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58 佛化生活(1995/06.16~06.30)
精華語錄
◎人生不應知道者,不要去聽、去知道。年輕時,凡事都很好奇,但閱歷一多,「不知道」的境界也很好。人感到苦,往往是由「知道」而來。
◎佛法主要在認識心,要有勇氣表達對事情的看法,對人際關係不會處理,易招惹不必要的誤會,要從中學習忍耐調適,珍惜人間善緣,不以情緒做事。
◎學佛,是「心」法。心,看不到,摸不著,更要歷經一番內在的煎熬與磨鍊。
◎想要成功,第一個要懂得自我要求,並能安住在工作崗位上好好學,且能接受挑戰,自能練出工作的成效。
◎遇到危險困苦、委屈不平時,要懂得去承受,凡事接受下來就沒事了。
◎生命如種子,是不會斷絕不會死的。因此,不能只重視現世,更要重視未來,並且廣結善緣,培植未來的福德因緣。
◎任勞容易任怨難,一個人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往往還受得了指責,但是在自己最親近的人面前,就常常承擔不了冤枉。
◎如何過快樂的生活?有時候住哪裡、吃什麼、都不是很重要,人與人的尊重、心意的交流,有包容、倫理才是最重要的。
六月十六日 星期五
應電視節目製作人洪美珍小姐邀請,今和天下雜誌社社長高希均教授、發行人王力行等,一起上《萬象新聞追蹤》節目,接受訪問,主題是:「為什麼佛教書籍,會從以往的免費贈閱,到現在成為書市新寵?有的還是連登排行榜的暢銷書?」
高希均教授表示,現在社會已進入多元化,且大都是小康生活,很多知識分子都懂得追求心靈生活,故大家對修心養性的書籍較為偏好,就以天下文化公司出版的《傳燈》而言,它帶動社會的進步且為其表率,可以獲得不少精神上的啟示,故出版不到半年,就發行了近二十萬本,這在台灣出版界四十年來,是屬第一次。
發行人王力行則認為,站在讀者立場,他本身很喜歡看傳記類的書,因可以從中得知主人翁的精神,對社會大眾有很大勵志作用。因為《傳燈》的出版,可以讓大家了解大師為推展人間佛教是如何努力,從中更可以獲得很多新觀念,自然容易為讀者接受。
早在四十年前,我把自己寫的《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送到書店,不要錢免費請他們賣,書店都嫌沒地方放。為推展佛書,其中確有一段非常辛苦的經歷。
不過近幾年來,台灣由於經濟發展,教育水準也相對提高,一般人的求知欲也相對擴大,尤其佛學包含文學、哲學,對人的修心養性幫助很大,自然選購的人就多。而出版界是跟著讀者走,配合大家的需要,佛書的出版自然愈來愈多。
佛書近年來如此普及,主要是現代人對生活感到不滿足,嚮往出世的生活,從書籍上找尋出世境界是很自然的,這也是佛書出版愈來愈多的因素。佛教不管怎麼好,都要能隨俗,隨順社會大眾的需要才有價值。
◎為什麼社會上有那麼多人喜好坐禪?平常我們看傳記,是在讀一個人;看經典是在讀一個道理;到禪堂打坐,是在讀自己的心。一般人的習慣,很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都是向外攀緣追求,如眼睛要看繁華世界、耳朵要聽各種聲音、舌頭要遍嘗各種美味、身體要貪求感觸。唯有到了禪堂以後,這些外求的緣都被隔離了,才會感受到自己有一個「心」,才會有一種真實感,所以說禪堂也是一本書,進禪堂主要是讀自己的心,自然就有很多人喜歡坐禪。
◎一個修道者,尤其是佛門僧眾,除了禪坐以外,還有其他很多功課,可以幫助自己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苦行,因它是毅力、耐力的訓練,生活中的搬柴運水、打掃作務也都是一種禪的生活。參禪不一定要在禪堂裡,在起居生活中,只要讓心和物集中在一處,專注得不讓別的東西來干擾,就能真正的體會出禪味。禪是不立文字,也不靠別人傳授,完全是自己心領意會!參禪沒有什麼訣竅,只要下工夫慢慢來,在身心磨鍊之下,精神自然就會昇華,要達到明心見性就比較容易。
◎在台灣看宗教信仰,有的人批評宗教徒是迷信,我覺得迷信並不可怕,迷信只是因他不懂;也有人是不信的,這種人很可惜,什麼都沒有;最可怕的是邪信,信錯了,不講究歷史、傳統,不根據真偽,就去亂信宗教,與其邪信,最好不要信。當然我們要正信,正信的條件是有根據的、有道德慈悲的、有能力可依靠的、當然還是清淨的!有正信的信仰,我們社會才會更正常、更光明!
六月十七日 星期六
從開始著手教育工作,我就充滿著理想,想為佛光山辦一所真正的學校。猶記得普門中學剛成立時,只要有機會,我就會集合普中的老師講話,希望能將普門中學辦得很有特色,每一個學生都很有氣質,老師們都是佛菩薩的化身;學生住校,希望老師們也能把普中當成是自己的家,每天跟學生生活在一起。除提高薪水外,沒有鐘點費、加班費等任何補貼,因為在「自己的家裡」工作,還需要計較這些嗎?
希望老師們和我有此共識,為一份理想與職志來奉獻,更何況培養人才,是一件神聖的工作!我把大家當成是自己人,而非雇主關係。沒想到我才一講完,就有很多人反對,甚至抗議!
後來,因為忙於到處講演,對普中集會也少有出席,不過只要有空,我還是很有心和普中的老師們舉行早餐會談,只是老師們都甚少開口,一份對教育的熱心,也只能不了了之。
雖然如此,我並沒有灰心,辦出一所有特色的學校,是我畢生心願,現在我將之寄望在佛光大學。
日前承名教育家劉真先生送我《教育家的智慧》,內有幾篇短文,與我頗有共鳴。
◎大學是民族的靈魂
我們國內大學倘能辦得達到國際著名大學的水準,相信政府今天在各方面絕不會感到人才的缺乏。因為中國人研究能力的優越,乃是舉世公認的事實。所以希望政府當局和社會人士,一定要真正承認高等教育的重要,多用一點力量在高等教育方面。
要知道「大學是民族的靈魂」,而知識也就是力量。我們必須有第一流大學,才能造就出第一流的人才,建設第一流的國家,今後世界上,科學最進步的國家,便是最具有領導資格的國家,也是在國際戰爭中最有勝利把握的國家。
◎多辦好的大學
多辦大學固屬好事,但多辦好的大學更為重要。要辦好的大學必須先有好的教授,美國一位著名的大學校長曾說︰「大學的基礎在人,不在建築。」可是目前國內在計畫創設一所大學時,很少先考慮如何聘到所需的稱職教授。如果沒有好的教授,校地再大,設備再多,也不一定能辦成第一流的大學。
在教授水準和學生素質兩者皆不理想的情況下,這樣的大學如何能形成淳良的學風,培養優秀的人才?所以聘請好的教授和建立好的學校制度,乃是主持大學教育者首應重視的問題。
如何辦好大學使學校安定,應該採取分層負責的方式,因為好的院長和系主任可以領導教授,而好的教授又能領導學生。
◎培養第一流人才
就目前我國的處境而言,單靠政府的財政力量,自然很難在短期內把一般大學的設備,充實到理想的程度,使其能負起培養第一流人才的責任。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幫助政府,共同支持高等教育的發展。
希望全國同胞都能認識大學是社會資產,今天多投一點資金,明天便可多獲一點利潤。大家應該拿出力量,對高等教育有所貢獻,絕不要以為教育是不急之務,「重要」而不「急要」,今年沒有錢辦,不妨留待明年。如果人人都存著這種心理,則中國的教育前途,是很難樂觀的。
六月十八日 星期日
這次在榮總作了開心手術,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承蒙各界長官和不少信眾的關心,親自到榮總探望或以電話詢問,每天都有人送花籃、慰問卡等。為了感謝大家的關懷,今天特在陽明山中山樓,舉行和信眾的懇談會。告知信眾我現在已經出院,並在復健中,請大家放心!因限於場地關係,只邀請北部地區信徒參加。
上午的節目除了有非洲出家人表演梵唄外,還有──
◎贈書儀式,由天下雜誌社社長高希均教授,將《傳燈》贈予華航,在機上供人閱讀,由華航董事長蔣洪彝先生代表接受。
◎李自健先生送了兩幅他自畫的油畫。
◎章金生教授捐了百幅自畫作品,要給佛光大學義賣。
