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28 佛教現代化——星公說法記

‧三空居士 三寶弟子

一、前言

本月(十一)十四、十五、十六,一連三晚,佛光山宗長星雲大師再度沿例假國父紀念館舉辦佛學講座,又一次地掀起了弘法的高潮。由於大師的辯才無礙,見地獨到,內容精采,敘事簡明清晰,說理深入淺出;比喻恰當,出語幽默,不時穿插些有趣的故事;再加上慈惠法師爐火純青的台語翻譯,使大師的演講多一分相得益彰之效,無怪聽眾爆滿,掌聲不絕;而且聽眾中青年男女知識分子比往年更多。大師在國父紀念館舉辦大規模的佛學講座,這算是第四次了。每次有每次的精采和特色。此次講座中的遊藝節目取消或減少了,改由「獻供」開始,(由金剛護法會、佛教女青年會、婦女法座會代表獻供,整個儀式簡單隆重、莊嚴肅穆)作為講演的前奏;而以大師領導全體誦念懺悔與發願經文作為尾聲。除第一晚在開講前由普門中學合唱團合唱〈三寶歌〉、〈祈求〉、和〈觀音靈感歌〉三首歌曲外,其餘兩晚並無別的遊藝節目,這是一個明智的改變。準備遊藝節目需要動員人力、耗費財力。而事實上,佛徒們急切需要的是聆聽大師開示的精采內容,並非觀賞節目,省掉遊藝節目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大師開示,同時可早一點散場,便於聽眾回家。

記得去年大師三天的講題分別為(一)「從人的過去、現在到未來」,即「佛教的人生觀」;(二)「心的動態到心的靜態」,即「佛教的唯心觀」;(三)「從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還滅」,即「佛教的世界觀」。而這次的講題依次是(一)佛教的財富觀;(二)佛教的道德觀;(三)佛教的未來觀。顯然可以看出今年的講題和去年的講題是一脈相連的,是息息相關的。所不同處是去年講演內容所論及的是「宇宙」、「世界」「生命」、 「心理」等偏重「理論」的,屬於哲學或科學範疇的重大問題;而這次演講內容所涉及的側重實踐的,屬於經濟學(佛教如何增創和處理財富)、倫理學(佛教徒如何遵守道德規範)、以及未來學(探討佛教未來的前途乃至今後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趨向)範圍的現實問題。用我們佛教的話來說,前者乃是著重「佛理」或「理」的闡釋,需要「智慧資糧」去體認;後者偏重「修持」或「事」的說明,需要「福德資糧」來實踐。先理論,後實踐;即先信解,後受持,知而後行,績效更彰。必須修之有素,持之有恆,方能「事理圓融」、「福德雙全」。若說「佛教哲學化或科學化」是大師去年講演內容的特色,那麼大師今年演講內容的特色便是「佛教現代化」,換句話說,就是如何振興佛教?如何使式微的佛教現代化?如何使佛教離開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頭?如何使今日佛教在積極方面能主動地、更有效地適應並迎接現代工業社會的需要,在消極方面如何淨化目前現實社會的汙染?這乃是大師此次演講的主旨。

筆者這次得機會聆聽大師的講演,甚感振奮;尤其是大師提出的若干新穎見解,不啻是空谷足音,值得先行報導。故不揣簡陋,爰將大師三晚講演的內容,但憑所得印象,依次作浮雕式的介紹,俾使向隅聽眾與遠地讀者,先睹為快。這篇蕪文,倉卒走筆,如有訛誤疏漏之處,悉皆筆者的錯失,當由筆者負責。詳確內容,應以今後出版之大師講演集所記錄者為準。特此聲明,敬祈讀者先生亮察!

