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0 聽筆所至 心手相忘

‧王文章  時任中國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

幾年前,應星雲大師之邀,與文化、藝術、哲學界和教育界的學者在釣魚台國賓館餐敘。席間,星雲大師講起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講起夢中思鄉之情,那沉鬱懇切之音容,至今難忘。

星雲大師作為佛界高僧的愛國情懷,與推進兩岸文化交流的熱忱,素令人欽敬。

今星雲大師以耄耋之年,應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美術館之邀,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星雲一筆字書法展」。展覽的舉辦,讓大陸書法界的朋友們和廣大觀眾看到大師特殊的一面:「作為書法家的高僧,或作為高僧的書法家。」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自先秦傳承至今,名家各擅勝場,可謂異彩紛呈。而書論、書評與書法相伴相生,評騭各有眼光,立論各有境界。

雖說評論不必拘於道法而貴在真誠,但我不敢妄評大師的書法造詣。

古代書法品評的標準,無疑仍然是今天人們審視書法藝術的基本尺度。然而當代審美趨向演變的影響,也是人們看待書法藝術高下的一個因素。

不管如何,我以為孔子當年「盡善盡美」的法則,至今仍是藝術的至境,是很難達到的境界。可是,我看大師的書法時,卻想到了這四個字。

趙樸初先生生前經常說:「佛教是文化」。佛家文化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共同構成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大師所書寫的內容,全部是佛家勸人向善、積極樂觀、通達湛然的哲理、格言、警句。其中蘊含的佛法大意和人生境界,是東方智慧最凝練的表達,是歷代大德的精神遺產,有助於塑造當代人的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的養成;有助於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有助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

這樣的內容,可謂「至善」。

大師罹患眼疾之後,為了弘法利生,以書法結緣,反而獨闢蹊徑,卓然成家,獨創「一筆字」,堪稱當代書法界的奇蹟。拜讀大師的筆意時,可以深刻體會到佛家「八萬四千法門」但「法無定法」的道理。

大師的字,超越了一般的書法理論和要求,不但無筆無鋒、無經營位置,甚至無勢無骨、無橫豎撇捺,但卻神采生動,氣韻流暢,法象自然,適眼合心,讓人聯想到禪的境界:「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在那超越了俗世「規矩」和「方法」,如行雲流水般的墨蹟中,有一種鮮活靈動之美和深刻的禪意。

古人把一種最自然、最沒有雕琢痕跡、最沒有煙火氣的藝術作品稱為「逸品」,並將其置於「神品」、「妙品」之上。

這樣的藝術,可謂「盡美」。

看大師的書法,想到蘇軾在〈小篆般若心經贊〉說的那句話:「心忘其手手忘筆,筆自落紙非我使。」大師目力不及,聽筆所至,心手相忘,才有了天然絕逸之美。

去年,「中國書法」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弘揚中華文明,是兩岸中華民族子孫的共同責任。

中國藝術研究院與中國美術館舉辦「星雲一筆字書法展」,這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無疑將促進兩岸人民的兄弟情誼,並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本文刊於二〇一0年五月二十七日《人間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