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7 ◎我與佛教學術活動

我不知道佛教的學術會議是什麼時候開始、由什麼人發起的。

所謂的「佛教學術會議」,其實我對於「佛教學術會議」這幾個字,是不完全認同的。因為佛教講求的是信仰,在信仰裡面,你可以提出心得討論,但是如果變成「學術會議」,有些學者不站在信仰的立場來研究,反而把很多的議論,加上他個人的解釋,甚至批判、比較,就會使聖教受損。

由於他高舉「學術」的名義,也沒有佛教徒敢跟他抗爭,所以多少的學術論文,你議論我的,我議論你的,他們為了逞一時研究之快,而讓佛教受到莫大的損害。

我不是一個反對學術會議的人,而是希望「學術會議」能站在佛教的立場,對佛學是真正有研究、有發揮、有勝解的。但很遺憾的,我們不容易達到這個目標。有感於此,佛光山從一九八二年十一月開始,每年也開辦起佛教的學術會議。

國際佛教學術會議

佛光山第一次承辦的學術會議,是韓國「大韓傳統佛教研究院」的院長金知見博士發起的「國際佛教學術會議」。過去他們曾在韓國、日本召開過會議,到了第五屆,金知見博士提議,想到佛光山舉辦,我有感於推展國際佛教的重要,就欣然答應。

會議中,邀請到日本的名學者如中村元、水野弘元、水谷幸正、木村清孝、鎌田茂雄,韓國的金三龍、閔泳珪、趙明基、韓鍾萬,台灣的淨心法師、聖嚴法師和楊白衣、游祥洲等十七位學者,以「亞洲佛教的源流」為主題發表論述。

這次的學術會議在佛光山的東禪樓舉行,雖有十六篇論文發表,但是觀禮的人數並不多,所以沒有在佛教界引起很大的回響。

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

佛光山的第二次學術會議,是一九八五年在麻竹園召開的「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

這場會議由泰國世界佛教徒友誼會青年會的會長帕洛普(Phallop Thaiarry)先生主導,委託佛光山籌辦,由世界佛教青年會副會長游祥洲先生擔任總聯絡人。

雖然說是「世界佛教青年會議」,實際上應邀前來的有「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的會長善雅 '達瑪薩教授(Sanya Dhar-masakti),以及各個國家區域的副會長,可見其受國際佛教界重視的程度了。

發表人當中,有不少南傳佛教的比丘及學者,如:泰國的蘇吉比潘亞努巴法師(Sujib Punyanubhab)、耀康法師,錫蘭的維摩拉法師,印度的昆達拉法師;其他還有各國的參與者,如馬來西亞的瑪興達法師(Rev. Mahinda)、馬來西亞的繼程法師、許子根博士,奧地利的卓培爾法師(Rev. Gelong Thupten Chophel)、英國的世友先生、日本的松永然道、義大利的士登朱特林法師(Gelong Thubten Tsultrim)、香港的區結成,台灣的楊惠南、蕭武桐、藍吉富、陳柏達等,一共有二十篇論文發表。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佛教青年對國家發展與世界和平的使命」,倡導青年人應該負起復興佛教的責任,要能走上社會,把佛教推向國際。為了呼應大會的主旨,我在主題演說時,就提出:「過去很多叱吒風雲的領袖,都是青年時期即獻身國家,如亞歷山大在二十多歲創立橫跨歐亞的王國,孫中山先生在青年時期創建中華民國。再從佛教歷史上看,佛教事業也大多由青年推動,如佛陀三十多歲即成佛證果,把慈悲和平的種子播撒人間;舍利弗、阿難尊者也在青年階段,便協助佛陀弘法度生;善財和龍女、妙慧和均頭,更是佛教青年和平的使者、悟道的模範。玄奘大師二十六歲入印求法,惠能行者二十四歲證悟禪道,他們都是佛教青年的榜樣。希望今後佛教的青年,不論僧俗,不分男女,都能以國家發展為家務,世界和平為事業,以弘揚佛法為使命。」