二、佛教的財富觀

大師開宗明義就表示:財富人人愛;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富不一定是好東西,要看人對它的使用。使用得當,自然益己益人;使用不當,常生禍害。守財奴把金磚埋在地下,幾十年不用,與土磚埋於地下何異?大師特舉「一犬乞食被主人打傷,向法官告狀,請求判主人來生變富人」的故事,以諷世之為富不仁者。世間實多有錢不會用之富人,這些富人可說是「貧窮的富人」。古往今來也有不少的「富有的窮人」,如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臨死就義前尚記起欠人一雞未還,其窮可見,但其名永垂後世。「顏淵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傳為千古美談。佛陀首席弟子大迦葉尊者,常在塚間水邊修頭陀行,其精神生活之富有可見。近代高僧弘一法師一條毛巾用了十年,雖破爛不堪,仍視若珍物,其超脫物質之精神可知。世間財物固有共有(即公產)和個別所有(即私產)之別,而佛教重視的是財富之充分利用,特別是用於公益或濟助貧病的布施行為。一個有錢的人能把錢用在利己利人的事業上,便是社會的功臣,那個錢才算真正是他自己的;不然,作個守財奴,有錢等於無錢;或者亂事揮霍,將錢用於不正之途,以致害人害己,則後悔莫及!當然,人要勤儉;懶惰,則必貧窮。大師還特別舉了「一個懶丈夫,因妻子回娘家,懶得轉動脖子去吃妻子為他備置於脖子上的大米糕,終於餓死」的故事。

大師認為有的生財或營業行為,是國法許可而佛法不許可的,例如開酒家、設娼館等是;有的支用財富的行為是佛法許可而國法不許可的,比如宋朝永明延壽禪師曾將國庫的錢用於放生之事。

(一)非法的財富

談到非法的財富,大師認為至少有下述十類:即(1)竊取他物;(2)違法貪汙,走私漏稅之所得;(3)抵賴債物,如故意倒會,存心宣告破產,銀行呆帳等方式的經濟犯罪;(4)吞沒寄存之財物;(5)欺矇所得之財,如化公為私等;(6)因便侵吞:如假公濟私,拿回扣等;(7)仗勢苟得之財:如有些公務員喜歡刁難找麻煩,送紅包才能辦事;(8)非法經營:如販賣速賜康、嗎啡、強力膠或釀造私酒等;(9)詐騙投機:大師為了闡明此點,特別以慈悲而幽默的口吻,講了一個「天堂地獄之間的隔牆被颱風吹倒後,玉皇大帝與閻王雙方推派代表議事」的故事,對銀行家、建築師、律師,不無諷意,卻係依據事實而抒感,對於時弊,卻有警惕作用;(10)賭博營業之不法利得等。

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實不應該出現上述十類的非法財富,大師特別把十類非法財富列舉出來,不但要警惕全國佛教徒,乃至勉勵全國國民。而且可供今日勵治之參考。

(二)佛法發財的方法

大師進一步從佛法觀點,揭示六個增加或創造財富的方法:即(1)勤勞,即使有黃金流來,亦只有早起的人才能撈到。(2)節儉:錢固然要節省,其他財物乃至日用品,均須節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此外,吾人對於感情、對於時間,亦須節約。(3)寬厚:待人、處事,乃至說話,均應心存寬厚;寬以待人,嚴以律己。(4)信心:信心門中有無窮的財富;對宗教固須信心,對其他一切事情,亦須信心。(5)結緣:對人宜廣結善緣,微細之事,如替人帶路,乃至一個點頭或微笑,無一不是善緣。(6)布施:布施如播種,播了種,自有收成。

(三)如何處理財富

關於佛教對財富的處理,大師特別引據《雜阿含經》、《大寶積經》,以及《涅槃經》三部經典所載支用財富的比率。上述三經對財富處理的分配比率雖不盡相同,但一個共同的特色是,無論財富分配的項目多少,都有布施,而布施的對象亦大同小異。一般人也許很難按照經典規定的分配比率處理財富,但一個真正體認到布施所帶來福慧的佛教徒,必然會漸漸樂意這樣做的。

(四)佛教認可的財富

大師認為佛教認可的財富,計有下述六種。即(1)身體的健康:無病第一貴,健康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資本。(2)生活的如意。(3)順利的前程。(4)眷屬的平安。(5)合法的錢財。(6)具足的般若(般若乃梵語音譯,意為妙智慧):人生最高的財富是般若。財富是有限的,而般若卻是無限的、永恆的;有般若才有光明。大師為了讚歎「般若」,並加深聽眾印象起見,特仿效流行歌曲「薔薇薔薇處處開,青春青春處處在」兩句,另創作了兩句歌詞:即「般若般若處處在,要想富有的人兒們都到佛前來。」

