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74 功德果報(1996/04.01~04.15)
精華語錄
◎凡事以「和」為貴,並用智慧、慈悲來昇華情愛,以「和愛」的精神來處世,是最美的人生。
◎福德是修來的,不是要來的,只要懂得修行,生命沒有高低、富貴、貧賤的分別,都是一樣尊貴的。
◎真正的布施是以捨為利,對人不只是「給」,而且要讓對方有利。
◎在修道中,如何做到怨親平等?不外要「愛我們的敵人」如護手上瘡,要常洗滌、敷藥、包紮、學習愛的擴大、愛的昇華。
◎時間最大損失是拖延與期待,倚賴將來。
◎忙時幹勁十足,但一懈怠懶散下來,就容易生病,所以要懂得將自己忙起來,人生才會有意義。
◎要做好事情,不忘先培養好因緣。
◎治人要先治心,根本的貪瞋痴要先去除,心地清淨,凡事才會善美。
◎每個人都希望過得幸福、快樂,但事實上人生並不可能盡是如此,唯有在勤勞、努力、工作中才能享受到。
◎掌聲、讚美、鼓勵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尤其讚美的音聲不怕多,人我之間不要吝於啟口讚美別人。
◎在世間上要圓滿人生,必須福報具全,任何因緣都會散失,只有福報是散失不了的。
四月一日 星期一
為慶祝佛光山三十週年紀念,正忙於拍攝「佛光山」影片的中央電影公司導演王童先生,今和我談到目前拍攝的進度。讓廣大信眾知道佛光山到底做了些什麼?如何了解佛光山?是這一部「佛光山」影片所要達到的目的。
如何看佛光山?我覺得大家看佛光山,要看佛光山的制度化、人間化、國際化、未來化,不止要看外表建築的輝煌,還要看內部的精神意義。
佛光山是仿照大陸四大名山的道場建設的,即普陀山的觀音菩薩、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九華山的地藏菩薩、峨嵋山的普賢菩薩,以此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四無量心為目標來弘揚佛法。
在洛杉磯西來寺的五聖殿,除供奉此四大菩薩外,還有一尊彌勒菩薩;本山頭山門進口處也有一尊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道場,是在浙江的四明山,彌勒菩薩又稱歡喜佛或布袋和尚,所住持的地方叫兜率淨土。「彌勒」漢譯為「慈」,故又稱「慈氏」,常坐鎮於山門口,意喻修學佛法,首先要培養歡喜心,開拓心境,包容一切的大度量。
彌勒思想在《阿含經》中已出現,他由將來佛的代表進而為一生補處菩薩。彌勒菩薩為釋迦佛法會中親蒙授記的此土未來佛,現在生於兜率天。兜率天又分兜率外院,為天人享樂處;兜率內院,為一生補處菩薩所居,為一清潔莊嚴之淨土。
彌勒菩薩因慈心所致,寧可不住常寂光土、不住淨智莊嚴世界,反而在欲界天中建立淨土,回向悲憫娑婆世界上的眾生,給大家一個得度的機會,彌勒淨土之稀有在於——
1.彌勒現生兜率天,將來到我們人間,同一欲界,論地點很近,不像其他十方淨土,要過多少佛土。論時間,生兜率內院,不用太久,就回到人間來,不像往生其他淨土,不知何時再來娑婆。
2.兜率淨土與人間淨土都是欲界散地(散亂心),所以只要皈依三寶、持戒清淨、如法布施、發願往生即可,不像其他淨土,非要一心不亂(定)不可。
3.往生彌勒淨土,不一定要發菩提心、出離心,發增上生心(定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隨願往生,三根普被。
彌勒菩薩將於龍華樹下成佛,三會說法度眾。「龍華三會」是指——
初會:凡有出家僧眾,能持戒者,當先度之。
二會:雖未出家,而能依戒奉持,恭敬供養者。
三會:雖未持戒而能敬香禮佛,乃至一念稱名,少分供養,生正信者,亦度之。
佛陀生在穢惡時代,是出於悲憫眾生的願力,願在穢土成佛,救護眾生脫離一切苦,為悲濟的穢土菩薩行。此重悲,拔人痛苦。
彌勒立願生在「佛剎莊嚴,壽命無數」的世界,為信願的淨土菩薩行。此重慈,與人安樂。
佛陀與彌勒在度眾生上,沒有什麼不同,但在因行的對比,佛陀更富於大悲為眾的精神,所以彌勒最初發心比佛陀早了四十餘劫,而成佛卻落在世尊之後。
彌勒的兜率淨土,出自《彌勒成佛經》及《彌勒下生經》等。
四月二日 星期二
今為中視《星雲說》電視節目錄影,整天下來,就在攝影機前度過,錄影的部分內容有——
唯心淨土宜承當,自性彌陀觸處彰;
無苦無憂真極樂,勿憎勿愛即西方。——《念佛鏡》
心如大海全容受,志若須彌不動搖;
共坐如來解脫床,哀憫眾生如一子。——《四座講式》
善法如橋梁,持戒則能往;
隨順修善行,決定得善果。——《諸法集要經》
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無量義經》
執相凡愚住惡心,彼皆無智歸六趣;
輪迴逼迫受眾苦,都由愚痴住相故。——《大寶積經》
福為最勝寶,福如彼明燈;
人間修福行,感果得如意。——《諸法集要經》
若以貪愛母,無明以為父,
隨順尊重是,則墮無間獄。——《大般涅槃經》
