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4 夢中說夢(1992/07.01~07.15)

精華語錄

◎一個人的成功,除了本身具足豐富的學識、能力、經驗和條件外,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做適當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佛教非常讚美苦修,因為苦行不僅是意志力的訓練,也是一種修行;而豐富的學識不但可以勵己,也是度眾的法門,所以在佛門非常注重「行解並重」。

◎如何化解思念的苦?既然是一種「緣」的聚會,緣盡就隨緣吧!每一件事都有其因果,情雖難斷但可以淨化,要積極投入光明慈善的好事。人生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佛教的復興不在寺院的多少,不是僧數的有無,而是在佛教教育的普及。

◎智慧,是人生的透視,是微妙的穎悟,是經歷的結晶。

◎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懷有無限希望,所以希望是生命最美好的特質。

◎為人處事,只要在相處共事上能秉持著「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的原則,一切不為難矣!

◎求同,就是彼此在觀念、理想、目標、信仰、宗風上必須相同、一致。

◎存異,就是彼此在做事的方法、技巧、風格、輕重、分寸上,可以因當時因緣的情況、個人專才的適用、事物特性的發揮,而容許彼此各異的存在。

◎將「是說成非,非說成是」是打妄語外,而心中不誠實的意念才是妄語的根源。

七月一日 星期三

上午,普賢寺依來、永曦、滿穆陪同南非新堡華人投資協會會長黃士豪先生,為其在南非成立佛光協會及別分院道場的設立,特來山拜訪。囑依來全責籌辦,並允其將來南非道場奠基或落成時,必定親自前往主持。

佛光山一年一度的期頭人事調動將屆,佛學院應屆畢業的弟子也將投入工作行列,為協助人事監院的分發作業,今安排兩個梯次的時間,分別與經論教理學系和法務行政學系的應屆結業同學座談,聽取大家對實習工作的希望與填寫實習單位的意願。

「實習」,即是親身實地的練習。主要在於從工作中印證自己日常所學的一種過程,如果實習的工作能配合自己的性向、興趣和專長的話,不但可以拓展見解,更可以開闊思想領域。故選擇實習工作的重要在於「事」而非「人」,能依法不依人面對未來一年的實習生活,才是選擇實習工作的基本原則。

從學院出來學習做事,一定要先具有工作倫理的觀念,恭敬隨緣,不可輕易批評主管,不要怪別人苛求,主管若不苛求,怎會進步?別人對我們發脾氣,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用,做事的節拍、水準、方法、程序跟不上人家,對主管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壞事,難怪對方要發脾氣。

記得曾在飛機上看過一部電影《黃埔軍魂》,片中描寫一位老連長對教育學生的認真與用心,詮釋得無微不至。學生都當上校長了,連長仍留在原職,不為名、不為利,為的只是要做好學生所真正需要的連長,耐心的、不倦的一屆一屆教下去。這種只為「做好一件事」的認真態度,實在是徒眾該學習的榜樣。人生重要的是在於做好一件事,所以對實習的工作要有理想。

座談時,首先讓學生們自我能力剖析︰能講幾部經論?能承擔哪些佛事法會?自己的專長?過去的經歷工作?最後問大家想跟我說些什麼?或建議些什麼?

如何選擇工作(實習單位)?佛光山派下所屬的單位有︰宗務委員會、方丈室、都監院(下分寺務、信眾、慈善、福利、工程、財務、人事、典制等十個監院)、海內外各別分院、教育院、文化院、長老院、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山大學教育籌建會、國際佛光會推展委員會、佛光山宗務策進委員會、傳燈學院、傳燈會等共一八○個單位,在實習的過程中,要經得起楗槌、喝斥、挫折、失敗等考驗,才能從中學會做事,不要輕易氣餒,學習爭氣,而非洩氣。

做事要懂得工作內容,才能把握學習方向、各種行事,如──

社教行事︰教材影帶的收集,各種語言的簡介,依信眾時間編印半小時、一小時、二小時的「社教手冊」,依年齡、身分、職業、老年、青年、兒童等層次有不同內容的教材,設立多種式樣的標語、書籤、格言以廣為流傳。

文事行事︰影印、電腦、圖書、資料、剪報、信函、宣傳、進修讀物……

知客行事︰機場接送、場所使用、參觀訪問、餐飲居住、客廳應用、外事應酬、連絡傳達、門戶進出、引導參觀……

文宣行事︰壁報、標語、報紙、新聞、照相、刊物、廣告、策劃、通知……

維那行事︰呼班教禮、堂內行儀、香燈侍者、引禮規矩、管理企劃……

糾察行事︰行事規範、佛殿齋堂、維護秩序、行進威儀……

典座行事︰餐飲調配、齋供如法、藥石供應、茶湯無缺、齋堂儀規……

學佛當然很好,不過有時候學學菩薩也很偉大。「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事要做難做之事,人要處難處之人。

傍晚,在心平的邀約下,與依空、依淳、依寬和負責本山工程的蕭頂順先生,巡視金玉佛樓的工程進度。

南宋時,朱熹與陸九淵兩人只要一碰面,都會極力的提出自己的見解要對方接受。有一次,朱熹對陸九淵道︰「要教育學生明白道理,必須多讀書。」

陸九淵︰「道理存在人們的思惟中,書讀多了,反而糊塗。」

朱熹︰「學習不破萬卷書,怎能有出息?」

陸九淵︰「書籍堆積如山,何年何月才能讀完?」

這兩位當時頗具影響力的學者,雖有治學思想的分野,但並沒有妨礙他們的友誼,兩人互拜為師,取長補短,完全沒有門戶之見。朱熹在廬山腳下辦起了「白鹿洞書院」時,不但請陸九淵來講學,還將其治學警句鐫刻在石碑上,立於書院門口。

儘管思想不盡相契,但在學術的大前題下,仍能互尊互重,實是「融和」的最佳典範。

七月二日 星期四

上午九時,滿盛、滿有、覺蓮等多人,陪同其遠從印尼來山的姑姑張福幹、張宜燕等來訪。今年四月分我到印尼弘法及成立印尼佛光會、棉蘭佛光會時,受當地華裔師姑們的護持很多,尤讚歎其養育年輕女童,讓他們來山受教育並進而出家(如滿盛等人即是),這種為續佛信仰的作風,正闡釋了傳承的遠見。常住備有車子,囑滿有等人陪這些師姑到各地參觀。

《韓非子》上有一則故事說︰

魯國有一對夫妻擅長於編麻鞋、織熟絹,他們打算到越國謀生。有人就勸他們不可前往,否則會因沒有生意而窮困。麻鞋是穿在腳上的,但是越國人都是赤足而行;熟絹是作冠的材料,而越人都是散髮披肩的。此夫婦雖然擁有這些技藝,但是到一個不需要的國家,貨物必然滯銷,沒有生意自然會窮困了。

所以,一個人的成功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本身具足豐富的學識、能力、經驗和條件外,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做適當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六時,名歷史學家唐德剛教授、名記者陸鏗(大聲)、士林高等法院庭長林富村、曾敏敏夫婦等人來訪,普門寺準備了素齋請大家用晚餐。林富村庭長今年年底(十二月)將參加立法委員的選舉,夫人曾敏敏也是法學博士,特從舊金山趕回來幫忙選舉工作,勉其採「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作為政見之原則。

任教於紐約大學的唐德剛教授(安徽人,一九二○年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博士,曾任哥大《中國口述歷史學部》執筆人、《李宗仁回憶錄》執筆人),是非常有名的史學專家及作家。有些人對歷史總會因年代之久遠、人事之複雜而不知如何入門,但是在唐教授門下的學生就不會有這一層顧慮,原因是唐教授常會幫助研究歷史的學子架構課題,讓大家記住關鍵的年代就容易入門了。

七月三日 星期五

八時,前往內湖,巡視正在裝潢的內湖禪淨中心,佛光山原本在內湖康樂街地段,設有一「內湖布教所」,因前來禮佛及參加共修的信眾日多,佛堂常擠得沒有空間禮佛,住持依圓徵得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之同意,為內湖地區的信眾在成功路二段的現址,設立新的共修場所。為配合寺院的需要,現正在裝潢,依圓多次邀約請我提供意見,今在現場了解施工進度外,並親自在大殿的入口處題上「禪淨融和」。附近居民多人問起何時可以參加皈依?擬於裝潢工程告一段落後,特為內湖地區的信眾主持一場皈依典禮。

八時五十分,離開內湖,前往宜蘭。

最近看過一本書,描寫古代修道院傳教士們一天的作息︰清晨二時起床,做四個小時的祈禱、四個小時的默想、六個小時的苦工……每天只吃一餐……中世紀時代,傳教士之所以受人尊敬,乃是由於濃厚的苦行色彩。後來修道院的供養多了,院內庶務性工作都請人代勞,故有更多的時間來研究學問,所以基督教、天主教的傳教士個個都是飽學之士,博古通今。佛教也是重視苦修的宗教,在佛教裡非常讚美苦修,因為苦行不僅是意志力的訓練,也是一種修行;而豐富的學識不但可以勵己,也是度眾的法門。兩者不可偏廢,尤其在佛門更注重「行解並重」。明時蓮池大師的〈勸修四料簡〉可以普遍的代表佛門信眾對行解法門的注重──

