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68 我們對佛教的經濟觀點

復興佛教,須待解決的問題很多,而佛教的經濟問題,是重要問題中的最重要的問題。本刊有鑑於此,所以本期座談會就是討論佛教的經濟問題。現在我們提出本刊同人對佛教經濟的看法,是否有當,尚望海內外先進大德,有以教正之!

先說僧眾的經濟:佛教僧團的經濟,過去大都靠田產的收入,或是經懺、化緣、香火等,而這些經濟的來源,無庸否認的,都有其優點缺點,試分述如下:

第一、田產:寺院之有田產,使僧團安享現成,不勞而獲,可以安心用功。可是有田收租,升斗計較,與民爭利,顯失佛教慈悲精神;且田地累積,寺廟富有,僧眾形同地主財閥,學德弱劣,以致佛法日趨衰微,故田產對中國佛教是害多於利的。現在政府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已經說明今後此路不通。

第二、經懺:為人誦經超度,可以使佛教對社會發生密切關係,同時也給僧團大眾解決不少問題。可是經懺制度流傳至今,已漸漸形成商業化,佛教僧團不能振作,這是一大原因。我們不反對做經懺,我們希望經懺制度要大大改革,如念經不一定要限制時間、人數,只求心誠而已。商業化的經懺制度,只有使佛教日漸衰微,應該設法逐漸改良。

第三、化緣:佛教寺院的修建,慈善事業的興辦,這當然要靠眾力協助方觀其成,但化緣不能形同乞丐的強討惡化,應以德學來感召社會人們的樂助。

第四、香火:心香一瓣,信徒祈求福祉平安,順便捐點功德與油香,有時收入確有可觀。但香火鼎盛的廟宇,陋習也特別多,無形中使佛教流於迷信化。佛教是改善社會,改良人心的,切不可為社會人心所同化。

第五、香客:朝山拜佛的香客,欣賞風景的遊人,進入寺院中,也可增進寺廟的收入,但亟須改良的:要他們知道寺院不是旅館,除供給他們的食住以外,要向他們施以佛教的教化。

第六、生產:佛教僧徒生產的口號喊了很久,如有人主張僧徒可辦農場、工廠、銀行、合作社等,這是不合僧團制度的,這是僧團俗化的先聲。

第七、信施供養:我們感覺今後僧團的經濟,最合理是應該建在信徒供養的上面。信施供養,間接可提高僧團大眾的德學,直接可增長信徒的福德,更可使佛法能普及社會;不過,我們希望信施供養,應該僧團重於個人。

其餘如僧伽圓寂後,其個人遺產,應悉數交給僧團(教會)。不應該承襲俗例,由徒子徒孫來享受繼承。

佛教的經濟財產,不是屬於個人私有的,也不是屬於寺院獨有的,我們一再主張佛教經濟應由僧團所共有的。

再說信徒的經濟:佛教信眾的經濟,除了生活必需之外,應該要花在有意義的地方,佛教是由僧眾和信眾共有的,僧眾以佛法教化人間,信眾要以經濟為佛教後援。我們希望佛教信眾對經濟處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應將自己所得以十分之一定期捐獻佛教慈善事業。

第二、供養僧團,護持正法,不求僧團中有所報酬,不想在佛教中獲得權利。

第三、往生時遺產除留少數作幼小子孫生活必需外,應將所有捐與佛教慈善事業。

佛教到今天,確實需要一個健全的佛教經濟制度,本文限於篇幅,我們僅提出一些原則性的意見,作為我們對佛教經濟的看法。

一九五八年九月刊於《今日佛教》第五期社論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