瞋他有何益,自他增憂苦;
瞋火燒善根,忍則五德具。——《成佛之道》
汝於眾生平等想,慎勿妄起我人心;
常樂多聞持禁戒,捐棄舍宅坐林間。——《大寶積經》
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
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念佛三昧寶王論》
諸法心為本,諸法心為勝;
離心無諸法,唯心身口名。——《成唯識論》
常說柔軟語,遠離於惡口;
令眾生歡悅,智者所愛敬。——《大方廣十輪經》
四月三日 星期三
以故事譬喻來闡釋佛法的真義,是台視《星雲說喻》節目的特色,今在錄影時,為大家述說——
◎在佛光山不二門前有一個放生池,池中有一小島,取名「和愛島」,意為和平慈愛的島,乃紀念一位俗名「愛姑」,出家法名為「微和」的比丘尼,由於他的慈悲,熱心贊助放生池工程,並於臨終時囑將遺產三萬元全部捐獻放生池而得名。在社會上,人和,事業就可以一帆風順;家和,則萬事皆可興盛;世界和平,則人民就可安居樂業。凡事以「和」為貴,用智慧、慈悲來昇華情愛,以和愛的精神來處世,是最美的人生。
◎佛教很重視戒律,何事應做?何事不應做?都要了然於心,並要時時提醒自己向善去惡。身為佛弟子必要謹言慎行,奉行佛道,孝順父母,恭敬師長。如果連父母都不知孝順,人子的條件都不俱全,怎能做好佛弟子。
◎一個人若對功名富貴太熱衷、欲望太多,就會有「求不得」苦,所以要知節制淡化,不要在世俗名利中求利益,道業才可能增進。
◎布施財寶給人非究竟,要用佛法來布施;因為法施受用無窮,而財施總有用完的時候,故佛法常勉勵大家,布施偈語比財寶重要。
◎福德是修來的,不是要來的。只要懂得修行,生命沒有高低、富貴、貧賤的分別,都是一樣尊貴的。
◎真正的布施是以捨為利,對人不只是「給」,而且要讓對方有利。
◎「忍耐」對一個人的修養是很重要的;退一步想,忍一口氣,都能止干戈。能忍多少,力量就有多大。
◎人常因誤會而造成隔閡,故相處時彼此要諒解、互相包容,不要輕易誤會別人的意思,要讓對方有申辯的空間,不給人家解釋的機會是很殘忍的。
◎世間上,「歡喜」是最美好的,遇到糾紛時,多替對方想一想,人我互換,以和氣的方式,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瞋火怒氣,只會焚燒功德林而已,要創造「歡喜」給人,才不枉過此生。
◎人生在世並不是有權有勢就是最好的人,世間上最好的人是明理人。佛也常喝斥愚痴的人,所以要學習靈巧通達,化愚痴為智慧,做一個明理的人是很重要的。
◎在修道中,如何做到怨親平等?不外要「愛我們的敵人」如護手上瘡,要常洗滌、敷藥、包紮,學習愛的擴大、愛的昇華,就可以做到怨親平等。
◎人一有過失就改正,一犯錯誤就糾正;要做好一件事,卻老犯一些細小錯失是無法成就的,因此治人要先治心,根本的貪瞋痴要先去除,心地清淨,凡事才會善美。
◎來路不明的金錢,不會帶給我們富貴,因為因果不會漏失我們善惡的舉止,一人有虧心事,住在心的牢獄比住在鐵窗的牢獄,還更痛苦,檢點自己的行為,免得自己與別人都不利。
四月四日 星期四
據報導有一位心理學家,抽取三千個人作實驗,問他們一個簡單的問題:「你怎麼樣過日子?」
統計結果,三千人之中,有百分之九十四,只是忍耐今天,等待未來。等待有什麼事發生、等待還是幼年的孩子長大自立門戶、等待下一年的來臨、等待另一個嚮往已久的旅行、等待親友死亡、等待明天。
在我們生活中,確實有不少人,不曾體會過我們只有今天,因昨天已過,明天尚未到來。苟且的心態,滯阻了多少應做而未做的事情。
尤其在講究「生涯規劃」的現代社會,大家更應該了知「自己」,如何自我定位於一份工作上,而好好發心奉獻,不可在漫無目的的「等待」中,把「現在」犧牲掉。
幾則對「時間」的語錄,值得一提——
◎對時間要吝嗇,不要沒有代價的付出一分一秒,對付出的時光,應如付出黃金一樣珍惜。
◎不要讓一天空白過去,而沒有增加一點知識與美德。
◎如果善於處理,一個人的時間即是他的一塊良田,生產出有益的東西比無垠曠野要多。
◎聰明人的時間是因他的思想而延長;大多數人對於時間的延長不知道該做什麼。
◎選擇時機就是節省時間。
◎愛惜生命的人,不可浪費時間,因時間是組成生命的元素。
◎一切與生俱來的天然贈品,時間最寶貴。
◎對時間的價值沒有深切認識的人,絕不會堅忍勤勉。
◎未來幸福是要現在買來的。
◎對生存的人,是沒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則沒有今天。
◎怠於今日,則明日更難。
◎時間最大損失是拖延與期待,倚賴將來。
◎事情在適當時機去做,確能節省時間。
◎不沉思過去,不幻想未來,當下把握現在。
四月五日 星期五
台灣出版業十分興盛,每個月出版的新書,真是不勝枚舉,雖然每天忙得有時連報紙都沒有時間看,但睡前翻一下新書目錄,卻是長久以來的習慣。最近一套《改變歷史的一百》系列著作,可以增進一些常識,如——
◎改變歷史的科技成就
文明的起點:鑽木取火
留住時間的「腳步」:文字的發明
古代科技的紀念碑:埃及金字塔
