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70 法無定法(1991/09.01~09.15)

精華語錄

◎「挫折」可以增加經驗。學佛要學出一個歡喜心,不要一碰到不滿意的人和事就生起討厭的心。內心要善解人意,嘴邊要多點口惠,眼中要慈目待人,常常自我警惕,就能不斷進步。

◎佛法是無價的、隨喜的,對信徒不求供養,只為服務;不隨便募化,只講喜捨;不私自化緣,志在結緣。

◎度眾要到山門外度,而不是關起門來度。如果對信徒不善結緣、不方便接引、不懂教化,則易使信徒流失、徘徊門外或落入外道。

◎凡事觀照美好才能自由自在。世間美好不在天堂,而在我們心裡,美化語言,美化容顏,不如美化我們的心理。

◎人與人間的相處最寶貴者,不外有顆體諒的心。

◎在佛門中不是說不重感情,而是要以智導情,以慈化情。

◎人生的美好是從缺陷中而有,對生活、對人生、對修道中所遇到的人情冷暖、變化無常,都能無求而感到滿足,則能自適其適。

◎狐疑不信,是學佛的障礙。一個人的成功,三分之一是讀書,三分之二是做人、毅力、道心。

◎要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錯誤,並時時刻刻懺悔,才能進步。

◎放下世俗萬緣,佛法才能在心中提起,一個人能有多少進步,完全看他心中有多大虛空可以包容。

◎一件事情從開始的想法到完成,其間的過程才是學習的真義。

九月一日 星期日

由於佛光山海內外道場及新落成的講堂日益增多,主其事的負責人又都是年輕的一輩,為確保「現代而不離傳統,傳統而不墨守成規」的宗風,督導與巡視的工作非常重要。上午九時,應心平之請,在法堂召開「宗務委員會議」。宗務委員會是佛光山最高行政單位,一些政策性的提案,大都要經過此會議通過,才正式實施。今會議主要在於確定各巡監的工作職掌,希望佛光山老一代的心平、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等人能多發心負起海內外道場及講堂的輔導巡視之責,讓人事在遞交和發展之際,能很順利的成長,而無所謂代溝。

早在兩個月前,佛光協會彰化西方分會會長尤月嬌及馬明通、林必行等多人邀請,已排定今下午在鹿港有一場佛學講座及皈依典禮,奈何腿傷,前天才剛出院,徒眾都不贊成我出門,且很嚴肅的表示,願代我前去演講。

三十年前,我曾為影印《大藏經》宣傳團到鹿港弘法,近十年來,鹿港信眾一再接洽,要請我舉辦一次佛學講座,只是機緣很不巧,不是碰到我出國,就是已排定其他行程,直到最近鹿港成立佛光協會分會,才確定此次講演日期,若我今天再不去滿足信眾的願望,不知此因緣一晃,下次要等到什麼時候?在不失信的原則下,只好「委屈」徒眾的好意,中午十二時離山往鹿港,同行者除慈惠、慈容、慧龍外,還有昨天來山參加供僧法會的葉政行、陳麗麗、吳寶琴等多人。

此次講座會場是在鹿港文開國小活動中心,除由佛光協會彰化西方分會主辦外,協辦單位尚有龍山寺、慈普寺、廣善寺、念佛寺、智覺佛園、鹿港忠義慈善會、福山寺、福山講堂等。大街上排了很長的隊伍獻花迎接。立委許福曜、縣議員李棟樑、施長溪、鎮代表黃得勝及文開國小校長丁禎祥先生,都在場參加講座。

皈依時,近千名信眾在炙熱的活動中心,仍那麼井然有序地排列著,其虔誠神情實令人感動,還好我今天親自主持皈依典禮及講座,雖腿傷不便行走,但總算沒有辜負鹿港信眾的期望!

承禪一法師之請(壽山佛學院畢業同學),晚上在慈普寺用餐。

陳麗麗(小王爺)在空檔時,向我請求道︰「……師父!我知道您為法為教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存在,也不會去在意自己的健康,但身為弟子的我們卻很在意,且在意得心疼……求您為我們保重身體,為我們禁足或閉關一段時期,好好調養身體,這是我代表很多人的意思,向您表達我們的心聲……」

委心任運,聽其自然吧!

聞宜蘭妙專法師昨天往生,慈嘉、依敏隨即趕往雷音寺,心平今北上到宜蘭協助處理善後。

「人生種種病痛,只是外事外物太要緊了,以致心不能靜、氣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默、火不能制、苦不能耐、貧不能安、死不能忘、怨不能釋、矜不能平、驚恐不能免、爭競不能遏、辯論不能息、憂思不能解,故妄想不除,總由未淡未空之故,如真淡真空,一切以『不要緊』三字了之,此則拔去病根之神藥也!」──陶覺

九月二日 星期一

高雄原祿骨科翁朝居院長(滿方的兄長),上午來山幫我拆線,云傷口情況很好,非常讚歎現代雷射手術的高明。

從上個月二十四日跌倒到今天剛好十天,感覺上好像已過了好久,整天不是躺著就是坐著,慧龍等人把我的衣食住行都招呼得很周到,定時起居、按時吃藥、婉謝會客……一點也不馬虎,尤其是時間一到就催吃藥休息的那股認真,真是一絲不茍。我自覺教徒弟都沒有這麼嚴格過。

佛光山的三寶殿(現改名為如來殿)及金、玉佛樓工程,這兩個月來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其輪廓,慧禮請我去巡視,我說腿傷坐輪椅不好上下,門外的慧龍、慧化、慧道、慧悟,馬上應聲可以輪流推我到工地去(原來他們早就「計畫」好了)。在多人擁護下,整個下午在後山繞了好多地方,看工程只是個藉口,主要乃在陪我出來走走。

慧悟等人在替我服務時,那歡喜的神情,深感︰平時我實在太少有機會跟他們接觸。世俗的父母年輕時,在子女心目中如籃球,大家都互相搶來搶去;到年老時,則如排球,彼此推來推去;老病時,就像足球,恨不得踢得愈遠愈好。這一次我不慎腿傷,徒眾一個個的都把我當成橄欖球。

