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306 慈悲與智慧彌合兩岸裂痕
‧紀碩鳴 媒體工作者
推動「人間佛教」的台灣佛光山星雲大師,近年衝出當年「六四」事件中幫助許家屯而被北京限制入境的陰影,穿梭台灣與大陸之間,化解兩岸裂痕。他倡導「中國大陸對台灣要慈悲,台灣對大陸要有智慧」,悲智結合,防止兩岸擦槍走火危機,率領全球千萬信眾,為兩岸的和平與繁榮而努力。
兩岸劍拔弩張時,而今邁步重頭越,新的一年開始之際,期盼兩岸走出崎嶇路的願望同樣縈繞在星雲大師的心中。台灣要入聯、返聯公投,大陸限制台灣的國際空間,兩岸的分歧在加深,星雲覺得,兩岸要「眾緣和諧」,解開這個結的條件是,「中國大陸對台灣要慈悲,台灣對大陸要有智慧,慈悲遇到智慧,智慧遇到慈悲,很好,這合起來就叫『悲智雙運,好合統一』,才會營造更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八年是台灣的選舉年,又遇上北京舉辦奧運,世紀交替時來運轉,星雲擔心台灣的安定,擔心的是兩岸擦槍走火的危機,「不能衝動,不能有暴力,和平最重要」。大師一直默默祈禱。星雲認為,兩岸的統一,未來是必然的,但統一的道路該怎麼走下去是一個考驗。他表示:「大陸要愛台灣,愛台灣人。這個愛是沒有敵人的,慈悲沒有敵人。而台灣領袖與老百姓要用智,智慧可以化解敵意。」台灣是一個小島,沒有更多的資源,星雲說:「台灣要靠智慧生存,不可以走偏旁的路。台灣人要認清台灣人的未來在哪裡?我認為,台灣人未來的前途在統一,因為台灣必定要靠大陸,生存才有條件。」台灣是小島經濟,應該融入國際,而在國際關係中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國家體系,「中國強大了,對兩岸都有益,何必要分裂呢?」
以慈悲和智慧化解敵意,構建和諧,星雲大師身體力行。懷著一顆慈悲心,星雲七十年前出家皈依佛門,六十年前來到台灣,四十年前自立門戶創建佛光山,二十年前創建佛光會,遍布世界各地的佛光山寺院有二百多,出家弟子一千多;世界各地的佛光協會有一百七十多個,下屬分會有三千多個,全球信眾近千萬。星雲說:「人文要復興,佛法應該不分種族、不分國籍,應該平等,佛光等於太陽,光明有誰不需要?既然需要,就要佛光普照,法水長流。佛法就在我們心中,有人要了,我們就要給他。」
為著復興人文奔走世界各地,十三億中國人更是星雲所牽掛。有段時間,星雲幫助了因為「六四」事件而出走美國的前中共新華社香港分社的社長許家屯,不允進入大陸;後來允許進入,但有限制。不過星雲始終如一,他懷攜慈悲之心,除了弘揚佛法,傳承中華文化,為拯救受苦受難的心靈以外別無他求。他說,中國文革後中華文化在復興,也尊重過去固有的道德,但社會經過動亂,人心、人性受到影響,等於房子有損傷,需要修補,衣服壞了要縫補。「我覺得,整個社會人心變了,也需要修補,胡錦濤倡導和諧社會,就是修補人心,建設新的中國,讓中國在和諧的主題和旗幟下復興。」
星雲想到,中國發展不能光靠物資的救濟,也不是光靠經濟的補助,大陸經濟發展,重要的是心靈的淨化、情緒的管理、心理的治療、精神世界的薰陶,讓人的道德觀念提升,讓人的智慧發揮光輝,「這需要講授、影響,給予大家示範。假如佛教在大陸有所表現的話,我主要是想要幫助大陸建立社會的秩序」。星雲的慈悲和智慧讓他在大陸受到歡迎,也讓他有機會協助大陸復興佛教事業。
回到宜興蓋建大覺寺
江蘇宜興白塔山大覺寺是星雲早年出家地,六十多年前,他還在此地做過小學校長,教過書。回到出家地,星雲本來不想建寺廟,因為大陸寺廟太多了。看到地方上父老鄉親的家園都不很寬敞,星雲本想在此地建造一個社區中心,為老百姓喜喪婚慶時提供服務。不過,當地政府一定堅持要星雲來恢復大覺寺,並選址二千畝,在一片廣袤的竹林區和水庫區。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建了大堂、藝術館和滴水坊。「大覺寺」的大門正中央,懸掛一塊星雲大師親題:「佛光祖庭──大覺寺」的紅底金字匾額,醒目耀眼。星雲重修「大覺寺」,除了報師恩外,更期待兩岸佛教交流,神州佛教復興。
二期工程要建大雄寶殿,即將動工;第三期工程建一個美術學院;第四期工程在山上建摩崖石窟,類似雲岡、龍門、敦煌。這裡將是佛教聖地,又是人文會聚的聖地。當地政府要將大覺寺面對的水庫改名為「星雲湖」,星雲大師堅決不同意,他認為,返回祖地協助復興佛教文化,不為樹碑立傳。「對於中華文化的復興,推進宗教的淨化,弘揚人間佛教,提升普世的法則,這才是我們的希望。」
向貧窮家庭送保暖用品