◎祁琳瑛小姐贈送萬朵自摺蓮花。
下午開始,由與會的大眾隨緣講話,其內容摘錄如下──
佛光山信徒總代表,也是今年世界佛學會考榮譽主任委員的監察院院長陳履安︰「我第一次接觸到佛學會考是在一九九三年,大師請我一起去巡視考場,那年會考人數有四萬多人,去年就增加到二十萬人,而今年包括青少年組,全球已經超過有一百萬人參加佛學會考,光是義工就有兩萬多人。向各位報告,我從沒有看過一種考試,是讓人那麼歡喜的,參加考試的『考生』不管是老的、小的都笑咪咪的。我們都考過試,誰不是愁眉苦臉的?唯有參加佛學會考的人是那麼快樂,且年紀愈輕愈快樂,有些孩子十五分鐘就答完了,問他們『緊不緊張?』『不緊張。』『好不好玩?』『很好玩!』哪有考試會好玩的?唯獨佛學會考,這代表什麼?這就是大師的愛和慈悲。
大師帶領佛光山海內外全體法師,默默用會考方式把佛法的菩提種子,散播到世界每個角落,讓孩子從小學起,就對佛學名相及佛法基本觀念開始薰習認識,這是多麼重要的功課。
今年有百萬人參加考試,每個應考的大人或青少年,都有他的父母、老師、朋友,把這些相關的人都加在一起,這個佛學會考就是幾百萬人的大活動。大師常開示說,如果一個人對一個活動、一件計畫、一個地方關心的話,那你就擁有這個活動、這個計畫、這個地方,和它的成長分不開。相信台灣今後會是個佛國,我們年輕的孩子長大之後,他就會是很有慧根的人。這都是大師大願心、大悲心、關懷心的具體表現。」
佛光大學龔鵬程校長︰「佛光大學承各位大德及社會大眾的支持,就目前進展情況在此向各位做個報告。佛光大學的籌備工作,在政府機關方面,其行政程序大體已經完成,正準備開始動工;在軟體設備上,如圖書方面,因社會大眾的捐助及大學彼此間的交換,目前已經擁有將近二十萬冊的圖書,這些是佛光大學將來在學術上最大的後盾。
籌備期間,聽到很多學術界朋友表示,對佛光大學的設立並不樂觀,因為他們覺得在台灣,已經有那麼多大學,尤其有很多好的公立大學。就以台灣大學而言,每年經費大體上要花掉台幣八十億左右,以國家的力量,都辦不出國際上一流的好大學,私人團體憑什麼可以辦出好大學?何況台灣有聯考制度,私立大學根本不太可能辦得跟公立大學一樣,或比公立大學好,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辦一所好大學不是很困難嗎?
台灣有天主教和基督教團體所辦的大學,但對佛教團體要辦大學,卻都抱著觀望態度。學術界還有很多人懷疑,認為我們不是要辦大學,只是藉此名譽,來伸張佛教團體力量,目的是為了弘法。果真如此,我想大師也不會對佛光大學寄予這麼大的期望,社會大眾也不會如此護持。
目前台灣的教育界,特別是高等教育,都偏重於知識化、工業化,而忽略對人格的培養、人生的理想及對社會關懷等觀念的灌輸。再加上有些學校受限於教育經費的投入,及辦學人員的理念,不能夠真正把教育當成是一種文化事業去做,致使我們的教育受種種因素限制,而不能造就好品格的學生。有鑒於此,大師要辦的佛光大學是一所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學,來回饋給社會。也正因為我們以此為出發點,所以能夠獲得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
也有不少人跟我提到,因為我們校址在宜蘭礁溪,地遠位偏,將來很難聘請到好的師資。但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來自美國、法國、日本的很多名教授,都表示很願意到佛光大學來授課,所以在圖書資料上、師資上,整個學校的建築規劃上,我們都有信心,奉獻給社會一個好的大學。」
中央黨部副祕書長鍾榮吉先生︰「雖然得知大師在榮總手術,一直不敢到醫院打擾,但多次與榮總副院長姜必寧醫師通電話,了解手術過程,到第六天實在忍不住,就跑到榮總去。靜養中的師父,一見到我就說,從報上得知我即將調職,且對我非常關心的詢問。師父一生無時無刻不在『管』別人的事,連病中也不例外,這種無我的精神叫我感動!
我從出社會工作,就擁有不少頭銜,其中最在乎的是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頒給我的『全勤獎』,及今年佛誕節佛光山頒給我的『金佛獎』。今後不但要追隨師父全心的學習佛法,護持佛教,發揚佛光精神,更要支持師父,辦好一個綜合性大學,為國家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感謝在今天的懇談會上,有機會讓我表達心聲。」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會長、澳洲雪梨協會會長游象卿居士︰「今年國際佛光會第四屆世界會員代表大會,十月分將在澳洲雪梨召開,由雪梨協會及紐西蘭協會共同承辦,預計與會人士將會有六千餘人,在此竭誠邀請各位,今年十月八日來參加澳洲南天寺開光,十五日到十八日來參加世界代表大會。為紀念此殊勝難得因緣,大會將發行金幣,圖案是採用《傳燈》這本書封面上大師的法相來設計,一共發行四千套,每套有兩個,重量是兩盎司,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向中華總會登記。再次邀請各位一定要組團蒞臨澳洲,參加佛光會世界代表大會,並給予我們指教。」
《傳燈》作者符芝瑛小姐︰「今天能夠站在這裡,真的感到非常非常榮幸。這兩年多來,我因為寫《傳燈》這本書的因緣,而有機會跟隨在大師身邊學習,所以這本書出版後,我又多了一個外號叫『會跟』。不是『慧根』,是很會跟來跟去的『會跟』,而我也真的是跟出非常多的法喜。今天又跟到陽明山中山樓,來參加這個殊勝聚會,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希望大師法體康健,能夠讓我們永遠永遠的跟下去!
《傳燈》這本書從今年一月二十五日正式上市以來,目前在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已連續四個月都名列前茅,五月分還是總冠軍。所謂總冠軍是指,它在文學類跟非文學類全部加起來的統計中都是第一名。同時在新學友書局等也分別排行第三、第四名,在馬來西亞是暢銷書排行榜的第一名。
《傳燈》在六月十五日,已正式發出再版通知,我們即將發行二十萬冊,以這個銷售狀況來講,在台灣出版界是非常非常輝煌的一個紀錄,如果不是大師的魅力,憑我也很難創造這樣的成績。尤其是得到社會各界熱烈回響,如︰統一企業發言人陳雨鑫先生、台大管理學院徐木蘭教授、佛學界葉曼居士、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文學界司馬中原先生、天主教丁松筠神父、伊斯蘭教石永貴先生,還有海外一些素不相識的讀者,都撰文肯定《傳燈》和推崇大師。
我在出版界多年,第一次感受到身為文字工作者的一種成就感。有不少讀者都會寫信告訴我們,哪一個錯字沒有校對出來,我非常感動,分別打電話或寫信向他們致謝,感謝他們對《傳燈》這麼仔細閱讀,和如此熱烈回饋。
曾接到一封來自中國大陸安徽九華山佛學院一位出家法師的信,表示很仰慕佛光山,也非常景仰大師,但是一直沒有機會進一步了解,輾轉得知有《傳燈》這一本書,但因沒有台幣可以買……我非常高興寄了一本給他,並希望他和其他學生,踴躍的把自己的感想寫成文章,來參加台灣的徵文比賽。
另外還有一位祁琳瑛小姐,今天他也在座,有一天在電話中告訴我,以前對佛光山對大師並不很了解,但偶然看到《傳燈》這本書,非常感動,很佩服大師一生都沒有為自己都在為別人,所以發心要摺一萬朵蓮花,在大師華誕之前送給大師。大師很慈悲,說這些花要和大家結緣,各位今天所發的資料袋中,有一朵非常莊嚴的蓮花,就是出自祁小姐的巧手,在此也謝謝祁小姐和我們結這個善緣。
目前《傳燈》英文版,西來大學已著手翻譯,並接近完成階段,希望十月分在澳洲開佛光大會時,世界各地代表,都能人手一本。除此之外,法文版、日文版、德文版的翻譯工作,也都積極在進行!