待足何時足,知足便足;

求閒何日閒,偷閒便閒;

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甚眾;

休誇我能勝人,勝於我者恆多。
──《進德錄》

近年來,三十歲以後才來山出家的徒眾日益增多,由於年齡大多已超過入佛學院資格,為讓他們有進修佛學的機會,傳燈會會長依空及大慈庵住持依敏,特利用晚間七時,關山門以後,開辦了「大慈學園」,這一期由依諦、永妙等人發心為大家上「修行之道」、「佛學概說」、「梵唄」等課程。

都監院依淳及佛光山女眾員工宿舍(妙慧樓)負責人滿德,也在員工下班時間,開辦「妙慧學園」,為有心深究佛法的員工,提供一些進修課程,永妙上的「佛學概說」、永藏上的「梵唄」、滿光上的「英文」,讓員工們在工作之餘,充實了生活。

永楷由西來寺傳真告訴我,西來大學將在明天舉行這一學期的開學典禮,所開的課程有「基督教概論」、「大乘佛教」、「西藏佛教」、「宗教研究的歷史與理論」等,學生求學的態度都很認真。

在佛光山不分男女、老少、海內、海外、出家、在家,大家都很忙,白天忙修福,晚上忙修慧,沒有一刻不在修行。

常有人問︰「怎樣才知道自己有進步?」我覺得如果──

一、每天都過得很歡喜,不覺無聊。

二、見人都很完美,看人很順眼。

三、起居飲食很正常,不會睡不著。

四、讀書、工作、禮佛……常感法喜。

五、別人不會躲我,會接受我。

有這些現象即表示,自己有所進步。

「挫折」可以增加經驗,學佛要學出一個歡喜心,不要一碰到不滿意的人和事就生起討厭的心,內心要善解人意,嘴邊要多點口惠,眼中要慈目待人,常常自我警惕,就能不斷進步。

九月三日 星期二

自飲一滴曹溪水,

可作萬世慧命糧。


滿普、滿冠、滿藏、滿修、永祥、道悟等多人,今約我講話,提及彼此在工作上、生活上、修持上的一些問題,並問我道︰對佛光山弟子有什麼希望?

我覺得我的徒眾並不一定要同一形象,可依自己性向、專長去發揮,來表現各自的特色,但在修持道上,希望大家︰

一、和諧團結︰人可居住在東南西北,各自的修持法門也可不一樣,從這些不同中,找出一個相同,如愛護常住、弘揚佛法、培養人才……有了共識自然可以和諧團結,且「團結」是在分工合作、各行其道、不互相排斥下彼此尊重。所以我希望徒眾──

在研習學問時要和諧團結;

在修持道心時要和諧團結;

在發心辦事時要和諧團結;

在弘法利生時要和諧團結;

在應世出眾時要和諧團結;

在忍耐氣餒時要和諧團結;

在策劃動員時要和諧團結;

在團體生活時要和諧團結;

在同門、同宗、同學中更需要和諧團結。

二、容納異己︰一個進步的團體和社會是百花齊放多采多姿的,除了內部和諧團結外,對外部的反對者、異教徒要包容,更要溝通和了解並化敵為友,就如佛教也有很多宗派,但彼此並不衝突。容納異己可以帶動佛教界,更可萬古流長,故學佛應有大海山嶽之胸量。

三、重視信徒︰佛光山是因有信徒的護持才有的,佛教也必須要有信徒的助力,教義才易發展推動。佛光山有個良好傳統──對信徒無分別心,貧富男女都是一樣。佛法是無價的、隨喜的,對信徒不求供養,只為服務;不隨便募化,只講喜捨;不私自化緣,志在結緣。韓國佛教非常重視信徒組織,所以「佛日會」遍滿各處。度眾要到山門外度,非關起門來度,如果對信徒不善結緣、不方便接引、不懂教化,則易使信徒流失、徘徊門外或落入外道。所以我們要︰

認識信徒,接引信徒,教化信徒,幫助信徒,

慰問信徒,重視信徒,服務信徒,接待信徒。

《維摩經》云︰「佛道在眾生身上求。」信徒是無價的,要時常將歡喜和佛法傳給信徒。

四、一技之長︰每天總不能悠悠歲月,要知光陰的寶貴,故一定要有一套在生活上、實際上、弘法上能應用的技能,如典座、香燈、知客、說法、法務、行政、輔導、電腦、策劃、打字、印刷、會計、書法、繪畫、駕駛、設計、護理等不斷研究學習。

五、語言常識︰做一個現代佛光人,對內政、外交、國防、經濟、財政、司法、社會、科技等知識,多少要有所具備;另語言方面,如英文、日文、藏文、巴利文、廣東話……也能講一點。常識要豐富、語言能溝通才能攝受信徒,談佛法才能為對方接受,故常識、語言要不斷的探討學習。佛法為體、世法為用,是度眾之方。

六、忠誠寬厚︰「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寧可做一個庸庸碌碌的出家人,不做一個有害於佛教的聰明人。要忠於責任、信仰、承諾、師門、發心、操守、原則、擔當……對朋友、大眾、師門……要寬厚,以忠誠寬厚的態度學佛、度眾,必定會有所成。

七、勤奮發心︰有了佛光山,也要大家有心才靠得住。所以,除惡向善要勤奮、去墮向前要勤奮、為公去私要勤奮、發心服務要勤奮……前面的人發勤奮心,後起的人也要發揚勤奮,才能相得益彰。

八、專宗修持︰本山雖八宗兼弘,但徒眾要自知自己天資、性格、能力與哪一宗派相契,並一門深入,「解在一切佛法,行在一門深入」。求道過程上,要「有緣無緣隨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不要管人我是非,只求有道、有佛法。

九月四日 星期三

上午,會見了紐西蘭佛光協會北島分會會長賴耀森居士,和紐籍皈依弟子戴偉仁先生。

十時,宏印、淨耀、原本法師來訪,除慰問我腿傷外,對佛教青年會的未來方向、展望以及政府對傳教人員身分之尊重等問題,提出彼此的看法。

晚,七時,在檀信樓為叢林學院八十學年度(一九九一)第一學期各學部聯合講習會的學生開示「如何安住身心」。

身心不能安住,連天人都會五衰相現,我們在求道過程中,如何安住身心?

