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13 ※佛法新解──讓真理還原

英國哲學家尼采曾說過:「重新估定一切價值。」這一句話對我思想的開拓有很大影響。兩千六百年前佛陀於印度傳教時,資訊傳播的技術並不發達,文字紀錄的條件也沒有具備,佛法靠著弟子之間互相口耳相傳,時間隔了這麼久,再從印度傳到中國,空間又那麼遠,時空的轉換,這些文字、語言,不斷的翻譯再翻譯,有些內容失去原意,自是難免。

例如:佛教從印度初傳中國時的漢譯經典,跟後期翻譯家鳩摩羅什、玄奘大師等人翻譯的內容就有差距。所以,對於佛陀的教示,宣揚者應該要探出佛陀的原意,避免以辭害意或斷章取義,讓一些原本有心學佛的人士聽了之後,退避三舍,躑躅不前,因此有「重新估定價值」的必要。

佛教從佛陀涅槃後,歷經各類人等,甚至教派的對立,彼此之間互相計較、比較。光是戒律,在教團中,此說此有理,彼說彼有理,紛爭不已,難有定決。我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佛法應該要適合時代來給予新的詮釋,所以要「重新估定一切價值」。

現今佛教的流傳,有漢傳、藏傳、北傳、南傳,巴利語系、藏語系、漢語系,現在又多了英語系,其所翻譯的名相,意義有了不同的解釋,究竟什麼是對,都需要「重新估定價值」。

我自幼接受傳統的叢林教育,感恩老師的教授,他們對佛學義理的精神解釋讓我受益不少;但當我和人間社會接觸時,卻感覺到佛法的原意,應該是佛陀為了示教利喜,為了教化人間,一切以「人」為主而宣說的,因此要讓大眾聽得懂。所以我常講,佛教裡的很多問題,應該以人為中心,要「重新估定價值」。

對於佛法的解釋,我反復探索佛陀的本意、佛法的根本道理,我有一些新的解釋,不是創新佛教,也不是說標新立異,只是想宣揚佛陀的本懷,讓人容易了解佛法。我不敢說大家一定認同,但是我知道,佛法只要依照三法印、四聖諦,依照佛陀降誕人間的本懷──示、教、利、喜,讓眾生獲得自在解脫為原則,就不違佛陀本意了。下面就試說我的意見:

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我認為可以更正為「四大皆有」,因為《般若心經》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既然「空即是有,有即是空」,那麼本諸佛陀的教示,四大皆空,自然也可以說為四大皆有了。

我們先說四大的意義。佛教認為宇宙萬有,任何一法的存在,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因緣和合而成。在虛空裡,有地、有水,有陽光、熱量,有風的流動(空氣)。世間上哪一樣物體能脫離這四種元素呢?

就像蓋一棟房子,需要有堅硬的木材(地大)、凝結磚瓦的水分(水大)、陽光的照射(火大)、空氣的流通(風大),才能成為一間房子。一個人的存在也是一樣,需要有堅硬的骨頭(地大),唾涕膿血、大小便溺、流汗(水大),也要有溫度(火大),更要有呼吸(風大),假如有一大不調,人就無法活著。即便是一朵花,也需要有地、水、火、風。花要有土地來種植,這是地大;要有水分來滋養,此為水大;火大就是陽光照射,風大就是空氣,靠這四種因緣聚合,而成為花。

一切萬有的存在,皆需四大因緣和合。因為是四大元素和合,它本身就不是獨有的,佛教解釋此義,就用一個「空」字,說「四大皆空」。確實是不錯,每一件事物都不能獨自存在,都是藉假因緣而有。但是只用「空」來解釋,世間人對佛教就會產生誤會,認為佛教什麼都不要。甚至常有人開口閉口都說,你們出家人要「四大皆空」,以此來汙衊佛教,毀謗僧人。其實不是出家人才四大皆空,宇宙萬有,一切萬物,它的本意就是四大皆空,但是千百年來,多少人誤會、誤解。

所以,假如把「四大皆空」換為「四大皆有」,並沒有違背佛意,又未嘗不可。四大和合不就是「有」嗎?你講到「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何必一定要把它說成空,讓人對空有成見、有誤解。不如從「有」慢慢地知道「空」義。

說到空,它本來就是建設在「有」的上面。茶杯不空,怎麼能裝水?房舍不空,怎麼能住人?荷包不空,財物放哪裡?腸胃不空,人怎麼能存在呢?所以「空」建設了「有」。「有」也只是「假名有」,它的本意,還是「真空」。

佛法有時候先說有,後說空;有時候先說空,後說有;有時候說空有不二;有時候說空有本一,本來一個。既然如此,我想要改變千百年來世人對佛法的誤解,不如把「四大皆空」解釋為「四大皆有」,不是更能符合佛法度眾的新意嗎?