測量土地的學問:幾何學的誕生
原始的化學:煉丹術
知識的載體:紙
轟天雷:火藥的發明
航海的「眼睛」:指南針
推動工業革命的機器:蒸氣機
震撼世界的發明:發電機
從與馬車賽跑開始:火車的誕生
活動畫面:電影
傳遞信息的新方法:電話
橫跨大西洋的無形神經:無線電
打開微觀世界大門:細胞學說
偉大的里程碑:進化論的誕生
制伏病毒的法寶:干擾素
突破六分鐘界限的機器:心肺機
◎改變歷史的書
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孫子兵法》
世界是永恆的活火:《論自然》
傳播東方聞名見聞錄:《馬可波羅遊記》
經濟學的百科全書:《富國論》
世界史上第一部數學巨著:《幾何原理》
世界最古老寓言集:《伊索寓言》
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源氏物語》
時代精神的發展史:《浮士德》
民間文學史上的壯麗豐碑:《一千零一夜》
俄國群眾覺醒的過程:《母親》
人類認識世界新途徑:《控制論》
◎改變歷史的事
設立階級制度的牢籠:古印度形成種姓制度
中西交通史的新頁: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
發端於宮廷政變改革:日本推行大化革新
橫貫三大洲:阿拉伯帝國興亡史
點燃宗教戰火:英國的清教徒革命
英國國會罷免國王:查理一世上斷頭台
反封建、倡共和:中國爆發辛亥革命
東西方冷戰前奏:丘吉爾富爾敦演說
日軍在「密蘇里」號戰艦上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從頓巴敦橡樹園到舊金山:聯合國成立
中國共產黨的轉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四月六日 星期六
為慶祝佛光山三十週年紀念,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所屬全省各地分會,今在高雄市立中山體育場,明天將在台北林口體育館,分兩個梯次,共同發起擴大舉行「慶祝浴佛法會」。
為配合浴佛法會的活動,由佛光山叢林學院學生所負責的園遊會,在中山體育場附近,從上午起,就開始服務前來參加法會的信眾。
在近五萬名信眾的聚集下,下午四時,浴佛法會正式開始,前來參加的貴賓有高雄市大家長吳敦義市長、前高雄縣長余陳月瑛、立委林宏宗、趙幸男、議員趙良燕、律師王清峰,以及佛光山信徒總代表陳履安等人。
舉行如此盛大浴佛法會,有幾種意義——
1.今日社會可說人心不古,平常我們身體髒了可以用水洗淨,衣服髒了也可以用水洗清,但人心的汙穢黑暗,則要佛的法水洗滌,我們在此舉行浴佛法會,實際上是藉此來洗滌我們的心靈。
2.在佛門中有南北傳、顯教、密教等各宗各派,各寺院也供奉不同的佛菩薩聖像,信眾可以依自己所修持的法門親近不同教派,或禮拜與自己相應的佛菩薩。但佛陀只有一個,是各家各派都要共同尊敬的對象,故藉此浴佛的節日,來凝聚佛教徒的力量。
3.基督教徒對其教主的聖誕都非常重視,每逢聖誕節舉國上下都狂歡熱鬧。今後希望佛教徒,對佛陀的聖誕,也要舉辦很多活動來紀念,如:講座、花藝展、園遊會、聯誼會等,並集合信眾一代代將信仰的燈,傳承下去。
4.韓國「佛誕節」是國定假日,回教國家的馬來西亞也有衛塞節,很希望我們的政府,讓「佛誕節」通過法令,也成為我們的國定假日,讓廣大民眾以浴佛來淨心,對社會一定有很大貢獻。
在浴佛歌聲中,與會全體信眾,在體育場四周布置的一百多個浴佛亭,魚貫浴佛。
浴佛歌
恭維往昔三千年,花卉爭妍四月天。
藍毗尼園獅子吼,大同世界我稱先。
誕生五國有因緣,富貴榮華誰比肩。
獨往山中修行去,菩提樹下悟真禪。
娑婆世界廣無邊,方便門開垂法筵。
大慈悲乳施不盡,說法隨機萬億遍。
皈依頂禮世尊前,覺枝星華日月鮮。
信手拈來常供養,同登一味法輪船。
讚佛歌
宇宙間佛最尊,大雄大慈悲,世尊永久常存在,無處不現身。
眾生苦誰能救,唯有佛世尊,我今得聞無上教,虔誠誓皈依。
從今後勤奉行,自利復利他,法喜充滿樂無倫,大哉我佛恩。
這兩首歌,都是三十年前,我在宜蘭時所填的詞。
四月七日 星期日
第二梯次的浴佛法會,上午十時,在林口體育館舉行,總統府祕書長吳伯雄、內政部司長鍾福山、中央黨部副祕書長鍾榮吉、立委潘維剛、丁守中,佛光山信徒總代表陳履安等,都是今天法會席上的貴賓。
吳祕書長在法會典禮中,首先恭讀總統李登輝先生賀詞,並表示李總統在三天前,才獲悉今日舉行浴佛法會,因行程已定無法調整,所以才沒有出席今日法會。又說,國家自完成憲政改革,實施主權在民,所推動的目標正是佛光會所提倡的和諧、尊重、包容的精神。人民做國家主人卻不是為所欲為,而是要懂得尊重、包容,與鄰里、族群和諧共處。
陳履安先生致辭道:「這幾個月來,我以佛教徒身分出來參選總統,很感謝大家的支持,確實也讓不少人在這段時間很辛苦,但此段播種時間,必定在二十一世紀會受到重視。我的德行不夠,辜負大家好意。今年我已六十歲,要將我的一切奉獻出來護持三寶,來為眾生服務。並發願推動佛誕節成為國定假日,且號召百萬人,一起來護持佛光大學。」
