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10 樂觀法師

太虛大師的門人中到台灣者,除了印順法師、大醒法師、默如法師外,還有一位就是樂觀法師了。

樂觀法師(一九○二~一九八七),湖北漢陽人。曾遊學華嚴大學、武昌佛學院。其文筆鋒利,下筆萬言,武院同學稱他是「秀才和尚」。法名本為「源印」,但對佛教種種保守落伍的現象,感到十分悲觀,就以「悲觀」的筆名,在雜誌上發表文章,並一直延用「悲觀」之名。

一九三七年,在抗戰期間,號召僧眾組成「僧侶救護隊」,對受傷的軍民給以療傷服務,他對勝利抱有必然的信心,所以捨棄「悲觀」之名,改名為「樂觀」,意思是樂見未來的勝利。抗戰勝利後,把有關僧眾參與抗戰工作的事蹟,出版成書,蒙太虛大師賜題書名「奮迅集」。另其著作都以佛教與當代時事有關,如:《中國佛教近代史論集》、《護國衛教言論集》、《六十年行腳記》等多種,其文章散見各佛教刊物。

樂觀法師於抗戰勝利後,旅居在緬甸。一九六三年,從緬甸來台,在永和購買了一個民房,取名為「常樂精舍」,做為弘法道場。因他比我年長,我們都以長老尊之,但其性情剛烈,嫉惡如仇,對不利於社會、佛教之言論,撰文批駁時,有時近於尖刻。所以有人稱他是「好罵人的和尚」,很多佛教界的人士,對他敬而遠之。

在《海潮音》上,先後看到他寫過兩篇讚美佛光山的文章,曾聽過人家都說樂老喜歡批評別人,對於樂老我過去沒因緣親近,但對佛光山則如此慈悲垂愛,所以就寫信向他表示謝意,並且歡迎他到佛光山來小住,他真的多次前來佛光山且一住數日。

樂老第一次到佛光山,是一九六七年開山那年。當時,山上建築物僅有叢林學院(內分男眾學部、女眾學部),及興建中的「萬佛殿」(即大悲殿)。他掛單在男眾學部,和佛光山最早的男眾學僧,如心平、心定等法師,老少相處甚歡;偶爾晚間無事,我們也和他長談,如:

「出家了正好愛國、愛教、愛眾生,不然你要愛什麼呢?」

「出家人要全心全力為常住,不要全心全意愛自己;自己是小我可以犧牲,常住是大我要讓它有成就。」

樂老稱譽佛光山具備大陸名剎天童寺的格局,名為「小天童」也不為過。他對叢林學院的整潔、學生的朝氣精神,印象極為深刻。他說,佛教學院可算是個「勞動大學」,每個學生各有所職,平等有分,符合太虛大師興辦僧伽教育的方針。

又有一次,他對我說:「你推行人間佛教很好,佛教如果再沒有人來重視人間,佛教會在人間消滅。」這句話,增加了我無比的力量。確實,佛教不能放棄人間的社會群眾,再躲入山林或寺廟裡。

為感謝樂觀長老的支持與鼓勵,我曾多次邀請他到佛光山,安居在「佛光精舍」。只是,他謙稱自己是一名行腳僧,對於逍遙自在的安養日子無福消受,並且掛念永和常樂精舍的發展,因此不得不婉拒我的好意,但仍然應允在方便時間內,常到佛光山小住。

記得樂老初次來山,見到佛光山的規模,曾用「非常人做非常事,非常事非常人做」來形容我;十多年後,他也看到佛光山的發展,果然印證自己所說無誤,內心極為快慰。我心想,是不是非常人、非常事,倒是其次,慶幸的是,自己一路走來所做的事,沒有讓長老失望。

有人說:「樂觀長老好批評議論。」但我也對他的高論,受益良多,獲得很大的鼓勵,竭盡思之,對這一位人家都畏懼的長老,我能可以親近,也是殊勝的緣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