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8 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一九○六~二○○五),浙江杭州人。曾就學於閩南佛學院及武昌佛學院,先後親近太虛、虛雲、慈舟等大德。於四川漢藏教理院及鼓山佛學院任教。一九四一年,受聘為四川法王佛學院導師,「印順導師」之名因此而來。一九四七年在奉化雪竇寺及香港編輯《太虛大師全書》。

一九五二年來台,歷任善導寺、福嚴精舍、慧日講堂住持暨福嚴佛學院、華雨精舍導師,並多次前往國外弘法。著有《妙雲集》等四十餘種論作。一九七三年以《中國禪宗史》一書,獲日本大正大學頒授文學博士學位,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博士比丘。

我到台灣後,因為演培法師和我同在「台灣佛教講習會」教書,而印順法師與演培法師有師兄弟親密的因緣,就經常到講習會小住,因此讓我也有機會親近到這位治學嚴謹,思想理路通達的長老。

承蒙他把我們看成知心的學生、弟子一樣,有什麼話都跟我們直說,而這些談話的內容,也深深的影響著我,如:‭ ‬

「印度的佛教滅亡,主要是因為於晚期的印度密教。」

「不要以為基督教和佛教對立,天主教和佛教比較友好,其實在友好的背後,慢慢的就被天主教同化了,都還渾然不知。」

「早期的社會環境,生活艱難,且佛學院少,要充實佛學,靠自修還是有限,除非到大叢林,一定要經過十年以上的潛修,否則要成為一位法師不容易。現在年輕人,生活太富裕,學了幾年佛法,就馬上成為法師或住持,收徒弟、掌管寺院、受人供養。很少有人願意花十年以上的時間來養深積厚。」

我也覺得,現在的青年,在佛學院讀了幾年書,不耐煩也沒恆心,就急著要出人頭地,回自己的寺廟馬上當住持,沒有過去大叢林中求深求厚的精神。

「修行、修行,看似好聽,假藉這兩個字者,其實是懶惰的代名詞。」

對弘法家務不熱衷,對利生事業不積極,不想做事的懶人,才想到要修行。我們不能用「修行」的名義,侵犯佛教的飯食,而懈怠一生,生活中有佛法,才叫「修行」。

「人要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因為有精神與心力,就有力量可以面對任何的逆境、挫折。」‭ ‬

「出家,不一定要做住持,不一定只在事務上忙碌,要能弘法度眾、要能教書,培養下一代才重要。」

我曾問道:「像大藏經那麼多,要從何下手?先後次第如何?如何才能看得完呢?」

印老:「說了不好聽,你就亂看吧!」

印老這句「亂看」的意思是說,看得懂的就慢慢看,看不懂的就跳過去,所謂讀書有廣學,有簡讀。印老確實是一位有思想的學者,一句話就消除心中的疑惑,對理論的剖析可謂一言定江山,經此指導,知道有了學習的方法,自覺受益不淺。

演培法師曾轉告我,印老希望他在各地講經時,我能負責記錄。我佩服他的治學精神,事事都有獨到的見解。只是他凡事謹慎,有原始佛教的性格,不像大乘佛教具有菩薩開展的精神,對為教的熱誠,用心不同,所以未敢輕易允諾。

過去,我經常購買印老的書送給有緣人,我辦壽山佛學院時,也以他的《佛法概論》、《成佛之道》為教材。其《中觀今論》、《平凡的一生》我都熟讀。

太虛大師曾經把佛法分為「法性空慧學、法相唯識學、法界圓覺學」,後來印老把它改為「虛妄唯識系、性空唯名系、真常唯心系」,對佛學的體悟,本來就各有見解。但印老有些弟子,過分的把印老歸類到人間佛教,是人間佛教的創始人,幾乎凌駕太虛大師之上。我自信對印老的思想,略有認識、了解,故覺得不妥。印老學德深厚、著作豐富,對佛教具有影響力,是個偉大的部派佛教論師,應歸於「論師」的地位,以示尊重。

人間佛教不應把它歸納於經論,或說是太虛大師所提倡,乃至再往前推及到六祖大師,皆不宜,因為人間佛教是佛陀ㄧ脈相承的,人間佛教是佛陀本懷,人間佛教是人間佛陀所提倡的。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