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42 ◎【代序】師父其人——佛光山弟子口中的大師
國史館出版師父的口述歷史《百年佛緣》,
弟子們沒有人敢為他寫序。
我忽然心有所感,就讓弟子們一起來寫師父。
因為師父偉大的信仰、成就、人格特質,
實非我們弟子所能置喙一詞,
但他影響弟子們的一些行事、觀念、甚至瑣碎的事,
經常為我們所津津樂道。
因此我請大家記錄下來,
每則約一百到二百字,
整理成這篇〈師父其人〉,
就做為《百年佛緣》的代序吧!
──慈惠
1.佛光山從一九六七年開山至今,所有工程的水泥工、板模工等,沒有換過一個人,他們說他們是「原班人馬」,可見師父對於人情相聚是多麼珍惜。(心定)
2.我有幸做到佛光山住持,最初住在大師的隔壁。他經常到各地弘法,每每直到深夜才回寮,卻一點聲音都沒有。有一次,隔天早上我好奇問:「師父!您昨天回來很遲,辛苦了,您都沒有盥洗就休息了嗎?」「沒有啊!我有盥洗才休息。」我大膽地說:「我怎麼沒有聽到您房間有水聲?」「喔,那是我弄毛巾把水龍頭包起來,不讓它發出聲音,因為三更半夜怎麼能讓水有聲音呢!」(心培)
3.師父現在年老了,走路不便,但他年輕的時候非常長於走路。記得五十年前跟隨他,常常要走一、二十里路才到目的地。我們問他,為什麼不坐車子?他說,在大陸時,常常從棲霞山走到南京,再從南京走回棲霞山,得從早上走到傍晚;甚至從故鄉仙女廟走到鎮江焦山佛學院也要一整天的時間,已經習慣走路了。他告訴我們:「走路可以走出健康來。」(慈莊)
4..師父是一位出家人外,也可說是文學家、哲學家。從一九六三年起,他常常利用搭火車、汽車的時間寫稿,甚至利用吃飯、跑香、等客人、行程上的零碎時間寫就出來。許多信徒知道師父歡喜寫作,好幾次送他氣派的書桌、椅子,請他安心寫作,但師父經常轉手就送給需要的人。至今,在佛光山依然找不到他的書房、固定的桌子、椅子。他常說:汽車、飛機的座位、講經弘法的角落全都是我的書房。師父的生活環境,可以說都是與大眾一同共有。(慈惠)
5,一九五八年時,我在高雄擔任慈育幼稚園的園長;當時師父住在鳳山,經常應邀到高雄市立圖書館講經,每次他都是在下午五點就開始走路,至少走一個半小時,才能趕上七點鐘的開講。我們勸師父可以搭公共汽車或是坐三輪車,師父卻說,兩條腿生給我,不走路太可惜了,能省就省吧!(慈容)
6.一九九二年佛光山下滿香園停車場剛整修完工,師父自己討了一份停車場畫線的工作。除夕夜全山圍爐時,畫線工作還沒有完成,他到朝山會館和吃年夜飯的大家照面後,自己又悄悄跑下山。直到隔天凌晨四點才完成八十輛大客車、八百輛小轎車的停車位畫線工作。適逢正月初一過年,他又匆匆趕回山上參加早課了。(依嚴)
7.師父在一九六○年初,買下佛光山這塊土地;在開山建寺時,我就跟隨他出家參與工作。我覺得師父實在是一位高明的建築師,他依山勢把二條水溝變成一座淨土洞窟,把不平的溝渠填成不二門前的平地;他在二山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把朝山會館和學院連繫起來;甚至把普門中學那塊不毛之地和全山連接起來,整個佛光山就變得四通八達了。(依恆)
8.師父想提高僧侶的教育水準,計畫開辦研究院。但苦於沒有地方,尤其缺乏師資,因此研究院必須辦在台北。但商借別人的地方有諸多困難,不得已,師父說:「快過年了,我們回去煮麵,希望能煮出一間房子來,供給學生讀書。」師父說到做到。在我前往東京準備向師父告假,卻到處找不到他時,原來他在廚房煮麵。一見到我,就拿一碗麵:「依空,你吃。」想起師公志開上人給師父的「半碗鹹菜」,我也是一樣,熱淚盈眶地把這碗麵吃了下去。(依空)
9.一九九一年我奉派到南非去開創道場。初到之時,見到一片廣大的土地,心生惶恐。忽然間想起師父說的:「只要慈悲,無處不可以去。」剎時心中覺得師父與我同在。就這樣,多少年後,我們同行者開創了南非的佛教。(依來)
10.二十六年前在日本留學,一次師父帶著師兄長們到日本開會,我也隨侍在旁,當時因為沒有別分院在日本,所以住宿在飯店。到了早餐時間,師父說他不餓,要我拿他的餐券和師兄們一起去吃。當時我天真的以為師父真的不餓,事後,長老師兄才告訴我,因為我沒有住飯店,所以沒有餐券;師父是自己忍著飢餓,把早餐讓給我。慈悲偉大的師父啊!那是徒弟生平第一次吃到最豐盛最美好,永生難忘的一餐!(依昱)
11.我跟師父出家四十年了,過去經常替師父開車往來各地,如今承辦旅行社為信眾提供服務;但我從來沒見師父買過東西。他生活自持甚儉,東西有就用,沒有也不買。他說:「不買就是我的富貴。」師父是一個沒有錢的富人。(依照)
12.師父來台之初,台灣正處於白色恐怖的時期,他因為沒有入台證,不敢在台灣居留,一度曾想應歐洲瑞士一位信徒之邀,前去碰碰前途運氣。後來,當時吳伯雄居士的父親吳鴻麟先生,擔任警民協會會長、省參議員,也是名醫,他把師父帶到警察局跟警察說:「替這位和尚報戶口。」就這樣,師父才能在台灣一住六十餘年。因為這個因緣,師父一直很感謝吳伯雄居士全家。(依宏)
13.早年師父在叢林求學,生活非常艱難。如他形容:湯清到可以洗碗,養成他吃飯簡單的習慣,直到現在都是一飯一菜一杯茶,不一定美食,也是津津有味,這樣竟也能培養他健壯的身體。(依宣)
14.一九九六年四月,美國副總統高爾先生到美國洛杉磯西來寺訪問,原本是一件佛門的盛事,但因國情不同,文化差異,過後新聞媒體大肆渲染與負面報導,對西來寺造成很大的威脅,甚至對海外弘法的未來都是一種挑戰。師父上人一面感到愛莫能助,另一面卻樂觀地說:「感謝他們為西來寺做了免費的宣傳!」師父遇到再大的挑戰,都能以正面思考去面對看待。(依日)
