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05 ※我與蔣家的因緣

現仍保存在舊金山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圖書館及檔案館的《蔣介石日記》,已成為研究近代史最熱門的珍貴史料,據說每年都有上千人前往借閱。

蔣中正先生是一代偉人,其一生的功過是非,在歷史上自有公論,我不是研究史實的專家,對於其早期的奮鬥過程,也只能從歷史的片段記載得知。他於一九○八年負笈日本學習軍事,曾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奠定了他在軍事上的地位;後來依止孫中山先生,受其信賴與倚重,我覺得他真是跟對人了。

根據我的母親告訴我,我是在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北伐時期,正當他與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在我的家鄉江蘇會戰時,母親說:外面正在殺人,你就在這個時候哇哇墜地來到了人間!

隨著北伐成功,蔣先生幾次上台、幾次下野,以及他的人生行誼就不是我所能了解的了。不過他「侍母至孝」,在他懷念慈母王太夫人的文章中,提到他的母親會背誦《金剛經》、《楞嚴經》,他曾經和母親同住在雪竇寺,受佛教的影響至深。後來佛教有多次教難,如一九三○年南京中央大學教授邰爽秋倡導「廟產興學」,以及基督將軍馮玉祥在河南拆毀寺廟等,都是靠蔣中正先生從中主持正義,佛教才能免除災難。

蔣介石先生與太虛大師同鄉且友好,彼此相契甚深,曾敦聘太虛大師為雪竇寺住持,並禮請他到國民政府講《般若心經》,後來又資助三千銀元,讓太虛大師到世界各地弘揚佛法及籌組「世界佛學院」。此事太虛大師編有《寰宇弘法記》誌之。

為了感念蔣介石的知遇,在抗戰期中,太虛大師曾經組織僧侶訪問團到印度等地訪問,宣揚抗日的意義;一九四五年抗戰成功,舉國歡騰,這是蔣介石一生最輝煌的成就。

到了一九五○年,蔣介石到台灣復行視事,他懷抱崇高的建國理念,想把台灣建設成三民主義的模範省。此舉對於安定人心,使中華民國一直延續到現在而有百年的歷史,這是他對台灣的貢獻。

蔣介石一生崇敬三寶,從小即隨母親讀經,深究佛法,他的童年可以說是在雪竇寺長大的,而且一直喜好理光頭,並且喜歡素食,尤其喜好煮得熟爛之素菜。

晚年時,記得是一九七二年佛光山開山第六年,蔣介石行至高雄西子灣行館,他多次派隨扈到佛光山表示想小住數日。當時,剛開山不久,房舍又少,山上正舉辦信徒講習會,於是請他延後幾日,我特地把自己所住的慧明堂重新裝修,連盥洗室都做了一番改造,準備歡迎他上山。就在這個時候,原本上山日期都已定好,卻忽然得到中日斷交的消息,於是他匆匆返回台北。後來在陽明山出車禍,之後一病不起,三年後就逝世了。

蔣介石往生後,秦孝儀先生為他筆錄的遺囑,內容繁瑣冗長,且強調以耶穌基督的信徒自居,我深不以為然。我認為總統乃全民的,不是只屬於某宗教的!尤其他的逝世,我們全宗教都至感哀痛,為他誦經悼念,但他的喪葬典禮卻宣布要以基督教儀式進行。對此,我想起過去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大元帥府,有一個祕書常在府裡宣揚基督教,孫中山先生喝令禁止。祕書抗議說:「你要知道,你也是基督教徒呀!」孫中山先生說:「孫文是基督教徒,大元帥不是!」