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沉淪;

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辛苦;

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群;

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


十一時三十分抵圓明寺,請依樹簡單的給我下一碗麵當午餐。隨即轉往仁愛之家,依融、紹覺在旁向我解說新建大樓的工程進度。

下午二時,與心平在雷音寺會合,一起前往楊慈滿老家為其母親主持告別誦經。

日前台北健康幼稚園的小朋友在郊遊途中因交通車失火事故,致使二十三位幼兒燒死,有部分靈骨安奉在極樂寺。下午四時三十分,特繞道到極樂寺,對罹難的家屬們開示──

當健康幼稚園不幸事件發生時,我人正在美國,心想︰天下父母心,定有不少父母除痛苦外,一定會想不開,而對世間產生懷疑,尤其是理不明事難伸,他們需要的不是金錢的賠償或官員的慰言。所以我今天在此和五十位家長們見面,只想站在佛法的立場,讓各位了解「因、緣、果」的關係,幫大家掃除心中的陰影。

我在佛門五十多年的出家生活中,也有很多難以明白的事,如對佛教非常護持的信徒,其獨子被撕票或遇車禍橫死,信眾就會問道︰我做了那麼多善事,為什麼沒有得到好的報應?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看他們那種痛不欲生的樣子,我也跟著他難過好久。

佛門中有一則故事︰有一老和尚化緣建寺廟,賣油條的小孩將其所得全部布施,後來因沒有錢給老闆而被開除,淪落街頭當乞丐,又感染眼疾失明,後來因上廁所不小心,掉到毛坑裡淹死了。就有人批評說,賣油條的小孩,原本生活得很好,卻因將所得布施而遭到一連串的厄運,做善事何用?老和尚就為大家開示──

這賣油條的小孩,依照過去生的業報,應該要受三世苦,第一世受窮苦報,第二世會眼疾而瞎,第三世跌入毛坑淹斃。因他一念慈悲發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將三世的罪業提前縮短在一世受報,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現在已超生到天上去了。

又有一真實故事︰有一對夫婦,老來得子,欣喜之餘,感謝觀音送子,每天到觀音菩薩面前,香花供養,膜拜不輟。可是當小孩到了三、四歲時,卻無緣無故的死去。夫婦倆傷心莫名,指著佛像責怪不已,為什麼不保佑?夜晚,菩薩託夢道︰你倆老來得子與我何干?但你得謝我,此子今世是為討債而來,我念你每天虔誠供養香花禮拜,故我勸其解冤勿結怨,對方接受我所言,而不再向你索債自然離去,怎麼反而責怪我呢?

世間的因果業報是福?是禍?不容易了解,也看不出來,但,重要的是因果要化解。愛,本是好事,但受愛的折磨則很痛苦,這一次罹難的孩子,過去世一定與各位有感情上的糾纏,而向你們討感情的債。

債討後,孩子去了,卻也喚醒了有關單位對幼稚園的立法、照顧、交通、安全……各方面的注重,讓千千萬萬的兒童受到更多的保護與關照。

有家屬問道──

◎我們的孩子哪裡去了?

人的生命是死不了的,死是身體的一種消滅,因生命如木柴,木柴在燃燒中不斷遞換,但生命的火種則延續不絕,故人死如搬家,在五趣六道中輾轉。孩子非犯五逆十惡,也沒有做傷天害理的事,今生定會上生善道。

◎心中無法拔去怨恨,想報復,怎麼辦?

冤冤相報何時了?冤宜解不宜結,「忍」可以解決萬世仇恨,包容、慈悲、愛心的將愛兒女的心昇華、擴大,才能紓解心中的怨恨,因果是絕對公平的。

◎為何孩子不來託夢?

作夢是一種獨頭意識的現象,人生已如夢,何必再夢中找夢?有夢也許有一點預兆,無夢也不一定要再求夢中了解。

◎滿七後,孩子離我們愈來愈遠,好空虛!

兒女長大總會離開我們,現在只不過是提早罷了。擴大對愛的執著,將天下的孩子都看成是自己的兒女,只要有心,到處都可以碰到有緣人,有此心胸愛將更大更廣。

◎如何化解思念的苦?

事後追悔於事無補,既然是一種「緣」的聚會,緣盡就隨緣吧!這本就是娑婆世間,每一件事都有其因果,不單要去探討三世因果。情雖難斷但可以淨化,要積極投入光明慈善的好事。時間會沖淡一切,會撫平傷痕。有才會忘失所失,故要積極創造生活才會充實。人的一生中擁有很多,不僅只有兒女,還有更多的人事物值得我們提起,人生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末後,接受家長們的要求,特為罹難的小朋友黃星雲、許書瑋、楊承憲、王威勝、王振宇、劉世瑤、卓立、周家睿、黃愉涵、劉必涵、雷昱誠等人,舉行一場皈依典禮,由其家長在佛前代其禮拜。

七月四日 星期六

晨九時,心平偕同建築師周南先生,在普門寺等候聽取我對興建佛光山立體停車場計畫案的看法。

傾聽周建築師分析該項工程規模︰分三層興建,占地約近一甲面積,範圍東起地藏殿下,西達普門中學橋邊,南濱觀音放生池溝旁,北抵不二門下,可容納七百多輛小型車與六十輛大巴士,工程費預估起碼需費四億元。聽後我不覺訝然,今日佛光山已經到了需要大型立體停車場的程度了。

回想三十多年前初到高雄,是借助我撰寫的《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等文化出版的力量,才能買下佛光山麻竹園現址。爾後為辦僧伽教育才開發佛光山建了東方佛教學院與大悲殿,因此推動佛教文化與教育一直是我的心願與本意。未料十方信眾紛遝同至,為應信眾所需才有朝山會舘、檀信樓,作為信徒服務中心。而今,每天來山禮佛求法的香客善信,多則萬人,少以千計,在這樣的因緣下,預見未來人心渴求佛法,必定有增無減,為一本弘揚佛法、服務信眾的初衷,雖然我知道心平目前主持佛光山有財務上的困難,仍勉其盡力而為,難行能行,儘快積極完成這項工程;不怕難,只怕不做。

上午十一時應中央社會工作委員會邀請,為「八十一年(一九九二)佛教僧伽社會服務工作研討會」的八十位全省各地寺院負責僧伽座談開示。勉勵同為佛教人,在今日社會中要保持傳統佛教精神接受現代思潮,雖「人在山林」也要「心懷社會」走入群眾,具足現代僧伽的見識與作風,同時做個︰同體的慈悲人、共生的地球人、明理的智慧人、有力的忍耐人、布施的結緣人和清淨的修道人。

座談時提到幾個問題及困難要我解答,並請社工會協助、反應︰

一、佛教對監獄受刑人能如何協助、服務?

我以為可從三例中參考施行︰

(一)設置監獄布教師,輔以佛法錄音帶彌補布教師不足之憾,以平日的佛法薰陶,改變受刑人之心性。

(二)設立「再生學校」︰讓受刑人在返回社會前三個月,轉入再生學校學習回到社會的調適力量,是一種避免受刑人重蹈覆轍的良方。

(三)曾有韓國某法師向我提到,他因接觸監獄死刑犯的機緣,收集了四百餘封死囚的遺囑。我以為若能刊行此類遺囑(死囚的心聲),以死諫活,使社會人士明白犯罪的因果,提起大眾的淨念,必定能降低犯罪率,助益社會人心。

二、新竹靈隱寺明宗法師提出︰「大師,您只興建新道場,不知維護舊寺院存在的困難,現在靈隱寺已被在家眾把持,出家人只能充做寺院雇員,請協助修改管理人、信徒會員法規挽救靈隱寺。」

社工會鍾榮吉主委隨即說道︰「你不要看大師笑瞇瞇的,他建新道場的困難遠甚於你們所能想像。僅一座西來寺費時十年,歷經一百多場公聽會,與美國政府、社會大眾、左鄰右舍協調溝通,是相當艱辛的,但是還是把事情解決了,西來寺建起來了,大家還是做個『有力的忍耐人』,逐漸解決問題。」

我以為鍾主任所言甚是,要忍耐用力去面對教界種種問題,但現代僧眾也要有幾項突破︰

(一)出家人除了有道德也要懂得法律︰過去出家人不懂法律,只講求道德觀念,但今日社會光講理不一定適用,凡事都要知法、合法才能防患未然,保護佛教。

(二)敦促「宗教法規」早日制定,以保障宗教界的權益。

(三)建議修訂寺廟管理人、住持的資格︰須受過佛教學院教育的人士,因有佛教信仰,明白佛法,才能秉持因果住持佛教為大眾服務。

下午二時三十分須搭機轉赴香港,永澄利用在車上一小時的機會,表示願為頭份信眾服務之意,特囑心平帶著永澄察看頭份禪淨中心及未來服務的方式。

在中正機場偶遇來自新加坡的賴玉珠、褚芳蘭居士,是慈濟功德會的會員。因閱讀《星雲日記》,特向我禮座請法。勉其續為慈悲服務的仁者,為更多需要的眾生奉獻,我也為慈濟功德會能發揮佛教力量,遍及國內外而高興。