大師為了強調佛教徒「受持」的重要,除引證《金剛經》中「若有人受持此四句偈,其功德勝過三千世界之七寶布施」(大意如此)外,並特別講了一個寓意深刻,懸疑緊張的故事。略謂有一莽漢,除夕日費黃金十兩購得一四句偈子回家過年,心中老覺得代價太高。偈云:「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想一想;瞋心起時要思量,熄卻怒火最吉祥。」除夕之夜,回到家中,發覺妻床前擺有男鞋一雙,疑妻有不軌,頓時火冒千丈,幾萌殺機。幸此時想起四句偈子,乃前後三步徘徊思量,妻為驚醒,遂問何人?始悉夫歸。該莽漢質問妻榻前何來男鞋?妻漫然應之曰:「今為除夕,盼君未歸,故將君鞋置於榻前,以示團圓之意。」莽漢頓有所悟,乃連聲讚曰:「值得!值得!」蓋十兩黃金購得之四句偈子,已為他免除了一場悲劇。

三、佛教的道德觀

大師認為有「財」還要有「德」,才算完人。人之偉大不在其擁有許多財富,而在其有高尚的人格與道德。若以桀、紂比人,人必不高興;若以伯夷、叔齊比人,人必高興。因後者人格道德高尚,為後世景仰;而前者乃不仁暴君,為人所不齒。道德有真假:真道德即究竟道德,假道德乃不究竟道德。

(一)值得商榷的四種道德

大師進一步剖析道德的性質,將道德分為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亦即道德上的四大問題:

第一類是偽裝的道德:道德跟學問能力不同。一個人的學問能力難以偽裝,是四兩不能冒充半斤;道德則可以偽裝,有時四兩可偽裝為半斤。古往今來偽裝假仁假義的大奸巨惡,為數不少!大師講到這裡,特別道出他青年時在火車上,手上念珠被小偷搶去矇混警察的親身經歷的故事。

第二類是對等的道德:人際之間的道德關係應該是對等的,互惠的。從前君對臣不禮,如何要臣忠?父不慈,如何子能孝?兄不友,弟怎能恭?過去五倫之間的道德,往往只是上面一味要求下面,而下面無法要求上面;非但不平衡,而且完全不公平。現在的情形雖有進步,但還不夠平衡。今後的人倫道德關係必須做到上下對等平衡。倫理學家有人提出要求對等公平的呼籲,此一呼籲出自僧伽之口,殊不多覯。

第三類是非淨的道德:非淨的道德就是不夠純粹的道德,不是百分之百的道德。例如人工妊娠,試管嬰兒;罵不還口,打不還手;故意食粗穿破;動物試驗;或捕滅蟑鼠等動物,是否純淨的道德,似仍有商榷的餘地。

第四類是問號的道德:例如逃避人生責任的自殺行為(聖賢之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乃是偉大的道德行為,自當別論)、法官判處犯人死刑(有些國家已廢除死刑)、實施「安樂死」以減少病人的痛苦等,是「道德」?還是「不道德」?實係問題。從拯救生命看,器官移植應該算是道德。一個男人為了享受娶三妻四妾,當然是不道德。但一位天主教的主教為了拯救女奴而娶了八百位妻子,似不宜視為不道德。日僧親鸞上人為了拯救女性也娶了三百多位太太,日人甚至於尊稱他為「聖者親鸞」。所以道德不宜只看行為結果,應該要審察行為的動機。若從佛教看,用瞋恨心殺生,便是不道德;用慈悲心殺生,卻是大乘菩薩,大抵可以這麼說。

談到道德的標準問題時,大師認為要看行為的動機或出發點如何為斷。前面說過,出發點慈悲的是道德;反之,便是不道德。

(二)六種世間的基本道德規範

對人有益的行為是道德;反之,便是不道德。佛教道德,可分世間道德與出世間道德。說到世間道德的基本規範,不外下述六類:

第一、眷屬和諧的人倫道德:由於時間關係,大師只提示了父母子女之間與夫妻之間對等的道德。玆條例如次:

