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8 享受空無(1995/02.01~02.15)

精華語錄

◎我主張在佛門發心要「細水長流」,功德不是出得多就好,而是要「出得歡喜」才重要。

◎點燈要點亮自己心中的燈,拜佛要將佛拜到心中來。

◎人是生活在事業中,不在歲月內;在思想中,不在氣息裡;在感覺中,不在鐘錶上,我們應該以心的跳動來計算時間,珍惜我們有限的生命。

◎人在一生中,能「安坐」則能安住身心,能安住身心,則能行行順利,事事感恩、歡喜。

◎真正有用的人要具備「能大能小」、「能冷能熱」、「能餓能飽」、「能動能靜」、「能有能無」的性格與擔當。

◎努力的過程就是一種「結果」,沒有流汗的過程,就算甜美的果子擺在眼前,也體會不出果子的美好。

◎人生活在感情中,必須要以智慧化導感情,以慈悲昇華感情。

◎外在的因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認定。

◎觀念要不斷的更新,而且是從自己身上挖掘出來。每個人都具有無可限量的寶藏,將自身的力量發揮就會有所得。

◎恭敬不在於頂禮問訊,了解不在於每天左右隨侍,而是思想一致,精神相依。

二月一日 星期三

這兩天信眾及遊客絡繹不絕,原以為退位後,來山訪客理應由知客法師負責接待,奈何大家都以弟子身分,要向師父(我)拜年,「師父」的身分可沒有退位,只好一批批接見,一梯次一梯次說話。對於在家信眾,我認為「家」是第一重要的,身為家庭中的一分子,有責任要將「家」經營好,讓家庭富裕幸福,再談其他。我主張在佛門發心要「細水長流」,功德不是出得多就好,而是要「出得歡喜」才重要。

立委余玲雅隨同三個姊妹闔家上山禮佛,其萱堂(前高雄縣長)余陳月瑛也來了,在法堂會談。

余玲雅從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任職立委至今,三年來始終秉持天天回家原則,每天上午搭七時的飛機往台北,八時十分趕赴立法院開會,下午乘五時三十分班機回高雄,每天如此南北奔波主要是因為選區在高雄,晚上到服務處找他陳情的選民很多,面對面溝通,可以進一步了解,且天天回服務處,事情也不會耽擱、囤積,由此可以處理很多決策性事情。

余立委表示,他一貫堅持理性問政,絕不打架,並常以「關懷中央事,心繫地方情」自許,因他相信選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問政態度,有幾件事可代表,如──

◎立法院在審查台糖預算時,台糖變賣土地所得遠超過本業所得,而台糖是否釋出全省五萬八千餘公頃土地,以實現李總統「月付一萬餘元,買四十坪房子」的承諾,成為質詢焦點。

住宅問題會在立法院引起如此大的反彈,是因為此問題已成為台灣各種問題的風暴中心。近年來官商勾結、利益輸送,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主要來源就是透過農地變更、土地重劃,以獲取不當利益。一個剛入社會的年輕人,想靠自己的努力買一間僅可容身的房子,可能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不吃不喝才能實現。土地對台灣民眾而言,原本就是稀少而必要的資源。除考慮釋出十六萬公頃的農地與台糖土地外,余立委建議還可從下列幾種方式著手︰

1.由政府出面成立特種基金,以擴大勞工住宅貸款的實施。

2.經建會目前研擬的國土綜合開發計畫,主張農地變更採許可制,但健全交通建設卻更形迫切,否則失去降低土地投機的美意。

◎針對高雄縣大坪頂特定區禁建風波日益嚴重一事,余立委表示,要求內政部重新評估全省各特定區之禁建問題,並修改相關法令,以縣、市同時開發為原則,以提升地方建設。

◎對兼任政務官的國代應捐出所得一事,余立委表示,目前兼任國代的政務官員共十餘人,包括國安會祕書長施啟揚、法務部長馬英九、銓敘部次長謝瑞智、高檢署檢察長劉景義、國策顧問蘇南成、台灣民政廳長張麗堂等,其中除馬英九拒領國大薪資並成立專戶捐獻慈善機關外,其他人並未有具體行動。余立委要求︰

1.兼任政務官之國代應成立帳戶,捐出所得從事慈善活動。

2.為避免一再浪費人民血汗錢,國大祕書處應承諾自明年度起不編列政務官兼任國代之費用。

二月二日 星期四

經佛光會旗山分會督導黃松木、柯玉暇、洪麗玉及會員信眾的努力,十多年後的今天,終於在旗山擇一土地,籌建禪淨中心,上午與建築師李光輝前往勘查,初步規劃建坪用地及結構式樣。感念旗山信眾對籌建道場的用心,今後信徒供養的紅包、著作的版稅、稿費等,我將以分期付款方式捐出五百萬元作為「旗山禪淨中心」的興建基金。

回程繞道到美濃,訪「美濃窯」主人朱邦雄夫婦。每一次造訪,朱先生的展示場內都會有新的產品,每次聽其講解作品的精奧處,都有上了一課的感覺。藝術要教育,才懂得欣賞;美是一種感受,不只是用看的。敦煌藝術已有千年歷史,受過多少先聖先哲的讚譽與肯定,而陶藝──尤其是美濃窯的作品,要表現出現代人的智慧,讓後代子孫來評鑑。每一次當自己的創作聳立在公共場所,讓來往的民眾駐立、讚歎、欣賞,那種知遇之情油然而生,就像自己生命已溶入大眾一樣。怪不得有人說︰

◎藝術是崇高情操的宣洩。

◎藝術上所謂的永遠,是指感覺,不是指時間。

◎藝術的使命是表現自然。

◎藝術可超越時空,歷久彌新。

慈怡來信,對這次日本兵庫縣南部地震情況有詳細報告,摘錄如下,讓關心的徒眾信徒了解善後情形──

「師父上人慈鑒︰

此次日本兵庫縣南部大震災,承師父上人及諸位師兄大眾的關心,大家都感到很溫暖。東京匯來日圓四百萬,世界總會、中華總會一四○萬、香港一百萬,大阪地區也募集約三百萬,大家的慈悲心,令

據統計,此次地震的死亡人數高達五一○三人,受傷人數二六八○三人,房屋損壞十萬餘戶,避難所災民達三十萬人。

昨、前兩日拜訪大阪、神戶兩地華僑總會,分別由李瑞乾、林緒堂會長接待,除致送慰問金各一百萬日圓外,並轉達師父上人及各國佛光會關懷之意。神戶災情慘重,所有的交通道路、交通工具全部癱瘓,經過電車、走路、汽車、排隊、等車……幾番跋涉才到神戶南京街,沿途的慘狀,令人難以想像,新幹線大支柱、高速公路梁柱,損毀得一塌糊塗,高樓大廈傾斜,矮舊房舍幾乎全毀,神戶地區華僑死亡四十餘人,存活者幾乎失去生計,避難所人滿為患,近日又逢氣溫只有零下幾度,天空飄雪,災民之苦難以言喻。

