?」我說:「你歡喜的那個,就是最好!」

世間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一般人對於他所信仰的人,就看成是神、是佛;自己所不信仰的,他就是魔、就是鬼。尤其宗教人士基本上有一個「排他」性格,你不同我,我就不和你來往。例如歷史上有名的「十字軍東征」,就是回教與基督教之間的宗教戰爭,彼此為了聖地「耶路撒冷」,而於一〇九五年開始,到一二七〇年,前後發動八次戰爭,最後於一二九一年回教徒攻破十字軍所占領的最後一個城市,終於結束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是典型的宗教戰爭,宗教為什麼會互爭?其實就如政治人物,為了實現理想,當別人與我的目標、理念不同,尤其彼此利益衝突時,自然就會有政爭,這就是「我執」作祟。

「我」是紛爭的源頭,因為「我」而自私,因為「我」而執著,因為「我」而愛染,因為「我」而紛爭;「我」之一念,令人永不安寧。經典提到:我見太重之人,喻如餓鬼。因此欲求世界和平,必須「無我」,如《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和平。

宗教徒之間,雖然有的人「我執」已除,但「法執」未遣,就如佛教的阿羅漢,雖已證果,我執不再,但是那份對真理的執著仍然存在;因為執著,沒有包容性,所以爭執不斷,甚至不得不發動戰爭。

其實,宗教最大的意義,就是追求解脫;執著存在,如何解脫?所以宗教要有包容性。佛教的包容性最強,在佛教裡,不管藥師佛、彌陀佛、彌勒佛,都是「佛佛道同」,甚至關公、媽祖,在佛教裡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佛教容許異己的存在,在佛教兩千多年的歷史裡,從未有過戰爭或衝突。佛教把儒家當成是人乘的佛教,把耶穌教、伊斯蘭教看成是天乘的佛教,把道教的出世無為當成是聲聞、緣覺乘的佛教,彼此都是圓融無礙,互相尊重包容。

其實宗教本來就是與宇宙同行,與人民同在,世界上的宗教很多,在各種宗教當中,包括天主教、耶穌教、回教、佛教等,雖然彼此信仰的對象有別,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種神祇等,其實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規劃出來的「本尊」,名稱雖有不同,意義卻是一樣。由於各人心中各有本尊,所以不管耶穌、穆罕默德、孔子、上帝、關公,自己認定就好,但不要互相排斥,也不要執著自己的最好,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別人,宗教之間應該互相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會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質。

第四、人我不要對立,慈悲才能促進和平

常有人問:世界能否和平?自古至今,任何時代都有災難,儘管今日的世界籠罩著各種苦難,但是人只要能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只要內心祥和,世界自能和平。

宗教在世界上一向最倡導和平,最受人尊重,但是和平也不能沒有力量。例如過去羅馬教廷提倡世界和平,蘇聯的史達林就問:「你歐洲的教皇有多少軍隊?」意思是說,提倡和平,就要有力量;沒有力量,有什麼資格談和平?

佛教是最重視和平的宗教,但是佛教也主張修行要降魔,降魔並非跟別人戰爭,而是跟自己內心的煩惱戰爭。修行就是要「降伏其心」,所以要有慈悲、忍耐的力量來莊嚴自己。現在宗教要促進世界和平,也不能沒有力量;我們的力量就是因緣果報的力量,就是緣生緣滅的力量,就是慈悲喜捨的力量,就是共同和諧的力量。

慈悲是需要「立場互換」,現在世界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恐怖分子,就是暴力事件,不斷威脅著整個世界,擾得人心惶惶。不過對付暴力,如果「以暴止暴,終不能止」,只有用慈悲,才能解決。所以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在征討阿富汗的同時,也帶了糧食去救濟,並且帶了很多人去幫助他們興學,因此阿富汗的人也都心存感激。又如美伊戰爭,美國對伊拉克也只是指向海珊一個人,但對全伊人民也要照顧,所以慈悲會獲得友誼。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法句經》說:「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吾人如果能彼此易位,如果能視眾生如己,則實踐慈悲不難;有了慈悲之心,人與人之間自然能和平相處,人與自然也才能共同存在。

現在科學發達,交通咫尺天涯,乃至電話、電視、電腦網際網路的發明,使得人際之間的關係真是天涯若比鄰。但是世間的智慧有利有弊,科學發達雖然帶給人類許多富樂,但相對的也造成人際疏離,甚至製造許多交通事故、電腦犯罪等問題。可以說,科學帶給人類福利,但也引生許多弊端,所以單純的發展科技,並不究竟。

比科學發明更重要、更偉大的事,就是現在人類的思想要相互交流、相互關懷。唯有人類彼此互相來往、互相聯誼、互相了解、互相幫助,世界才會和平、人民才能安樂。因此,「世界和平」不是關閉的,而是「同體共生」,不但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乃至宗教與宗教之間,彼此都要互相尊重、互相來往,大家才能共存共榮。

今天謹針對「宗教與和平」的議題,提出如是四點看法:

第一、宗教不要排他,尊重才能相互包容。

第二、教派不要內鬥,對外才能發揮力量。

第三、彼此不要執著,無我才能共創和諧。

第四、人我不要對立,慈悲才能促進和平。

未來希望透過宗教界人士的努力,能夠喚起世人的共識,大家共同促進世界和平。最後祝福大家,身心自在,共生吉祥。

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講於國際自由宗教聯盟世界大會

二○○六年七月一日刊於《普門學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