1.子女對父母應該做到以下五點:(1)維護家庭財產;(2)崇敬並祭祀祖先;(3)行為要光耀門楣;(4)為父母傳宗接代;(5)無條件地奉養雙親。

2.父母對子女要做到:(1)生育子女要好好撫養;(2)讓子女受完好教育;(3)幫助子女達成美滿婚姻;(4)引導子女步上康莊正途;(5)維護美好的家聲傳統。

3.夫對妻應該做到以下四點:(1)丈夫主外,不可藉故在外胡作亂為,應潔身自好;(2)管家主權應完全交給妻子;(3)給妻子穿戴美麗的服飾,過美好的生活;(4)丈夫對妻子要愛護尊敬,要有禮貌,不可視為家僕。

大師講到這裡,特別引起了女性聽眾的共鳴,女眾的掌聲特別多;大師能聽出男士們的掌聲較少,大師特別提出說男土們的掌聲好像少了一點,一時引起哄堂的笑聲,同時也激起了男士們的熱烈掌聲,當然這時女士們的掌聲鼓得更賣力。演講氣氛之親切風趣,由此可見。

4.妻對夫亦應做到:(1)平常就要體貼丈夫,親切侍候丈夫。一般夫有外遇者,多係由於妻子對之冷淡之結果。(2)治家整潔有序,使丈夫一回家就覺得溫暖。(3)守護家庭財產,不可因貪小而失大;遇重大開支時應與丈夫商量。(4)忠於丈夫,嚴守婦道。

第二、感恩知足的經濟道德:感恩知足的經濟道德是美滿家庭的基礎。當然生活要節儉;今日社會浪費之風甚熾,即因為許多人缺乏知足、感恩的觀念。大師講到這裡特別提示離苦得樂的四具足:即(1)方便具足──方便須要智慧,有了智慧才能運用「窮則變、變則通」的道理。(2)守護具足─維護勤勞家風,才能確保財富。(3)善友具足──慎交朋友,講求信用,努力上進;交友不慎,則易墮落。(4)正命具足──有正當職業與收入,安分守己。

第三、誠實無欺的社會道德:誠實無欺,要從每個人做起。大師特別舉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布施包括物質的、歡喜的、勞力的、精神的方面。愛語對人有極大的鼓勵作用。不僅以語言鼓勵人,而且用行動幫助人。利行即是處處給人方便。所謂同事就是分工合作,和諧相處。倘能以此四攝法處世,則各種人際關係必然和諧。

第四、自由民主的政治道德:今日為自由民主的時代。人人關心民主,個個希望民主;但民主須秉乎「理性」而非「衝動」,是善意批評,而非惡意謾罵。大師並列舉若干國內外的實例,說明政治上的因果報應;例如尼克森和田中角榮都沒有得到好下場。

第五、皈依三寶的宗教道德:我們知道佛教是理性的、自力的宗教,而非一般迷信的、他力的宗教。一切修行靠自己,小到「少病少惱」,大到「了脫生死」,乃至成羅漢、成菩薩、成佛、普度眾生等,都操在自己手裡。所以皈依三寶的佛教徒們,絕不奔走各廟求神保佑;也不用算命卜卦;更不拜拜殺生。但一心一意力行三皈五戒和六度,自然福慧有成了。

第六、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乃是佛教道德的兩大基石。佛教的慈悲無需事先要有「緣」或先拉上什麼關係,這便是「無緣大慈」。你的痛苦或他的痛苦,即是我「感同身受」的痛苦,這就是「同體大悲」。無限度、無條件的慈悲,這就是佛教的恢宏氣度。佛教徒幫助了人,心中不能存有一絲的潛在的優越感。佛教慈悲之外,亦講容忍。不僅忍在口上,而且忍在心裡,完全自然,毫不勉強。單說菩薩的忍耐,為時要達三大阿僧祇劫之久。講到這裡,大師不禁感慨萬千地說出了年來一些感受。由於佛光山刻已成為聞名中外的佛教聖地,因此寶島各地,尤其是南部有許多餐館飲食店乃至旅社,都相競以「佛光」為招牌,以致外界誤認為係佛光山的關係企業,不少弟子對此表示憤慨不平,大師卻自然而然的容忍了,也從不解釋或聲明,其度量之恢宏可見。大師認為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具有下述六個特點:(1)道德的意志;(2)道德的勇氣;(3)道德的責任;(4)道德的榮譽;(5)道德的價值;(6)道德的完成。(限於篇幅,恕不闡釋)

凡是善的,就是道德;惡的,就是不道德。什麼是善呢?什麼是惡呢?大師引了下面一首〈竹枝詞〉式的詩,作為「佛教道德觀」講題的結束。詩曰:「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四、佛教的未來觀