寫《傳燈》是第一階段工作的完成,如何把大師精神、理想,以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理想傳承下去,還要靠在座各位發心菩薩,大家一起來努力,在此由衷感謝各位。」
現在已成為台北道場義工的祁琳瑛小姐︰「很感謝符芝瑛小姐引介,讓我有機會表達對大師的敬意,佛門禮數我不太懂,希望今後大家多指教。在此致贈一只清嘉慶年間,皇帝大婚時,御用古瓷器(約三百多年歷史)給大師,作為佛光大學義賣或陳列在佛光緣美術館。」
中華民國生命線創辦人曹仲植先生︰「我和內人平常都不做生日,每逢母難日就到寺院種福田。有一次,內人請求大師︰『師父!請您勸我先生念經拜佛,他已經六十歲還不懂要念經。』大師回答說︰『你先生可以不用念經拜佛學佛,只要行善做好事行佛就可以了。』我聽了好高興,因為說我可以不用念經,內人再也沒有理由逼我了。念經對我而言是很痛苦的,因義理不懂,念了半天也是一知半解。而行善做好事這方面我可以做得到,所以牢記師父的指示,於一九六九年創辦了生命線、捐給大陸殘障人士一千五百多輛輪椅,只要有需要救助的地方,我都義不容辭的前去援助。所以每天都過得很快樂,真正體會到為善最樂的法喜。」
前溫哥華協會會長趙翠慧小姐︰「去年六月得知自己得到肺腺癌以後到現在,這段與病魔對抗的路程裡,承蒙大師和在座佛光會會員們,給我很多關愛!深感人經過苦難是可以成長的,經過生死是可以超脫的,尤其是佛光會員四句偈中的『慚愧感恩大願心』這個悲願心的鼓勵,對我有莫大的助益!
我想要講的是師父在藝術文化上的遠見。記得兩、三年前,為籌募佛光大學建校基金,師父把佛光山二十多年來所珍藏的近千幅書畫拿來義賣,為了怕把假畫賣出去,所以委託章金生教授,邀請幾位藝術評審老師來評鑑。
當時和師父約好第二天早上十時,在台北道場等評審老師來時,我們只要一張張攤開來給他們評鑑就好了。沒想到師父當天從佛光山趕到台北道場時,連夜帶領道場所有法師,將一千多幅書畫,一幅一幅的掛起來,其工程是多麼浩大!第二天我看到那些畫的時候,講不出話來,只知道哭,這是多少人通宵的成果!師父只為了幾位評鑑家要來看,就把每一件事情看得那麼認真,做得那麼完美,不累壞才奇怪。我真想告訴師父︰師父你不是人!我相信大家絕對同意,師父不是普通的人,師父是靈跟肉分開的,精神與肉體分開的,一定是迥然不同的兩個人。
另外,因西安碑林博物館館長曲儒先生的因緣,再加上《心甘情願》、《皆大歡喜》和《我們的報告》,感動了陝西博物館而送了一座『銅車馬』給佛光山,『銅車馬』本身是世界第八奇蹟,可以讓我們知道秦代那個時候的工藝,登峰造極到什麼程度。日本博物館花了一億人民幣買了一對,美國花了一百萬美金才買到。
目前『銅車馬』已在佛光山,將擇日公諸於世。
我受大師的皈依弟子居於重慶的薛長生等五人之託,要供養大師一條刺繡圍巾,在此代表薛先生等轉呈給師父。」
潘維剛立法委員︰「人生的緣真是奇妙,我很高興皈依師父並和在座各位結緣,這次到榮總探望師父,我們關心的是師父的健康,可是師父關心的還是我們社會大眾!
我做了三屆的議員、一屆的立委,先後從政十四年,但最高興的是參加我們佛光會的聚會,跟會員朋友在一起,因為大家都是出錢出力,不要名不要利,只想做事,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目前我們整個政治生態,不僅是金錢暴力橫行,甚至是抹黑、中傷、造謠什麼都有,我很擔心未來的發展。當師父在提倡「七誡運動」時,我在立法院也推行三誡,就是不罵人、不要打架、不要破壞公物,雖然正式提案通過了,但好像還是沒有做到,所以立法院還需要更多佛教徒進去,更多真心想做事的人進去,這樣立法院才會太平。我覺得民主政治不單單是大家為了一個權力,其中更重要的是,民主素養是不是同時提升、同時並進?選民是不是能真正做自己主人?而這條路上唯有我們佛教徒,我們佛光人,去影響周遭的人事環境,進而民意單位和社會,有這樣的支持力和聲音,才能帶給我們光明的前途和未來。
而我個人力量太渺小了,今後還要請大家隨時給我更多指導鞭策和鼓勵。」
前中華總會理事,有「趙茶房」之稱的趙寧先生︰「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四無量慈悲喜捨,千種情萬般隨緣。在這個美麗的星期天,能夠參加這樣溫馨親切、法喜充滿的聚會,心中真的非常感動。十幾年前,我應邀到美國休士頓講演,在華航機上巧遇大師,大師非常慈悲親切,請我坐在他座旁,開始講述佛法,而且是從台北一直到洛杉磯,整整十四個小時。
大師講得非常好,我也不停的提出問題,機上旅客也一個一個圍上來,大師看人多,就舉行了有史以來,『最高』層次的一次座談。當我們發現機長也在空中聞法時,就非常緊張,現在誰在駕駛飛機?機長回答道︰『飛機飛到三萬英呎高空之上,都是電腦在控制,今天有大師在導航,一定會平安著落,您大可放心。』
當時我很感動,只有為我一個人,大師也是如此不厭其煩的說法。所以我在休士頓講演完,又馬上飛回洛杉磯,那時西來寺還沒有蓋好,我要求皈依,大師說,等西來寺落成,讓你第一個來皈依。但是我等不及,就在十幾年前那個下午,我們兄弟三人,在西來寺工地上,全部皈依大師,成為三寶弟子。到今天我有幸做一個佛光人;我寫文章,人家開玩笑說是趙茶房,我說我是一個佛光茶房;我主持節目,是佛光主持人;我教書,是佛光老師,在人生道路上,無論我扮演什麼角色,上面都要有『佛光』兩個字。
今年我有心參加競選,若有幸能夠與潘維剛立委並肩在立法院的話,我第一件想要做的事,就是請所有立法委員都變成佛光人。如果不能如願的話,也要勸他們一不酗酒、二不打架、三不說謊,如此一來我相信就算他們不立法,我們國家也一樣可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我在台北普門寺附近已居住了三十五年,有不少感慨︰在一個夏天的晚上,我聽見榮星花園擠滿了愛的神話,松山機場重複著離別淚光,多少凌雲壯志在景行廳默默無語,行天宮訴不盡千千萬萬疊疊清香。我們看見生命的櫥窗,活生生在展覽︰愛情、離別、希望與死亡。
在此祝福︰願我們聚多離少,期許人人都健康,夢與淚水都變成力量!我們信佛法有多深,路就有多長,只要有一個明天,我們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希望!」
佛光山台北道場信徒代表江碩平居士︰「提到學佛,在座中就屬我資歷最淺了,但我打從心裡發願一定要好好護持佛教。但護持佛教一定要有力量,過去在台北市議員任內,對『七號公園觀音不要走』事件,可以盡到護持責任。去年年底,競選連任失敗,大師告訴我,有得必有失,不要灰心,可以重頭再來,故為盡到『護法』的責任,我願意再參與立委的選舉,以具體行動來護持佛教。」
佛光山台北道場信徒代表曾梁源居士︰「我跟隨大師已好幾年了,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有,尤其師父的開示,對我的事業幫助很大。當初是我的同修(黃麗明)鼓勵我多發心為佛教做事,我心想,佛教有什麼事好做呢?何況法師那麼多,他們自己做就夠了。後來親近大師,才知道佛門真的有很多事情,需要居士們來負責,因此和台北道場結了緣。
一般人做官是愈做愈大,我是愈做愈小。為了護持台北道場,竟然當了大廈管理委員,停水了,法師們就打電話要我處理;冷氣壞了,也要我去看一看,為了方便招呼,我只好把自己公司搬到台北道場七樓,就近照顧,幫佛教做事真的很辛苦,但其中也有不少法喜。
我覺得師父是一個非常『執著』的人,只要對佛教、對信眾、對文教事業有利的事,他都會很積極的去從事。師父曾提及佛光山欠缺一所如同省訓團性質的『信徒訓練中心』,以訓練的方式來提升信眾素質,及提拔人才。所以在三個月前,依師父指示規劃了這樣的訓練中心,目前此中心地址,預定在三峽白雞山下,風景優美,山勢不高,後面是山,中間有一條很漂亮的河流,前面有一個很平坦將近五千坪的土地,可建三層樓,中間有兩個大庭院,可連二千多坪的餐廳(可供三千人一起用餐),停車場可容四百部車子、二十部遊覽車……將來落成,將會是一個非常標準的『信徒訓練中心』。
然我個人力量有限,希望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完成大師的這個心願。