這次的會議從籌備、規劃到活動進行,全程都很圓滿、殊勝,也因為如此,與會代表們推舉我擔任「世界佛教青年會」的榮譽會長。其實這些都是大眾集體創作的成果,榮譽應該歸於會議籌備會及參與這場盛會的所有人士,不過藉由這次活動的召開,也促成國內佛教界與學佛青年有共聚一堂,融洽相處的好因好緣。

舉辦過「世界佛教學術青年會議」之後,佛光山也將邁入第二十年,我為了更積極推動文教弘法,提升佛教的內涵,就在一九八八年成立「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請慈惠法師擔任執行長,為我籌辦各種文化、教育推廣工作,其中也包括佛光山的學術研究及相關活動。

國際禪學會議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成立的隔年(一九八九),我們在佛光山的麻竹園舉辦了一場「國際禪學會議」,有來自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學者參加,如:美國的蘭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約翰馬克雷(John McRae)、傅偉勳、巴宙、鄭學禮,義大利的桑底那(Peter Della Santina),日本的柳田聖山、石井修道、西村惠信,韓國的真月法師,香港的黎惠倫,大陸的楊曾文,台灣的鄭石岩、藍吉富、游祥洲、王熙元、杜松柏、陳榮波、陳清香、姜允明等五十三人發表論文,由美國的耆尼、李奧普魯登(Leo M. Pruden),日本的吉津宜英,台灣的鄭振煌、趙儀文、慈惠法師、依空法師、慧開法師擔任主持人。

由於會議的主題是「六祖壇經之宗教與文化探討」,我們特別在大會的第一天晚上,根據「趙州茶」、「雲門餅」的公案,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禪茶會,讓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可以一面輕鬆愉快的品茶,一面談禪的義理。並且還準備一面牆,讓大家可以即興揮毫題詩填詞,吟誦唱和,即興禪畫,現場交流非常熱絡。後來聽他們告訴我,那一場禪茶會,至今仍讓這些人津津樂道,難以忘懷!

我之所以要舉辦「禪學會議」,主要是鼓勵大家來研究禪學。為什麼呢?

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靈山會上說法,拈花示眾,正當大眾一片茫然,只有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當眾宣布:「吾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禪就在一朵花和一個微笑之間產生了。我認為現代的人生活緊張忙碌,必須有禪學的智慧、禪的幽默、禪的灑脫與自在,來滋潤、美化我們的人生。

現在大陸各界都承認禪學、禪的文化。在日本,禪門的宗派也特別興隆;即使在韓國,也有所謂二十四家禪門的叢林寺院;尤其鈴木大拙先生在美國弘揚禪學,著作豐富,引起歐美人士對禪的認識與學習。因此禪在當代,已經凌駕於佛教的各個宗派之上。禪,可以說是東方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是人類共有的寶藏,這就是我提倡禪法的用意所在了。

佛教青年學術會議

舉辦過「國際禪學會議」之後,我有感於過去的會議,都是邀請國際間的專家學者來發表學術論述,學生只有觀摩,沒有參與交流的園地,所以在一九九○年一月,召開一場以「人間佛教」為主題,在學學生為對象的「佛光山佛教學術會議」,讓青年學子也有參與和學習的機會。

這次的會議,有來自國內各大學院校研究所碩、博士生及各大專佛學社團、各佛學院所,以及海外大學院校,如:美國夏威夷大學、韓國東國大學等的在學青年,共計三百餘人報名參加,提交的論文有四十多篇,二十人發表。會中,特別邀請美國柏克萊大學的蘭卡斯特教授、日本的中國佛教權威學者鎌田茂雄教授、美國天普大學的傅偉勳教授等知名佛學專家來做專題講演,並針對發表人的論文提出指導。