立委潘維剛、丁守中、林宏宗、趙幸男等人,都表示願在立委任期內,全力支持將「佛誕節」訂為國定假日,果真能滿願的話,那真是全國佛教徒之幸。
晚六時於台北道場海會堂,和前來參加「國際電子大藏經研討會」的五十多個國家代表們見面。
EBTI(Electronic Buddhist Text Initiative)是指「佛典文獻電子化技術交換」,此組織創於一九九三年,目的是藉由共同研究,把浩瀚的佛教經典全部電腦化,負責人是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蘭卡斯特(Lewis Lancaster)及日本京都花園大學教授艾普(Urs App)。
以目前社會的需要,佛經在流通、修改、保存等因素下,必須要電腦化。但對於不同文字的經典,尤其是中文,電腦化都遇到「造字」的困擾,在 EBTI 未成立時,許多國家佛經電腦化的研究都因缺乏聯繫、往往耗費很多時間在相同問題上,加上各行其事,結果使佛經在電腦上無法流通。唯有建立共同造字法則,才能讓佛經在網路上流通。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很歡迎來自各國的資訊及佛學經典專家們,到台北道場開會,為不同文字的經典尋找流通的技術。
科技的發明,將經典用在電腦、光碟上,以現在的眼光看起來很稀奇,但從佛法上看,還是很平常,「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就是最好的解說。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電腦大藏經負責人陳履碚先生,放棄在美優厚的待遇,到佛光山來做大藏經的電腦輸入工作,其為法精神令人敬佩!
各位來自不同國家、語言,希望能藉此會議研討,在不同中求其「同」處,讓佛經早日在網路上流通。
會面後,印度禪觀研究院雷凡陀羅・潘屈院長,贈送一片光碟,內容為「巴利三藏計畫」(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Pali Tripitaka Project by Prof. Ravindra Path);韓國宗林法師贈送的是海印寺的「高麗藏經計畫」光碟(Koryo Canon Project Hae-in Monastery, by Ven. Chongnim)及一片木刻版藏經;美國 Robert Chilton 先生贈送的是「亞洲典籍輸入計畫」光碟(Asia Classics Input Project, U.S.A.)。
期望佛光山不久將來,也有藏經的光碟片,贈與國際人士。
晚十時,和徒眾一起觀賞今天在林口浴佛法會的電視實況錄影轉播。
四月八日 星期一
從明天起,先後將出訪香港、泰國、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行程內容有:紅磡香港體育館的佛經講座、主持曼谷佛光協會各分會成立大會、新加坡的佛學講座、吉隆坡的弘法大會,和出席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的理事會,將有二十天時間不在台灣。
今天下午的班機要到香港,臨行前,特囑台北道場的徒眾——
台灣佛教近年來,發展得很迅速,記得在三十年前,在宜蘭的寺廟都整修得金碧輝煌,但學校校舍老舊,也沒有人去整修,文教事業之不受重視可知。
佛光山三十年來,在海內外共建了一百多個別分院,有一千多名僧眾,辦了四所大學、九個美術館、十六所佛教學院、二十多個圖書館、每個月都有新書問市、出版了《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藏經》、各種講習會教材、雜誌、圖書,不定期的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講座、皈依典禮、傳授戒法。四年內國際佛光會遍布全世界七大洲,六十多個重要城市,有四百多個協會、分會。這一切都是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願力下所成就的。
希望佛光山弟子們能珍惜這些辛苦耕耘的成果,弘法度眾之際,要體認:
1.寺院工作要集體創作,個人才能盡其所長。
2.要做好事情,不忘先培養好因緣。
3.待人處事,謙虛不自滿,才會進步。
4.要懂得橫的聯繫,才能發揮分工的力量。
5.要不斷吸收新資訊,才能了解時代所需。
6.儘量發揮道場場地使用次數,以物盡其用。
7.度眾先決條件不外給信徒歡喜、佛法。
8.不怕有缺點,要時常提出來反省、改過。
9.人與人間除了以人情、道義、情感、利益往來外,還可以超越這一切,不為什麼往來。
10.世上沒有做不到的事,只要有條件、有佛法,就會有辦法。
下午五時,抵香港,永妙、滿通、滿樂、覺玄等徒眾接機,一出機場,迎面一幢幢的大廈,讓我覺得「香港」實在很辛苦,背負這麼多的大樓!