一、安住在慈悲裡︰

常樂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捨中。


今日佛教之衰微,是因大多數佛教徒無佛法,不知道慈悲,經云︰「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寧可不聰明無智慧,到佛學院一定要養成慈悲心,慈悲是自己與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故要將身心安住在歡喜、柔和、忍辱、慈悲、喜捨之中。

二、安住在無惱裡︰

無煩無惱心自在,

喜樂生活風光好。


修行學佛非消極、逃避,是要與煩惱交戰──持智慧寶劍斬煩惱魔軍,「煩惱」非一定是從外境而來,有時是庸人自擾。具喜悅性格者,較容易排除煩惱,受委屈和打擊時想得開、放得下;苦難時不煩惱、不怨恨、能擔當,自己做自己的工程師、醫生、雕刻師,在無惱中安住自己的身心。

三、安住在大眾裡︰

粉身碎骨都無怨,

留得清白在人間。


真正修道者,皆不會想要離開大眾而獨居,我們談佛,都會提到十方三世一切佛;談法,一定都說十方三世一切法;談僧,就會說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很少只提到一個,佛陀也常說︰「我是眾中的一個。」

獨木不能成林(叢林),離團體不能稱僧(僧團)。不喜與大眾在一起則無「僧」的性格,學佛要有大眾性格、社會性格,將身心安住在大眾中。友愛大眾,尊敬大眾,與大眾共存共榮,要像石灰一樣︰「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

四、安住在美好裡︰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凡事觀照美好才能自由自在,世間美好不在天堂,而在我們心裡,美化語言、美化容顏,不如美化我們的心理。在唯美觀念中,記憶很美好,現實很美好,未來更美好,在弘法度眾、服務人群的佛門生活中是多采多姿的。能將身心安住在美好中,自能一切觀自在。無門禪師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五、安住在發心上︰

但願眾生得離苦,

不為自己求安樂。


要作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學佛怎能不發大心?在作務上要發心,在修持上要發心,在利人上要發心,並要發大心、恆長心,只要一發心,凡事無所不能。《勸發菩提心文》上說:「發心為首,立願為先。」所以將心安住在發心上。

六、安住在道念上︰

能知隱晦心常泰,

不戀繁華性自真。


「道」是根,有了根,才會開花結果,我們常以一個人是否有道念,而評鑑其好壞。在工作中要有道念,在弘法時要有道念,在利生上要有道念,念眾生苦發大悲心將身心安住在道念上。所謂:「能知隱晦心常泰,不戀繁華性自真。」

七、安住在學習上︰

為學要如金字塔,

要能廣博要能高。


學無止境,除佛法理論、宗派、大小乘、名相要學習外,世法的國史、哲學、電腦、會計、典座也要配合應用學習。把身心安住在學習上,會讓人忙得很踏實。

八、安住在體諒上︰

海不辭水為同事,

水不辭海德具尊。


人與人間相處最寶貴者,不外有顆體諒的心,佛陀如果不體諒我們的罪業,就不會來度我們。對師長要求的體諒,對同門不相契的體諒,對惡人不如法的體諒,能原諒包容他人就是菩薩發心。把身心安住在體諒上,世界會更寬廣;做人要像大海一樣,能容納百川河流。

九、安住在淡泊中︰

莫嫌佛門茶飯淡,

僧情不比俗情濃。


感情不能淡一分,道念就不能增一分。在佛門不是說不重感情,而是要以智導情,以慈化情;在物質上要淡泊,才不為形役;在心性上要淡泊,對功名、富貴、人情不要太熱衷。把身心安住在淡泊中,精神會更昇華。

十、安住在謙卑中︰

我慢山高千萬丈,

法水涓流滴難進。


待人處事要低頭,佛法才能弘揚出去。在謙卑的人面前世界很廣大,在傲慢的人面前是寸步難行,從說話中謙卑,在處眾中謙卑,在與人合作中謙卑而不計較、不比較,讓身心安住在謙卑中,自然容易處眾。

十一、安住在忍耐中︰

不經一番寒徹骨,

哪有梅花撲鼻香。


在所有的菩薩道修持中,唯有先修持忍辱,才能成就其他道業,在順境時忍得住別人的讚美,逆境時受得了他人的毀謗,平時能承受誤會、責難、生活上種種不便,才算是修道者,將身心安住在忍耐中,道業會更向前。

十二、安住在滿足中︰

有求莫如無求好,

進步哪有退步高。


人生的美好是從缺陷中而有,對生活、對人生、對修道中所遇到的人情冷暖、變化無常,都能無求而感到滿足,把身心安住在滿足中,則能自適其適。

九月五日 星期四

美濃朝元寺慧定法師上午來訪。

黃宗興、黃秀蘭夫婦中午到法堂來看我,黃宗興夫婦跟隨我也近三十八年時間,對常住之忠貞和對佛教的奉獻,實可為在家居士的楷模,平時在山上只看他們忙進忙出的,少有機會講話,中餐時,特留下他們陪我一起吃蕃茄麵。黃宗興說︰「三十多年來,吃了師父兩次麵,感恩不盡!」

由教育廳主辦,屏東師範學院承辦,高雄林園國小、普門中學、鎮北國小、忠孝國小協辦的「八十學年度台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團專業知能研習營」,於本月二日起到七日在佛光山開營,有來自全省各地的教師近五百名參加。

晚,七時三十分,應屏東師院何福田院長之邀,在檀信樓為前來參加研習營的老師們開示「佛陀的教育法」。教育不能只契理,更重契機,身為人師者要摒棄成見,對不同根器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法。