老蔣先生的一生,我們不夠資格來議論,但對於蔣先生雖然領導全國軍民,延續中華民國的民族命脈,他的失敗,在此我不得不批評一句,這一切都是由於他的心量不夠寬宏所致,他把黃埔軍校出身的,都視為嫡系的子弟兵,是親信部隊,其他的為雜牌軍,造成部下分化、軍心渙散,如汪精衛、胡漢民、李宗仁等,他們相處都勢如水火,派系之間彼此互相鬥爭,而他從中操縱、利用,這實在是有失一個偉大軍事家的寬容風範。如果他的心量能夠大一點,對各軍隊能一體同仁的看待不分親疏,對政治犯能包容一些,他會有不同的結果。

老蔣先生之後,我與蔣經國、蔣緯國,甚至蔣孝武、蔣蔡惠媚等蔣家後代,也有很多的因緣關係,都有值得記憶的意義。

蔣經國先生繼老蔣之後擔任總統,在他就任後的第八天,就到佛光山參拜。那時山上設備簡陋,只有東方佛教學院一角,他到了之後便巡視每間教室,並與學生聊天,讓人見識到他平民化的作風。

經國先生在總統任內,有四次上佛光山的紀錄,對本山的大慈育幼院也曾捐款贊助,對大悲殿的萬尊觀音更是讚歎有加。過去老蔣喜歡參拜佛寺,經國先生也是,我想最主要的是他們對中華文化的保留,真的用心想要維護。

承蒙他曾在總統府召見我,我也利用機會提出建言:讓佛教徒辦社會的大學,因為當時天主教與基督教,分別在台灣設有輔仁大學、東吳大學、東海大學等,唯獨佛教沒有大學。

那個時候台灣教育部明令不准辦大學,我建議說,佛教人口居世界之冠,尤其移民世界各地的華僑那麼多,他們大部分都是信仰佛教,而台灣都沒有一所佛教所辦的大學,有被冷落的感覺,希望總統能開個方便門。他連說:我記得!我記得!

後來台灣開放設立大學,使得原本只有三十多所大專院校,到如今增至一百多所。甚至不知什麼原因,竟然讓我也有機會辦了南華大學與佛光大學,我想這還是得感謝經國先生的開明與德政。

另外,一九八六年四月,國民黨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中午用餐時,有人遞了一張字條給我,說經國先生要我在會中作一個報告。當時俞國華任主席,蔣經國之外,郝柏村、李登輝等人也在座,我當眾提出建議,希望國民黨對於黨外人士要包容,因為黨外也有很多的優秀人才。

事後,《中央副刊》還記載了我講的話。記得當天一共提出四點建議,其中包括開放大陸探親。不久之後,黨部月刊說:「經國先生開放的腳步加速了。」經國先生的政治改革,當然也不是因為我的建議,是時代的需要。

經國先生一向自負、自信,平時不容易聽進部下的建言,但我不是他的部下,我沒有職務在身,也不做官,雖然曾被選為中央評議委員,坦白說,我也不知道這個頭銜是因何而來,我對國是提出建言,只是盡一介平民的本分,提供一點意見,他的改革開放,應該是很多因緣助成的。

說到經國先生,他親民愛民,這是眾所周知的,他一生與民間的往來,有很多小故事我都耳熟能詳。我非常敬重他民主而獨特的行事作風,過去他任政治部主任、國防部長、行政院長時,我們有一些法會或社團活動,他到場時都是默默從旁經過,並沒有大陣仗的有許多隨扈跟從,可以說是行事很低調的人。

經國先生對台灣貢獻很大,這也是全民公認的。例如他培養本省人才,選拔很多本省優秀青年如許信良、張俊宏等人到國外留學,希望台灣能慢慢「本土化」。

他創辦救國團,把青年的活動納入到暑期、寒假的戰鬥營之中,讓青年們在戰鬥營中成長,解決了青年的問題。後來也解除戒嚴,並開放人民到大陸探親,使台灣真正步上自由民主之路。

早期他所主導的「十大建設」,帶動台灣的社會發展,加上尹仲容、王昭明、李國鼎、俞國華、孫運璿等財經首長推動經建政策,更讓台灣的經濟起飛,繼而締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他們對台灣社會的轉型,以及台灣經濟的發展,都是居功厥偉,這也是經國先生在歷史上不容抹滅的貢獻。

