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0 緣

‧姚家彥 作家

繁華叢裡一閒身,卻向他途別覓春。

千丈懸崖能撒手,不知誰是個中人。

佛光山不但是台灣最大的佛教道場,也是國際聞名的佛教聖地;提到佛光山就聯想及星雲大師,他是位家喻戶曉的大德高僧,有關星雲大師的言行眾說紛紜,「名滿天下,謗亦隨之」,但是不容否定的事實是:星雲大師奉行「人生佛教,生活佛教」的作法,以及倡明「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為佛光山宗旨,已使「超凡不俗一甲子」的星雲大師,在佛教界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佛教史上創造了重要的一頁。

揭開這位傳奇性高僧的神祕面紗,秉春秋筆法簡要的描述:星雲俗家原姓李,江蘇省江都縣(揚州仙女廟)人,中華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生。童年拜志開和尚披剃出家,曾於棲霞佛學院、焦山佛學院接受多年大陸古叢林嚴格的僧伽教育,弱冠參加僧伽救護隊,旋隨國軍於三十八年(一九四九)渡海來台,曾棲身基隆、新竹頭份等地掛單廟宇,打柴挑水餘暇以半截鉛筆撰寫弘法文稿。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到宜蘭雷音寺創建宜蘭念佛會,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五月,赴高雄大樹創建「佛光山」,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九月毅然「傳法」心平法師為佛光山住持,慈惠法師為佛光山都監院,翌年三月曾以中國國民黨黨務顧問身分,出席「三中全會」代表發言深受朝野重視,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十二月,自美國洛杉磯西來寺返國,主持世界顯密會議……



在海內外聆聽過「星雲大師佛學講座」的人士甚多,有次他深入淺出的引述一則故事──有一位師父偕徒弟化緣返寺,途經一處渡口,因天雨將便橋沖毀,見一妙齡村姑無法過河,師父乃揹負村姑涉水走到對岸,經過幾天後,徒弟忍不住對師父說:佛門講究清淨,「男女授受不親」,那天您為什麼要揹村姑過河?師父聞言爽朗笑道:徒弟呀!徒弟,你心中的包袱壓得自己好苦喲!那天師父揹村姑過河,過了河就放下了;你雖然沒有揹村姑,但是你心中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將村姑放下呀……

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生活佛教,認為:「舉手之勞的服務,恰到好處的讚美,真誠的關心,都是隨喜的道德生活。」

佛家主張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人既然必須存在一個生滅無常的世界裡,就應該放棄對自我與世界的執著,人有老病死生,世界是成住壞空,因為無常本是世界的實在。如果生命懂得隨緣,面對人世的虛幻,隨遇而安,知所進退,不執著也不背棄,就是「悟」道。



我記憶最深刻的一次對星雲大師的印象,也是星雲大師影響我最大的一次聚晤,是與許引經先生等幾位鄉長前往佛光山觀光,大師特在淨室以茗茶鮮果接見,並開示精闢的「人生觀」─星雲大師以親切的鄉音闡述:做人處世要能夠體悟「以退為進」、「以無為有」及「以苦為樂」、「以眾為我」的道理。他說:所謂「以退為進」──農夫插秧是退後而行的,看上去農夫插秧是朝後退,實際是退到田邊秧已成行;所謂「以無為有」──有形有限無則無限,擁有金錢名位的人其所有是短暫的,而不擁有則可以擁有而且是長遠的;所謂「以苦為樂」──苦樂在於心意一念之間,錦衣玉食心有千千結是真苦,布衣暖菜根香俯仰無愧是真樂,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謂「以眾為我」──我是渺小短暫的,大我重於小我。

隨後,大師並陪伴我們共進素齋、合影留念,隨侍大師步行佛光山大雄寶殿、朝山會舘,在幾度目光交會點頭含笑後,我合掌頓首滿載「法喜」依依不捨的離開佛光山時,心中就泛生要為佛光山及星雲大師做點什麼事的心願。

這幾年我秉持大師開示的「人生觀」,身心健康寧靜,家庭和睦融洽,工作循序漸進,事業也自然上達……雖然施比受更有福,但是飲水思源,我要將師父「點石成金」的手指廣為傳揚的念頭,愈來愈強烈了。



五年前我接辦采風出版社,亦在《愛心》節目製作中心參與策劃編劇,即曾與周志敏大姐研議,希望能印行一部「星雲大師傳」,他極力贊同並熱忱引介,當時構想是最好敦請大師撰寫或口述,但為大師謙辭婉卻了。

三年前采風出版了劉枋著的《非花之花》,不久劉枋大姐前往佛光山,我又懇託劉大姐,企盼能由他執筆撰寫「佛光山與星雲大師」,許是時機未圓熟而未果。

一年前采風印行了陸震廷著的《勝利前後》,我又與陸大哥提及編印「佛光山‧星雲大師與我」的心願,而文壇先進:司馬中原、郭嗣汾、公孫嬿、應未遲、鄧文來、張培耕以及端木野、書戈諸兄長也都有志一同樂觀其成,於是蛻變成「作家寫星雲大師」的構想,難得周志敏大姐首先響應提供大作,而劉枋大姐與震廷兄更願就近擔起主編的重任。

去年我數度到普門寺、佛光山,更去了一趟洛杉磯的西來寺,時刻不忘為這本「好事多磨」的書催生。

今年是佛光山開山二十週年紀念,又欣逢星雲大師六秩華誕,這部《我們認識的星雲大師》終於要付梓了,千言萬語又豈止是一聲「謝謝!」

「凡事都隨緣,做人要達觀,恩怨莫在心,誠意揚人善,是非審於己,悟因種心田,笑口請常開,福壽自綿延。」謹錄這則我的座右銘,呈獻給支持與愛護我的大家。

    本文收錄於一九八七年七月《我們認識的星雲大師》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