平常一般寺院大殿,中央都供奉著佛陀(釋迦牟尼佛),右邊為阿難尊者,左邊為大迦葉尊者。阿難是「多聞第一」,大迦葉是「頭陀第一」;多聞重解,頭陀重行。解行並重、知行合一、福慧共修,就是佛陀的教育。

佛陀教育弟子,很少打罵,很少拒絕,很少責備,很少否定,大都用例子、譬喻、鼓勵等方式,讓弟子知道犯錯,而不傷其尊嚴。

人性如水,要讓它自然的流轉,不要搪塞,不要圍堵,教育要觀機逗教,是「法無定法」,絕不要輕易捨棄任何一位學子。

「教師」這個稱謂,最早見於西周金文中,稱為「師氏」,簡稱「師」,係教國子之官。師又是商和周軍隊的組織單位。西周統治者為培養善戰的貴族子弟,開辦「國學」,由高級軍官「師氏」任教。

由於「師」是傳授知識的,而「教」又是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從而使「教師」一詞成為「傳道、授業、解惑」者的美稱。

我國古代第一本教育專著是〈學記〉,它是《禮記》中的一篇,全文共一千二百多字。據當代郭沫若考證,它是戰國末孟軻的學生樂正克所作。

〈學記〉總結了二千多年前我國古代的教育經驗,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作了闡述。

〈學記〉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篇教育專著,它比公元前一世紀羅馬教育家昆體良寫的《修辭術規範》早一百多年,內容也更為全面深入。

九月六日 星期五

中午,到萬壽堂為明日將舉行告別奠禮的戈本捷居士上香。

戈居士是河北人,國立北洋大學畢業。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一九七五年受在家菩薩戒。歷任台灣碱業公司總經理、美國佛教會駐台譯經院副院長、東海大學及成功大學教授,譯有「佛陀之教義」。退休後隨同夫人戈周騰女士安單在本山佛光精舍。平時對佛法的修持非常精進,並曾參與《佛光大辭典》的編審工作,對佛教文化工作很盡心。雖說世事無常,對戈居士的捨報,心總有一份懷念。

下午一時三十分北上。

晚,六時,抵普門寺。會見了陳麗麗、潘維剛等多人。潘議員剛從大陸回來,暢談他大陸之行的見聞。世界很好玩,但坐飛機卻很辛苦。每個到過大陸的人,對大陸真是又愛又嫌,那股血濃於水的感情,總難替換。每次到台北,看普門寺住眾都那麼忙,不難看出徒眾的發心,也總不忘囑咐住持和當家,在領眾方面要知道──

如何「和眾」︰與大家和平相處共事。

如何「知眾」︰了解大家的需要欠缺。

如何「教眾」︰教導屬下如何進修上進。

平時多受委屈、多忍耐、多吃苦,能贏得屬下擁護,才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在寺務方面要懂得各種工作辦法──

一、如何申請?

二、如何會辦?

三、如何掛單?

四、如何處眾?

五、如何聯絡?

六、如何宣傳?

七、如何策劃?

八、如何安排?

九、如何配合?

十、如何動員?

十一、如何歸檔?

十二、如何籌備?

十三、如何訪問?

十四、如何請示?

十五、如何拒絕?

十六、如何接受?

十七、如何約談?

十八、如何追蹤?

十九、如何應對?

二十、如何節流?

二一、如何開源?

二二、如何預算?

二三、如何應變?

二四、如何表達?

二五、如何報告?

二六、如何交流?

二七、如何感謝?

二八、如何簽呈?

二九、如何守時?

三十、如何裁決?

三一、如何溝通?

三二、如何訪問?

三三、如何給人信心?

三四、如何給人希望?

三五、如何給人歡喜?

三六、如何給人方便?

對這些問題,假如有一套完善的方法與步驟,則不難成為一個會辦事的人。

晚,打電話到榮總,向為我開刀的主治大夫陳文雄主任報告,拆線後這幾天的傷口情形,得知陳主任明天將去加拿大開會,祝其一路順風。

徒眾最近對我的起居都很注意,那不可、這不可的,有時實在不好意思拒絕其好意,只好不可喝茶,要喝白開水;不可側臥,要平躺;不可久站,要坐下;不可……然而剛剛和陳文雄主任通電話時,當我問及類似問題,他都回答︰「可!可!」

凡事皆可的回答,聽起來比較悅耳。

九月七日 星期六

雷音寺今為妙專法師舉行告別式,因我下午有場演講,心平、慈莊、慈嘉、依敏等代我前去主持。擬擇日再到雷音寺上香。

由中國文藝協會主辦的文學講座,於下午一時三十分在中央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我應邀為前來聆聽的文藝協會作家及聽眾等四百多人,講說「禪師的故事」。

「禪」是佛學,「詩」是文學。文人白居易、蘇東坡、李白、李翱、善慧……及鳥窠、念菴、佛印、蓮池、草堂、古靈、馬祖、柴陵郁、惠能等禪師,都有留傳千古的絕句,我以故事的方式,來闡述佛學與文學間相輔相成的意境。

國民黨中央黨部文工會主任祝基瀅、文建會處長卓英豪、市議員潘維剛等多人均到場,中央圖書館館長楊崇文表示︰「佛學與文學本是唇齒相依,佛教中的文學寶藏,如汗牛充棟,讀文史者不能不懂佛學……」

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郭嗣汾先生,一再感謝我腿傷仍如期前來演講;對我而言,只不過是履約罷了。

最近由各別分院轉來的藥很多,大多是信眾好心提供的「祕方」,有的是補骨骼的、治血壓的、治糖尿病的、補血的、保護眼睛的……應有盡有,甚至還有一位信徒表示願意供養我一生的補藥……面對這一些好意,我真的很感動,也很苦惱──我的胃腸怎受得了?我一生最不喜歡的就是吃藥。對身體的病痛,我有自己的一套調理方法──時間治療。在榮總多位醫師看護下,我很有信心和毅力,治癒自己的糖尿病和腿傷。