佛香講堂,位於九龍,猶記得「九龍」典故如下——
據傳,南宋末年,幼帝在左丞相陸秀夫陪同下,避難在珠江口東岸大鵬山,這裡的村長特將巨石聳峙的山谷洞穴,裝修為幼帝的「寢宮」。
一天,幼帝問陸秀夫:「這裡有八座山,一山一龍,那麼這裡應該有八條龍吧。」
陸秀夫:「不。這裡有九條龍。」
幼帝不解,追問:「何來九條龍?」
陸秀夫:「帝為天,乃真龍下凡,原來八山八龍,加上陛下,就該是九條龍。」
幼帝聽後,大喜。從此以後,這半島就被稱作「九龍」了。
四月九日 星期二
和佛香講堂及東蓮覺苑服務的徒眾,上午在佛香精舍進行「師徒時間」。
徒眾在座談時,和我談的都是在敘事,不知重點,也不知問題所在,可見平常大家在生活作息中,沒有去注意問題的實際狀況,所以希望日後要注意——
1.報告要有落實具體的內容,不要光是表面陳述。
2.須先準備好要提出的問題,免得泛而無章。
3.對弘法、道業、學業各方面提出實際遇到的困難。
4.平常面對問題要訓練思想,面臨時才不會慌張。
香港,是一個人文薈萃的中心,各種行業的菁英大都聚在此地,在此弘法,應具慈心悲願,發廣大心,才不會辜負這個大環境給予學習的機會。
一個時鐘一連使用五、六年,都不會壞,但若停一、二個月不走,就會生鏽;人也是一樣,忙時幹勁十足,但一懈怠懶散下來,就容易生病,所以要懂得將自己忙起來,人生才會有意義。
晚八時三十分,於香港佛光會員幹部講習會上,和佛光會員們座談,對佛光會員們職權、義務、利益及佛教對時事、社會問題的看法,與大家討論。
前在榮總醫院服務,現轉職到飛利浦公司的皈依弟子慈照,因公務前往大陸,在香港時得知我在佛香講堂,專程送來一份關於保健的資料,給我參考,對我健康的關心,實在是一位有心人。慈照要我注意的事項,如下——
1.眼睛乾澀或常流眼淚:此現象表示睡眠不足、用眼力過久,亦是糖尿病控制不良所引發的症狀。此時要多休息、測血糖。
2.心口有如石塊般壓迫感、胸悶、發慌、心悸、心痛:此現象是心冠狀動脈循環出現問題,或低血壓過高,或因感冒引起。此時要量心壓、做心電圖,並到診所醫治。
3.頻尿、口乾、手足發軟無力、疲倦:此現象是糖尿病控制不良、血糖過低、感冒、談話過久。要多休息、禁語、測血糖、量體溫。
4.雙足及小腿若溫度不一樣,或溫度升高,腿部腫脹發紅:此現象可能是香港腳引起發炎或丹毒(蜂窩組織炎)發作,應按醫師處方服消炎藥或打針,並小心護理足部衛生。
5.平時可飲用木瓜牛奶及多纖維蔬菜,以幫助軟便及消化系統的生理作用。
四月十日 星期三
應澳門禪淨中心負責人永印之請,下午四時三十分前往澳門,和澳門的信眾,以座談方式舉行「師徒時間」。
澳門位於香港西南約六十公里的城市,面積有二十一點四平方公里,由氹仔、路環兩個離島與澳門半島組成,約有四十五萬人口,粵語、葡語、英語、華語,在此都通行。
此地民眾大部分都習慣夜生活,今晚的師徒時間,到晚上八時才開始,尚為粗坯的澳門禪淨中心,一下子湧進三百多名信眾,聞法熱忱並不亞於台灣信徒。
曾有人說,到澳門來,要和當地的人談「賭經」才會有興趣,今晚到禪淨中心聞法的信眾,實在是汙泥中的朵朵淨蓮。有善根的人是不會受環境影響的。
為籌辦這一次在紅磡香港體育館的佛經講座,主辦單位發行了一本專刊,內容有很多知名人士題字祝賀,實屬珍貴,特摘錄如下——
法雨普潤,草木向榮。——菩提學會永惺
紅館弘法幾度秋,大師妙語遍九洲;
緣起破邪阿含義,闡明凡聖因果修。——慈祥
阿含為一切小乘經之總名,所詮之四諦十二因緣等法,
人若依之修持,定能離苦得樂,人間淨土亦不難早日實現也。——七十老人泉慧
應機說法,普利人天。——達道
久仰大師福慧榮,佛光普照萬邦明。
妙諦弘宣蓮舌燦,宗風丕振願雲騰。
高擎苦海金剛塔,普啟眾生般若晴。
今歲勝緣欣又熟,再掀靈鷲昔年情。——暢懷
星光燦爛耀寰宇,雲海聚集降法雨;
大道宣揚暢佛懷,師乃龍象眾所依。——智開
四阿含經為:佛法之根本,證道之基礎。——高永霄
星雲大師最慈悲,佛光遍照滿大千;
說法辯才人皆喜,愚痴眾生獲所天。——初慧
慈慧嘉言,清心醒世;
悲願大法,利生福國。——鄭安國
若默無所說,莫知其愚智;若說妙法音,說法趣涅槃;
是以應言說,熾然於法燈;已立仙聖幢,皆由於言說。——金庸
另有胡仙、陳履安、梁定邦、徐四民、黃宏發、陳坤耀、胡文棨、梁振英、黃漢清、嚴寬祜、楊葛小琳、郭翠葉、鄭鈞誠等以及佛光會香港各分會等,還有各榮譽委員、護法委員、佛光委員、結緣委員,計一千多人贊助。這實在是集十方善緣共同成就的大聚會。