晚上八時三十分,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會長林耀明居士來,提到香港協會幹部忙碌,應如何動員組織力量?我建議二項重點︰

一、積極籌辦佛光會幹部訓練講習會。可禮聘海內外著名法師大德教授佛法,此外,要能設計一些專題課程,提供會員如何修行,如何修身處事,如何做一名會員的方法。

二、組團派遣幹部到台灣觀摩,不時參與總會的各種訓練講習,以能掌握佛光會的弘法精神與方針,加強活動力量。

晚十一時,佛香講堂滿中、永印、滿通、滿敬、覺清等忙完了法務,才來我住處向我問安請益,他們談到香港因佛教所產生的改變,舉出切身所感︰

一、從佛香精舍所在的大樓守衛態度,由不理不睬轉而友善尊敬,他們知道香港佛教變了。

二、永印說︰「前幾年計程車司機大都拒載出家人,怕出家人剃光頭會影響財運;最近遇到幾次司機不但載出家人,而且不願收費,甚至事後還寄油香到寺院供養。」

三、香港政府購買佛書,作為對民眾的贈品。一次到香港貿易發展局洽事,政府人員主動提出請佛光出版社在香港設立分社。

四、香港王寶嬋、吳倩容等信徒說︰「身為佛光人深感光榮,凡由佛光山門下組團到大陸朝山,都受到大陸諸山長老特別的招呼、照顧。」

我也由此想到十年前到香港,海關人員對出家人的態度是不友善中含著鄙視;近年來我到香港,海關人員非但給予方便快速通關,還幫我搬運行李。足見佛教在香港的這幾年當中,有了全然的改變,佛法的力量只要普及,必能深入大眾民心。

七月五日 星期日

上午,慈容在佛香講堂的《四十二章經》講座圓滿,頗獲好評。香港成立佛香講堂方才一年餘,其間佛學講座的課程不斷。或由美國、台灣禮請法師講說,或在紅磡體育館舉辦大型佛學講座,將香港佛教帶出新的活力。據說,在香港弘法,一般信徒是學習基本佛教概念。其中以深蘊佛法內涵、能具廣東語弘講者最受歡迎。近年來港人學習華語的風氣頗為普遍,若只以華語開講,也能被接受。因此我理想中的佛教弘講師就是要在佛法上用功,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求法者,勉勵在港徒眾,除了平日為弘法、寺務忙碌之餘,也要自己切實用功,義理的深入,修行的體驗,才不會被世俗潮流淹沒。

晚,五時許赴啟德機場,趕往印度,隨行同往者有慈容、永妙、慧群、蕭慧華等。因印航延遲一小時起飛,在機場等候時,不少海關人員、領航人員,頻頻上前詢問我是否為「星雲大師」?只有稱是以對。有人稱我是他的偶像,有人問怎樣才能拜我為師。「偶像」一詞在民國初年是被打倒的對象,那是在佛教衰微的時代;而今日竟有人以佛教法師為偶像,足見正信的佛法已打動人心本性,顯示這時代的佛教已經興盛開來。

搭上印航班機,隨即感受到即將步入的國度的各種民情。印度全國通用英語(因曾為英國殖民地),其次是印度語。香港到印度新德里,航程費時六小時,時差二個半鐘頭。印度適用貨幣是盧比,氣候大部分是屬熱帶性,使用電力二百二十伏特。這是參訪印度時,應具備的基本常識。

我曾在三十年前首訪印度,三十年來在印度佛陀八大聖地朝拜,這次是我第七次走訪印度。算是與佛陀的鄉土緣分甚深!

夜晚十時抵達德里,在海關巧遇幾批中、韓、日等國佛教徒,他們也是要前往拉達克參加佛教慶典。機場外有南印度邦格羅摩訶菩提協會祕書阿難陀比丘、慧性、依華及德里的佛教徒專程來接機。他們將全程陪同前去拉達克。

印度的首都德里(現擴建稱新德里),多次由此進出,給我的印象是其熱如焚。三十年前如此,三十年後亦然。

猶記首次訪印,因炎熱的新德里而坐立難安,只得用自己的面巾在當年陳舊旅舍的水泥地走廊上擦乾淨一塊,躺在上面才稍微感覺好些。其實地面仍是熱的,既無法入睡,於是攤開稿紙,就伏在地上寫我的海外日記。三十年前的《海天遊踪》就是如此完稿的。

今晚抵德里,近四十度的濕熱空氣同樣吹拂在皮膚上,只因來時天已黑,聽說離開時仍是深夜,所以不被酷熱所制。車子行經之處,同樣看到人們在戶外人行道上、圓環草坪上、稀疏樹枝下安然入睡。

已深夜十二時,與慧性、依華、慧群,迫不及待的研究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第三年將在印度召開的各項事宜。清晨二時方得就寢,因為凌晨四時又得起身趕搭飛機,飛往拉達克,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

七月六日 星期一

本是上午六時的飛機,到達機場才知道延誤至七時半才起飛,非常遺憾,讓我們在旅店裡多睡一小時多好!

飛機飛越層層疊疊的高山峻嶺,只見山巔上覆蓋著終年不化的白雪,一眼望去三種顏色妝點著宇宙︰豔麗蔚藍的天空中襯托著皚皚白雪的山峰,雪嶺盡處一片褐黃的荒漠與沙石山,不見絲毫綠意,這就是聞名已久的喜瑪拉雅山脈。

拉達克(Ladakh),是印度殘存的佛教地域中最古老的,可追溯到阿育王時期,派遣布教師所達最北的地區,是古代佛教上座部弘傳的重鎮。一片酷寒高聳的瘠地景色中,有許多山嶺隘道,現今達賴喇嘛十四世流亡時,即通過此山嶺隘道而安全抵達印度。

拉達克是世界可以居住的高原中海拔最高的地方,平均高度在一萬五千呎以上,在山巔中可看到世界上除南北極地區以外的最大冰河。攝氏零下三十度到五十度是此地的常態。我們幸運地在一年中僅有適合一般人生存的六、七、八月來到此地。

拉達克面積九萬八千平方公里,位於印度最西北點,地處六國邊境交界︰印度、中國、西藏、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當初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即由此冰天雪地中步入印度國度。現在人口稀疏只有二十萬人,沿著水流坐落的村莊稀疏零落。特殊的拉達克種族文化是由僈族(Mons)、耷德族(Dards)、藏族(Tibetans)和岥崹族(Baltis)所混合組成。拉達克人的古老文化受著駭人聽聞的貧窮和文盲所威脅,但是他們深深信仰佛教的理念,和用慈悲、仁愛、寬容、和平的誠懇待人態度,常讓我有著不能釋懷的感動。拉達克人雖終日在六國軍事恐懼的陰霾中求生,卻也念念不忘佛教的祝福,是我所見過最堅強信仰的一群佛教子民。

飛行一小時半,抵達當地的機場,有等候多時的摩訶菩提國際禪坐中心會長僧伽桑那(Sanghasena)比丘及各地高僧大德︰拉達克佛教寺院聯合會主席暨佛教僧統圖登仁波切(Togdan Rinpoche)、藏傳黃教首席代表堪布仁波切(Khenpo Rinpoche)、拉達克佛教會會長書司坦居士及來自荷蘭的阿難陀比丘、法國、韓國、美國、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新加坡等地的南傳、藏傳的比丘和喇嘛近百人。機場外有身著傳統繽紛色彩衣飾的當地信徒四、五百人,以捧花、薰香、吹打樂器列隊歡迎,由二十輛摩托車前導。這麼一個歡迎隊伍在我歷經世界各處弘法中,是一個很特殊的經驗。

九時許,車隊到達拉達克佛教會會址所在的一個寺院,舉行一場歡迎大會。步入會場時,沿途群眾恭敬合掌紛紛低頭列隊請我摩頂。為不負眾人恭敬信仰,只得一一滿其所求,但是人群一直向我蜂擁而來,隊伍是無限的延長,其間我摩頂的雙手幾次舉抬不起來,也無法估量與多少人結緣。

好不容易走入殿內,依照禮法我們先為寺院常住大眾誦經祈福,隨行而至的當地數百餘位法師喇嘛也誦經回祝。傳統的奶茶供養時,我眼望所到之處,都是滿滿的信徒,整個會場中只有本團七位中國人,約略估量二千人的歡迎會中,竟然有藏傳喇嘛、南北傳僧伽,出家在家信眾都相聚一堂,佛教的力量融和與歡喜,在此是自然的呈現。