面對信眾「祕方」的提供,只讓我更有信念,要早一點康復,不要讓信眾為我掛念。

《北史》上有一則故事︰

元志是南北朝時北魏的洛陽令(相當於現在的市長),自恃有才學,又和皇帝有親戚關係,所以對學問不好而官位高的人並不放在眼裡。有一次,元志在路上,正巧迎面遇到官拜御史中尉的李彪座車,元志不讓路,李彪當場訓斥元志,元志不服,兩人便到孝文帝面前爭辯。

李彪︰「依我的官位來說,只有看到太子的車駕才須讓路,小小的地方官洛陽令竟敢冒犯我?」

元志︰「我是首都洛陽的地方首長,凡是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我主管的戶籍內,一般地方官怎能和我相比?當然不必向御史中尉讓路。」

孝文帝並不判斷誰是誰非,只道︰「洛陽是我的京城,你們兩人應該在各分一半的路上策馬前行,從今以後,各走各的路,不是很好嗎?」

說完,就拿尺出來給李彪丈量馬路,取中心點為界,把馬路縱分為二,成為兩線路,各走各的──這也是「分道揚鑣」的典故。

在佛光山徒眾中,有些戒臘高,分派的職位低;有些剛出道不久,因有能力,負擔的職位就高,完全依常住「需要」安排人事,與「分道揚鑣」的精神不謀而合。

耳不聽穢聲是好耳,

目不視邪色是好目,

口不出非言是好口,

心不起妄念是好心,

手不取非禮之物是好手,

足不蹈非禮之地是好足。
──養真子

九月八日 星期日

前天傍晚才到普門寺,今早隨著早報,普門寺總機小姐轉來一大疊「電話留言單」給我,除信眾外,很多是海、內外朋友打給我的慰問電話,從清晨七時起,就一一打電話回謝大家。

滿冠、滿兆、滿燈搭今天下午的班機到西來寺,早上特來向我告假,勉其在海外生活要自我約制,不要離眾,離眾易迷失,對常住工作要發心,對信徒要慈悲,好好樹立自我形象……

永和學舍負責人永策,普門寺當家永霖、永固也相繼前來請示問題,一批又一批的,我忙得連「下課」時間都沒有。

◎與人相處之道,不外多發心、多吃虧、多請教、多主動、多奉行。對善意批評要接受。

◎狐疑不信,是學佛的障礙。一個人的成功,三分之一是讀書,三分之二是做人、毅力、道心。

◎所謂「人緣」是敬人者人恆敬之,故生活中要隨喜隨緣。自省要思想純正,對外要有良好行止。

◎面對信眾,衣著要整齊,態度要大方有禮,表情要親切微笑,說話音聲要柔軟。沒有人會喜歡「木頭人」的表情。

◎古云︰「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師兄弟間的道情法愛,要互相擁戴、讚歎、提攜、包容、互助。對後學要提拔、要接引。

◎為讓主管接受,必須樹立自己健全的形象。慚愧自己有所不知道的、自己有所不清淨的、自己有所不能夠的、自己有所不圓滿的,要以坦誠、虛心的態度做事。

◎人之所以不平,大多是因比較心、計較心、偏見、貪欲、嫉妒、瞋恚……而來,故以「清淨、單純」的心來做事,才是修道者的心態。

◎處人要處難處之人,做事要做難做之事。任何的破銅爛鐵一定要經過大冶洪爐的陶冶,才能成大器。

◎在佛門中不管犯了什麼錯誤,只要有懺悔心,懺悔的法水就可以洗滌一切罪過,怕的是不肯懺悔。

◎學院重在教育,故教育要嚴;常住重在度眾,故對眾要寬。

◎犯過比不犯過者更容易珍惜今後的腳步;要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錯誤,並時時刻刻懺悔,才會進步。

◎仁者樂山,佛法如須彌山,巍巍浩大;智者樂水,佛法大海,汪洋無際。有佛法的人,其心胸可容納一切美的、善的、好的、壞的,甚至醜陋的。

◎好工廠出產好產品,壞工廠出產壞產品,「心」如工廠,可生長功德、利益、智慧、菩提;當然也會生嫉妒、瞋恨……完全看自己心念純正否。

◎世間上的事,要用智慧來處理,而不是用情緒來處理,有時「口角」只要能包容就口角不起來。

◎如何有智慧?平等心是智慧、明理是智慧、坦誠是智慧、反省是智慧、公開是智慧、助人是智慧、尊敬是智慧……

◎放下世俗萬緣,佛法才能在心中提起,一個人能有多少進步,完全看其心中有多大虛空可以包容。

◎世間的有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要有聖賢的楷模才能成聖成賢──見賢思齊。

◎上課聞法歡喜心,上殿禮佛清淨心,做事擔當勇敢心,法務弘化熱忱心。

有人問我︰「腿傷後,對人生有什麼看法?」我覺得事情是做不完的,且愈做愈多,除非「放下」否則根本忙不完。

九月九日 星期一

上午九時,到基隆極樂寺巡視,並慰問在《普門雜誌》工作的大家。

《普門雜誌》最近在社長永芸法師的領導下,正在籌劃「台灣佛教四十年」專集,請我為此提供一些意見。近四十年的佛教,進步最顯著者,不外──

一、從寺院到講堂。

二、從建寺到建校。

三、從老年到青年。

四、從出家到在家。

五、從女眾到男眾。

六、從本土到國際。

七、從誦經到講經。

八、從自修到弘法。

九、從個人到大眾。

十、從自利到利他。

十一、從佛法到世法。

十二、從經懺到事業。

十三、從受供到布施。

十四、從山林到社會。

十五、從理想到現實。

十六、從空談到力行。

又,從事文化工作,雖外表是靜態的,但內容變化很多,尤其和其他雜誌相形相較下,受到的指責批評也會相對增加,而一份「好」的雜誌,也大都是在這些壓力下成長的。身為編輯者,不是靠按時上、下班,由別人來鞭策,而是自己本身對工作有份狂熱,故培養積極活潑勇於挑戰的個性很重要。