15.師父做事認真,無論什麼事,經過他處理都能化繁就簡,甚至樂在其中。像他掛單中壢圓光寺時,每天除了管理清潔衛生、掃廁所以外,還要打六百桶的井水,供應全寺大眾生活之用。我們聽到後都覺得他很辛苦,可是師父卻笑笑說:「其實很快樂,井水打慣了,像盪秋千一樣,一桶、一桶拉上來,不費什麼力氣。」我們問他:「其實也沒有人要求您,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師父說:「這是出家人掛一單應該奉行的圭臬。」(依航)
16.還在學院求學時,班上有一位同學嚴惠美家裡出了事故,師父帶著莊師父及我到台南探訪,路過休息站時,正逢中午用餐時間。只見師父將菜盒子的鹹菜挑出細葉來,莊法師覺得奇怪,一向不挑食的師父為什麼今天會挑菜呢?此時師父開口了:「慈莊呀,把這些菜拿給依忍吃吧,她剛開完刀,不能吃硬的菜梗。」當時我含著眼淚感恩師父,並發願生生世世一定做師父的弟子,以師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來報答師父的恩德。(依忍)
17.師父為佛教培養人才的信念至今沒有改變,今年(二○一二)九月份的徒眾講習會,師父交代傳燈會要為徒眾辦書畫及各項作品展,我將一幅孔子刺繡圖參展,會後在傳燈樓門口遇到師父,師父問我:「你的作品有沒有得獎?」我回答:「師父,我的作品純為個人興趣,難登大雅之堂,怎會得獎?」師父說:「你的作品很好啊!是大家不懂,如果是我,一定投你一票。」師父因為愛才惜才,所以佛光山人才眾多,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才華,而這些人則散布在全球,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依圓)
18.師父曾經講述,他出家初期,因為年幼,就在齋堂裡當行堂替人添飯菜,一做就做了六年;也負責全寺用水,每天從山下挑水上山,一挑又是二年;之後,又到大寮做了一年半的典座,煮飯菜供應大眾食用。師父對於做苦工一向發心,所以掛單在中壢圓光寺的時候,每天早上拉著「梨阿卡」(台語:人力車、拖板車)走十四華里的路,上街買米、買菜,有時東西過重,上坡時必須很用力,勉強拉上平地坡台後,經常因為過度用力而嘔吐。有一位弟子聽了以後,訝異地問:「其他的人到哪去了?別人都不用做嗎?」師父淡淡地說:「大家都說我個子大、有力氣。」其實,師父只是發心而已。(依果)
19.一九八六年常住調派我到圓福寺擔任住持,但心中卻有萬般不想,認為寺院的住持、當家是老長工,不論做任何事情總是吃力不討好,因此內心就非常的排斥去就任。師父看出我心裡的想法,就對我說:「主管那有先培養出來的,像我也是做中學。」這句話,打動我內心深處,勇敢承擔了住持之職,經過一段時間,愈做愈明白師父「做中學」的奧妙,做起事來也就愈順心、稱職、積極。(堅寬)
20.師父常說自己沒受過教育,但是他辦的教育比別人多好幾倍;如:南華大學、佛光大學、西來大學、南天大學,還有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佛教學院等等。他更獲得五大洲十餘所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如中山大學、香港大學、澳洲葛雷菲斯大學等,他是一位博學多聞的教育先驅,也可以說集教育、文化、慈善於一身的人,稱他是一位全方位的偉大師父也是應該的。(慧濟)
21.我們家族三代與師父的緣分很深,外祖父跟隨師父出家法名叫慧和;二哥也在師父座下剃度叫慧龍,阿姨就是佛光山女眾的大師兄慈莊法師。記得我幼年的時候,因為家中兒女眾多,父親多病,孩子由慈母撫育。父親過世時,師父幫忙料理所有後事。幾年前,在父親逝世五十週年紀念日那天,師父見到母親,簡短說一句:「你辛苦了!」這四個字,讓母親流下感動的眼淚。(慧傳)
22.二十年前,有一次我擔任在家五戒菩薩戒會引禮工作,每天必須起得比戒子早。晚上開大靜後,戒子們休息了,工作人員還要集合開檢討會。幾天下來,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有一些疲憊。戒期快圓滿時,師父兼程從國外弘法趕回總本山和新戒開示。那時候,師父的行程馬不停蹄,他對戒子的第一句話就說:「我人是一個,命是一條,心是一點,體力還有一些,所以我盡可能趕回來和大家見面講話。」師父就是這樣一位為眾忘我的人。(慧寬)
23.有天晚上七點,師父召集全山大眾,當時擔任糾察的我就在門口等候師父,這時突然有個人跟我說:「師父叫你不要動!」我轉頭一看,原來是師父的侍者。當天晚上會議從七點一直進行到十點多,會議結束時,師父當眾對我說:「慧昭啊!你辛苦了,你已經整整站了三個小時了。」話一說完,全場報以熱烈掌聲;慈悲細膩的師父,相當體諒弟子,讓我的內心,感動得不能自已,更令我深深體會「靜中養成,動中磨練」的禪意。(慧昭)
24.「二○一二佛光盃大學女子籃球賽」,邀請兩岸大學八支球隊在宜蘭佛光大學比賽。開幕時,師父勉勵所有參賽者:「打球是學做人,球場上犯規隨時要認錯。」原來,一般人基於面子及尊嚴,要認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在球場能培養認錯勇氣,破除我執。師父真是將籃球與佛法義理作了最好的結合。(慧思)
25.佛陀紀念館落成後,每週都有數十萬人來去,各式車輛穿梭其中,非常擁擠。師父慈示由我負責交通疏導,自己則在高處看我指揮的情況,再請人告訴我哪裡需要改進。奇妙的是,只要聽從師父的指示,所有交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我疑惑的問:「師父,您沒有學過交通,怎麼能這樣恰到好處?」師父說:「慧得啊,佛光山開山以來,每逢假日,我都在看交通狀況,我已經看四十五年了。」師父對交通的問題實在很用心。(慧得)