大阪道場亦屬災區,所幸人員無恙,佛堂、佛像安然,倉庫(二層樓)全倒,舊房舍有一間破損不能使用,比起鄰近人家的災情,已算是大幸了。這些天沒水、沒瓦斯,大家到避難所提水用,接雨水、打井水(只能一點點)沖洗廁所,隔些天到大阪信徒家沖澡,用小罐裝瓦斯煮菜,信徒偶爾來幫忙打掃清潔,送些食物來。雖然如此,山門每天設攤供應食品,任人取用,每天煮熱湯、熱麵送到避難所給災民食用。走在路上,每個人都向我們點頭致謝,原來他們都是吃過麵包、喝過熱湯的人。

大阪道場充分發揮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理念,把佛法送給每個需要的人,也由此體會到佛法不一定要站在佛堂或講台上宣講,佛法的確是要用一顆心,一雙手去實踐。大阪道場雖然尚未興建大殿,尚未全面展開工作,但是,佛光山大阪道場已在寶塚市清荒神伸展開了。甚至大阪、神戶僑界,均感念佛光山,感謝大師的慈心悲願。大阪佛光協會提供食宿接濟受災留學生,國際佛光會之名已在大家口邊流傳。

自上月十七日地震以來,至今餘震未了,雖僅十幾天,

大阪道場  慈怡  頂禮三拜」


二月三日 星期五

在羅雅惠小姐陪同下,今有多位資政夫人來山禮佛,如閻振興夫人、張豐緒夫人、張祖詒夫人、羅傳進夫人、陸潤康夫人、姜必寧夫人等,在法堂為大家簡介佛光山的事業及弘法情況。深感春節期間有機緣到山上「行春」是一件喜悅的事,大家互約下一次能在佛光山小住兩天,好好巡禮山上的每一座殿宇、客堂。

從除夕開始,法堂傳真機用紙已先後換了兩捲,海內外別分院及佛光會會員們都用傳真來向我拜年,有些還密密的簽了一大堆名字,有些則只有「恭賀新禧」四個字而已,我覺得如果能多寫一些「字」來報告當地時事或信徒狀況,總比「恭賀新禧」四個字來得踏實,也比較實際。如來自法國的永賢,他的信值得一讀,摘錄如下──

「師父上人︰

謹將此地一些見聞訊息,提供參考──

1.今年一九九五年總統大選,目前民意調查現任第一總理巴拉杜獲最高支持率,雖然他至今尚未表示參選意願。密特朗所屬的左派自一九九三年議員閣揆選舉大敗下來,至今元氣大傷,很難找出一位可與巴拉杜聲譽抗衡的人選。

2.回教徒在法人數,據調查數字顯示遽增,相對的天主教徒則逐漸式微。回教徒為此自傲地說︰『伊教的哲理完善,涵蓋中西,才能吸引眾多信徒。』事實分析,歷年來中東、阿拉伯、土耳其和阿爾及利亞等貧窮國家的人民遷居到不喜生育的法國,倚賴其社會福利大量生育,所以漸有『努力移植』的結果。

3.『宗教與和平』的問題,隨著阿爾及利亞、波士尼亞、盧安達、蘇俄境內特特尼和以色列及巴基斯坦等地戰亂不安,以及法境內宗教與社會時有牽扯的諸多問題,成為最熱門的討論話題,為此,電視製作了系列特別報導──『全世界宗教面面觀』,內容包括︰禮拜祈禱儀式,信徒感言,修女、修士、牧師、神父、僧伽與其他宗教修道者現身說法,專業作家評析。此外,教用教理也都有廣泛的介紹。此一節目播放至今尚未結束。另一配合的活動是和平主題演說,在全國各地學校演說討論。

生在佛教之國,若缺乏聖教存亡的危機意識,不知他教的興衰情況,

弟子 永賢 叩上」


二月四日 星期六

報載,春節連續假期中,因受寒流侵襲,各地風景區遊客銳減,只有到寺廟許願朝拜的人潮仍然不減。旅遊局表示,旅遊人次最多的仍屬寺廟,如︰台南南鯤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松柏嶺受天宮、鹿港天后宮、關子嶺碧雲寺、大甲鎮瀾宮、高雄佛光山等,三天假期遊客信眾各達十五萬人次以上。

由這則新聞可以得知,台灣民眾的信仰還是偏重於神道教,既覺欣慰又不免感嘆,欣慰佛光山能為佛教提供一席之地,感嘆佛教界若不團結起來,教育信徒正知正見,則佛教前途堪憂。

曾有人問我,台灣大街小巷之內,各種寺廟林立,供奉的不一定是佛,不一定是道,各種神像都有,我的看法如何?

我覺得信仰是人人必須的,人本來就是一種「信仰的動物」,需要有宗教信仰,但是要信仰正知正見、善良的宗教,有善良的風俗習慣才能提供全民正面的貢獻。中國社會民間信仰大都是佛道不分,有些以迷信來控制人心,有些則用邪術來迷惑人心,那就很可怕了。

希望台灣社會,在經濟發達、物質豐富的條件下,對宗教信仰要能正本清源,不要被邪知邪見迷惑,或走入邪魔外道而不自知。

十時,祝賀朝山信眾,新年吉祥如意,並表示,人與人的往來要靠書信、通電話、禮物的交際;而我們與佛祖的來往交流,則靠朝山拜佛──從娑婆拜到淨土,從凡夫拜成聖者,從汙穢拜到清淨,由身體的健康拜到心靈的健康。邪知邪見者因朝山,可以拜出正知正見;愚痴者,可以拜出聰明智慧;心量小者,可以拜出寬大包容。

宜蘭雷音寺有一位跟隨我四十多年的信徒,每天都到雷音寺參加早晚課誦、法會、佛七、各種參訪,從來不曾間斷過。最近有人約他回山參加朝山。

點燈要點亮自己心中的燈,拜佛要將佛拜到心中來,每一個朝山拜佛的功德種子,種下去必能開花結果。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法華經》中如是說。

二月五日 星期日

日前從美加遊學回山的勝鬘書院學生一行二十五人,下午告假回家,結束這一期的課程(本梯次將於三月上旬結業)。

上午九時,於談話室與勝鬘書院學生座談。對結業後,是讀佛學院?申請當師姑?還是進國際佛光會服務?出家?出嫁?回社會工作?聽取眾人的心得,並回答大家的發問──

◎過往醉生夢死、相夫教子都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接觸佛法後,人生的視野變得寬廣了,方向相對的也多起來,何去何從?自己的行為要自己決定,尤其要清楚自己性向、興趣、專長是什麼?世間上的理想,全靠自己去爭取、去奮鬥。人的青春有限,凡事要及時,不要浪費光陰。

◎投身佛門者,也要講究歷史,外在的因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認定。

◎已婚者,要好好維護自己的婚姻生活,畢竟兩個人的婚姻,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感情也是一種債,報恩的方式有很多種,委身相許的方式,有待商榷,並非明智之舉。

◎如何在佛門過清淨生活?到佛門來,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且有芸芸眾生未度,哪來清淨?想清淨不一定要到佛門來,因「心淨則國土淨」。而人是生活在事業中,不在歲月內;在思想中,不在氣息裡;在感覺中,不在鐘錶上,我們應該以心的跳動來計算時間,珍惜我們有限的生命。

◎一個人智慧不夠,則永遠在矛盾中痛苦。理想與事實老是不能調和,皆因「說時似悟,對境生迷」。

◎世界的大小是不變的,但自我內在的世界,則可自己去開拓。

上午十一時起,與三個梯次的朝山信眾談到──

「恭喜發財」是春節期間最常聽到的一句吉祥話,世間的歡喜和發財易知易解,但在佛門中,如何歡喜?