為了讓大家明白人間佛教的內容,我在主題演說時,提出人間佛教具有: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等六個特性。針對「什麼是人間佛教」歸納出:一、五乘共法是人間佛教;二、五戒十善是人間佛教;三、四無量心是人間佛教;四、六度四攝是人間佛教;五、因緣果報是人間佛教;六、禪淨中道是人間佛教。這些內容,也是我倡導人間佛教的重點綱要。

隔年(一九九一)一月,又開辦一場青年學術會議,主題是「佛教如何現代化」,發表者仍以在學的學生為主,共有二十八篇論文,平均年齡二十八歲,百餘人與會,放眼看去都是年輕的一代。

我們也邀請美國的約翰馬克雷、蘭卡斯特教授來專題講演,傅偉勳、楊惠南、藍吉富、鄭振煌等名學者擔任講評。

在這次的會議裡,我以「佛教如何現代化」專題講演,提出四點:一、佛法,要現代語文化;二、傳教,要現代科技化;三、修行,要現代生活化;四、寺院,要現代學校化。此外,也勉勵現代的學佛青年必須團結起來,團結才能產生力量,佛教就能在當代社會發揮淨化社會人心的影響力。

佛光山國際學術研討會

在前面兩次以青年為對象的學術會議期間(一九九○年十二月),我們還辦了一場主題為「現代佛教」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參加者來自世界各地,有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丹麥、斯里蘭卡、香港、台灣等五十多位學者發表,海內外研究所所長、教授、工程師、作家、在學大學生及佛學院學生百餘人與會。

會議期間,由蘭卡斯特教授、平川彰博士和我,分別就「未來佛教所面對的因應問題」、「現代佛教的使命」、「一九七八至一九九○年大陸佛學研究之研究」及「如何建設現代佛教」發表主題演說。

此後佛光山每年至少舉辦一到二次以上的學術研討會,就不再一一列出,僅就性質特殊者,約略敘述如下。

中國佛教插花藝術研討會

佛光山舉辦過多場學術會議之後,很快地在佛教界引起學術研討的風氣。由於本山的設備,不論在吃、住方面,乃至開會地點都很齊全,可以說,兩、三個國際會議在佛光山同時召開都不成問題,所以每年有多場各種不同形態的會議。例如在一九九四年四月,舉辦一場以「佛與花」為主題的「中國佛教插花藝術研討會」。為此,我還寫了一篇〈佛教與花的因緣〉,刊登在《普門學報》第十二期(二○○二年十一月)。

這場會議是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與中華花藝協會合辦。活動當天,前監察院長陳履安先生及其夫人陳曹倩女士和我一同主持開幕,在佛光山展覽館也同步展出佛教的插花藝術。

參加的學者當中,有研究佛學的,也有研究美術、文學、歷史等不同的領域,他們發表的內容都很精彩,相信對於發揚佛教的文化內涵,會有一定的影響。例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的羅宗濤教授,從唐代詩僧皎然、貫休、齊己的作品裡,探討佛門借花悟道的內容。(論文:〈皎然貫休齊己詩中的花〉);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的林保堯教授,從東魏石雕佛像的蓮花圖案裡,發現當代民間盛行的《法華經》信仰(論文:〈東魏武定元年石造釋迦像的蓮花圖飾試析〉);文化大學史學系的陳清香教授,則舉出花供養在佛教的歷史意義(論文:〈花供的宗教涵意與歷史源流〉)。

由於我們將學術會議結合現場展示的形態,在佛教界、花藝界、學術界來說,都是一種創舉,也相當有意義。誠如大會主席慈惠法師說的:「這是一場『美的饗宴』,首開學術研討會的先例,也為佛教花藝打開了一扇門。」

在會議中,我以佛教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勉勵大家可以從這六點去體會佛教的插花藝術,並學習花的精神,成就世界之美。

我想,過去許多的祖師大德,他們在觀看花開花謝的無常變化中明心見性,而我們現代人能夠從欣賞花的當下得到啟示,也是一種修行。可以說,這就是我辦這場研討會的意義所在了。

