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14 千里馬(1996/06.16~06.30)
精華語錄
◎一個人只要有真心、熱心、慈悲心,一定可以贏得人心;對人沒有記恨心、嫉妒心,就是佛心。
◎生是前世的造作要去改進,老是無常的定律要去接受,
病是必然的現象要去承擔,死是神識的流轉要去面對。
◎生死是一種妄想煩惱,要遠離,人生不要為生死太掛礙,應該對現實生活多關注、多愛護。
◎生性怯弱易感覺有壓力者,對他人的閒言閒語太在意,就不會自在。平常要多禮佛、多親近善知識,來增加自己的力量。
◎人我是非只不過是過眼雲煙,沒有絕對的好不好。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心中的佛地、寶地要隨心轉。
◎相信命運不如改心,將嫉妒心改成尊重心,瞋恨心改成慈悲心,貪欲心改成喜捨心,排斥心改成包容心,計較心改成成就心。因此,發財不如發心,改運不如改心。
◎一個人的美,除了風度、儀態、端莊外,心地的純善、真實比任何美更重要。
◎錢的多少並不表示一個人是否富貴,金錢上的富有在於滿足,因此人要會用金錢,不要為金錢所用。
◎任何事情皆有好與不好,不要太固執己見,能力強者,對不合己意或看不慣的事情,會自我調整去接受、不排斥。
◎人學習的方式,最方便的不外從模仿中去學習,故上位者,身教言教的影響很大。但人若沒有自覺,是永遠不會進步的。
六月十六日 星期日
應台灣地區信眾要求,今在佛光山為母親舉行懷恩法會。上午八時,從萬壽堂和國民弟、侄春來等人,將母親靈位移至如來殿大會堂。
靈根、悟一、浩霖等長老和政府首長、貴賓,如︰許水德、吳伯雄、吳敦義、余陳月瑛、余政憲、陳履安、王清峰、及國際佛光會各地區代表蔡淑蓉、陳瑞萊、許超才、李嘉祥、西原佑一、陳逸民、張元禮子、林麗珠、高登、麥爾康、卡爾等近千名會員,都前來為母親拈香。總統李登輝先生、副總統連戰先生、總統府祕書長吳伯雄先生、大陸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都送來輓聯。天主教羅光主教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信眾來信、傳真的弔唁函總計有數百封之多。說不盡對各位長官、信徒、親友們的感謝。家母今年九十五歲,我已七十歲。由於戰亂的離散,直到最近的十八年才和他老人家聯絡上,九十五年的歲月,僅奉養他十八年。
母親生下我的身體,七十年後,他的身體卻由我火化了。生的會死,死的也會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不止息。生死在世間上是一個祕密,多少萬年來,大家一直想要探討人生的祕密,然而並沒有成功。二千多年前,佛陀解開了生死之謎,也就是生也不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只是一體的兩面。母親生我,將我送給佛教,希望我也能解開生死之謎,但愧對慈母,生死相隔,仍未解此迷惑。
母親一生歷經民國、北伐、抗戰、國共抗爭,所見所聞實在很豐富。母親應該是在佛國蓮花化生了,我觀想他是移民到佛國去了,然而母親的慈容,並沒有因此淡化。母親很勇敢,不曾流淚,具有俠義心腸,常為街坊鄰居排難解紛,雖然物質條件並不佳,但常以助人為樂,雖沒有讀書,但常有警世的智慧之言。
半個月來,從洛杉磯到佛光山,各為他老人家舉行一場懷恩法會,其音容相貌,在我心中更為清楚。席間為信眾敘述母親一生勤勞、威儀、慈悲、恩義、體諒、機智的美德,讓大家也能略知一、二。
下午三時三十分,於彰化縣政府禮堂,舉行一場皈依三寶典禮,彰化地區信眾有八百多名發心皈依。
晚七時三十分,續昨晚的《般若心經》講座。
六月十七日 星期一
上午九時起,將一連三天,舉行佛光山派下各別分院徒眾的「僧眾講習會」。講習會前,由各宗務委員及院會主管,先做工作報告,再依徒眾所提的問題,做簡略說明──
◎雖然各人負責的工作不同,但本山任何單位,都與徒眾有關,因緣一來,很可能就會輪到自己去負責,故任何活動、任何事務,每一樣都要主動去關心、了解、接受,凡事不知道、不深入,則不能為大眾服務。
◎佛光山為社會大眾所認可的利生事業很多,如淨化人心、慈善事業、文化弘法等等,其中以佛教學院培養人才為最重要的長遠計畫。
