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9 如何建設和諧社會?

一誠法師、葉局長、各位領導、各位法師、各位貴賓,大家吉祥:

很難得的因緣,今天能在這裡和大家齊聚一堂,共同參加這場由中國佛教界倡議發起,並由浙江杭州市佛協與舟山市佛協主辦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這次論壇的主題「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不但呼應了胡錦濤主席「和諧社會」的倡導,同時也明確指出和諧之道在於「從心開始」,希望藉由這次的論壇,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因此意義非凡。

談到世界和平,放眼當前社會,所以有諸多的紛爭,不能和諧,都是由於人們不善於管理自己,尤其不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心」。如果人人都能把「心」管理好,則促進社會和諧,不為難也。因此,今天僅針對「如何和諧社會」這個主題,提出四點建設和諧社會的管理要點,分別是:一、柔性的管理,二、自覺的管理,三、感動的管理,四、佛法的管理,請大家不吝指教。

一、柔性的管理

「管理學」是因應時代進步而產生的一門學問。過去西方一談到「管理」,都是講究「制度管理」,也就是一般強調有組織、有系統、有計畫、有目標的企業管理。然而在佛教裡,除了重視組織、制度,佛教尤其有一套另類的管理辦法,也就是以慈悲、讚美、鼓勵來代替制度與規矩的「柔性管理」。

所謂「柔性管理」,世間上剛硬的東西不一定堅固有力,有時柔軟的東西反而有意想不到的穿透力。例如,滴水可以穿石、溫火可以融冰,乃至人體上堅硬的牙齒易斷,但柔軟的舌頭不死不爛。可見「剛」雖然不是絕對的不好,為人「剛直」有時也有其必要,但剛而銳的東西容易斲傷,所以佛教講「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柔性反而能夠持久。佛教指導人坐禪,目的就是要培養柔軟心,心地柔軟的人才容易跟人融和相處,心性慈悲柔和的人,往往能制服頑強於無形。例如,佛教裡的盤珪禪師,他以「慈悲愛心」感動禪堂裡惡習不改的慣竊;仙崖禪師則以「不說破」的方式,化導頑皮的沙彌遵守寺規;乃至中國的老禪師放下身段「老作小」,因此讓整個寺院和合無諍,他們都是真正懂得管理三昧的人。

「以柔克剛」的原理不僅可以應用在人事管理上,其實現在海峽兩岸雖因政治因素造成隔閡,但事實上兩岸都是同文同種,有著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兩岸一衣帶水,國土實不容分裂。因此,兩岸統一是時代的潮流,也是必然的趨勢。未來在「一個中國」的統一大道上,應該立足在「愛」與「平等」的前提下,如胡錦濤主席說:「和平統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也就是彼此尊重、包容,透過柔性的溝通,如此才能化解僵局,才能和平統一。所以,和諧社會要講究「管理」,但不是「強勢」的管理,有時以「柔性」的攻勢,更能發揮力用。

二、自覺的管理

「管理學」雖是現代最時髦的一門學科,不過,現在一般人大都只懂得應用在事務上的管理,卻忘了要「管理自己」,尤其是「心」的管理,也就是佛教的「自覺」與「自悟」。

所謂「自覺」,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檢討、自我反省、自我發覺問題,繼而要懂得自己解決問題。例如自覺自己說話不圓融、做事不周全;自覺自己經常對人過分要求,乃至對自己無法信守承諾等。因此,「自覺管理」就是舉凡說話、做事,都要事先設想周全,不要事後懊悔,要時時覺得自己的形象重要,自己的品牌重要,所以要自我改進。尤其要「自覺」自己一生承受各種因緣的成就,故要感恩、發心,要懂得先「捨」才能「有」。

「自覺」就是一種自我教育,佛陀講「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自我教育;「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也都是自我教育。自覺的人生,做人處事要「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要自覺「內心重於外境、精神重於物質、結緣重於自私、建設重於破壞」;自覺的管理,就是要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輕重是非、人我關係,乃至覺悟宇宙世間因緣果報的定律。

當初佛陀也是透過自覺才能成道,所以人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候需要父母的教導、老師的訓誡、社會大眾的幫助、長官的提攜、朋友的勉勵;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自覺」。自覺就是自我成長,自我樹立形象,如果自己不能自覺,光是依靠別人,就如自己的身體,血管裡的血液是自己的,是自發的營養,對增進健康有最大的功效與幫助;如果靠打針、注射營養劑,總是外來的,利益有限。

是故,「自覺管理」其實就是自我認識、自我慚愧、自我懺悔、自我奮發、自我學習,也就是要能自我「見賢思齊」,把自我的能量發揮出來,把自我的形象樹立起來。如果人人都能建立起自己慈悲、智慧、明理、樂觀、忠誠、忍耐、守信等「形象」與「品牌」,自然能夠建立和諧的社會。

三、感動的管理

管理學中最難管理的是自己的「心」,但是管「人」也不是容易的事,因為人性是自私的,人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意見,最重要的是面對不同的思想、習慣、經歷、年齡、族群等,如何在這麼多的差異之中,將人統攝起來,事實上是非常困難的。