六度(六度是度人,也是自度)

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之六種法門,稱為「六度波羅蜜多」,簡稱「六度」。此六個法門可以度人,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人。也可以說,度人就是度己,度己也就是度人。

所謂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不光是叫人要布施,叫人要持戒,主要是鼓勵我們自己要布施、持戒。

南傳佛教認為布施是在家信徒的責任,僧眾比丘不可以布施給信徒。但當初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曾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為什麼現在僧眾不能布施給信徒呢?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彼此都有關聯,怎麼能不布施呢?布施如播種,在家信徒布施才能有收成;出家僧眾,難道不播種就會有收成嗎?

一般寺廟道場都叫信徒要布施,不少人聽到要布施,總覺得犧牲太多,信仰佛教實在很辛苦,划不來。談到受戒,不是這個不能,就是那個不能,感到很多的束縛,我不受戒就好了,何必要自找苦吃呢?其實「六度」不是這個意思。以下是我給予六度的新意:

假定我問:布施是給人呢?還是給自己呢?答案是給人,更是給自己。如將種子播種到田裡,將來收成的當然是自己。

持戒,是自由呢?還是束縛呢?是自由,不是束縛。例如:你違反了佛教所說的戒律──四波羅夷戒:殺、盜、淫、妄,就需受國家的法律制裁,受輿論的壓力,受同等因果報應的裁判,你不犯戒,不就自由了嗎?

戒是對自我的管理,是對別人的尊重,是不侵犯別人,尊重別人的生存自由,若能如此,自己不也就自由了嗎?所以,一般人不懂,以為受戒會有許多的限制、束縛,因而不敢受戒,實際上受戒對自己是有極度自由的空間。為了自由,怎麼能不受戒呢?

忍辱是討便宜?還是吃虧呢?當然是討便宜,不是吃虧。一般人認為,忍辱是委屈自己,人家罵我們不還口,打我們不還手很窩囊,這就是忍辱。其實不然,「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拳頭伸出去,你還會有力量嗎?所以,忍辱是養成自己的力量,擔當這世間的苦難。從忍讓裡增加人緣、增加智慧、增加慈悲、增加力道,因此忍辱不是吃虧,其所獲利益,無與倫比。

精進就是勤勞。勤勞是辛苦呢?還是快樂呢?看起來精進是辛苦,但從中更能獲得快樂。俗話說:「勤有益,戲無功。」精勤的人生,才有成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你要怎麼收穫,就先怎麼栽」。

例如:地髒了,我來掃地,掃過地後,環境變得整齊潔淨了;你睡覺,我來工作、織布、種田,你睡覺沒有所得,我勤勞作務,布織好了,田地裡果實成長了,怎麼能不歡喜呢?唯有經過自己努力流汗耕耘的結果,才會有甜美豐碩的果實。從精進中獲得的快樂享受是無限的,否則再好的良田,如果不勤於耕種,如何能有收成?

禪定是活潑的呢?還是呆板的呢?是活潑的,不是呆板的。一般人以為坐禪要眼觀鼻,鼻觀心,所謂老僧入定,如如不動,否則不容易入定。實際上,禪定是能動能靜,能忙能閒,能有能無,能大能小;禪定是無所不能,搬柴運水是禪,喝茶吃飯是禪,行住坐臥是禪,語默動靜、揚眉瞬目都是禪。生活中有了禪,就能增加人生的況味,讓我們過藝術的生活,活出圓融的生命;生命中有了禪,自能隨緣放曠,任性逍遙,大千世界在我的禪心之中,哪裡是刻板的坐禪呢?

般若是向內求呢?向外求呢?你向外求得科學、哲學等知識,總是世智辯聰,不若向內悟的般若。般若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智慧。人生若無般若為前導,就像心裡的明鏡,沾滿了塵埃,沒有光照的功用,假如說把汙染去除,光明即能顯現。般若讓我們能可以少煩少惱,讓我們能夠獲得光明智慧,我們能可以將凡心變成聖賢心,讓我們看清人生的前途,走向康莊的成佛之道,有什麼不好呢?