◎人間佛教不外生活佛教,重在行住坐臥、衣食住行的自我規劃,也就是說生活要律儀化,沒有律儀規範的放逸態度,是不如法的修持生活。
◎有健全的人事制度,才有健全的團體,佛教必須靠教團來發展,制度則要靠大家來維護。
◎凡事不要銀貨兩訖,不要只有金錢往來,很多事情是無價的,不能以金錢來衡量。
◎在思想上,如何與佛光山相應?不外集體創作、四眾平等、行解並重、福慧共修、以退為進、你大我小、教育文化、自尊自重、與人為善、有威儀、有道德、有前瞻性、講究倫理、規矩。
◎人學習的方式,最方便的不外從模仿中去學習,故上位者,身教言教的影響很大。但人若沒有自覺,是永遠不會進步的。
◎待人接物不懂得體諒別人是很自私殘忍的,能互相體諒彼此信賴,就是很美好的世界。
◎喜歡人家對自己的厚待、恭敬,要先去厚待別人、恭敬別人,尤其是對後學者。
◎人彼此不互助,易同歸於盡,要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謙虛、尊重、包容,才是共事之道,因為敬人者人恆敬之。
◎有懷才不遇的情愫者,中間必定缺少一份「緣」,要知苦惱、知慚愧。愚者也有一得,認識清楚自己的長處、缺點、過失,並刻骨銘心的去改過。只要有條件不怕沒有伯樂欣賞,就怕自己不是千里馬。
◎一個人只要有真心、熱心、慈悲心,一定可以贏得人心;對人沒有記恨心、嫉妒心,就是佛心。
◎受教育就是要明理,不明理,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
◎「仁」即是指人有二個,心中要有另外一個人的存在,才是「人」。不鬧情緒、不冤枉人、不欺侮人,能包容人、尊重人、服務人,才像個人,千萬不要做「半人」。
◎在寺院道場,最親信的朋友,不外是信徒,要把信徒當親友,而非只是義工、僱員。
◎要獲得信徒尊稱一聲「師父」,必須具備︰親切、友愛、慈悲、關懷、佛法等條件。
◎為眾生服務者,必能開悟。
六月十八日 星期二
今天是「僧眾講習會」的第二天,座談中針對每一個問題提出我的看法
◎歷史是鏡子,人物是榜樣,年輕人心目中要有偶像才會見賢思齊。
◎再好的管理法也要有人奉行,有法但不能貫徹實行,如同沒有。發慚愧心者比較容易受教,最好的管理不外自己做自己的管理員。
◎學佛若學不到歡喜,則失去意義;對所負責的工作能勝任,自然就會感覺愉快而不覺得苦。學佛要不斷淨化自己的思想,並從中增長自己的道心。
◎服務信徒志在發菩提心,沒有所謂上、下班。
◎如何學佛?要從自己的身口意去反省,做的、說的、行的、想的都能合乎佛法,並時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要時常反觀自照,而非向外追求。
◎作務是一種健康之道,能培養與常住的感情,凡事多參與,自然會有同體感。
◎化緣主要在化心、化歡喜,原則不外以不要而有,以不化緣而有緣。
◎在團體中要有常住立場,要有是非觀念,人沒有學問不要緊,但不能沒有人格、品德。
◎理由不能依個人好惡,自由也不能依個人歡喜,要以團體為重,以常住立場來著想,更要有犧牲個人成就大眾的理念。
◎良好的習慣要靠自己用心去培養,不好的習慣要用心去改過。
◎口中無瞋出妙香,一個人要修口德,不要信口開河、乘興發言,在亂言亂語中,會從「口邊」流走太多的功德及好因好緣。
◎一個人若沒有包容性,對看不慣的人事,就會放不下,就會痛苦,所以生活中要時常自我調適,才不會怨憎會苦。
◎信眾到道場來,一定要讓他有所得能受益,除佛法的供養外,還要慈悲、讚美、主動、親切,給信眾歡喜,是每一位弘法者的責任。
◎人,尤其是做一個現代的人,在群我關係的生活中,要做一個製造業,製造「歡喜」給人,我為了給人歡喜,總是很用心的與對方結緣。
◎每個信眾,都有他的個性,有的喜歡參加法會、有的喜歡布施行善、有的喜歡當義工、有的喜歡接待信徒、有的喜歡研究經典、有的喜歡帶活動,儘管類型不同,重要在於彼此能互相尊重,不妨礙他人。
下午,接受《亞洲週刊》葉小姐的訪問,內容重點如下──
◎社會亂象的革新方法,首重提倡正見與教育。
◎世界越來越需要佛教,只有佛教才能解決社會問題。
◎佛門講究業力(自作自受),一切事情要從建設性上去看。
◎如何進步?我提倡每人每天都要有一小悟。
◎任何一件事,一離開佛法,就沒有價值了。
◎若不關心人權,如何普度眾生?