經國先生的弟弟緯國,說我和他是「老友」,應該不為過,因為他也經常到佛光山,與我促膝長談;另外在台北普門寺,當時是慈容法師住持,只要我到台北,他也時常專程前往敘談。

緯國先生為人風趣,語多幽默,完全不像高官厚爵,也沒有官宦子弟的架式,他經常自我調侃,自我取笑。記得他跟我的談話中,有一次最嚴肅,他表情凝重的說:台灣沒有獨立的條件。

我初聽其言,也覺得台灣哪有可能獨立!接著他又從經濟、地理等因素,分析台灣與大陸的情勢,並說台灣所以能有現在的發展,完全是靠大陸上一些優秀人才隨國民黨到台灣,與台灣當地民眾結合,共同發展,台灣才有今日小康的局面!

我和他飯後聊天,天南地北,他很健談,我也好聽,彼此相得。後來他主持的「戰略學會」找我去講演。我不是研究軍事的專家,也不懂得戰略,不過由於他善意殷殷,我也就不揣愚拙,到學會主講「佛教的戰鬥觀」。當天講些什麼內容,今日已完全不復記憶了。

我與蔣家人士,除和緯國引為朋友之外,他們的下一代往來較為密切的,就是蔣孝武先生了。孝武先生也多次上佛光山,甚至他曾對我說:我們蔣家召開會議,談到我們的祖先都是信仰佛教,現在大家都偏向基督教,因此決議,至少要有一個人信仰佛教,繼承祖先的傳統,那就選我蔣孝武做代表了!

記得那時是一九九○年左右,每次孝武一來,都是攜家帶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行多人,如今我已不復記得他們的名字。後來他的夫人蔡惠媚女士成為佛光山的信徒、弟子,對佛光山也有許多貢獻,這不是沒有緣由的了。

孝武先生不幸逝世後,惠媚女士在佛光山台北道場當義工多時,也加入國際佛光會行列,曾擔任佛光會青年會第一任會長。有一次與我見面,談及佛法上的問題,我也順便向他求證︰在孝武先生當駐日代表期間,曾經託人向我要佛光山佛教文物陳列館內「華藏世界」的設計圖,我請彭伯平先生繪製給他,只是不知道他是要做什麼用途?

蔡女士回答說,是因為新加坡的房子,想要設個佛堂,他想採用「華藏世界」為樣本。另外,對於孝武先生曾說蔣家公推他信仰佛教一事,也經蔡女士證實,說孝武先生生前確實經常作如此表示。

或許由於孝武先生在世時,曾一再表明自己是佛教徒,希望百年之後採用佛教儀式。因此,在他往生後,儘管有人反對,不肯滿其所願,但他的子女友松、友蘭堅持要用佛教儀式,他們說前人對佛教有對不起的地方,後代子孫將會給予補償。

現在蔣家的後代,與我們有來往的,就是蔣孝嚴委員了。蔣委員本來跟隨母姓叫章孝嚴,後來在二○○五年三月認祖歸宗,正式改為蔣姓。

孝嚴與孝慈兩兄弟,我也曾多次與他們聚餐、聊天。尤其一九九四年台北道場落成時,孝嚴與孝慈兄弟兩人曾聯袂參加「素齋談禪」,只是孝嚴現在也信仰基督教了,不過孝慈先生溫文敦厚,未曾談及信仰,只記得當時他擔任東吳大學校長,後來不幸逝世於北京,英才早逝,深為可惜。

二○○八年吳伯雄先生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他想在江丙坤、林豐正、詹春柏等三位副主席之外,再多選拔一些人擔任副主席。當時我從旁建議:時逢兩岸正熱烈交流往來之際,應該有一些副主席能對兩岸之間的互動有所助力。後來蔣孝嚴先生被任命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我想對兩岸關係的促進,當有實質的助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