所以過去解釋六度都認為很難,其實六度對自己是大修行,有大利益,完全是為我們施設的一種得度法門,是追求快樂的法門,有什麼不可行呢?

四聖諦

四聖諦:苦、集、滅、道,是佛教的根本佛法。為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證悟、發現宇宙人生世間、出世間真理後,而對世間廣為宣說的佛法。所謂最初的「三轉法輪」:第一次為「示相轉」,是將四聖諦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內容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為「勸修轉」,是勸導弟子修持四聖諦的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內容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第三次為「作證轉」,是佛陀告訴弟子,自己已經證悟四聖諦,勉勵弟子只要勇猛精進,同樣能證悟。內容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但是我們佛教徒就是不肯知苦、斷集,不肯修道、證滅,只想求佛,只想別人給我,自己不肯用功,所以苦、集、滅、道的義理還是在藏經裡面,不能深入到家庭,深入到每個人心。

假如能明了,從原始佛教的苦、集、滅、道,進而到發起大乘的「四弘誓願」,因為苦,知苦,我們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集,斷集,我們要「煩惱無盡誓願斷」;因為要修道,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要證滅,所以「佛道無上誓願成」,就能完成修道的層次。

但是四弘誓願除了佛教徒早晚課誦以外,不管任何的時候,誰敢站在佛前講:眾生受苦,我要去解救度化他們;眾生業報苦惱,我要去幫助他們減少煩惱業障;無盡的修行法門,我要去學習;佛道至高無上,我要去完成呢?其實,我們若能用四聖諦的佛法基礎,實踐四攝六度的行門,來完成菩薩道的四弘誓願,從願力中也就能增加動力了。

三寶:佛、法、僧(光、水、田)

佛、法、僧是我們所皈敬的三寶,它為什麼會成為寶呢?寶很難求、很難得。世間的財寶如黃金、鑽石、珍珠,它能夠豐富我們的物質生活;出世間的財寶就是佛、法、僧,獲得出世間三寶,則使我們的精神富有。但此三寶原來就是我們本有的,無需去求。好比佛如光,我們沒有光明照耀嗎?法如水,我們沒有流水使用嗎?僧如田,我們沒有站立的地方嗎?

說到光,光有三個功用:照耀、溫暖、成熟。因為有光,黑暗中有了燈光,我才不恐懼;因為有光,火爐、暖氣可以取暖,我就不怕寒冷;因為有光,溫暖的太陽能成熟萬物;火能把米飯煮熟。所以佛如光,佛光普照。你雖不認識佛,但知道有光,為什麼你不把佛光看成就在自己的身邊呢?

法如水,法有水的功能,水有洗滌的功用,能去除我們的汙穢業障;有解渴的功能,能解除人的飢渴;有生長的能量,一花一草,要靠水澆灌,水能讓我們健康、成長。我們雖不懂得法,但你天天都在用水,法水不就在你的生活裡嗎?

僧如田,田地可以種植耕作,讓作物五穀豐收;可以建房子、可以運動走路。僧如老師,教育我們、給我知識,為我們服務、給我們方便,所謂福田僧。

因此,皈依佛,佛光普照,如心中建發電廠,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皈依法,法水長流,如自來水,給萬物滋潤,給我們解渴,洗清罪業,滋潤慧命,成長我們;皈依僧,僧如老師和田地,老師給我們智慧,土地讓我們萬古藏。

三寶,你不一定要把它看成是供在殿堂的佛像,藏經樓的佛經,或者叢林裡面的教團、僧團,其實三寶就是我們的自性,都是在我們的心中。

三皈五戒(皈依三寶是民主,受持五戒是自由)