四月十一日 星期四
今天應邀到東蓮覺苑為信眾做一場講演,回憶在棲霞山寺出家時,得戒和尚若舜長老在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前,就代表中國佛教會到東蓮覺苑訪問,與東蓮緣分實屬深厚。能在此開示,備感親切。和信眾開示的內容——
◎每一個人都希望過得幸福、快樂,但事實上人生並不可能盡是如此,唯有在勤勞、努力、工作中才能享受到。
◎人間佛教主要是重視在家人的學佛,佛教不主張生天,因在人間修行容易成道。
◎掌聲、讚美、鼓勵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尤其讚美的音聲不怕多,人我之間不要吝於啟口讚美別人。
◎如何修行可以得到快樂?修行的法門很多,不外念佛、禪坐、持戒、助人、禮拜、喜捨、布施、正心、正念、行正道等。
◎對世間上是非善惡、萬法萬物要能接受、擔當、處理才能生存在這世間上,能如此自然對宇宙萬法,好好壞壞就不會太計較。
◎在世間上要圓滿人生,必須福報具全,任何因緣都會散失,只有福報是散失不了的,且福報是修來的,不是別人給的。
◎多行善,多講好話,多散播歡喜的種子,自會有善美的果報。
◎心內擁有愛的寶藏,是取之不盡的財富;心有多大,擁有的世界就有多大。
◎好名聲,不是人家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要去樹立自己的形象,自然會有好名聲。
◎真正的修行,是心有眾生的存在,且肯為眾生做馬牛,為眾生服務。
◎一個團體的成就必須靠法制才能生存,在法制重於人制的規劃下,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四月十二日 星期五
此次應邀到香港舉行佛經講座,佛光山叢林學院一百二十多名學生,也藉此因緣來參學,並將有一場「梵音海潮音音樂會」的演唱。
中午,在佛香講堂和學生們見面時,勉勵大家,出門參學,到一個新環境,對當地的人文歷史要了解,尤其是九七之前的香港,要有願心,站在佛教立場關心香港佛教,了解香港佛教的歷史。
香港古稱「屯門」,此地最早的佛教史蹟為晉朝杯渡禪師駐錫的道場,有杯渡庵與靈渡寺,今仍有杯渡洞、杯渡井遺蹟。與廣州同時有佛教存在,只是不甚發達。
民國以來,佛教才正式傳入香港,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先有佛學會之組織,次有盧家昌等人設極樂院、茂峰法師弘揚天台教義。民國九年(一九二○)有太虛大師講經法會,影響漸廣。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成立以宣揚密教為主之「居士林」。其後更有藉開設素菜館以傳佛教,如蟠桃天、衛樂園、小祇園等,形成香港佛教發展中的特色。
在新界則有「哆哆佛學社」專弘淨土,竹林禪院、鹿野苑的創建、張蓮覺居士建東蓮覺苑和創辦女子佛學院,以及香港佛學會、香港佛教青年會的成立、《人海燈月刊》的發行。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東華醫院舉辦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次「萬善眾緣水陸大會」,由虛雲和尚主持,至此各宗派及弘法、修持、文化、佛教學院,呈現多樣性發展之佛教,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大戰結束後,香港漸恢復繁華景象,但大陸赤化,很多僧眾流亡到香港,其中定居下來者,多自創小型寺院或精舍以安居,形成頗多公寓式之寺院或精舍,成為香港佛教特色之一。
香港早期的能仁書院,為佛教界所創設之大學,另有寶覺中學、大光中學等普通中學,又有佛教圖書館,《內明》、《香港佛教》等雜誌,及慈幼院、安老院、佛教墓園、佛教醫院,均在發展中。居士佛教方面,有法相學會、金剛乘學會、法住學會等團體。
香港居民以來自中國大陸的廣東人為多,故香港佛教在本質上是廣東佛教之延伸,但近年來因受時代潮流的影響,已發展出和舊日廣東佛教不同的面貌。
香港的信徒很難能可貴,不管環境如何變遷,都能保有中國人的信仰!
