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43 張玄達

張玄達是台灣在日據時代的出家人,也就是屬日本式的和尚,都有家庭。曾經在北河高中擔任過老師。我到台灣後,對於台灣的這許多知識分子,都很歡喜和他們交往。我曾請他到佛光山的沙彌學園擔任教師,他確實愛護後學,不僅口才好,教學也很認真。

日據時代,像張玄達、陳銘芳、林德林等人,他們承襲了很多日本式的佛教作法,但光復後,在文化上、語言上、信仰上都改變了,他們所學的和現實環境,似乎派不上用場,加上大陸的僧伽來到台灣,讓他們更沒有發展空間,雖有很多抱負理想,卻有志難伸,其落寞的心情可以想像。

早期我對凡是佛光山外請的老師,每學期至少都會有一次、兩次,和他們約談見面,表示尊重和聯誼。張玄達為人非常和善,對於台灣和大陸的關係、台灣「二二八事件」,所受到的傷害,從來沒有提過。我雖感覺得出來,他鬱鬱不得志的心情,那時我也很年輕,不好意思問他人內心的世界。

我只記得有一次,他和我提到,台灣的佛教沒有辦法發展,因為經過五十年日本的統治,在皇民教育下,不希望人民有思想,只是鼓勵台灣的民眾多拜拜,三天一小拜、五天一大拜,大家都會很高興。但若要他皈信三寶,護持寺院,就不是那麼容易,這說明台灣的民眾,還是停留在神權時代,對於正信的佛教不容易起信。

因此對於台灣回歸祖國,他是熱烈贊成。又說:「中國來收復台灣,最重要的要收復人心,希望主政者,對台灣的青年要給予更多的空間,讓他們有所發揮,要給台灣人有前途。」

說到對佛教的正信,我曾觀察到,台灣人慢慢地將媽祖遠離了佛教。我們常在報章、雜誌、童話、寓言、史實上得知,媽祖林默娘是福建湄洲人,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弟子,是信奉觀世音菩薩的佛教信徒,所以每一座媽祖廟的後殿,都有供觀音菩薩的聖像。但台灣的媽祖廟,前殿的媽祖香火鼎盛,後面的觀音殿香火冷落,我就慨嘆「師父」不如「徒弟」有辦法,媽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台灣,媽祖的信仰勝過觀世音菩薩的信仰。

後來因為一九五五年,舟山群島的一江山戰役,有近兩萬名當地的居民到了台灣,他們都是普陀山觀音菩薩的虔誠弟子,對於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精神傳播,受到廣大的認同,讓觀世音菩薩的信仰,跟媽祖的信仰也就不相上下了。

現在在台灣,信仰媽祖的人,一樣信仰觀世音。信仰觀世音的人,也信仰媽祖。一些民間宗教信仰的人,也承認自己是佛教徒,是佛教徒的人,也會信仰王爺、城隍、神明等,可以說神佛不分。

我覺得神和佛,應該「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應該「合而不流」。就如同天主教羅光主教,對台灣的「三教一家、五教合一」,他不能認同一樣。

我和羅光主教結識是在佛光山剛開山不久,那時尚未有接待的客堂,我們就坐在香光亭裡面,一談就是幾個小時。他對佛學很有研究,並且有很多佛學的著作。他送了我一套,可惜那時候忙於開山建寺,也沒有特別研究。後來我和他在台北參加《聯合報》舉辦的天主教和佛教的論壇。‭ ‬

當時論壇裡,他對於信仰的問題有一句名言,是對於信仰教主的比喻,他說:「你的爸爸,不是我的爸爸。」我的爸爸,不是他的爸爸。各人的爸爸要分清楚。也就是說,你信你的教主,但我不能信,因為那是你的爸爸,不是我的爸爸!若我把你的爸爸,當成是我的爸爸,這就不倫不類了,所以是行不通的。教主分清楚之後,教義不同,就等於思想各異,這不重要,但教徒可以來往。

一個宗教的成立必須具有教主、教義、信徒三個要件,各宗教的信徒可以互相來往,彼此可以做朋友。教義等於是各種學科,文學就是文學、科學就是科學、醫學就是醫學,天文、地理,性質都不一樣,根本就不必相合。但是教主,耶穌就是耶穌,佛祖就是佛祖,不可以合一、合流。要「同中存異、異中求同」。

我也很同意他這種看法。所以後來對於各宗教,我都保持友好的往來,這應該是台灣最早期的知識分子,一直從事佛教和民間宗教的融和,如:張玄達、宋修振、林錦東、呂竹木、林大賡、曾永坤、李添春、李世傑等人,或者是羅光主教的言論,影響了我的想法吧。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