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4 給人信心、歡喜、方便、希望箴言的啟示

‧柏楊  知名作家、歷史評論家

與星雲大師的淵源,可能早於不知不覺中。聽說大師常讀的書籍中,我譯的《資治通鑑》也忝列其一,善哉善哉!

大師在弘法海內外的繁忙行程中,仍讀書不輟,且涉獵史學領域,令人感佩;慚愧的是我卻對佛學素無宿慧,一生波折,後來成為一名基督徒。雖然在信仰方面我與大師非屬「同道中人」,這絲毫不影響我對大師的仰慕與欽佩。所有宗教都不離追求「善」——此一核心價值。或許只是方法、態度不同罷了。

直到現在,滿頭華髮的我還不能參透佛法的人生態度。人的習性,恐怕是一生難改的,我若能早些了悟佛法所言︰「一切業由因緣造,諸法皆空,莫強出頭,平心靜氣觀自在,安忍無爭見如來。」而非好逞口舌之快,見不平則鳴,看不過眼處,還要口誅筆伐,狠狠批判一番,也就不會招來當年的牢獄之災。

說起來,星雲大師與我也算是「同行」。大師從早年初弘佛法即筆耕不輟,「著作逾身」,文采眾人皆知;不過,大師的文字如溫煦的陽光,讀來令人平心靜氣,心開意解,生出慈悲智慧,他曾說︰「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

我的文字卻一點不合乎這個原則,偏偏像暴風、利劍、海濤,又像一頭叫囂的猛虎,予人痛擊,嚴厲批判,即使嬉笑怒罵,也有濃厚的針砭意味,叫人讀了心湖生波、血脈賁張!因此,我們二人除了信仰不同外,文字風格也迥然不同!看官至此是否疑惑︰如此不同的兩個老頭,怎會結緣,又怎會惺惺相惜?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大師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許多事情都是時空所造成的,但不必互相排斥,因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或整個社會,都需要『愛』,更需要『尊重』和『包容』!如果能夠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多采多姿就是美』!」大師把深刻的道理說得如此平易易解,深得我心!

這些年我倡議人權理念,其實就是「尊重」和「包容」!「多采多姿」就是多元,如果沒有尊重多元的心態,人不可能肯定自己的尊嚴,更不會重視別人的尊嚴,想來也不會有人間佛國淨土。世間道理,往往萬法歸宗、殊途同歸,心中無藩籬,便是智者、覺者。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與大師結緣的經歷,於西元一九九四年「國際特赦組織」中華民國總會在台北成立時。其時我為創會會長,為成立大會商借場地一事,與佛光山聯繫。當時,台灣社會解嚴未久,恐懼自保的心態在社會中仍普遍存在。

關於「國際特赦組織」,一般人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往往以為是祕密叛亂組織之類的團體,不願沾惹麻煩,能避則避;其實「國際特赦組織」從不過問本土之事,各地組織成員只能聲援國外的人權事件,以杜絕被政治利用,可以說,這是一個完全聽憑良心的人權組織與義務工作。

當時,星雲大師未多考慮與過問,慨然應允出借場地,這份胸懷,如今看來更屬難能可貴!即使,大師未必完全了解「國際特赦組織」的一切,也未必支持「國際特赦組織」所提出的「廢除死刑」主張。他之所以未多做考量、評估即提供援助,只源於單純的宗教情懷—給人歡喜、成全他人。

這也正是大師一生致力的目標—傳布「人間的佛教,生活的佛教」,他親自立下的佛光山四大工作信條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希望」,如此簡單的十六個字,卻蘊含無盡的慈悲、智慧。大師的確是一位信行合一的大修行者。

還有一個故事,也可以一窺大師無分別的慈悲心懷。十幾年前,「六四事件」後,當時的中國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因名列中共「秋後算帳」的黑名單中,於是悄然赴美,投奔佛光山的西來寺。

值此政治敏感時刻,星雲大師仍接待許家屯,引起外界議論紛紛;佩服他道德勇氣者有之,懷疑他別有用心者有之,更有許多人認為他「涉入政治」是不智之舉。數年之後,星雲大師提起此事時說︰「佛門慈悲為懷,一向有包容受難者的傳統。我沒把許先生當政治人物,只當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三年前,蒙星雲大師關切,邀我與妻子同赴佛光山過除夕,我們欣然赴約。那天不知何故,我到了佛光山不久即開始發燒,大師甚為關懷,特別請了醫生,並親自探望我。

晚上與廣大信眾同度除夕晚會,我一上台講話,又犯了熱情發作、口若懸河的毛病,話匣子一開一時關不起來;妻子在底下一再打手勢要我別再說了、該下台了,同坐台上的大師看見了這一幕,開心地笑了,第二天還把這個小插曲說給別人聽。種種小事,足證大師的赤子之心。

星雲大師笑口常開,如彌勒佛一般,令人見了心生歡喜、親近;但這位親和力十足的大師,卻有著將佛法推向全世界的心胸與大願,如今,歐洲、亞洲、非洲、美洲、澳洲等世界各地都有佛光山的道場與佛光會,這是了不起的功德、偉業,也是佛教發展歷史上少不了的一頁。

星雲大師與佛光山在歷史上的定位、貢獻,自有後世佛學史家來細書,我就不多贅言了;在此謹祝賀佛光山開山四十周年大喜,更願世間和平,同享慈悲大愛。

本文刊於二○○五年十二月四日《人間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