歡迎會中我以下列幾點供養大眾︰

一、雖在三十年中來去印度有六次的因緣,但是來到拉達克是生平第一次。拉達克雖被高山重重環繞,但高山不能阻隔佛教的傳播,我們能彼此不分宗派為弘法盡一份心力,希望以後我們彼此用中國寓言愚公移山的精神,作為今後的聯繫目標。

二、佛陀當年為弘揚佛法,行遍五印的艱辛,我們猶感在心;今日藉助科技的發達、文明的力量,要將佛法弘傳世界五大洲也不是一件難事,只看大家的發心與願力。拉達克是印度的佛教區域之一,若能以此地佛法的力量再回饋印度本土,則印度佛教是復興在望。

三、我願每年提供十名獎學金,給印度佛教青年赴台灣佛光山叢林學院讀書或美國西來大學就讀,讓佛法彼此交流,培育印度本地的僧才,方能助益印度佛教。

會中捐贈一千美金給拉達克佛教會,勉其繼續為大眾服務。

終於到旅館安單,囑慧群與僧伽桑那確定往後行程。慧群轉告僧伽桑那的忠言︰拉達克位居高山帶,到此的第一、二天最好不要多說話,不要有動作,充分休息,適應當地氣壓與缺氧的事實;印度官員到此地公幹,都要先躺在床上四天後,方可工作;昨天一團朝聖者,就有人因罹高山症,掛上氧氣罩當日被送返德里云云。

高山住,大不易,我在今日歡迎會場中早有警覺。誦經時,我只舉腔一字,即不能承接第二字,可見平時視為理所當然常被忽略的空氣,此時突然變得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雖說不宜行動和言語,但下午陸續有訪客到來邀約晚餐。晚餐中再次融聚各宗派法師、居士,在餐會中我至誠的吐露到此的觀感︰

印度人民友善,貪瞋痴較少,尤其到拉達克感覺宛如一家人,很親切,彼此心中沒有分別。目前我們以為印度很貧窮,我卻以為印度所潛存的精神文明,不是現在物質文明社會能相比較的。或許身為一位佛弟子,在印度即使是不起眼的一瓦一石,只要是聖地的泥土,我都覺得芬芳。大家以為︰為何佛陀出生的印度,如今卻這般貧窮?其實佛法真理的財富,不是用物質所能比擬,佛法的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那才是人類最大的真理財富。

七月七日 星期二

晨起,高山症委實厲害,本團人員幾乎都有或輕或重的頭痛現象。當地信眾特別派一位曾在印度政府服務的代表坐鎮在旅館中為我們服務。他勸言︰「凡有高山症現象,要不停喝水才能減輕痛苦。」

早餐是純當地餐點,有炒飯、炸麵等,酸辣而正派,沒有怪味,是一餐蠻好吃的早餐。我遍訪世界各地,守持著一項原則︰「入境隨俗」,習慣當地的食衣住行方式,才能在當地有適應的生存力。

到臨拉達克的這個市鎮叫磊邑(Leh),慧群翻譯的地名很恰當。「磊邑」,石頭所堆砌成的城市。放眼望去都是石頭堆成的山丘、寶塔、房子,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石頭城。

首日行程造訪拉達克首席喇嘛及印度駐蒙古大使庫碩科跋庫拉仁波切(Kushok Bakula Rinpoche)所駐錫的寺院,是一座宗喀巴派下的道場。寺院喇嘛以西藏傳統迎賓最敬法嗩吶前導,撒花為意,圍觀信眾又是滿滿一堂,摩頂祝福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

喇嘛廟中全寺大眾為我們一行人誦經祝福,長達一小時,我因腳傷不便盤坐,卻依禮勉強就坐。奇怪的是,在他們誦經時,頭痛、腳傷都紓解了,感受到一陣安詳、舒適的體驗。

在寺中為大眾開示︰宗喀巴大師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在台灣的佛學院、密藏院都常被引用作為教材,所以我們對宗喀巴大師並不陌生。貴寺大喇嘛擔任駐蒙古大使,是佛教界的一項榮耀,對此地佛教的地位也相形重要。我與達賴喇嘛有多次見面之誼,彼此往來也很友好,從他的口中,我了解各位喇嘛的苦修情況,甚感欽佩。各位身在印度,對印度佛教復興自然有一份捨我其誰的責任,然而我們顯密二教的佛教僧信都應同時提出貢獻。我也希望隨同各位克盡一份心力。

致贈常住二百美金及六十名僧眾各百元盧比及紀念品,以盡一點心意。

近中午,驅車參觀日本山妙法寺在此興建的一座大型寶塔。據說是去年八月開光落成,達賴喇嘛專送舍利子奉安於此,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也為建塔出錢出力,落成時有一萬人參加典禮。我再次感受到日本日蓮宗弘法力量之普及。

在拉達克每一處聖地都距離村落遙遠,路上遇到的朝聖者都是步行持花前行供養寶塔。七月的拉達克陽光,是晒一分鐘就會讓頭皮發麻的高溫。朝聖者頂著大太陽步行,少則二小時,多則半天,才到達聖地,但是依然看到路上的朝聖者或三五成群,或踽踽獨行,只為到寶塔獻上一份心。

我見此景,當下集合塔上的朝聖者,在階梯上為其隨緣開示︰「不要自以為是小人物,只要是和佛陀接近的人,就是最偉大的,因為世上的人,你們最善良、最虔誠。」希望這少許的法供養能填補一些他們對佛法的渴求。

有一個很美的女童,在我登車欲離去時,突然衝上前來以手上僅有的小花,依依不捨的供放在我車窗上,含淚望著我,我為此情此景所動,令停車特地下車回贈我手上僅剩的水晶念珠,答謝他所賜與的純真供養。

下午二時參加僧伽桑那比丘主持的「拉達克磊邑摩訶菩提國際禪坐中心」的開幕會。感謝主辦單位,以我為第一貴賓招待我,邀我剪綵開鑰。露天會場,群聚五千人以上,只見大家逕坐在豔陽高照的沙石上,維持五小時與會的精神態度,正是當地生活磨鍊出的忍耐力。

由我講演佛法,及當地學生表演民俗歌舞,是大會重點。

會中,因僧伽桑那發心興建拉達克貧困學童住宿學校,慈容代表中華佛光總會,致贈二萬元美金支持學校建設。由於本地欠缺水道用水,我也承諾代為籌措水道設施的費用,以徹底解決學校生活用水問題。回台灣後可得記得向有心教育人士提及此事。

會後探望住在校舍的稚齡學童,建議可集合大慈育幼院院童、印尼及馬來西亞的寺院幼童,和本地學童,每年或數年舉辦一次幼童聯誼交流學習的聚會,讓佛光山派下的小孩子能彼此認識,相互往來。

晚上七時,天未黑,應邀訪問當地唯一一處由印度政府協辦的佛教學校。

我深有所感︰佛教的復興不在寺院的多少,不是僧數的有無,而是在佛教教育的普及。日本、韓國的佛教所以興盛,應歸功於佛學研究的普遍、佛教大學設立之多。在台灣,佛光山派下也有六所佛學院,辦有高中和初中,在美國則有西來大學。但在佛教發源地的印度,佛教學校是屈指可數。一千三百多年前,印度那爛陀(Nalanda)大學,有學生三萬多名,但願以後拉達克佛教教育能有像那爛陀大學般的輝煌成果。

七月八日 星期三

夜裡二時,做著一個重複的夢。長久以來因弘法步伐毫無歇息之機會,都忘了作夢的感覺,今夜同樣的夢縈繞不已,很不舒服,所謂胡思亂想不過如此。

應本地白教總部派揚寺(Phyang Monastery)住持及僧統圖登仁波切之邀,以傳統西藏早餐待客,奶茶、大餅、乾果及酥油茶也自成一格,別具風味。

除了住持率寺眾四十多位喇嘛,以嗩吶、法鼓、梵樂親迎之外,另有一位剛從西藏來此的白教桑菩法王同為貴客相陪。

我與西藏桑菩法王談話時,由我用中文表達意思,再讓慧群英文翻譯,爾後請僧伽桑那翻譯拉達克語,再由圖登仁波切轉譯藏語,經過四重語譯,原意早已不知道改變成什麼樣子了,百般周轉困難只好把依華找出來,直譯西藏語。

在拉達克語言是多種語系交雜互用,本團人員只要對外接觸,幾乎都派上用場。我和慈容是用華語應對,慧群、永妙是英語翻譯,依華的藏語雖才一年的功夫,也勉強可以應付,慧性則是輔用印度土語。眾人群音共起,形成小聯合國,別有一番特異景象。