十時三十分,和佛光山叢林學院基隆學部的學生座談。

基隆學部和《普門雜誌》因地理環境很相近,等於是在同一屋簷下,感染的文化氣息應該比較濃厚,文化人的特性是要散發光、熱、力,希望大家都能有這一層的薰習。基隆學部又和極樂寺是息息相關的,故對極樂寺要有「立腳教室,放眼全寺」的觀念,事事關心,樣樣注重,大家一起來關心。內心要製造快樂,並將快樂的氣息散播給人,讓大家生活在名副其實的「極樂」環境。

飯後,驅車往北海道場。

佛光山叢林學院北海男眾學部,是全國唯一男眾最多的道場,最大的男眾佛學院,最具國際成員的男眾學部。

晚,七時,在學部綜合教室,和男眾學生座談。

男眾在佛門不要離開團體,佛教才有希望,如果個別去創道場,只有分散佛教力量,且自我也沒有根,如何長久?

學佛什麼都要去接受,不要去比較分別。法器是由接受而來,要有接受的雅量,才能有法寶;不接受,再好的佛法非你的。未入佛門時,在社會上接受的東西已很多了,財、名、利……不要再將世俗見解觀念帶入佛門來。蓮花因接受汙泥而成蓮花;青菜因接受糞便而成青菜,在佛門中修道,打、罵、棒、喝皆是無限慈悲的教育。「接受」之妙用,在於成長我們,歷代祖師大德皆因由「接受」而成為一代宗師。學佛的人,心量如天地,故什麼都能接受。

人生的意義,在於增進人生的真善美,在於懂得永恆的生命,在於給人信心、歡喜、希望、方便。

晚,十時,回到普門寺。

若要了解自己,請觀察別人的行動,

若要了解別人,請觀察自己的心靈。
──席勒

九月十日 星期二

昨晚,囑慧龍回到普門寺睡覺,這是我自骨折手術十餘天來第一晚一個人睡覺,雖然行動有些不便,但心裡頭恢復到無牽無掛的感受,仍然覺得非常自在。

和榮總蔡主任電話約好,今日前往榮總複檢並驗血糖。他非常滿意我的紀錄,讚美我是一個很合作而且很有決心的病人。

蔡主任世澤是一個非常熱忱而有愛心的糖尿病專家,在一小時的談話中,我又獲得很多糖尿病的醫護常識。他說,醫師這項職業,最能勘破生死。一點不錯。

李武彥(慈照)在手術房為病人手術,多次抽空來談話,忙進忙出,他的誠心助我,這種法情,就是給他金牌獎,也不足以表謝忱。

雖然躺在病床上,有些事情卻不能不做,尤以徒眾的事。滿敬的母親在香港病危,為他打了幾次電話,機票、喪葬費用、骨灰安放等等,就花了一小時。張培耕在台北、彭伯平在高雄、胡小姐在洛杉磯,為「敦煌展覽」,要由香港同時進入北京,為了他們的機票,和依如電話來往,也花了一小時多。

慧傳對敦煌展覽的細心,申請文物進口,甚至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為指導單位,可看出他的能力。

因為每天不是躺在床上,就是坐在椅子上,臀部都有些痠痛了,慈惠建議不妨出去透透空氣。即刻囑永均開車,慧龍、慧法等陪同,由台北紫竹林出發,經陽明山國家公園、金山,直達北海道場,車行九十多公里,費時兩個小時。

途中,七星山上雲山飄渺,夢幻湖畔花樹婆娑,我在台灣四十多年,竟然第一次看到陽金公路上有如此奇妙的風光。

山路崎嶇,彎彎曲曲,多為未開發的山嶺丘壑。行經此處,才感到台灣是真正的寶島。

當抵達北海道場,夕陽掛在西山的樹上,海水映著一片紅光,飛鳥歸巢,真是美好的一天。

晚,在北海男眾學部上課。

九月十一日 星期三

過去十天半月不盥洗,覺得身上都是香的,現在,只要一天不盥洗,身上好像就有臭味了,人不能生病,一生病,所有的不如法就跟著來了。例如,這次腿斷任何事都不能做,連上廁所,都承蒙心平和慧龍幫著我,有時自己取笑自己,有病很有福氣,你看多少人為我服務,要茶有茶,要飯有飯,其實內心的無奈就不容易為人了解了。

晨五時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剃頭洗澡,一個人拄著拐杖,寸步寸步的移動,花了一個小時,所作皆辦。在慧龍的協助之下,端了一張椅子,獨坐在北海道場小樓的庭院中,晨風習習,鳥鳴蟲叫,尤以遠眺台灣海峽的遠帆點點,偶爾幾片白雲飄過,大有遺世獨立的胸懷。

八時,北海學部的學生送來早餐和報紙。這次佛光山叢林學院招生,錄取近六百名學生,男生就有一五○人,專修科設在北海,有近百名學生,這是台灣唯一最多男眾的道場。聽他們早課的梵音,看他們晨操的雄姿,不禁覺得佛教前途有了希望。

昨晚是為他們上課的第二天,每堂課兩小時中,看他們正襟危坐,一動不動,大有軍人點訓的氣勢。慧堃問我寫作的技巧,慧寬建議加強籌辦男眾的活動,我進出課堂,都由慧法、慧群、慧聰抬我。我身高近一百八十公分,慧聰說他身高一八三公分,看起來佛光山今後必定會出「高」僧了。

《中國時報》十三版,今日刊載一則「讓數字說話」,內容除一小塊漫畫外,主要是為台灣各宗教信徒作了一項統計,台灣兩千萬人口中,宗教徒有八百八十九萬八千人,因為資料來源係內政部,當然自有其可信度,內容比例說︰