晚七時三十分,於紅館開始第一天的佛經講座——「阿含經選講」,台下兩萬多個座位,無一虛席。
四月十三日 星期六
晚,七時三十分,於紅館主持國際佛光會澳門協會及香港銅鑼灣分會等十二個分會的聯合成立大會,大會中分別授證給各協會、分會會長——
九龍灣分會會長:張釋文
愉景灣分會會長:唐綺華
屯門分會會長:黃喜明
梵音分會會長:黃耀光
跑馬地分會會長:陳𪃸屏
蓮華分會會長:郭婉萍
澳門協會會長:永印法師
銅鑼灣分會會長:黃寶嬋
油尖分會會長:謝蕙蓮
中環分會會長:宋海西
旺角分會會長:洪德成
香港仔分會會長:蘇銀崧
國際佛光會香港各分會聯合成立大會圓滿後,開始今晚的佛經講座,為了闡述人生價值觀,我說了一則小故事——
有一位教授,帶著小兒子到市場去買水果,在水果攤上挑選水果時,小販很不耐煩的說道:「先生,你到底買不買?不要這樣挑來挑去。」
教授禮貌的回道:「買!買!」把挑好的水果交給小販,問多少錢?
小販不以為然道:「這可是很貴哦,你買得起嗎?」
教授依舊謙虛的回答:「買得起,買得起!」並把錢遞給小販。
在回家路上,小兒子一路沉默,快到家時,實在忍不住,便問道:「爸爸!您是教授,是學者,在我心目中是偶像,是景仰者,為什麼今天卻讓一位小販如此吆喝?您一點也不生氣?」
教授:「待人有理、謙虛、禮貌是我的水準,無禮、勢利是小販的水準,我不能因為一個粗魯的人,而破壞我自己的水準。」
每個人在處事上,都有他的價值觀,這也是自我身心安住的定點,依個人修持不同,需要也不會一樣。除此之外,善知識對一個人事業成敗,也有很大影響,什麼是可交的朋友?我覺得可交的朋友,條件是——
1.謙虛不傲慢計較
2.有信仰對人恭敬
3.能體諒他人苦處
4.明理多聞不執著
5.做事以法為依歸
6.懂得結緣做善事
7.具慈悲道德品格
8.有包容他人胸量
九七問題,是香港民眾最在意的事。我旅行世界各地,世界上大都市樓房,以香港最高大;物資來源沒有一個地方比香港更豐富;吃的東西,沒有比香港更色香味俱全;在工作上,沒有一個地方比香港人更有活力精神;俗話說「福地福人居」,再沒有一個福地比香港更好。佛教也常鼓勵人,一動不如一靜,只要能安住香港,那就是最有前途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功德,有事可以服務的地方就有功德,有善友的地方就有功德,有信仰、感恩、慈悲的胸懷就有功德,願大家用心在心田中播種,才能結功德的果報。
四月十四日 星期日
上午九時二十分,於紅館為三千多名發心皈依的信眾,主持一場皈依三寶典禮,並和心定、慧龍為八百多名求受五戒的戒子傳授五戒戒法。
勉三皈五戒弟子,皈依後,要深信因果,平常要行善修持,多聽聞佛法,在道業上一定會有所進步。
一般人認為三皈依不是戒,事實上三皈也是戒,因為「戒」是禁止的意思,三皈依之後,也有三種禁止,即皈依佛,盡形壽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盡形壽不皈依外道邪說;皈依僧,盡形壽不皈依外道門徒。故皈依三寶,本身就含有一種戒的特質。
五戒之殊勝是因——
1.五戒是做人根本道德
2.五戒是倫理基本德目
3.五戒是了生脫死的正因
4.比丘是由五戒昇華的境界
5.一切戒皆由五戒中分支開出
通常「布施」,是以身外物利人,稍有施捨心者,皆可以做到;「持戒」,是以止惡行善的戒行來達到自心之清淨,比布施更可貴。所以佛常讚五戒為「五大施」,此不侵犯他人之功德,比布施還大。
在香港能有八百多名信眾一起求受五戒,實在是一項殊勝因緣,願藉這個因緣,使佛法在香港,深入信眾家庭,讓人人在生活中,都能承受法喜法樂。
今晚的佛經講座,經文中提到:「何等為上士?」什麼樣的人,才是上等人?人的層次如果要分類的話,我覺得——
上等人:有慈悲有智慧的明理人。
中等人:有慈悲沒有智慧。
下等人:有智慧沒有慈悲。
劣等人:沒有智慧沒有慈悲。
依此類推,各種角色都有其等次,如:
母親——
上等:三餐正常,與全家人一起用餐。
中等:飯菜煮好就不管,外出辦事上班。
下等:錢給子女,就好了。
丈夫——
上等:顧家、賺錢、做家事。
中等:會讚美、慰問家人。
下等:嫌棄、罵人。
媳婦——
上等:與客人同桌用餐。
中等:慢一道菜才上座。
下等:老是請不來。
廚師——
上等:同時照顧六個鍋。
中等:同時照顧四個鍋。
下等:只能照顧一個鍋。
僧眾——
上等:經得起磨鍊、苦行、打罵。
中等:受不了打罵、只能教誨引導。