1.從修持中可以得到歡喜︰世間上任何東西都不比「歡喜」更寶貴,功名富貴都不如自我追尋──拜佛朝山的歡喜。

2.從慈悲中可以得到歡喜︰助人為快樂之本,寧可什麼都不擁有,但不能沒有慈悲,從讚美人、助人中可以得到歡喜。

3.從忍耐中可以得到歡喜︰忍耐並非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耐是一種擔當,也是最大的力量,在擔當中可以得到歡喜。

4.從勤勞中可以得到歡喜︰從發心清潔、掃地,美化社區中,看到別人歡喜,自己也可從中得到歡喜。

而在佛門中,如何發財?

佛門中的財富,非指物質上的房屋、汽車、股票……這些是屬心外的財富,佛門講究的是心內的財富,如信仰就是我們的財富、滿足就是我們的財富、感恩就是我們的財富、智慧就是我們的財富、慈

有信徒說,要見到我不容易,難得今天可以聽到我說話。其實不然,我每天「遊走」三台(台視的《星雲說喻》、中視的《星雲說》、華視的《星雲法語》)不都是在跟大家見面嗎?《普門雜誌》中每個月的「星雲日記」,不都是在報告我的行蹤及所做所言所行嗎?我的《講演集》、著作、乃至出版不久的《傳燈》,只要隨便翻閱,字裡行間的每一句話都是我跟大家接心的引子。我沒有離開大家,不管任何時地,我都是跟大眾在一起的。

二月六日 星期一

經過頭山門守衛室及停車場交通管理組保守的統計,從農曆正月初一起,每天上山禮佛的信眾,至少有十萬人左右,徒眾來法堂,都不忘向我報告──

「殿堂信徒多得水洩不通。」

「上燈法會的信徒人山人海。」

「經過寶橋,真的是摩肩接踵。」

「在齋堂用餐,都要挨肩貼背。」

「停車場真是車水馬龍。」

「一批又一批的朝山團綿延無盡。」

……

同樣在形容人數眾多,卻有這麼多不同的形容詞,「成語」不愧是文化的結晶。當然,除此之外「屯街塞巷」、「壓肩疊背」、「舉袂成幕」、「車馬輻輳」、「冠蓋雲集」、「絡繹不絕」、「高朋滿座」、「戶限為穿」、「履舄交錯」、「門庭若市」等,都是在形容人多車馬忙碌的樣子。

看到這麼多人,以朝山禮佛來度過春節,我認為,淨土非遠在西方,就在當下此刻,而大家都已懂得為自己的心靈尋找一片淨土。

最近我很想做一件事,就是將佛光山人眾,依其性向、能力分批訓練,各職務所需具備的條件為──

一、當家住持人才︰具有常住觀念、忠誠發心、有立場者,有承當能力、有識見者,品貌威儀俱全、唱誦法器可為表率者,口才說法有能力者。

二、知客人才︰身高一六○公分以上,言談舉止威儀大方者,社會常識豐富者,有社會性、親和力、勤勞、主動,對本山宗風精神透徹了解者。

三、文教人才︰文化方面,須甘於寂寞淡泊者,說理清晰,能深研義理,不好攀緣名利者。教育方面,思想純正,能承先啟後者,言論不違犯常住宗風、不製造事端、不搞私人關係,會收集資料、運用資料、熱心教學者,每年都有作品發表者。

四、策劃人才︰凡事能有看法創見者、有數據觀念、能保守機密者、不居功者、能將佛法及世間學融和者、長於文書行政、具幕僚性格者。

其他尚有法務人才、會計人才、典座人才等。希望春節忙完後,能有時間為「人才分類」,也希望大家提供我一些理念,讓主其事的徒眾著手訓練。

南區電信管理局局長蘇麗澤、會計科長陳秀鳳、人二室處長吳文雄、帳務股長何文雄、九曲堂電信局局長王百祿及局員吳慧玲等多人,今上山禮佛。

吳慧玲小姐常在公餘之暇,到山上當義工,與各單位職事都很熟識,本山的電話問題,承九曲堂電信局的照顧最多,中午以「素齋談禪」,款待大家,並回答大家對佛法上的問題。期望還有因緣,讓更多電信局員工,都能來山「談禪」。

二月七日 星期二

佛光山一連串的新春活動,吸引許多人從各地攜家帶眷上山來,祈求一年的吉祥如意。這數十萬的香客,新年能有這一念虔誠,我想台灣是充滿希望的。

新年一過,各個單位的工作人員,又回到自己的崗位繼續奮鬥。一早我也趕往台北,車子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發覺塞車的情形已減少,一路上通行無阻。春節期間,高速公路堵車的「壯觀」也是一大奇景。雖然有關單位曾限制乘客數量,以降低行車擁擠現象,但仍舊無法改善。尤其收費站是主要影響的因素──繳費阻礙了大量流程。如果待在車內七、八個小時動彈不得,確實很麻煩。要上高速公路最好隨身攜帶四件物品︰飯盒、水壺、尿壺、大哥大,有備無患。

隨我北上的王桂美小姐,在美國完成碩士學業後,從事會計師的工作。這次他特地從美國回台灣來找我,寧願捨棄目前擁有的一切,心甘情願追隨我出家,他說︰「世界上有賺不完的錢,也有追求不完的夢想,而那些都不是實在的東西。」他要的是佛法,不是財富;是永恆的真理,而不是虛浮的名利。在我一生當中,有許多奇妙的因緣與際遇,我認為因緣是培養的,際遇是創造的。

抵達台北道場,徒眾一一向我拜年,我勉勵大家年已過了,應當重新出發、重新開始。不一會兒,勾峰來訪,說明華光傳播公司將製作一部《布袋和尚傳》,擬在中視八點的黃金時段播放。笑臉迎人的布袋和尚普遍受到大眾的喜愛,他的趣事更是家喻戶曉、百聽不厭。佛教的傳播事業很重要,佛門子弟應該加緊推廣擴充才是。