六月十九日 星期三
常有人問我︰「以一個外省人的身分,如何融入台灣的社會?」
我當初出家時,在叢林就沒有同鄉,為了相處,我主動的融入其他省籍的同參之中,除尊重外還要有一份包容。來台灣時,我以一顆真心與誠意,而成為大家的師父,且信眾遍及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日本乃至世界各地。不管在任何國度,開山之際,不見得會為當地民眾認同,但我主張要本土化、尊重對方、給予對方坦誠的付出,慢慢地大家自然可以接受,進而支持。
希望佛光山的弟子,不管在哪一個國度弘法,都能保有為佛教奉獻的熱心、對信眾的真心,讓佛法在當地生根發芽。三天來的「僧眾講習會」,與大家的座談、研討、決議,希望對今後在弘法工作上能有所助益,歸納此次講習會的內容,不外勉勵大家──
1.生活律儀化 2.人事制度化
3.經濟統一化 4.常住安全化
5.儀規統一化 6.思想宗風化
7.僧事互助化 8.進修考試化
9.自我規劃化 10.環境淨土化
11.交通規定化 12.擁有合法化
13.政治超越化 14.做人正常化
15.衣食簡樸化 16.信徒親友化
17.作務發心化 18.觀念人間化
六月二十日 星期四
今為華視《星雲法語》節目,錄製存檔。《星雲法語》從開播至今已播出一千多集,實在是一個很具紀念性的節目。今錄影部分內容有──
領導者的條件
要為大眾謀求福利,要為大眾減輕負擔,
要為大眾計畫未來,要為大眾擔當責任。
如何度過難關
要有忍耐的功夫,要有承擔的勇氣,
要有吃苦的精神,要有不挫的毅力。
真正的補品
一碗慈心粥勝飲人蔘湯,一杯清和茶勝喝瓊玉漿,
一口菜根香勝嚼酒肉飯,一念思無邪勝辦滿漢餐。
什麼是人才
人才如土含垢低下,人才如海不揀粗細,
人才如林含藏萬象,人才如水委屈自如。
天堂的樣子
心中無事就是天堂花香,讚歎妙語就是天堂音樂,
尊重包容就是天堂光明,少瞋少貪就是天堂現前。
六根之病
耳目混淆視聽,口舌顛倒是非,
手足不定搖擺,心腹背離正道。
深藏的大用
幽蘭藏於深谷,寶玉藏於琢磨,
大器藏於晚成,顯達藏於謙卑。
懺悔的功用
懺悔的明礬能潔淨汙濁,懺悔的鍼藥能炙治百病,
懺悔的山泉能頓除乾渴,懺悔的導師能救護指引。
讀書與做人
會讀書不如會讀人,會讀人不如會識人,
會識人不如會做人,會做人不如會用人。
超度自己
超度貪欲得喜捨,超度瞋怒得慈悲,
超度痴闇得光明,超度冤親得平等,
超度悲憂得安樂,超度妄念得正覺。
生老病死
生是前世的造作要去改進,老是無常的定律要去接受,
病是必然的現象要去承擔,死是神識的流轉要去面對。
真正的享受
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享受財富不如享受書香,
享受名利不如享受無求,享受求得不如享受施捨。
六月廿一日 星期五
暑期將屆,叢林學院又有一批即將結業的同學要出來實習,常住再度面臨分發工作的繁瑣手續,擬計畫這幾天和傳燈會人事監院安排時間,和即將分發實習的學生們座談,希望聽取大家的意願,以做為分發工作的參考。平常忙於弘法,很少與學生接觸,但這幾天則完全屬於應屆結業的同學所有。
在我的信件中,有幾封值得一提──
妙固︰
「參與了僧眾講習會,師父的話,讓我得到很大的滿足,心中許許多多的貪瞋痴,也常因師父的一句話煙消雲散,所有的問題,遇上師父就不成問題。甚至在面對同學不成熟的問題時,師父亦不嫌棄,一一回答,讓我深深感受到師父的心胸是多麼廣大,師父提倡『尊重與包容』,本身就是實踐者,從師父身上,我體會到所謂的『有容乃大』,佛光山的『大』,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發願向師父學習,等到有一天當了人家的主管,我一定要像師父一樣,以慈悲、包容來對待屬下;當然在這之前,我一定會先做好別人的屬下,擁護我的主管。師父您是我的榜樣,我一定會好好學習。」
妙紀︰
「師父,忍不住想告訴您,我愛學院,我愛這一個家,幾天來的僧眾講習會,深為師父慈悲的教誨而感動。我終於明白,我什麼能力都沒有,但我可以發大心,可以慈悲待人,可以忍讓謙和,可以熱心服務,可以隨緣安住,可以委屈受苦,可以承擔負責,可以做好一個出家人,因為我是師父的弟子,『感動是一時,受用才是一生』。這股感恩,讓我更堅定要奉獻給佛教,回饋眾生。
