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6 佛緣

‧鄧文來 作家

我拜識星雲大師,是在一九五六年的冬天,那時我服役於宜蘭空軍基地,工作閒餘之際,學習文藝創作,因文學因緣結識朱橋兄。他那時雖在陸軍通信學校服役,但兼編宜蘭青年救國團的《宜蘭青年月刊》,他時常要我寫稿,而且要我協助他做「黑市」編輯。就因為這段因緣,我和朱橋兄成了知友。有天下班之後,我們在一家小飯店吃過晚飯,他說要我陪他去拜訪一位高僧。我記得那天是寒流凜冽,我們從渭水路步行到北門的雷音寺,進入寺門之後,便聽到一個宏亮的聲音,向一群男女信徒講解佛音。我和朱橋兄悄悄的坐在後排。藉著燈光,我看到一位身材碩壯,年齡若在三十歲的和尚,以宏亮、慈和的語調,淺明易懂的詞句,講解佛陀釋迦牟尼的出家故事。我當時的心情很激動,這個講道的和尚好像哪兒見過嗎?仔細的回溯,才釋然而笑,原來是我讀過的《西遊記》「繡像本」中的唐代高僧唐三藏,不就是這個神態嗎?這是我第一次拜識星雲大師的印象。

星雲大師講道結束後,我和朱橋兄進入客廳,和我們敘談了很久。這一夕之談,使我的印象更為深遠,因為他不但對佛學有極深的造詣,而且對文學的認知也極為深厚。他談到中國歷代文人和佛教的淵源,如數家珍。最使我敬佩的是他對信仰佛教的見解。他說信佛之人,並非要人人剃度居叢林,只要心存慈懷即是佛心。

在這次拜識之後,朱橋兄和我一有空閒,就去雷音寺聽道,或對坐清談。我更了解,星雲大師是童子身出家的,是江蘇揚州人,和朱橋兄是同鄉,我那時很年輕,對宗教信仰並不熱衷;在未拜識大師之前,在一座天主教堂,曾認識一位瑞典籍的神父,年齡很大,他會講一口很流利的北平話,精通英、法、西班牙語言,且常借一些西方哲學書籍給我閱讀,還教我法文。因此我那時對天主教的教史、教義頗有涉獵。有次我向大師請益,中國的佛教僧侶幾乎都是居叢林僧寺苦修,和俗眾世界幾乎隔絕;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他們是與群眾相結的,所以他們的信徒遍及全球,以傳播宗教而言,這兩者的方式何者為是?星雲大師微笑說,佛教本身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居深山叢林苦修,而禪宗六祖主張頓悟,人人可以直指本源,見性成佛,可以在家修行,不用在寺。未剃度而信佛的稱居士。他說立志弘佛,今後他的作法是由出世而走向入世,這需要一番功夫。

一九五七年的秋天,我離開了宜蘭,而後又調往金門,參加過「八二三炮戰」,不過和朱橋兄書翰不斷;得知星雲大師在著手籌辦佛教文化事業,並計畫寫一部《釋迦牟尼佛傳》。一九五九年春天,我又重回宜蘭,朱橋兄這時已脫下征衣,正式進入宜蘭救國團工作,他對推展文藝活動極為積極,他和我商量把《宜蘭青年》改版為四十開本,並易名為《青年生活》,我們兩人商議了很多次,並且設計新版樣,很快的這個計畫就推出了,在青年節正式出版。而那時朱橋兄不但要負責救國團的文教工作,同時還兼任星雲大師創辦的一份佛教月刊主編,他要台北、宜蘭兩地跑,我這個「黑市」編輯也忙了,而星雲大師弘佛的工作更為忙碌,他常駐錫台北主持佛教文化事業的宣揚,宜蘭雷音寺的許多事務,都交給慈容法師辦理。《釋迦牟尼佛傳》正式刊出了,每期我都仔細的閱讀,文字清新,說理簡明易懂。在諸多的佛教典籍中,這是一部萬家「生佛」的著作,因為沒有深奧的文義,每個人都看得懂,易於接受佛教義理。

最令我感動的,星雲大師雖僕僕風塵,弘法四方,但我和朱橋兄在蘭陽地區所辦的文藝活動,他不但全力支持、鼓勵,而且親自接待到宜蘭的文藝作家。從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二年,蘭陽盆地的文藝活動是全省最活躍的;《青年生活》不但得到好評,而在朱橋兄的策劃中,每二個月,要邀請台北、南部的名作家到宜蘭作文藝演講,對象是全縣各級學校的學生和社會愛好文藝的人士。在我的記憶中,被邀請去過宜蘭的,有陳紀瀅、何凡、林海音、王藍、公孫嬿、司馬中原、朱西寗、趙滋藩、琦君等三十餘位。這些作家到宜蘭,星雲大師都會親自招待,有時候,他還會坐在聽眾席上聽講。和藹親切,謙沖自牧,是我見到的僧侶中最具德風的。

我對佛教雖非堅貞的信徒,但我小時候,少年時際曾隨家父母參謁過不少的叢林,如南嶽、廬山,這些名山大寺,雖然僧侶都在數百以上,他們的苦修行誼,所表現的是一副法相莊嚴,而星雲大師在偉岸的法相之外,和藹平易近人。於是我對佛學經典也更多的涉獵。

星雲大師弘佛的事業能有今天的功德,不是偶然而得的,是他的苦行修持,菩薩心腸,和藹平易近人,以及高淵的佛學造詣所結的佛緣。雖然近二十年的時光,個人為生活奔波,拜謁大師請益聆教的機會很少,但時常懷念他的法相。一九八三年的秋天,他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弘揚佛法,我曾隨眾聽講,本想單獨拜謁,但因為時已晚,許多信徒都圍繞他身邊,未便拜謁。而在八四年的春天,詩人瘂弦兄來電話,告訴我大師要邀請一些文友見面,設壽席於普門寺,大師指名要我參加,更使我感愧萬分。而這些年,《普門月刊》按期寄贈,使我對佛學佛理更有一番認知。

中國佛教,是與中國儒學融通的。在大師數十年弘佛的心願之下,已從出世走上入世的境界,這是非常重要的佛途。我們今天的社會人心,已脫離農業社會的古樸,要改造世風日下的人心,儒學的倫理教育固屬重要,但佛生蓮花,明心見性,人人皆為佛徒,我們的世界更為美好。星雲大師數十年的弘佛行誼,這分菩薩心腸,就是要人人明心見性,淨化人類,趨向和平、安樂。

我過去雖有佛緣卻不見佛,而經過數十年的勞碌奔波,雙鬢漸霜的年華,每懷大師法相,即見蓮花,一草一木皆有佛相。唯佛能生淨土,但願大師法相長生,人人見佛,普度眾生,挽救世風日下的人心!

    本文收錄於一九八七年七月出版《我們認識的星雲大師》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