26.宜蘭佛光大學建在林美山坡上,為了整地工程、建築物以及學校營運支出,號召百萬人興學,花了新台幣數十億元。在此同時,全球各地弘法道場也紛紛建立,窮苦的日子很難過。弟子不解,何必這麼辛苦?師父說,他就是希望佛光山貧窮,不要讓佛光山有錢。原來,對弘法者而言,貧窮才有希望,貧窮才有道,貧窮才不會懶惰。(心岱)
27.有一天,聽到師父跟一名弟子說,他到過綠島、蘭嶼、東沙群島、吉貝、七美,甚至金門、馬祖多趟;海外有仰光金字塔、吳哥窟、敦煌石窟等。弟子說:「師父,您到過這麼多地方,我一次都沒有去過。」師父反而說:「這句話應該是我說的;我到過這麼多地方,其實一次都沒有到過。」在師父的心裡,他一次都沒有去過,因為他志不在遊玩,而是從裡面找智慧、弘法利生,所以從沒覺得是去遊玩。(慧延)
28.師父行走全世界五大洲,創建道場、興辦教育,不論辦報紙、電視台、雜誌,還是弘法、工程等各項事務,他都親自指導。他不怕忙,他總是說,閒暇、懈怠是罪惡。(慧顯)
29.年關將近,「佛光大道」的工程迫在眉睫,感謝常住讓我在這個緊要的時刻擔任監工。二○一三年元月十六日,師父甫從宜興返回隔天,因為關心工程進度,特別約我前去勘查,沿途我們坐在同一部車子裡,在師父一個多小時的指導下,解決了我許多困難。只是時間過得很快,我看看手錶,緊張的對師父說:「師父!我約了人,四點鐘在傳燈樓要開會。」師父指示我趕快去。我說:「那麼我就在這裡(禮敬大廳)下車吧。」師父回答我:「不必,我送你去。」當時,我很感動!師父這般細心與體諒。這若是走路去開會,至少也要十餘分鐘才能到達,我勢必要失信於人,給人遲到的印象了。(慧知)
30.師父談到建築時,常說佛光山建築團隊,都沒有換過人,油漆工梁博志、總工頭蕭頂順,木工、水電工、水泥工都是原班人馬。師父認為,世間人做事必須訂定契約,約束彼此;但他信仰的宗教,若不能用道德、信仰來維護人心,而是要靠法律、條約來維持信任,那麼宗教就太落伍了。他認為宗教的功用應該勝於法律!所以,至今他與建築工人相處如同家人,彼此不須制定合約,以真心交付。(慧讓)
31.舉辦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期間,我們跟隨師父多次察看農民的攤位,農民們紛紛走出來,將他們賣的水果捧出來供養師父。師父總是要我們替他把錢付給農民。有一次回來後,師父問我們一共花了多少錢?接著就把錢還給我們。師父對金錢、物質往來,就是這樣清楚。(慧浩)
32.徒眾講習會上,師父問在場的一千多名弟子:「誰有問題,需要我幫助的?」一位弟子膽怯的舉手:「師父,我的威儀不好。」師父指著他說:「你現在從東單走到西單,再走到我的面前來。」弟子小心翼翼走完,師父問:「威儀變好了嗎?」弟子歡喜點頭,頂禮而退。師父雖然已八十七歲了,腳也行動不便,但他一生注意威儀,在信徒集會時,他總是盡量自己撐著拐杖上台,走路時身體永遠都是挺直,如同大樹一般;即使坐下,也是挺著背,一點都不顯龍鍾老態。(心若)
33.佛光山舉辦青年夏令營,來參加的多數是沒有信仰的青年,在營隊結束前,一大群年輕人碰碰跳跳的跑至大師的開山寮外大喊:「大師我愛你!」……,聲音驚動了法堂內的大師,他走出來向大家揮手致意說:「我也愛你們。」現場青年激動、尖叫,甚至有幾位還留下感動的眼淚;本來有些青年怕佛門聖地,這樣喊「愛」呀,會不會太過冒犯,沒想到大師不但親自出來,還這麼親切的回應年輕人的熱情,讓他們感動不已,多年後仍念念不忘。(慧屏)
34.一九七六年秋,奉師命負笈日本東京大學印度哲學研究所攻讀碩士,我請示師父應該研究哪一個宗派?師父輕描淡寫地說:「把僧鞋、僧衣、僧襪穿好。」原來,師父提醒我們要守住出家人的本分,切莫迷失於日本佛教在家化的現象中,言語雖簡約,用心卻深刻。(心有)
35.我今年六十歲以上了,記得十九歲上山來,因不滿二十歲出家,而成為第三代弟子。數十年來,我上面的師父有一千多人,第二代中也有比我年紀輕的師父。雖然年長他們多歲,但彼此不計較年紀。師父勉勵我們:「在佛光山要想立德、立功、立言,不想立名。」師公叫我做第三代弟子,就因為他說的這一句話,我現在六十多歲了,還是第三代弟子。(道悟)
36.平常我們看到師父必定衣冠整齊,有一次卻看到他赤著腳在開山寮裡走路。我問他怎麼不穿鞋呢?師父說,赤腳走路可以增加健康。接著又說:初來台灣在法雲寺看守山林,那時候沒有鞋子,僅有穿著一雙木屐在山上山下跑來跑去,久而久之,如履平地,原本一吋多高的木屐也幾乎磨平了。最後木屐壞了,就赤著腳在山林裡穿梭巡守,也練了一雙好腳力。我感覺師父適應環境的能力,真是超人一等。(永會)
37.年關將近,有一天早上,師父才寫完五十張一筆字。侍者們就圍著師父團團坐著,討論今年的年節要怎麼過,大家七嘴八舌,都說蕭師姑做的湯圓最好吃,麵線糊、米粉羹之類的台灣小吃師姑都會做,而且都做得很道地、很好吃,……。說到高興處,大家竟然異口同聲鼓掌的說:「蕭師姑做什麼都好吃。」這時候,師父忽然說道:「你們大家不可以這樣講,難道要師姑一直做你們的老奴,煮給你們吃嗎?你們也應該要學習啊!」在旁的蕭師姑聽了師父的這些話,很感動,也很受用,師父這麼了解她、體諒她今年已經快要八十歲了。(心船)
38.我從中興大學轉到叢林學院就讀時,有一次,對老師的處分感到很不滿意,就跑去跟師父告狀。師父耐心聽完後就說:「你是一位是非分明、嫉惡如仇、善惡不兩立的人……。」我點頭微笑,高興師父如此了解我。接著,師父又說:「但是你只能接受光明、美好,你喜歡的、擁有的只是一個殘缺的世間啊!」他並且用手把虛空一畫,跟我說:「永固啊,肚量要像虛空。」當時,我恍若有悟,便不再掛懷,感謝師父作禮而退。(永固)
39.我在台南講堂做住持的時候,講堂內設有六間教室辦理社區大學。師父關心學生人數和每個月費用情況,我據實告知。他說:「學生要多,收費要少,這是我們辦學之道。」我想,這就是師父一切弘法事業的發展之道吧!(永融)