大師首先說明人人都希望有個美好的將來。一般人花錢去算命卜卦,無非是表示對將來的關心。假使我們預知不久的將來某一天就要死亡,那我們心中一定會感到消極失望,焦急憂慮乃至恐懼。如果我們預知將來前途無量,遠景美好,我們便會樂觀積極起來。不過跟整個人類社會的未來或國家民族的前途比較起來,個人的未來前途便顯得渺小而不重要了。佛陀便是一位關心整個人類或整個生命世界命運的智者,他的博大精深的教義,不但影響了而且改進了整個人類的命運。宇宙的發展是無始無終的,未來是無窮無盡的;我們不必斤斤計較於現在,人生不過百年,如同一彈指之間,我們應該從長遠看。根據佛法,我們自己未來的命運,可以由我們自己掌握,全看我們自己福慧的修持,所以不用去求神問卜。

(一)成為事實

古今人士對於未來的預測或假想,多少都帶有神祕的色彩和神話的味道。大師認為只要人類能想像或幻想到的事物,遲早總會實現的。為了說明此點,大師旁徵博引地講述了以下各種有趣的事例。比如古書小說上常說有千里眼、順風耳、飛毛腿等;佛教亦有所謂天眼通、天耳通等各種神通。今天的電視不就是千里眼嗎?而且電視的收看距離,尤其是人造衛星的轉播何止千里呢?收音機不就是順風耳嗎?飛機火箭不更超過飛毛腿嗎?中國人嫦娥奔月的神話不是給美國人阿姆斯壯所實現了嗎?柏油鋪路,今日司空見慣;昔日若言用油鋪路,恐人難以相信。佛經上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水鳥說法的境界。有人對此可能懷疑。美國聖地牙哥水族館的鳥不是也會說話嗎?今天許多家庭不是也飼養了會說話的鳥嗎?佛教非常重視未來,佛教講「發願」,即以將來為著眼點。佛經中有許多記載,乍看似神話,實則係事實,只是沒有到達那種境界的人不能體會罷了!比如佛陀說法,一句話可以傳遍三千大千世界。目犍連甚至於不相信,遂利用神通前往世自在王如來國試探,為該如來發覺而譴責不該妄自試探佛陀法音。今日無線電超短波不是也可以把聲音傳到外太空去嗎?我們人類但知「分段生死」,因而相信只有分段生死,以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而不知道佛法中的生死是連續的,阿彌陀佛便是無量壽佛;其壽命之長可達八萬大劫。據說佛陀大弟子大迦葉尊者,至今未死,且手捧衣缽,住在雞足山,要等六十七億年,才會將衣缽傳給彌勒佛。二千五百年前賓頭盧長眉羅漢,直到今天仍活在世間,東晉道安法師曾見過他。宋代有一株大樹倒了,發覺空心樹中有一入定的老僧,敲引磬叫醒他出定,一問始知係東晉慧遠法師的弟子,東晉距宋已歷一千餘年。佛法中的奇蹟層出不窮。近如台灣寶島就擁有慈航及清嚴兩位金剛不壞身的肉身菩薩;遠如明朝憨山大師的法體現仍存於浙江天台山。這些高僧已將自己身體和大自然同化為一體了。這當然不是普通人用常識或斷見所能理解的。

有人說人生如演戲,此話頗有理。大師特別介紹了一幅舞台上的對聯。上聯是「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出台便見」;下聯是「有時歡天喜地,有時驚天動地,轉眼成空」。這不正是現實人生的寫照嗎?

(二)未來世界的蠡測

有人認為世界將有末日,實則未來是無窮盡的。大師特以能源危機為例。石油、汽油用完了,有取之不絕的太陽能代替;將來太陽能用完了,必定有別的新能源出現,不用杞人憂天。俗語說得好,天塌下來,有高個子可以頂住。我們有佛法可以替我們抵擋一切,擔當一切。那麼,從佛法看,未來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用佛教的話,扼要的說,未來的世界不外是涅槃世界、淨土世界和一真世界。大師講到這裡,特別採用一般通俗的觀念,從政治、宗教、社會、經濟、生活、交通、教育、世界,人生,以及佛學等十個不同的角度或層面來觀測將來。玆分條簡述如次:

1.從政治看未來:過去是皇帝專制的君權時代,現在是注重民權的民主時代,目前已跨入重視個人的人權時代,今後當進入「生權時代」。什麼是生權時代呢?就是一切有生命的眾生(及於動物與一切有情,不只局限於人類)均有其生存的權利。此一立論,是吻合現代生態學的原理的。儒家亦認為萬物並存而不悖。我們不能任意殺害動物,也不能虐待動物。牛馬不可令其超載;倒吊雞鴨,警察看見要干涉,甚至罰款的。近年來不時有人發起保護動物,特別是那些稀有或快要絕種的動物,例如最近張曉風教授發起保護恆春鷲(伯勞鳥)的運動。大師在加拿大曾看見那兒釣魚只限於釣一尺以上的,一尺以下的釣到了也得放生。我們已將四月八日佛誕節訂為保護動物節。凡此可窺出「生權時代」已經開始來臨。

2.從宗教看未來:人類早期的宗教是自然宗教,雷有雷公神,閃電有電閃神;風有風神,雨有雨神;石頭、大樹等,均可尊為神,可以說是一個神權的宗教時代。中期是迷信神鬼的宗教;遇疾病或倒霉的事,都認為係神鬼作怪。近期是英雄的宗教;由膜拜鬼神進到崇拜英雄。例如崇拜關公、岳飛為忠義之神;鄭成功為民族英雄之神。今後的宗教是真理的宗教──那就是佛教。我們知道只有佛教是理性的、自力的、平等的、符合科學的,最能裨益人生與世界和平的宗教;換句話說,「佛化的世界」即將正式出現。

3.從社會看未來:從人類社會發展看,最早是家族社會,由家族演變為宗族社會;在宗族社會裡,人們重視同鄉、同宗的關係。近代發展為民族社會。今後「佛教社會」將要出現。所謂四姓學佛,同為平等。換言之,今後人類將逐漸突破狹隘的民族界限,大家都來皈依佛陀,同為三寶弟子,同為佛族社會的成員。

4.從經濟看未來:人類經濟發展的過程,大抵是由最早的漁獵經濟,進到畜牧經濟,再到農業經濟;現代已進入工商業經濟,最近更已跨入電子或電腦時代的經濟,一切都講究自動控制,乃至遙控或按鈕等,一切只需按鈕而已。但從佛教看,今後連按鈕也不用了,只需「起個心、動個念」就行了。佛法不是說「萬法唯心造」嗎?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宇宙萬有皆係阿賴耶識的種子作用所造成。所以在極樂世界中,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未來的經濟是一種「隨心所欲、隨欲所需」的佛化經濟。

5.從生活看未來:牛馬只需水草就能生活,人類食衣住行育樂就太複雜了。我們徒有物質生活當然不夠,還需要進步到精神生活,這便需要宗教。而佛教便是最重視、而且也最精於超越物質生活而進入精神生活的宗教;不只要了脫生死,而且要進入無生無死的涅槃境界。寒山、拾得兩位高僧便是超越物質生活的自由自在的典範。美國的嬉皮,由學習而崇拜寒山、拾得,可是他們只學到兩位高僧「如瘋似癲」的外表,而未學到他們淨化的內心。什麼是佛化的生活呢?大師認為真正的佛化生活就是介乎物質與精神之間的中道生活。偏重物質生活則過於狂熱,偏於精神生活則過於冰冷,應該取其中道;換句話說,也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事業」,這也是最高明的生活哲學。

6.從交通看未來:人類交通的演進,由步行而騎馬,而乘車,而坐船,而坐飛機,而發展到今天的太空梭。有人幻想將來有一天,人身上只需背一個小包,機器一開便可以飛行了;或者腳底下裝個機器,一按鈕即起飛,要到哪裡就停在哪裡。如果從佛法看,我們只要「起個心」或「動個念」,便可以「神遊」十方世界了;亦即係在「觀想」中神遊,或用「化身」遊歷他方世界。極樂世界的人,可以在飯後用鮮花供奉十方諸佛。由此可見今後「佛化交通」的情形了。此與獨頭意識在夢中行為的夢遊症迥然不同。