師父一輩子都做不累,我們跟在他後面做,有時累得晚上倒頭就睡,第二天起來,心裡感到很踏實,也很有成就感,畢竟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我很高興有因緣追隨大師,並永遠護持他!」
教育部常委鄭石岩教授︰「每次上台講話,我最喜歡講故事。五月分到國家劇院,欣賞佛光山叢林學院學生表演的『梵音樂舞』時,巧遇此次替師父手術的榮總主刀醫師張燕大夫,我就跟大夫說,師父平常行程很多太忙太累,希望張大夫以醫生的立場,影響師父、改變師父,不要那麼忙。張燕醫師回答我說︰『是大師在改變我,不是我在改變他。』
我深信張大夫說的話,我七歲時就進雷音寺,高中就聽大師開示佛法,影響我很深,我確實知道,師父的確有一股力量,只要你親近他,這力量就進駐你心靈。
有一個問題想請示師父。有一則禪話說,唐朝洞山禪師生病時,弟子問道︰『禪師病得如此,有沒有一個不病的你,來看你?』
洞山︰『有,但不是他來看我,是我在看他。』
弟子︰『禪師,您在看他的時候,是怎麼看的?』
洞山︰『我在看他的時候沒有病。』
師父在榮總住院時,是否也看到不病的他?」
我回答說︰「我看到了大家!」
鄭石岩︰「我們也看到師父!」
國立編譯館館長趙麗雲小姐︰「在佛光山舉辦的懇談會中,有幸應邀,覺得非常榮幸。第一次親近大師是在江碩平議員落選的感恩茶會上,大師將他個人的稿費一百二十萬捐給江居士,並鼓勵他要心存正念,為護持佛法而繼續努力,可以準備參加立委的選舉。當時我好訝異,很難看到會有一個大師級人物,用我們認為最愚蠢最執著的一種方式,來示現他的慈悲。當天我也很難過的聽江居士說,大師的心臟已到了要手術的時候,但是大師堅持說他有忙不完的行程,沒有時間生病,我再次體會到什麼叫慈悲。
又過了幾個月,江居士興高采烈對我說,大師同意到榮總手術,我又再一次體會,什麼叫慈悲;我們知道身體雖是四大假合,但是痛起來,這個臭皮囊還是令人非常煩惱,在榮總整個手術和復健過程,大師都沒有皺過一個眉頭,沒有表示過一點痛或一點苦,我再一次體會什麼叫慈悲;很多人想了解他復健情況,所以籌備了今天的懇談會,我知道他心中還是慈悲。
剛才陳院長談的佛學會考,他的慈悲澤及了下一代;請龔校長報告佛光大學的籌辦,表示他的慈悲非常有遠見;甚至我和外子到榮總去探望他時,大師開口談的不是他的健康、他的復健,而是在大陸要怎樣弘法,我再一次體會什麼叫慈悲。大師的慈悲不光是告訴我們,而是指點入門的途徑,為了佛法示現在現代社會,花了多少心血,用了多大智慧!
我相信我體會他所謂的慈悲,就是你要關心別人,做別人的後台、支柱,因為他知道我們愚痴、執著,他就用最簡單的話,讓我們入門。
母親之所以會是慈母,就是因為他有無限的關心,願意一輩子當我們的後台支柱;觀音大慈大悲,聞聲救苦,永遠是我們後台。所以今天學到這一點,我常自勉,今後要心存關懷,關懷所有家人、社會、國家、世界、以及所有人類,把這種關懷意願成為別人的後台,以作為我慈悲喜捨的入門!」
鄭羽書居士︰「每次佛光會有聚會時,大家都看我忙來忙去,其實我是以服務大家來消自己業障,所以當大家的義工是我最開心的時候。不論今天的社會是如何多變,就是因為有佛教在帶動,所以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地薰習佛法,這三十年來如果不是佛光山,不是因為有一位偉大的人間佛教的導師─星雲大師,哪裡有今天佛教的興盛,佛光山在各個城市設置了現代道場,方便所有信徒來聞法學佛。
今天,我覺得最榮耀的是當星雲大師的徒弟,除了有這麼好的正信佛教之外,還有慈悲濟世的真正佛法。我跟各位一樣以身為佛光山的信徒為榮,佛光山的點點滴滴都是為信眾為佛教,我們期待師父能夠再繼續領導我們,走向最圓滿的佛教境界。在這麼混亂的時代,讓人間佛教永遠跟社會大眾分享,跟世界有情眾生分享。」
四維高中黃英吉校長︰「在此我有兩件事希望在座各位大家一起來持續貫徹︰
一、《傳燈》一定要持續推銷,因這本書可以讓大家了解師父、了解佛光山,從了解而接受,接受後自然就會親近佛教。
二、佛學會考一定要持續辦下去,雖然大師有檀講師制度,但檀講師畢竟只是少數,而且也未必可以講得好,真正讓人接近佛教是參加佛學會考,佛學會考題庫就是我們的佛法大義、綱要、概論,尤其是今年的漫畫題庫,真是妙到極點。今年參加會考人數有一百萬人,希望明年參加人數能增加到兩百萬人。」
中山樓及台北國父紀念館館長高崇雲先生︰「首先代表國父紀念館向大師及各位的蒞臨,表示十二萬分的歡迎,大師曾封我是國父廟的住持,我現在也是中山樓的樓主,每次不管在國父紀念館或中山樓,只要大師來,我都覺得很光榮。
我第一個願望是希望大師常保健康,能繼續領導我們將人間建設為淨土,尤其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在台灣不但要成為佛國,更要成為世界佛教中心。
第二個願望是希望大家一起來成就佛光大學,我願意捐出個人的藏書,並且義務擔任佛光大學的講座,讓佛光大學將來成為世界學術的重鎮。
記得有一次我帶團,到海外各地去展覽『國父史蹟書畫』,每到一處或一個據點,都有佛光會會員來參加,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佛光會真的是名副其實具有世界性,有一天說不定會成為聯合國特別組織!希望在大師領導之下,我們能真正邁向人間淨土。」
從上午十時到下午五時,一天下來的懇談會,終於圓滿,最後帶領與會全體信眾誦經回向,祝禱著︰
「偉大的佛陀,今天我們聚集在陽明山中山樓,站在佛陀您的面前,向您祈求我們的社會,能更有秩序,國家風調雨順,今天在座大眾,見者聞者都能接受您慈悲的攝受,給我們增長信心,增加慧解,讓我們過著慈悲歡喜的生活,能一切都感覺到吉祥美滿,祈求偉大佛陀,您能如我所求!」
六月十九日 星期一
今天以自助餐方式,邀請北部地區別分院的徒眾,到小山蘭若來聚餐,並舉行師徒時間。
平日忙,連報紙或電視新聞都沒時間看,這段靜養時間,應可以好好的看報,卻不耐煩也沒心情看,人一旦病了,連講話都不得滋味,有種「無事可做」的無奈感,可見健康與否,對一個人心理影響很大!色身的正確保健常識,實在不可忽略,畢竟我們還是要藉假修真!
當我關心徒眾日常作息情況時,各別分院住持的回答是──
◎他胃腸不好,在房間休息,甚少出來。(此人很懶惰)
◎他法務很好,但身體不好,不能早起。(此人晚睡,早上起不來)
◎他不喜吃飯,故不常到齋堂。(此人三餐不正常)
住持們愛護住眾,在我跟前,總是講好的一面,但我一聽就知道個中緣由,願每一個別分院的住眾,都能體會住持們的包容心,努力去除懈怠及不正常的劣習。
期勉大家弘法度眾之餘,要加強培養對常住的忠誠與認識,且在工作上和主管、組員、相關單位要懂得溝通。
想要成功,第一個要懂得自我要求,並能安住在工作崗位上好好學習,且能接受挑戰,自能練出工作的成效。
晚,張燕醫師利用下班時間,到小山蘭若來看我,徒眾免不了請示些醫療上的問題。
張大夫說︰常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以每個人的心臟也不會一樣,就生理上說心臟在胸腔的位置有點偏,所以心正是不正常的,「歪心」才正常。
心臟的溫度比手的溫度高,約攝氏三十七度,開心時摸心臟比手溫度高。做手術時,心臟溫度要下降至攝氏二十八度,全身體溫也要降低,如冬眠狀態,等手術完後,再恢復原來溫度。
手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對病人的了解,手術最怕的是病人逃避,或將所有病痛都丟給醫生,故要與病人溝通,病人若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病,或是沒有求生欲念,是不宜開刀的。因不接受就易放棄,不會想去治療。類似這方面的衛教工作與心理建設,在手術前是不可少的功課。
在飲食方面,素食是一種「偏食」,一個人每天三道素食就可以滿足人體基本上的需要,但若對這三道素食又偏食的話,那就「偏中又偏」了,對身體傷害很大,故素食要多樣化,以雜食方式偏中求全,不要老是吃自己喜歡的一、兩道素食,長期下來雖不見得生病但會減弱身體的抵抗力。在飲食方面能調適好,身體自然會健康,精神也會很好!