派揚寺中小喇嘛好多,個個童稚臉孔上,呈現風霜寒雪的無情痕跡外,也令人感到其未曾經過教育薰陶的無辜惶恐之狀。心中又是一痛。

此地的寺院都建築在高山頂上,讓人們能遠遠眺望,目標顯著;但是對一個腳傷骨折未痊癒的我而言,攀爬數百級的階梯是很苦的事,幾乎喘不過氣來。隨團者不知怎麼增加有百人之數,像聯合國一樣,很多國家、很多種族,當地主人都以我為主,我也只得勉力而為,也是另一種體驗。

十時左右,拜訪當地的黃教總部帝釋寺(Thiksey Monas-tery),住持堪布仁波切率寺眾六十位喇嘛接待,同樣的最上迎賓法,現在已能安然接納。

帝釋寺素有小布達拉宮的美譽,寺中有一尊最大的毗盧遮那如來坐像,有三層樓的高度。距離帝釋寺五分鐘車程處有堪布住持興辦的小學,學童五十名列隊路旁,頭頂烈日,站立在毫無障遮物的沙漠中,高聲向我歡呼︰「吉祥!長壽!弘揚佛法!」音聲整齊嘹亮。待我入寺供養常住及大眾後搭車回程時,已相去一小時,卻遠望學童們仍站立在原地等候。我特別吩咐在學童的隊伍前停車,除了只能供養學校二千美金略表心意外,我平常沒有抱小孩的衝動,沒想到竟想要把他們全抱在懷裡,更想多帶幾個孩子回台灣。

兼程趕赴拉達克女王宮邸斯陀克王宮(Stok Palace)已十一時半了,由溫哥瑪女王(Gyalmo Disket Wangmo)親自以午宴招待。當我向女王介紹隨行團員時,才發現原只是三輛車七人的小組,已擴增為二十輛車百人之多的大隊伍,同來的人有荷蘭、法國、美國、澳洲、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錫蘭、瑞典、加拿大等地的法師和信徒。大家歡喜和我一起到各處結緣,我也樂成此事。

拉達克女王是接任王夫難迦俄國王(King Kunzang Namgyal)暫統世襲的王位,不久將傳給太子接任。斯陀克王宮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現在王宮的一部分已闢為博物館,供人研究中亞歷史與文化。

我一直有個夢想,希望和少數民族生活在一起,大陸雖然已經開放了,我卻無法成行,這次到拉達克來看到這些少數民族的人們,倍感親切。

匆匆趕回旅館,為拉達克佛光會做一準備。

下午二時半,假拉達克佛教會會址舉行「國際佛光會拉達克協會」成立大會。有瑞、荷、法、美、新、韓、日、印、錫,及當地佛教各部派總部的比丘、喇嘛到賀,藏傳喇嘛數百人同聲祈祝。僧統圖登仁波切特別批准僧伽桑那法師的申請,在當地成立佛光會,他並在會中致辭︰「有中國的偉大人物──星雲大師,帶給我們現代國際佛教的一線曙光,我們雖然身處在傳統貧困的高地小國,但是佛教的精神力量足以支持我們生存、求道,但願追隨星雲大師主導的拉達克佛光會,引領此地佛教更加興隆。」

此外,尚有本地的政府官員、佛教會、寺院協會代表數百人蒞臨,政府代表那加俄(P. Namgial)先生代表致辭︰「本地是偏僻人跡罕至的國度,星雲大師願意親臨於此弘傳佛法,是本地的無上光榮。此地佛教過去太保守,希望藉由拉達克佛光會的開拓復興印度佛教,讓大家同得利益。」

所有人推崇的言語我愧不敢當,但是大家的期許我願意一肩擔負。在會中我也作了以下的感言︰

「我這次到拉達克來,看到了世界上人類真誠的本性。誰說印度沒有佛教?我在印度的此地看到了佛教。三十年前,在印度見到尼赫魯總理時,他說︰『印度號稱文化古國,除了佛教文化,還有什麼可向世界炫耀?』此次在拉達克看到真正的宗派、種族大融和,即使先進國家如美國,也沒有此地人民純真美好的特質。在這裡,我看到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印度傳教說法的辛苦;我看到拉達克人民滿足、勤勞、善良、尊敬的美德。在拉達克的古文化祥和蘊涵下,我不禁喚起內心思古之幽情,盼在保留此地傳統佛教特色之餘,並能引注一股現代國際佛教的泉源活力,以振興印度佛教。」

再以做八種佛光人︰共生的地球人、同體的慈悲人、明理的智慧人、有力的忍耐人、布施的結緣人、清淨的修道人、歡喜的快樂人、融和的正覺人,勉本會會員。

當選拉達克佛光會幹部的分別是──

會長︰僧伽桑那比丘(原是摩訶菩提國際禪坐中心會長)

副會長︰書司坦居士(原是拉達克佛教會會長)

史托布坦居士(退休行政局長助理)

祕書︰坦杜柏博士

財務︰雪利居士

全體會員皆拉達克人,不見一名中國人。

成立大會後,舉行皈依三寶儀式,又是一次特殊經驗。由我主持中國傳統儀式,由與會數百名仁波切、喇嘛作證,來自世界各國僧伽、南北傳比丘共同加持祝禱。千餘人參加皈依三寶。

至此到拉達克的目的皆已圓滿完成。返回休息處已是晚上八時。

負責財務的蕭慧華告知︰「在拉達克供養的僧眾,每人一百盧比,已累計有五萬元盧比的支出;其他常住供養超過三萬元美金。」

僧伽桑那也對我說︰「中國人曾來到本地的很多,但是像您這般關懷本地人的還沒有。」

正如我交待慧性的一句話︰「對人要結緣,以廣招徠,不必怕結太多緣;做人要有大丈夫的豪志,智慧可以不及人,但慈悲不可不及人。」

這或許是我在此地所行所為的一項注解吧!

七月九日 星期四

一早,拉達克佛光協會會長僧伽桑那法師就來早餐、講話,在談話中我建議以下幾點︰

一、多訓練當地的拉達克人,作為弘揚佛法的基本幹部。尤其拉達克人自小接受佛教薰陶,具足對佛教的信仰力和實踐力,最適合從事佛教弘傳的工作。

二、自明年起,每年提供十名佛教獎學金,可先以拉達克人為主,再逐漸推廣到全印度。

三、在拉達克興學,除了興建小學之外,盼望能在當地籌建佛學院。

四、計畫於明年舉辦的世界僧伽講習會,我希望請僧伽桑那法師負責連絡南傳佛教僧伽,依華連絡藏傳僧伽,荷蘭籍的阿難陀比丘連絡在歐洲的僧伽,其他地區的連絡主再待研究。

五、在印度每一個佛教聖地設立為朝聖者專闢的「佛光會館」。

六、國際佛光會希望在印度所辦的義學、義診,能由世界總會協助。

僧伽桑那法師實在是一位有心人,聽了我的一席話,非常歡喜,表示願意在印度首都德里,建設「佛光文教中心」,我加許其志,願祝其成。

談話未竟,拉達克佛光會會員、信徒、法師,一同前來旅館,致贈當地出產的地毯、石雕,每位團員人手一份,有一幅送給我的手工編織佛像,尤其精緻。

原訂的行程上,今日是要去參加距此四十五公里遠的一個藏傳最大寺院舉辦的每十二年才一次的佛教慶典,據稱是有二萬多人參加的法會。但因本團中有人罹患高山症,又巧遇拉達克總督專機前來參加慶典的因緣,故臨時決定修改行程,改乘該專機返回德里。

拉達克機場海關有一規定︰入境時允許手提行李,出境時即使是最輕便的僧袋也不准隨身。由於受到當地人士特別愛戴,一切手續從優辦理,有海關專車接送,有飛機上最佳座位的安排,感謝三寶弟子的用心、用力。

一抵達德里,原是高山上的病貓,在此又大展雄獅威風。讓慧群、慧性、依華分頭辦事,先在一家飯店暫時歇息,等候深夜的班機。也趁此時一一與依華和慧性,做一些叮囑。

我對慧性說︰

一、後年將在鹿野苑召開「國際佛光會第三屆會員大會」,身為地主國的你要領導信眾早做準備。

二、擬在鹿野苑中華佛寺內增建的講堂、寮房、教室、齋堂等,由當地信徒支持外,也可向國際佛光會申請補助。

三、在後年的大會中,可同時舉行傳戒或法會,增加信徒參加的興趣。

四、可預見後年在印度召開的大會,必定有全世界各地信眾紛紛組團參加,你須儘早將印度參訪的路線、行程、朝聖點,作一全面性的研究和報告,供世界總會參考。

五、大會圓滿後,原有的鹿野苑中華佛寺所有設備,可與當地佛教界聯合辦一所佛學院。

六、應保持佛光山的宗風,在鹿野苑要熱心接待十方信眾,與當地人士和睦相處。尤其遠在加爾各答的信徒是最熱心的護持者,雖距離有十四小時的車程,也常到鹿野苑支持,你要懂得好好珍惜。