監察院長陳履安先生、中華漢藏協會理事長田璧雙喇嘛及趙翠慧、陳筱君、曹仲植等居士分別與我會面,依修從馬來西亞回來銷假,永全請示法寶寺落成開光的時間,並拿了一份澳洲柏斯分院初步擬訂的重建計畫藍圖給我看。

七時三十分,台北道場舉行供佛齋天法會,「供佛齋天」的意義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請客」,只是請的對象不同。「供佛」就是供養佛法僧三寶,「齋天」就是請天人吃飯,有天神、天將的代表二十四位,並非世俗所謂的拜天公而已。法會中我以「請客」為主題,說明現代的主、客可分三等──

一、主人請客分三等︰

1.上等的主人︰在客人未到之前,家裡已經打掃乾淨,物品擺設井然有序,見到客人滿心歡喜,口裡還不斷讚美、說好話。

2.中等的主人︰客人到達,家裡打掃一半,向對方說聲抱歉,請客人再稍待一會,並奉上一杯茶水。

3.下等的主人︰客人來了,屋內亂七八糟,髒亂不堪,茶水還未具備,所謂「客來才掃地,客去才倒茶」即是此等的寫照。

二、客人分三等︰

1.上等客人︰事前告知消息,提前十分鐘到達,衣冠整齊、小禮品隨手相贈,笑聲、讚美不斷。

2.中等客人︰遲到五分鐘,赴約後向主人致歉,並向全部的人握手表示歉意,適當的讚美主人。

3.下等客人︰遲到不認錯,理由一大堆,話多又不識大體。

三、女主人分三等︰

1.上等的女主人︰客來菜肴、碗盤皆齊全,與客一起用餐,介紹菜色,熱心招呼。

2.中等的女主人︰滿席的美味佳肴,招呼客人先就座,並道歉先離席,尚有一道好菜未上桌。

3.下等的女主人︰餐桌上少碗少筷,客人來時躲在廚房,讓客人三請四請都請不動,只有自行招呼同桌用餐。

四、丈夫分三等︰

1.上等丈夫︰一回家,體恤太太的辛苦,讚美他的菜很香,主動幫忙擺碗筷。

2.中等丈夫︰一回家,往沙發一坐,看報喝茶,嘴裡還不忘稱讚太太幾句。

3.下等丈夫︰一進門,不開口,板著臉孔,像老太爺,嫌東嫌西。

五、兒童分三等︰

1.上等兒童︰賓客來訪,有禮貌,安靜不吵鬧,主動幫忙家務。

2.中等兒童:賓客來訪,在書房中寫字讀書不吵鬧,謹遵父母叮嚀。

3.下等兒童︰賓客來訪,奔跑吵鬧,毫無禮儀。

六、聽眾分三等︰

1.上等聽眾︰有表情、有掌聲、有回應、有問答,安靜不走動,不中途離席,講前到達,講畢離去。

2.中等聽眾:準時到會場,按時離開,聽講缺少反應。

3.下等聽眾︰遲到早退,擾亂次序,沒有任何回應,一臉茫然。

七、講者分三等︰

1.上等講者︰契理契機,威儀莊重,準時上台,按時下座,給人法喜,聽者如沐春風,內容不重複,不拖泥帶水。

2.中等講者:不違義理,合乎佛法,契理不一定契機,口齒清晰,給人正知正見。

3.下等講者︰內容空洞,標題不明,閒話太多,遲到拖延。

二月八日 星期三

今天大解不順,從上午八時至下午六時熬了將近十個鐘頭。慈照專程由家裡趕來台北道場忙這忙那,江志桓醫師也關懷備至,不斷探問我

過去幾十年,我一星期才大解一次,人家說這樣不好,我卻習以為常,不覺有何不妥,大家擔心我吃的食物不知消化到何處去?有人說大概我的器官構造與眾不同,吸收養分得天獨厚,他們稱此為「天胃」。

連小便也很奇怪,我曾經由高雄至宜蘭搭平快車十幾個小時,不上淨房,養成習慣,一坐不動。佛經裡指出「天人五衰」的現象,其中之一是「不樂本座」,也就是做一行怨一行,到最後只好到其他各道去輪迴了。人在一生中,能「安坐」則能安住身心,能安住身心,則能行行順利,事事感恩、歡喜。

糖尿病的症狀──吃多、喝多、尿多,這些現象我都沒有,但糖尿病卻是個事實,我也不知道這種糖尿病是屬於哪一型?平常外出往返十幾個小時

有人說「能吃」是福,我說「能拉」也是福。

有人說「能睡」是福,我說「能醒」也是福。

有人說「能坐」是福,我說「能忙」也是福。

人的信仰各有不同,所以我倡導真正有用的人要具備「能大能小」、「能冷能熱」、「能餓能飽」、「能動能靜」、「能有能無」的性格與擔當。

折騰了一整天,未進任何食物,一出寮房,全身乏力,徒眾趕緊煮稀粥。身體才好一點,大家又陸續來訪,面對這些訪客,只得振作起精神,和大家愉快談笑。

對我來說,這一切都是一種習慣,等習慣成了自然,就和「呼吸」一樣的不必特別用力。大家讚美我「偉大」,事實上,這些「偉大」的事情,在我心中,也只是一種自然,一種習慣罷了。

二月九日 星期四

每天講演、開會、授課、會客、改稿、照相、接電話、批文件,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卻也成為我一貫的生活步調。有些信徒不忍心看我如此勞累,體念我長期奔波的辛苦,紛紛建議我到郊外靜養一段時日,但我仍舊南來北往,國內國外的弘法布教,於是信徒主動找了一處安靜閒適之地,希望我能撥冗小住一些時候。

慈照也告訴我,在動完手術後,唯有拒絕會客、靜養調身才能儘快恢復健康。早上便到郊區繞一圈,面對眼前的山嵐薄霧、潺潺溪聲、燕雀啼鳴,整個人神清氣爽起來,真感謝信徒這一片誠心,對我厚愛有加。

中午時分,廖鎮漢、樂忠勇二人來台北道場參觀,我與他們共進午餐,廖先生談及計畫在台北忠孝東路以七千坪土地建設育樂場所,我建議他們參考佛教中「十法界」的理想境地來籌備。其實每個人都是法界的總圖,上至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下至地獄、餓鬼、畜生,上升與下墮完全由個人的造作行為而決定,以此寓教於樂,才能利益大眾,他們聽了都非常認同。送走客人,驅車至土城、三峽、板橋等地巡視。

到了板橋講堂,發現可利用的空間仍然很大,建築藍圖即刻浮現腦海,一下子齋堂、廚房、客堂、寮房便籌劃完整,大家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隨即趕回台北道場。

還沒坐定,徒眾便急著向我報告天下出版的《傳燈》,在金石堂文化廣場的輝煌成績,使我聯想到許多佛弟子,在全省四十三家金石堂付出的努力,如果不是有這麼多愛護我的人,這樣心甘情願私下努力為我「廣告」,哪能締造這種成果?