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

我推動人間佛教,向來主張理論和實踐結合,才能事理圓融。除了辦過以花為主題的會議,我們也辦了幾場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

說到音樂,一般對外的表現,不是音樂演奏會,就是學術研究會,很少將兩者結合,因此我們在一九九八年二月,於台北國家圖書館辦一場台灣佛教音樂史上首度召開的「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邀請日、法、英及海峽兩岸相關領域的學者發表論文,同時也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佛教梵唄演唱會。

接著在二○○○年一月,為了紀念佛教東傳兩千年,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共同在台北劍潭海外活動中心,舉辦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與此同時,也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一日梵唄千禧法音」,邀請日本淨土宗、韓國松廣寺、中國五台山的佛教團體與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共同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演唱者幾乎都是出家僧侶,從他們唱誦中,展現出佛教梵唄的氣勢宏偉,威儀具足,相當攝受人心。再者,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再傳日本、韓國,同樣的偈頌如〈讚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但是透過不同地域國家的文化表現出來,其曲調快慢、唱腔就大有不同。由此也可以看出佛教音樂包羅萬象,佛教的發展是多麼多采多姿了。

由於我們一連舉辦過幾次的音樂研討會,受到社會各界的注目與好評,也間接帶動學界及宗教界研究佛教音樂的風潮。

佛光學論文研討會

以上提到的研討會,都是針對佛教的各種議題,期間我又想到,佛光山開山之後,從台灣本土到世界道場的創建,從全球佛光人到國際佛光會的成立,已有不少人來向我們索取資料,希望能作為研究佛光山的參考。因此,在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時,也舉辦一場由佛光山僧信四眾弟子聯合發表的「佛光學論文研討會」(一九九七年五月)。

我們的佛光人雖然散布在全世界,參與的情況很踴躍,有:德國的車慧文、美國的歐陽慶曉、東京的西原佑一、澳洲的李錦蓮、英國的沈昭吟、國際佛光會檀講師汪元仁、洪錦雄、李虹慧、邱耀民、林宗賢等近百人發表論文。

會議中,我以「佛光學的意義」為主題演說,提出四點:一、菩薩叢林是佛光學;二、般若生活是佛光學;三、法界融和是佛光學;四、人間歡喜是佛光學。勉勵我們的佛光人,都能依這四點作為修持行誼的方向。

麥積山石窟藝術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

有關佛教藝術的學術會議,除了上述的花藝、音樂,二○○四年十二月,佛光山麻竹園也舉辦一場「麥積山石窟藝術學術研討會」,同時在佛光緣美術館總館舉辦為期三個月的「麥積山石窟藝術特展」。在這場會議中,邀請海峽兩岸及日本、韓國的專家學者,就「麥積山石窟藝術與人間佛教」的主題進行討論,共有十四人發表,百餘人與會,為佛光山學術會議結合藝術展出再添一例。

禪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

二○○五年起,在佛光山舉辦三場以「禪」與「人間佛教」為主題的學術會議,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參與交流。

為了讓大家認識禪與人間佛教的內涵,我在致辭時說:禪是大眾,是我們自己;禪不是誰所有,也不是釋迦牟尼佛所創造,「禪心」是每個人的本來面目,是最民主、平等的。而「人間佛教」,是從出世與入世當中去擴大昇華,是以人為本的佛教,是回歸佛陀本懷的佛教。現今社會動亂,如果人人都能向自己的禪心追求,就能找到自己、昇華自己。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舉辦「禪」與「人間佛教」的用意了。