七、請代我向鹿野苑的護法善信梁德深、盧李月英等居士問好。

八、自己要苦讀用功,學做法師;用般若的智慧光,散發到各地,自己的志向應不要局限於一寺一廟,而要志在弘揚佛法。

我對依華說︰

一、你既已在印度國際大學榮獲碩士學位,多年研習的印度語、梵文也深具基礎,應善用治學方法,菩提心不可忘記。

二、在達蘭沙拉(達賴喇嘛駐錫地)已學藏文年餘,對藏傳佛教要登其堂奧,不可輕廢。此次轉譯藏語,我雖不懂,但仍能感覺到不夠流利,對藏文要多多加強。

三、每月吃住、交通、學費僅四十美元,似乎太節省,對自己也不要太慳吝,尤其對印度貧苦人民要代我施予贊助。

四、對藏傳學校的優良作品,多做翻譯,介紹給大家。

五、可以將當初玄奘等西行高僧的著作,如《大唐西域記》的地理名稱,或高僧大德們行經的地理,與今日印度、西亞一帶地名作一比較、確認的研究,以利學佛者對佛教史地的切身感,與聖蹟溯源。可以採「古代拉達克文化」、「印度佛教的現狀」,或「印度佛教古今談」為撰文題目,必定很精采。

凌晨三時搭機離開印度。

七月十日 星期五

智慧,是人生的透視,是微妙的穎悟,是經歷的結晶。

從印度回到香港,在佛香精舍中,慈容忽然向我提起紐西蘭古捷廉居士曾說︰「聽到大師一生弘法,現在,到處有人請他講演,少有人請他遊覽。希望大師到紐西蘭時,一定要安排一次大師到處參觀遊玩的機會。」

提到「玩」我不一定有興趣,說我從未有遊覽的機會,倒不一定,回憶起遊歷,至今回味無窮。

一、在初到台灣時,一次由彰化佛教會理事長林大賡居士作伴,搭坐三輪車,尾隨迎奉媽祖繞境的隊伍內,一天中吃了七、八家一貫道的素菜館。那時候,沒人認得「星雲」這個人,自覺好不逍遙。

二、初到台灣,曾代表中華佛教文化館,為宣傳影印佛教大藏經,作一次環島四十天的行程。其間坐過的交通工具有︰牛車、輕便車、火車專車、汽油車、三輪車、黃包車、擔架、船、飛機等,光是乘這些交通工具,趣味的過程不言可知。

三、一九五三、四年間,橫貫公路尚未開鑿,我就有機緣從太魯閣一直步行到武陵農場。感受到太魯閣風景,質樸秀麗,奇石峻嶺各領風騷,也令我回味至今。

四、一九六五年初辦壽山佛學院時,承蒙西子灣海水浴場王佐場長多次邀約到西子灣一遊。誠意所感,接受其快艇之遊,快艇的速度感的確過癮,至今意猶未盡,若有人再邀我乘坐快艇,我必是欣然應命。

五、今年因印尼、蘇門答臘眾佛堂師姑的美意,到多峇湖一遊,坐上每半小時五元美金的水上摩托車,馳騁一番,也是遊歷的盛事。

六、一生中曾三去金門、一去馬祖,足踏南沙群島。地方司令官特意安排在隧道裡用餐,暢遊蜘蛛網似的隧道,歎未曾有。

七、有一次到綠島監獄弘法,應典獄長與當地信徒所邀,搭乘潛水艇,首次看到水中世界的真相。在海中的潛水艇內,感覺不知道身在何處︰是天上?是人間?是水中?人怎能生活在水中,與魚蝦同行呢?又是一次奧妙的體會。

其他如美國的大峽谷、尼加拉瓜大瀑布、西雅圖看鮭魚返鄉溯流、威尼斯的水鄉夜景、義大利比薩斜塔、希臘的雅典神殿、北非埃及的吉莎金字塔、德國幽雅的萊茵河、義大利競技場、泰國湄南河風光,梵蒂岡教宗駐錫處,巴西伊瓜蘇瀑布下的世界第一大水壩、泰北金三角、英國聖彼得大教堂、印尼婆羅浮屠、印度八大聖地、世界最高山喜瑪拉雅山脈、日韓各宗派道場、泰國玉佛寺、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等地都曾有我的足跡履踐。

尚有走訪中國大陸的萬里長城、北京頤和園、杭州西湖、陜西法門寺、敦煌、南京中山陵、四川樂山大佛等,自然不在話下。

因配合弘法的需要,光是交通工具的運用就變化多端。從早期的行腳弘法,而後在腳踏車把上掛了麥克風沿途宣講,到現在用摩托車、飛機、快艇、潛水艇、船艦、戰車、水陸兩用機等工具,都是弘法過程所經歷的。曾在香港以專機載我到難民營安撫難民,又在泰國坐上軍用直升機弘化美斯樂。平時,這一切都不復記憶,禪宗所謂「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但今天容法師提起古捷廉會長的一番話,勾引起多年美好的回憶。

對於各地遊覽,我現在的興趣不高,法界皆在心中,哪裡才是最好玩的呢?最重要的還是佛陀的法音能弘傳各地。

七月十一日 星期六

多次搭乘飛機往來世界各地,機上的飲食已變成生活的一部分;由於素食,機上服務人員總要為我多操一份心。尤其華航的空服員總是熱忱招呼,希望我能享用美好的一餐。常聽到信眾抱怨,飛機上的素食是一無可取,很難吃,大家都擔心我經年累月的,如何能消受?

也常有人問我︰「最喜歡吃什麼?」

此話如果問在四十年前,我會回答,而且是毫不猶豫的大談特談;如果問在三十年前,我也還會回答,只是要經過一番周轉;但是如果問在現在,我已不知道作何回答。

四、五十年前,因為沒得東西吃,也不曉得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其實只要有得吃,都覺得好吃,尤以麵食最好吃。

三十年前,是知道自己歡喜吃什麼,但並沒有特別分別好吃或不好吃。雖然仍喜歡吃麵,是當時的感覺,原因很單純︰

一、吃麵很方便,與我不喜歡麻煩人的性格和喜好簡單的生活有關。

二、一碗麵,有菜、麵、湯、油,一應俱全,不再需要另外的菜料。

三、年輕的時候,曾聽過叢林的長老說,吃麵可治胃痛、感冒、頭痛、虛軟等毛病。也就是等於「粥有十利」一樣地,麵也有十利吧!

所以一碗麵很好、很快,也不麻煩人。

後來,吃麵也到了可有可無,一直到現在就不知道自己歡喜吃什麼了。

偶爾徒弟做一道菜,心中讚美,也表示好吃,以後我就吃不到同一道菜。為什麼?徒弟說︰「總不能老是請師父吃同樣的菜啊!」

有時候看到徒弟很辛苦、很用心的為我準備一桌菜,即使都不覺得好吃,為了嘉勉徒弟的辛勞,也隨意指出一道放在面前的菜,假借讚歎他,以後我天天都會吃到同一道菜,甚至一連幾個月,問他︰「為什麼你天天都弄同樣的菜給我吃呢?」

「因為師父喜歡吃啊!」

不知道是誰發明了「素烏魚子」。自此,在我餐前經常都放著這道菜。其實在我有生之年以來,直到今天,我從未曾用筷子夾嘗 一塊。因為大家都說「師父喜歡吃」,我也就不吭聲。因為大家肯替我吃,我也就不反對用我的名義準備這道菜。

有人說,跟隨我最好、最有口福,都能吃到上堂齋。但是到今天很多人都沒看出我的性格,儘管我面前有很多道菜,我永遠只吃放在面前的一、二樣菜。

假如現在問我喜歡吃什麼,勉強來說是︰用冰水泡熱飯,或用冷飯泡熱茶,附上一小碟鹹菜,吾願足矣!