40.師父一生守時,從不遲到,有時候在飛機場等客人,一等就是數個小時;或是寒冷的夜晚在山門口等待老師到學院授課。好幾次徒弟於心不忍,請師父回寮休息,但師父都會說:「沒有關係,我們等人就是藝術。」(永光)
41.早期佛光山弘法事務還沒有那麼忙碌時,師父經常為來訪的客人、義工倒茶。有的義工客氣說:「我們是義工,不敢勞駕大師。」師父卻說:「你們是佛教的義工,我是你們義工的義工。」(永可)
42.早年師父創辦雲水醫院,把醫療送到偏遠地區,我是參與其中的護理人員。義診隊前往山區,走的都是土石山路,一遇到下雨,還可能會有突來的落石將車窗玻璃打碎,甚至連輪胎都卡在泥土裡,還必須下來幫忙推車。每趟來回要四、五個鐘頭,山區住戶少,相對病患也少。有醫護人員提出:「為何不將義診地點改在市區?如此來回時間減少、油費減少、車輛折損也減少、看診人增多了。」師父知道後就說:「如果只圖方便,沒有病患,不曉得醫護人員要做什麼呢?」他就是這樣不為艱苦困難所影響。(永勝)
43.多年前一個晚上,師父召集大眾於麻竹園開會,結束已近十點。師父說:「大家辛苦了,五觀堂有點心,請大家下去用。」走到五觀堂驚訝地看到師父,正動作快速俐落地為大家添麵線羹,當下感動歡喜又愧不敢當,有些徒眾想要自己來,但師父堅持為每人添一大碗麵線羹。師父慈愛弟子的心意,令弟子永銘於心,不敢或忘。(永瑞)
44.師父上人十二歲出家,弘法七十多年,將佛陀教法弘遍五大洲,他曾說:「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現身為我摩頂說:『星雲某某,你辛苦了!』,但我對弘法的熱忱及信心,始終一如,從來沒有動搖。」記得有一次師父生病,醫生幫他打了點滴,請他好好休息,但師父不但捨不得休息,還請人通知集合所有文化院執事,在如來殿梯型會議室開會。他左手吊著點滴,右手揮舞著,高聲談論對佛教文化工作的理想抱負,好多位徒眾看到師父為法忘軀的精神,都不由自主流下感動的淚水。(心鈞)
45.閱讀師父口述的《百年佛緣》,我感動得不能自已。我隨師父出家數十年,知道師父的事情很多。像早期台灣社會男女眾不平等,甚至女眾不能上台,如今女眾地位提升,許多傑出女性甚至登上講台,擔任講師、教授等。像在佛陀紀念館十八羅漢裡,就有三尊是女性阿羅漢,但女性阿羅漢豈止三尊,三千、三萬大有人在,感謝師父勇敢的提升女性和比丘尼的地位。(心學)
46.記憶中,師父訂好的行程沒有改過,已買好的車票也不肯退。他說到一定做到,守時守信。即使遇到困難,也是想辦法克服。他總認為不能因為片面的理由而失信於人,因此他實踐諾言,永不退票,負責到底。(永和)
47.佛陀紀念館建設期間,為了增加綠化、美觀,全山大眾集體創作完成「祇園」的景觀。原本在本山園藝作務的禪講師研究院生,也換到佛館照顧這些剛種的花草樹木。當時,師父一日數回巡視工程,看到大家頂著大太陽打掃、澆水、拔草,總說:「你們辛苦了。」其實,師父的辛苦他自己看不到,只看到別人的辛苦。(永中)
48.我的師父,一向坐在法堂那張椅子上看報、沉思、寫文章;即使到了晚年,眼睛看不到,他仍是坐在那張椅子上,聽侍者給他念報紙、念文章。椅子前的那張長橢圓形的會議桌,供他吃飯、會客、請客、主持會議,多少重大的議案,「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數十年如一日。(永海)
49.早期山上曾出版《覺世》旬刊,而我在調到《覺世》工作之前,從沒拿過照相機,但是一上任,立刻就要採訪兼拍照。每次拍照時,師父只要看到我拿著照相機,站在採訪現場左邊,他自然就舉起右手,作出優雅的手勢;如果我站在右邊,師父就換左手作手勢,而我總在剎那間,趕快按下快門,抓住最佳畫面。過了一年之後,我才領悟到,原來師父是為了訓練我的拍照技術,而特別「配合演出」的。(永傑)
50.有一天我站在師父身旁看他寫字,旁邊有一位徒眾嘮叨說,現在各地區寺廟維持都很困難,很多人士來參拜,除了吃飯、接待、還要紀念品,甚至要求借貸等,這位徒眾生氣地說:「我不要做當家住持了。」師父沉默不語,只寫了二個字「有量」送給這名弟子。眾人看到之後都哈哈一笑。師父就是這樣應機說法。(滿謙)
51.師父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一堆人圍繞,沒有祕密行程。他也常說:話無不可對人言,不喜歡我們耳語。有時徒眾想說悄悄話給他聽,他總是說:要說,就說給大家一起聽。(滿可)
52.一九九○年,師父掛單澳洲中天精舍,有一晚肚子餓了,當時廚藝還有待加強的我,鼓起勇氣煮了一碗番茄麵給師父品嚐。沒想到師父竟然說:「滿信煮的番茄麵,好香,真好吃!」我心想,師父真是鼓勵徒弟,給人信心啊!二十年後有一天,他悄悄告訴我,他往來世界各地,忍耐大家給他吃了二十年的番茄麵。因為自從那次之後,大家都以為師父喜歡吃番茄麵。(滿信)
53.師父一生守時守信,但也因此備嚐等人之苦,他曾自我解嘲說:「我就這樣『等』了一生。」師父為什麼會養成守時的習慣,曾經聽師父開示說,他小時候雖然沒有受過教育,但有一次在路上聽到洋學堂的小孩子念「短衣短褲上學去,從不遲到半分鐘」,他覺得好懂、好記,從此就經常把這一句話像念佛一樣的念在心裡。所以後來他勸人念佛,都說:「我念時間,一生守時間;你們念佛,還能不成佛嗎?」(滿義)
54.二○○九年八月八日,莫拉克水災重創南台灣,佛光山受政府委託設立安置中心給受災民眾使用。師父慈悲指示,提供所有食宿所需,二十四小時全天候冷氣開放,尊重原住民生活文化和信仰,不強迫念佛、吃素;設置吸菸區、吃檳榔區,提供房間做禱告室,甚至請牧師為他們布道等,以安撫民眾受創的心靈。假如沒有寬弘大量的胸懷,怎能做得到呢?(滿馨)
