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76 范淑智

一九九四年,泰國法身寺跟佛光山結為兄弟寺,是南北傳佛教融和的最佳表徵。泰國法身寺的開創,比佛光山晚二、三年,但是發展比佛光山更快。

我們之間的來往,多是透過法身寺負責國際弘法部門的范淑智小姐翻譯。

范淑智是台灣中壢人,到泰國法身寺學佛不到數年,就能說出一口流利的泰語,負起中、泰語的翻譯工作,可見其求法之精進與用心,在法身寺的教團裡,已是內部的核心人物之一。

法身寺在泰國有一個三百多公頃平整的廣場,每年都舉辦一、二次的供僧法會,我第一次受邀前去參加時,當時有五萬比丘與會,要供養五萬個比丘的袈裟、飲食,這實在是不容易,後來與會比丘,增加到十萬、二十萬、三十萬人,相對的信眾的人數,也一樣每年成長很快。

後來法身寺在這個廣場,用了幾十噸的黃金,塑造一尊佛像,佛像落成典禮時,是由泰皇的太子和我兩個人共同主持。在典禮上,除了三十萬名比丘與會外,現場有好多萬的在家信徒,都坐在四周,很安靜,沒有人走動,秩序之良好,真叫人歎為稀有。我就好奇問范淑智:「你們信徒這麼安靜,是怎麼訓練的?」他很嚴肅地、很慎重地跟我悄聲說:「靜坐,就打坐啊!禪定的力量,坐慣了,就能有這種良好的秩序。」

國際佛光會在林口體育館,歷年舉辦的禪淨共修會,也都是數萬人集眾,也沒有人走動,沒有人講話,秩序之良好,也沒有一個公安,也沒有一個員警,連從大陸來這裡參觀的一些領導們,都歎為稀有,也問我:「你們是怎麼訓練的?」其實佛光會員只是習慣了,只要是有集眾的活動,自然就安靜、不走動、守秩序、安詳、排隊,不用刻意去訓練,很自然就流露。這是尊重、謙讓、溫良、恭讓的中華文化的傳統。

不過,佛光山和法身寺,好像有共同的命運,因為寺務發展很快,社會上有些人見不得人好,在嫉妒的心態下,就在泰王面前、在僧王面前,甚至在三軍裡面,說法身寺的壞話。法身寺是以「外界的幸福安樂,來自內在詳和安寧」的思想基礎,而立其建寺宗旨:「每個人都有機會修習靜坐,都能證悟法身,獲得人類自身的真正幸福。」因此,法身寺重視靜坐,寺眾一天靜坐時間可長達十二小時,依「入法身法門」展開嚴格的訓練。

因為法身寺,「法身」二字,是北傳佛教的說法,在南傳的泰國國內以「法身」二字為寺名,意思好像他們要脫離泰國佛教的模式。

為此,范淑智小姐還特地到佛光山來,請我寫一篇文章,說明「法身」的意義。這本來就是佛陀的根本教義,並沒有南北傳的分別,我也寫了文章,那時候很多人認為我很勇敢,在泰國與宗教之間,彼此關係惡劣時,我能勇敢出來說話。我覺得我也不偏於哪一邊,公平的話有什麼不能說呢?

南傳國家對「持午」很重視,北傳國家對「素食」很重視,佛教在世界各地發展,由於風俗民情、生活背景、語言文化、氣候習慣等不同,而有南北傳佛教、大小乘佛教、藏傳佛教、原始佛教、日韓佛教等的派別,但是基本上信仰的佛陀是同一個,這是不會改變的。

范淑智後來代表法身寺到美國,創建一個很大的道場,西來寺也給予他們協助,大家彼此都互有往來。假如全世界的佛教,都能有這樣的友誼,能不分派別,互相尊重包容,在人間的佛陀、在人間佛教的主體之下,大家團結一致,那日後佛教在世界上,能成為最大的宗教,這不是沒有可能的。

范淑智小姐,於一九九八年,代表法身寺陪同世界佛教青年會的會長帕拉普先生,將佛牙恭送到台灣,曾經在佛光山住了幾天。

所以有多一點時間,和他談話,記得他曾說過:「我在法身寺十年了,非常歡喜、安住,是因為我在法身寺,是沒有待遇的工作。如果我有待遇,那就是一種職業,我就會計較待遇多少、假日多少、成果多大,反而失去了歡喜。法身寺的法務,對我而言是良心的責任,是人生的使命感,因此我覺得沒有待遇的工作,比職業性的工作要快樂的多。」

多少年來,我看到范小姐投入法身寺法務活動中,忙而忘食,樂而忘憂,真可以感受到他的發心與歡喜。原來工作不為了待遇,而是自己的人生使命,他已經深入快樂工作的三昧了。

這和佛光山的大眾從信仰裡,從服務中,所激發的法喜禪悅是一樣的。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