我一生之中很會利用時間,不喜歡在吃的上面花費太多時間,尤其不喜歡參加宴會,怕費時曠物。所以要宴請我,一碗麵我會很高興的接受,否則,就有違厚意了。

宴會中,我還有一怕,怕信眾太過熱心一直為我夾菜、添食。做個出家人有惜福的習慣,凡是在碗中的食物,都要吃完;在杯中的茶水,絕不留底。為此我常告誡徒眾,添茶要適量,尊重客人的意願,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賓主盡歡。

但不幸的是主人見我將菜吃完,再加再添,我勉強吃完,又再次夾菜,這真是苦不堪言了。

走遍了世界的角落,對各地的食物我也能怡然自得。如︰韓國的泡菜,我很喜歡;日本特殊醃製的黃蘿蔔,也覺得很好吃;美國早餐的麵包牛奶,我也很習慣;台灣的清粥小菜,我也不挑剔。似乎每一個環境、習俗的飲食特色,我都很能適應。

這次到印度拉達克,團員中有人不敢吃,我只好以行動帶頭說好吃,大家才敢動箸,而能維持四天的活動力。

一個提倡能飽能餓的人,形容自己的肚子如同橡皮肚子並不為過。我可以今天一早把三餐,甚至明天的分量一起吃完,節省往後數餐的麻煩;也可以數餐不食也不打緊。三十年前印度之行,在德里就有過數餐不得飲食,「束緊褲帶等待明天」的經驗。但是近年來因糖尿病的影響,橡皮肚子也不敢再繼續了。

吃,在我生命中是最不被重視的一件事。但是我仍要感謝多少年來為我張羅飲食的一干徒眾︰依靜、依輝、依律、依德、依照、永文、道悟、永會、英姑、吳寶琴、蕭慧華等。

晚,回到普門寺已十一時。

七月十二日 星期日

早上永和禪淨中心的永策打電話報告︰日前曾代表常住到永和孫張清揚夫人(孫立人將軍遺孀)府邸慰病,表達常住對他的關懷與祈禱祝福,孫夫人也表示希望我回台灣時能再去看望他。

孫夫人與我因緣極深。一九四九年我初到台灣時,因只是一名無依無靠的僧青年身分,碰巧遇到大陸彼岸放話擾亂說︰「情報人員夾雜在來台的僧人之中,要潛伏顛覆台灣。」為此我一度與眾多來台僧伽被捕入獄,生命危在旦夕。幸虧孫夫人等虔誠佛教信仰者,慈悲地大力奔走籲請政府釋放,並力保來台僧伽,方令來台僧伽幸免於難,而延續佛法,開枝展葉,是他不可磨滅的功德。

自從他臥病以來,我凡是到台北必定造訪探望,因為我心中念念不忘人家所施於我的恩德,只要我能力所及一定肝腦塗地回饋以謝。早上十時,特驅車探病。他雖病得奄奄一息,無力開口回應,但是鼓勵他︰「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懷有無限希望,希望是生命最美好的特質。能心懷希望的往生,也是願力的顯現。」

慈容將內政部邀請中華佛光協會派員參加「研商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大陸工作會議有關兩岸宗教交流問題座談會」的公文,請我指示我們需表達的看法。我建議可向政府反應三點︰

一、海峽兩岸交流的流程順序,依序是先文化、宗教交流,再是經濟、科技交流,最後才是政治往來為最佳。

文化宗教交流是軟化兩岸的僵硬關係,經濟科技交流擺在第二階段,為避免彼此不了解的傷害。

二、開放兩岸宗教團體互訪及宗教學術會議的舉辦。

三、開放培養宗教人才的教育機構的設置,以僧才做教化社會的實質影響力。

下午三時上北海道場,下車馬上召集應屆結業的專三男眾學生講話。

我向學生說明︰佛光山的人事調派,宛如軍中部隊調防,以常住需要為主,其次再參考個人意願,心中要有調到哪裡都好的準備。在禪門中所謂︰「熱至熱處,冷到冷處。」越是怕熱、怕冷,更要到最熱、最冷的地方去磨鍊,心性才會調伏,修行才會自然。況且在佛光山中,單位很多,有多次選擇的機會,不會一次就判了無期徒刑(喻永無調換、改變的可能),因此首次派去的單位若因緣不具足,數年後也可申請改調,轉身學習的空間很大且多。

其實多年來的觀察,台灣男眾僧伽中的一種性向,常有操之過急,急於出頭,急於領眾,卻怕人領導,不給人管,甚至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其實佛教中男眾僧伽成長速度最快,若為利益青年僧寶,我以為還是要耐得住時間的蘊涵,不求太快,所謂「大器晚成」之時,自然龍天推出,歷久彌新。但要切記慎防信眾供養太甚。

還記得四十年前,我主編《人生雜誌》時,我就曾舉出經中提到提婆達多因供養太多,所以失敗;佛陀也曾慈喻︰芭蕉因心實而死,騾馬因懷孕而亡,小人受太多的供養,就會注定失敗,今日佛教青年要能深思。

一九五六年,有一富有信徒,想以精舍供養我寫作,我辭拒了。自覺只能寫一些不通順的文章,受不起信徒的供養,而且讓信徒購屋供僧眾居住易遭人誤解甚或非議。難道出家人不能擁有一些尊嚴嗎?

再以佛陀的話勉勵學生︰一個人若不經歷過百次、千次、萬次的傷害、委屈、毀謗、挫折是不會成功的;同樣地,一個人若不經歷百次、千次、萬次的誘惑、供養、利益、情愛而能不動心者,是容易失敗的。在佛教中不能放下這般榮辱,在佛法上就不易提起。

上北海來,其次是為第十期短期出家修道會的新戒開示。本期新戒人數達二百名,平均年齡二十五歲,大學程度者占三分之一,其中有五十名新戒希望報考佛學院就讀。我為近年來佛教的興盛而高興,學佛者有大眾化、青年化的趨勢,佛教人才的培養也因資質的提升,希望無窮。

以佛經中提及出家之道為新戒講說︰

一、《大莊嚴法門經》有「菩薩出家的真義」︰

((一)菩薩出家非以自身剃髮,而是發精進心,斷除煩惱。

(二)菩薩出家非只披著袈裟,而是勤斷三毒染心。

(三)菩薩出家非為自持戒行,而能令毀禁者,安住淨戒。

(四)菩薩出家非在阿蘭若處獨自思惟,而能於男女色、生死流轉中,以智慧方便化令解脫。

(五)菩薩出家非為自身守護律儀,而能廣起四無量心,安住眾生。

(六)菩薩出家非為自身修行善法,而能令眾生增益善根。

(七)菩薩出家非為自身得入涅槃,而能令眾生入大涅槃。

(八)菩薩出家非為自身除煩惱、護身心,而能護一切眾生。

(九)菩薩出家非為自解身心束縛,而能解一切眾生身心束縛。

(十)菩薩出家非求自己解脫生死怖畏,而能除去一切眾生怖畏。


二、《大智度論》提到,出家犯戒怎麼辦?優缽羅華比丘尼勸貴婦出家時,有如下對話︰

優缽羅華︰「姐妹們可以發心出家。」

貴婦︰「我們這麼年輕美貌,出家持戒很難。」

「即便破戒便破,還是出家要緊。」

「但是破戒會墮地獄,墮地獄受各種罪苦啊!」

「可是罪業受完了,你們因出家之因可得證悟的佛果。出家受戒破戒,但以戒因緣可證羅漢果報,若作惡無戒因緣,一再因循造惡,終不得道,還是出家重要。」


三、在《大寶積經》中,提到在家與出家的比較︰

在家是︰汙染、繫縛、憂煩、多欲、貧苦、成就小業、魔歡喜、諂曲、憒鬧、多有瞋恚、以財物為寶、多放逸、溺於汙泥。

出家是︰清淨、解脫、法喜、無求、富有、成就大法、魔憂愁、正直、寂靜、多行慈悲、以功德為寶、不放逸、出於汙泥。


四、《四分律行事鈔》:出家生活好在哪裡?

出家人有十八種難行能行──

((一)對父母是孝戀,是難遣而能辭親。

(二)對妻子是情染,是難奪而能割愛。

(三)對勢位是人所愛,而能棄捨。

(四)對飢苦是人所難忍,而能節食。

(五)對滋味是人所喜好,而能甘噉粗食。

(六)對精勤是人所厭倦,而能苦修。

(七)對珍寶是人所吝惜,而能捨離。

(八)對錢帛是人所貪聚,而能棄散。

(九)對奴僕是人所愛用,而能自給不使。

(十)對五彩顏色是人所愛睹,而能棄之不顧。

(十一)對音樂是人所競聞,而能絕之不聽。

(十二)對飾玩是人所保有,而能精粗不計。

(十三)對安身養體是人之所好,而能忘形捨命。

(十四)對睡眠是人所難免,而能少眠多用。

(十五)對朋友情誼是人所恆習,而能處靜自檢。

(十六)對飲用菸酒是人不知止,而能視如毒藥。

(十七)對日夜忙玩是人之所趨,而能靜修自處。

(十八)對華屋嬌美是人所愛宿,而能自己塚間、山林、水邊修行。


出家人的生活是︰自在、簡單、了無牽掛、無求、滿足和法喜。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高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


七月十三日 星期一

因將原訂行程提前完成︰為北海短期出家上課,挪在昨晚圓滿。特意撥出一整天時間與中華佛光協會全體工作人員會議。

舉凡是團體、寺院、組織,都應該善用金門、馬祖軍區流傳通用的兩句話︰「講清楚,說明白」來交流、溝通,取得共識。也就是今日民主社會中最講求的一項對談模式。在我的觀念中認為,為人處事一點也不困難,只要在相處共事上能秉持著︰「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的原則,一切不為難矣!其中重點掌握在所謂「求同」,是彼此在觀念、理想、目標、信仰、宗風上必須相同、一致;重點掌握在「存異」,是彼此在做事的方法、技巧、風格、輕重、分寸上,可以因當時因緣的情況、個人專才的適用、事物特性的發揮,而容許彼此各異的存在。不一定要在做事的細節上,要求同一模式。這樣人事才能活潑靈活運轉,才不會彼此牽制、阻礙。有了溝通、會議的潤滑劑,自然不懼民心民怨堤防的崩潰。