7.從教育看未來:古人行私塾制教學,現代以學校為教育場所。而更有空中教學的方式,對社教推廣貢獻特大。大師預言今後必能發展為「佛化教育」:亦即「萬有的教育」;不用學校,也不用課本,整個自然界,山河大地,飛禽走獸,一草一木,無一不是課本。所謂「青青翠竹皆是妙諦,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在極樂世界裡,鳥禽、樹木、流水,乃至房屋等,均能說法。

8.從世界看未來:在今日現實世界裡,人們的「心」太小,多半囿於現實生活的小圈子裡!心胸稍大一點的亦限於國家;比較更大一點的算是無垠大地;而心胸最寬大宏偉的是虛空,佛所謂心包太虛,便是無所不包的偉大境界。

9.從人生看未來:有人只為今生,有人為來生,也有人為後生,最後進步到追求「無生」。「往生」是生而非死,最高境界是無生,亦即是無生無死的涅槃境界。

10.從佛學看未來:佛化的未來是小行大隱,或大行小隱;密行顯隱,大小兼弘,顯密同行。將來人人懂佛法,個個弘佛法。大家都懂得十二因緣及因果業力的道理。「業」可好可壞,生命靠業力延續,業力能維持生命,而生命的火燄能永遠延燒下去。業力是自力創造的。非外力或神力控制,而係操在自己手裡。業力係自作自受,機會均等,非常公平。業報還清,便無「業」一身輕了。佛化教育普及之後,大家不造惡業,只造善業。總之,從佛學看未來,大師認為人類未來的前途十分光明,希望無窮。

最後,大師認為我們對未來應該盡量使之美化。大師特別指出美化未來的四大目標。即1.自由、2.民主、3.和平、4.幸福。至於如何達成這四大目標呢?大師特分別提出六個條件,即:

1.自由的條件計有:(1)對別人生命不可傷害;(2)對別人財產不可侵占;(3)對別人身體不可冒犯;(4)對別人信用不可破壞;(5)對別人的擁有不可嫉妒;(6)對別人的生活不可干擾。

2.民主的條件是任何時刻都須做到下列六點:(1)互相尊重;(2)奉行法治;(3)公正無私;(4)分工合作;(5)容納異己;(6)讚歎隨喜。

3.和平的條件有:(1)對憎恨代以慈悲種子;(2)對仇敵要施予寬恕諒解;(3)對懷疑培養信心力量;(4)對黑暗供給般若光明;(5)對失望提出明天希望;(6)對憂愁贈予喜樂安慰。

4.幸福的條件則包括:(1)對他人要犧牲布施;(2)對世間要有感恩的美德;(3)對物質要有知足的修養;(4)對處事要有結緣的認識;(5)對生活要有勤儉的習慣;(6)對佛法要發心奉行。

大師最後認為能做到上述諸種條件,那我們的國家便能很快地從開發中國家晉級為已開發國家。屆時大家都過著自由、民主、和平、幸福的生活;我們的社會當更美好;當然沒有噪音、沒有汙染、沒有車禍、沒有犯罪,地上也沒有垃圾或廢紙了!一切都是那麼理想,那麼美好。希望從我們佛教徒開始做起。

五、結語

在西洋哲學裡,柏拉圖被公認是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搬到地下的希臘聖哲;準此,我們可以說,在佛教式微的今天,星雲大師是第一位把佛教從叢林寺廟或大殿講堂引到人群社會或街頭巷尾的僧伽。換句話說,大師是在致力於把博大精深、令人難懂、經院式的佛教變為簡單明了、人人易懂、生活化的佛教。大師不只在弘法方式上或形式上走向「現代化」,並且在弘法內容上也邁向「現代化」。從此一角度看,在末法時代的今天,星雲大師實是振興佛教的一位先驅。

先總統  蔣公嘗謂今日乃科學的群眾時代。在今天無論辦什麼事,在方法上須注重科學,在對象上應顧及到大眾。我們弘揚佛法,更應當顧及到芸芸眾生,必須眾生先普遍覺悟才能被度。因此,在末法時代的今天,談佛法就必須力求普遍化、通俗化、大眾化。務期佛理人人都懂,修行個個都會。假以時日,則眼前有缺陷的「娑婆世界」自然可望變成無缺陷的「人間淨土」。

    本文收錄於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出版《星雲大師講演集》第二冊(附錄)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