二○○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北方的寒流南下,氣溫降到零下五度,佛光山祖庭大覺寺在星雲大師的主持下,為當地居民送暖,近百貧窮家庭的代表領到了大覺寺送出的保暖用品,這是尚未建成的大覺寺第二年迎寒冬送暖的善舉。星雲在發表講話時稱,他是回饋當地居民對他的厚愛。那是七十年前,星雲在大覺寺出家時有次出去化緣,一日之內,他化到二石米,對宜興老百姓的慈悲心他至今感恩不盡。星雲感謝當地居民天寒地凍的趕來支持他做好事,「如果沒有你們支持,我好事也做不成。」事後,星雲說,他很希望這些老人家可以很有尊嚴的接受贈品。做事、說話,都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對方考慮,這就是星雲的慈悲之心。他要「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星雲一生施捨的理念,他那慈悲寬容的善心成為佛光山的信條,也可成為化解兩岸裂痕的動力。
出家人四海為家,星雲稱自己是地球人,沒一處是真正的家。他在台灣快六十年了,一些台灣人不承認他是台灣人,說星雲是外省人,大陸來的。幾年前他回大陸,到了家鄉揚州,家鄉人都不認識他,都說這是台灣來的和尚,於是,星雲自己為自己定位——是「地球人」。「只要地球不嫌棄我,我就在地球上作貢獻」,「地球人」的定位,又成為星雲四處施捨的更大力量。
二○○三年十月,星雲大師應邀出席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一二五○週年紀念活動,發心捐建鑑真圖書館。二○○五年六月五日,座落在揚州大明寺院內的鑑真圖書館奠基動工,占地百畝,建築面積達一萬六千多平方米。依星雲大師的設想,鑑真圖書館集書刊借閱、佛學研究以及藝術展覽等多種文化、教育功能於一體,還設立報告廳,有近千人的座位,並開設「揚州講壇」,每月二次邀請二月河、錢文忠、余秋雨、高希均等兩岸最有影響的文化人開講,連國家宗教局長葉小文都已經排在榜上。星雲要實現以佛教、文化溝通兩岸,彌合兩岸裂痕的願望。
鑑真大師是唐朝人,一千三百年前,五十五歲受日本遣唐使的邀請,歷經十二年的時間,五次失敗,在六十六歲時到了日本,途中犧牲了很多財物和人命,得力弟子就死了三十多人。他帶去的四百多人中,有建築、農業、藝術等各種專家。星雲說,日本的建築像中國,穿的衣服、用的筷子都是中國的,鑑真大師的貢獻不小,他可以稱為日本文化之父。感念日本將鑑真大師的一幅畫像送還給揚州,揚州政府和中央也支持要辦一所鑑真大學,所以星雲就先辦一座鑑真圖書館,二○○八年元旦落成,「揚州講壇」開講,星雲希望文化可以從現在的北京向南方發展,南北呼應。星雲說:「佛教不是我星雲個人的,應該是國家的財富,國家的寶藏,應該讓全國人人都能獲得智慧寶藏,促進生命的輝煌,促進這樣的文化。」他更希望立法,讓中華文化可以發揚光大。
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應該就從兩岸文化交流開始。一九八九年,星雲大師率領弘法探親團到中國大陸訪問,踏足闊別四十多年的故土。正是在這次旅途中,星雲有機會應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之邀,到西安法門寺瞻仰佛指舍利,當下生念:這樣的法喜應該讓台灣民眾和佛教徒共享,並向趙樸初表達了心願。
經過了十多年的溝通,因緣漸熟,兩岸終達成共識,以「星雲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個字為最高原則,促成佛指舍利赴台。二○○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海峽兩岸官民共襄盛舉,由專機承載釋迦牟尼佛的指骨舍利,由佛光山開山宗長、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主任委員星雲大師,聯合台灣佛教界,親自恭迎護送到台灣。