55.2師父非常懂得利用「零碎時間」,無論是坐火車、汽車、飛機、輪船,不管花費多少時間,路程多麼曲折,他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他說:「公路、天空是我的床舖,汽車、飛機是我的餐廳,一本書是我的世界,一支筆是我的大腦。」所以,多年來我看師父從來沒有辦公桌,他的許多著作,都是在火車和汽車上完成的。(滿益)
56.佛光山開山之初,師父為了培育青年人才,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一次開營在即,山上水塔突然故障,次日要上山來的六百位大專青年的飲水洗澡成了棘手問題。白天,師父親自督導工匠把水管修好,晚上不放心,還徹夜守在水塔邊,耳朵貼在水塔壁上焦急傾聽。直到凌晨三時,馬達終於轉動了,汩汩水聲傳來,師父才安心離開。多年後,師父向弟子們提到此事時說,要是水再不來,他發願將全身血液變成清水,給即將上山來的大專青年洗澡飲用;偉大的師父!您為了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捨身捨命在所不惜。(滿欣)
57.二○○四年師父特地風塵僕僕地,從柏林搭機飛到維也納,為維也納佛光山舉行動土典禮,一路上不時叮嚀弟子:「維也納是音樂之都,你會不會唱歌呢?你有沒有設立規劃音樂教室呢?」師父念念不忘地就是佛教的弘揚,而且弘法方式一定需要本土化、要與時俱進。(滿綸)
58.一九四九年初師父來到台灣,當時台灣一下子忽然增加了一百多位大陸來的僧侶,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台灣的警備總部突然下令逮捕,師父跟隨慈航法師和這一百多人等坐了二十三天的牢獄。出獄的時候,有人安慰他辛苦了。師父卻說:「沒有關係,我在大陸時,共產黨也關過我十三天,在台灣國民黨關了二十三天,這都是替我消災解難。」(覺誠)
59.我從阿根廷回到台灣就讀南華大學研究所的時候,記得有一次,忽然接到消息:百萬人興學功德主要到學校參觀,並且要我們準備飯食。當時,也沒有問清楚人數,以為只有幾十人。當準備好了之後,我們還自得其樂呢。哪裡知道,一來就是好幾百個人。師父到廚房巡視後,這還得了,這麼多人吃什麼呢?他生氣得把手中的柺棍用力朝地上一擊,叫人到大林鎮上把麵包、麵條、饅頭、醬菜買回來,親自煮了一鍋羅漢湯。後來,弟子們向師父懺悔,師父說:「你們不懂飢餓的滋味,出家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慈悲,要有供養心。」(覺培)
60.師父因為關懷眾生常常憂國憂民,對社會不公不義之事,經常撰寫文章提出對當代社會的看法。但也因為熱心眾人之事,常遭不明人士反擊,為此我們也會憤憤不平。師父卻安慰我們:「我們指責人家,人家指責我們,這也很公平,有人批評我們,這也是替我們消災,至少讓不喜歡我們的人,心裡會舒服一些。」(覺元)
61.百丈禪師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的師父則是「一日做了,方肯進食」。我的師父一生從來沒有任何假期,沒有寒暑節慶,沒有週休二日,沒有放香,沒有休閒,沒有停頓,永遠只有「忙」,一生忙著給人無數的因緣。他說:「忙」就是營養。(覺具)
62.師父說他從小就睡廣單,幾十個人一排,就好像在軍隊一樣。後來到各地弘法,有時睡竹床、有時睡沙發,睡在地上也都是常有之事。甚至山上辦活動,寮房不夠,他也經常把床讓給朋友、客人睡,自己就睡在露天陽台上,倒也泰然處之。到現在老了,也經常是一張椅子就可以入睡了。(覺念)
63.師父從不叫人做事,無論掃地、洗碗、煮飯,都以身作則,因此他什麼都自己來。當然,弟子看到師父在做了,自然就會跟著做。做的不好,師父也不嫌你,也不怪你笨拙,對於來者都表示歡迎,這就是師父的領導學了。(覺泉)
64.我在普賢寺擔任當家時,有一次遇到人事、寺務的考驗,心中生起請辭的念頭。回到本山法堂向師父請安,還沒有開口,師父看到我就說:「覺華啊,不要起無明,不要愚痴,要學習『做難做之事,處難處之人。』」經他這麼一說,我自覺應該信受奉行,自己度過難關,便不敢開口,合掌而退。(覺華)
65.師父一生重視教育,總是想方設法栽培弟子。常住成就、師父慈悲,送我到大陸留學,記得將赴上海求學之際,臨行前去跟師父告假,師父關切地問我錢夠不夠用,師父說:「如果沒有錢,就跟普門經舍借,我再幫你還。」還對我說:「週末可以回來(普門經舍),不!隨時想回來就回來。」遠在異地他鄉,天寒地凍挑燈夜讀,每每想到師父對我們在外讀書弟子的關切之情,心中就覺得無比溫暖,讀書也更加用功努力了!(覺冠)
66.我初到新營講堂擔任主管期間,每逢山上供僧,也就是師父生日那天,總有信眾會託轉紅包供養師父。我回到法堂直接交給師父,師父問也不問就說:「我不收錢。」這四個字影響著我,錢只有公家的,沒有私人的,名聞利養要小心,免得失了道心。(覺藏)
67.二○○二年我奉命調派日本本栖寺,當家要我承擔廚房的職務。對於典座是門外漢的我,想到眼前迫切需要,也不好意思說,就硬著頭承擔下來。有一次,幾位重要人士來寺掛單,早上五點半,我已經戰戰兢兢的在廚房準備,正在忙得不可開交,師父突然帶著幾位師兄到廚房關心。我見到師父駕臨更是緊張的手腳發抖,心裡想師父看我笨手笨腳,大概叫我不要做了。誰知道,師父反而溫和的告訴我如何做菜,並且要身邊的人一起幫忙。在師父的指導下,大家井然有序地將一盤盤佳餚端上桌。那一次,師父不但「給」我機會學習,也「給」人吃得歡喜,讓人賓至如歸。(覺是)
68.師父對生死總是雲淡風輕,盡情燃燒他自己這把生命之火。二○○六年從歐洲返台,集眾開示時他輕描淡寫地說,弘法途中不小心輕微中風,還好沒事了,讓他體會到年歲已八十,必須「封人」了。當下我淚涔涔,師父是一個放得下色身,為大眾續慧命的再來佛,誰又捨得他封人呢!當佛陀紀念館落成之際,他又中風了,依然「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生死無畏。課徒教眾外,拚命寫一筆字,為「公益信託星雲教育基金」募款,為文教、為兩岸宗教交流及世界和平賣老命,他是一位「封而不休」的師父啊!(覺禹)
