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7 有這種小「小」事,才有這麼「大」的佛光山

‧林谷芳 佛光大學藝術所所長

身為行者,這些年我不知已出入過多少道場,其間,更始終不曾忘記自己「觀察者」的角色,因為我堅信,在道場與信眾間,必得有真正通於內外的居士階層,佛法弘布才能有堅實的基礎。而在這種觀察中,「見微知著」則是個不二的法門,因為口頭的道理人人能道,但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中的「會與不會」就一翻兩瞪眼。

我與佛光山的因緣起得較晚,但這幾年佛光山文化事業中多少也有我參與的影子,所以如此,起頭正緣於對下述一些「小事」的觀察:

佛光山出資的南華大學初創時,有不少學僧來就讀,而負責教育事業的慈惠法師給學僧「新生訓練」的第一句話即是「不可做頭家子」(台語),這樣的話出自既有聖職又集資建校的道場執事,相較於許多寺院受眾生資糧時顯現的傲慢,自然令我印象深刻。眾所周知,南華與佛光大學的創校校長龔鵬程是浪漫不羈的文人,他的風流自賞與一般老實信眾的行事觀點常相逕庭,有信眾就對此表示意見,但星雲大師與慈惠法師提起這,總以不失欣賞的角度諒解地說:「文人就是如此不拘細行的嘛!」

許多人都注意到佛光山道場置有「滴水坊」,它的取名來自「點滴之恩,湧泉以報」,且任何時刻到道場洽事禮佛,更會被奉上一碗「實實在在」的八寶粥,這些,據僧眾講,乃因當年星雲大師行腳時,曾被寺方拒絕掛單,只得空腹露宿,因此發願不再讓此事發生所致。

佛光山僧眾以平易近人著稱,但在國外弘法,山上則往往只將一、兩人直接空投該地,就這樣讓他們在人地生疏、語言不通處活動開來,我就認識了一些這樣的法師,坦白說,在我眼中,他們何只是清淨道場的僧眾,更是槍林彈雨野外求生的能手。

就是這些小事,才讓我對星雲大師「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一詩特有所感,因為,大小之間在此正有著耐人尋味的關聯,而我想,這也正是許多人願意在佛光山尋求佛法對應的一個主因吧!

寫於二〇〇三年八月二十一日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