晚十一時,與金家三姊妹見面,有趣的是三人都為佛教出力卻各有據點,二姊金貞吾在慈濟基金會社工組服務,三姊金亭秀曾在廣欽文教基金會工作,金祺小姐則在中華佛光會幫忙。三人對佛教都很有信心,尤其金貞吾小姐對佛教的未來甚為關心,他談到義工與人接觸,往往出現言語的無意冒犯,以及籌募善款處置不當的各種弊病。我感覺現在的佛教青年,很欠缺對佛教未來全方位的理念,難得金家三姊妹古道熱腸,能發現問題,又勇於面對,勇於解決,具足「好義工」的基本條件。

二月十日 星期五

早餐用畢,翻閱報紙,感覺到現代人的思想,變動得太快,有些人連自己說出來的話,自己也不太相信,更不要談到對別人重承諾了。我想到台北道場的徒眾,本身要加強共識與默契,才能有力量來幫助信徒大眾。於是,臨時召集大家開個早會,鼓勵大家對弘法利眾的擔當。我建議大家每天在各單位服務前,先開早會十分鐘,將各單位進行之事做一番認識,才能日日更新。早會有什麼意義呢?

1.彼此之間可以相互傳達資訊,將重要訊息報告給大家知道。

2.雙方必須配合的事項,可以在這個時段聯繫。例如︰甲下午外出,有事請找代理人乙;我到某某講堂、別分院幫忙,有事請撥電話到某某講堂、別分院來。

3.把自己的一些看法、意見,不管好或不好都說給大家聽,並且要有風度接受大家的勸諫。

4.將平日做得不如法,心裡不以為然的看法,或是影響團體、個人的事情都提出來檢討,如羯磨、布薩。

大家同心協力,不斷改正,就不會有過失、衝突之事發生。佛光山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因為早期大師兄們彼此之間禮讓,不互相排斥而能共圖大事。有能力的人,我們要擁護、讚美、幫助他,而非嫉妒、攻訐、計較。

開完早會,龔校長與我商談佛光大學建校及選擇師資的問題,並向我告假,明日將赴澳洲。接著歐洲華人學會負責人關愚謙夫婦來訪,邀請我參加巴黎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十一時三十分中興工程的林協理、廖副理送來一份佛光大學的設計藍圖給我審核,還有北美衛星電視公司郭原勳董事長找我錄影,一個上午的時間就這麼匆匆過去了。

下午藝文、新聞界人士相聚於台北道場素齋談禪,好不熱鬧,參與者有郭嗣汾夫婦、袁睽九(應未遲)、尹雪曼、程國強夫婦、沈靖、邱七七、黃文範、姚曉天、潘人木、李萼、司馬中原、郭晉秀、楊小雲、劉枋、姚家彥、蔡文甫、姚宜瑛、符芝瑛、王慶麟(瑢弦)、劉靜娟、田新彬、陳宏、朱安平、方梓、電視製作人周志敏。

大家一邊用餐,一邊發表對《傳燈》的感想。

首先發言的是符芝瑛︰「《傳燈》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說是有形的成果,我以有限的能力,將自己聽到的、看到的寫在裡面。在這兩年中,我跟隨大師,耳濡目染大師的風範,學習大師的精神,卻是我最大的收穫。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將大師的智慧,佛光山的精神,燈燈相傳照大千。」

郭嗣汾︰「一般人知道的都是大師成功以後的聲望,很少人注意到大師在學習過程中的艱苦,在奮鬥當中屹立不搖的精神。《傳燈》代表大師的成功之路,是一本具有導向性的傳記文學,不但記錄大師的弘法歷程,更捕捉大師的生活面貌。」

邱七七︰「我一向都很景仰大師,因為他的創造力非常強盛,一個佛光山從無中而能生有,如今成為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這是一個奇蹟。台北是商業繁榮、人文薈萃的據點,大師卻以紅塵為道場,在擁擠的生活空間,創造心靈開放的世界,無形中感化許多年輕人。這樣的創意是今日社會最需要的。」

程國強︰「《傳燈》是一本散文傳記,內容平平實實描述一切,沒有高歌頌揚大師的偉大,可是大師的偉大就在平凡中顯現出來,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司馬中原︰「《傳燈》的文字如行雲流水,結構層次井然有序,段落分明,唯一欠缺的不是傳記本身,而是大師與各徒弟的小故事,也可作為傳記的一部分。」

大家盛情,對我讚美有加,我卻認為成就是歸於大眾的。

會後,李萼、沈靖、朱安平請求皈依三寶,我也很歡喜,特別為他們舉行了一個簡單而隆重的皈依儀式。

二月十一日 星期六

為了《傳燈》,今日在台北道場舉辦記者招待會,蒞臨者有天下文化社長高希均教授、主編符芝瑛、企劃王品,報社記者徐開塵、林英逽、沈怡、喻小敏、包黛瑩、王凌莉、翁立民、陳紅旭、蘇秀姬、林世哲、董青枚,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金石堂行銷部經理楊秋福,佛光會趙翠慧等人。

高教授認為︰「沒有人可以在《傳燈》這本書寫序,我在書中所發表的,是對大師許多新觀念所創造出來的奇蹟,有感而發之言。四十年來,台灣的經濟是一種奇蹟,而星雲大師將佛光山組織得有條不紊,讓佛教無遠弗屆傳送至全球各地,也是另一種奇蹟。《傳燈》要告訴大家的是大師耕耘的過程,它不僅適合做為工商界、教育界、管理學、心理學的教科書,更是一部激發青少年勵志向上的經典鉅作。」

高教授還說了一則有趣的故事︰「有一天,張三與李四,各自駕車行駛在公路上,一不小心,兩人的車子撞在一起,張三與李四下車後,互相道歉,自責己過。路人見狀,異口同聲讚歎他們的人格超凡。張三為了表示他的誠意,從車內取出一瓶好酒對李四說︰『非常抱歉,讓你受到驚嚇,請你喝點酒壓壓驚吧!』

李四回答︰『你這麼客氣,我實在愧不敢當啊!既然是你的酒,還是由你先嘗,我再喝吧!』

張三聞言有理,於是將酒喝下,這時李四開口說︰『我現在就去請警察來評理。』」

大家聽了哄堂大笑,有些人覺得張三豪邁,有些人覺得李四陰險,但也有更多的人覺得張三遇事糊塗。

會中,他們好奇地問我,新觀念從何產生?