下等:要呵護招呼,禁不起一句話。
知客——
上等:讚美鼓勵,讓來訪者賓至如歸。
中等:以禮待客,平常心待遇。
下等:凡事皆「No!」不給人方便。
信徒——
上等:恭敬供養,無相布施。
中等:要享受禮遇招待。
下等:威風、傲慢、自大。
昔時趙州禪師待客也分三等——
上等:以本來面目接待。
中等:袈裟禮帽接待。
下等:山門外隆重歡迎接送。
一般坊間待客,一樣有分「茶、泡茶、泡好茶」,「坐、上坐、請上坐」的禮遇。
希望不管擔任何種角色,每一個人都能做上等人,並能具足正派、慈悲、道德、與人為善、樂觀進取,並有尊敬包容他人的心,那就是一個「上士」。
晚九時四十分,在佛光山一二○位法師帶領下,上燈祈福回向後,圓滿三天來在紅館的佛經講座。
四月十五日 星期一
因公務之由,本山宗務委員慈莊、慈惠、慈容、依嚴、心定、慧龍、依空等人,剛好都在香港,所以本月分的宗委會在值星委員慈容、依嚴的提議下,今天上午在佛香精舍召開,議程內容主要還是關於慶祝佛光山三十週年紀念的活動。
在一連三天佛經講座圓滿後,紅磡香港體育館今晚又有一場以佛光山一二0位法師為主的「梵音海潮音音樂會」,在主持人李香琴、曾志偉、顧紀筠的貫串下,整場音樂會非常活潑。初聞梵音演唱的大部分香港民眾,都有極佳的回響,音樂會結束時,還有多人留在會場捨不得走,甚至有人建議此梵音音樂會能到全世界去巡迴表演,可見大家對今晚梵音音樂的肯定。
國際佛光會這一屆的理事會,將在本月下旬於馬來西亞召開,隨此因緣,馬來西亞協會特在吉隆坡的莎亞南體育場(可容納八萬人),為我安排了一場弘法大會。對此次講演,據聞當地報刊雜誌均有報導,今接受馬來西亞《南洋商報》記者陳和錦先生,以傳真方式訪問,回答的內容有——
1.我是主張族群和諧、社會淨化的,人與人之間彼此要尊重和包容,所以希望華人在生活中要有佛法,如:慈悲、喜捨、布施、忍辱等,也就是說除物質的生活外,還要重視精神生活。
2.我只是憑著一點真心待人,且時時不忘散播歡喜種子,讓信眾心靈平靜、人格昇華,並能超越是非煩惱。
所謂人間佛教的推展,就是希望大家在透過國際佛光會的帶動下,給社會和平、幸福、光明,讓佛光永普照,法水永長流。
3.國際佛光會沒有種族和國籍的限制,我們主張同體與共生,因有同體觀念,自然就會有慈悲心;有共生觀念,自然會做個地球人。
國際佛光會,目前在蘇聯有蘇聯籍人士組成的分會,在美國有美籍人士組成的分會、在日本有日籍人士組成的分會、在南非有黑白不同膚色的人士組成的分會,在澳洲信佛的人士更多,當地政府還捐獻土地給我們建南半球最大的南天寺、中天寺。在巴西信佛的人士,也有十幾萬人。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只要是認同佛光會的有心人士,都可以成為我們的「佛光之友」。
4.在佛經裡,早就有現代科技的理念,如:在宇宙虛空中法音宣流;佛陀說法出廣長舌相;身口意行為所造作的業力,可納入心田成為種子,儲藏後再起現行。再者佛教講到生命,就是十法界眾生;講到空間,則是無量無邊的世界;講到時間,就是無限的阿僧祇劫;佛法對時空,不只是二十一世紀科技發達而已。我想依佛法的發展,其無限的未來,有待我們去開發。
5.馬來西亞的佛教,應隨著移民,在當地僑團中扮演和諧角色。在馬來西亞的長老法師,非常熱心社會公益,如:創設菩提學校、發行《無盡燈雜誌》;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信徒,也常在佛教界所辦的活動中當義工,可見社會人士對佛教的關懷。
建議馬來西亞佛教多培養人才,才能更進一步對社會各種事業做更廣泛的服務。
6.《傳燈》在台灣為暢銷書排行榜冠軍,作者符芝瑛小姐也成為暢銷作家第一名,陳先生詢問我對此的看法?我認為應該由讀者來評價。
7.我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不管從人文上、社會上、風俗民情上、習慣上,皆不可分,應要有合則兩利的共識。台灣的選舉固然促進了自由民主的發展,但也慢慢形成族群的分裂,此現象令人掛念。選舉不但要有尊嚴、自由,更應在選舉的時候,對持不同意見的人給予尊重與包容。我主張政治應同中有異,異中求同。真正美好的社會是要容許有不同的聲音存在,從中取得平衡的中道理念,來建設社會,這才是促進社會和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