皈依三寶,是皈依自己,所謂「自性三寶」。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悟道的那一刻,對人間宣誓了第一句佛法:「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告訴我們,人人是佛。因此,人人都有佛性,就是佛寶;人人皆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就是法寶;人人都有喜好清淨和樂的心性,是為僧寶。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吸毒。我曾經說過,五戒也可以用「亂」字來表示,即:不亂殺、不亂取、不亂淫、不亂說,最後不亂吃。犯了五戒:殺生、偷盜、婚外情、造謠、吸毒等,就會鋃鐺入獄,不得自由;守戒,是遵守倫理道德,人人不侵犯他人,彼此都能獲得自由,所謂「平常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但從根本上來看只有一條戒,也就是「尊重自由故,不侵犯他人」。不殺生,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不偷盜,是不侵犯他人的財產;不邪淫,是不侵犯他人的身體;不妄語,是不侵犯他人的名譽;不吸毒,是不侵犯自他的健康和安全。即「我不犯人,人不犯我」。

受持五戒,就是開闢自己人生的高速公路、飛機的航線、海洋的航道。因此,受五戒不只是消極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吸毒,更要我們積極的做到:不殺生,還要護生;不偷盜,而要喜捨;不邪淫,而要尊重;不妄語,而要實語、讚美;不吸毒,而要正行,以清心智慧為人服務。因此五戒可說是自我的管理、自我的通道,不可以把自己的道路堵塞。

現今社會大眾高唱的「自由、民主、平等」這許多響亮的口號,是經過多少的仁人義士,為了這些美麗的言辭理想,和惡勢力反對、抗爭,才有今日的成果。其實,早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就已經提倡自由、民主、平等了。何以知道?從上述的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得知。

人人受持五戒不侵犯別人,大家都自由。自由民主,在佛陀世界裡,都是平等的待遇,還有什麼好爭的?現在講的人人要平等,如果人人都知道自己是佛,都是平等,何須要革命呢?

所以,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就是現在講的民主自由社會。世界上從政的領袖們,你們要想了解佛陀的胸懷嗎?了解了,那麼就是世界平等、和平的日子到來了。

我是佛

在佛教裡求受過三壇大戒的比丘、比丘尼,我想都念過:「我菩薩某某,今天在得戒某某菩薩座下求受具足戒,為了要進取佛道故。」所以,既然都已經成為菩薩了,如佛陀說人人有佛性,我們應該要直下承擔「我是佛」了。

《法華經》裡的常不輕菩薩,也都對人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一切生命,有的是過去諸佛,有的是現在當今諸佛,有的未來必定都是佛。總之,人人有佛性,所謂有情眾生同圓種智。

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陀的法力無邊,只要你願意學佛所行,就會產生力量,何況能真正發心成佛作祖呢?所以在皈依三寶的時候,稱念「皈依佛」,應該自己就是佛。因此,我經常教導皈依者,直下承擔「我是佛」。承認自己是佛了,就不能殺害生命,想想佛祖有殺人嗎?也不能貪汙、竊盜、搶劫別人的財富,試想佛祖還會做這種勾當嗎?其他如邪淫、妄語、吸毒更不行了。

「我是佛」就應該糾正自己不當的行為。例如:拿起酒杯喝酒時,你想我是佛,我能喝酒嗎?抽香菸的時候,想到我是佛,我能抽菸嗎?和人吵架的時候,想到我是佛,我能和人那樣的爭吵嗎?

「我是佛」這不是一句口號,在佛教裡,已皈信三寶、受持五戒的在家信眾,或者出家為比丘、比丘尼受菩薩戒者,自己都要承擔「我是佛」。所以,如果問信佛教、皈依三寶有什麼利益?只要肯承擔自己是佛,一切最大的利益就已經集中在你的身上了。

佛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佛也不是講究權力、賞善罰惡的神明。世間上,沒有權威,權威就是真理,最有權威的就是法。佛,依法成佛,僧團的比丘、比丘尼,也是依戒、依法才成為比丘、比丘尼。三寶弟子、五戒弟子、佛教信徒也要因為自己信佛、行佛,要敢承擔自己是佛,才是佛陀的真弟子。

過去,禪門的祖師常說「非心非佛」、「即心即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希望我們佛教界,尤其今日倡導人間佛教的有心人士,能推動「我是佛」的運動,「我是佛」的講說,「我是佛」的承擔,讓當今世界上更多人肯承認「我是佛」,那人間即成為佛國。

了生脫死

我們問人:「你為什麼要皈信佛教?」大多數人會回答說:「為了了生脫死,斷除煩惱。」

假如我們再進一步詢問他:「當今誰斷除煩惱了?誰了生脫死了?」我想就難以回答了。可見得「斷除煩惱,了生脫死」不是口號,要有實際的行動。

貪欲、瞋恨、嫉妒、驕慢,每一個人的心裡,都裝滿這許多煩惱,減少煩惱都不容易了,斷除哪有那麼簡單?不過,煩惱也不是那麼可怕,就像水果,起初是酸澀的,但經過和風的吹拂,陽光的照耀,酸澀就會變成甜蜜的滋味,這是必定的過程。