我真心愛這一個家,血脈早已和佛光山融和,願生生世世結下這分菩提緣,『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我會努力實踐,感謝師長、同學、學院、佛光山給我的一切!」
滿運︰
「這一次回山,師父見到弟子便問道︰『滿運現在還勇不勇敢?』當下,我的回答是非常肯定又歡喜的︰『勇敢!』而事後想想,師父指的是哪一方面的勇敢呢?如果是指圓明寺的生活環境(圓明寺附近是墓園),其實一點也不可怕,反而很溫馨、很快樂,那些『眾生』雖然我看不到,但可以感受到他們很友善,常常在沒有油香的困境時,都靠他們召集新鄰居來住(進骨灰、牌位),才能有收入。可怕的反而是人與人間的是非,人心實在難測。
三天來的僧眾講習會,我有一個譬喻︰就像雷達不斷發射電能給每戶人家,但有些人家並沒能裝電線,抑是電線走火,或是斷了線,故不能接收。而這次的充電,我相信每戶人家都有來電,不管伏特多少,都能充足供應,感謝雷達、高壓電的發明者(奶奶),也感謝英明的政府裝設高壓電給予電源(常住),最感謝的莫過於師父您這座發電廠,沒有您就不容易讓大眾產生共識與力量。
每次我負責的兒童夏令營結束後,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到小朋友的心得報告。想想師父每次為我們徒眾付出的心力,最期待的一定是我們的回響與心得,僅以此不成熟的片語,表示我對師父的感念,您辛苦了。」
六月廿二日 星期六
今起分梯次和叢林學院各級即將結業的同學進行「師徒時間」,上午八時,首先和專四應屆徒眾座談。一個人只要能適應,有歡喜心且心甘情願,不管從事任何性質的工作都好,反之,不能勝任又不歡喜,則一切都不好。
如何做好一份工作?不外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
1.大慈悲︰慈悲就不能做阿修羅,能如此不管走到哪裡,都必定會成功。
2.大自在︰不管被常住分派到哪個單位,從事什麼工作,都要虛心學習,隨緣自在。
3.大勇猛︰要有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的同事性,不推諉、不退卻。
4.大無畏︰世間上沒有什麼好害怕的,只要有一顆真心,沒有學不會的事。
能好好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大自在、大勇猛、大無畏者,必定能做好常住分發的工作。通常人在被怪罪嫌棄時,一定都是說對方不好、不對,事實上皆是因自己本身才藝不精、道行不高才會不悅,本領高強者,都是要求自己。人貴在自知,了解自己很重要,能自我了解,就可以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要老是要求別人對我好,而是要想如何將自己奉獻給大眾。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播種如何有收成?真正的佛弟子要做好播種(度眾)的工作。任何事情皆有好與不好,不要太固執己見,能力強者,對不合己意或看不慣的事情,會自我調整去接受、不排斥。人與人相處,要比的是︰我比你慈悲、我比你有耐力、我比你有道德、我比你有風度、我比你胸量大,而非比誰的拳頭硬、比誰的聲音大。
晚七時三十分,於「佛光會幹部與檀講師講習會」上,和與會幹部們座談。
佛光會的性質,除了有社團聯誼外,更具有宗教信仰,故包容性很大,可以消除人我之間地域觀念。一個人怎麼可以眼中無人?要有「人相」,對人要尊重、愛護,人間佛教是從家庭做起,注重親情、倫理,佛教才能落實人間。修道者的心態,對紅塵福樂看得很輕,對法樂看得比較重,也就是說,樂法樂而不樂世俗之樂。
有些宗教並不主張離婚,甚至禁止離婚。不准離婚,每天怨偶同居相對,實在苦不堪言。所以有些事情,要通達人性,合則聚,不合則離,不要太勉強。佛教站在人倫立場上,關心下一代的生長環境,對離婚的看法是︰不輕易准許,也非一定不可以,在離婚前,要先有一段分居生活,經過冷靜思考後,如果真不能再繼續共同生活下去,再進一步商談。不是贊成,而是可以。
和大家討論的問題,尚有──
◎人與人間如何相處?
◎心靈如何充實?
◎對安樂死的看法?
◎對優生保健法的看法?
◎對農藥、殺生、毒品、重婚的看法?