69.師父從小在叢林裡生活慣了,無論做什麼,都喜歡和大眾在一起。好比他雖然在佛光山退位了,但仍歡喜與大眾一同用餐。有時候弘法忙碌,不能正常過堂,徒眾就會準備便當,請他在安靜的地方吃飯。有一次,師父一到宜蘭佛光學舍,聽說有近百位義工正在一同過堂用餐,他即刻把飯菜搬到齋堂,並且說:「我還是喜歡跟大眾一起吃飯。」(覺均)
70.師父對吃並不著意,雖患有糖尿病,但沒有所謂的糖尿病菜單。他不願勞煩徒眾,不特別指定要吃什麼,徒眾給什麼,他就吃什麼,經常是一碗飯、一碗麵配一杯熱茶。他說:「一碗茶泡飯也是美味無比。」(妙士)
71.常住任命我擔任傳燈會執行長,掌管全山大眾獎懲、升等、福利諸事。多年來,我沒有感到師父特別照顧哪一個人,或特別不喜歡什麼人。他對每一個人總是一律平等。徒眾違反規矩,我沒有辦法,就向師父報告,他會為弟子說情。他總告訴我:「訂法要嚴,執法要寬。」這大概就是他的管理學吧!(妙志)
72.早期台灣有一位省議員陳洦汾先生,他護持佛光山萬壽園取得執照,協助辦理登記。事後,三十五年來,一直找尋不到這位陳議員居住何方。直到二○一○年,師父發現兩位老夫妻和家人住在北部,特地叫蕭碧霞師姑再三央請,請他們一定到佛光山來作客,以表示感謝。師父就是這麼一位知恩必報的人。(妙凡)
73.當我從佛學院結業後,第一次領職,根本不熟悉寺務行政,加上身在海外一切陌生,所以生活戰戰兢兢,煩惱也特別多,趁著師父法駕道場主持開光典禮,趕緊向師父請教「如何改變自己?」師父說:「要把一切不好聽的語言,轉化成陀羅尼,如此入耳入心,才能跳脫三界,不為煩惱無明束縛。」之後,我如此對境練習,十分受用。(妙覺)
74.算來我奉父親的命令出家替師父開車,也要二十年了。有一次,就讀佛光大學的徒眾們回來,想要參觀佛陀紀念館。正逢師父車子經過,師父叫他們一一上車。七人座小車竟擠進十九個人,我心疼會把車子壓壞,安全堪慮,不高興地說:「不必一起上來嘛,等一會我再回來載你們。」師父一聽低聲跟我說:「不可以這樣,車子壞了可以換,人情壞了難以補救。」想來師父惜物,卻更惜情。(妙瑜)
75.二○○二年初,我奉派到日本初創設的本栖寺服務,當時師父指導我們「愛護道場」就是找出一百個地方去關心。就這樣,每天飯後師父跑香,我們就跟著他四處巡視寺內各角落。一次我們走到一棟荒廢已久的小屋,臨上階梯,師父忽然停下腳步,大家一時會意不過來,當我們順著他的視線往地下看去,原來有一隻不到一公分大的飛蛾在那裡遊走。一位師兄見狀伸手要驅趕牠,師父輕聲的說:「小心,不要傷害牠!」師父如此高大的身軀,怎麼能看見地面上的微小眾生?始終是我心中的一個謎。我想,師父的慈悲就在一切細行,所以他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聽到別人聽不到的。(妙傑)
76.有一回師父來南華大學,探視我們十多個讀研究所的出家弟子。花了一個下午,一一詢問大家的論文題目、給予建議,同時關心生活點滴。就在大家抱怨課業壓力大,時間不夠用時,難以兼顧常住的工作……師父淡淡地說:「學歷不重要,心力才重要。」師父就是這樣提醒我們,身為常住一份子應該要做的本分事。(妙熙)
77.佛光山所以能由荒山闢為聖地,印證師父在開山時提出:「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空為樂」的人生觀。師父曾說,佛光山的事業大都因為信徒的需要而「推」著他去籌辦,過程中,經常是「今日不知明日糧,日日難過日日過」。但師父認為,只要與佛法有關者,絕不輕易捨棄一法。即使龐大的弘法事業所費不貲,但師父每一分錢必定用在刀口上,不輕易浪費信徒喜捨的淨財。(妙文)
78.許多外面的人對師父不了解,說星雲大師做生意、會賺錢,各種批評聲音不斷。徒眾聽了都氣憤不已,認為他們造謠、胡說八道。但師父沒有生氣,反而安慰弟子說:「我們可以研究自己有沒有這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生氣不能解決問題。」(妙任)
79.師父常說自己一生「以無為有」。他說:「我沒有錢,大家就肯幫我;我沒有人手,大家就願意來協助。假如我有錢、有學問、我健全了,人家就不要給我了。」由於師父「無」,所以無窮無盡、無量無邊。因為這樣的理念,師父反而得到更多、更好、更大,這也給我們一個不同的看法。(妙笙)
80.國史館要師父寫《百年佛緣》,因而完成了這一部書。其實,他一生不只是這六十篇、八十餘萬言,他多采多姿的一生,實在不是我們所能了解的啊!(妙蘊)
81.師父的法堂裡有一張橢圓型長條桌,繞一圈可以坐上二十多人。這張桌子經常圍著滿滿的人,像是看診一樣,弟子們說出病因,師父再一一提示。幾年前,常住調派我擔任《人間福報》社長,我感到自己不能勝任,有一些事情也想插班聽候師父的指導。好不容易輪到我,我卻開不了口。師父問:「你怎麼不講話?」我說:「師父,問的人太多了,不敢增加您的辛苦。」師父卻說:「我為別人辛苦,也可以為你辛苦。」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力量。(妙開)
82.二○一二年佛陀紀念館義工講習會,有一位義工告訴師父,禮敬大廳二樓的「百元齋」划不來,因為他親眼看到遊客拿著菜盤,盛了一盤又一盤往外送給同來的眷屬享用,卻只付一百元。他憤慨的說:「這樣的行為一定要制止。」師父淡淡地說:「既然是百元齋,我們佛門就不要怕人家吃。」佛光會員郭素好督導聽到師父這樣回答,當下對師父實踐「給」的人生,有容乃大的心量,感動不已,因此發願全家要一師一道護持佛光山。(妙紀)