張大夫的意見很寶貴,食療勝於藥療,希望徒眾在飲食上要注意調配。
六月二十日 星期二
這一次在榮總住院期間,知道有很多信眾來探望我,遵照醫師的指示,為免感染,還是沒有會客。不過自許,只要出院後,一定主動送給大家看,前天在陽明山中山樓舉行的懇談會,北部地區的信徒都「看」過我了,而中、南部地區信眾仍在等待,故利用這兩天的時間,兌現自己的承諾,到各別分院去給信徒看。今天經過的地方有︰桃園講堂、新竹法寶寺、頭份禪淨中心、豐原禪淨中心、台中東海道場等,和信眾座談時提到──
一個人吃了五穀,怎會無病?主要是自己要懂得看護自己的病,民間有不少人相信江湖醫師,而不喜歡到正統醫院看病。不是說絕對不可,因江湖郎中也有其存在價值,如整骨師,但必須注意其是否有執照?治療方法要適合自己的病況,物理治療、氣功治療、心理治療、飲食治療等很多種方式,自己要知道自己的需要,不可一味任由郎中擺布。
我這一生的閱歷,苦與難不知有多少,練就我對人生不畏懼,該來的總會來,要勇敢面對,遇到危險困苦、委屈不平時,要懂得去承受,凡事接受下來就沒事了!不輕易為一件事、為一句話而起煩惱。人生不應知道者,不要去聽、去知道。年輕時,凡事都很好奇,但閱歷一多,「不知道」的境界也很好。人感到苦,往往是由「知道」而來。
人生對宇宙,要抱持一種欣賞態度,當別人遭受苦難時,一個笑容、一個音聲、一個鼓勵、甚至在萬般無助時拉人一把,都很需要。期望佛光山信眾,佛光會會員隨時伸出關懷、慈悲、主動的手,做大眾的護理人,讓世間的眾生都有一個依靠。
因這一次的手術,內心有幾點感想──
◎平常就要美化身邊的人事物,並時時提起正念。
◎生命不能等待,要及時行善做事,好好盡心。
◎人間很可愛,生命很寶貴,對擁有的東西要好好珍惜。
◎人間佛教以家庭為主,一個人若沒有家,就沒有歸宿,但要彼此友愛、關懷、讚美、互助的家,才可愛。
晚,安單於東海道場。
六月廿一日 星期三
上午七時,離開台中東海道場,南下往彰化講堂、員林講堂、圓福寺、台南講堂等,和信眾座談時提及──
◎佛光會員是真正布施佛心的人,到處提倡人間佛教,把教化的責任承擔起來,而非推給大殿的佛像;佛光會員從事的活動雖然很辛苦,但是成就很大,如佛學會考,贏得大家歡喜,對社會淨化有具體成效。
◎人生有苦有煩惱是共同現象,但也有其不苦不煩惱的方法,即︰凡事不要太計較,放下自可自在;與人共事保持彼此尊嚴,有時要難得糊塗;與人相處,不執著過去缺失,不為過去一句話、一件事執著。能如此就可以減少很多痛苦煩惱。人生不管怎麼樣都會有快樂的,只要將佛法融入生活中,自然就會有法喜。
下午四時三十分抵台南講堂,和台南地區六個別分院的徒眾進行「師徒時間」。
我最近最想做的一件事,便是多一點時間給徒眾,讓徒眾都有跟我接心的機會。希望徒眾和我合作,一件得意的作品,有材料也要有雕塑的人。不是徒弟多我記不起各位,而是徒眾沒有「特色」,太沉默,難以加深我對他的印象。
寺院道場要懂得廣結眾緣,要知道信徒需要什麼,而非我想要什麼,一切不可以自己為標準,要體貼別人的感受,多為別人想一想,錯誤自然會少一點。
佛法主要在認識心,要有勇氣表達對事情的看法,對人際關係不會處理,易招惹不必要的誤會,要從中學習忍耐調適,珍惜人間善緣,不以情緒做事。
晚七時三十分,主持佛光會台南成功分會和台南青年第五分會的成立大會。會中分別授證給︰
台南成功分會會長史鴻堯、副會長邱炳南、劉榮泰、祕書李麗珠;青年第五分會會長林芳梅、副會長唐佛道、馬培容、祕書曾秀芬。
一個人要有辦法,除內在慈悲、道德、智慧外,對外在事業也必須要有成就。《大智度論》中記載,佛曾為保全五百名工商界人士性命,而殺死一個壞人;佛在世時,不僅常與當代國王來往,也很重視工商界人士,如須達長者、毗舍佉夫人等,都是佛陀弘法事業中的貢獻者。
而佛教的發展,也是靠工商界人士的推廣,如︰胡瓜、胡桃、胡蘿蔔皆出產在西域,工商界人士將其種子帶回內地移植,因為沒有名字,故都冠以一「胡」字,除普及工商業之外,也把佛法普及了,所以真正弘揚佛法除僧眾外,工商界人士功不可沒。
青年與佛教的關係就更密切了,佛陀成道在青年時,玄奘大師二十六歲就到印度留學,善財童子未弱冠,佛菩薩像都沒有鬍子(表示年輕),可見佛教是屬於年輕人的。
今天成立的成功分會成員,都是工商界人士,再加上青年分會的青年,必定可以帶動國家進步,也可以想像佛教為日後台南地區帶來的朝氣。
晚十一時回到佛光山。
六月廿二日 星期四
我在未出家以前讀了兩年私塾,從《大學》、《中庸》、《論語》到《孟子》,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出家後又閱讀了《莊子》、《老子》,使我對中國諸子百家的傳統文化思想有深刻的體驗,尤其《四書》,我幾乎能背誦。
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創辦東方佛教學院,曾邀請成功大學哲學系的唐亦男教授為佛學院學生講《老子》,請韋政通教授講《四書》,其目的無非就是要提倡傳統的思想文化。
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思想即與中國文化水乳交融,如︰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印度求法十八年,曾將中國老子《道德經》傳譯於印度,這是中國佛教徒把中國思想文化,傳播於世界的第一人;東晉慧遠大師、明朝憨山德清禪師等歷代大德對中國思想文化都有專書論述,都是中國文化舉足輕重的寶典。
過去常有人說「三教一家」,意思並不是要同時供奉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佛,主要的是從其學術思想來觀其對中國文化、社會的影響。佛教的因果報應、五戒十善涵攝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佛法中的般若本性、不垢不淨的空慧更超越了道家清淨無為的出世境界,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為中道的行持。正如梁啟超先生說︰「佛法是上智人不得不修,下智人不得不行的法門。」
今天大家體諒我的養病生活,沒有人來相談,趁著空檔,我從書架上拿了一本《孔子》,是日本人井上靖先生的著作,由劉慕沙翻譯成中文。孔子令人敬仰的地方很多,如──
◎能夠體會他人的悲苦。
◎無時無刻皆如春風般慈和。
◎不讓人感其年歲,且擁有與年歲無關的生機與朝氣。
◎具有舉世無雙的明智心思與博大修養。
◎保有任何時刻都無懈可擊的生之姿。
◎毫無茍且的堂堂正正。
◎一個自強不息的君子。
◎古今無雙的德之聖者。
◎從不重蹈覆轍的智慧。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包容心胸如大海(寬以恕人)。
◎一生一世普愛世人。
◎威而不猛。
◎絕不言不由衷、心口不一。
◎以救世救人為偉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夫子嘉言者有──
◎巧言令色,鮮矣仁。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剛毅木訥,近仁。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子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孔子︰「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六月廿三日 星期五
上午,心定陪同馬來西亞佛光協會祕書陳瑞蘭、執行祕書韓亞嬌到法堂來,提出明年四月將在馬來西亞舉辦的「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第二屆第一次理事會議」的籌備企劃案。
此次會議計畫以「佛光船」在海上一面開會、一面旅遊的方式進行,將租借一艘可容納一千五百人的豪華遊輪─寶瓶號,內有大小會議室、餐廳、交誼廳、臥房等設備,讓參與理事會議的幹部能一邊盪漾在汪洋大海中,一邊開會,同時又能暢遊東馬的名勝。遊輪將從新加坡出發,經檳城、印尼及棉蘭等名勝地區,預計四天三夜的時間,再回到新加坡。我請世界總會祕書長依空法師協助企劃執行。