六月廿三日 星期日
上午,參加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的董事會。
佛光大學的宗教文化研究院,將於今年(八十五學年度)七月正式招生。
宗教文化研究院旨在帶動台灣宗教文化學術研究風氣,培養傑出的宗教學術專業人才,純屬專業研究機構,僅提供學術研究與專業進修(學員僅頒給本研究院自訂之研究生畢業證書),研究生就學資格與學程完全比照正式研究所,就學期間嚴格要求,積極與海外各宗教學術機構合作,輔導成績優良之畢業生到國外深造。
宗教文化研究院下設有──
1.佛教文化研究所,招生十二名。課程以佛教文化為主,專攻佛教哲學、文學、史學與藝術等領域。重視梵、巴、藏文等佛學語文,且加強英、日文等現代語文的學習。
2.比較宗教研究所,招生八名。課程以宗教文化理論為主,專攻宗教哲學、歷史、藝術等領域,並重視亞洲各族群的宗教研究。
希望有緣的青年學子,今年都能進入南華管理學院就讀。
佛光大學於五年內,擬發展的系所規劃如下──
管理學院︰資訊管理系、人文管理系、文化行政與藝術管理系所、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資訊管理所、旅遊事務管理所、環境管理所、非營利事業管理學所、財務管理學所、旅遊事務管理學系。
人文學院︰哲學所、生死學所、文學所、哲學系、文學系、哲學所(博)、歷史學系所、人類學所、比較文化學所。
藝術學院︰美學與藝術所、環境科學與藝術所、應用藝術與設計系所、建築研究所、美學與藝術所(博)。
社會學院︰教育社會學所、歐洲所、亞太所、應用社會學系、台灣原住民學系、國際關係學系、社會學所、公共政策所、法律研究所、經濟學所、國際關係所、民族社會學所、社會學所(博)。
傳播學院︰傳播管理系、出版學所、傳播管理所、國際傳播學系所、傳播管理(博)。
除此之外,佛光大學的發展架構,擬朝國際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國內教育等四個方向努力。
對於辦學的理念,我覺得除了財力、物力外,最重要的是心力。
今日董事會中通過佛光大學的校訓為「慧道中流」,用智慧與中道做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六月廿四日 星期一
在華光傳播公司負責人江碩平先生的策劃下,這幾天將至華視攝影棚錄製《蓮心》節目,此節目的特色,是由我和幾位貴賓來談目前社會上一些問題的看法,並回答現場觀眾針對談話主題所提出的問題。
今天所談的主題是「身心安住的家園」,參加的貴賓有總統府祕書長吳伯雄先生和名演員陳麗麗小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身體、一顆心,合起來,則能有各種的生活行動。「身體」只要有一張椅子、一個辦公桌就能安;但「心」則不一定會安住,常常是心猿意馬,不聽我們的話。找金錢,將心安住在金錢上;找愛情,將心安住在情愛上;五欲塵勞不時與之接近,一天中天堂地獄來來回回不知多少次。如何才能將心安住?不外要將心管理好,讓心安住在歡喜、慈悲、平等、和平、信仰、讀書、滿足、尊嚴、道業。心能有所安住,人生自會安樂、自在!
吳伯雄先生表示︰「根據內政部二十年前的統計,台灣人口平均壽命是五十歲,二十年後的現在,平均為七十歲。我們這一代的人,比祖父輩的那個時代,多活了二十年。而現在的生活,物質豐富,步伐緊湊,從二十年前台北到高雄要三、四天的車程,到現在只要四十分鐘的飛機就可以到達;又,不管多遠的訊息,只要打開收音機、電視就可以聽到、看到,真正達到千里眼與順風耳的境界,我們可以說比上一代的長輩生活得更充實,更有內容。
但事實上我們快樂嗎?每天如何去面對自己的生活,實在是要自己去負責。生命苦短,要多珍惜,就像在官場中並不是事事都很快樂,但自從親近佛教後,不時參加公益活動,從中增加了不少生活內容,深感人性本善,要懂得感恩、知足、惜福,身心一定會很快樂的。」
心的問題,還是要從心的方向去解決,不要向外求,要向內求。凡事多向上、向好、向美、向光明面積極去做。人的定力不夠,其原因不外心太亂,心負擔著太重的擔子,如教育、是非、人我、親朋,而起煩躁。「定」是一種力量,以不變應萬變,從定中可以看破、放下、擔當,不要在人情上患得患失,要做個富有的人。
現代的人安住身心的方法,不外要愛護家庭、讓家人祥和快樂,並營建一個書香環境,因書可以讓我們身心安住。擁有現代科技美好的生活外,更要懂得自我提升,平常多參與公益活動、講演、慈善等有意義的工作,皆可令我們身心安住。