上午十時的會議中,除了讓辦公室內各組人員互談,提出共事上的問題,為其裁決外,主要是有幾項活動須刻不容緩的積極進行︰

一、七月十六、十七日兩天的佛光會工作人員講習會︰將有一批新生力軍投入佛光會各地說明及輔導分會,但須職前講訓,以最短時間進入最佳狀況。

二、七月十八、十九日將召開中華佛光協會理監事暨各地會長、副會長、祕書聯席會議,參加人數三百人以上。

三、自八月分起,有一系列以「把心找回來」為主題的活動,由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暨中華佛光協會主辦,三家電視台及各新聞媒體協辦。

要將社會急功好利之邪風導正,透過生活、文化、宗教的淨化理念,將人性中善良、純正、美好的「心」找回來。活動內容包括徵文、講座、拍攝公益宣導短片、電台名人證言、大型電視晚會、出版視聽圖書等方式進行。

四、十月二十七日起在佛光山舉行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八屆大會,由本會執行辦理,要召開工作會報,配合各種協辦支援。

五、為連絡會員,溝通佛光會理念,擬議開闢「佛光信箱」,要我每月寫〈傳燈的一封信〉和會員往來。我遵從會議決定,願意發心每月撰信,現已想到的書信主題已夠一年之用。

有人以為我不歡喜徒眾到各地參學,大都令局限在一師一派下服務、克盡僧職。事實上恰巧相反,我很樂意門徒到各處參訪學習,所以有派駐印度學習藏傳佛教的依華,日本佛教的慈怡、依量、永智、永傳等,即將赴韓國禪堂學習的慧藏,和在美、英、法留學的慧開(美・天普大學),依筏(美・耶魯大學)、依益、永有(英・牛津大學)、永賢(法・巴黎)。

我企盼的是徒眾自己福德因緣具足、自我心性成熟,才不會因為在外遭遇的困難、挫折而退失道念。我也常說︰「十年之內莫遊方。」一個出家人的成長,起碼要有十年時間的薰陶,才能有堅定的道心、成長的道業。

晚上九時,與馬來西亞佛光協會祕書陳愛珠、黃增金居士談話。指示其在馬來西亞佛光協會以發展馬來西亞佛教為宗旨,多用馬來籍佛教徒參與辦事,國際佛光會是以輔導的態度協助,無意派調外籍人士主持馬來西亞佛光會務。在未來發展方向,其順位應以佛教教育為優先,先培養馬來西亞的佛教人才,再從文化活動上著手,慈善工作是平日應做的工作,不須特意強調。

現今馬來西亞佛光會幹部,如會長邱寶光、梁國興、陳穎椿、黃增金居士等,一生為獻身佛教,受苦受難,只為求得佛教信仰。我深為這許多人的熱忱所感,只能以推動興隆馬來西亞佛教,以報其為教之心。

七月十四日 星期二

早上九時,應教育部之邀,赴教育廣播電台,錄製「誠實專案」,十分鐘的錄製,花了兩小時的車程。

人生最大的財富,不是擁有土地、大廈、金錢、權勢,也不是擁有知識、技能、學歷、才華。最大的財富是擁有一顆誠實的心。

《金剛經》︰「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在佛教中列為禁戒的妄語,除了將「是說成非,非說成是」是打妄語外,而心中不誠實的意念才是妄語的根源。唐代高僧道楷禪師,皇帝三請不肯赴京。皇帝一氣,下令逮捕,逮捕他的官員不忍,慫使道楷禪師說︰「藉託病為由,就可不必捕。」道楷拒絕此一建議說︰「我不赴京城,也不能以妄語欺誑皇上,有損出家人的誠實尊嚴。」遂被捕入獄。

蓮池大師說︰「人,推辭榮耀是所難也;況且,推辭傷害更難也!」道楷禪師為做誠實的主人翁,寧受傷害也不推辭是一典型。

與教育電台台長俞光澤先生一席話。俞先生以為︰「現在台灣生活水準提高,對宗教信仰越來越殷切,教育當局也開放些許宗教課程,以符時代所需,教育電台純以教育社會大眾為主,是無商業行為的電台,這次『誠實專案』,陸續邀十位宗教界代表性人物開講,以導引社會誠實風氣,大師是否能給我們一些意見。」

我建議︰「佛教徒所行所為也是社會教育的積極工作,與貴台目標是一致的,我們所做也不要求回報和收入,是全無報酬的使命。但是教育當局對宗教學院的開放很有限,無法培養傳教人才,普惠社會,若能開放宗教學院、宗教大學的設立,才能從根本解決現代社會道德不振的現象。」

俞︰「本台為服務青少年,特開闢《青少年法律講座》,大師對此能否賜予一些建言?」

我說︰「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法能補法律之不足。』法律,是將錯誤行為已造成的事後懲罰;佛法是造作惡行前的事先防治。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有良心、佛心的建議、規範,青少年才不易鑄下悔恨的終身。」

《青少年法律講座》節目主持人唐靜芬小姐在旁聽我錄音,臨時把握機會,約我訪談,採問答的方式進行,又錄製了十分鐘。

十一時,與文化工作委員會伊竑副主委和國父紀念館高崇雲館長(陪同高太夫人等家人來普門寺禮佛)餐敘。

下午三時,參加在中華文化復興總會舉辦的「把心找回來」記者招待會。此一活動是與中華佛光協會共同主辦。記者會由文復會祕書長黃石城先生與我共同主持。

出席有各報記者約五十人。

下午四時許趕回普門寺,再接受中廣黃彥翔先生的二小時錄音專訪。

晚上七時半,主持普門寺皈依三寶典禮,人數超過二千人,把十一樓、十二樓、十三樓擠得滿滿的,我擔心不能讓發心皈依者見我一面,又擔心十二樓佛堂不能負荷這許多人的重量。心中怪普門寺徒眾不知按場地容量安排,不知分期舉行,不知將時間錯開,不知……只要讓信眾感覺不好、不方便,都是違背我意。

晚上皈依三寶儀式後約九時半,與台北市議員潘維剛居士見面。

七月十五日 星期三

上午十時三十分,參加「西藏佛寺興建委員會會議」,假普門寺召開。

會中決議︰請田璧雙上師、覺安慈仁立委、黃建華、陳春發等四位大德任副主任委員,並請黃建華、陳春發、胡迪化、張駿逸、陳光凱、昝德儀、嚴仲態等,擔任常務委員,我忝任主委之職。

為令佛教各宗派在台灣有一個正常的發展,一所佛教的漢藏僧信共同發心興建的西藏佛寺已籌議多年。田上師的理念是「顯密圓融,密不分派」,我有同感。從一九八六年舉行「世界顯密佛學會議」以來,提倡顯密融和是我致力的目標之一。這次到印度拉達克弘法,也了解密宗的分派,所謂黃教、紅教、白教、花教等派別分歧很大,各為教派而互有所爭也是自然的事。

因此西藏佛寺的興建,照說應請密教的活佛來負責較為適宜。但是四大教少有往來,是一個事實,為了希望西藏佛寺成為一個融合宗派的佛教徒共有的道場,所以大眾推派我勉為其難的接下這份工作。我樂見道場的完成,能看到所有密宗喇嘛、仁波切同用道場,更會彼此互容共和,個人的辛苦應該值得。

會中張慧文居士提出一個值得玩味的發現︰現行的法令中,對佛教界有一項《監督寺廟條例》,對寺廟有種種的法令規限,但是喇嘛廟、回教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教堂都排除在此限制範圍之外,喇嘛廟同為佛教的寺院,際遇卻有這樣大的差別,是否政府法令的制訂太不周密?是否有宗教偏袒之嫌?所以我一直呼籲,請政府為宗教界制定「宗教法」,讓宗教特性一起發揮、發展,才能令人民心服。

中午聲樂家呂莉麗小姐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王正平先生、歐洲藝術經紀人李惠敏小姐同來邀請佛光山僧眾到世界各地作梵唄音樂弘法演出。因事關國際性的水準,我建議︰除了靜態的梵唄音樂,可加入天女散花的佛教舞蹈,甚至可與少林寺的佛教武術功夫等動態節目互相襯托,把真正的各類佛教藝術向世界推薦介紹。

下午三時許,在中視南港攝影棚,為「把心找回來」活動宣導,而參加《歡樂傳真》節目的錄影,隨即車不停駛的趕回佛光山。

晚,八時抵山,心平、慈惠、慈嘉、依恆、依空、依淳等人早已等候多時。因明天中華佛光總會工作人員講習會、佛光會理監事、正副會長聯席會將陸續展開,與眾人商議研究佛光會所辦的活動可再增加︰監獄弘法服務、海灘環保、電話法語、招待流浪漢過年、慰勞清道夫辛勞、廢紙分類回收、新會員入會布達式等項目。

為了明日接踵而至的活動、會議,提早解散各自回寮養息。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

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菜根譚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