佛教徒︰四五○萬人。

道教徒︰二七○萬人。

一貫道︰八四萬人。

基督教︰四三萬人。

天主教︰二九萬人。

軒轅教︰一二萬八千人。

照此比例,台灣的宗教人口,還不到人口的二分之一,另外的一千多萬人信什麼教呢?以我的估計,台灣兩千萬人口中,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或多或少與佛教的信仰有關。

慈容上週前往韓國,在漢城與韓國僧信四眾討論佛光會事宜,九龍寺的頂宇法師、比丘尼會的雪峰法師均熱烈響應。後又轉往日本,在日本也為了佛光會作了幾次說明會,日本的西原佑一、矢野龍彥、吉田實、阿部利夫等都非常熱心。預計今冬或明春即可成立分布韓、日兩國各地的佛光會。

今日慈容回台,到北海向我報告訪問日韓的經過。

九月十二日 星期四

自從宜蘭妙專師圓寂以來,一直想回宜蘭一次,向他上香致哀。今早本欲前往,但因台北跟隨我數十年的信徒十餘人要到北海看我,他們又找到慈莊聯絡,只得先等他們上山。

這些老信徒,計有施秀子、黃玉雲、王有來、何劉玉、蕭彩雲、曾秀英、楊明月、胡彩秀、陳林絨、吳金環、江秀鸞、曾清香、曾秀蘭等十多人,他們知道這裡全是男眾學生,非常樂意贊助,紛紛解囊,共捐了十二萬元作為北海道場基金,然後又送紅包給我、給慈惠,做一個信徒實在不容易。

午飯以後,送走了信徒,我即刻趕往宜蘭。

到達宜蘭時,已經下午五時。妙專師的靈位供在四樓,我因腿傷無法上樓,特囑住持依清代我前去上香,並要他代我做一番說詞。

妙專師往生的那天,是我六十六歲生日那天早晨。他在世間活了九十歲,我和他相處近四十年,他是一位好人、善人,有修有證的修行人,沒有他,可能我和宜蘭沒有那麼深的因緣。

記得一九五二年的五月,他託李決和居士請我到宜蘭弘法,直到一九五三年正月我才到宜蘭,那時他擔任雷音寺住持已有四、五年之久。全部不到一百坪的建築物,裡面住了三戶軍人眷屬,他把佛像旁的一間小房子讓我居住,房中只有一張竹床、一台縫紉機,沒有電燈,沒有桌椅,直到三個月後,才籌措了三十元新台幣向監獄內的商店買了一張便宜的藤椅給我,他實在盡了心,從此我在宜蘭一住就是數十年。

除妙專師外還有妙觀師,他們是師兄弟,他們的師父是覺意老師父,都非常照顧我,一直以法師之禮恭敬我,那時我二十六歲。現在,他們三位都在十年內分別往生了,世事無常,人生夢幻,真叫人不勝唏噓之至! 

我為妙專師寫的輓聯──

你做住持我弘佛法多承相助四十年

晨昏密行寒暑頭陀最是懷念高齡人


晚餐,寺中大眾準備了六、七樣好吃的飯菜,我說,我不為吃來的,你們要用提高工作的品質給我歡喜。俗話說︰「有福害腿,無福害嘴。」一點不錯,最近腿雖不良於行,但口福卻真不錯。

只是,吃對我一點都不重要。

傍晚又去羅東探望蕭松枝老先生夫婦,慧華順便探望分別一年多的父母,他們全家的慈祥愷悌、和諧尊重,是令人非常羨慕的五好人家。

晚,十時回到台北普門寺。

九月十三日 星期五

一早起來,約見依智。依智原服務於台東文化中心,後出家讀書,為弘揚佛法於台東,他多次前往台東,或作佛法開示,或作佛光會台東分會的說明會,實具有社會的性格,非常樂於傳教。我們把下月在台東舉辦的佛學講座約略提示以後,讚美他對工作的熱忱和負責認真。

依智走後,普門寺兩位當家永固、永霖前來,他們向我訴說當家的甘苦。普門寺每月的活動五十多次,包括定期的佛學講座、婦女法座、念佛會、金剛禪坐會、青年會、兒童班等,都要不斷的開示說法,另外據統計每月前來禮佛的信徒約計兩萬人以上,前來問道的客人每日必定十餘起,掛單的海內外貴賓幾乎無日無之,這些都不打緊,最容易得罪人的是喪葬佛事,信徒多了,大家好面子,總希望普門寺多派幾位法師前往誦經。他們訴苦說︰「師父!我們不是孫悟空,不能拔根毫毛就變成人,該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只有學其他宗教,儀式只有一位祭師,儀禮只有一次,不要頭七、二七、三七做個不休,不要動輒幾十眾列隊誦經如儀,蔚成風氣,日子就好過了。

永固、永霖走後,鄭羽書如約而來,已經是午飯時間,請鄭羽書用飯後,才約他談話。這位被各大報譽為「轟轟烈烈信仰」的名作家,因為他主持的巨龍出版公司最近印行了不少我的書,如《星雲大師文集》、《話緣錄》等,是典藏版,裝潢之美幾乎前所未聞,想其成本之高,但不知銷路如何,真叫人為他擔心。

張培耕居士後天去北京,問有何事,佛光協會得潘孝銳等居士之助,願每年提供大陸各佛學院學僧兩百名獎學金,每人每年人民幣六百元,請中國佛教協會代發,但不知中國佛協願意代勞否?