83.有一次師父到佛光大學巡視,得知大學裡約有三十多位出家子弟在各系所服務或讀書,他說:「我一個人在宜蘭弘法,開展了佛光山五大洲,你們這麼多人在宜蘭,自問自己可發展出什麼?」原來,師父要每個弟子都做星雲大師,每個都超越他,而不是只做他的弟子。(妙暘)
84.師父到美國西來寺弘法,都會住在山下的house。一天早晨,我送報紙去給師父。他一見到我,就叫我把桌上的食物吃了。我遲疑的說﹕「我吃了您的早餐,那您吃什麼?」師父回答我:「我還不餓,你吃。」原來,那是信徒特地供養師父的美味早點。就這樣,我吃了一頓終身難忘的早餐。(妙華)
85.師父今年(二○一二)到花蓮傳授「三皈五戒」,由於興建中的月光寺沒有電梯,一樓也沒有寮房,擔心視力只剩百分之五、行動不便的師父為難,因此向侍者妙香法師表示,要為師父安排有電梯的飯店。幾天後,妙香法師告訴我師父要住道場,我驚訝不已。師父來到花蓮的那晚,他老人家離開輪椅,扶著樓梯扶手在弟子們的引導下,一步一步走到二樓的寮房,我既感動又不忍。隔天一早六點不到,八十六歲的師父一樣握著樓梯扶手,憑感覺一步一步走下來。這是我的師父,平凡的行為卻有著不平凡的毅力與堅持。(妙全)
86.師父沒有「購買」的習慣,但要買時,從未想買便宜貨,或佔小便宜要優待打折;他總怕商人不賺錢,無以經營為生。有一次他在永和滴水書坊買書,店長秋香說:「出家師父優待打八折。」師父說:「我買書不用打折。」在一旁的我慚愧的無地自容,我曾為了買書有無折扣而決定買與不買,而師父的心中有店家,有愛看書的人,店家經營好,愛看書的人有書可看、有書可買,就有書香社會。師父平日看書、買書、送書、寫書、蓋圖書館、辦書展、推廣雲水書車、推廣終身學習,只有一生的自學、自我教育,沒有折扣。(妙因)
87.二○一二年九月八日,師父為已逝的五十年老友單國璽樞機主教在佛光山舉行追思會。現場有來自不同團體的詩歌獻唱,參與追思會的各界社會人士,無不為之動容。為送單樞機一程,曾兩度中風,經常以輪椅代步的師父,拄著柺杖出席,在弟子攙扶下步伐蹣跚走進禮堂,參加殯葬彌撒。師父曾提出,宗教之間不要對立,大家彼此合作,讓地球上所有人都能感受「愛」與「和諧」。追思會最後,師父還祝福單樞機在天國安息。他總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著想,讓人看到宗教的融和,也見證了超越的道情法愛。(妙麟)
88.二○○五年,師父到美國西來大學做為期一週的「當代問題探討」座談會,我負責英譯。每天結束後回到西來寺,時間都是十點左右。負責開車的師兄都是直接把車子開回師父在西來寺山下的寮房,由大眾護送師父回寮。當時,只有我一個是回西來寺山上的大慈庵,路程雖然安全,但有點遙遠。隔天座談會結束後,當車子轉進西來寺入口的馬路,師父突然跟開車的師兄說:「先上大慈庵,送妙西回家。」往後的幾天,回家時都是先送我回大慈庵。我當下感動不已,師父對徒弟就是這樣體貼。(妙西)
89.今年是出家第十八年,不料遭遇一場大車禍,斷了鎖骨與骨盆腔,讓我在輪椅上度過兩個多月,期間師父上人、長老師兄的關心,讓我深受感動。在調養復建過程,自己如同孩童重新練習走路,讓我更體會師父坐在輪椅上的滋味。復原後我上山向師父銷假,師父即刻關心說:「妙靜,傷筋斷骨要休養一百天啊。」在我還沒意會時,師父舉起他的大手握著我:「你要保重!」當下,我眼淚流了下來,我心想,師父您的眼睛看不見,坐在輪椅上,需要保重的是您呀!我不禁誓願要趕快好起來,為佛教、為常住做更多的事。(妙靜)
90.二○一二年師父兩度中風住院,但他老人家念念不忘佛館、徒眾,還特別向醫生請假回來與我們接心。師父提到:「我一生中沒有放過假,這次我要求醫生讓我放假回來看看大家。」師父以身教,讓我們體會奉獻自己,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他說:耐力是養成的,修行要修心力、慈悲、忍耐、願力,不因病而休息。何謂修行?增加自己的力量才叫修行。(妙醒)
91.師父的「慈悲無我」是由言行舉止中散發出來的。二○○五年,師父一次在台北道場法堂集眾開示,起頭就說:「你們對我好不是真的好,對別人好才是真好。」這句話衝擊著我的心,始終縈盪在我的腦海裡,這不就是出家人應有的本懷嗎!尤其師父「以眾為我」,他總是讓信眾吃得飽住得安,他說:「不忍眾生苦是我一生的戒律。」我感動良深!他不要徒弟只是恭敬奉承,對眾生好、對信徒好、讓很多人有得度的因緣,才是真的好!佛法恆存,寺院才能永續經營啊。(妙功)
92.師父因為視力模糊,許多東西都看不清楚,只能用耳朵聽、用手觸摸。弟子很貼心,經常會為師父準備收錄音機、報時的手錶。但師父第一個想到的是送給一個同樣是視力微弱的弟子覺熙法師。在師父心中,每一個弟子都是最寶貴的,他都會想到徒弟需要什麼,而不是自己需要什麼。(妙香)
93.師父以七、八十歲高齡,動起毛筆來寫字。經常有人來信要求為師父辦書法展,我便把他寫的字結集起來做世界性的巡迴展出。他總是謙虛的說,他的字不好,不要看他的字,可以看他的心。行程密集的師父,當然沒有太多時間寫字,惜福的師父,總是將最後一滴的墨汁發揮到淋漓盡致。在師父身上,正可以印證師父惜墨如金的性格了。(如常)
94.有一位住在潮州的丁居士到佛光山禮佛,他向我說他是潮州青商會的會長,有一次看電視,聽到師父講述在新竹青草湖擔任講師時,曾有一個小男孩見到一位老太太經常煮麵給師父吃,這十多歲的小男孩就問:「老師,老太太為什麼老是煮麵給你吃,不煮給我吃呢?」師父回答說:「如果像我過去一樣掃地,掃個十年後,你就有麵吃了。」原來,師父口中的小男孩,就是這一位潮州青商會的會長丁天降先生。丁先生過去曾聽師父講過沒有錢寄家書的辛苦,便發願要供養師父郵票,一直到現在,他送給佛光山的郵票不知有多少萬張了。(如慶)