他們又提到──
1.《傳燈》一書在馬來西亞華文出版市場大型連鎖書店連續創下全國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他們將舉辦《傳燈》一書徵文比賽,第一名者給予獎金馬幣一萬元(新台幣十萬元)。
2.馬來西亞佛光協會最近為了明年四月的理事會議,在慧海法師的指導之下,推出全球首創的佛曲卡拉 OK。這套「曲傳佛音」的卡拉 OK 伴唱錄音,搜集了十首佛曲,大部分是我所作的詞。
慧海法師出身於東馬沙巴斗湖,他發現大馬人民喜歡唱歌,為了順應這特殊的民情,更響應我提倡的人間佛教,於是運用現代科技,把佛教歌曲卡拉化,使得佛教的弘傳更大眾化、普遍化,同時淨化社會大眾的音樂生活。
中午,大家在談論最近演藝人員鄧麗君小姐猝逝一事,他的甜美歌聲,令人懷念不已,街坊上的錄音帶、錄影帶更是被搶購一空。雖是一介女子,雖是短暫的生命,卻能以唱歌,為人間、為社會譜出一條令人讚歎的人生道路。
有人看到一向個性拘謹,不好言笑的滿果,就請他唱一首〈何日君再來〉。
滿果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知『君』在哪裡?」
那人再說︰「不然,你唱一首〈小城故事〉好了。」
滿果竟幽默地說︰「只可惜,『小城』已經倒塌了。」
六月廿四日 星期六
下午三時,在如來殿大會堂召開「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第五次理事聯席會議」。我遲到了十五分鐘。首先向大家道歉──
以前我是很守時的,而且從來不遲到,但是經過了這次「開心」大手術,人真的變了,實在很對不起。
我變的地方有很多︰過去喜歡吃麵,現在不喜歡吃;以前從來不吃水果,現在卻喜歡偶爾吃根香蕉。
「變」是無常,是佛教的真理,有的人愈變愈好,有的人愈變愈壞。佛光會就是在無常的真理裡愈變愈好,愈變愈有成績。例如︰我們舉辦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世界佛學會考」;考試,原本是令人生畏緊張的,但是我們有百萬名考生都是帶著歡喜主動的心情來參加的。此外,我們舉辦梁皇法會、行腳托缽、園遊會、書畫義賣會等活動來籌辦佛光大學,甚至在大陸辦弘道大學,這些都是佛光會的幹部會員,所創下的輝煌成績。
以前我們建講堂、設禪淨中心,現在我們以辦大學,提倡教育、文化為職志,我們把佛教教化的層面提升了,我們真正做到「佛光普照」、「法水長流」。
執政黨中央社工會主任洪德旋先生也給予我們指導。洪主任說︰「星雲大師、理事長、各位理事、督導、阿彌陀佛!今天有此因緣,在這莊嚴寧靜的會場,與諸位法師、居士大德共結法緣,見到各位行坐自然、和諧有序,彷彿進入孔聖時代的倫理世界,這是現今社會很難看到的。今天各位來自不同地區,擁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參與佛光會,沐浴在佛光裡。我有幸參與此項盛會,想必是過去生中曾禮敬三寶的功德,心中真是充滿法喜。
學佛的師兄師姊都知道這一句偈『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佛光人以及關心佛光會的社會人士也都了解,四年多以來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由於大師高瞻遠矚,接引十方善信,澆灌佛法在現代生活中,所成就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光淨土,諸如去年(一九九四)八一二水災,今年(一九九五)一月日本神戶大地震,以及國內各項文化教育醫療濟助等等的公益活動,它的活水源頭都是來自早年的雷音寺、佛光山寺,是胼手胝足、一步一腳印的大乘精神。
今天我們的社會在經濟奇蹟之後,固然改善多數人的生活條件,但是物質建設的社會,到處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這些物欲橫流的假相,正在加速往下侵蝕我們的下一代,『我的未來不是夢』,夢已遠了,顛倒夢想,失去了自我,以致形成飆車的少年族。
一個人只有一個一生,生活在五色五音五味齊步飛揚的社會,如何做真正的自己?我曾服務於台灣省社會處及行政院退輔會,亦多次來到佛光山寺,拜訪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大慈育幼院、萬壽園等,並向法師請益。因為身為一個社會工作者,我們希望結合十方的心力,使我們社會中鰥寡孤獨廢疾者皆能有所養,使我們的社會在富裕中提升精神文明,人人都能致知格物正心修身修道,做真正的自己。因此長久以來我一直感受到每位佛光人在佛法的滋潤下,開展般若自性,從心中發出菩提心,行住坐臥行菩薩道,相由心生,而自然彰顯圓融無礙、歡喜自在的佛性,所以佛光人是日日是好日、快樂的現代人。
各位都是我的善知識,感謝您們幾年來一直支持中央社會工作會,爾後希望各位能繼續時加鞭策指教,大家一起來努力把心找回來,把我們社會已腐爛的根重新修剪灌溉,播灑覺的種子,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敬祝各位,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會議進行到六時圓滿,一共表決了十五項議案。在一樓餐廳,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特以精緻的「飛機餐」款待佛學會考少年組工作人員,感謝他們近日來為「世界佛學會考」的辛勞與創下百萬人應考的輝煌成績。
依法在美國耶魯大學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外因斯坦(Stanley Weinstein)等一行十一位學者在台北道場參加學術會議。慈惠代表我設宴為他們洗塵。據聞席間致辭請慧群翻譯,外因斯坦教授用英文講了一大段。慧群翻譯到一半就接不下去了,側過頭問教授︰「剛才的後半段,您講了些什麼?」
教授說︰「我今年六十五歲,剛才講了些什麼話,自己也不記得了。」
唉!真有意思,我今年六十八歲,說實在的,我也有這種體驗啊!
六月廿五日 星期日
在檀信樓與國際佛光會會員幹部座談,佛光會不像一般的人民團體,只是為了利益;也不是專門的教育、文化、慈善等協會。
什麼是佛光會?佛光會是集合所有社會的功能,所謂「佛光普照」,如太陽一樣地普照孕育萬物;又像是吸鐵石一般,要能發揮廣大的影響力。
佛光人是優秀的、普遍的;是要能為眾生服務擔當的。因此,佛光會的會員眼光要遠,思想要深入,要有前瞻性。
一、要有宗教未來化的觀念︰古老的宗教建立在雷電風雨、山神、地神、樹神等自然界的信仰,再從自然界進化為英雄的宗教,如信仰孔子、岳飛、關雲長、文天祥、王爺、將軍等地區性有豐功偉業的英雄。但這些都不能成為我們永久的信仰,我們要的是一個真理的宗教,一個能開顯般若自性的宗教。雖然西方極樂世界很好,東方琉璃世界很美,但眼前重要的是先往「生」人間的佛光淨土。
二、要有經濟未來化的觀念︰人類從古早的畜牧時代進入到農業社會,經過社會結構的變遷而成為工商業社會,在享受科技文明、資訊發達的經濟生活之後,人們的精神反而匱乏。因此,我們需要佛化的經濟生活,雖然沒有土地洋房,但我擁有慈悲包容的心,一樣能擁有三千大千世界;雖然沒有珍饈美味,我卻能以禪悅為食,以法味滋養色身;我不一定要穿著綾羅綢緞,道德、威儀、氣質即是我莊嚴的衣履。
三、要有個人未來化的觀念︰不論過去是務農還是經商,是個人還是家庭,都需要未來化,擁有二度的人生。即是以大眾、公共為我,以服務、無求來昇華自己。
四、要有一期生命未來化的觀念︰生命如種子,是不會斷絕不會死的。因此,不能只重視現世,更要重視未來,並且廣結善緣,培養未來的福德因緣。
下午三時,還有一堂問題座談會,我希望會員幹部們能提出一些與切身有關的問題,如──
1.要怎樣才能做檀講師?
2.如何辦活動?
3.分會與分會之間如何交流?
4.如何才能到佛光山別分院、海外道場去參觀、度假,享用這些設施?
