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1 一九四二年

民國三十一年 十六歲

・繼續研習唯識,兼學般若性空學。


我剛出家時,奉家師志開上人之命到棲霞律學院就讀。有一天,教授國文的海珊法師在黑板上寫了「以菩提無法直顯般若論」十個字,要我們以此為題寫一篇作文。我當時才十二歲,自上課以來,從未聽懂過一句經文,而這十個字更像天書一樣,叫我摸不著邊際,只好東抄西湊,糊里糊塗地交了卷。及至後來,我歷經世事滄桑,又講說過多次《心經》和《金剛經》,當再度回憶起當年這個題目時,才恍然大悟:「菩提無法」是「空」,「直顯般若」是「有」,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要空,才能有」。(《往事百語》〈要空,才能有〉)

・擔任棲霞律學院圖書管理員,大師因此得以飽覽群書,不但養成讀書習慣,同時激發對文學的興趣。

十五、六歲時,在棲霞山律學院當圖書管理員,養成讀書的習慣。從古典書籍看到現代文學,從中國文學看到西洋文學。尤其古今中外小說,無有不看。養成讀書的習慣後,一日不讀書,心裡就有掛礙。(一九九二/六/二《星雲日記》)

在佛學院圖書館兼任管理員期間,我除了夜以繼日整理「活頁文選」之外,還經常忙裡偷閒,翻看《水滸傳》、《三國演義》、《基度山恩仇記》等中外名著。甚至在開大靜之後,點著線香躲在棉被裡偷偷閱讀,直至天亮。就這樣數年之間,拜忙中自修之賜,我不但得以遍覽群書,更激發對文學的深厚興趣。(《往事百語・忙就是營養》)

・大量閱讀古典傳記文學及現代西洋翻譯小說,經由這些書籍,大師開始接觸現代新思潮。

最初在南京棲霞律學院讀書,全班約有學生五十人,他們的年齡都比我大許多,大部分在二十歲以上,只有我還在幼童之齡。同學當中,他們都曾經聽講過《成唯識論》、《因明學》、《般若經》等,而我對這些經論,都如鴨子聽雷,老師的語言,對我而言,只有聲音,完全不知道講的是何意義。

所幸在私塾裡認得幾個字,這時總算能夠派上用場,我經常到棲霞律學院的圖書館,借幾本文學書籍來閱讀。我記得自己所看的第一本小說,就是《精忠岳傳》。對於岳飛的「精忠報國」,以及他的兄弟們「英勇果敢」的表現,都讓我產生非常強烈的尊敬與嚮往。

後來又接觸《七俠五義》、《小五義》、《封神榜》、《儒林外史》、《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經常看得入迷,甚至真是看到廢寢忘食。之後又閱讀不少西洋文學,先後看過英國《莎士比亞全集》、印度泰戈爾的《詩集》、俄國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以及法國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記》、小仲馬的《茶花女》,美國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還有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

這時候感覺到知識無涯,慧海無邊,每天雖然在叢林裡過著專制、無理要求的生活,受著無情的打罵教育,但是我樂在閱讀之中,其他一切也就不去計較了。(《合掌人生・人生路》)

・大師利用課餘之暇,自發性的學習編寫《我的園地》,成為生平編輯的第一本刊物。

(就讀棲霞律學院時)我自覺學問淺陋,所以極力向常住爭取擔任圖書管理工作,藉此機會閱覽群書;我自忖天資愚昧,所以上課時聚精會神,博文強記。每天我利用零碎時間伏案思索,在日記上發抒我對一件事的意見,對一個人的描述,對一堂課的感想,對一句話的看法……,久而久之,文思如泉湧一般瀉入筆端;每月將盡,我將學習所得編成一本「我的園地」,裡面有詩篇、有散文、有論說、議事……(《往事百語》〈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註】大師從年輕在大陸參學期間,乃至蒞台初期,曾先後主編過許多報刊雜誌,分別是:

一九四五年\《新江蘇報》\主編〈新思潮〉副刊

一九四七年\《恕濤》月刊\與智勇法師共同編輯

一九四八年\《徐報》\主編〈霞光〉副刊

一九四九年\《覺群周報》\太虛大師於上海創刊,一九四九年來台復刊。可惜大師只編一集,出版後因受到警察調查而中止

一九五一年\《人生月刊》\前後長達六年

一九五三年\《中國佛教月刊》\應中國佛教會聘請,任董事兼編撰委員

一九五七年\《今日佛教月刊》\負責主編並擔任發行人

一九五七年\《覺世旬刊》\主編五年後,自張若虛居士手中接辦,自任發行人,前後長達四十三年不曾脫刊,直到二○○○年併入新創刊的《人間福報》,至今還在持續發行出版中

另外,大師除創辦佛教所辦的第一份日報《人間福報》之外,並創辦《蓮友通訊》、《佛光學報》、《佛光通訊》、《普門雜誌》、《佛光世紀》、《普門學報》、《人間佛教學報・藝文》雙月刊等。這一切的動力,都源於「以文字般若弘傳佛法」,向來是大師心中堅持的理想。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