95.在建設佛光山過程中,有一段時間買不起水泥。有一天來了一個人對師父說:「我們老闆請你去念一堂經,如果你願意,這寺廟的水泥就由我們老闆包了。」師父聽後當下拒絕。聯合報系的創辦人王惕吾先生去世,師父感念聯合報系「正派辦報」的精神,於是前去主持告別式,會後其公子送了一個紅包給師父。師父告訴他:「人和人來往,金錢可以表示謝意,感情可以表示謝意,道義可以表示謝意,如果能超越金錢、超越感情、超越道義,另外結一點佛緣,不是更好?」從中可見師父是一個正派的出家人。(如介)
96.我在園藝組服務時,有一次師父到普賢農場拍攝「佛光山的故事」。空檔期間,師父勉勵我:「要做義工的義工,帶人要帶心,美化道場更需美化人心。菩薩道的六度四攝,要在生活中體現,唯有用心。」這才明白,師父的教導在每個細節裡,鼓勵我們要用心。(如祥)
97.師父一生弘法,寫下佛教界無數個第一,當各界盛讚他集建築家、作家、教育家、藝文家、出版家、慈善家、社會觀察家、佛教改革家……等身分於一身時,他卻淡淡地說,「我什麼家都不是,我只是一個出家人。」師父一生秉持非佛不做,外界的稱讚毀譽並不放在心上,心心念念只為了弘揚人間佛教,不僅口說,更是身教。(如道)
98.二○○一年父親往生奉安於佛光山萬壽園,當佛事圓滿後,帶著家人途經麻竹園時,見到師父和青年團孩子們快樂的在門口拍照。羞澀的家人帶著羨慕的眼神正想悄悄地從旁經過,沒料到師父竟慈悲的揮手,讓家人過來和他一起合照,並親切的指導大家要怎麼站定位,才能拍出好照片。師父常教導我們要做不請之友,如此身教之下讓我見到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師父,更讓家人在受寵若驚中,體會到人間佛教的親切與溫暖,療慰了喪親之痛。(如進)
99.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落成前,曾舉辦為期幾個月的徒眾培訓班。在同一單位三年以上的徒眾,紛紛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轉換跑道。一天,吃飯的時候,有一位主管,無意間看到培訓班的名單,驚歎地說:「哇!真了不起!某法師,在那個單位已經十三年了!」只見師父,不動聲色,一骨碌地將手邊的豆漿麵滑進肚子裡,然後不疾不徐地說:「某祖師,在大寮典座,一做就是六十年!」現場頓時鴉雀無聲。(有敬)
100.師父患有糖尿病五十多年、心臟病二十多年,眼睛因糖尿病產生病變,尤其近幾年來,因為眼底鈣化,視力幾乎等於零;雙手也是不聽使喚而顫抖。但師父不以為苦,八十多歲的年齡,每天仍孜孜不倦寫字,從未見過他有放香日。師父說:「橫豎我看不到,就一筆就給它寫到底了。」(有圓)
101.二○○五年麥積山佛像來到佛光山展出,負責的徒眾挑了二、三十尊完好的佛像預備購買下來。師父知道後指示說:「不管佛像的樣式,應該全部接受下來,這才是最真心的供養。」師父不但恭敬佛像,也是體貼他人搬運的麻煩吧。(有法)
102.八十六歲的臉龐,卻有著十八歲堅定的神情。每寫完一張,你就會瞧見一手拿著毛筆,一邊問著旁人:「字有歪嗎?大小有不一嗎?字太粗或太細呢?」只要有一點點批評的聲音,你的耳邊就會響起「再來,再來」二字。這就是我家師父,凡事力求做到最好,並且有接受他人批評的雅量。(有泰)
103.叢林學院女眾學部是佛光山第一棟建築物,開山時,師父親自帶領弟子們挑石運土地一塊塊填為平地,至今即將邁入五十週年,歷經多少人事變遷、物換星移。令人佩服的是師父雖然年事已高,加上罹患糖尿病多年,近年來視力已嚴重模糊 ,對於佛學院每間教室、辦公室、寮區等角落的命名,甚至一草一木卻如數家珍,一字不漏,原來佛學院一直都在師父的心眼裡。(知平)
104.六十多年的歲月,我以在家眾身分跟隨師父學佛,協助開山、設立海內外道場等,做了二十年朝山會館館長、二十年財務會計,甚至被選為宗務委員會唯一在家眾委員。但這些都不重要,多年來,我們心甘情願、無怨無悔,只為報效佛教、光大佛法,這才是我們師姑們的心聲。(蕭碧霞師姑)
105.我在佛光山近四十年,最初常住不准養狗,師父也是不主張。但山區遼闊,忽然來了好幾隻狗,他也就不再過問了。但是狗認得主人,兩代「來發」的故事,在佛光山是無人不知。找不到師父,找到來發,就知道師父一定在左近。一般人養狗都不把狗當人一樣,但師父不同,他說,人餓了會講話,狗餓了不會說話,所以他特別關心狗的飲食。有一次,他炒飯給狗吃,炒好以後,叫我要等涼一點再給狗子吃,因為牠們不知食物的冷熱。從師父對小狗的體貼,就可以知道他對人的關懷了。(黃惇靖師姑)
106.師父從佛光山住持退位前,召集大慈院童話家常,並且要院童提問。有一位小朋友問:「師公,您那麼忙,為什麼還要來看我們呢?」當時師父輕描淡寫的說:「我為別人忙,我也可以為你們忙呀!」小朋友聞言,歡喜得眉笑眼開。(蕭碧涼師姑)
107.一次,師父要我代撥一通電話到總機,可是電話響了很久沒人接,過一會兒只見師父突然想到什麼似的連忙掛上電話,我問師父「沒人接啊!」他回答說:「有啊!」接著我問:「好不容易有人接電話,為何又要掛斷呢?」師父說:「如果對方聽出我的聲音,而電話響了這麼久才接,心中肯定會擔心受到責備。」師父啊!師父,您的慈悲心總是這麼不露痕跡。(黃美華師姑)
108.一九八九年,師父曾帶領我們佛學院師生到澎湖參訪。出門前,師父發給每人二百元的零用金,說:「錢,用了才是你的,學習以智慧用錢,就能廣結善緣。」當我們上百人到澎湖的海邊風景區觀海時,兩旁攤販無不翹首以盼,投以期待的眼神。不久,同學陸續分散到各攤位上,交談聲此起彼落,離開時手裡多少都提了些東西。當我們開心地在海邊繞一圈要離去時,每個攤販面帶笑容,還有人對我們合掌。頓時我明白了師父的用心,佛門教育要用智慧「買」東西,原來買的是無比珍貴的善緣、佛緣及歡喜啊!(黃美素師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