揚州鑑真圖書館召開學術交流

海峽兩岸開放往來之後,我們在大陸揚州的鑑真圖書館,也先後舉辦過兩次學術會議。首先是二○○七年五月的「佛教教育論壇」,邀請國際二十幾所大學校長及教育專家與會,有:日本佛教大學的田中典彥、水谷幸正、大谷大學的大內文雄、龍谷大學的木田知生、韓國金剛大學的成樂承、美國西來大學的史密特(Roger Schmidt)、泰國瑪谷德大學的特巴里亞地維摩法師(Ven. Phra Theppariyattivimol)、朱拉隆功大學的達摩哥薩湛(Dharmakosajarn)、法身寺開放大學的巴拉摩訶宋柴他那武多(Ven. Phra Maha Somchai Tha-navuddho)、香港大學的李焯芬、香港中文大學的許敬文、香港理工大學的潘宗光、大陸北京大學的湛如法師、南京大學的施建軍、中國人民大學的馮俊、揚州大學的郭榮、中國佛學院的學誠法師、鑑真佛學院的傳印長老(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蘇州靈巖山寺的明學法師、河北佛學院的淨慧法師、代表鑑真圖書館的慈惠法師、台灣佛光大學的翁政義、南華大學的陳淼勝、慧開法師,華梵大學的修慈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心培和尚、慈容法師等三十餘人參與交流。

接著在二○○九年三月,又開辦「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學術研討會,有海峽兩岸學者近七十人發表論文。承蒙當地政府的關心支持,開幕當天,有時任江蘇省政協主席張連珍、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今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江蘇省宗教局局長王軍(今任江蘇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揚州市市委書記季建業(今任南京市市長)、揚州市市長王燕文(今任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以及數百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學者、法師出席。

我在會中提到,未來人間佛教的發展,應具備四點目標:一、人間佛教要以家庭為本;二、人間佛教要以社會為對象;三、人間佛教要以世界佛教的弘揚為法則;四、人間佛教要以圓滿為目的。同時也衷心祝願,人間佛教可以為社會和諧、國家安定做出貢獻。

國際佛教大藏經學術研討會

舉辦了各種不同性質的學術會議之後,我也想到佛教的大藏經,在佛教學術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二○一○年十一月,我們在佛光大學舉辦一場「國際佛教大藏經學術研討會」,邀請國際間研究佛教大藏經的專家學者如大陸的方廣錩教授、日本的松永知海教授、韓國的朴相國教授等人共聚一堂對話交流,有十四篇論文發表。

這次的會議中,承蒙現在在大陸主持編修《中華藏》的方廣錩教授,特別帶來最早的漢文大藏經《開寶藏》卷軸相贈,由慈惠法師代表我接受。此外,主辦單位也別出心裁的製作一本《大藏經小學堂》,贈送與會參加的大學生,這對於推廣佛教的大藏經,也有一定的幫助。

說到大藏經,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就有心編修一套人人能讀能懂的《佛光大藏經》,於是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邀請專家學者參與編修。藉由這次會議的因緣,我們也請與會學者們為《佛光大藏經》的編纂工作提供指導建言,惟願《佛光大藏經》能早日完成,發揮續佛慧命之功,讓佛光法水長流法界。

其他

除了以上列舉的會議,佛光山還舉辦過「佛教現代化學術研討會」(一九九四年)、「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研討會」(一九九五年)、「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及「亞洲宗教與高等教育國際學術會議」(一九九六年)、「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二○○一年、二○○九年)、「佛教與當代人文關懷」(二○○八年),以及為培養佛光山學術人才,具教學及指導性質的「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等等。可以說,從佛光山開辦學術會議以來,至今已經不下五十場以上。

委託學術研究

另一個與學術有關的行事,就是委託學術研究。過去我們曾委託學者到雲南考察大理佛教(一九九○年七月)。記得那一次是由台灣的藍吉富教授領隊,有大陸昆明、大理,以及台灣研究佛教、藝術及歷史方面的專家,將近兩個禮拜的時間,走訪雲南省博物館、龍門石窟、大理博物館、雲南民族學院、雞足山,以及許多有歷史的寺院,如:崇聖寺、金頂寺、祝聖寺、感通寺等。回來之後,他們整理出版一本近六○○頁、約三十萬字的《大理佛教論文集》。據他們告訴我,這是台灣第一個到大陸做實地考察的學術活動,現在也成為佛教學術上極具歷史意義的資料了。