5.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往生佛光山?往生到佛光山做什麼?
6.佛光會要如何發展?如何成立分會?
希望大家不客氣地把這些問題提出來討論,甚至隨時寫成文字,請總會以書信回答也可以。
六月廿六日 星期一
上午九時與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生座談。
「研究院」是佛光山培養優秀基本幹部的搖籃,但是我們研究院的學生,一年、兩年、三年地過去了,真的培養出能擔當重責大任的幹部人才了嗎?
常有職事跟我說︰「研究部的學生好忙哦!」
究竟在忙些什麼呢?忙著每學期寫一篇論文嗎?忙著眼前的幾本書嗎?我們進入研究院,心胸開拓了嗎?思想見解深入了嗎?還是把心愈學愈小,眼光愈學愈短,愈學愈自私了呢?心中有佛教、常住、大眾嗎?
我對本山研究院的學生有幾點希望──
1.要有常住觀念︰認定我是常住的一分子,對常住的一切,雖不直接參與,卻要能了然於心。
2.解行並重、知行合一︰每學年至少要能主動爭取參與常住活動三至四次。
3.多方請教師長、同學︰與人交談,要事先預備,想好主題,深入探討。
4.交一份普遍的成績單︰讀研究部的目的,不是為了那篇論文,「我寧可做一個出家人,也不做一個學者。」
中午十二時,與叢林學院專二班的同學座談,綜合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回答如下──
1.師生之間該如何相處?
答︰老師教書教得好不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我是被不會教書的老師教會的。因為老師在台上講,我就在台下研究︰如果是我,我怎麼教?
2.讀佛學院四年了,每學年的學習內容,幾乎都有重複的部分,感到自己的學習很有限。
答︰要向院方提出改革的建議,同時可以拒絕重複的學分,我主張學生可向學院老師「革命」。我雖愛學院,但我更愛真理。
3.佛教學院畢業後的在家眾,前途在哪裡?
答︰一等的前途︰出家。
二等的前途︰作個稱職的師姑,或投入佛教教育、文化、養老育幼等慈善工作,或加入佛光會作檀講師推動會務等。
三等的前途︰走入社會,組織佛化家庭。
4.有心升學,但考不取,怎麼辦?
答︰升學不是唯一的前途,若能出來做事一段時間,有了做事的經驗,再回到學院就學,效果會更好。
5.怎樣出家,出一個「好家」?
答︰出家是一生一世的,因此選擇師承道場很重要。人,是閉著眼睛投生到人間來的,而出家是張著眼睛選擇再生父母與法身慧命之所,因此,必須自己具正覺慧。
6.出家了,自己就是常住物,如何愛護自己?
答︰對自己的愛護,就是勤勞、忠誠、犧牲、奉獻,才能受到大眾的肯定愛護。
7.我今年三十五歲,曾得到兩個碩士學位,但個性內向,也不曾做過家務事,到佛學院念書之後,才感到自己什麼都不會,佛法也不懂,很苦惱。
答︰社會上學習電腦、打字、開車、插花……三個月就會了。學佛,是「心」法。心,看不到,摸不著,更要歷經一番內心的煎熬與磨鍊。目前,你已經覺悟到自己的不足與苦惱,這還是有進步的。
8.如何克服信徒或朋友,對我有感情上的執著?
答︰將自己投入到大眾裡,避免一對一的相處。
9.西方人參加禪修的興趣,勝於誦經,原因是西方人不懂經文的內容,建議英文班是否可增加禪修課程及改用英文誦經。
答︰這個建議很好,請老師們安排。
10.沒有信心,而且常起疑惑。如何斷疑生信?
答︰在這樣的學習環境裡,有什麼資格可以懷疑?正如慈航法師說︰「假若現在太虛大師叫我往火坑裡去,我是頭也不回地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11.如何培養道念?
12.如何加速成長?(指心智上的成熟)
13.如何在佛光山入道成為師姑?
14.在家眾可以進禪學院嗎?
15.如何人忙,心不忙?
16.香港九七問題非常迫切,香港的佛教徒應如何推動佛教事業?
17.九七後,香港的佛學院是否繼續開辦?師資有困難嗎?
18.在海外傳教弘法,需具備什麼條件?
19.不知能為大師做些什麼?
20.希望大師能回佛學院當院長。
三個小時的座談,意猶未盡。開拓學生的心胸、思想,是我辦教育的理念。希望在佛學院的職事徒眾,都能自我鞭策,不斷進步,才能接受學生種種問題的挑戰,為其解惑、傳道。
晚上九時,耶魯大學外因斯坦教授(Stanley Weinstein)夫婦等十餘人從台北抵達佛光山。雖然時間已經不早了,但想到依法修博士學位全仗教授指導及學長協助,我也應以家長身分見面道謝,並延請他們到法堂茶敘後,才知道同行的學者有來自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葛魯挪教授(Daul Groner)、康乃爾大學(University of Cornell)的馬克瑞教授(John McRae)、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巴的弗教授(William Bodiford)、布雷德里大學(University of Bradly)的葛慈教授(Dam Getz)、紐西蘭大學(University of Newzealand)的徐德教授(Morten Schlutter)、耶魯大學(University of Yale)的山部岡能教授(Nobuyoshi Yamabe)、北卡羅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傑夫教授(Richard Jaffe)。
外因斯坦教授就好像中國的孔子帶領著學生門人周遊列國,又如佛教中的釋迦牟尼佛以及基督教的耶穌帶領著弟子們到各處參學、傳教。他們是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東亞戒律的研究」學術討論會而來台的。
教育院交代明天安排外因斯坦教授等為佛學院的師生講話。
外因斯坦教授對我說︰「我是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人,尤其是中國的佛教,更是令我嚮往。能到中華民國台灣佛教最興盛的佛光山,感到非常興奮、歡喜,看到佛光山充滿了活力,朝氣蓬勃,非常地驚訝!大師說佛光山比耶魯、康乃爾大學小。但是『熱忱和慈悲』耶魯與康乃爾大學是不能跟佛光山相比的。我十分期待明後兩天的參觀活動,並且要提早起床做早課。」
「依法是一個很用功的學生,他的博士論文,已經在完稿的階段,預定明年可以取得學位。」這一席話,讓我對依法放心不少。
六月廿七日 星期二
上午八時,在如來殿會議室召開宗務委員會。
一大早,心定就到開山寮請我出席指導。
我說︰「你是宗長,由你主持即可。」
他說︰「因為這個月宗務委員會的值月委員是慈惠法師,我想請他來主持,但是我們仍然希望師父能出席指導。」
自我退位以來,佛光山的徒眾也遵照我的理念,一切寺務行政推展都按照佛光山的法制來運作,至今也都上了軌道。例如︰會議主席的輪流,可看出佛光山制度的運作,人事彼此的尊重。在重要的會議,他們請我出席是為了表達對我的尊重,而我作為他們的師父也只是不吝嗇地給予一些意見罷了。
此次會議主題有──
一、佛光山今後的發展重點在文化與教育。
1.文化方面︰成立「佛學教科書編輯小組」。
三年前,我集合了近百人,著手策劃編撰一套《佛教》。此書內容分為十類︰教理、經典、佛陀、弟子、教史、宗派、儀制、教用、藝文、人間佛教。它的價值在哪裡呢?即以將於七月付梓印刷的《教理》來說,過去我們要找一些佛學資料,都是這裡一點,那裡一些,通常看了十幾本書,尚不能得到完整的說明,現在有了這一本《佛教‧教理》,是所有佛學概要書類當中,最完整的一本教科書。
2.教育方面︰分為社會教育與僧伽教育兩方面──
(1)社會教育︰提出當今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做善事,要做救心的善事」、「與其救窮,不如救心」,把寺院教化與學校功能結合在一起,以宗教的力量來淨化社會人心。例如︰將為社會大眾成立的信徒大學,可提供社會大眾持續的教育。