因此,我們心中酸澀的煩惱,經過佛光普照,法水遍灑以後,一樣地也會成為甜美的佛果,問題是你的陽光、法雨、和風在哪裡呢?沒有陽光、法水、和風,所有的植物會乾枯、死亡,就不能變甜蜜,一切還得重新生長。所以,煩惱不能變化,本性不能昇華,要想了生脫死,那就更不可能了。

關於了生脫死,怎麼了生?怎麼脫死?我覺得,說難是很難,誰見過誰了生脫死呢?說不難也不難,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當下都可以了生脫死,所謂「道無古今,悟在當下」。

比方說,參加短期出家,就是另一種形式上的了生脫死。數天的修道日子裡,暫時遠離金錢名利的追求、憂慮的工作、世俗的煩惱,讓心地清淨,不過問人間是非,不想生活問題,這不是「了生」嗎?結束了短短數日的修道生活,對人生有了新的觀念、新的方向,不再醉生夢死,不再顧慮害怕,這不就是「脫死」了嗎?

另有一次,我率領幾位徒眾要趕往喪家舉行告別式。初出家的徒眾,個個面有難色,覺得我們才剛出家,就要去做經懺佛事。我即刻開導大家說:「你們要出家的時候不是說要了生脫死嗎?我今天就帶你們去了生脫死。」

我說:「我們替亡者誦經,如法的佛事讓生者得到安慰,這不是『了生』嗎?亡者同時獲得我們的冥福祝禱,不就能『脫死』了嗎?只要我們誠心正意,看起來是為他人生死服務,自己當下也就了生脫死了。你不講究當下的服務,利益別人,你要到哪裡去了生脫死呢?了生脫死不是未來的希望,就是在今朝。」

老病死生

佛教裡有一句經常勸導世人的話說:「人生是苦。」說明這世間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無量諸苦等。尤其四苦「生老病死」是人們最常面對的現實。

生、老、病、死了以後就不知道了,人生好像沒有希望了。這一句話,千百年來大家因循這樣的說法,讓佛教的發展、傳道有困難。但是現在我們倡導人間佛教,體會佛陀的原意,它是說明眾生未來有無限的希望。

「苦」是人間的實相,但是在苦當中,我們可以轉苦為樂,可以轉迷為悟,主要的叫我們要會「轉」。假如我們了解佛陀的教法,應該把「生老病死」說成「老病死生」,意思是說老病死以後就會轉生,轉生就有希望,轉生就有未來,所以讓人生的生命生生不息,沒有止境,永恆不死。

所以把「老病死生」以「老」作為開頭也不是不好,好比中國人有一句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人在年輕的時候,有時被批評、看不起,到了老年,說話、修為都很相當了。

像我們人間佛教倡導「菩提眷屬」,年輕夫妻結婚的時候,也許因為經濟能力不足、環境條件不夠,到中、老年了,兩個人可以再結一次婚,彌補對方一個婚禮,所謂的「增益婚禮」,可以讓感情更昇華。

就算老年有病,老人有病在身也很自然的事,會有人來照顧、協助看病,以病為友,甚至以病為樂,也沒有什麼不好。

至於「死」,這是很自然的事,死亡等於睡覺一樣很舒服,也是一種安息,所以過去佛教對死稱為「往生」,死了就要生,生命很有未來。

重要的是,佛教講苦不是目的,苦只是一個過程,所以「老病死生」,生命應該是希望在前、快樂在前,有希望就有幸福、就有安樂。

佛身(本尊和分身)

成佛之後,佛有三身之說,即法身、報身、應身。

法身,是我們本來的真如佛性,應該是遍滿虛空,充塞法界。不過,雖然人人本具,各各都有,但是本人卻不知道自己的法身能可以遍滿宇宙。

假如有人問:這個人的法身遍滿宇宙虛空,那個人的法身也遍滿宇宙虛空,那虛空不是太擁擠了嗎?不會的。一間房間裡,點了幾十盞、上百盞的燈,彼此並不妨礙,所謂佛佛道同,光光無礙。「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佛的世界就是那麼樣的美妙殊勝。