此外,佛光山也曾邀請大陸知名學者如:楊曾文、麻天祥、洪修平、吳言生、王堯、謝重光、陳兵、許抗生等人,針對大陸地區「佛教未來前途之開展」提出中肯意見,這些論述都收錄在《一九九三年佛學研究論文集》裡。各個學者提出的論點與發展方向,涵括文化、教育、慈善、社會福利等各個層面,可說是別具時代意義。

我創辦的學術刊物

除了上述的學術活動,接下來要說到我為什麼創辦學術刊物了。

從過去以來,我感覺到佛教的經律論浩瀚艱深,阻礙佛教的弘揚和發展,所以一直沒有刻意去推動佛教學術化。雖然佛光山開山十週年時,我創辦《佛光學報》(一九七六年創刊,後輯成《一九七六年佛學研究論文集》),邀請過海內外學有專精的學者如東初、印順、慧潤、達和、楊白衣、張曼濤、游祥洲、松本三郎等撰寫論文,但我始終把學術研究規範在少數人的學術會議上,從沒有對社會大眾熱烈地宣揚;甚至佛光山編纂《佛光大藏經》、《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乃至資助張曼濤編印《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等,也都是低調處理。

其實,在佛法的弘揚上,我一直希望能用大眾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表達佛法深奧的妙理,因此佛光山出版過不少大眾化、藝文類的佛教讀物。不過現在佛教的層次已經慢慢提升,學術應該輔助文學的發展。

於是我想到,佛光山的弟子到世界各地留學,所撰寫的碩、博士論文為數不少,與佛光山友好的學者,從台灣到中國大陸,從本土到世界各地,除了以上提到的人士,還有日本的前田惠學,韓國的洪潤植,美國的外因斯坦(Stanley Weinstein)、恰波(David Chappell)、華珊嘉(Sandra Wawrytko),大陸的樓宇烈、賴永海、方立天、湯一介,台灣的唐君毅、牟宗三等,他們的學術、思想、理念,都可做為現代人治學的典範,學術研究之參考,因此在二○○一年元月,我又創辦《普門學報》,委由弟子滿果擔任主編。

與此同時,大陸學者程恭讓教授和弟子滿耕都曾和我提到,大陸學術界有不少的碩、博士學位論文,主題多元、視野開闊;我想,大陸在歷經文化大革命前後的數十年間,還能有那麼多人研究佛學,相當難能可貴,於是也請他們幫我收集這些學術論著。雖然裡面有很多意見都是對佛教不友善,或者對佛教的義理不甚了解,但是我認為能夠留下這個時代的人對佛教的看法,讓它存在於歷史,也是相當有意義的事,因此還是把這些論著輯成《法藏文庫 '中國佛教學術論典》出版流通。

佛光山推動佛教的學術文化已有三十多年了,雖然我在前面提過,個人對學術並不太認同,也曾接觸過一些只論學術,不論信仰的學者,但是經過幾次學術會議下來,與我們成為好朋友的學者也為數不少。他們散居在世界各地,為我們宣揚人間佛教,尤其提攜佛光山的僧眾到世界各地留學,對於僧眾人才的培養有很大的貢獻,也可以算是我們辦學術會議所衍生出的成果。

講到這裡,我特別要感謝慈惠法師在這麼多年來,為我經營佛光山學術這塊園地的用心與諸多苦勞。佛光山自從舉辦學術活動以來,大部分是由他策劃、主辦,並且將各場會議發表的論文,逐一彙編成《佛學研究論文集》,交由佛光出版社發行,林林總總加起來,而有現在豐碩的成績。

在此,我衷心期盼,佛教的學術研究能拋開過去玄談、考究,甚至批判、辯論的形式,將研究論述落實人間,裨益當代社會,回歸到人間佛教生活化的本懷,這就是我最大的心願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