六月廿五日 星期二
晚和叢林學院全體學生進行「師徒時間」──
◎能讀書的徒眾,常住一定會支持,我本身沒有學歷,但我有實力,實力比學歷更重要。在西來寺服務的滿和,當初托福考了六百多分,常住一心想栽培他讀博士,但他不想讀,表示到佛光山來,並非為了讀書拿博士學位,而是要做好一個出家人。沒有實力的人即使讀出學位但無內才,人家一樣會看不起。何況一個人成功與否,不一定要讀書,把讀書的時間,用在苦行、修行、結緣、服務上,其成就有時反而會更大。
◎佛光山是一個教團,人多有壓力也有競爭力,彼此可以互相激勵進步。有些人的性向是喜歡追隨一個可以天天見面又可以陪他吃飯的師父,然而我們信佛、學佛,佛也沒有天天跟我們在一起。所以,學佛是重在精神理念上的拓展,而非表相上的天天在一起。
◎魚一定要到大海中去游,發展的空間才會寬廣;獅子一定要在山林中,才能展現英姿;鳥一定要到虛空中去接受挑戰,才能學會遨翔;只要徒弟有能力,我很歡喜給每一個人機會,恨不得大家飛得高、游得深、跑得遠,人,是要靠自己往前走的。
◎身為領導者,要替屬下找出路,栽培他。生活在教團裡,要以教團為依止,規矩嚴不嚴不重要,重要在對自己的要求要嚴格。
◎忙的人生必定是有作為者,不忙即是沒有用,能者大都多勞。平常的放香日,主要是給大家一個空間處理私事,而適當的休息,也是一種精進,可以走更遠的路。
◎我們心中的佛性,被塵勞覆蓋,必須要將它發掘出來,才能發光,一個人有沒有道,不是口說而已,而是要去真實體驗。
◎與不講理的人如何相處?做事要做難做之事,處人要處難處之人,對實在不能相應的人,相處之道不外「默擯之」。彼此有芥蒂,講清楚說明白,沒有必要吵嘴或翻臉,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只好忍耐。能接受、忍耐即表示有力量,而一個有力量有修行的人,對別人惡意的毀謗、冤枉、委屈,比較不會去介意,更何況人情是無常的,很快就會過去的。
◎在團體生活中,要讓大家接受,融入大眾中很重要,因為「眾」,是表示民主、表示輿論,讓大家肯定很重要。
◎人是很醜陋自私的,能將自己的缺點找出來並改過,才能淨化我們的氣質。面對不順遂的事情,不要責怪人,要怪自己的因緣不具足,所以,平常就要多廣結善緣。
六月廿六日 星期三
僑委會副委員長洪冬桂女士、榮總婦產科主任趙灌中醫師、名演員楊慶煌先生、明華園團長陳勝福先生及當家小生孫翠鳳小姐,是今天錄製華視《蓮心》節目裡的貴賓。探討的主題有──
◎佛教對因果的看法
一般人認為因果是古老的觀念,但事實上,因果是宇宙間不變的大自然道理。如是因如是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乃至香蕉與芒果接種的新品種,仍不失和合因果關係,宇宙間無論什麼都有其因果存在。
常有人會抱怨,為何好人常遭惡運,壞人卻常享福樂?在因果律上看,現世的因果關係要看前世,不可只看眼前,好人在過去世所造作的惡業,今生一樣要還;壞人現世雖無惡不作,不過由於過去累積的善業,今生仍可以享受種種的福報。所以說,人逃得了法律的制裁,卻逃不了因果的報應,因果是歷久而彌新,每個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頭,皆是因果的種子,在我們的心田裡是不會變壞的,將來都會開花結果,不可不慎。
介於因與果之間,「緣」也很重要,有了因要靠助緣才能有果報。但若其中助緣不同,「果」自會有差別,因果是一種理則,是可以改善的。所以平常我們多懺悔,行善做功德,可以改變我們的惡因緣。
◎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每個人的命運有好有壞,命運不完全是外在的,大都由自己的行為決定,別人是不可能改變的。要改變命運,不能靠外力的幫忙,而是完全在一念心田的改變,也就是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改變命運完全靠自己,好不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遺傳與學習是改變命運的二大因素。
積陰德、守口德、勤勞、多工作、多花一點時間去結緣、多為人服務、改變自己的惡習,就是改變自己的命運。
心好命又好,榮華富貴早。
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溫飽。
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難保。