其次是報身,報身是個人的福德莊嚴。平常人身不滿六尺,大家都一樣地高矮,但我們常聽到有人讚美某某人偉大與崇高。但他偉大崇高在哪裡?在他的道德、他的智慧、他的慈悲、他的緣分。有的人福德如山,有的人智慧如海。「仰之彌高,望之彌堅」,那是多生修鍊成就福德因緣。他雖是跟我們一般人的身高大小一樣,可是他的影響力,他的精神力,他的功德力,如山如海。

第三是應身。佛陀的相好莊嚴,可以隨緣應化,隨緣分別。像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佛,又未嘗不是佛陀的化身佛呢?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謂三十三應身。也就是說,天上的月亮雖是一個,但映在千江萬水之中,都有月亮,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佛陀本尊是一個,但他有無限的分身。

今天沒有辦法參加會議,我請人代表去,那不就是我的分身嗎?今天要到一個地區,完成一項任務,請他人幫助我完成,那不就是我的分身嗎?我的兒女,不都是我的分身嗎?我能可以兼職、有很多的任務,那不都是我要分身去完成嗎?看你有多少力量,就能有多少分身。有人說分身乏術,就像照一張照片,沒有錢加洗,哪裡能分身呢?到處都是國父孫中山的遺像、諸佛菩薩也都到處讓人供奉,只要你能代表他信仰中、理想中的聖德,你就是他的分身了。

法身,是本有的。報身,是修習六度萬行後,所獲得的無量福德智慧。應身,能夠分身,要看個人力量的大小。像有的人,自己本分的事務都做得不完美,不能完成,還要別人幫忙;有的人除了自己應盡的職務以外,他又攬載了好多的事情,那不就是要靠分身的力量,不然另外還要靠什麼呢?

佛陀三身如何認識?當下即是,端看自己如何表現。如同三鳥飛空,空無遠近,跡有遠近;三獸渡河,水無深淺,跡有深淺。

忍(讓他一些,忍耐一下)

在世間上,什麼力量最大?忍,忍的力量最大。佛陀說,如果人不能忍受別人加諸於自己的批評、咒罵、毀謗、惡毒如飲甘露,不能名為有力大人。可見忍是一種力量、是責任、是明理、是化解、是般若智慧。

有一位學生被另一個人欺負,他報告當家,當家說:「算了,你忍耐一下嘛!」他不服氣,報告訓導主任。訓導主任:「喔,我知道。好,你忍耐一下。」他不服氣,再去找校長報告,某某同學怎麼樣子欺負他。校長也說,「我會注意,你忍耐一下。」這個學生就很奇怪,當家叫我忍耐,老師叫我忍耐,校長也叫我忍耐,難道除了忍耐沒有別的辦法嗎?

別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忍耐。世間一切利害、是非、爭執,最能解決的、最有效的、能得最後勝利的,就是忍。一般人以為忍,只是忍苦、忍窮、忍氣,但這個不是忍的全部真義。忍是智慧、是力量、是承擔。

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等三個層次。

所謂生忍,第一、你要能認識,對一切事物的真相,一些是非的爭議,人世間的一切好好壞壞,你能認識嗎?認識是忍。

第二、認識了以後,你能判斷嗎?有人禮物要送我們,有的能接受,有的不能接受,你有這樣的智慧判斷嗎?

第三、假如說你接受了,你能承擔嗎?你能負責嗎?

第四、一件事,一樣東西,接受下來了,你會處理嗎?有的人做人處事,不會處理,到處惹麻煩;善於處理人事者,還必須要有忍的智慧、忍的力量、忍的謙和。

第五、要能化解。無論什麼語言、什麼事情,到你這裡來,你能有智慧化解嗎?你有力量消除嗎?你能和平解決嗎?你能可以讓大家皆大歡喜嗎?