據統計,佛指舍利在台灣安奉期間,去參加法會、頂禮瞻仰的,光是台灣人就有五百萬人次,加上世界各地前來的更超過八百萬人次。以文化及宗教交流破冰,超越政治的兩岸佛教融合,成為五十年來的首次親密接觸。之後,兩岸開啟的文化交流大門,融入了更加多元的因緣,星雲大師成為從不缺席的一員。兩岸佛教界在廈門共同舉辦「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法會」,星雲在諸位高僧大德中作為主賓;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作為台灣佛教團體首次正式與大陸進行音樂交流,星雲在上海大劇院致詞感謝,轟動兩岸佛教及文化界;二○○四年二月,海峽兩岸共同組成了「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公推星雲為名譽團長,在世界各地演出。短短幾年中,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如火如荼,星雲功不可沒。
「大家喜歡,我樂意奉獻」,這是星雲一直掛在嘴邊的話。他「以一己的慈心悲願,將身心奉獻塵剎,將一切勞頓,轉化為無比願力」。對星雲而言,奉獻似乎是他一生的追求。二十多年前,他辭卸佛光山住持,希望整合眾信徒成為一支弘法的佛教勁旅的理念,一九九一年星雲大師組織了中華佛光會,要讓佛教從寺院走入社會,走入家庭,從僧眾的佛教到信眾的佛教。佛光會的隊伍迅速擴大,翌年又成立了國際佛光會。佛光山寺院出現在哪裡,信眾組織的佛光會就在哪裡出現。
《八千里路雲和月》的製作人凌峰說,中華文化弘揚到全世界,我不了解,但我看到的是佛光山的五個比丘尼在歐洲默默耕耘,他們把中華文化帶到歐洲。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現在歐洲佛光山的僧眾已有五十人,增加了十倍。在美洲有八十人,在澳洲也有五十人,在非洲二、三十人,亞洲的菲律賓、馬來西亞、香港都有。
比丘和比丘尼四海為家
可貴的是,這些比丘和比丘尼與星雲一樣四海為家,不以寺廟為自己的,隨時要調職,任期一到就要調職。星雲說:「這裡不屬於任何人,你在此做,信徒尊敬你,但到時你就要調走。讓我們的人才像活水一樣,要流動。」按規定,流動大概是三年一任,可以連任一次,六年以後再要任期,必須要三分之二以上的宗委同意才能繼續。星雲表示:「佛光山值得向世界各宗教組織驕傲的說一聲,它有制度,所以大家相安無事。你出家,屬何階級,修學幾年,你的事業、學業、道業進步到什麼程度,給你升級,順利的話,一共要四十二年左右,才能升到大師,等於上將,一般不容易到達的目標。」
很多宗教團體都有傳承接班的問題。星雲退位後,佛光山住持已經傳承了第七任了,佛光山有九個宗務委員,一個當選,還有八個委員,星雲認為傳承不是問題。
不過,星雲說他自己退了佛光山住持的位,但沒有退和尚的位,還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要把思想繼續傳承下去。
從佛光山到佛光會,從出家人到在家人,責任更重了,講經弘法以外還要組織活動。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祕書長慈容法師數十年跟隨星雲大師,他表示,師父重視社會活動,早期為了讓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參與,他弘法,不光是自己演講,而是組織一台綜合節目,讓年輕人唱歌,一個個上台講五分鐘,宜蘭念佛會還專門到日本購買幻燈片,講佛教的故事。早年還沒有音響,都是由人來講,念佛會專門到日本購買,讓年輕人了解佛教,令人耳目一新。
那一年,大陸宗教官員首次到台灣觀看佛光山的活動,上萬人在台北「巨蛋」沒有聲音,紀律嚴明。不僅出家人受教育,信眾在禮儀、做人處事方面都有嚴格訓練。他們注意到,佛光山的出家人頭髮長短都相差無幾。原來,佛光山連剃髮都制度化,規定時間一起剃。那位大陸的宗教官員將這一制度帶回大陸。
「子德芬芳,眾緣和諧」,星雲大師在二○○八新年揮毫撰寫的春節墨寶,在歲末年初頗為搶手,北京國務院宗教局專程派官員向星雲要五百張,還說不夠分;台灣官員和民眾都將之貼在家中或辦公室顯眼處;星雲世界各地的弟子,在迎接戊子鼠年之際,亦以「子德芬芳」祝福。擔憂台灣政治人物挑動的嚴重族群對立、海峽兩岸的分裂危機、宗教不和,星雲倡導友愛,強調這就是人類「眾緣和諧」的基石。他一生致力推動「讓不同存在,異中求同」,要以其道德理想和實踐來彌合兩岸裂痕。新一年來臨之際,星雲透過《亞洲週刊》寄語:消除兩岸和平的障礙,大陸要更慈悲,台灣要更智慧,「子德芬芳,眾緣和諧」。
星雲自小皈依佛門,以慈悲和智慧為一生的信念,從一個平凡和尚到創造佛光事業,他積聚眾人願力,堅持佛光普照,眾緣和諧,堅持慈悲和智慧彌合兩岸裂痕。
本文刊於二○○八年一月二十日《亞洲週刊》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