我認為觀念要不斷的更新,而且是從自己身上挖掘出來的。每一個人都具有無可限量的寶藏,將自身的力量發揮就有所得。

《傳燈》一推出,銷售量即達十萬冊,書店搶購一空,這全是有心人的功勞,大家這樣的用心,我無限感恩,尤其令人感動的是趙翠慧女士,他為了等《傳燈》這本書,延遲二天才去澳洲,而且撥了幾十通的國際電話給金石堂的周副董事長,詢問他們的作業情形。

醫生宣布他的病情已至末期,但是為了我的事,他四處奔波策劃,不僅介紹親朋好友買書,還自掏腰包和人結緣,想盡各種方法鼓勵大家買《傳燈》,看《傳燈》。雖然重病纏身,卻絲毫不為病魔所擊敗,仍然堅強站起來為《傳燈》賣命,且甘之如飴。他告訴我︰「為《傳燈》忙碌,早已忘了自己是個有病的人。」

他驚人的毅力、施捨的精神,為佛教付出的心血,都顯示出,一位人間佛教的修行者所應學習的典範,希望佛光會員們都能具足這樣的精神,必定功不唐捐,祈願諸佛菩薩加被,讓他早日康復。

下午三時四十分,由台北搭機回高雄。

晚七時三十分,於大會堂為前來參加短期出家的戒子開示。此次修道會戒子共有五百多名,具有研究所、碩士、大學、專科等學歷,在社會上工作,分別有行銷經理、廣告公司經理、百貨公司主任、教師(國小、高中、大學)、飯店經理,佛光會理事長、會長,記者、電台節目製作、法官等,平均年齡二十四歲。參加青少年組的戒子(沙彌)則有一百多名。

雖是短期出家,但發心出家,主要是在出煩惱生死之家,出名聞利養之家,「出家」之所以可貴,根據《大寶積經》所說︰在家汙染,出家清淨;在家憂煩,出家法喜;在家多欲,出家無求;在家多放逸,出家不放逸;在家以財物為寶、出家以功德為寶。

如何做好一個出家人?我的「出家十二門論」可供大家深思︰

一、出家的目的──人間社會或離世隱遁?

世間上萬事萬物皆有其功用,如︰筆可寫字、衣服可保暖、房屋可避風雨,出家也一樣要有其功用,是為人間社會服務?還是離世隱遁?

出家非一人生活,而是住在僧團,多人在一起,猶如獨木不能成林,故稱「叢林」。佛離開眾生也不能成佛,出家要在大眾中磨鍊。人間的社會性格就是在發菩薩心,佛教之所以衰微是因為菩薩性格者少,大都是在享受現成的庇蔭。

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假借修行之名去住山閉關享受清淨,實是懶惰之舉。出家後,有因緣出國進修或雲水參學時,盡可縮小自己,暫時隱遁;服務人時,再擴大自己。在佛殿是道德的修行,在教室是慧解的修行,在勞動是作福的修行。

二、出家的生活──空無享有或世間擁有?

未出家時雖有親屬,出家後則法眷更多,能享受宇宙山河大地,則世界就是我的;世間的擁有,擁有一就沒有二,擁有這就沒有那,能享受「無」的快樂,則一切皆是無窮、無盡、無限,「無」中生有,「無」中更多,此為出家的收穫。

三、出家的感情──道情法愛或世俗欲塵?

人生活在感情中,必須要以智慧化導感情,以慈悲來昇華感情,佛門對情愛是疏導而非壓抑,疏導的方法如︰禪坐、禮佛、服務,情欲高者,法情就低,故要將世間情欲轉為道情法愛,「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

四、出家的修持──培福結緣或明心見性?

「人天路上作福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如何培福?作務、勞動、發心、服務、奉獻皆是,修行者因緣不具備,福德資糧不夠,就算成佛也沒有人會來拜。智慧再高,不結緣、不修福是不行的,故初學道者,二十年內要培福結緣,三十年內要剋期明心見性。

五、出家的力量──忍耐慈悲或勤勞發心?

人最可憐的莫過於沒有力量,小孩用哭來表示力量,婦女以打扮來表示力量,男眾以刀槍來表示力量,羅漢以忍耐來表示力量,菩薩以慈悲來表示力量,有力量才能應世,世間上最大的力量莫過於忍耐。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要發心耕耘我們的心田、心地,人一發心則天下無難事。

六、出家的煩惱──慚愧羞恥或貪瞋愚痴?

煩惱即菩提,上根者因慚愧羞恥而奮發向上,才能轉邪為正。懂得「轉」,則海闊天空,故修道者要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七、出家的知識──世俗常識或經藏義理?

佛陀是最注重文宣者,常不忘提示披讀、流通、廣為宣傳。那先比丘與彌蘭王的問答,其常識之豐富與義理之通達,表露無遺。佛法是「體」,常識是「用」,體用具備才是弘法度眾的根本。

八、出家的心境──法界唯心或心佛不二?

在親情、妄想、掛礙、負擔外,我們要以法界來作自己的心,「我的心是宇宙,宇宙是我」。我的心與佛是一體的,心中有佛,是佛道者內在主體。

九、出家的倫理──恭敬謙卑或僧戒臘等?

佛法在恭敬中求,師嚴道尊,不管是師徒、父子、主管、屬下,都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工作有工作的倫理、輩分有輩分的倫理,佛門也有佛門的倫理。

十、出家的形象──柔和包容或克己禮讓?

和尚(比丘)是親教師,要「和」才能「高尚」;愛道(比丘尼)是愛慕道者,要常如和風與人溫暖,給人歡喜,保有和平、和諧、安樂的氣度。

十一一、出家的經濟──內心法財或世間富有?

出家要發掘內在財富,如︰滿足、歡喜、自在、智慧、信仰。世間的富有,無常且不實在,內在的法財則永遠享用不了。

十二、出家的成就──道學尊嚴或自在解脫?

學佛要本分、隨緣、平常心,出家要自在,解脫一些人我是非。要學習憨山大師的「寧在蒲團座上死,不做人間應付僧」,要尊重自己是個出家人,盡出家人應盡的責任與本分。

二月十二日 星期日

從上午七時三十分起,先後為兩個梯次的朝山信徒們開示。

榮總心臟科權威姜必寧醫師夫人夏美華、馬中將夫人蘇中芬、空軍政戰部主任孫國安夫人孫駱思嫄、國防部政計會副主任夫人黃易泰芳、陸軍張學正夫人鄭鴻彬、金門金東師長鄭寧東夫人等一行人,相偕上山禮佛,特在法堂招待大家喝佛光茶。從提出的問題中,不難看出大家對佛法的探究很有興趣,為能盡興,另行擇日專程安排時間,以素齋談禪方式,和大家暢談。

中午和阿蓮佛光分會的幹部們座談。

今日來山的信眾遊客甚多,有的來朝山,有的來上燈,有的來禪坐,有的來抄經,有的來禮佛,有的來請法,有的來參觀展覽館、陳列館,有的更發心來山上當義工。從朝山會舘到麻竹園(信徒講習會),以及後來增建的金、玉佛樓,如來殿,不管常住的擴建計畫如何的積極,永遠都趕不上信眾的需要。

每逢活動法會,部分信徒都會抱怨食宿方面招待不周,而不悅的表示,下次不再上山和大家擠。可是下次一有活動還是照常參加,漸漸的,從嘴裡抱怨,到心甘情願,不介意打地鋪,忍耐種種不便,這種「為法而來,非為床座而來」的求法精神,不愧是佛光山信徒。相信明年佛光樓落成後(有八百個床座設備),一定可以改善這些缺失。

下午原來預計搭乘四時五十分飛機回台北,但因「塞機」,延至五時三十分才起飛。坐車會塞車,坐飛機也會塞機,現代的人做事除了要事先預約外,還要把「遲到」的時間也算進去,有時在正常時間內抵達目的地,卻發覺自己「早到」了,這也算是一種文明的現象嗎?