心命都不好,窮苦直到老。
六月廿七日 星期四
上午十時,續為華視《蓮心》節目錄影,今天參與節目主題討論的貴賓有︰國民黨祕書長許水德夫婦、立法委員蕭萬長先生、名作家陳艾妮小姐、晶華酒店副董事長潘孝銳先生、三福建設公司董事長簡豐文先生、國立編譯館館長趙麗雲小姐。
今天錄製的《蓮心》所探討的社會問題,分別是──
◎如何才能使家庭和諧
整個社會是我們的大家庭,每個家庭是其中的組合分子,藉著家庭散發的光芒來照耀每個人。每個家庭分子都要靠緣分來維繫關係,所以只要誠心誠意的付出,自然能夠彼此接受,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要從家庭做起。家庭中除夫妻要互相尊重外,對子女也要尊重,因為傷害子女的自尊心,最容易破壞家庭氣氛的和諧,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
◎婆媳之間如何相處
母女相處與婆媳相處不相同的原因,主要是觀念與心態的不同。婆婆要有︰「媳婦是人家的女兒,從別人的家裡來成為我家中的一分子,所以要好好待他。我的兒子也因此有人照顧,覺得很安心。」用這種感謝的心態來對待媳婦,就能增進彼此和諧。另外,媳婦則要讓婆婆有多一個女兒的感覺,對婆婆在意的事情,儘量滿其所願,能和婆婆有說不完的話題,像女兒一樣貼心,彼此互尊互重體諒對方,是改善關係的最好方式。
◎佛教對金錢的看法
提到錢,幾乎沒有人不愛的,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會用錢的人,可以用出功德,不會用錢的人,可能會用出罪惡;金錢本身無好壞,在於使用的人用法不同,而做出種種的善惡之事。人生的富有不光只是金錢而已,像身體健康、智慧、慈悲、滿足、歡喜等都是財富,何況心外財富有限,心內財富則是無窮,所以不要只從金錢上看財富,要從金錢外來看財富。錢的多少並不表示一個人是否富貴,金錢上的富有在於滿足,因此人要會用金錢,不要為金錢所用。
金錢非萬能,「貪」不一定能得,要「捨」才能得,故只要能將貪「捨」去,自然會「得」到因緣、歡喜與尊重。
◎佛教對生死的看法
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不外生與死。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有的為國家、事業、主義而犧牲,有的犧牲成仁,有的捨身取義。一般人對生死之常情是生則可喜、死則可悲;但在佛門,生不一定可喜,死也不一定可悲。人隨著業力流轉,人死如換衣服、如喬遷、如不斷的薪火,所以佛門說生命是死不了的,對自己的生命要有信心。
生死是一種妄想煩惱,要遠離,人生不要為生死太掛礙,應該對現實生活多關注、多愛護。
生死是一個祕密,是很茫然的一個點,不應為生死之事而成天擔心憂慮,將現實的生活照顧好最重要,要用智慧以不畏不拒的明理態度面對生死。
六月廿八日 星期五
傍晚,從台北回到佛光山,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回」徒眾寫給我的六十多封信,只是我回信的方式,不是分別一個個寫,而是集合他們,以座談方式,一併作答──
◎學術是自由的,要擴大思想領域去研究。
◎對人生的發展創造,要爭取時間,不容放逸,才能有所成就。
◎凡做一件事要「考量」自己的能力能否承擔,不做虛無的承諾。
◎身為住持、傳教師,先決條件不外「明理」。
◎要自我期許──我有「什麼」可以回饋信眾的護持。
◎面對無理的事,如何接受?無理的事並非完全不好,就像植物,天天施肥澆水,有時反而長不大,甚至奄奄一息;但若故意幾天不澆水,它反而長得更好。「無理」是一種肥料,是逆增上緣,可以激發出我們的力量。
◎生性怯弱易感覺有壓力者,對他人的閒言閒語太在意,就不會自在。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的競賽,不到最後一分鐘是不會知道勝負的,所以平常要多禮佛、多親近善知識,來增加自己的力量,能在無理中求進步,才是真進步。
◎修持道上,各種境界都可能發生,有時是瑞相、有時是徵兆、有時是幻想,但不管如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學佛道上有了境界,這種體驗非能言說,完全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境界但不著相,才能與佛法相應,更能增長修道上的信心。
◎做人要正常化,如何正常?