有些人從事管理,善於以謀略在人我之間製造矛盾,然而一旦被人拆穿,就不容易為他人所尊重;有些人從事管理,喜歡用計策先試探別人的忠誠,但是一旦被人識破,就不能為對方所信服。所以最好的管理方式,應該是對人尊重、愛護,凡事「以身作則」,並且勇於承擔及包容部屬的不足或過錯。能夠用「感動」來代替「謀略」,用「施恩」來當做「助緣」,必然更能令人信服,更容易攝受人心。

自古以來,凡是善於管理的良臣名將,都是因為他們擁有這種體貼、承擔的美德,能與屬下「榮辱與共」、「生死不移」,所以感動大家同心一德,克敵致勝。例如吳起領軍,不但與兵士同榻而眠,同桌而食,而且噓寒問暖,為吮膿血,所以官兵們都肯為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李廣帶兵,在饑乏之際,發現泉水,不待士卒盡飲,必不近水,不待士卒盡餐,必不嘗食,所以大家都樂於為他效勞賣命,出生入死。乃至現在的中共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以及台灣的連戰、馬英九等,他們「親民愛民」的作風,也一直深獲廣大群眾的擁護。

過去聽過一則「剩菜的故事」,一個母親為了家庭、兒女,一輩子甘心情願的吃剩菜,我把這種肯犧牲、肯奉獻、不計較、不嫌苦的管理方法稱為「剩菜哲學」,這就是一種「感動」的管理。

感動的管理,不是用規矩來要求人,而是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彼此立場互換,要讓人「感動」後心甘情願的發心奉獻,所以感動的管理不是命令、指示、權威,而是要讓人自動自發,是一種「無為而治」。

歷史上,伯夷與叔齊兄弟互讓王位、管仲與叔牙互為知音,乃至「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甚至最近宜蘭佛光大學活動中心萬人碑牆的夫妻相互報恩,都展現出令人動容的高貴情操。如果一個國家人人都能相互感動,彼此尊重包容,社會自然和諧無諍。

四、佛法的管理

世間的管理,最高的境界就是「皆大歡喜」,「歡喜」是人間最寶貴的東西,當初佛陀降誕世間,目的就是為了「示教利喜」,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一直以佛法給人歡喜、讓人受益。

佛陀是真理的傳播者,佛法則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間一切問題,佛法都有辦法解決,例如每個人都離不開「心」而有生命,而能生活;然而我們的心時常製造很多妄想、煩惱,讓人不得安寧。佛法裡「治心」的方法很多,其中「五停心觀」即是五個治心的方法。

所謂「五停心觀」,就是以「不淨觀」對治「貪欲」、以「慈悲觀」對治「瞋恚」、以「緣起觀」對治「愚痴」、以「念佛觀」對治「妄想」,以「數息觀」對治「散亂」。

此外,僧團是「六和敬」的組織,「六和敬」就是最好的管理法。例如:「見和同解」就是「思想上建立共識」,「戒和同修」就是「法制上人人平等」,「利和同均」就是「經濟上均衡分配」,「意和同悅」就是「精神上志同道合」,「口和無諍」就是「言語上和諧無諍」,「身和同住」就是「行為上不侵犯人」。乃至「四攝法」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無量心」的慈、悲、喜、捨等,這些都是建設和諧社會不可少的條件。

尤其佛教的經典,一卷《阿彌陀經》就是阿彌陀佛的「管理學」,一卷《普門品》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管理學」。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為人所嚮往,就是因為他能滿足人們對幸福安樂生活的渴求;觀世音菩薩所以能讓信者把家裡最好的中堂用來供奉他,因為他大慈大慈、救苦救難,讓眾生得以無憂無懼。

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不但是管理專家,他們的管理學更合乎自我的管理、自性的管理、自覺的管理、柔性的管理、感動的管理,可以說一切都是佛法的管理。甚至由此讓佛教發展出各種宗派的管理法、叢林清規的管理法、僧團戒律的管理法、祖師大德的管理法,可謂內容繁多,讓佛教對於當代社會,甚至自我的管理等等,都能提出貢獻。

現在舉世都在渴望真正的慈悲與和平,佛陀的慈心悲願正是為了給人類帶來幸福與希望,因此這次「世界佛教論壇」的舉辦,必將為全世界帶來非凡的貢獻。今天僅藉著「世界佛教論壇」舉辦因緣,不揣淺陋的以「柔性的管理」、「自覺的管理」、「感動的管理」、「佛法的管理」等四點促進世界和諧之道。希望提供佛教的管理理念,能有助於世人重視和諧,把自己的「心」管理好,繼而實現葉小文局長期盼這次論壇所要達成的「心淨國土淨,心安眾生安,心平世界平」之目標。最後祝福大家,身心自在,共生吉祥。

二○○六年四月十三日講於世界佛教論壇:如何建設和諧的社會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