晚,於台北道場,立委潘維剛及夫婿田正超先生,偕同友人王秀娥小姐、吳鼎匠先生前來請示佛法。

談及民意代表為服務選民,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夠用。美國的民族性比較注重集體創作,在美國,一個市長就有三十多個助理,幫忙市長(或議員)接洽選民需求,市長本身不必趕場似的接觸選民,才有多餘的時間,來思考決策性的問題,這也是一種問政模式。

在立法方面,我覺得應從積極面去著手,如「可以這樣」、「可以那樣」,比起「不可這樣」、「不可那樣」的立法方式,較易為民眾接受。

出家僧眾是社會的義工及教師,很多國家都很禮遇尊重宗教人士,如以服務性質,將營利提供為宗教用途者,大多是不扣稅的。這對提倡奉獻服務的行業,不僅是鼓勵更是尊重,很值得我們參考。

二月十三日 星期一

今年春節,只要有人來向我拜年,送我紅包者,我都轉請他們去買《傳燈》。我覺得恭敬,不在於頂禮問訊;了解,不在於每天左右隨侍,而是思想一致,精神相依。看《傳燈》,可大略對我這個人「知其然」更進一步「知其所以然」。

猶記得三、四十年前,在宜蘭出版《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及發行《覺世旬刊》,向我買一本書或訂一份雜誌者,對方的姓名我一下子就記起來,且久久不忘;但供養我紅包者,卻往往記不得對方名字,因為金錢價值有限,而從文字上可相互溝通思想,這才是真正的知心之交。我希望我的徒弟、信徒,每一個人都是我的知心,我的知交。

如何讓信徒享受到可口且實惠的素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目標。台北道場落成一年以來,來往賓客、信徒都非常護持,有時碰到誤餐時間,難免招呼得不周到,故決定試著煮出一道可口又能飽食的「百味齋」,給來道場的信眾,做為點心。我開了一份粥的菜單︰

蓬萊米、糯米、黃豆、芋頭、飯豆、油豆腐絲、冬粉、青江菜、馬鈴薯、百果、紅棗、蓮子、油條、香菇、生薑米、胡蘿蔔、蘿蔔干、什錦菜、凍豆腐等。

下午時分,親自下廚,道場徒眾圍著我在廚房繞。傍晚,「不具名」的請大家品嘗,據估計吃最多的人是七碗,最少者三碗,有這種口碑,相信將「百味齋」廣為推展,不為難也。

新萬達有限公司總經理卓錦鯨先生,送我一株人參,並夾有一首〈讚山參〉──

深山幽境隱百年,環宇稱華功參天。

靈草一賞可延壽,神旺體強勝似仙。


在道場的信眾,尤其是初機者,最常問我的一個問題是︰「人生活在世上,煩惱幾乎是必然的,而煩惱根源就是貪、瞋、痴,如何在此三毒裡,有自己的淨地?」

人身體上的毛病是老、病、死,心理上的毛病是貪、瞋、痴。老、病、死需要用醫藥來治療,心理的貪、瞋、痴則要用佛法的「戒」來醫治。人的欲望無窮,需要用「戒」來節制;逆境不順心,怒火燃燒時用「定」來清涼自己的內心,以禪定、忍耐、修養來疏導內心的瞋火;以「慧」來驅除內心的無明煩惱,佛法本身就是智慧的

另一個問題是:「一生中,何事最歡喜?」

我最歡喜的事就是把佛法傳揚到全世界。在我的弘法過程中,信徒間沒有種族的分歧,除了本國人,也有白人、黑人的出家弟子,我很欣慰的就是現在全世界的人都能接受佛法,他們家庭和諧,對人生充滿希望,對很多家庭問題、社會問題,都能運用佛法求得「心安」與「理得」。謀求人間的歡樂是我最歡喜的事。

二月十四日 星期二

農曆春節期間,台北道場及佛光會的會務活動,除照常運作,更辦有一系列講座、家庭普照、禮千佛法會、上燈法會等,忙了半個月,今日剛好是元宵節,常住特備「普茶」慰勞徒眾的辛勞。

僧眾的天職本就是在服務信眾,雖忙,一方面是利人,一方面也是利己,是最方便的福慧雙修。

一個人若把握不住要點,不明理又不知學習,怕難堪又怕受教,如何進步?過去慈惠、慈容、楊慈滿在宜蘭教幼稚園,對其教學方法,我要求得很嚴格;環島布教,一有不如法處,也毫無保留的糾正,沒有人不悅,大家都很歡喜信受。但面對這一代「新人類」,他們的學習態度就是「拒絕」與「否認」,我有時真不知要如何「教」、如何「導」?

基本的做人態度是,和人相處要能溝通往來,不可各自為政,多人在一起應要彼此互相學習。我有「四互與四學」要大家實行,「四互」是──

1.互通︰我一向提倡集體創作,在同一屋簷下,吃同一鍋飯,要能互通往來,互相問好,互通資訊,互通友誼,彼此往來。一個人的信心、修養、學識、能力,外表是看不出來,也不會知道。如果對周遭的人、事、物都不知道,不就成了隱士了嗎?任何事都要從心裡去知道,若不知道則要想辦法去了解──互通了知。心要如流水、空氣、音聲、香氣到處流暢,才會有「世界」。

2.互助︰若有活動,各單位要彼此互相支援協助,不可有「自掃門前雪」的觀念,不管是主機或小螺絲釘,彼此都是一體的,短視的不接納、不包容、自我排斥,如何做事?