為僧之道要正常,不鬧情緒不頹唐。
求證慧命萬古長,忍辱持戒不可忘。
清茶淡飯要自強,粗布衣單有何妨。
善惡因果記心房,人我是非要能忘。
朝暮課誦莫廢荒,念經拜佛禮法王。
十年之內莫遊方,安住身心細思量。
時時記住弘佛法,莫叫初心意徬徨。
勤勞作務要正常,恭敬謙和出妙香。
生活不必求享受,超然物外見真章。
深研義理明罪福,慈悲喜捨道自昌。
無錢無緣由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
每次跟徒眾接心,讓我最掛礙的是徒眾的問題,都是生活圈中的小漣漪,不曾有過關心常住、佛教、國家、未來的問題,都只是在人我是非中打轉,沒有關心信徒,沒有付之於大眾的胸懷。既已出家,色身要奉獻給常住,性命要付諸於龍天,以眾生的需要為需要,個人是很渺小的,沒有什麼好計較的,要計較的是發大願力,行大慈悲。
人我是非只不過是過眼雲煙,沒有絕對的好不好。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心中的佛地、寶地要隨心轉。
在學院求學過程中,老師教得好不好並不重要,重要在健全自我才是課題。
六月廿九日 星期六
下午三時,於台南文化中心主持佛光會中南區各分會的聯合成立大會,分別授證給──
台南東區第一分會會長︰孔健常
台南東區第二分會會長︰林順得
台南安南第二分會會長︰朱春梅
青年第五分會會長︰劉俊杰
普中教師分會會長︰王廷二
台南南區第一分會會長︰邱蓮香
台南南區第二分會會長︰吳世輝
台南南區第三分會會長︰邱證翰
台南南區第四分會會長︰李明垂
四時三十分,為前來發心皈依的一千多名信眾,主持皈依三寶典禮。
七時三十分,仍於台南文化中心,為台南地區信眾舉行佛學講座。平常生活中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問題,不外是金錢;沒有錢時,一文錢也會逼死一條英雄好漢,但有時錢多,煩惱也多。要有錢非憑妄想,而是要努力、用心去賺取。有不少人,錢是賺到了,但也相對的失去朋友、健康、人緣、道德,所以說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是智慧。
平常要時時結善緣,培養好因緣,不要為賺錢而失去太多,尤其是友誼,因為錢去了,將來還會再來,人格失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何況除了金錢外,我們的內在還有很多財富,如︰慈悲、智慧、信仰、慚愧、感恩,都有待我們開發出來。
一個人發了心以後,會更有人緣,更有道德,做事會更平安順遂,而這些都比有形的財富更為重要。所以相信命運不如改心,將嫉妒心改成尊重心,瞋恨心改成慈悲心,貪欲心改成喜捨心,排斥心改成包容心,計較心改成成就心。因此,發財不如發心,改運不如改心。
講座圓滿前,由信眾發問,我簡答如下──
◎不管任何身分的人,到佛前來,都是一樣平等,同時也是最有智慧的人。
◎人要單純一點,不要有太多的煩惱妄想,常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有助於道業上的精進。
◎能在工作中得到法喜法樂者,才是會工作的人,不會工作者,即不會修行。
◎在禪堂,只管打坐,重在「坐功」,「心定」後再接受「解」的深入,所以要多坐少講。禪堂的管理非專制獨裁,只因其為豎的來往,即只認主、認領導人,所以禪堂的規矩是非常嚴格的。
◎一個人的美,除了風度、儀態、端莊外,心地的純善、真實比任何美更重要。
◎我是大眾的,非某一個人專屬,所以教育徒眾,不習慣叫人做這個、做那個,希望大家自由去發展,不要因我的一句話或一個指示,影響大家學習的真正趣向。
六月三十日 星期日
應叢林學院專四應屆結業同學們要求,和大家進行「師徒時間」──
◎一個人沒有歷史、沒有過程要讓人信任是不容易的。所以要把自己的長處給人了解,在時間的熬煉下、人情的摩擦下,聲望才能一天天增加。
◎現在的生涯規劃,要主動讓人家了解,你自己有多少能力?多少內學?自己雖沒有用,但要能知苦惱、慚愧,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苦惱、慚愧,才真的沒有用。
◎身為傳教師,是「責任制」,而非「上班制」,因弘法重在接引信眾,是一種家務、一份責任,沒有所謂的上下班。
◎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
1.不管碰到任何逆境,永遠不會脫掉身上這襲長衫。
2.永遠不會離開佛光山,不會私建道場,不建立個人關係。
3.為將來能上台講經弘法,一定要深入經藏,並好好訓練口才。
4.為將佛法弘揚到海外,一定要進修兩種以上的語言,以備將來之用。
5.要用一枝筆,闡述世界的真善美,也要透過筆讓佛法深入信徒心中。
6.發心擔負起住持佛光山道場的責任,並為服務信徒的需要,發展更多的佛化事業。
7.發願要透過教育、文化、弘法、慈善等不同事業,將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弘揚到各個角落。
8.要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修行人、苦惱僧、懺悔人,本分的守住佛光山,與佛光山興亡共存,與佛光山榮辱與共。
9.個人與佛光山的關係,就如同在一條船上,一定要用心維護、修補,絕不能讓它有漏洞。
在學道過程中,必定會有挫折、不如意的低潮,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辛苦是必然的,但只要抱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態,逆境定會迎刃而解。
接著,大家探討的問題還有──
◎如何檢查自己?
◎如何提起疑情?
◎如何發覺自己不足的問題所在?
◎如何將「心」與「境」融和?
◎什麼是人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