陳麗麗、黃益智、鄭羽書、吳美進、陳卉等,因代表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十八日隨社會大學「未來中國訪問團」兩百名青年前往中國大陸訪問,又再作了一番交代,總希望都是好的開始。

蔣緯國將軍要來探病,關中先生今天還送來盆花,隆情厚誼,萬分謝謝。生病真好,就是那麼多人關心。

晚,於北海和男眾同學在院外露天上課,初夜涼風習習,天上繁星點點,師生的笑聲不斷四起,有人比為靈山勝會,可見大家感受之深。

九月十四日 星期六

自一九八六年成立的「中華漢藏文化協會」,三年一屆,今天是第三屆改選理監事,大會下午二時在基隆極樂寺舉行,有基隆市長林水木、中央社工會副主任林永瑞、蒙藏委員會藏事處處長劉學銚等列席指導。

中華佛光協會基隆分會會長黃忠結和多位會員,極樂寺住持永平和多位住眾,普門雜誌社社長永芸和工作人員等都在現場,布置得美輪美奐,很有氣派。我想,他們總因我要主持這次會議,才有這樣的用心。

我擔任漢藏協會六年的理事長,依法只能兩任。對過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一做數十年,一任許多屆,不到老死不肯罷休,我不但不以為然,甚至認為可恥。今天,我依法退任,極為歡喜,我認為我做了我應該做的事。

依法改選後,產生三十一位新的理事、九位新的監事,田璧雙喇嘛當選第三屆理事長。

田理事長曾任台灣省財政廳主任祕書,數十年來顯密雙修,尤以興建密藏院,推動金剛乘佛教,接待數以千計的海內外密教人士,對顯教也非常護持,是一位極得人望的有德之士,協會由他領導,預計未來必有更大成就。

我在兩任內,最大的欣慰是參加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為會員獲得承認,並於一九九○年在漢城召開的第十七屆大會中和中國佛教會、中華居士會申請到在台灣主辦第十八屆世界代表大會的主辦權,並由中華佛光協會承辦。

一九八九年在佛光山召開的世界顯密會議,提倡「融和」,我的主旨是做個榜樣,希望顯密融和、禪淨融和、南北傳融和、僧信融和、傳統與現代融和等,我深信對今後世界佛教發展的潮流有極大的影響。

中華漢藏協會曾把佛教帶往軍中,數十人的弘法團,曾多次到金門、馬祖、東沙群島、蘭嶼、綠島以及陸海空三軍官校、各軍種特訓班、監獄等,都傳播過佛教的法音,並且還得過國防部獎牌。

其他對國民外交的協助、對人權協會的支援、對西藏同胞的關懷、對國際佛教的推動,可說都略盡了心力。

中華漢藏文化協會的成立,最感謝的是兩位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其一是董樹藩先生,他幫忙促成此會成立,居功厥偉。其二是現任吳化鵬委員長,他給予經濟上的補助、精神上的鼓舞,尤其他對我和協會的重視,尤令我萬分感謝。

大會改選結束時,新當選的田理事長,提案聘我為榮譽理事長,回想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洛杉磯召開第十六屆大會時,我也被聘為世佛會的榮譽會長。榮譽是虛位,應該不怕多,我也就欣然接受。

祕書長張培耕居士,精明能幹,負責認真,他對本會貢獻很多,跟隨我多年,本不想繼任,要和我同進退,但因田理事長和我的法情道誼,又是新上任,我要他發心助其一臂之力,覺安慈仁(現任立法委員)為副祕書長,田理事長也提名鄭永甯居士為第二位副祕書長。

非常感謝過去四百多位創會的會員,也感謝最近參加的新會員,因為你們的協力相助,我才能完成六年的任期,以後就要勞駕田璧雙上師了。

大會圓滿交接後,和慈惠、依恆、依淳、慧龍等趕回佛光山,依恆本是極樂寺住持,花了近兩億新台幣重建的極樂寺,寺高九層,建坪三千坪以上,設備莊嚴,尚未落成,就接受調派回山服務,非常歡喜的交由永平繼任住持。所謂功成不居,佛光山的人對名位的看法就是這麼淡然。

晚上十一時抵佛光山,臀部有些微發痠。

九月十五日 星期日

下午二時,在麻竹園法輪堂參加「南區佛光協會各分會會長聯席會議」。

為讓關心我的大家了解我這幾天的生活,開會前,特請慧傳把我最近五天(本月十日到十四日)的日記,念給大家聽。

今天會議主要內容在於──

一、檢討本次供僧法會工作得失。

二、籌備組織明年初將在南、中、北三區舉行「禪淨密三修法會」及萬人皈依典禮。

三、十月分將舉辦各分會幹部研習會。

會中,大家都很勇於提出自己所見所聞的錯失。然在我覺得,第一次辦活動不圓滿,除聯繫不夠外,默契不足也是原因之一,這都要靠時間來培養。「供僧法會」早在三十年前我在宜蘭就發起了,那時只限於在雷音寺內一桌、二桌而已。而三十年後,卻擴展到「全國」性,這實在是個很可喜的現象。

一件事情從開始的想法到完成,其間的過程,才是學習的真義,故在活動中的忍讓、承擔、委曲求全、吃虧……都是成功的基本因素,在檢討中除獲取其經驗外,相信明年,就不會再犯同樣錯誤。

關於「禪淨密三修法會」的籌備,於會中推選各分會會長組成的小組先行籌劃,擬下次會議,再具體提出討論。

目前「佛光協會」各分會會長,應積極推動的工作有︰

一、擬定及執行年度工作計畫。

二、負責推動會務之發展。

三、加強會員、幹部與會之聯繫工作。

四、訓練及培養幹部之工作能力,並從中發掘未來之領導人物。

五、積極帶領分會幹部及全體會員共同吸收會員,並確保每月有百分之十以上之成長率。

六、依會員、會務及地方需要,策劃生動、活潑、創新之活動,以獲得社會人士對本會之肯定。

七、配合及執行總會訂定之政策與計畫,隨時與總會保持聯絡。

八、藉辦活動的方式,增加分會之活力,並不以增加會員負擔為原則,故可酌情以活動養活動,但不得以營利為目的,須以弘揚佛法為終極目標。

九、協助本會團體會員(如寺院……)所舉辦之活動。

十、各分會應尊重團體會員之輔導,並建立良好之互動關係。

本名楊宗珍的名作家孟瑤女士,於日前離開台中住所,安單到佛光精舍來,應佛光山叢林學院之請,將為學院的學生開授《史記》。今晚七時將第一次上課,實是學院學生之福,也非常感謝年逾七十的楊女士如此發心。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