3.互讚︰「要能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尤其是晚輩者對長輩要多讚歎,對倫理觀念要加強,這種讚歎要從內心發出,才會有學習的意願。

4.互敬︰看到別人有一點好處就要起恭敬心,自己不如、自己不能、自己不知、自己做不到,就要更加恭敬別人。車子沒有油了,就開不動,希望大家今後要互相加油。對長輩、信徒、義工、同事都要心存恭敬,才不會變成「無根」之人。一個人沒有根,東飄西蕩之下,最後會迷失自己,成為沒有方向的人。

「四學」是──

1.學講︰「講」很重要,但要講出有思想、有創見、有佛法、有見解的話,善講者還能「觀機逗教」、「契理契機」,且能圓融。

2.學做:「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空談無用,講了要能做到,尤其是佛門四十八單職事,樣樣都要學,每項都要「能」、都要「行」。但是初學者不要貪多,要學又要貪多,最後可能樣樣都學不好,得不償失。

3.學慈︰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要學習慈悲、微笑、講好話,替人解決困難。一個人任何東西都可以失去,但絕不能失去慈悲。有慈悲,就有佛法,故要用心去學習慈悲。

4.學改:衣服太大了不合身要改,布置不如法要改,飯菜做不好要改進,樹木盆栽在細小時,就要用心修剪整形,否則長大長粗就調伏不了。明知自己有缺失而不改,依然故我,則永遠不會進步,能改者必然進步神速。要「安於本座」──在一行而能樂一行,永遠不嫌棄任何一種工作。要改心、改性格、改習性,把不好的統統改了,年輕時不改,到年長定型了就改不了。

除此「四互與四學」,更要做到──

1.不苦惱不煩惱︰任何事只要歡喜、快樂,有「難遭難遇」的想法就不會有苦惱煩惱。出家就要與苦惱絕緣,與煩惱作戰,凡事要謙虛,要低頭,要多請教別人,要「知苦惱」才不會有苦惱。

2.不比較不計較︰比較就會有分別,計較易起煩惱心,希望大家都是大德,做人方面要憨厚一點,心量不要太小,心思花在比較計較上,道念怎能成長呢?

3.不推諉不怨恨:稍遇挫折,對常住、同事就不滿意、怨怪,彼此不往來,彼此不溝通,事情怎能辦得圓滿呢?

當下的佛法,不在生活中修行,又怎麼能夠圓滿人格呢?

4.不懶惰不懈怠︰在佛光山道場辦道,如運動場上的接力賽,久了自然可以看出誰有耐力?誰禁得起考驗?只要有戰鬥精神,路遙能知馬力。一個人寧可笨一點,腳踏實地,按部就班的跑完全程,也不要成為聰明的投機分子。能投一時之機,不能結永恆之果,千萬不要忘了,努力的過程就是一種「結果」,沒有流汗的過程,就算甜美的果子擺在眼前,也體會不出果子的美好。

二月十五日 星期三

佛光山叢林學院八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的院務會議,上午八時三十分在海會堂召開,院長慈惠請我出席給予指導。

叢林學院累積三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在行政、教務、訓導各項工作上,大都已上軌道,例行的院務會議,重點在於精益求精。由於近年來北海道場(男眾學部)共有十三個國家的學子前來參學,對這些安單在「國際寮」的學生,由於每個國家的文化生活背景都不一樣,在輔導上就較欠缺經驗。

我則認為對於這些文化背景不同的學生,應有適當的尊重與包容,不一定要去同化,甚至儘量給予方便,如︰在飲食上可以提供牛奶、麵包(不一定要跟著大家吃稀飯);在語言方面,要把中國文字學得深入,是不容易的,要有點天分,加上足夠的興趣,然後才能體會中國文化的精髓,因此退而求其次,至少要能達到溝通的程度,當然最好能夠不透過翻譯,就能表達。

提了幾個議案,供大家討論──

1.國際學部的規劃(語言、生活、風俗、旅行、課程)

2.人才資源的規劃(在家、出家、師姑、義工)

3.禪學院與禪堂規劃(修持方法、教學方法、師資要配合課程的需要)

上午十時起,為台視《星雲說喻》錄影,說喻的主要特色在於從經典、書籍,甚至生活中摘錄故事,以譬喻方式來闡釋其道理,至傍晚時分,共錄了五十五集,每則故事都非常簡短,但都很有意義,如──

◎有一個船伕在激流中駕駛小船,船上坐著一位哲學家。

哲學家︰「你懂得歷史嗎?」

船伕︰「不懂。」

哲學家︰「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接著又問︰「你研究過數學嗎?」

船伕︰「沒有。」

哲學家︰「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剛說完,一陣狂風巨浪把船打翻,兩人落入水中。

船伕大喊︰「你會游泳嗎?」

哲學家︰「不會。」

船伕︰「那你現在就要失去整個生命了。」

◎《大莊嚴論經》云︰「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說明求道以求證涅槃為第一安樂境界。有些人以為「涅槃」就是壓抑身心的享樂,此為莫大誤解。

彌蘭陀王有一次向那先比丘問道︰「求道者為求涅槃之樂而抑制六根的享樂,使身心俱苦,那麼證得這個『涅槃』之樂,豈不是交織著痛苦的快樂嗎?」

那先比丘答道︰「王所認為的涅槃是苦,這種苦不是涅槃本身,而是實證涅槃的階段、求得涅槃的過程。譬如有人學藝,受種種磨鍊之苦,終能享受快樂。苦、樂是種心靈意境,不能混為一談。」

涅槃是止滅一切痛苦的究極理想,是去除貪愛,捨諸有執,止滅煩惱欲念的心境,是眾德圓滿的樂土,是絕對無執無礙的境界。

◎唐太宗李世民曾對玄奘大師說︰「我很想供養僧眾,但是聽說現在的出家人,大多數沒有修行,應該怎麼辦呢?」

玄奘大師︰「崑山雖產玉,但都含有泥沙;麗水雖然產金,也都摻有瓦礫;泥塑木雕的羅漢,對它恭敬就有福報;銅鐵鑄成的佛像金容,破壞它就會遭受懲罰;用泥土塑成的龍雖不能降雨,但是祈雨還是需要泥龍。僧眾不一定能降福給人,但是修福還是需要禮敬僧眾。重要的是供養的人,能因塑像而引發出來的一顆慈善尊貴之心。」

唐太宗恍然大悟︰「今後無論碰到什麼樣的僧眾,一定用禮敬佛的態度來禮敬他們。」

◎有一位莽夫,不滿太太為聽聞佛法,而延遲為他準備晚餐,發起脾氣就拿著弓和刀要去殺死說法的阿羅漢。

阿羅漢見到莽夫氣沖沖的跑來,立刻以神通力,化現一道玻璃牆隔開。莽夫不得靠近,大聲叫道︰「為什麼不開門?」

阿羅漢︰「將你的刀和弓放下,我就開門。」莽夫心想,如果讓我進去,就是用拳頭也可以打死他。於是就放下弓和刀,但門仍舊不開。

莽夫︰「我的弓和刀已經放下了,為什麼還不開門?」

阿羅漢︰「我是要你放下心中瞋恨的弓和刀,而不是手中的弓和刀。」

刀槍本身並不能傷人,只有成為瞋恨者手中的工具,才具有殺傷力。真正的勇者,是有能力降伏自己心中怒火的人。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