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85 讀「生活的佛教」有感

‧楊白衣 佛教學者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近幾年來為復興佛教的真面目,乃將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更加淺易化,而易名為「生活的佛教」。

按「生活的佛教」就是「活生生的佛教」,這是以活生生的人類為本的佛教,也就是佛陀創教的基本精神。依原始佛經看,佛教是指導人的生活(行為),使其淨化進而獲得真正自由安詳的人生的宗教。所以說「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輪迴)」。

生活的淨化就是業的淨化,淨化了業,才能徹底解決生死苦患,而真正離苦得樂。古德說:「平生業成」,人之墮落與昇華,委實全繫於吾人生活中展開的一舉一動,所以成佛是現生之事實,並非死後可奢望的世界。現生無法成佛者,死後還是無法成佛。佛陀於三十五歲成佛的史實,豈不是告訴吾人這個道理了麼?

可惜!佛弟子遺忘了歷史的教訓,一向不注重平生的生活──正命,而妄想死後的成佛。因此以念經、超度為能事,遂使佛教被譏為死人之佛教、葬儀之佛教,消極、厭世的佛教。

佛陀之偉大,乃在於平實、寬容、溫馨、柔和,而絕不以特權者自居,或勉強濫施教理,他始終以對方的心情,了解對方的立場,予以指導,所以常說:「我亦是人數,莫令我異於世人。」

他老人家不但以身作則,且在現實生活中,指導吾人獲得真正幸福的人生,並開示吾人如何打開成佛的關鍵。

佛陀的這一偉大啟示,在博士的演講集中道盡無遺,讀了它,好似沐浴了甘露,頓時身心涼爽,自然而然地露出會心的微笑。這是一部百讀不厭的好書,亦是佛陀精神的回歸運動。吾人應藉本書的啟發再認識佛教,把被無知與迷信搞得塵埃滿面的佛教拯救出來,把行將被社會捨棄的佛教復興起來!

佛教徒的驕傲並不在於學佛的年限或僧信之別,而在於是否能在生活中體會佛法,把不良的氣質變換為優良的氣質。佛陀所期待於吾人的,並非神奇的人生,而是不受權力強迫的自發的秩序與自律性的倫理。

關於這一方面,本《講演集》提供了甚為寶貴的教訓。寧可說,這是一部吾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座右書,是煩惱中的救星。讀本書有「異鄉逢知己,天涯若比鄰」之感,而令人欣喜不已!

    本文收錄於一九七九年三月出版《星雲大師講演集》第一冊(附錄)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