(2)僧伽教育︰我們要開拓學生的思想,培養能與時代脈搏同跳動的學生。為因應大時代的需要,本山的僧伽教育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式,對於課程的安排必須重新規劃,規範行政作業,同時做師資評鑑。
二、提案規劃開山三十週年活動︰後年(一九九七)為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本山各單位將擴大舉辦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同時建「萬佛三壇羅漢戒會」、編輯「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紀念特刊」、舉辦三十週年展。其他活動正策劃中。
三、佛光大學自籌備以來,進行得非常順利。而目前發起的圖書勸募亦得到各界的響應,例如︰王雲五圖書館全部搬進我們的大學,正顯示各界對佛光大學的關愛與支持。
四、「傳燈會」將為本山徒眾制定一套更完整、更適應現代僧團的規約。此次在會中徵詢大眾的意見。一個規約的制定,是需要時間與大眾智慧的凝聚,必須經過一次次的修改與檢討。我當年指示在佛光山各種行政組織外,還要成立「傳燈會」,意在使佛光山的徒眾能長期受到制度的保障,平均享受到佛光山的福利。凡是徒眾就能在制度的保護之下,得到良好妥善的照顧。
五、本山將為來山朝拜的信徒與社會大眾另外新建朝山會舘「雲居樓」,此工程非常浩大,而它的特色即在一千坪的建地上,內部不設任何一根柱子,來增加使用空間。第一期的工程費數目龐大,讓負責籌款的人傷透腦筋,但想到未來能提供信徒更多的方便,也就心甘情願地承擔起來。
會議於晚上十時左右結束。
兩個月前,我在榮總做開心手術後,對人生有了另一種新的體驗,再加上信徒、各界長官及社會大眾的關懷,書信、電話、鮮花不斷,為了報答大眾對我的關愛,今天也特地寫了一篇〈榮總開心記〉,向大家報告我在開刀前後的心理過程與適應情況。將投稿於《講義雜誌》,承蒙社長不棄,已答應將於八月分刊出,另一篇我的文章〈把愛帶回家〉已先在七月分該雜誌上刊登。
六月廿八日 星期三
因為停電的關係,偷得浮生半日閒,與書記們在開山寮的荔枝樹下小參座談。
開山寮的書記,平均年齡很輕,大部分都剛從佛學院畢業,在待人處事上,難免碰到許多困難,我給予一些指導──
◎一個人,不管是出家修行或待人處事,都必須要耐煩,把自我放下,學習低姿態,自然能消除煩惱。
◎任勞容易任怨難,一個人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往往還受得了指責;但是在自己最親近的人面前,就常常承擔不了冤枉。
◎如何過快樂的生活?有時候住哪裡、吃什麼,都不是很重要,人與人的尊重、心意的交流,有包容、倫理才是最重要的。
◎人與人之間,一切都是因緣際會,因此要培養善緣、珍惜因緣。
◎學習跟緣分不夠的人結緣,以改善因緣;若不能建立私人的交情,至少要能建立公事上的關係。
妙合,未出家前是國際佛光會台南東區分會的會長,逢甲大學經濟研究所畢業,是台中嶺東商專的講師,也是學校心理輔導室的輔導老師。他的父親黃春來,母親陳靖月學佛近五十年,為佛光山功德主、台南區佛光會的顧問;大哥黃國雄在金融界服務,二哥黃國芳就讀於佛光山北海男眾佛學院專修部二年級,目前在台南監獄明德治戒分監從事宗教心理輔導工作;表姊滿悅,是本山弟子。可說是標準的佛化家庭、佛光人家。
中午特地約見他們一家人在開山寮談話。
國芳向我表示,佛學院二年級即將結業,有心留下來加入佛光山的弘法行列。未來佛光山在人事等級列序中將增設「淨士」行列,比照在家女眾入道為「師姑」,使得有志的在家男眾也可以入道為「淨士」。
佛光山是四眾弟子所共有,在家男眾在佛門裡仍然有其廣大的發展天地。但一般說來,男眾普遍缺乏恆心毅力,總是急於出頭,不能耐煩地養深積厚。因此,想要在團體裡安住,至少要能有十年、二十年不退心,具備正知正見,若能與大眾相處融和,將來必定前途無量。
在家男眾在佛門出路很多──
1.可從事社會教化工作︰如監獄教誨師、心理輔導醫生。
2.可從事文化傳播工作︰如編輯佛教日報、雜誌、視聽傳播等。
3.可從事公關社教工作︰如接待海內外賓客、傳遞本山思想宗風,與社會、政府機關團體接洽,促進良好公共關係。
4.可從事弘法布教工作︰投考國際佛光會檀講師,至各地弘法傳教。
5.可從事慈善福利工作︰養老育幼,扶弱濟貧等慈善義舉。
總之,事在人為,想要什麼收穫,就要怎麼去栽種。
六月廿九日 星期四
上午和總統府祕書長吳伯雄先生、高雄縣長余政憲先生、內政部次長楊寶發先生、鳳山市長林龍瑞先生等八人,共同主持「鳳山老人公寓──崧鶴樓」落成剪綵儀式。
很榮幸在三年前,主持「鳳山老人公寓」的奠基儀式,今天又主持落成典禮,除了要感謝很多成就此公寓的助緣外,更要感謝兩位部長和兩位縣長。兩位部長是許水德先生和吳祕書長,他們在內政部長任內,通過了預算,兩位都是具有慈善心、行好事的長官。而余陳月瑛縣長,為爭取鳳山境內籌建老人公寓,到處奔走;現任余政憲縣長年輕有為,對此公寓的落成,都有很大貢獻!
「鳳山老人公寓」是一座十二層樓高的建築,建地有三千六百多坪,內有二百個套房,可容一三五○人居住。這是在內政部支持下,全國第一家採公辦民營方式,委託佛光山慈悲基金會經營的老人公寓。
吳祕書長在致辭時表示,老人公寓的硬體設備容易建築,但其服務態度、生活品質、和諧共處等因素才是最重要的。高雄縣之所以優於其他縣市,是因為有佛光山的關係,相信佛光山會本著慈悲為懷的理念來管理此公寓,能在此安住者,都是有福的人。希望在管理方面,日後能推展出一些模式,作為老人公寓典範,讓老人享有應有的尊敬與尊重。
日後代表佛光山管理「鳳山老人公寓」的是來自洛杉磯的秦惜今小姐。秦小姐是成大外文系畢業,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專攻「老人學」、「老人社會政策」、「社區發展」。取得學位後,即留在美國從事與老人有關的社會福利工作。
秦小姐因曾數次到西來寺的因緣,得知他在老人福利方面的專業知識,故邀請他回國為鳳山老人公寓盡一份心力。他的理想是︰「老人公寓非仁愛之家,也非安養中心,而是著重於銀髮族身心機能的再創造,充分運用退休長者人力資源,在老人公寓中,找到人生的第二春,可以悠閒享受退休生活的樂趣。」此外,也有數位畢業於本山叢林學院對慈善事業有心的同學,一起加入服務行列。日後將有佛光山法師協助心理輔導工作,期望「鳳山老人公寓」,日後可以成為台灣老人公寓的典範!
六月三十日 星期五
今到台北道場的信眾很多,隨緣和幾位信徒見面。《傳燈》作者符芝瑛小姐,今專程來向我辭行,明天他們全家將前往上海定居。對《傳燈》續集的進行工作,表示會如期完成。
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和陳履安院長談話,今和他約在小山蘭若長談。陳院長一度想要出家,我勸他不要,因我看得出他對功名富貴視若浮雲,主要是因找到心中寶藏,所以我對他說︰「自己未度先度他人,是菩薩發心。更何況是自度度人。」
我一直鼓勵陳院長,要在社會上做一股清流,以宰官身度人入佛門。有人說,唐玄奘三藏法師取經,步步維艱,玄奘大師姓陳,院長也姓陳,名履安,可以安然走出佛教道路來,何樂而不為?
前不久,林宏宗先生多次和我提到陳院長,說院長的心都在寂靜的禪定中,曾一度很熱心到處講演,現已一一推辭掉。我認為學佛的人,不只是要自我安靜,能動能靜,能靜能動,動靜一如者才是真工夫。
陳院長現在一直在講「心地法門」,到處勸人安心、靜心、定心、開心,甚至到達無心境界,其實現在一般社會大眾,並不容易做到,只要有「菩提心」就好了。
院長的三公子陳宇銘,是哈佛大學的博士、有執照的律師,在北海道場研修佛法,一度想出家。我認為現今社會度眾也是非常重要,他接受了我的意見,最近做了一次南非之行,前幾天才剛回來。院長告訴我說,宇銘在南非時,有天在海邊,有四個當地的人,持刀要搶劫他。
院長問宇銘︰「當時你怕不怕?」
宇銘︰「我並不怕,倒是那四個人很緊張、恐懼。」
院長︰「當時你恨他們嗎?」
宇銘︰「不會,倒覺得他們很可憐,掛念身上沒有錢,所以不能跟他們結緣。」
院長︰「不愧在北海道場學了佛法,你也有菩提心了!」
和院長談到近十時,臨行還相約,只要彼此行程可以配合,想再做一次環島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