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78 我對宗教融和的世界觀

永久的和平是千古以來,人人夢寐以求的美景,尤其處在這個是非顛倒,戰爭迭起的時代裡,人人自危,大家對和平更是渴望不已。然而今天,自由、民主與科學雖然成為世界的潮流,但是在人類的濫用之下,自由成為侵犯他人的藉口,民主也變成犧牲弱小的武器,科學更是被野心家利用作為打倒鄰國的工具,這三項被認為社會進步的要素,如今卻弊端百出。和平主義經常被人扭曲,反使人類的禍害頻傳。

政治上的以強欺弱,經濟上的貧富不均,宗教、種族的排擠,男女、地域的分歧,這些不能和平解決的問題,莫不是因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所謂「不平則鳴」。

追求世界和平是各個宗教一直努力倡導的,但是我特別要提出,談和平必須先建立平等關係,如此才有和平可言,無論國與國間、或宗教與宗教間沒有平等,這和平就很難了。我們在倡導和平裡,要先有平等,才有和平,沒有平等的和平,是片面的。

平等必須要人我共尊。先賢曾說「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平等不是用強制的手段逼迫對方就範,而是應該顧及對方尊嚴,唯有人我共尊才能達到彼此平等的境地。像東西德過去的隔離、現在南北韓、巴爾幹的分裂,彼此劍拔弩張,一直無法達成和平相處。但到一九九〇年,西德對東德的尊重與包容,柏林圍牆倒塌以後,人民心中那道無形的圍牆隨之冰消瓦解,東西德在人我平等共尊的理念下,攜手共創美好的未來。南北韓、台海兩岸、以阿之間,如果彼此尊重,人我無間,則和平又哪會遙遠無期?

在佛教教義裡,對於不同國家、種族、階級、性別、年齡的人們,也最能賦予尊重,平等對待。二千六百年前的印度,佛陀提出「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主張。正因為佛教擁有「人我共尊」的平等特性,心物一體的平等主張,因此在歷史上唯有佛教流傳的過程中,未曾發生過戰爭流血的衝突。

平等要彼此立場互易。佛教裡,佛陀告訴吾人,如何建立平等觀念?必須要視人如己,愛人如己。經典上也提醒我們,如何增長慈悲胸懷?見到別人苦難,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假如我是他,或者他是我,如此立場互易才能建立自他平等的相處。能平等對待,世界怎會不和平?將社會上的醜陋缺失,看成與自己有關,自然會以慈悲胸懷,以平等觀念去對待。所以唯有人我互易,異地互惠的平等方式,才能和平共存。

平等真義乃一多不異:一般人喜多厭少,以致有比較、計較、起惑造業,也因而紛擾不斷。其實在佛教看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異,性相圓融。因為萬法一如,同體共生。隨舉一法,都與全體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例如:小國盧森堡或新加坡的總統到歐美訪問,大國如美、法總統,一樣親臨機場歡迎,以表尊重。因為不管國家大小,人民多寡,在平等之下,價值一樣的,此即是一多不異的平等真義。

南美的巴西,擁有一片廣大森林資源,具有調節地球上氣溫的作用,聯合國曾明文規定,要巴西保護這片森林,不得任意砍伐。這雖然只是巴西國內的一個定點,卻可影響到整個人類的環保存亡。

不管人口多少、土地大小、語言種族、經濟懸殊,並不影響其在國際上的地位,就像亞洲四小龍,即是一例。一棵樹的種子埋在土壤,經過灌溉施肥,可以結出萬千果實;道家也說:「道生一,一生二,二能生三,三生萬物。」一句話、一件事、一個人、一本書、甚至一個念頭,都可以決定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的命運,因為「一」具有眾多的背景,因為「一」可能是眾多的起因。所以我們不要因星星之火而輕視,因它可以燎原;不因少數民族而輕視,因會釀成難以想像的禍患;不因王子幼小而輕視,因他總有統理你的可能。這些都是多從一生,一多不異的例子。

平等,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強尊重弱,以有尊重無,以上尊重下。平等是當然的習慣觀念,世界在平等的觀念之下,必定能獲致和平。

由於這次我到梵蒂岡與天主教教宗會面,希望今後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及佛光山的僧信四眾,能常常來往交流,如舉辦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設立宗教研究所,我們歡迎他們神職人員前來研究,我們的僧眾也可以去天主教大學研究。在宗教教育上、信仰上,大家都能提供方法研究出更超越、更有見地的宗教發展。假如有機會,佛教與天主教或其他宗教能合作舉辦世界宗教研究所,讓世界每個宗教有機會,大家互相談話、互相了解、互相學習,先讓宗教彼此間互相溝通以後,對於各種思想的統合或學術的交流,都會比較方便。

天主教與佛教常常在世界各地救助苦難的人民,我希望透過宗教融和的理念,世界各宗教能夠攜手合作,對於世界苦難的民眾給予具體的安排與協助。就如我曾經到過泰北,提出以工作代替賑濟的方式,因為救濟他們,要救濟到何時?不如到那裡設立工廠、設立職訓所,讓大家有工作、有機會習得一技之長,這樣才能幫助當地人根本解決問題。

宗教融和一直是佛光山這些年致力推展的會務,不但是與天主教、基督教、道教或是其他宗教,我們一直伸出友誼的手。我一向主張同中容異,異中求同。「融和」是一種容人的雅量,一種平等的相待,一種尊重的言行,每個人都需要備有容納異己的氣度,方能有博大的未來。在佛教裡,南北傳佛教要融和,傳統和現代要融和,今日世界更需要融和,國家與國家要融和,種族與種族間要融和,政黨與政黨間要融和,宗教與宗教之間更要融和,因為融和才是今後地球人的共生之道。

一九九七年四月一日刊於《普門雜誌》第二一一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