我們生存在世間,一個人要維持生命,最重要的就是要生忍,生忍就是上述說的,要能認識、要能接受、要能可以擔當、要能可以處理、要能可以化解、要能消除。

再者,生忍還不夠,還要法忍。世間萬法,包括這個精神物質,眼所見耳所聞,所謂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法;喜、怒、哀、樂各種情緒也是法。面對善善惡惡、是是非非的一切法,你能認識嗎?你能接受嗎?你能擔當嗎?你能處理嗎?你能化解嗎?你能消除嗎?這需要法忍,一切諸法要能忍。

最後,無生法忍,那是一個不生、常樂,沒有憂悲,沒有喜怒,不加以去辨別,一切都是寂滅的境界。無生的境界,一切法不生,哪裡要什麼生忍、法忍呢?所以無生法的忍是最高的智慧、最高的力量。我們修證,就修一個「忍」的法門,就如當今社會上,有心人士用「忍」字作為座右銘。

所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從「忍」能夠獲得解脫。

三好

一九九八年四月,我在中正紀念堂恭迎佛牙舍利來台祈福的法會上,邀請當時的副總統連戰先生,共同宣誓「三好運動」;二○○九年起,國際佛光會在總統府前舉行國定佛誕節活動的時候,總統馬英九先生也與我一起宣誓三好的口號。

「三好」就是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簡單說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即所謂的「三好運動」。

一般人身、口、意容易造惡業。如身:殺、盜、邪淫;如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如心:貪、瞋、愚痴、邪見。行三好就是讓身、口、意不要造惡業。

一般人都知道,生存在世間要多行善,不可以造惡業。佛教徒也都了知因果輪迴的道理,我們累劫以來因身、口、意業的造作,種下善惡業因,招感著六道輪迴的果報。然而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才有科學家證明佛教所說的業力,就是他們研究出來的基因──生命的密碼。

現在農業專家要改變植物的基因,讓植物長更大更多;動物學家也在想用什麼方法來改進豬、馬、牛、羊等動物的基因,讓動物體能更加健壯;甚至各國的科學家,更致力於人類基因圖譜的建立,希望找出人體所有的基因,以幫助癌症、先天性疾病的患者,針對有缺陷的基因,加以治療。

其實人的身、口、意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股力量,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形成循環,而這些善惡業的因緣成熟,一切還得自作自受。因此,佛教早就昭示人要行善,要諸惡莫作,要眾善奉行,所以行「三好」就是佛教的本意。

你拜佛不拜佛,佛也不一定要你拜他;你念佛不念佛,佛也不一定要求你念他,你心中有沒有想佛,佛也不一定要求你觀想,但是佛教要求每一個人要修身、修口、修自心。

就像房屋漏水,要修繕一下;地下髒了,需要掃地;桌子壞了,需要工具來修理;衣服破爛,要修補一下;身體的疾病,也要治療一下。身、口、意有病,怎能不修繕、修補呢?那修補身、口、意,需要什麼工具呢?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比方,修橋鋪路是好事,施茶施水是好事,垃圾你丟我撿、助弱扶危都是好事;「憐蛾不點燈,愛鼠常留飯」,也可說是好事,現在和睦社區、服務社會都是好事,寺院的慈善團體或寺院道場的許多義工,犧牲休假日為大眾服務都在做好事。

什麼叫說好話呢?給他人歡喜、讚美是好話,給他人鼓勵、加油是好話,給他人指導、教育是好話,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愛語代替指責都是好話。金錢多了,錢也能犯罪;力量太多,成為權力也不太好;但好話不怕多,適當的好話,可以鼓舞人心,淨化的、美化的好話愈多愈好。

再者,存好心是什麼呢?一念為人是好心,一念護生是好心,一念愛國是好心,一念助人是好心,祈願國泰民安是好心,祈願風調雨順是好心。我們的心每天都在天堂、地獄裡來回,如果把心存放在天堂裡、好念裡,那就是好心了。

中國的聖賢、所謂的君子,因為他們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而美名流傳,因此我們今日也要發願做好人,實踐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帶動社會善美的風氣。

我對佛教有一些想法,唯有給它人間化、藝文化、大眾化、生活化,讓人懂得佛教真正的意涵,就能奉行佛的教法。遺憾的是幾千年來的佛教,談玄說妙,要讓人不懂才叫做講經說法,讓人聽懂,總覺得不算稀奇,實在說,解行才是佛法。

我弘法六十餘年,一直用心、盡力,就是希望能有一些新解、新意讓人能懂,或者說我是要把佛陀的本懷流露出來,在信眾的前面,讓他知道佛意是什麼。所謂「新解」,不如說,就是佛陀的本懷吧!

對於佛教的「新解」正陸續結集,未來整理成書,再提供大眾參考指教。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